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新聞

北京官方報紙《競報》罕見發聲: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時間:2014/4/11 作者:弘曉妙音

北京官方報紙《競報》罕見發聲: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北京官方報紙《競報》罕見發聲: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下文轉自北京《競報》20140410期 ——第N21版

2012年,八十六歲的淨空老教授潑墨疾書:「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十個「教學為先」,指出以上所有,「皆以教學功德成就者也」。教學為先,講的是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人;教學為先,講的是對領導者和民眾都要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聖賢教育,威力無窮。教學為先,能解決一切問題。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佛教原本是來自異國的外來文化,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亦對中華本土文化的豐富、成長與升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今天中國社會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比如煩惱、顛倒、作業、懺悔、覺悟、如實、實際、平等、法寶、淨土、彼岸、現行、剎那、因緣、胡說八道、不可思議等,皆從佛學經典中引用、點化而來。又如心猿意馬、天花亂墜、當頭棒喝、唯我獨尊、皆大歡喜、曇花一現、清規戒律、天女散花、醍醐灌頂、拈花微笑、借花獻佛、痴人說夢等文學成語,亦是在佛學經典的翻譯流通過程中,添入我國文學寶庫。佛教禪宗思想,亦促進了後世儒家理學與心學的發展,盂蘭盆會、吃臘八粥等風俗亦淵源於佛教。

雖然佛教幾乎是一進入中國就立刻受到皇室極致推崇,甚至一度被奉為國教,但也存在著和中華本土文明的融合問題。面對中國本土知識分子為捍衛本土固有文化而激發的儒佛之爭、佛道之爭,佛教傳教法師們亦始終堅持慈悲為懷、平等包容、仁愛和平、以理服人的原則,以數度學術辯論,引導佛法與中華本土儒道文化融合互補,並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叢林制度與漢傳大乘佛法,使佛教完全融入中華文化體系,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中國兩千年來文化多元並存、互補互融的格局,以至於今天說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總是儒、釋、道三家並舉。

放眼世界史,即使得到所在國中央政-府的支持,佛教亦從未假借神意而強迫其他宗教徒改宗易信,以及發動宗教戰爭,企圖消滅異教與其他文化。這不能不令人嘆服: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與理智、平等、博愛、和平的偉大教化。

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生活在最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下的古代印度,卻始終堅持眾生平等。他反對以種姓、等級論人的高下、貴賤,強調以道德、智慧的修持,達到人生理想境界。

早期佛教的僧團管理,依據戒律,執行教團制度的權力交由大眾,凡事皆要會議,杜絕獨斷專行,凡事必經交付提案,大眾集會討論、決議,以多數表決通過,始能公布、實施,充分體現了民主、法治精神。牛津大學出版社《印度的遺產》一書中,對佛教「三番羯磨」的民主會議制度,論述甚詳。塞德蘭侯爵不禁驚嘆道:「我們今天國會制度的基礎,竟可從兩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會議中見到,真是令人驚奇不已。

在指導人類現實生活方面,佛教提倡覺悟「業力緣起」的生命觀,指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節未到」的三世因果報應定律,啟發世人為自身、為他人、為家庭、為家族,為民族、國家、世界人類,乃至於一切眾生,切實承擔責任,從而締造幸福的生活。佛教指出悟道、成佛並非遙不可及,修行是在日常吃飯穿衣、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的一念一言一行之中,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主張服務大眾、勤勞工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更進一步揭示眾生共業締造世界的真理,提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理念,倡導人人從我做起、從我心做起,集合每一個體的道德自覺之力量,來奠定理想社會的基礎。這一點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尤具指導意義。

近代以來,佛教遠播歐美,促進了西方社會宗教與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對於世界和平貢獻甚巨。2006年10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特地為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2550周年,舉辦了以「佛教徒對人類的貢獻」為主題的大型活動。

縱觀人類三千年史,任何一種文化,都必然經歷創建、興盛、衰弱、復興的輪迴,佛教亦然。由於流傳既久,佛教不可避免地出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淺表的儀式與信仰,成為廣大民眾的精神信仰與心靈寄託,另一方面,精深學術思想與真諦,則成為少數知識分子的雅好。人們拘囿於學術理論與儀軌形式,遺忘其本質原義。因而正如釋淨空老教授所指出的,佛教在今日至少以六種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釋迦牟尼佛生命教育的本質佛教、宗教化的佛教、學術形式的佛教、企業化的佛教、旅遊觀光業的佛教和被歪曲利用為邪教的偽佛教。

釋淨空老教授指出,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至善圓滿的生命教育。必須恢復佛陀教育的智慧本質,才能發揮佛教文化的正面價值,從而為人類做出真正意義上的貢獻。

北京官方報紙《競報》罕見發聲: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聖賢教育系列叢書(《智慧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生命教育》)

淨空法師口述、王海峰、施景培編

團結出版社

【附錄】:

中央電視「國學頻道」開播了!

