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9

第314經(斷欲經):

本經敘述如對於六處能夠做到斷欲的話,則可以做到「不受後有」,即不再會受到輪迴的束縛。經中佛陀告誡比丘:「當斷欲。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復生。」多羅樹盛產於東南亞,其樹十分高大,長勢迅速。其葉經過處理後,可以書寫經文,名「貝葉經」。此樹的重要特點,便是若斷其頭,則頭不再生芽,故諸經中常以之作譬喻用。在本經中,譬喻比丘若斷欲後,不會再有輪迴之苦;而在另外一些經中,則譬喻比丘犯波羅夷(根本重戒,一般指殺、盜、淫、妄四戒)重罪,則如多羅樹不再生芽(即不可懺悔)。如《五分律》中講:「犯淫者,如針鼻缺不可復用,如人命盡不可復活,如石破不可複合,如斷多羅樹心不可復生。」

第315經(眼滅經)、第316經(眼無常經)、317經(眼苦經)、318經(眼非我經):

這幾部經內容大體相仿,只是敘述的側重點略有差異。

315經:敘述眼等若生,則諸苦生,老病死亦生;相反,眼等之滅,老死亦滅。「若眼生、住、轉出,則苦生、病住、老死出(產生);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說。」

316經:敘述眼等為無常,若認為是有常,諸苦自然而生。這裡主要講的是我們該如何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態問題,比如說「欲今如是,不令如是」,即看一切都是好,世間沒有不如意的事情,什麼事情都看淡泊一點,不要過於執著於好惡,否則,我們活著便感覺到很累。坦率地說,我本人覺得活著就很「累」,這個「累」,不是身體方面,而是精神上的。為什麼會「累」,歸根結底還是看不開,放不下。有時候,大人們很羨慕小孩,因為小孩們很單純,很幼稚;而在小孩子們看來呢,他們或許很羨慕長成像大人那樣。可是等他們長大後,或許又反過來懷念自己童年的那些快樂無憂的日子。小時候我們便會唱台灣校園歌曲《童年》:「……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著長大的童年。」可是一旦長大了,又怎麼樣呢?有時候一個人也在痴想——抱歉,像我這個年歲的人,似乎不應該再有什麼「痴想」——無論是極樂世界,還是天堂與天國,真的是那麼好嗎?當一個人真正做到了「滅欲」(斷欲),即無所求無所盼的境界,那麼那種享受極樂的世界,驪一個無求無欲的人來說,還具有吸引力嗎?

317經:敘述眼等為苦之源,令我們不能如意。

318經:本經敘述眼等為非我,即破斥我執。此四經意義大體相同,即眼等若滅,則生死亦滅;眼等為無常,為苦患,為非我。說一千道一萬,其焦點還是落腳於破執著除貪念。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文章可做,以後我們會一一涉及。(7月10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