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大家晚上好!我們開始重複祈請,每天都要祈請,每天還要做一個回向功德。雖然是你們在聽,其實在隱態中生靈非常多,所以每天都要有一個祈請的過程。祈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尊重法義,尊重釋迦佛,
好,在家的燒上香,不在家的就心香九柱。
祈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祈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祈請西方教主南無阿彌陀佛!
祈請東方教主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娑婆訶。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訶。
南無三滿多。母馱喃(tuónán)。唵。度嚕度嚕。地尾薩婆訶。
唵。誐誐曩(ěěnǎnɡ)。三婆瓦。韈(wà)日喇斛(lāh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淨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金剛眷菩薩奉請金剛索菩薩。奉請金剛愛菩薩。奉請金剛語菩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如法受持,從這個經文上講,如,如實之意,本來之意。法,我們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規律,按佛法語言來說就是真理,法就是真理。
如何受持,就是用我們的信念來受持這個,要如法如理的去受持,受持供奉這部《金剛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爾時,就是在釋迦佛和須菩提一問一答的那個時候,也是我們現在聽經的這個時候,是名爾時。
須菩提就問世尊,您講的這部經我們叫它什麼名字?又怎麼去供奉和受持這部經?世尊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用這個名字,以後也用這個名字。
汝當奉持,汝,就是你,也包括你們。就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來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知道為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嗎?佛說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從心地上講的,並不是從外相上直接就給你假立這麼一個東西。他是從心地上把你的疑慮,把你的不清靜的妄念全部消滅掉之後,告訴你這部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是非常大的智慧,依靠般若智慧才能到達彼岸。你想從此岸回到彼岸,必須要經過一道生死大海,這生死大海不在身外,是在我們心中,這個生死海說白了就是我們的煩惱海。
通過般若智慧,消滅我們心中的愚痴,不讓它再有生滅。因為有生滅,心就不清靜。如果消滅了生滅心、生滅的情種,我們就從此岸回歸到了彼岸。話講起來非常簡單,但是我們修的時候就會身外去求法,心外去求佛,往往抓不住釋迦佛的話,更抓不住經典里某一句關鍵的話。
讓我們的心真正清淨下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無所得。無所得的心,是最清淨的,也是最自在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到了彼岸。如果心不自在,還有一個法要求,或者還有一個法是要立的情況下,心就不會自在。不自在的心就會被束縛住,就會被有為法所束縛所干擾,這樣的話就不叫般若波羅蜜,更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
心無一法可立的時候,心無所得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清淨了、乾淨了,已經達到了涅槃境界,這個時候就是回歸彼岸。
很多人說練了那麼多功,讀了那麼多經,也沒有把心平靜下來。是因為我們往世造業太多,所以說不是一下子能把心平靜下來的。心雖然沒有平靜下來,但你心中的正念應該明了,時時觀照自己那顆心。你能觀照自己那顆修行的心是不是在吃別人家的草,就像禪宗故事似的,把自己的念頭比喻成牛,一旦牛到別人家的地里吃草的時候,他馬上就會知道自己念頭錯了或者是邪了,馬上提起正念,不讓自己的念再跑的太遠,觀照自己的念頭就是這麼觀照。
一旦你有壞的想法等妄念的時候,馬上自己心中要明了這個想法是錯的。比如元旦快要來了,元旦之前又有一個西方的節日聖誕節。這個時候大家的心就開始琢磨要串什麼親戚,或要買什麼東西,送什麼禮。從我們人道上,這種想法都是對的。但如果從一個修行的角度上講,這種想法就叫妄念,就叫牛吃別人家的草。但是我們又離不開這種事情,這屬於一種正常人應該做正常事的念頭,還不算特別邪念。
我說的那種邪念,比方一個賊趕上了節日,心中就會生起,元旦和聖誕節七八天可以偷多少錢。他生起這種念頭的時候,就叫下道,就叫邪念。如果要是一個修行人,他馬上知道這個念已經跑的太遠太遠了。
會修行的人一旦這種思想生起來的時候,馬上就會念阿彌陀佛,緊接著就會說罪過罪過。自己的牛頭已經吃上別人家的草了,這個是修行最忌諱的。
剛才第一個比喻,正常人需要上班需要交往,你去買東西送禮,安排過年的事項,這都是對的。但是你要操心過度,也是修行人所不應該犯的。每天要念經、參禪打坐,你為了世間的這些俗事,就會分散自己的心能量。
