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以此名字汝當奉持」。因為眾生不立這個名字,不能攝持,不能總持於法故。因為此法不落於心,此心不能與法相應故。就像念阿彌陀佛,你不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怎麼相應呢?所以持名總持於法。從因地上講,雖然你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但是持名之因,本身跟果地是相應的。只要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不管你是無住之相還是有住之相,它都能相應。比如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有求財者就有住,他必定得財;有求名者有住,必定得名;想求福報,可以得到福報。因為有住之心必能得有住之相,而無住之心,必能得無住之相。因為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我們的本心。在心念時時候,它必然跟我們心裡本來俱足的德是相應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如是,你有住就得住相,你無住就得無住相。如果你心中不住名不住利,不住得不住失,心中無住故,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圓滿的果德。如果心中有住,必然就不會圓滿。但是眾生無始以來業障很重,常常都是有住之心去念,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得失,那你果地上的功德就有住。「以此名字汝當奉持」。所以我們聞到這個名詞,又能夠和名字的了義相應,必須要通過聞法。你聞到金剛般若這個體,然後又持此名,持名與果相應故,是為真持,此名為佛啊。因為這個經典講無住之體,講無相之體,因為無住體是心故,無相體是法界故,因為無住使心圓滿,心圓滿則法界圓滿,覺性就建立出來。你有住,你心不圓滿,法界就不圓滿,那你心中就有得失,真實法界就不會顯現出來。所以佛陀講果,無非是建立眾生的果地上的因,使我們因地上的果圓滿故,因地就圓滿了。果地上的圓滿代表你心地上的圓滿,果上不圓滿心上就不圓滿。你念阿彌陀佛無住為什麼無住呢?是因為你把這個阿彌陀佛名號跟法界的果相應了。什麼叫不圓滿處呢?你念的阿彌陀佛,你念的金剛經,是有住之心。你有住之因來建立我們的因,不是無住之果來建立我們的因。因為無住的果是金剛的本體,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體,也是你本來你自性中的本體。因為有住故,你的自性就失去了,那你果德也就沒有了,金剛的本意也就不存在了。就等於沒有聞到金剛經。但是念有沒有利益呢?因為金剛經和南無阿彌陀佛這聲名號,乃至於我們的自性,是相通的。因為相通故,你念它就有用。
「以此名字汝當奉持」,持此名字是果地建立因地。所以者何呢?後面會講到:「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流通本裡面,後面還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羅蜜」。
智者大師、嘉祥法師等在著書中,都沒有後面這句,「是名般若波羅蜜」在老本裡面是沒有這句話的,這句話是後來加上去的。這句話,祖師們判的時候,認為這句話有一定的毛病。因為智者大師他們都是一代高僧大德啊,從古本裡面沒有找到,但後來的新本里有了。
「以此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這句話破除兩種知見。一個是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後面講,如來有所說法否?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但是這裡不是「如來說」,是「佛說」,這完全是兩回事。因為佛是所證,佛是究竟果覺之稱,是證悟到究竟位的一個名稱。如來不是證來的,如來是無所來無所去本體的法性,是於一切了義。它無所來是無住之體,無所去是相之體,如來報身無所去,法身無所來。法身就是無住之體,相上說說來也是錯,說去也是錯,說去它是來,說來它是去,來去是一體不二的。來是法界,去是法性,法性就在法相裡面,法相就在法性裡面,法相法性就是如來。佛就不這樣了,我們現在是凡夫,是眾生,我們不能說我們的苦惱是佛啊,但是我們可以說它是如來啊。為什麼?煩惱無所來無所去,體是清淨體,故名如來。你不能說有一個來的煩惱,也不能說有一個去的煩惱。如果真正的悟到了你本心即自性佛的時候,它就是無來無去的如來。只有證悟了的佛,才了知如來。如來又不離眾生,眾生本來就是如來。他有所去,他不是跟眾生有個距離嗎?他有所來,他不是有取於眾生嗎?有取捨,就不名如來。如果有所來,那我們凡夫就是佛;如果有所去,那我們都不是佛。所以是佛不是佛,那就非常矛盾。所以,佛是究竟覺的果,同如來有差別。
