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八章)02


時間:2019/9/30 作者:清淨心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三十八章明暗還天地02

建十方寶剎,現六趣牢籠

見性即成如來,於一毛端,建十方之寶剎;徇物即為凡庶,向真空裡,現六趣之狴牢。變易在人,一性無異,迷悟由己,萬法不遷。

這段永明壽禪師的話,文采之好,美極了。現在人在中學時讀的物理、化學那些書多討厭,看到頭就大,因為它不吸引人,看小說那就有味道了。所以一篇文章要談最高的哲學、科學理論,文采就用不出來了。但是高明的人還是用,像佛學有許多書,談的是最高的邏輯,用的工具卻是最高的文學表現法,這就是中國佛學的特產、特色了。

但中國佛學的問題也出在這裡,因為搞思想搞通的人,往往文學沒得天才;文學搞得好的人,往往邏輯頭腦不夠。反正醬油跟醋差不多,你說還有什麼論的?告訴你大概是那個樣子,最後就說:啊,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這就是文學。而科學就不能意會,人要拿證明出來,多大就多大,多小就多小。

『見性即成如來』,根據上面的推論,我們意識的功能跟著現象變動的話,那變化萬千,有大有小,有老有少。假設把見性的功能究竟了解以後,依此進一步能夠徹底明心見性了,即成如來。見性就成佛,成佛以後呢?『於一毛端,建十方之寶剎』,這句話,永明壽禪師套用《楞嚴經》的原文變化出來的。

《楞嚴經》說,見道悟了道的人,在明心見性了以後,於一毛端、於一根汗毛、一根頭髮的尖尖上那麼細,可以視它為一個宇宙、一個世界,建一十方世界。十方就是東、西、南、北四方,加上四個角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以及上、下。這是東方人空間的觀念。過去中國就先有四方,後來增為八方,比如文學上有名的『八方風雨會荊州』。四方與八方是就平面而言。道家所稱的六合,是來面四方加上上、下。所以中國古文有『六合之外,存而無論』的說法。佛法講十方,就是八方加上、下。六合四方都是立體的。因為這十方的觀念代表了空間,在佛學的套用上,有時代表了自然科學觀念,代表無限量的宇宙觀。假定要寫現代的文章就要這樣用了,寫古文就不需要那麼囉嗦,十方就懂了,這是今人與古人觀念的不同。

『徇物即為凡庶』,『徇』就是順著。『凡庶』,就是平凡人、庶民、一般普通人。一般普通人,不懂上面的道理,忘記了自性無比無量的偉大體性,只有根據這個體上的套用習慣,而當成自己生命的真諦。『向真空裡,現六趣之狴牢』,而忘記了自己本體真空的境界,結果在六道輪迴裡頭打滾。『狴牢』,就是監獄。佛經說,三界如牢獄,這牢獄除了代表痛苦以外,還代表拘束,範圍被束縛住了。

『變易在人,一性無異』,一切眾生本性就是佛,我們都變成了凡夫,乃至學佛修道,最後再由凡夫返回去成佛;或者說由聖人變凡夫,由凡夫又回到聖人境界。這個變易之間的關鍵,還是在於每個人自己。『一性無異』,本性沒有變動,等於這一杯水,現在泡成茶,這杯水全體變成茶,若釀成酒,全體都變成酒,水性並沒有變,還是液體的性質,味道等等現象卻變了。當我們變成凡夫時,就有了凡夫的性質,但自性的本體功能並沒有變動。

『迷悟由己,萬法不遷』,所以大家學佛想悟道,悟個什麼?悟個自己,你自己悟。叫老師造福,他沒有辦法幫你啊!運氣最好的是阿難了,身為世子還可以當皇帝,結果他不當皇帝而去出家。阿難想:『哥哥成佛了,總會給我一點吧!』永遠等著,占便宜,他占不了便宜嘛!所以迷與悟在於你自己。『萬法不遷』,一切萬有現象在不斷變動,為什麼又說不遷呢?這裡頭就有很高深的道理,所以鳩摩羅什的弟子中,有位中國和尚僧肇,寫了一本著名的《肇論》,把佛法的精華與孔、老、莊等思想匯合起來,其中有篇就是《物不遷論》。

以物的道理看世界,是質能在互變,物質的現象與能量互相在變化,但能總是存在,而能是什麼東西呢?徹底地說,還是空的,不過科學的空與佛法的空不可拉在一起講,中間是有出入的。然而要知道,科學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的定論還在求證中。我們要曉得這個知識,來配合理解。所以一切萬有,說它遷而不遷,看起來有變動但也等於沒有變。