心能,就像一個發電機,修的好,能量就大;修的差,能量就小。一個修行好的羅漢可以護住方圓一百里,所以說心能量是不可思議的。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文字是用來表法的,但文字本身並不是法,只能類比,但無法等同。比如我這裡有一束絹花(實物),但這「一束絹花」的名字並不是實物的絹花,所以叫這個名字為非一束絹花,無論如何來表達都無法把這一束實物絹花的概貌全真的勾勒出來,是言不盡意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叫它為一束絹花。這個理解了,那麼這句話也就應該明白了。
真正的心法,雖然叫了般若波羅密這個名字,但它並不能涵蓋心法的真實妙義,就是這個名字和要表述的內涵是不能等同的,也是無法能等同的,只能類比,因為心法是無相無形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叫它般若波羅密而已,是很無奈的方法啊。
心法只能用心來感受和領悟,一旦心清淨下來了,就是般若波羅蜜,稱呼這個名字都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心不清淨,也就不能領受心法。
只有心領神會了,才明白心法是無為之法,是無相之法,心能運用無為之法,才能讓自己順利的到達彼岸。不能通曉心法,也很難行船,很可能會觸礁沉沒。
仔細體味釋迦佛的話,都是非常非常樸實的、平實的、自然的話語,以至於人們都不在乎這平實的話語了,不理解了,因為他講的太自然了,而人浮躁的太不自然了。只有自己的心回歸自然平實,才能明白佛講的話,是多麼的自然與平凡。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緊接著就問須菩提,你對如來有所說法不,是怎樣認為的?這個「如來有所說法不」,是從我們的心性上、性德上、原本自性的心上講的。
也就是說,從我們的心地上來講。只有我們的心地才能稱為性、法性、佛性,佛性才能叫如來。他前面用佛說或者如來說,佛是指釋迦佛本人,有個色身在,如來是法身。
法身有所說法嗎?法身沒有說法,但又在說法。因為法身是無形無相的,無邊無際的,它沒有說法。你不執著如來說法的時候,他時時是在說法。《阿彌陀經》裡講阿彌陀佛在二六時中,變化各種鳥類或者變化各種樹木來演揚大法,時時都在說法,這是從心地上講,從性德上講。
自性講法和外在佛講法也都是貫通的,自性的任務是帶我們自己回歸,會針對存在的問題而講法,也是因機而教化引導。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也是時時處於三摩地中,無可說,無可說的。你一執著如來說法的時候,就等於下道了。
須菩提告訴佛世尊,如來無所說,沒有說。因為心法是要心來領悟的,不是語言能講出來的,這個時候須菩提領悟了釋迦佛的話語。再者從外在講,自性講法是用兩個肉眼和後天思維無法判斷的。這個如來指的是虛空,心等於虛空,誰看見虛空說法了,誰也沒有看見。誰聽到虛空說法了,也沒有聽見。這裡指的是性德,是說心不要去外求。外求的東西,都屬於邪法、魔法。
心外有魔嗎?心外沒有魔。那心外有佛嗎?心外也沒佛。佛與魔都在自心自性之中產生出來,一念慈悲心生起即為佛種;一念惡緣生起,魔就會出現。所以說心外無魔。
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從自心自性上去找自己的本源,找不到自己的本源依然是在門外。
我們現在還是處在愚痴的無明態。無明態的時候,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都是無明事,無明事也就是說做的魔事。我們大家做的很多事都是魔事,也為魔力的魔。魔你久了,你的心性就會平穩,狂躁的心就會清淨下來。
我們要在自己的方寸之中去用功,要不然我們的心就有所得了。有所得那是小法,無所得那是無為之大法。
我們要修行首先要建立出離心,第二是發菩提心。有了出離心,才可以真正發修大道的這顆心,成佛的這顆心。一旦發出這顆心的時候,宇宙都能收到你的信息波,同時能增加自己靈動的能力,擴大自己的智慧啊。
般若波羅蜜法可以讓一切聽聞的人得到解脫,然後發無上菩提心,就可以證無生之忍,成無上之道。只有在自己的心中去找尋,才是正根正理,如法受持了。要從心外身外去找去尋,就是頭上安頭,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理,永遠也找不到佛。找的那個佛都是從名相上莊嚴,從內心當中還是無明的。
我講《金剛經》都是從心地上走,沒有從事相上講。因為《金剛經》就是在破事相上的東西,破名相上的辭彙。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剛經》講的就是性空,我們的本性就是空的,並不是空的一無所有,這個空是可以建立萬法的。但我們又不能依文字而立,又不能破除文字。古時候的大德都是透過來的人,佛菩薩再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為了進一步打破名相上的障礙,緊接著就問,須菩提啊,你認為如何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呀。須菩提回答說,是呀,非常非常多呀,那還用問嘛,世尊,三千大千世界裡的微塵多的不得了啊,太多了,不能用語言來說。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麼多的微塵,如來說不是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從事相上、名相上講,地球、月亮、星河,在宇宙中就是微塵。《華嚴經》《妙法蓮華經》裡都說過,微塵當中有國剎,一微塵一國剎呀。地球就是宇宙當中的一顆微塵啊。一個星雲或者一個星河都是由微塵組成的,在宇宙中,星雲本身又是微塵。我們身邊的微塵,塵土飛揚的時候微塵多到無數。從大到小,微塵無邊無際,無法用語言去計算。但這麼多的微塵,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空性的,是生滅的,不是永恆的實在的,只是假名為微塵,只是給它一個名相來表述而已。這是從事項上來講。
