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是推動觀音信仰的一個有力媒介,唐、宋時記載許多誦大悲咒獲得奇妙的感應。 宋代知禮所以製作《大悲懺法》,很可能是受了唐代以降大悲咒盛行的影響,這部懺如此受歡迎的主因,是源於它提供了中國人崇拜觀音的一個宗教儀式。 參加大悲懺法會 一九九六年一月我在台北時,參加了北投農禪寺的「大悲懺法會」。或許因為當天是星期五下午,來參加的五百多名信眾大部分都是女眾,年齡層大約是從十幾歲到六十幾歲左右,有些人還帶了小孩子一起來參加。雖然在場的男眾顯然只占少數,還不到一百位,但在年齡上則較為一致,約二十歲到四十歲左右,大多是大專學生與社會人士。法會從下午兩點到四點,歷時約兩小時。根據農禪寺與在市區的安和分院所排定的活動時間表,平均每個月都舉行兩次大悲懺法會。通常,法會舉辦的時間,也會為了方便信眾參加而稍加更動,有時是在下午,有時則在晚上,同時也會選擇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其中一天或周末舉行。當我詢問聖嚴法師這樣的拜懺儀式為何會舉辦得如此頻繁時,他的回答是:「這是因為中國人與觀音特別有緣。」大悲懺法會受歡迎的情形,當然不只限於農禪寺與其分院,事實上,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社會的道場,都較其它的法會更常定期舉辦。 大悲懺的儀式是由一位法師—「懺主」所主持,引導大眾一起唱誦節錄自《千手千眼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經文(《大正藏》 no.1060 ), 此經又略稱《千手經》, 是由婆伽梵達摩( Bhagavadharma )於唐高宗永徽元年至顯慶五年(650-660 )間譯出。參加這次法會是一次令人感動的經驗,在兩個小時內,悠揚的梵唄旋律,以時而緩慢、時而輕快的節奏交替著,身體也持續地變換各種不同的動作,大眾或站或拜,有時長跪約十幾分鐘後又再起立,整個儀式的高潮是誦二十一遍大悲咒與懺悔罪障。 台灣與其它地方大悲懺儀式的進行是根據清代( 1644-1912 )的懺本,它是出自於較長且繁複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法》),這部行法最初是由宋代的知禮( 960-1028 )所編寫 (1)。 鐮田茂雄一九七三年在香港也觀察到相同程式的大悲懺儀式(鐮田 1973 )。早在宋代之前,知禮尚未編寫出這部懺儀時,大悲咒便已廣受歡迎,各行各業的人會因不同的目的來念誦禮拜。但是它在宋代以後,不再只是一種神奇的咒語而已,知禮為大悲咒的唱誦提供了救世觀與制度化的基礎。從此以後,人們必須到佛寺里參加儀式的舉行,並在僧人的指導下,才能確保陀羅尼所帶來的精神與物質上的利益,這也難怪在這部重編於清代而今日仍使用的懺儀中,知禮的名字被列在諸佛菩薩的名號之後,一同受人禮敬。 現今大悲懺的儀式 相較於知禮的原作,現今大悲懺的版本大大地簡化了許多。今日的儀式,一開始先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緊接著以香華供養,再來是一段白文,解釋行此儀式的緣由。這段白文直接引自知禮所編寫的版本: 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成妙功德,具大慈悲。於一身心,現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令發廣大道心,教持圓滿神咒,永離惡道,得生佛前。無間重愆,纏 身惡疾,莫能救濟,悉使消除。三昧辯才,現生求願,皆令果遂,決定無疑。能使速獲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嘆莫能窮。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接著是頂禮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正法明如來、大悲咒、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與其它諸大菩薩,摩訶迦葉與其它無量無數大聲聞僧。大眾在稱念各名號之後,頂禮一拜。而在這一段落的最後,在禮拜護世四王、江海神、河沼神、藥草樹林神、山神、地神、宮殿神、舍宅神等之前,知禮的名字也被稱念。禮拜之後,則開始唱誦《千手經》的精華部分: 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盤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之後,大眾稱念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名號各十遍。接下來另一段經文是描述觀世音菩薩對佛陀說明所發之願: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往下則是誦大悲咒二十一遍。