永明壽禪師從《楞嚴經》中引述有關見性的經文以後,又加了那麼多的結論,然後又引用《楞嚴經》的原文了。

如經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我們要了解歷史,佛在世的印度,等於我們中國春秋時期一樣,也有很多的國家。這個『國『字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與印度,不是現代國家『家』字的觀念,那時候的『國』是地方政治的區域。波斯匿王就是靠近中印度一個地方的國王。他給釋迦牟尼佛蓋了一個講堂,所以有時候佛一年中間總有幾個月,帶領許多弟子前往居住。講《楞嚴經》的時候,佛就是在這個講堂裡頭講的。這部經上說,波斯匿王站起來問佛了。『我昔未承諸佛誨敕』,我從前還沒有親近你的時候,看到印度的外道大師迦旃延毗羅胝子他們都說『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他們認為人這個身體死了以後,就沒有了。實際上那個時候求快死,早死早了早好,而死了那時候那個境界叫涅槃。我們要知道這種哲學家的理論、說法,差不多等於現在流行的唯物論:死了就死了,人是個物質的東西,說什麼死後有靈魂?沒有的,兩派理論,看似相同,但稍有不同,只能說兩者差不多。因為印度外道不怕死,並且認為死的那個境界是對的,那個是道,叫做涅槃。

波斯匿王說,我從前聽兩位大師是這樣講的,現在聽了您老人家的話,『今猶狐疑』,你講的理論我都信得過,但是我還沒有成佛啊!我還懷疑哩!波斯匿王講的是老實話,實際上,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儘管信佛,只要信佛,徇自信就可以成佛,明心見性,你信不信?不要睜眼說瞎話,有時自己並不相信,有時相信卻又信不過。

『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他說,怎麼樣想辦法,請你『發揮』,很透徹地跟我講,使我得到證明。『證知』,注意這個『證』,不是理論上知道,佛學很好,佛經講的很好,那是你的理論,你要真的身、心兩方面投進去,像科學一樣地去求證。『這是一杯水,你知道嗎?』喝喝看,『嗯,是水。』『鹼的還是甜的?』『是水,沒有鹼也沒有甜。』『現在放了糖,變成甜水了。』再喝喝看,『嗯,甜的。』這叫證知,如果告訴你,『放了糖,水變甜水。』你說『我相信。』『你喝了沒有?』『我沒喝。』那你是迷信,甜到什麼程度你也不知道。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以現在的觀念來講,是要有真正的科學精神,要我們自己身心投進去,完全得到證明。

所以波斯匿王請佛發揮,以證知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地永遠存在。他說:『佛啊!這不但是我個人的要求,「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而且是在坐的大眾,乃至於您的出家弟子們沒有悟道、證道的人,還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外漏,都同我一樣,都要聽這個道理。

佛告大王:『汝身現存,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這段《楞嚴經》原文,翻譯得最美了,道理也講得很透徹。『佛告大王』,佛就答覆波斯匿王,我現在問你,『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我問你,你現在人站在這裡,你這個肉體,永遠像金剛一樣永遠不變嗎?還是隨著時間要變壞了的?上面這幾句是佛反問他。『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老師啊!我這問題很簡單嘛,我這個肉體,總歸要死,要變滅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末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所講的話,現在稱為經典,在當時就是論辯、問答的記錄。佛說:『那我問你,你還沒有死,你怎麼曉得你一定會死呢?』這個話問的很妙。

波斯匿王答覆佛說,老師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我現在這個身體,不會永恆存在,總歸要變去。這個肉體『雖末曾滅』,還好好地站在這裡,但是,『我觀現前,念念遷謝。』這句話很值得注意了。現前,就是現在此時此刻。我們反省自己,『念念遷謝』。我閃[們]的眼、耳、鼻、舌、身固然由於接受了刺激,而會起種種念頭,但即使沒有這些刺激,我們的意識上也不停地湧起念頭,跳躍在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這些念頭在遷流、散掉之中。

『新新不住』,好像有新的念頭產生了,但又停不住地消滅了,如此在不息的心海中翻浪,波斯匿王由此體會到自己的生命,就像念頭般在生生滅滅之中。

『如火成灰,漸漸消殞』,我看我們這個生命,由現在這個狀況就知道將來的,就像火燒東西一樣,慢慢成灰,漸漸消失。『殞亡不息』,時間促使我們這個生命不朽地消耗,以至消散,沒有了。『決知此身,當從滅盡』,因此可以斷定,此身有一天就會謝了,沒有了。這是波斯匿王對佛所提問題的答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