如果從心地上講,如來說的微塵不是身外的、心外的,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慢疑見這樣的微塵。這樣的微塵就像水泡一樣,起來了滅了,滅了之後又起來了,剎那之間的生滅,就是微塵。就是心中的生死海產生的幻覺是非常多,剎那之間生滅,比身外的微塵還要多。外面的微塵已經無邊無際了,我們心中的微塵比它還要多。
心中的微塵就是煩惱,就是無明。這個微塵,從心地上講就是心不清靜的時候,微塵就會出來。這個內心的微塵也是生滅變化的,是夢幻泡影,不是實實在在永恆的,是無自性的,所以叫非微塵,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給它假立一個名字叫微塵。
真正心裡的微塵貪嗔痴慢疑見,太多了又看不見它的形象啊,所以這個微塵是指我們心中的貪嗔痴慢疑見所產生的煩惱,煩惱比喻成微塵,心中的煩惱比外面的這些微塵要多的多。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從名相上,如來說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生滅變化的,也如夢幻泡影一樣虛幻不實,只是假立一個名字叫世界,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
從我們本心來講,內心由於有無數的煩惱,所呈現的出來的世界也是無數的,並且是處於分裂狀態的,況且煩惱海也是虛妄夢幻,也是假立一個名字叫世界。
只有內心清淨了,才是一真法界,內外世界才是一合相。真正的世界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淨土、那個佛國,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沒有世界的概念了。
一切要從本心講,離開本心講都是假的,都是煩惱。煩惱幻想給我們帶來的都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所以說心外無二法,心外無佛。
大家一定要從心性上心地上方寸中去了解這個微塵世界都是些什麼,整本《金剛經》都是從外在的引入內心來講的,沒有離開心性講,都是讓我們的心歸於自然。
心性就從《金剛經》裡「如來」上來對應。只要一有「如來說」,這是告訴要從心性上去找,不能從形象上去觀察。這回大家懂得如何去讀這部《金剛經》了吧。這部《金剛經》就是講我們心性。心性真正空的時候,你的世界就清淨下來,生死海就沒有了,就從此岸到彼岸了。只有無明的人才會往大海裡頭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裡的「見」是通假字「現」,不是看見的意思,是顯現的意思。
三十二相有兩種說法,一是講修行得來的三十二相;一是講是佛菩薩幻化的三十二相。
須菩提啊,你認為可以用三十二相顯現出如來嗎?須菩提說,不能呀,世尊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來顯現出如來呀。如來是無形無相的,有相的怎麼能表現出來無相的哪,所以是不可能的。
我們首先講第一種,釋迦佛成佛之後現三十二相,觀世音也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有個正報和依報的問題。釋迦佛累世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無上大法,同時現三十二相。從外觀上可以看到相好光明。釋迦佛每一次做人的時候都會現出一種相來,五百世做仙人的時候他現了一個仙人的相,做國王的時候現了一個國王的相,這個相是正報身,是往世所結的善業,這一世正報過來的。很多人長得漂亮圓滿,這都屬於正報身,這是從色相上能看到的。
這樣的三十二相,是不可能表現出如來法身無形無相的,只是從一個角度啟發我們,是不可能等同的。
從第二種來講,三十二相是佛菩薩的幻化身,三十二相是一個假立的數字,並不是很真實的數字。三十二,在佛家是一個很吉利的數字,所以說用三十二相來代表這個數多。其實佛何止有三十二個相,是千百萬種相。有人說看到佛了,看到觀音了,那是佛菩薩慈悲啊,幻化的形象讓你看到,來增強信心的從而啟發我們內在的覺性。
無論佛菩薩幻化出多少的形象,都不能表現出如來的真實面貌的,因為真實相是無形無相的,幻化的一個有形的相,怎麼能等同於虛空相哪。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你知道為什麼嗎?如來說的三十二相,不論是修來的三十二相,還是佛菩薩幻化的三十二相,都是不實在的,是虛幻的,所以說是非相,只是給它起個名字叫三十二相。
釋迦佛非常慈悲啊,讓我們不要著任何相,因為當接觸虛空後,會有很多的境界出來,如果把這些變幻的境界當做實相,就會成為路上的障礙,所以佛讓我們明確見地,層層為我們清除前進的障礙。
不著相,離相,並不是沒有相,修佛需要善根福德因緣,需要利用這些假象來修真,來積累自己的福德,因緣成熟才能成佛做主呀。積累自己福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所以下一句佛就轉了話題。
修行得來的三十二相,也是福報呀,必須累世修三十二種梵行。梵行翻譯成中文叫清淨行。每世都要修三十二清淨行,五根清淨,自然的就會修六度萬行,是發自內心的去做,並不是誰非得叫你這麼做。
同樣是做善事,心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例如:有個人是混混,他的朋友信仰佛。人家初一、十五去燒香,他也跟著去;他朋友做義工,他也跟著去做。他平時就是一種混混的心態,他做出來的結果是啼笑皆非,把整個道場弄的雞犬不寧,說這幫傻和尚,一天到晚的念,能管飽嘛。又跟做飯的居士吵。這個人無心作惡,有心為善,但做出來的結果是惡行。這裡面的道理大家要明白啊。
