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新白話版19


時間:2019/10/6 作者:常念彌陀

智覺(永明延壽大師)說,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都是毗盧遮那一佛示現的。認為毗盧遮那佛的內心,證了自受用,由五智成就。自己在中央法界是清淨智,其他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那妙觀察智,流出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那麼一佛就是雙現二土啊。所以清涼大師說,就是本師啊。

但是諸佛的說法,有多種不同,如今是依正都說,詳細的如這部《阿彌陀經》,以及大本《無量壽經》《觀經》中說的。

所謂多種,比如言說瞻仰,甚至香飯等都在說法。所以極樂世界,不但佛的金口說法,依報正報都是如此。如大本《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為諸菩薩聲聞諸天世人,廣宣大教,演說妙法,眾生莫不欣然喜悅,心中得到解悟,各有所得。」又說:「東方恆河沙數的諸佛,各自派遣無量菩薩聲聞,到阿彌陀佛那裡,聽說妙法。四方上下,也是如此。」這是正報說法。這部《阿彌陀經》的水鳥樹林演暢妙法,以及大本《無量壽經》《觀經》,如後面文字中詳細引用的,這是依報說法。又大本《無量壽經》說,那極樂國蓮華放出無量光,光中有無量的佛,每一諸佛,都說妙法。這是依正同時說法啊。

有的認為說法是佛的應身和報身,有的認為三身都在說,各隨機緣見到不同。

所謂應身說法的,有人說,法身一向不說法,報身有時說有時不說,應身一定說。那麼阿彌陀佛說法,應當是應身,但也兼有報身。如大本《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高出一切世間的身。《觀經》,有六十萬億那由恆沙由旬的身,哪裡一定是丈六的身。但是經上說,報身化身不是真佛,也不是說法的,怎麼能一定說法身不說法呢?應當是隨機緣見到,自有不同罷了。

可惜的是,經過萬里百城,為了參訪善產知識,登山航海,禮遍佛寺道場,怎麼可以有萬德如來現在說法,卻漠然不顧,甘願墮落為城東老母(不信受佛教),這就是名為可憐憫的人。

所謂萬里,就是有僧人問大隨禪師:「劫火燃起,不知這個壞不壞?」回答:「壞。」僧人說:「那麼就隨他去啊?」回答:「隨他去。」僧懷疑不決,往返萬里,廣參善知識,才得到大開悟。所謂百城,就是善財童子南遊一百一十城,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因此證明阿彌陀佛,是最上的善知識啊。登山航海,如登峨嵋山、航海去普陀山等,因此證明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殊勝的道場啊。但是古人的長途跋涉,是為了親近聖賢,今天的人賓士,只是遙望影像。而且備經艱難險阻,不怕勞苦,卻怎麼有現在的慈尊,捨棄不去親近,城東老母,與佛同城而不見佛,不是這一類嗎?過去未來的佛,沒法遇到,現在空過一生,所以可以憐憫。

按理說,那自性體自靈知,是「其土有佛」的意義。自性現今顯現,是「現在說法」的意義。

早晚侍奉在佛的身邊,不見佛的金容,整天坐在法筵上,聽不到妙道,於是使魔王混在佛殿中,邪法亂了真正的宗旨。但只要能返照心的源頭,佛法一時雙雙具足。

222別釋

有二部分,(111)依報,(222)正報

(111)依報

有二部分,1111總名極樂,2222別示莊嚴

1111總名極樂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先解釋依報,隨順上文,也使眾生產生歡喜。所謂苦,就是逼惱的意義,是四諦(苦集滅道)的首位。所謂眾苦,就是各經論開示有三苦,八苦,十苦,一百一十苦。又有二種生死,那變易生死也是苦,何況其它呢?因為苦事不止一種,所以叫眾苦啊。所謂諸樂,就是如經上陳述的二種清淨莊嚴,也因為樂事不止一種,所以叫諸樂啊。所謂極樂,就是因為各國苦樂有四種,有苦多樂少的,有苦樂各半的,有苦少樂多的,有無苦純樂的。現今說的是第四種。

