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科技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導致了精神財富的流失。信仰缺失、焦慮不安、冷漠空虛成了現代人的普遍症狀。而此起彼伏的地區衝突、恐怖攻擊、環境污染又加重了人們的憂慮。這個世界髒了、亂了、病了,怎樣才能淨化它、治理它?佛教認為,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淨化世界,需要從心做起。
淨化世界,首先就要清楚,什麼是世界。佛教有其獨特的世界觀,如五蘊、六處、十八界等,皆是佛教對世界的特殊劃分。《雜阿含經》所說的「世六法等起」、「六愛生世間」,講的是六處世界。佛陀被稱為「世間解」,是因為他「知一切世間,出一切世間,說一切世間,一切世如真」。釋尊不以孤立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是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有情本身去闡述:「若無彼眼……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可見,佛陀闡述的世界,是以有情的感受和認識為出發點。離開有情的感知去談論世界,討論世界有邊無邊、有常無常之類,在佛陀看來都是無益的戲論。
有情作為精神活動者,其感知的世界,當然帶著自身心靈的烙印。外在世界的本質到底如何,並不是佛教關注的焦點。正如當代大德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所說:「佛法不是為了說明世間,而是為了解放自己,淨化世間。」有情心目中的世界如何,以及怎樣通過淨化內心而淨化世界,才是佛教關注的課題。
從「有情的世界」這個基準點出發,佛教認為,世界的淨穢其實是有情自身業力所感。我們雖處在同一個無限的世界,而各人感受到的,卻是有限而不同的。有情業力雖千差萬別,但實質卻都是唯心所造。有情的心不僅能造業,而且還能轉業。即使看似已定的業果,也有著轉化餘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就包含這個道理。台宗強調,一法界可以通其餘九法界。人心若被慳吝貪婪占據,那麼整個世界都會顯得匱乏和不足,這樣一來,人就與無法滿足的餓鬼沒什麼分別了。相反,若充滿慈愛,樂善好施,那麼整個世界都會變得喜樂和寬裕,即使身在人間,卻已心處天堂了。所以,《楞嚴經》有雲「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華嚴經》有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都說明,世界乃是心的世界,擁有怎樣的心,就擁有怎樣的世界。明乎此,也就明白淨化世界需要從心做起的原理。
佛教在教導世人淨化自心方面有著許多寶貴財富,相對其他以神為本的宗教,佛教更強調有情自身的努力。如果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一般宗教的通則,那麼「自淨其意」則與其他宗教依賴他力救贖的思想明顯不同。解放自己,淨化世界,並非上帝或神靈的事,而是有情自己的責任。佛法的本質,正是教導人們從心靈深處淨化自己,轉凡夫心為聖賢心,並依此淨化世間。
那麼,該如何完成內心的轉化呢?筆者從以下六個方面作簡要說明。
一、培養深信因果的心
深信因果,簡單地說,就是深信有因必有果,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的道理。我們常常會懷疑世界的公正性,感嘆為什麼有時善人受苦,惡者無報;為什麼有時辛勤無果,不勞有獲。於是乎,罵天罵地,認為老天既然不公,我們又何必遵循公義?於是乎,為非作歹,把心中不平強加於世界之上,使之符合自己的判斷。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因果缺乏信心、理解造成的。《大寶積經》云:「假使經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清楚地說明:因果雖說一定,但因要成為果,還需緣的參與,即佛教所說的「缺緣不生」。明乎此,我們就不會對現實世界看似的不公心存懷疑。須知,在因果面前,一切都是公平的。我們也絕不會去怨天尤人,唯有自己積極努力地轉變。有了深信因果的心,也就擁有了公正的世界。
二、培養知足常樂的心
佛陀曾對弟子們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可見,在人們心目中,世界的富庶安樂與否,端在自己是否知足。當今世界,人類的濫采濫伐已導致大自然的報復,而為搶奪資源爆發的國際衝突也屢見報端,這不都是人心不足造成的惡果嗎?導致地球貧乏的真正根源,正是人類永不知足的心。所以說,培養一顆知足的心,就是在營造一個富裕安樂的世界。在知足者的心中,世界永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三、培養感恩報恩的心
佛陀教導弟子「上報四重恩」,除諸佛菩薩外,國家、父母乃至一切眾生都是報恩的對象。阿底峽尊者的《修心七要》中,將知母、念恩、報恩作為菩提心發起的基礎,可見意義之重大。既然世間一切眾生都曾直接或間接地有恩於我們,自然應對之生起感恩、報恩之心。感恩,就不會覺得世界虧欠於己;感恩,就會時刻想著回報世界。擁有感恩的心,就會擁有溫暖的世界,擁有願意奉獻的人生。
四、培養慈悲利他的心
慈悲心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內容。經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不僅適用於他人,也適用於自己。在慈悲他人的同時,無形中也會化解自身痛苦,給予自己喜樂,正是自利、利他雙贏舉措!在慈悲者的心中,世界到處充滿需要幫助的人。世界需要自己,生命就有了更多的意義,人生價值因此得到最大的彰顯。現代世界,太多人因為空虛悲觀而放縱墮落,甚至選擇自殺。他們把自己圈梏在狹小封閉的自我空間,聽不到世人的呼喚,也看不到存在的意義。須知,世界的意義,只有在大慈大悲者心中才會完美顯現,正如《十明論》所說,一切眾生生死流轉的苦海,「亦是一切諸佛眾聖賢寶莊嚴大城,亦是文殊普賢常游止之華林園苑」。如果說世間一切事業都有盡頭,但利他事業卻沒有盡頭。只要眾生無盡,世界無盡,利他事業也就無盡。所以,慈悲心不僅可以創造充滿喜樂、充滿價值的世界,而且可以創造無限增上的世界。
五、培養無我智慧的心
「諸法無我」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顯著標誌,也是勝義諦的教法。無我,指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世間一切都是緣起的,無常且無主宰。無我是佛教智慧的核心,通達無我,也就通達了佛教智慧。我們常說用智慧斷煩惱,而無我正是最鋒利的慧劍。有情煩惱的根源在於我執,由我執生貪嗔痴,由貪嗔痴造種種業。擁有無我之劍,三毒之根就斷了,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位西方哲人曾說過,「別人是自己的地獄」。但在無我者心中,對立的「我」和「他」已不復存在,地獄自然無從談起。若能證得無我之心,就不會再有什麼掛礙恐怖,無論處在何方,都會變成清涼世界。
六、培養平等寬容的心
佛教的平等,是所有宗教中最徹底的平等。不僅皈依者與被皈依者平等,六道中的一切眾生也都是平等的。對於人類來說,不論其國家種族、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善惡美醜,下至乞丐,上至君王,在生命的究竟層面,都是平等無別的。有了平等之心,我們才會真正尊重他人、愛惜生命,而不是己所不欲、強加於人。世界上也才不會出現那麼多霸權國家、恐怖團體。擁有平等寬容的心,就能擁有和平無諍的世界。
以上,當然不能包括佛教全部的修心內容。但做到這些,世界必將因此改變。擁有怎樣的心,就會創造怎樣的世界。和諧的世界,還應同時具備和平、公正、富足、溫暖、喜樂、清涼、持續、增上等諸多要素。當我們擁有完美無暇的心,這樣的世界就離我們不遠了。願我們攜手共進,從心開始,共創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