三十二相是通過累世修三十二種清淨行而得來的三十二種莊嚴圓滿相。但從心性上講,一旦你心性真正清淨下來的時候,萬法也就具備了。萬法具備的時候,三十二相自然就會俱足。我有個朋友叫德號,而且修的非常好,從他臉上就能看出一種相來,他很有出家人的相,是很有修行有點道行的相。沒有出家還很想出家,但他世間法上的很多事情還沒有做完。他就長得很有相,別看長得瘦,但很有相。這個相也是三十二相里的一種,叫作羅漢相,這是他累世修行而得來的一種相。
所以說人不看你胖和瘦,就看你臉帶不帶相。很多人帶的是一種兇相,殺人犯的相,一看這個人就是壞蛋。一看這個人就善良,這個相都是累世修過來的,並不是這一世你爹媽賜給你的。
這裡是讓大家在做事的時候,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離相不著相行善,心才自在呀。心清淨行善,福德嘆無窮啊。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緊接著佛在這裡就轉了話題,從外在好像不銜接,但從內在都是貫通的,成佛做主需要善根福德因緣,大家還是要腳踏實地,從當下來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一切。
現在釋迦佛開始把比喻的條件升高了,前面是用七寶、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現在是用我們的身命。
須菩提啊,如果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啊,用恆河沙多的身命去布施,你說他這個福德大不大?七寶的功德都大了,更何況用身命去布施了。
釋迦佛曾經在一世修行的時候,看見一窩虎餓得快要死了,他就跳進了虎窩裡餵了虎,他是用身命布施。還有很多大德割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鷹餵鴿子。用身命布施的功德,肯定是比七寶的功德還要大。
隨後釋迦佛就告訴了,於此經中,如果他能悟到我這部經里的一句半句話,或者受持、或者去為人說,和用身命布施的福德比,哪個更多呢?話還是沒變,但是比喻的方式又變了。因為大家很多時候會執著在一個事相上,不會分析第二個相上,所以說釋迦佛把布施的條件開始升高,用恆河沙多的身命,劫劫都用身命去布施的情況下,功德是非常大。但是跟你的本性悟明白經中的一兩句話的功德是不能比的,是無法比的,根本也不可能比。
釋迦佛還是在告訴我們,只有你悟通了自己的本來那顆清淨心,那是無價之寶,永遠都花不完的一個寶貝。雖然用身命去布施福德很多,但是與你明白經中的一句、半句、四句偈或者去給人演說的功德是不可能比擬的。
自己能明白法義進行法布施,這樣的福德是非常殊勝的,這樣的福德是每一個修行人都應該明白的,要明白自己如來來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既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肢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於而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既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離相寂滅,離相就是告訴我們的心離開一切色相,我們的心才可以寂靜下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只有你那顆原本清淨的心,才能見相離相,才可以真正的清淨寂靜下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爾時,就是此時。
先問你們兩個問題,什麼叫慧眼?什麼叫法眼?慧眼沒有法眼高,慧眼識英雄,法眼能追蹤。為什麼叫慧眼識英雄?話從江湖說起,江湖這個辭彙是來源於修道人中,當初的江湖是指江西、江蘇、湖南、湖北,都是出高僧的地方,江湖並不大。禪宗五祖是湖北的。其它地方的師父修點東西出來之後,必須要到那兒去得到他們的印證之後,才可以自己出來傳法。這個和草莽說的江湖還不一樣,草莽的江湖也是從佛家來的。
下面再給你們講一講,草莽江湖之中有一句話:英雄所見略同。這個英雄所見略同,在哪兒所見略同?是在他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和心裡理解的東西是一個層面上,所以說叫慧眼識英雄啊,相見恨晚啊。
法眼追蹤,比慧眼還要高一點。何為法眼?像吳用、袁天罡那樣的,能掐會算,能知道你的來龍去脈。法眼可以追蹤到李逵心裡想的是什麼,追到他心裡的原始的那種狀態上,所以叫法眼追蹤。我現在是用人道上的東西來比喻法眼和慧眼的層次,還不是太恰當的。
從心地上講何為慧眼?自性不痴迷,即得慧眼。六祖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就從這三句話上得來的什麼叫慧眼。只有你心性不再愚痴了,不愚痴的人肯定會有智慧,有智慧就為慧眼。經典裡面哪一句話你看明白了,這都是得益於我們有慧眼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不是那麼無明狀態了,更不是那麼愚痴狀態了。
何為法眼,能聞法自悟的人,即得法眼。一聽聞這法,他明白悟開了,法眼就得了。法眼是聽聞佛法,即得開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很多大羅漢、小菩薩都是在聽經的時候開悟的,證得了無上法,心無所得了。
阿羅漢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他在過去世聽聞那麼多經文啊,都沒有聽聞過這麼透徹的入理入心的話。他在聽釋迦佛講的這一段話之後,深深明白了釋迦佛講的道理。鼻涕一把眼淚一把,這個哭是法喜充滿的哭,哭著跟釋迦佛說:希有啊,世尊。為什麼叫希有?因為釋迦佛是第一個舍掉王位,修成正果的一個人,這是第一希有。第二希有,天上天下所有佛者,都不如佛,這是第二希有。第三希有,釋迦佛能舍無餘涅槃,再給眾生講四十九年法,這也是希有。幾種希加在一起,那更是希有,所以叫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佛說如此透徹入心的話,破除我們的迷障,讓我們修行的心更加明了,須菩提非常感動,就說自己在過去世修到了慧眼,雖然心性不痴迷,但從來沒有聽聞過這樣的法呀。
