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1/1/4

談國內佛學教育

劉嘉誠

佛世時,佛陀的教化即注重以「教誡輪」來引導眾生,較少用神秘的神通輪或記心輪來接引眾生,而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其中「世俗諦」就是使用世間言說來教化眾生,可見佛教自始就對教育極為重視,希望透過教育樹立眾生的正知正見,並讓佛法普及一切有情。

佛教傳至今日,無論是北傳、南傳或藏傳三大佛教體系,容或在學習環境或學術風格上有所差異,但基本上仍承襲佛教注重佛學教育的傳統,尤其以台灣教育資源豐富、大學日漸擴增及宗教學制鬆綁等利多情勢,佛學教育已發展出新的局面,整個佛學教育環境已迥異於昔。

近年來影響國內佛學教育的最大因素,當屬教育體制的改變。佛學教育從過去體制外逐漸納入為體制內教育體系,在大學內除了傳統文史哲科系之外,許多大學新增設宗教學系所,讓有意研究佛學者增加許多取得正式文憑的機會,近年教育部又開放宗教團體設立宗教研修學院,以及大學系所廣為開設碩士在職專班,讓佛學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契機。可是,另一方面,體制內佛學教育體系對原先體制外之佛學院所或推廣教育卻也多少帶來了一些排擠效應。當然,除了教育體制的改變外,其他諸如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國內景氣低彌、高失業率與就業競爭、產業及就業人口外移、財政與金融政策緊縮等外在環境的因素,也多少間接影響了國內佛學教育的發展。

佛學教育納入體制內教育體系除了產生上述之排擠效應外,另一個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系所和學生的量與質的問題。從學生畢業後出路的考量來看,從前佛學研究依附的文史哲科系乃至後來新增的宗教學等科系並非大學考生選填志願優先科系,在此情形下大學內這些相關科系量的擴增,可能相對帶來學生的素質是否能滿足科系的期待或是學生中途轉系更為頻繁等問題。換言之,就宗教學或佛學教育而言,所招到的學生是否為科系所需要的,或是科系是否為學生所需要的,這是佛學教育的供需問題,亦即佛學教育供需間產生了落差。

為填補佛學教育供需間的落差,個人認為未來佛學教育可依不同對象與目的進行規劃,譬如可結合學員的生涯規劃將佛學教育區分為僧才培育、教學研究人才培育、就業市場人力培育等類別。首先在僧才培育方面,教育體制外的佛學院、佛研所不宜廢除,它是僧教育與佛學專精深入的所在,也是續佛法身慧命的根本,佛教界應集中資源支持佛學院、所的永續發展。其次在教學研究人才培育方面,這是以有志於從事佛學教學研究的人為對象,其屬於體制內的文史哲宗教等系所或佛教研修學院之教育體系,尤其是佛教研修學院擁有專業的佛教師資與專精的佛學課程設計,更應是培育這方面人才的所在。當然,教學研究人才的培育,需有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吸引更多考生投入,譬如國內佛學碩、博士班教育機構與資源是否充足,學生畢業後謀取教職或研究員的機會有多少,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意願。最後是在就業市場人力培育方面,這是體制內佛學教育最大宗的區塊,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大學畢業後要投入就業市場,因此相關系所除了提供宗教學或佛學課程的訓練之外,最好能提供一些增加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的配套措施,譬如鼓勵學生修教育學程、修輔系訓練第二專長、設立輔導學生參加公職證照考試或就業協詢服務單位,佛教創辦的大學則可協請教界所屬事業機構優先錄用宗教系所畢業之學生,如此應可提升考生就讀意願。

碩士在職專班也是體制內佛學教育的重要區塊,在職人員有經濟能力,人生經驗也較豐富成熟,對宗教或佛學知識探索的意願較高,因此在職專班的設立除了可挹注校方財務,也比較沒有上述佛學教育供需間的落差問題。

屬於體制外的佛學推廣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推廣教育課程多元、課程時間具彈性,且較無資格條件限制,可說是佛法為眾生廣開的方便門。近年因教育體制與大環境的變遷,招生難免受到衝擊。針對此一發展趨向,佛學推廣教育或可考量導入管理學上的某些理念如4P,在課程(產品products)、收費(price)、通路(place)及推廣(promotion)上研發新的規劃與策略,以開闢學生來源,達到推廣佛法之成效。

面對未來社會老化與少子化日愈嚴重的趨勢,佛學教育無可避免也須就此預為因應。針對此一趨勢,未來佛學教育的走向應朝青年學子與老年學員並重,職前、在職與退休學習並進,體制內外有教無類的趨向發展,以期佛法甘露能同沾一切有情,成為可長可久的普世宗教。

作者小檔案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第四屆校友

台灣大學哲學系博士

現任法光佛研所兼任教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