誦畢後,大眾長跪,念一段懺悔文,此段文中有一部分是由知禮所寫: 比丘某甲等,與法界一切眾生,現前一心,本具千法,皆有神力,及以智明,上等佛心, 下同含識,無始暗動,障此靜明,觸事昏迷,舉心縛著。平等法中,起自他想,愛見為本, 身口為緣,於諸有中,無罪不造,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戒破齋、毀塔壞寺、偷僧祇物、 污凈梵行、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如是等罪,無量無邊,舍茲形命,合墮三塗,備嬰萬苦。復於現世,眾惱交煎,或惡疾縈纏,他緣逼迫,障於道法,不得熏修。今遇大悲圓滿神咒,速能滅除如是罪障,故於今日,至心誦持,歸向觀世音菩薩及十方大師,發菩提心,修真言行,與諸眾生,發露眾罪,求乞懺悔,畢竟消除。唯願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千手護持,千眼照見,令我等內外障緣寂滅,自他行願圓成,開本見知,制諸魔外,三業精進,修凈土因,至舍此身,更無他趣,決定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懺悔之後,接著大眾歸命禮敬三寶。儀式結束前再稱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千光王靜住佛、大悲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總持王菩薩。 當我緊跟著儀式的進行,並試著跟上時常變換的行儀時,我不禁注意到在壇場後方牆角有一排裝滿水的容器,大小不一的塑膠瓶都是由參加的信眾帶來,並要在法會之後帶回家的。有人告訴我,這些水因為受了法會加持的力量,變成有治病療效的「大悲水」。這樣的信仰,可追溯到宋代或更早之前。自清代起,誦大悲咒與《心經》已是中國寺院內早晚課誦的一部分;而上述的大悲懺法會也是慶祝觀音「誕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分別在三個日子舉行(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大悲咒與《千手經》受歡迎的程度,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將這二者印刷成小冊子贈予寺院,在結緣書區處處可見的情形獲得證明。 大悲懺提供了崇拜觀音的宗教儀式 大悲咒無疑是推動觀音信仰的一個有力媒介,唐宋時記載了許多誦大悲咒之後獲得的奇妙感應。這不禁令人好奇地想要追問,到底大悲咒與《千手經》為什麼及如何能在長久以來大受歡迎?它畢竟只是許多讚揚觀音的密教經典中所提到的陀羅尼之一。雖然另一部經《請觀音經》早先因天台宗四祖智顗大師的提倡而大受歡迎,但這種情形並未延續到宋代之後。即使在宋代之前,《請觀音經》中的三段陀羅尼,便似乎沒有很多僧人持誦,更別說像大悲咒一樣受到一般人的歡迎了。因此,雖然也有與知禮同時並相從甚密的遵式( 963 -1032 )根據這部經所作的懺儀,但此懺儀並沒有流傳下來。(2) 所以,我認為宋代知禮所以製作《大悲懺法》,很可能是受了唐代以降大悲咒盛行的影響,這個儀式一旦成形後,便是推動大悲咒與《千手經》流行的另一個重要管道。這部懺能如此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源於它提供了中國人崇拜這個原本外來密教神祇的一個宗教儀式。知禮與遵式同是天台宗的大師,在編寫懺儀時,他們都忠實地承續了天台的傳統典範,這個典範最初成形於智顗大師的《法華懺儀》之中(《法華三昧懺》的儀式)。之後,在天台九祖湛然大師的《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中,更詳細地為《法華懺儀》作了十部分的補充(鐮田 1973:283; Stevenson 1987:475 -476 )。 知禮將念誦大悲咒容攝於天台傳統思想與儀式架構之下,使得這個原本密教的儀式得以成熟化( domesticated )。 首先,我將提出自唐代以至宋代,大悲咒日漸受歡迎的證明;然後,提出宋人何以對這密教經典感到興趣的原因;最後,我將分析知禮的懺儀。我希望證明知禮依據天台宗傳統所作的懺儀, 在陀羅尼「熟悉化」( domestication )的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因此促成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轉變為中國的大悲觀世音。在宋代,千手觀音能獲得普遍的了解,當歸功於大悲咒與以誦大悲咒為中心開展的懺儀所受到的廣大歡迎。而這一特殊形象的觀音,祂的盛名也促使了妙善公主傳說的產生,中國人因此認為她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第一部密教經典《請觀音經》很受天台宗法師們的喜愛,天台大師智顗獨重視此經, 並且依據它提出了四種三昧行儀的最後一種—非行非坐三昧( Stevenson 1986:50;Donner and Stevenson 28: 275-280 )。 