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每個生命因為不同的業力來到世間,都需要關懷


時間:2019/11/1 作者:學佛網編輯阿明

在人生歷程中,每個人都無法逃脫這四種情景:從母胎降臨到世間的「生」時;從「生」趨向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四大」逐漸衰退的「老」時;遭遇病痛的「病」時;面臨死亡的「死」時。生老病死是常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階段,而在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關懷。就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來說,從我們作為母體中的胎兒開始,母親便小心翼翼地呵護;一出生,醫護人員即耐心照料;之後更須仰賴父母及他人無數的付出與關愛,才能長大成人。

在此過程中,若別人給予我們的是真摯的愛,則我們的成長可能比較健康;若是我們所得到的關愛並非他人真心的付出,只是虛偽的敷衍,抑或在富裕的環境中享有極大的自主權主導自己的生命,而無人在旁提供正確的指引協助時,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心靈層面可能會不太健全。

談及輪迴中的眾生,每個生命因為不同的業力來到世間,都需要關懷,然而面對隨時在改變的事物時,卻都會習慣性地執著自我,這種作用會導致我們將一切的愛護、關懷的焦點都先集中在自己身上,之後才會行有餘力地擴及他人。這種自我的執著與寵愛,就是佛法里講的「我執」。因為我們不明白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因緣聚合的道理,因此在無明的意識中,錯認為一切都真實屬於「我」所有。這種定式的思維也是製造輪迴中痛苦的根本原因。

起初作為嬰兒降生時,父母為我們取名字之後,我們便將這個名字當做是「我」,從而對一切與「我」有關的對境都產生執著,包括自己的肉體、親人或外在的事物。當別人與我們有所接觸時,如果我們認為對方的作為可以帶給「我」快樂,就會心生歡喜而貪戀,且會因為不滿足而想擁有更多;當我們認為對方的作為將有損於「我」的快樂時,就會產生強烈不滿的情緒,這就是嗔恨之心。以此類推,所有的習氣和貪嗔痴慢疑的心念都是由「我執」而發,痛苦和煩惱也是因此而產生的。

其實,對自己的愛護與關懷,無所謂對錯,因為內心的分別作用,常使得我們對外境產生二元對立的分別,又因為「我執」的作用,自然喜歡能為自己帶利益的人和事物,因而厭惡擾動自己利益的人和事物等等。就個人而言,關愛自己是正常現象,但是,若將我們自認為的快樂或幸福強加在別人身上(也許這不是有意識的期待,但潛意識裡卻希望藉此達到自己認定的理想境界),因而引起別人痛苦的感受,那麼我們的作為就是錯誤的。因為每個人出於各自的緣由和需求,對於快樂和幸福的定義也不盡相同。那麼我們對自己的關懷,應該是在不傷害他人的情形之下,將快樂、幸福、平安等願望實現在己身,又能在他人接受的情況下共同分享。

愛與嗔恨,這兩者的分別相也很難拿捏。為了表示愛,有時我們會產生強烈的嗔恨,有時我們自認為處處替別人著想,實際上卻以肢體動作或語言責罵的方式傷害了對方。尤其是以言語傷人卻無所警覺與節制,往往不承認自己有所缺失。西藏有句俗語:「語言雖然不帶刀,但可將他人之心碎萬段。」傷害他人的事,身體動作能做的有限,用言語卻可無限延伸——只要不滿意,我們就會用惡毒的言語攻擊、挑撥,或說綺語,讓別人從快樂落入無明,漸漸遠離幸福。這種愛的方式就是自私。

因為我們很少正確地反觀自己,讓愛或關懷掩飾了自己的私慾,無法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而讓自己所付出的愛或關懷扭曲變形。常有父母認為打罵孩子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的學業能更上一層樓,最好是每次考試都能考第一名,能被錄取到最優秀的學校。事實是,一個學校或一個班級的第一名只能有一個,大家都希望得第一,不可能都實現。適度關心子女是必須的,而過於執著時,其實真正愛的並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為我們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所預設的目標,來滿足個人的欲望和傲慢心。

同樣,對待家人或朋友,我們也常常自認為「我是為你好」,而實則往往是對方的表現必須如自己的意,才會對他好;如果對方的作為不如己意,我們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反感或怨氣。這種關懷方式,似乎不是在關懷別人,而是關懷自己。因此,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我們的關懷不但達不到預期,反而會帶來傷害。

如果你願意對別人付出,那必須先清楚自己是真的為對方著想,還是為了自己著想而去關懷別人。當能夠正確而清楚地分別這兩種心態時,我們可以發覺:往往我們所謂的關懷別人都是以關懷自己為第一目的,別人只是次要的考慮對象,而當我們首要目的達成後才會對別人付出。對於這種關懷心態,我們必須以正知正念好好檢視一番,以便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正確的作為。

不只是在家人要有這種自我檢視的習慣與分辨的能力,出家法師也須如此。法師們常說「我要面對眾生,我要利益眾生」,這是種很好的利他心態,但若沒有清楚檢視自己的動機,原本內在利益眾生的本初發心,有可能隨著外在利他事業的不斷向前運作,而被「自我」善巧地蒙蔽轉化,變成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付出。如此一來,便與世俗法沒有任何差別。所以,對別人付出關懷時,不斷地檢視自己的發心動機非常重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