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種善因」就是做善事


時間:2018/12/27 作者:漯河天地秀

許多人一提到「做善事」,就會有一連串的意念:「這是有錢人做的事。」「入息不多,怎麼做到善事?」「要捐錢出去?」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覺,認為「做善事」就等於出錢。要「出錢」,才能「做善事」。

其實,「做善事」的範圍相當廣,有「出錢」做的善事,如:開設醫院、創辦學校、建安老院、辦孤兒院、贈醫施藥、造橋修路、設燈照路、賑濟饑荒、施衣濟寒、施棺葬屍、創修寺院、印造經文、捐印善書、買物放生等。

亦有「不出錢」能做的善事,如:慈悲戒殺(減少世間一份殺孽)、解除他人冤怨(調解怨恨,化干戈為玉帛)、替人隱惡揚善、息除是非爭端、原諒別人過犯、宣揚善德、撿除擋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橋補路、文明禮讓、尊敬長輩、愛護小輩、孝敬老人、扶傷殘人士過馬路或上下車、讓座位給孕婦或老人、路見病危、盡力救護、出言語安慰病危或輕生之人、鼓勵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節義、助人骨肉團聚、講經史談道義而化導奸頑愚昧、勸人棄邪淫而向正道、容人之過錯、憐人之孤貧、勸人信因果種福因、敬惜字紙、勿使污褻、施恩於人勿求報謝、獻血救人、諸如此等,都是不用花錢而能做到的善事。

由此可知,「做善事」不一定要「出錢」,最要緊的,是要「出心」去做!「做善事」的範圍很廣闊,處處都是「種福之門」,只是世人有無立「心」去做而已!

我有好幾次由太古城乘坐飛翔船到中環,發現有一位船上的職員,在船泊碼頭之時,不厭其煩地扶持老人小孩上落船,而且態度慈和,我不由自主投以敬佩之眼光,在默默中,用目光來表示我內心的崇敬和讚嘆。在車上見到讓坐的人,在馬路上見到攙扶失明人士的人,我都投以崇敬的注目禮。他們不但品德高尚,令人敬服,而且他們都在為自己種福。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云「無相布施」也。

做善事有大小之分,主要的區別原則大約可分兩種:

A、以「出心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富者施捨出一百元,貧窮者亦施捨出一百元,富者所施捨一百元猶如九牛去一毛,而貧窮者所施捨的一百元則可能是數日之餐。因此,出心的程度就大有區別,同是一百元數目,貧者所做的善事就大得多,所種的福德效果也大得多。所以,往往貧人施捨數十元,會勝過富者施捨數千元或數萬元。

又比如說,甲乙兩人同是一樣生活環境,施捨出同一個數目的錢財來做善事,而阿甲做了善事之後,心中常常記住,冀圖速速獲報答,並常有居功之心,沾沾自喜。而阿乙做了善事之後,無居功之心,亦無冀圖速獲福報,謙虛謹慎,只顧耕耘,不問收成。因此,甲乙兩人的出心程度就大有區別,阿乙所得的福果必然遠勝阿甲。

佛經有云:「無功德處,是大功德。」意思是說,沒有「功德之心」自居,所做的功德才是大功德。「出心」即是「發心」,是發慈悲之心,發布施之心。如果是較有修持和德行的人,發出的「慈悲之心」是非常深遠的。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不可思議,無可衡量的大功德。現在佛教和道教的一切法事,在「回向」的時候,都是將法事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祈世界和平,風調雨順,眾生安居樂業。這也是發大慈悲心的表現,本身就具無量的功德。

學佛學道的人,修行修德的人,立志種福改善命運的人都應該發大慈悲心,不但為自己,更要為大眾,埋頭辛勤地耕耘,日積月累,自然會收成到豐碩之果。

B、以「受益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阿甲所做的善事是一個人受益,而阿乙所做的善事是使大眾受益,當然阿乙勝阿甲。

又比如說,有阿丙不務正業,嗜賭邪淫,債台高築。阿甲用金錢幫助他還清債務,救起阿丙免受官刑之苦。而阿乙則用言語曉以大義,勸回阿丙改邪歸正,使他終生幸福。甲乙兩人同使一人受益,都有善德。但阿甲是使他暫時受益,而阿乙是使他終生受益,則後者又遠勝於前者。亦可見不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做得善事。

以上兩種衡量方式都是首重於「發心」。因此不一定有錢的人才有機會做善事,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所謂「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