所謂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在最先,知道苦,才能斷集、修道、證滅啊。所謂三苦,一是苦苦,是說受了有漏的身體,已經是苦,再加上種種的逼惱,就是苦上加苦啊。這是欲界的苦。二是壞苦,是說當歡樂變壞的時候,非常憂惱啊。這是色界的苦。三是行苦。這個苦處中,就是不苦不樂,念念遷移流動啊。這是無色界的苦。又欲界具有三苦,色界兼有後二種苦,無色界只有行苦,這是三苦啊。而極樂國離欲清淨,就沒有苦苦。依報正報常態不變,就沒有壞苦。超過三界,就沒有行苦。所謂八苦,就是生在胎獄,老態龍鍾,病痛折磨,死的悲傷分別,愛是想聚合偏要分離,冤是想逃避偏要遇到,求是想得到偏要失去。甚至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烈盛況,加上前面七個,名叫八苦啊。而極樂國是蓮華化生,就沒有生苦。寒暑不變化,就沒有老苦。離了分段生死,就沒有病苦。壽命無量,就沒有死苦。沒有父母妻子,就沒有愛別離苦。與上等善人同會一處,就沒有冤憎會苦。想要什麼自然來,就沒有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就沒有五陰盛苦。所謂十苦,《菩薩藏經》說,一是生苦,二是老苦,以及十是生死流轉苦。所謂百一十苦,《瑜伽師地論》說,一是無差別流轉苦,二是欲苦、痴苦,以及五十五苦。其次九種苦,在九種苦中,又依次展開分成五十五種,總合為一百一十苦。現今那極樂國都沒有啊。但都不超出三苦八苦,包括了種種苦。所謂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所謂分段,就是四大合成的身體,有分齊段落,如前面八苦中說的。所謂變易,就是二乘菩薩,雖然離了分段,未免四相(生住異滅)遷流,修因不同果也不同,也叫做苦。那極樂國是蓮華化生,一往生就不退,哪裡擔心二種苦啊。大本《無量壽經》說,極樂國聽不到苦的名字,何況實際有苦?所以說「無有眾苦」。所謂二種清淨,《往生論》說,一是器世間清淨,二是眾生世間清淨。就是依正二報,功德莊嚴,如下面的文字中,以及大本《無量壽經》《觀經》的詳辯。問:「《淨名經》說,一切眾生,就是寂滅相,不再有生滅。那麼一切國土就是極樂相,哪裡更有樂?如今講苦樂,似乎違背了經文。」答:「賢首大師解釋《淨名經》的意思,認為眾生迷惑顛倒,妄見生死,名叫在此岸。悟到生死是空,本來圓寂,就名叫彼岸。」如今也可以說因為迷惑顛倒,妄見五濁惡世,名叫住娑婆。悟到五濁惡世是空,本來清淨,就名叫極樂。國土常淨,眾生自己迷惑,迷多悟少,示苦示樂,不得已啊。

苦樂相對照,正是用娑婆和極樂二土,比較殊勝和低劣,使眾生有歡欣和厭離,如難易十種等。

所謂相對照,就是用這個極苦對那個極樂,一勝一劣,天壤差別分明,欣喜和厭離的心自然生起,取捨自然決定。所謂難易十種,就是慈雲懺主,開示這娑婆土與那極樂土難易十種,如今用苦樂對照。一是這娑婆土有不常遇佛的苦,那極樂土沒有,而只有華開見佛,常常能親近的樂。二是這娑婆土有聽不到說法的苦,那極樂土沒有,而只有水鳥樹林都宣說妙法的樂。三是極樂土沒有惡友牽纏的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樂。四是極樂土沒有群魔惱亂的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的樂。五是極樂土沒有輪迴不息的苦,而有橫斷生死,永脫輪迴的樂。六是極樂土沒有難免三途的苦,而有惡道永離,名字也聽不到的樂。七是極樂土沒有塵緣障道的苦,而有受用自然,不用經營的樂。八是極樂土沒有壽命短促的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的樂。九是極樂土沒有修行退失的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的樂。十是極樂土沒有塵劫難成的苦,而有一生修行圓滿,達到成辦的樂。所謂等,就是如《安國鈔》,開示極樂世界有二十四樂。《淨土群疑論》,擴展為三十種利益。都是舉出樂說明苦,舉出利益說明損害,大意同前面一樣,這裡不多說了。