慧眼是怎麼得來的?就是心性不痴迷,已經有智慧了,即為得了慧眼。
你們將來說一定在哪一句話上,突然之間引發了你無始劫所種的那個種子的時候,一下子花開見佛了,入佛知見的時候,你就會說:往昔得的慧眼也沒有今天一下子明朗。為什麼明朗?心花開了,心花怒放,看見性了,看見佛了。
自性不痴迷,你就會得慧眼,慧眼就是我們的心眼明亮了。如果一個心眼昏暗的人,每天也是昏昏厄厄的。所以說心眼明亮的人能分得清是非,不會再參與是非。這都是指慧眼來說的。
我現在有幾個最得意的徒弟具有了慧眼,能分得清是非了,能分得清如何去處理問題了,這也是上天賜給他們的一種緣分。這種緣分在這一次花開了,雖然開的慢,但他們的心不再迷了,慧眼就會慢慢就越來越亮。
我在往昔證得了慧眼,就是已經覺悟了,但是從來沒有聽聞過如此之經,就是像釋迦佛說的這樣的無上甚深的妙法,從來沒有聽聞過。說的時候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啊,那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眼淚啊。因為歡喜啊,法喜充滿,所以說他這個哭是高興的哭,是法喜充滿的哭,而不是悲傷的哭。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世尊啊,假如有人,得聞這部經或聽聞這部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正有緣的人聽聞《金剛經》,或者聽別人講《金剛經》,或者自己去讀這部《金剛經》的時候,他的信心清淨。
什麼叫信心清淨?受持,受為信力,持為念力,信念真的很堅定的時候,你的心自然就清淨了,這叫信心清淨。信願行果,第一個首先是信,信是敲門磚啊。既然信這部《金剛經》是無上之大法,你的心你的自性就會慢慢的清淨。我說這個慢慢是對那些漸悟的人來說的。如果對上根人來說,聽聞這個法,馬上心就會平穩清淨下來,慧眼就會打開。
慧眼打開的時候,則生實相,而不是我們的凡夫相啊。大家一定要明白,非相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非相。信心一旦清淨下來,法眼一開,實相你也就見到了。見到了實相,原來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如來,都是釋迦佛,都是我自己。所以說「若人慾了之,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說一切要在心上下功夫。
信心清淨,慧眼一打開,法眼再開,馬上看見實相,那麼你現在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實相。什麼實相?聽經的實相、聞經的實相,心中有一種無邊無際的那種感覺,說明實相已經現前。並不是我們兩個眼睛看到的,是你的心證悟到了無邊無際的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當然知道這是上根之人,才可以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就是成就般若波羅蜜法呀。比如說練個什麼法術,那都是小法,大法就是般若波羅蜜法,智慧是第一大法。
這個人是信心清淨的人,諸佛也是這麼修成的。佛是人做的,很多人把佛想像成了一個虛無的概念,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真正的解釋,佛是人做的,你能明白無生法忍這個道理的時候,你的心肯定是清淨的。
既然心是清淨的心,那就已經證得了無餘涅槃,但是我們現在還是有餘之身,身體是大患啊,如果把自己燒掉,就又是造了業了。我們在有餘生命之間,要做更多的佛事,為自己多做佛事,就是多多的讓自己的智慧發光,然後去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成佛,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佛事。
【世尊。是實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啊,證到實相的人,實相也是非相,非相也是實相,無形無相,無相之相才是真正的實相,就是虛空相。
世尊馬上把語言又轉了回來,又說到性上了。如來只是說名是實相,如來就是我們的法身啊,只能用一個假名來代替,心淨則法淨,心淨則國土淨,心淨則樣樣淨。
很多人到這一句又不明白實相是什麼?非相又是什麼相?其實實相和非相就是一個,用兩種說法來表達一個話。就像說心,用般若也可以,用清淨也可以,用道場來比喻也可以,只是用的語言不一樣而已。
我們的心藏著善和惡,這是七識里的東西。善惡一除,都歸於第八識,第八識原本清淨。原本清淨的心即為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八識。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世尊啊,我今天在這裡聽聞了您講的這麼深遠的經典,相信它理解它和受持它,都不算什麼難事,都能做到的。
他下面緊接著話鋒一轉,大家就能看出真正覺悟過來的羅漢的心,真是慈悲啊。如何慈悲的?假如未來世,佛走五百年後,如果真的有眾生得聞了這部經典,信解受持,相信它理解它,並受持它,這個人即為第一希有,這樣的人確實是希有的,很難得的。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菩提明白了佛說的心法,他就把自己理解的原因說出來了,為什麼是第一希有呢?因為這個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法無我,人無我,所以他才是第一希有,他才能信解受持。