(2014年)4月2日國學頻道邀請部分在京媒體舉行了一場媒體見面會。

國學頻道是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成立的,國內唯一一家以國學為傳播內容的專業數位電視頻道。頻道於2014年1月7日開播,3月25日進入北京歌華有線網路,頻道號為91,目前已基本實現全國範圍內的落地播出。本次媒體見面會的目的就是和各家媒體就國學頻道的傳播內容、傳播方式進行探討,以便更好地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一國學交流的電視平台。

國學頻道立足傳統文化,以傳播民族文化藝術為己任,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努力打造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研討交流的專業媒體平台;以「品味中國智慧,傳播華夏文明」為宗旨,力爭為廣大電視觀眾提供豐富的國學綜合知識。頻道現有《國學新聞》《名家名品》《國學大講堂》《美術苑》《國寶那些事》《名家會客廳》《國畫大講堂》等欄目,即將推出的新欄目有《文化中國》《中國風》《國學少年》《國學商道》《國學養生》等。

短短的兩個多月里,國學頻道已經錄製播出了系列節目《周易是什麼》《唐傳奇是什麼》《道德經是什麼》《戲曲是什麼》,主辦了著名畫家馬海方先生的「情憶古都」大型畫展,與中國女畫家協會聯合主辦了「獻給母親的歌」大型藝術展,錄製了女畫家協會訪談、馬海方先生訪談、軍旅藝術家訪談、中醫藥大學傅延齡教授訪談等節目。

見面會上,國學頻道總監李靜向各家媒體介紹了國學頻道的現狀,並對頻道的前景做了展望。與會的媒體記者也對國學頻道的推廣、交流以及頻道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國學頻道簡介

頻道概況

國學頻道全稱是中央數位電視國學頻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成立的面向全國播出的數字頻道,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以國學為傳播內容的專業頻道。頻道於2014年1月7日正式開播,節目為24小時滾動播出,信號由中星六B衛星傳輸,地面數字網路接收,目前已基本實現全國覆蓋。

宗旨及定位

國學頻道以繼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將五千年積澱的「中國智慧」形象化、通俗化,用電視的手段呈現給千家萬戶,力爭讓最大多數的客群了解傳統文化的根脈,欣賞傳統文化的韻致,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對「國學」的理解

國學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實現中國夢的原動力。

國學這一概念在20世紀初被提出來時,只是相對於「西學」的一個狹義辭彙。但在經過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之後,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國學」表現出了頑強且旺盛的生命力。至於今日,其內涵已經遠遠超過了歐美學界所稱的「漢學」,而是將一切在傳統文化灌溉、浸潤之下蓬勃而生的中國文化統統囊括其中。身為炎黃子孫,我們幸運,因為有國學;我們驕傲,因為有國學;我們富足,因為有國學;我們堅韌,因為有國學。而作為媒體人,我們更有一份責任,要利用現代的電視及多媒體技術承續國學,傳播國學。

目前的固定欄目有:

《國學新聞》

整點播出,內容為國內與國學相關的動態訊息

《名家名品》

專題類節目,時長30分鐘,介紹國內知名的美術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

《名家會客廳》

訪談類節目,時長30分鐘,邀請國內文化界的名流大家到演播室做客,每期圍繞一個文化現象或一個文化作品展開討論

《美術苑》

專題類節目,時長20分鐘,內容為當代優秀美術作品的賞析

《國學大講堂》

講座類節目,時長30分鐘,邀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學者開壇設講,對國學領域中自己有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的選題進行介紹和闡釋

《國畫大講堂》

講座類節目,時長30分鐘,由知名畫家在演播室示範講解,給觀眾傳授傳統國畫的基礎知識和繪畫技法

《文化中國》

綜合類節目,時長40分鐘,文化界的高端對話,也可以播出大型的文化紀錄片

《國學少年》

專題類節目,時長30分鐘,為全國的少年兒童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國學學習成果的開放式舞台,內容包括詩詞歌詠、民族器樂、書法繪畫、棋道茶藝、傳統武術等等

《國學商道》

專題類節目,時長30分鐘,內容為國內知名企業在傳統經營管理智慧的體現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展現

《國學養生》

專題類節目,時長30分鐘,內容為中國傳統健康養生文化的探討及傳播,為廣大觀眾提供健康養生方面的專業知識及指導。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