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都源自佛教!


時間:2018/11/26 作者:君合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隨著佛經的翻譯流傳,反映佛教概念的詞語也大量進入漢語語系,使漢語辭彙豐富了起來。縱覽漢語,來自佛教的詞語,其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梁啓超生前,曾用過不少精力從事佛學研究。據他說,由於佛教的傳入,至少給漢語增加了3萬5千多個新辭彙,等於增加了3萬5千多個新的觀念,其結果,一方面促進了文章意念的表達、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語言的力量,闡明因果業報的道理,對於社會人心的淨化也有很大的助益。

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

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

半路出家

佛教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幼年離開家庭,削髮受戒,稱為「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後才離開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作為成語,「半路出家」現在常用來比喻本來沒有從事這一行,後來才改行從事這一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

這裡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僧指佛陀住世時的弟子,後指僧團。作為成語,「不看僧面看佛面」則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幫助或寬恕某人。

無事不登三寶殿

在漢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寶殿」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不能隨意出入。成語「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的,用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會上門。

與此相關的成語還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

第二種類型的佛教成語來自佛教典故

天花亂墜

《梁高僧傳》中說:「雲光法師講說佛經極為透闢、生動,以至於出現了『天花亂墜』的情景。」從此,「天花亂墜」用來形容口才好,說話動聽。現在多為貶義,指語氣誇大其辭,不切實際。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源自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的故事,常常被禪宗學徒用來說明每個人自己證悟的境界,就像水的冷暖,需要喝水的人親自喝了才能體驗得出來。現在多用來表示只有親身體驗過某種生活才能感受得最真切。

這類來自於佛教典故的詞語還有很多,諸如「拈花微笑」、「頑石點頭」、「唯我獨尊」、「天女散花」等。

第三類成語來自佛經

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經云:「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作為一條成語,「不二法門」用來表示獨一無二的方法。

現身說法

《楞嚴經》:「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曇花一現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長阿含經》:「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皆大歡喜

見於諸多佛經,如《無量壽經》:「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又如《金剛經》:「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慈大悲

見於諸多佛經,如《法華經》:「大慈大悲,常無懈倦。」《大智度論》:「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第四類成語來自佛教宗派

衣缽相傳

自於禪宗的成語,佛教中把「衣」與「缽」稱為「道具」,意思是「資助學道的器物」。「衣、缽」代表了一個僧人的全部所有。如果把「衣缽」傳給弟子,作為這個弟子得到繼承地位的標誌,就叫做「衣缽相傳」。作為一條成語,「衣缽相傳」用來泛指思想、學問、技術等等方面的師徒相傳。

開山祖師

「開山」是指最初在某座山上建立寺院。佛教主張遠離塵俗,清心寡欲,因此,多在偏寂的山上修建寺院。「祖師」則是對宗派創立者的稱呼。作為一條成語,「開山祖師」通常比喻首創某一學派或技藝派別的人,首創某一事業的人;還可以簡稱「開山祖」。

清規戒律

「律宗」歷來重視戒律的作用,「清規戒律」是指規範佛教信徒言語行為的準則。其中「清規」是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和僧人生活規則的通稱「戒律」是「戒」與「律」的合稱,特指佛教為信徒規定的各種禁制,目的是為了防非止惡。作為一條成語,「清規戒律」泛指成規慣例,多用來形容束縛人的死板的規章制度。

這些來自佛教經典、公案、佛教宗派的成語,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力,融入中國本土辭彙中,成了漢語文學的必不可少的辭彙。這些成語很多已經失去所代表的佛教內涵,被賦予了新意,擴大了中國的漢語辭彙內涵,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