【所以者何。我相既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是非相。】這時須菩提理解的更深入了,又深入的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都破了,破了四相也就不受四相的束縛了,見相離相的時候就是實相,實相就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通通都是非相了。因為心不掛礙了,吃飯沒咬破一粒飯,穿衣沒有掛一絲絲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通通都是非相,非相就是心不再會被這個色相所纏縛,被外相來纏縛了。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原因是只有離開一切萬事萬物的相的時候,才能稱為是諸佛啊。諸佛必須離相,是心離開相,並不是我們的身體離開相。釋迦佛如果身體離開相了,心和體分開了,我們就不能聽到這麼好的法了。是說我們那個清淨心啊,不會再沾染心以外的所有的相。比如說須菩提有個相,迦葉有個相,阿難還有個相,釋迦佛本身也有個相。如果他執著這些相的時候,那就不是佛了,更不是菩薩,就是凡夫了。
要想證到佛地佛果,必須心離開一切事相。事相也包括凡間的萬事萬物相;也包括法上的相,非空即空也是相,也要離開,就是心不去執著法里和法外的一切相。什麼叫法里和法外呢?法外就是心外,法里是心內,心內還有個阿彌陀佛的相、藥師佛的相、彌勒佛的相。你執著他們這個相的時候也不行。要沒有相,心中常寂,常寂就是常常空寂,覺照自己,這個時候不會有任何的相。
不黏附任何相的時候,你才是了達諸相。這時諸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非相。一切相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幻滅的,哪怕彌勒佛的笑臉相也是人造就出來的,他本身並不是那樣的相。北京雍和宮後面有彌勒佛的相,瘦的很。實相也是我們的心,是無形無相的,無實無虛的,稱為佛心。佛心,離開了相,就稱為諸佛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須菩提把自己心中的話都說出來了,佛聽了之後很高興,就說是呀是呀,就是這樣,善解我心善解我心啊。這個時候釋迦佛知道,須菩提沒有迷失,明白了他以前所說的話,其他的徒弟們也可能都明白了,所以說他很高興。因為釋迦佛的心通非常厲害啊,別人的起心動念他心裡了了分明,所以說這個時候他很欣慰。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我就是在「不驚不怖不畏」六個字上當下承擔,當下明了的。
聲聞、緣覺雖然不執著於我相,但是他們執著於法相。八地菩薩往下,還執著於法相,八地菩薩往上就不執著了。羅漢基本上都是屬於八地菩薩了。
羅漢和菩薩有時很難區分,只要這個羅漢受過菩薩戒,不做自了漢,我們都稱為菩薩。自了漢才稱為羅漢。
羅漢也是佛為了區分比丘和凡夫、菩薩,立的一個假名字。聲聞還執著於法相,執著於有為,不了諸法的空義,他還要聽釋迦佛講解一些法上的東西,來破他的執著。只有你諸法本來空的時候,你的心才會空,才會更好的建立萬法。但是羅漢聲聞沒有明白這個道理,釋迦佛講大法的時候,他們聽聞不了。釋迦佛真正用法身給那些上根人(大菩薩們)講經的時候,像《妙法蓮華經》純粹是給大菩薩們講的,小羅漢們小僧人們根本就聽聞不了。
不驚不怖不畏。為什麼驚?為什麼怖?為什麼害怕?是因為我們心中還有妄念,妄念也為魔,也為鬼。黑燈瞎火的,一推門外面冷風嗖一下子過來,頭髮一栗,不敢出門了,有驚恐了,說明我們心中有鬼。
心有驚有怖,是因為心中有魔有鬼。如果一個人聽聞這部《金剛經》之後明白了,當下承擔,不驚不怖不畏,心一下明了了,原來萬法本空,沒有一個實相,也沒有一個非相。實相非相的實質都是我們自己原本的相,這個時候你自然就會不驚不怖不畏。不驚不怖不畏的時候,當知是人,才是真正的大人,不是凡夫了,這種人真的是很希有,甚為希有啊。
我們的心一旦承擔當下認可的時候,也就入了禪門,也就知道了禪,明白了禪。什麼叫禪?禪就是當下承擔。當下不敢承擔,入門比較困難。當下承擔了,你的心就會明明朗朗,不會有是非了,不會有長短了,不會有魔和鬼了,也沒有佛和神了,一切空空曠曠,所以說心能立萬法,也能建萬法,也能破萬法。但我們不建也不破,不立也不靠,隨心去。
我們的心就是無位真人,不用我們的後天思維去參與。無位真人是從道家挪用的辭彙。在宋朝的時候,中國的道家學說也是非常圓滿的,說這個詞的人是修禪宗的臨濟宗,就用道家的無位真人來比喻這個心(佛性),這麼一比喻,反而開悟還快了。所以說道和佛,裡面只是用的辭彙不一樣,其實都是在描述那個心。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為什麼稀有哪?是因為這個人得到了心法,即宇宙的第一義。前面幾個稀有表明已經離一切諸相,得到真實的心法,即實相第一波羅蜜。接著佛又對須菩提解釋什麼是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是指自己的心,是佛性,是本性,是大靈,是心法,是宇宙虛空,是無形無相的,是中道,是用心來領悟的,非是語言能達及的。即非第一波羅蜜,但這個心不是表面第一波羅蜜的名字能說得清楚的。是名第一波羅蜜,只是假名為第一波羅密,為了表述的方便。
口說心行悟明波羅蜜,口說心不行不明波羅蜜。心有能所即是妄,心無能所則明。心所滅,心行處滅,都是在表明這個心。你真的心行處滅的時候,萬法皆空了,無形無相了,佛心(清淨心、涅槃心、妙心)就會現前,這就是真實之相。
修行之路是心路,需要心來行,心行心才明,明了才是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接著佛舉了一個忍辱波羅蜜例子。什麼是忍辱波羅蜜?以及忍辱波羅蜜如來修?