與知禮同時的天台大師遵式,寫了一部《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懺》,它是根據一部更短的文本《請觀世音懺法》寫成的, 這部懺法收錄在天台五祖灌頂於隋煬帝大業元年( 605 )所編纂的《國清百錄》中,儀式進行需歷時四十九天。在這部懺法中,觀世音菩薩被稱為「大悲」,且被視為「救世者」,為了救苦救難而「在五道中輪迴」(《大正藏》卷二十,頁 3 6b )。 知禮的《大悲懺法》 有關記載千手千眼觀音不同版本的經典,全數都在唐代譯出。其中以婆伽梵達摩與密教的不空大師的譯作最受青睞,知禮編寫的懺儀即是以婆伽梵達摩所譯的其中一部經作為參考。正如現今的《大悲懺儀》有選擇性地保留了知禮原著的一部分,知禮也是很有選擇性地引用經典中的原文,保留了特定的一部分,而將其餘悉數略過。更重要的是,由於編寫出這一部與天台《法華三昧懺儀》相似的懺本,他已將原本密教的內容,完全地轉化為具有天台獨特信仰思想的懺本。 在知禮的懺本中,一開始便參考引用了經典中起始的一小段落,敘述觀音如何揭示此陀羅尼;佛陀在普陀洛迦島的觀音宮說了這部經。在說明了陀羅尼的出處與功效之後,觀世音請那些想要以此陀羅尼喚起自己對有情眾生悲心的人,隨祂一起發十大願。這十大願被知禮保留下來,同時也保留在台灣所使用的懺本中。 知禮節錄自經典的內容還包括下面的這一段:如果有人偷取或毀壞僧伽的物品,因誦大悲咒而能消罪。若有人犯了五逆罪、十惡行、謗法、謗僧,或毀塔壞寺、偷僧伽物,因誦大悲咒的緣故,就能免除這些罪障。但若有人懷疑這陀羅尼的利益,即使是輕罪的果報也不會消除,更何況是重罪呢?知禮用這段文作為懺本中「懺悔」這一部分的基礎,但他並不是一字不漏地引用。他省略了接下來的一段經文,內容是在說明誦此陀羅尼所得到的益處。 接著,知禮的版本取材自經中下面的幾個段落:首先是陀羅尼,本身包含了八十四個句子;再來則是以下的段落: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髮菩提心。…… 梵天王請曰:「惟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相狀。」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 知禮的懺本又省略了經中下一段文,內容是敘述誦陀羅尼能得到神奇的保護,但他保留了經中提及如何結界的段落。經文中教導許多對治各式各樣問題的密法,或者傳授如何達到特定目的的方法,但在知禮的版本中都沒有保留這些。此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知禮每每會刪除涉及到神跡或咒術的部分。 在所有介紹至中國的密教觀音造像中,唯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最受青睞。許多例子再再能為此做證明:千手千眼觀音造像的製造;僧俗信眾持誦大悲咒而得到感應;《千手經》的抄寫與在儀式中誦念主要的段落,如十大願與大悲咒等,這些乃促使宋代的知禮為此制立了拜懺的儀軌。 (本期專輯內容節譯自於君方教授所著的《中國的觀音信仰》( Kuan-Yin: The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hvara )一書,文中標題為編者所加。最初譯稿由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潘亮文副教授協助校譯,謹此致謝) 【注釋】 (1) 讀體律師( 1600-1679 )將知禮的版本加以簡化, 取消原來儀式的十個部分,並刪除大量原文。同時,他也賦予這個版本新的名字—《大悲懺儀》,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用的懺名。之後,智賢在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1795 )將上述的兩個版本合印在一起, 並參考了自元代( 1280-1368 )起所用的一些版本, 於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1819)印製了另一個新的版本, 也就是現今我們所用的懺本。 ( Reis-Habito1993:321-322; 鎌田 1973:284; Getz 186, note 76 )這就是為什麼在《卍正藏經》所發現的現行版本中,知禮、讀體、智賢三人會在懺本上同列為作者的原因。 (2) 雖然遵式以《請觀音經》為基礎所寫的懺儀在中國已不復存在,但在日本卻幸運地被保留了下來。 根據瑪利亞.瑞絲哈比托( Maria Reis-Habito )的說法,日本的《觀音懺儀》並非以知禮的版本為基礎,而是以遵式的版本作為雛型。儀式中,不但持誦《請觀音經》中的六字章句,也持誦大悲咒。( Reis-Habito 1993: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