所以,為什麼「佛說般若波羅蜜」,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是果覺上所證。佛證到,以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佛是所證的體,我們現在是凡夫,要證佛的體,以般若波羅蜜就不應該有名字的出現。我們觀照的時候還有名字的出現,只能從如來體裡面,才能夠離言說相。而這個有相裡面,一個是離名字相,佛說般若波羅蜜,是佛所證。我們依這個般若的觀照力,見到實相之後,這一切相都已經沒有這個名字存在。如果依般若波羅蜜這個心來證它,就沒有這個名字。就像說媽媽的時候,在你看到媽媽的時候,這中間這個名字是全部沒有的。我們證到的這個「媽媽」裡面,沒有任何名字,而有這個名字的存在,那我們心中還有一個名字的知見,叫名言。阿羅漢還有名言的執著。我們眾生成果覺的時候,沒有名言的執著。有了這個名言,就會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這個是離言說相,沒有言辭的相。前面講了眾生的執著,就像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這個理,完全會之於相。這個相裡面,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所以念的這個南無阿彌陀佛,觀照與實相相應的那一剎那,是無念無住的。所以你真正念般若,執持於這個名號,「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汝當奉持,它是斷的意思,斷除我們這個攀緣之相,無為之法,沒有一個定法,叫無為而安。南無阿彌佗佛就是般若波羅蜜,如果你執著一個名字,這個叫做定法。定法跟無為是不相應的。比如爸爸、兒子、孫子,對孫子來說,他是爸爸,對他爸爸來說,他又是兒子,這叫無為法。如果你有定相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念這個名字,與法相不相應,就變成有為之法,有為之法,與般若是不相應的。叫你奉持這個名字,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破我們這個名字的執著,以這個觀照我們的實相。比如南無阿彌陀佛,阿是壽命無量,彌是光明無量,陀是覺性無量;阿是十方諸佛,彌是十方菩薩,陀是十方眾生;十方諸佛究竟空,十方諸法究竟有,陀是無盡眾生;菩薩能通達於法故,眾生能通達於義故,諸佛能通達於佛故。
我們怎麼悟究竟的佛?比如這個茶杯一般眾生會說這是個長形的工具,這個就是眾生的知見,眾生就是一個相;我再問你,這是什麼?很多人說,這是玻璃,證明說你從相上面已經看到了它的體,這是阿羅漢知見,因為從相能識體,能了解無住之心。我這是比喻把大千世界比喻為這個茶杯這個相,每個人看差別都不一樣,但是全部是玻璃,玻璃是一。有的人看到底下,有的人看到正面,有的人看到側面,有人看是方形的,有人看是圓形的,有人看是扁的,每個人心不一樣,但每個人心的玻璃是一,相都是不一樣的。眾生是執相,阿羅漢是執著於空叫空。對於菩薩來講是六度。佛是不二的,印入一切眾生心。另無佛可得。
菩薩能入一切眾生心,他從裡面往外走,我們眾生從相上從你心裡發出來的,菩薩能從玻璃裡面看到相,所以他看到一切眾生都是這個玻璃體,他了解所有的眾生就是一個相,他入一切眾生心,他是無住的。佛看是什麼呢?究竟的境界,佛是看不到玻璃,玻璃是眾生心,形也是眾生心,有玻璃是菩薩見,有長圓形是凡夫見。但是呢,玻璃和形是妄生體了不可得,眾生以為是實體,佛是沒有眾生菩薩可得當又不離眾生菩薩,也沒有玻璃,也沒有長圓形,那是絕對的境界,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的體,全波即水,無佛可成,全水即波,無眾生可度,佛沒有眾生沒有佛,也沒有什麼不可度的眾生,不可成的佛,菩薩有微細煩惱,阿羅漢有出離煩惱,眾生完全是煩惱,三者都有見的煩惱。只有佛已經沒有見,徹底的超越了對立,完全是這個諸法的本身,這個諸法即是實相佛。我們悟到這個道理,但是眾生執著於這個名,完全是成見,是眾生的偏見。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我們不要執著於這個名字,我說這個名字,並非有一個名字可得,就是實相。但是眾生又執著於實相。前面講到,我也空,法也空,都空掉了,連名字都不建立了,眾生就想:世尊說法難道是假的嗎?後面佛陀又問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否?因為前面,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這個名字不可以立,沒有法可說,連般若波羅蜜都在實相裡面了,全部已經空掉了。眾生就想佛有所說法嗎?這個是眾生的攀緣之相,眾生有這個攀緣,有法可得的執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這是離名說相,沒有名之相,但是無所說不能代表他沒有說。無所說就是不是用口上說,是以依相而說。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所說法否?阿彌陀佛說法是色聲香味觸法等相說,聞者解脫。一切相都在說法,並不是口上說。眾生執著於如來口上說法,其實不是口上說,它是離言實相相上體,相就是說法之相。起信論上講,有三種說法,離言說相即究竟覺,離名說相即如來,離心緣相即真如。
