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2

漫說《中阿含》(十五)

(卷十五)

一、三十喻經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舍梨子與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布薩之日,曾經觀察諸比丘眾之靜坐時,都寂然無聲,因此。乃非常的歡喜而安慰。佛陀於是乃說國王及大臣具有的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的捨棄惡行,而行善行的三十德。

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我們對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通過能《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相關戒學經典的研讀,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戒律制定的過程,其周期是相當緩慢的,也就是說,自佛陀開始召收弟子以來,從當初的無戒,到戒律的開始制定;從起初的少戒,到戒條的數目逐漸增加,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戒律體系。對於戒律,有時候我們需要分析對待。除了一些共戒(或者稱性戒、根本戒)以外,其他的一些別戒(又稱遮戒、方便戒)的制定,都具有因地、因時制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同樣是一條戒,因時間、地點和具體的環境與條件不同,往往會有開遮的差別。比如說,比丘在街上撿到一個東西,如果發生在舍衛城,可能會觸犯當地的法律;而換了王舍城,卻是合理合法。由於戒律會受到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因此,佛陀在制定戒條時,只能規劃出一個大體輪廓,而不可能規定得那麼具體、面面俱到。當前我們都講「以戒為師」,這個是沒有錯的。但是,以什麼「戒」為師?到底以哪個戒本為準,這裡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正因為戒律制定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因此戒條總是要經歷由少而多、由簡而繁的過程。我們從原始佛教的相關經典上看,佛陀成道後未久,即開始著手並進行定期誦戒活動。起初也就將弟子們召集起來,然後將先前制定的戒條一一誦出,讓弟子們按照戒條,各自反省和對照。如果沒有違犯,就保持默然;如是違犯了哪條戒條,就要站出來進行懺悔發露,如實把自己所犯的罪過在公眾面前一一說清楚,然後請求大家的原諒,保證從此以後決不再犯。根據規定,一般是三人以上的比丘,即可組成僧團。誦戒活動剛起步時,一般都是由佛陀親自主持誦戒。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據說如果是佛陀親自誦戒,如果眾中比丘不清淨,卻不肯出來懺悔,那麼頭會得到很嚴重的果報。後來佛陀很是慈悲,就委託上座弟子替代自己主持誦戒,佛陀一般情況下,都不再主持誦戒。當然,誦戒的時間一般都是比較固定的,我們現在稱為「黑白半月半月誦戒」,就是說一個月之中,一般都要誦戒兩次,即每月的十五日和初一日。當然,古印度與中國在曆法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誦戒日期也未必完全吻合。

在原始佛教時期,大規模的誦戒活動,應該是從佛陀住世期間的中期開始形成的。從這部《三十喻經》上面看,此次誦戒,還是由佛陀親自主持的。此時佛陀居止於何處呢?原來是居住在竹林精舍,在這裡與大眾一起進行夏安居。佛陀在誦戒之前,往往要先入定,把座中的每一位比丘的心意都觀察一遍,看看他們是否都做到清淨無染。「世尊見比丘眾靜坐默然極默然,無有睡眠,除陰蓋故」、「比丘眾坐甚深極甚深,息極息、妙極妙」。佛陀此次觀察的結果,自然是令他相當滿意。於是他就對舍利弗說:「舍梨子!你看這次眾中比丘,都很默然,沒有一個打瞌睡的,真是值得讚嘆!」

繼而,佛陀向舍利弗提出一個問題:「舍梨子,誰能敬重奉事比丘眾者?」

對此,舍利弗的回答是:「世尊!無能敬重奉事比丘眾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眾、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這裡的「敬重奉事」,實際上指的是什麼人能夠使比丘產生敬重,並心悅誠服地服侍於對方。那麼什麼人能夠擁有此等資格呢?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獲此資格。因為佛陀能夠為比丘們制定戒律,能夠守護自己而不放逸,能夠作種種法布施,能夠通過修行而獲得定力。

世尊對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

接下來,佛陀用王及大臣的三十事,來比丘所擁有的三十德,具體如下:

1、戒德

王及大臣有種種嚴飾具(繒彩錦罽、指環、臂釧、肘瓔……);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嚴飾具。

2、持禁戒

王及大臣:有五儀式(劍、蓋、天冠、珠柄之拂及嚴飾屣),守護其身,令得安隱;

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為衛梵行。

3、護六根

王及大臣有守閣人;

比丘、比丘尼以護六根為守閣人。

4、正念

王及大臣有守門將,聰明智慧,分別曉了;

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為守門將。

5、息心

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滿;

比丘、比丘尼以息心為浴池泉。

6、善知識

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識為沐浴人。

7、戒德

王及大臣有塗身香,水蜜、栴檀、蘇合、雞舌、都梁;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塗香。

8、慚愧

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摩衣(亞痲衣)、錦繒衣、白氈衣、加陵伽波惒邏衣(毛織品);