四種淨土的苦樂,大略如天台教中說的。

所謂見惑思惑的輕重不同,凡聖同居土的苦樂不同。體析巧拙的不同,方便有餘土的苦樂不同。次第一心的不同,實報莊嚴土的苦樂不同。分證究竟的不同,常寂光土的苦樂不同。文字繁瑣不多說了。

問:「菩薩捐棄五欲(財色名食睡),雖然做輪王也不以為是樂理。憐憫眾生,雖然是地獄也肯代眾生受苦。怎麼能舍度苦難眾生,自己到樂土呢?」答:「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中有詳細說明,還有更多取捨的說法,不可以不辯析。」

《淨土十疑論》說:「菩薩沒有得到無生法忍,不能度眾生。比如駕破船救落水人,自己他人都淹死了。求生淨土,證得無生忍後,回來這世間,救苦眾生。才能成功。所以初心菩薩,必先捨棄這個娑婆苦處,往生那極樂處。」根據這個道理,那捨棄苦的,正是要救拔眾生的苦。取極樂的,正是要給與眾生的樂啊。自利利他,是菩薩道,哪裡是二乘獨善其身可比的呢?又所謂多說,圭峰大師解釋《圓覺經》說:「種種取捨,都是輪迴。」認為如捨棄這個娑婆,取那淨土。而大梅禪師也說:「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所以現今辯析,這樣的話,不是不極致,只要得到要旨就是醍醐,失了真意就成毒藥。完全實行,哪裡只是舍娑婆的垢,取極樂的淨,算是取捨啊?就是認為我土惟心,而舍境取心,也是取捨啊。就是認為我無取捨,而舍這個有取捨,取那個無取捨,也是取捨啊,也是輪迴生死的業啊。哪裡知道理體是沒有分割限制,事相是有差別的。理隨事變,那麼沒有取捨處,取捨仿佛還在。事得理融,那么正當取捨時,完全沒有取捨。所以菩薩雖然知道一切法平等不二,卻示現苦樂境界,開啟取捨門,權實雙行,理事無礙。這個論先不說,你現在想一想,果然能夠把糟糠腐臭作為飲食,不異於美味佳肴嗎?把廁所茅坑作為床榻,不異於華麗廳堂嗎?把樹皮草葉作為衣服,不異於綾羅綢緞嗎?把虎豹熊羆作為伴侶,不異於父母兄弟嗎?冬天坐在冰雪中,不異於錦繡軟墊嗎?夏季烈日暴曬,不異於涼風嗎?甚至地獄中的銼、燒、舂、磨,不異於入第三禪嗎?異類中行走,不異於遊戲嗎?如果不是,一個真實凡夫,怎麼能妄想把大聖人過量的境界作為自己的呢?痛快一時,流害無窮。聽到這話,應當生起大悔恨,生起大覺悟,痛哭悲泣,求生淨土。所以苕水禪師評論圭峰的《疏》說,欣厭取捨,雖然是迷真起妄,也能順從佛的教導成功。只要知道全修就是性,那麼,欣厭本來是空,何況淨土法門,是諸佛共贊,往來法界,都是彰顯唯心。依託那勝緣,快速登上寶覺,實在是眾生歸棲的正路,是聖人吸引眾生的巧妙方便啊。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