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33


時間:2019/4/23 作者:清淨心

子三、明嗅與香即藏性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旃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應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第二文破若生於木。有縱有奪。初雲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乃順凡情而縱許之。次雲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乃以現量而奪破之。蓋凡情不了一切惟心。香性即如來藏。不過循業發現。而妄計香木有殊勝力。故以鼻不蒙煙。破其不從木生。亦是另為一局。若據常式。應雲若生於木。則木常應發香。何藉火爇。然後聞氣。若生於火。火應自香。何須香木。又離枯木。火尚無體。云何發香。余皆可知。惟其香處即空假中。故香嚴童子悟之。妙香密圓。

子四、明嘗與味即藏性

阿難。汝嘗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鹼味。既鹼汝舌。亦鹼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鹼。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鹼。必無所知。云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文皆可知。惟其味處即空假中。故藥王藥上悟之。位登菩薩。

子五、明身與觸即藏性

阿難。汝嘗晨朝以手摩頭。於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之觸塵。較色聲香味四塵。虛妄是一。相貌不同。必由能知。方顯所觸。以其身未觸時。僅名色法故也。此中第二破妄。亦異常式。若據常式。應雲此痛為復因於棒生。因於身生。因虛空生。若因棒生。棒則自痛。何預汝身。若因身生。何須待棒。若因空生。空性常恆。痛應常在。又空自痛。身何所知。又計身棒合生者。以身倚棒。即應有痛。何須待打。若離生者。離無所觸。云何痛生。乃至若從打生。除卻人手棒及虛空並汝身相。打何體相。打尚無體。云何生痛。今不用此破法。別就一身能所互奪。倍為親切。言誰為能觸者。此以有知為能觸。無知之物為所觸也。故能在於手。則頭便無知。如木石之但為所觸。不復成能。若能在於頭。則手便無用。亦如木石但為所觸。不復名能。若頭與手。各各有一能知觸者。則成二知。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猶言共一知觸之體。既惟一觸。則頭手無二。若頭手無二。觸便無成。以二物相合。方有觸故。若頭與手既是二體。則此觸塵。畢竟安在。在能則不在所。在所則不在能。身中求於觸處了不可得。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也。能所二句。交合頭手二事。若以頭為能者。觸在頭則不在手。在手則不在頭。若以手為能者。觸在手則不在頭。在頭則不在手。余文可知。惟其觸處即空假中。故跋陀婆羅悟之。妙觸宣明。

子六、明意與法即藏性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雲意中所緣者。法名內塵。只是前五塵之生滅影事。於世諦中。亦無別體故也。分別法性。則有三種。一是善性。通漏無漏。人天十善。色無色定。名有漏善。四聖法界所有戒定慧等。名無漏善。二是惡性。通界內外。見思相應種種諸業。名界內惡。塵沙無明相應種種諸業。名界外惡。除此二性。於善惡法無可記別。名無記性。言生成法則者。由意緣善。生成善法軌則。由意緣惡。生成惡法軌則。意緣無記。生成無記法之軌則。則。亦訓法。軌持為義。軌生物解。令人知是善惡無記法。任持自性。善惡無記三法性不可改。此正明因緣生法。所謂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次文總立即心離心二種難端。然後別破。初破此法若即心者。法則不名為塵。非是心之所緣。云何成於外處。次破離心別有方所。再立二案。謂法自性。為有知耶。非有知耶。先破有知。總以一句定其名義。別以異汝即汝而雙破之。謂法既有知。則名為心。且此離心有知之法。為異汝耶。為即汝耶。若異於汝。則非是塵。乃同他人心量。若即是汝。則即汝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而曰離心別有方所。此破離心有知已竟。次破離心法塵若無知者。既非前五塵及虛空相。更有何物名為法塵。今於五塵虛空都無表示。不應更在虛空之外。空非有外。義決不成。設許空外。則亦非心所緣境界。而不可立為處矣。余文可知。惟其法處即空假中。故摩訶迦葉悟之。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