離言說相究竟覺。就是前面講,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就是離言說法。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口上說,跟實相相應,口上說法的這個體性相,是沒有言辭可得的實相。也就是說,你觀到實相的時候,這個實相是沒有言辭,只有實相的顯現。
離名說相即如來。就是剛說的,如來有所說法否?如來無取無舍,無取於眾生妄,無舍於眾生真,沒有這個名字相可得,以相說法,說本體實相。此相就是名字,名字就是相,所以離名說相,就是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在說般若波羅蜜,叫言,這個言是離言,不能夠執著於這個言辭。如果你執著於這個言辭,就像我們讀金剛經,如果你執著於金剛經,天天在讀而不觀察實相。真正的修金剛經,一定要把書放下來,然後如法觀察實相,整個外面的相都變成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叫做,摩訶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一定要把金剛經變成實相。你在此世界無住,就是法身,因為我們此身本來無住故。無相,平等法界心。一切法,山河大地、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一切妙法離言辭。但是經過這個文字觀照實相入到你心中,你是沒有言辭的,完全是實相的顯現,叫離言說相。不能執著於這個言辭,執指為月,把金剛經讀懂以為你見到金剛經了,其實你沒有見到。如果你以這個文字而觀照到實相的時候,這個實相才是你自己跟佛相應的這個體,就有證量。為什麼這個地方是講「佛說」,後面講「如來說」呢?因為「佛說」是離言說相跟證量相應的,跟境界相應能覺故。「如來說」是離名說相,有相的顯現,說如來的實相體。如來無所來無所去,你不能說我證量上面離開這個相,如來是告訴我們不離開此相,佛是說你在諸法相上面要證如來地。你現在看到這個諸法相,要證如來地,這叫佛說。佛不離開當下的如來,不離開這個諸法實相,叫做如來說。所以,「如來說」和「佛說」是兩回事,是能所體,才有真如法界實相顯現。所以這裡面你要悟到。我們應該離名字相持。比如我一講常福,實相就出來了,這個叫離言說相,你不能把常福這兩個字抓著。所以祖師們講「洪名招德」,名號出來了,德就出來了。如果這個名字出來,德不出來,這個名字就變成了有住心,那跟金剛經怎麼會相應呢?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一念名德就感召,如來全部的德,你無住心到在德裡面去了。你心裏面既然持名,但是毫無名字的執著,你內心沒有這個名字的體,沒有這六個字。如果你把六個字化如來全部功德。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什麼叫是名微塵呢?說大說小無非一心故。大家要悟到這個道理,離名,就是離開執指,執指為月。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執指為月。但是你把這個諸法所有的名字去掉,大小就一如了,就是你的實相,但是又不離開這個假名,這個叫實相念佛啊。實相現前的時候,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以文字建立觀照,以觀照建立實相。
住持三寶就是名字,名字經過實相而來,這樣就是常住三寶。常住三寶又建立我們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觀照。觀照、常住、然後轉為實相。你看到現在的佛像,叫住持三寶,看到住持三寶就看到實相三寶,實相三寶就是觀照你的自性三寶。你的自性三寶、實相三寶和文字三寶是一體,不能分出三個。你看到的這個外面的相,是我們的心中之相。我們的心分出二相,一個是無住,無住的體就是實相,無住的相是法界,一相一切相。你現在看到的這個一相,是法界之相,一相建立法界,你觀照到了,現在這個佛像就是圓滿的法界!了解法界是無住,無住之體就在這個佛相裡面,所以你看到實相就是常住。它又跟我們自性相應。無住就是我們自性、佛性、即法身。有相就是我們自性中的無相,遍法界,是自性三寶。所以,自性三寶、常住三寶和住持三寶,住持就是實相,住持三寶就是觀照,觀照實相就是常住,常住實相就是自性,實相就是我們的自性。那我們的自性又在哪裡呢?在文字之中。文字、觀照、實相是一體,不可以分開來。
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你聽到這個名字,馬上就觀察到般若的體,與實相相應。但是跟我們自性不相應之前,你還有假設,就是我看到了實相,我是菩薩道。到最後面,你自己的實相全部現前,你就是佛了。三種三寶都在你自性中、一心中顯,實相、常住、觀照、文字,都不存在,都是方便假名,變成一真如。
