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2/12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

三、用功原則

2、在日用逆順境界中用功夫

修道人剛入門的時候,因為信心不堅固,道力未充,念頭上很容易走失,這時找一個相對清淨的地方用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這只是暫時的方便。

前面提到過,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地,它一刻都沒有離開過我們。日用治生產業與道皆不相違背。如果說我們修行了很久,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臨到逆順境界現前的時候,一點也不得受用,那如同我們根本就沒有修行一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借日常生活這個道場,對治我們的我法二執習氣,培養我們的定力和覺照力,永遠是修行的根本和正宗。我們不要人為地將佛法與世法對立起來。宗杲禪師講:

晝三夜三,孜孜矻矻,茶里飯里,喜時怒時,淨處穢處,妻兒聚頭處,與賓客相酬酢處,辦公家職事處,了私門婚嫁處,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舉覺底時節。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徹大悟。楊文公參得禪時,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時,作江西轉運使。只這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底樣子也。又何曾須要去妻孥,休官罷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靜,然後入枯禪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來?不見龐居士有言:「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師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示徐提刑(敦濟)》)

隱修只是一種暫時的方便,決不是修行的全部,也不是修行的根本。古來凡是在修行上有大成就者,都少不了要在塵世中歷境練心。禪宗雖然講見性成佛,但並不是說一悟就萬事大吉了,還有無始以來的客塵煩惱習氣需要掃蕩,還需要進一步在紅塵烈焰中鍛鍊。嚴格說來,見性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楞嚴經》中所謂「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修,因次第盡」,就是這個意思。

在日常逆順境界中做功夫,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要修隨緣行,不要向外馳求,不要苛求環境,要把一切順逆境界當作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和勘驗,一切都得從心性上入手。修行人當他把功夫落實在念頭上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莫不是做功夫的好時節,環境的逆順、染淨、好惡,對他來說也就無所謂了。凡是對修行環境提出過高要求的人,那必定是念頭上的功夫還沒有得力。一旦得力了,他就會遇事反求諸己。環境因心而現,亦隨心而轉;與其要求環境,還不如改變自己的心念來得更直接、更徹底。

平昔學道,只要於逆順界中受用;逆順現前而生苦惱,大似平昔不曾向箇中用心。祖師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請於逆順境中,常作是觀,則久久自不生苦惱。苦惱既不生,則可以驅魔王作護法善神矣。(《答榮侍郎(茂實)》)

二是要不斷檢點自己的過失,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不續;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六祖講:「改過能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可見,知過改過是日常做功夫的第一要務。

三是要時時提起自己的正功夫。所謂正功夫與助行相對,即主要的用功方便,如,參話頭的人不斷地提起話頭,念佛的人不斷地提起佛號。通過提起正功夫,令妄想心不得相續。正提功夫的時候,不得起對治心。若起心要以正功夫來消除妄念,即落入二邊。心無二用,只管提起正念,莫管他妄念如何,妄念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行住坐臥,造次顛沛,不可忘了妙淨明心之義。妄念起時,不必用力排遣,只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舉來舉去,和這舉話底亦不見有,只這知不見有底亦不見有,然後此語亦無所受,驀地於無所受處,不覺失聲大笑,一巡時便是歸家穩坐處也。(《示妙淨居士(趙觀使師重)》)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