比丘、比丘尼以慚愧為衣服。

9、四禪

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極廣高大;

比丘比丘尼以四禪為床座。

10、正念

王及大臣有工剃師,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為剃師。

11、喜

王及大臣有肴饌美食,種種異味;

比丘、比丘尼以喜為食。

12、法味

王及大臣有種種飲,柰飲瞻波飲、甘蔗飲、蒲桃飲、末磋提飲;

比丘、比丘尼以法味為飲。

13、三定

王及大臣有妙華鬘,青蓮華鬘、薝蔔華鬘、修摩那華鬘、婆師華鬘、阿提牟多華鬘;

比丘、比丘尼以三定為華鬘:空、無願、無相。

14、三室

王及大臣有諸屋舍,堂閣、樓觀;

比丘、比丘尼以三室為屋舍:天室、梵室、聖室。

15、智慧

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謂守室人;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為守室人。

16、四念處

王及大臣有諸國邑四種租稅,一分供王及給皇后、宮中彩女,二分供給太子、群臣在諸國邑里,有了四種的租稅那樣。所謂一分為供給國王,及皇后、宮中彩女,第二分為供給太子、群臣,三分供國一切民人,四分供給沙門、梵志;

比丘、比丘尼以四念處為租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17、四正斷

王及大臣有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

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斷為四種軍(斷斷,所生之惡法,斷之又斷;律儀斷,持戒律守威儀,不使生惡;隨護斷,隨順守護無漏道之不退沒,使惡不起;修斷,修正道,使其生長,而斷諸惡)。

18、四如意足

王及大臣有種種輿:象輿、馬輿、車輿、步輿;

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為掆輿(欲如意足,希向喜樂,莊嚴彼法,所願均得;2.念如意足,一心正住,所願皆得;精進如意足,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所願均得;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無馳散,所願均得)。

19、止觀

王及大臣有種種車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

比丘、比丘尼以止觀為車。

20、正念

王及大臣有駕御者,謂御車人;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為駕御人。

21、己心

王及大臣有極高幢;

比丘、比丘尼以己心為高幢。

22、八支聖道

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園觀;

比丘、比丘尼以八支聖道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

23、智慧

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聰明智慧,分別曉了;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為主兵臣。

24、智慧

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極廣高敞;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為大正殿。

25、無上智慧

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觀殿下人往來走踴、住立坐臥;

比丘、比丘尼以升無上智慧高殿,為自觀己心,周正柔軟,歡喜遠離。

26、四聖種

王及大臣有宗正卿(掌其親族等事之官),諳練宗族;

比丘、比丘尼以四聖種為宗正卿(衣服喜足聖種;飲食喜足聖種;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

27、正念

王及大臣有名良醫,能治眾病;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為良醫。

28、無礙定

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羅波遮悉多羅那(毛織品);

比丘、比丘尼以無礙定為正御床。

29、不動心解脫

王及大臣有名珠寶;

比丘、比丘尼以不動心解脫為名珠寶。

30、自觀己心

王及大臣極淨沐浴,好香塗身,身極清淨;

比丘、比丘尼以自觀己心為身極淨。

以上所列的王及大臣的三十種事,與比丘、比丘所擁有的三十種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性。所謂的三十德,其中有一些有所重複,比如說「正念」、「智慧」等都曾出現過好幾次,但是第一次出現,其用意是很有差別的。有些名相比較抽象,比如說「止觀」、「喜」、「法味」、「三定」等,此外就不一一加以解釋了。如果我們將王及大臣所擁有的三十種事,與比丘比丘尼所擁有的三十種德進行一番對比,便可以發現二者的顯著差異。首先是從境界的層面方面,王及大臣是世俗的最高層面,而比丘比丘尼的種種德行,是出家人修行所追求並努力達到的層面。前者是世間的層面,後者是出世間的層面。其次,在功用上,世間王及大臣的種種事,可以使貴族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而比丘比丘尼所具備的德行,可以「舍惡,修行於善」,從而為自己的修行道路準備各種資糧。最後,從獲取方式上,王及大臣的種種事,是努力向外攫取,注意重於物質欲望方面的享受;而比丘比丘尼的德行,則注重於向內求,偏重於內省與靜慮,主要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陶冶與超脫。

佛陀在最後教導大眾,作為比丘、比丘尼,唯有把上述的三十種德行修習,按照這三十種標準努力去實踐,不能有絲毫的折扣,才是對世尊真正的「敬重奉事」,才是真正的恭敬三寶,才是真正的踐行解脫之道。 (09.03.18)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