真如就是離心緣相。離開你心裡的緣,你有什麼常住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的概念啊,都是建立在我們名言裡面,我們還有一個攀緣心。這種攀緣心還是一種執著。真如就是這種攀緣心都沒有了。文字、觀照與實相都不存在了,就變成真如境界。真就是真實的體,如就是如如不動。如是代表如來,真是代表佛,是成等正覺。你心一點都不立了,這個就是佛真如境界。真如境界和住持、常住、自性這個名言都不存在了,這就是真如境界。到了真如境界你就如如不動了,當體即佛了,徹底離開心之攀緣,離心無緣相,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修諸般若,無名字言。一念般若波羅蜜,一念名即得實相。這個名字的總持,就像念南無阿彌陀佛,何等自在,跟實相相應。只有跟自在相應,才能獲得清靜相。跟自在不相應的話,就不得實相。不得實相,你念阿彌陀佛就會有煩惱,因為不了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就是真如。如果是真如,阿彌陀佛就是絕對的,沒有一個攀緣之相,你意會到了,你立即就解脫,進入到真如境界了,無得無失,無取無舍的真如境界,你活在阿彌陀佛的懷抱之中,連我活在阿彌陀佛懷抱中這個心都不存在,你就是一個大真如。六祖大師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心斷,緣相就斷掉了,全部是真如境界,他就舉心不動了。所以六祖大師一悟即佛,根本就沒有眾生,沒有佛,就是十方諸佛也沒有了,十方眾生也沒有了,全部是自己一個純樸的心,完全是不動念了,這種境界。一切法皆是佛法,即名如來。
若人信心清淨者,則生實相。這裡面是破我們的細惑煩惱,要把佛講的這個理變成我們眾生心中的事。如果你微細的觀察,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就是要我們接受實相,把前面所講的這個東西,變成我們心中的實相。就是要我們徹底的放棄名字言詞。我講的再好,如果你不落於心,有什麼意思呢?你耳朵聽到我講話,你執著於這個名字言詞,你應該落於心啊。
經前部是講信,講理解,就光信還不行,信了還要解,釋迦牟尼佛大悲心的生起,了知於眾生不落到心裏面去,變成名字,變成言辭,心裏面有一個攀緣之相,不了解諸法無為體。我們不入無為,無為就是無有定法,一切法皆以無為安立,就是在這個世間相上面建立般若之智,而不是在名言上面去下功夫。因為名言有一個定相,你把這個名言般若波羅蜜、金剛經、阿彌陀佛名號當作一個你自己的定法,或者當成有為之法,當作是一個名言,這樣的做法是違背佛意。佛陀看到了執著,所以直接告訴眾生,不可以執著於這個名言文字,因為佛陀前面講無為,講到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你跟無有定法不能相應,你把法定了,你就跟實相不能相應。你把文字、名言定下來了,你跟實相就產生一個距離,跟般若就不能相應。所以我左講右講,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悲心的示現,懇切的希望大家不要執著於所講的名言文字相。
出家者是佛弟子,講法者是佛弟子,但是與金剛經受持者、聽聞而受持者,此人為佛侶,為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聽法聞思修的人最重要,講法的人並不重要,包括我講,如果我不如實奉持,那我也就是佛陀弟子,我心講的與實相不相應,而你相應了,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跟這個實相也相應,那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講了,我跟它不相應,我還是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要觀照於法,並且這個法要落實到實相上面去,不要聽這個名字,要把這個名字化為實相,化為般若,化為智慧,這樣才能會到佛意。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因為須菩提問啊,此經叫何名呢?我等云何奉持呢?須菩提問這個話的時候,本身有兩個相,一個,這個名字叫什麼?第二個,我應當如何奉持?如何奉持和這個名字,如果只講名字,不講奉持,眾生執著於名字,名字跟奉持是兩回事。名字是總持,奉持是名字的意,了義。這個名字通達如來了義才是奉持法。如果跟了義的這個體不能相應,這個奉持就不成立。
汝當奉持,就是以佛陀的果地,建立在眾生的因地,叫「汝當奉持」,很微細的這種思維,說細並不細,越說到後面其實就越簡單,越明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否?」後面這句話是對於攀緣之心:「如來無所說」。如來沒有身,如心經講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現在看到的佛身,是有所來有所去。有所來,如來有八相成道,有所去,他的身可以滅。有所來有所去,這個相是眾生的心,因為眾生有生有滅,所以如來有生滅之假示相。
為什麼密宗裡面要把身口意供養給上師,因為你把身供養給上師了,你就沒有身了,就得清靜之法身,外面是大空性的,沒有我了,整個世界就是空;把口供養給上師,就變成佛法了,整個宇宙是一個法,就是你的佛法;把意供養給佛,就是清靜體,整個世界就是清靜意化身。身口意全部供養給上師以後,或者供養給佛以後,你就獲得是清靜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無住之相、無住之體,你獲得的這個身體,這個都是我們心中的法,這個心中的法後面就是清靜的心,因為法從清靜心中生。你的意業,你的覺性的意,就是清靜的這個化身,就是覺,就是無處不在清靜,無處不是你的身,無處不是你的口,無處不是你的意,無處不在化身。你的身口意不離法界。我們通過這樣的觀照,第一你清靜了,第二你遍法界了,第三你無處不在覺裡面。