須菩提啊,一個人真能達到忍辱波羅蜜了,是通過智慧透過的,並沒有忍辱波羅蜜的概念,也沒有忍辱和非忍辱的心態了,只是給它安一個假名叫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是六波羅密中的一種,修布施可度慳貪;修持戒可度毀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進可度懈怠;修禪定可度散亂;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見。釋迦佛做忍辱仙人的時候,修的是忍辱波羅蜜。
忍和忍是不同的,比如說甲和乙打仗,甲把乙打了,乙就生生的忍,反正你打不死我,但他心裡恨他,你今天打我,我今天不惹你,等哪天我乘你不注意,我也打你。這個雖然是忍了,但他有忍的概念,有忍的境界,就不叫忍辱波羅蜜,叫生忍。生忍就是我憋著,我也不還手,也不罵你,也不惹你了,但心裡恨你。生忍跟忍辱波羅蜜就完全不是一碼事了。
忍辱波羅蜜是心無忍的概念,心無忍的境界,是按照中道說的忍辱波羅蜜。無恨無是無非,隨你怎麼來吧,想打想殺都可以,他沒有忍辱的境界。人空、法空、空也空了,沒有忍辱的概念了,也就沒有忍辱波羅蜜了,我們只是叫它為忍辱波羅密,為了表述的方便。
忍辱波羅蜜,就是你的心真正的達到了那個境界,不會因為疼、別人罵、被別人欺負啊,而去生生的在那兒忍著,而是很自在的,心中沒有怨恨的這種境界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忍,才是真正的忍辱。具有忍辱的智慧,是需要心法通達才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這種忍辱波羅蜜的心法,是內性的東西,是無形無相的,不是忍辱波羅蜜這種外在的名稱能等量齊觀的,只是給它冠以一個假名來表述而已,大家要通過這種文字的表述,能領悟心法,而不住在文字相上,死在文字上。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肢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為什麼能做到忍辱波羅蜜哪?緊接著佛就講了忍辱波羅蜜這個法門如何來修?
佛怕須菩提不明白,就用自己的例子來解釋原因。我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四相出來,就會生嗔恨。正因為我心中沒有四相,而是護住我的心脈心性的時候,感覺不到被人家節節肢解。
沒有了四相,六根就閉住了,一體同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了,也就沒有痛苦的覺受了。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於而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接著佛對須菩提又講了他自己在過去做忍辱仙人的情況,我在過去的五百世修忍辱波羅蜜、做忍辱仙人的時候,假如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時候,我就會恨欺辱我的人。正因為我修忍辱的時候,心中沒有了四相,所以心中沒有忍的概念,更沒有忍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修佛的那種境界,這個境界是代表一種沒有忍的那種狀態。因為他的心完全護住了他的原本法身。我們來分析他的狀態,雖然他的身體被人家一段段的割掉,但他那個色魂和他的法身和合了,色空等同觀了,他感覺不到身體的疼痛。所以說他才會無是無非,冤親平等了。歌利王最後也皈依了佛法,也開始了修行。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前面說的是佛,是指要達到的境界。現在開始說菩薩,是指修行的人。
所以說須菩提,你應該明白呀,修行人要見相離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只有你的心見相離相,心才是無所住,才是清淨心。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因為心不清淨,還有所束縛,還沒有達到無礙無牽無掛的境界。
這裡還是佛告訴如何來修心,只有離相,心無所住,心才能平靜啊。如果你的心不清靜,是因為你還有妄念,還有求個什麼的心,就是不清靜的心,就是妄想妄念的心。所以說我們的心只要清淨下來,才能住在無念之上,住在無住之中。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如果心有住,那麼所住的東西也是虛妄不實在的,都是妄念所幻化的,不能作為依靠的。
只要心有住,就會有妄念,有是非,有煩惱,就會成為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礙了。自己的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的,就是無住的。一個真正修行的菩薩,應該不住涅槃、不住諸法、不在諸法相上、不應該住在一切處上,不管是房子還是廟裡,或山上、樹林中等都屬於住處。真正的心不去攀緣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心無所住了。心真正無所住的時候,才是菩薩的住處。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由以上的道理推出來布施應如何來對待,佛說真正的菩薩心,是不應該住在色相上去給人家布施。真正的布施,以前講過是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人、沒有布施出去的這個物。三輪體空才是真正沒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須菩提啊,菩薩應該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去布施,不應住色相上布施。
凡夫眼看問題容易住在色相上去布施,這個老和尚修的很清淨,我多給一點;那個小和尚修的不太好,我少給一點。其實小和尚出家二十年,老和尚剛剛出家一年,小和尚已經證得了羅漢果,老和尚還沒有證得。因為凡夫眼,看不見小和尚那麼大的本領,沒得慧眼才會住在色相上布施。
菩薩就不是了,菩薩已經證得了慧眼和法眼,心已經清淨了,尤其是八地菩薩往上的人都不會住色布施的,更不會住聲香味觸法去布施了。他會見色離色去布施,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
菩薩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所以說修菩薩道很累呀。真正的菩薩心,是內破自己的堅貪之心,外利一切眾生,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菩薩布施。很多人布施的時候還在考慮,布施的多了不值得,布施少一點,這個心就不清淨啊。
【如來說一切諸相。既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來,又說到心地上了。如者不生,來者不滅,不生不滅。不生的是凡夫的四個相,不滅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性,原本清淨的天燈不滅,要常常覺照自己,要覺照不滅。
所有的相都不是真實的相,比如說房子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桌子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都是生滅無常的,都不是恆定的東西。從我們的心內講,一切諸相就是自己的妄念所幻化所想像的那些相,也都是不真實的,不是我們原本真實之相。不是真實的相,所以說是非相。唯一恆定的只有我們那顆原本真正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實相。但如果開悟了,一切諸相,都是實相。
