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事情,如不是用正確的理念去實踐,則很可能會「好心做錯事」。惡的事情,如不具正確的心念去警惕,則很可能會「一邊認錯,一邊犯錯」。觀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活自然是從從容容、悠悠哉哉,這就是快快樂樂、歡歡喜喜的自在人生了。有一次,和幾位朋友聊起學佛一事,其中一位朋友說他堅信「人性本惡」,認為人一生下來,本性就是不好的,須透過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使其轉善。另外一位朋友則說「人性本善」,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會心地不善,或有惡行惡狀,完全是後天的環境影響而改變。也有一位說「人性本無知」,須靠後天教育,了知會啟善,無知會造惡。依其論調似乎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哪一個觀點才正確?宇宙間的許多道理不是絕對的。好壞、對錯、虛實,甚至大小,也都只是觀念而已,就如曾子所說「有若無,實若虛」,以及佛家所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樣,看似有其實空,看似空其實有,都是存乎一心。人都是帶業往生,也都是隨業輪迴,所以才說:「萬法皆空,但業力不空」。也說:「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帶著善業投胎的,輪迴三善道;帶著惡業投胎的,則必入三惡道,這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也是因果定律。幾位朋友在一陣辯論之後,也想聽聽我的看法。 人人本具慧根與佛性,但皆因妄念紛飛與我執我相,而令原本清淨的明鏡蒙塵污染。 《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引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強調人之不善都是後天學壞的,而之所以會學到壞的習氣,是因為「性相近,習相遠」,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孔孟思想。相反地,旬子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之所以會為善,是因為後天的教化及啟發,慢慢培養而成。而與孟子同年代的告子,主張人性不善不惡,認為人就像一塊木頭,用圓規去量可以做成圓木,用矩去量可以做成方木。而墨子也是如此主張,認為人就像一塊白布,用紅色去染變成紅布,用黑色去染變成黑布,人性無所謂善惡,都是後天的染著而變化。不同的學說與思想,從古至今,中外皆如此──眾說紛紜,都在爭論。《金剛經》有云:「眾生皆具如來智慧與德相,然皆因妄想與執著而不可證得。」它告訴我們:人人本具慧根與佛性,但皆因妄念紛飛與我執我相,而令原本清淨的明鏡蒙塵污染,經過「時時勤拂拭」之後,終於「莫使惹塵埃」。然而,卻又因懈怠與放縱,讓明鏡再度蒙塵污染,如此淨垢兩相反反覆覆、錯綜複雜,出現在每一個日子裡,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喜、怒、哀、樂的情緒輪迴之中。此有如我們經常隨著不定的心念,讓心境與情緒起起伏伏,每天在天堂與地獄之間來來回回而令心靈疲憊不堪。起心動念經常支配著我們的言行造作,而言行造作的累積則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每一個人的內心時常在進行著善念與惡念的交戰,這是源於人類心理有四大現象:生、住、異、滅之故。叢生的念頭不是靠壓制,而是要時時給予導正,就猶如洪水來襲,不是靠圍堵,而是要疏浚,甚至妙用它,使其不但能灌溉良田,還能水力發電。起心動念經常支配著我們的言行造作,而言行造作的累積則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運。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說:心念純正與否或觀念正確與否,與我們的人生際遇是息息相關,蓋因「一念改變一生」。如有人認為是「人性本惡」,那就要「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如有人認為是「人性本善」,則就要「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樣,到底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或是「不善不惡」?其實,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很重要,此有如辯論著「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或「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一樣,浪費時間也沒什麼意義,更不會有正確的答案。然而,最重要的應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觀念清楚了,只是方向定位了;已經懂得方向,還須朝著目標勇往邁進、百折不撓。又有一次,在一場演講過後,一位年輕人跑來問我:「您說書讀得好不好,不是生命的全部,那為什麼大多數的老闆都是優先錄用文憑較高的人?而文憑低的人在社會中,往往是處於低下階層?」我見他既疑惑又誠懇,於是耐心向他解釋:在現實的社會裡,大多數公司雖會從文憑去做初步的人才甄試,但這些公司的老闆也未必都是學歷很高的人,很多甚至是赤手空拳、白手起家。文憑與學歷不是篩選人才的唯一選項,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目前知識膨脹、科技文明,及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裡,有較高文憑的人總是會有較多的機會與優勢。雖然如此,每一個人還是得經過工作中層層的磨練與考驗,才能路遙知馬力。只是很會讀書但不會做事,或成績很好但人緣不好,或人緣雖好但能力不好,甚或價值觀偏差,這樣早晚還是會被淘汰,即使沒被淘汰,自己也會做得很辛苦。有些人雖沒有很高的文憑,但人品好、智慧高,肯吃苦耐勞,人生觀也很正確,雖然起步比別人艱困,但日久見人心,雖然輸在起跑點,但卻贏在終點。學歷如果不高,加上力爭上遊的毅力也不高,當然成功立業的機會就不會高。這位年輕人聽過這一番話之後,似乎豁然開朗。但與每個人一樣,觀念清楚了,那只是方向定位了,已經懂得方向,還須朝著目標勇往邁進、百折不撓。這間中還有數不完的橫逆與挫折會時時考驗著我們,但無論如何,就如靜思語所說:已經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了。人生旅途如海上航行,須有羅盤隨時指引方向;生命也如天空飛行,須有導航器時時導正方位。善的事情,如不是用正確的理念去實踐,則很可能會「好心做錯事」。惡的事情,如不具正確的心念去警惕,則很可能會「一邊認錯,一邊犯錯」。學歷很高,還要轉識成智,這樣智慧型才會跟知識學問一樣高。文憑不高,更要加倍努力,只要人間大學的學分修得好,清楚定好人生正確的目標,最終還是一樣可以奪標。人生旅途如海上航行,須有羅盤隨時指引方向;生命也如天空飛行,須有導航器時時導正方位。只要目標不偏、航向正確,那就是「觀念釐清」。觀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活自然是從從容容、悠悠哉哉,這就是快快樂樂、歡歡喜喜的自在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