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

生存與生活

生活與生存有何區別呢?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不失為精練的註解:「他人為食而生,我為生而食。」

英國人有一句諺語:「為活而吃,別為吃而活。」

顯然,活著是為了吃,生存也;吃是為了活著,生活也。進一步問:活著不為了吃,為什麼呢?也就是說,生活的意義究竟何在?

生存是為了最基本的需要,生活卻可以多姿多彩。

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人類最佳的生活狀態。

殊不知,時下一些人生活就是在賺錢和消費之間兜圈子,他們沒有獨特的創造,甚至沒有夠水準的業餘愛好,而即便有,在他們心目中也是被擺放在遠遠次於謀生的位置上。

高級的享受不是輕輕鬆鬆不動腦筋就能獲得的。而貧窮如顏回者,「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堅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愛好,才能不為生存環境所困擾。正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是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對一種正當的事業或愛好執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僅可能超越生存,而且甚至可能不惜一切。

執迷一種事業所獲得的快樂,是只為生存而生存的人,難以理解和明白的事情。

豐子愷先生這樣解釋其師李叔同的出家修佛的:他把人生比做三層樓。底層是物質生活;二層是精神生活;三層是靈魂生活。

弘一法師棄底層而二層而三層,實現了內外兼修的真正超越。

這才是一代宗師的生活之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樓下的人只能憑想像去猜測樓上人看到的風景。

人是生命的一種,人所以特殊在於生命存在的同時,還具有自我意識,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意識是,人區別於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學認為,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區別於動物心理的重要標誌。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才能在意識中明確地把「我」與「非我」,即自身與自身之外的東西區分開來。因此,自我意識是人的實踐本性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動物界,它們自身與自然是同一的,因此只能適應環境。而人類,早在形成的最初階段,我們的祖先不僅認識到用石頭可以打到動物做食用,而且還知道了在砸開堅果時,石塊大些、果殼硬些,用力就大些的道理。

也就是說人不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質,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環境。因此人類不僅可以適應環境,更可以改造環境,這樣就把自身與自然界區分開來了。而這就是人所特有的自我生活意識形態。

在自我改造中,美化優質我們的生活空間。

我們總不至於退化到,刀耕火種的為生存而生存的時代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創造和改善生活的前提。

生存是為了有好的生活,很苦。

生活是為了有更好的憧憬,很甜。

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借著農夫彎腰插秧,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觀照自己的本性,必須要退步低頭,回頭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遼闊,低頭的天地比抬頭的天地更寬廣。唯有回頭,放下,忍讓的世界,才能使我們更逍遙自在。

這是出家人的生活追求,也希望是世間人的生活境遇,貼來共享。

生活是生存的發展,無論是低著頭,還是弓著腰,都要不停的向前,向前。

生存是活得小我,生活是大我,小我只為滿足己欲。大我亦能利樂群生, 這樣的生活才有味道。

這就是以和為尚的生活。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