緊接著下面,眾生,即非眾生。從外在來講,眾生也都是妄心變現出來的,都是有為生滅的,沒有一個恆定的眾生存在,所以叫非眾生。
從內心來講,眾生是我們心裡的煩惱和外面的煩惱,一切的煩惱都是眾生。這些煩惱也是生滅變化的,是無常的,是不實在的,所以叫非眾生。但只要心清淨了,把這些眾生都度了歸順了大靈,變成清淨的一合相了,也就沒有眾生了。
文字雖然簡單,但包含的層面是比較多的,從外在到內在,再到一真實相,是層層緊扣,把心中的妄念來剝盡。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釋迦佛怕須菩提等沒有理解透,又怕他們不相信,緊接著就說了這句話。釋迦佛苦口婆心,慈悲啊。
如來,就是法身、法性。人可以說假話,法身法性是不可能說假話的。大家可以拍著心窩子想一想,凡夫可以說假話、說瘋話、說誑話,但我們的本來面目決不會玩假的。
如來是真語者。如來的真語都是本來佛性。真語者是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釋迦佛成道的那一剎那看到了,一切有情無情都有佛性。石頭也有佛性呀,很多石頭都修成精怪了。很多樹木修成精怪了。所以說一切有情無情都有佛性,這是真語者。
實語者。如來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善惡有報的道理講的清清楚楚,讓眾生如實的來觀察與體悟自己的身口意,造業就會有報。修行就是從當下善護身口意開始,去四相、法相、非法相。
如語者。如來講的話如理如法,是智慧真言,真如佛性都是圓融的。
不誑語者。如來是不會打妄語的,是平實的,自然的。
不異語者。真如本性的話都不會奇奇怪怪的讓人聽起來古怪嚇人。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聽起來很舒服,而且一切邪的東西都會遠離。
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這都是從我們自性當中來講的,沒有從外相上名相上去說。釋迦佛用種種語言來表達我們自己的本源、本心、本土。
大家修佛很長時間了,都應該對自身有所了解啊。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就是三身佛呀。法身為天魂,音魂為化身,色魂為報身。道家的話和佛家的語都能對應,只是用的語言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不一樣。實質的東西,只有爬到山頂上才能看到本是一家。爬不到山頂上,你的辭彙再好也都是假的。修行不依文字,但我們又不離開文字修行。所以說我們修般若法門修文殊法門,自己就可以修出三身佛來,這是真實不虛的。不相信自己回家琢磨吧。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如來還是指法身、性。須菩提啊,如來所得那個法,是怎麼得來的?又是什麼樣的法?此法無實無虛。
什麼叫無實?什麼叫無虛?學過瑜珈功或修藏密的或者明白中醫理論的人,我一講你一下就能透過去。無實,法體空寂,無相可得。法體空寂裡面包含著恆沙河的性德,無邊的性德叫不虛。
從我們身上怎麼來體現哪?中脈就是無實無虛,既不是實實在在的有,又不是真正的無,所以叫無實無虛。釋迦佛在外道上修了六年的瑜珈功,也是中脈功,給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苦練功法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還得要有心法。他證悟之後把空宗和有宗兩個宗派和自己觀察到的宇宙的真理整合在一起,成為佛教的理論,成立了佛教,創辦了僧團。
無實無虛就是無形無相啊,我們的中脈也是無形無相啊,大到無邊和宇宙合,小到體內像一根針一樣細。藏密有一個婆瓦法,修的就是中脈法,上師灌頂之後,一根稻草可以插到中脈裡頭,很神奇,這就證明中脈是無實無虛,無形無相的。
從心地上講,心也是性德、如來。我們的性德是法體空寂的,是永不滅的天燈,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所以說也是無實無虛的。這個心並不是肉團心,這個心是從性德上講,心是無實無虛的,是無形無相的,沒有邊際的。
今天給你們講了從身體上如何來證明無實無虛,從心法上如何證明無形無相。法體空寂,修行到這個程度就可建立萬法。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既無所見。】須菩提啊,假如菩薩心住在法上,心就有所牽掛了。有了法執而去行布施,就像人沒有了眼睛走黑道什麼都看不見一樣,因為心又變成了無明。無明是因為他執著於法。前幾品把我相破了,接著開始破法相、法執。菩薩如果心住在法相、法執上,去做布施功德的時候,就好比兩個眼睛瞎了走黑道一樣,或者說進了一個黑暗的屋子一樣沒有光亮,無明又起了,什麼都看不見了。緊接著下面又比喻一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和前面一句話相反,前面是沒有眼睛,這個是有了眼睛。為何有眼睛?心光明亮,有了慧眼啊,就是說心眼明亮了。如果菩薩心不住在法上,沒有法執去做布施,好比人有了眼目能看見太陽光、月亮、星星一樣,這都是用比喻來說明我們的心、心性。既然有日光、月光、星光,也就真相大白了,一切事相歷歷在目呀。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前面打完比喻把他們的法執破了之後,佛怕他們不明白,又接著說:須菩提啊,假如未來之世真的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這句話里有如來又有佛,大家有時就不好理解了。
當來之世,就是後來的末法時候。佛死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五百年之後為像法時期。到我們現在就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也是魔法時期,邪說邪法爭相出土,大師雲集。從80年到現在,能數出名字的就有七八個,數不出名字的就多了去了。
在末法時期,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讀誦這部經或者按照這部經去修行,心無法執、我執,精進不退,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他就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時候,即為如來以佛智慧。如來是性德,性德是宇宙虛空,也就是說他的智慧來自於於虛空,和佛的智慧一樣。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就是釋迦佛看這樣的人,了解這樣的人將是第一希有的人,這樣的人就能成就希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這個人已經證得了和佛一樣的智慧。
好,阿彌陀佛!今天就講到這兒太晚了,我們一起回向一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僅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恭送十方諸佛菩薩!恭送一切天龍護法!
恭送金剛法會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