這裡面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是佛說,就是你自性的修;一個是如來,不離相故。外面的清靜之無住相,你的清靜法身在一切法界裡面。這個法在哪裡呢?一切長短高低,所有的都是佛法,但是離言辭,沒有這個口上說的言辭,都是法,這叫做如來法,不離相故,就是離言辭相,不是用口上說,但是諸相不離,要離開當下相另外有莊嚴可得,那叫攀緣。就是你看到山河大地、春夏秋冬、青黃赤白,都是法。這個法從哪裡出來呢?從我們口裡生。極樂世界全部是色聲香味觸法講法。眾生看到色等法界,心開意解,聽到聲音等法界心開意解,色聲香味觸法都心開意解,得種種莊嚴,種種清靜,種種解脫,都會現前。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以無住之法來跟我們講法,不是用口說。西方極樂世界從頭到尾都沒有阿彌陀佛來跟我們講法,都是用色聲香味觸法,而這一切相是什麼呢?都是阿彌陀佛在說法。為什麼叫西方極樂世界盛重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有種種花往下掉的時候,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水裡面洗澡得心開意解,得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為什麼極樂世界這些東西一聞到一接觸一聽到,風一吹過,天上一個聲音、一個香、一個味、一個觸,眾生即得種種解脫呢?這個就是法。這就是真如法,這就是如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以如來心來會與我們的心。如來所說法無所說,沒有所說的人,法是自現,本來就在法裡面,此體本來真實故。
我們聽到般若之法以後,會生出一種境界,即破妄顯真。把你的妄體舍掉了真顯現出來,你會發現,你舍了身,法界即你身;你舍了口,這個法界之音、色聲香味觸法即你口了;你舍了意,你無處不在莊嚴。心覺了,啊!原來鳥語花香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法,是個清淨的法,這個法是我們心中之法,原來心大法就大,心遍法界故,法就遍法界。總持在哪裡呢?總持我意念,我沒有意念都不知道。你現在用這個意,意是什麼?開你的迷而成為覺。你覺了悟了,這個意猛然的同空性相應,那你的意識總持了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在你總持的一念意裡邊,一念意十方諸佛。意里可以總持一切法,因為你的意到哪個地方都可以總持,你悟了,跟實相相應的一剎那,你吃飯了,用意了知,你沒有意怎麼了知呢?所以這個意是什麼呢?叫千百億化身。你到南昌,你到九江都用意念在總持;你的意念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就是身就是口就是意。身口意是一體的,意里有口,口裡有身,身里有口,口裡有意,身口意是一不是二,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則「真實、相應;非就是不相應的意思。如是觀照者,是般若波羅蜜,不如是觀照者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如果你執著於名字,則非般若波羅蜜,「則非」二字完全看你相應還是不相應。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不可以執著於名詞,般若波羅蜜要跟法相應故。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你懷疑這一念善根,對這個善根不能生出佛的信心,認為善事善報,或者善事與心不一,或者善事是善事,我是我;對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你懷疑或你不能生出佛想,認為這一念善根跟佛是有距離的,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什麼叫信心清淨者?你這一念善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這一念善,相信你這個善與你的心是一體不二的,不是我心在做善,是此相就是此心;相跟心是不二的,與實相相應,花開則見佛。為什麼呢?此信心堅固故,此信心與實相相應故,你一定會見佛。如果你與實相不能相應,則不能見佛。你雖然在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但對般若波羅蜜的實相不能了知,你念這個名字跟實相清淨不能相應故。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世間一切萬法都不見,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善根,或者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在你念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一剎那的善根,這一念善根跟佛是不是相應的?這一念善根跟佛是無二的,並且這一念善根跟法界所有的法界,都是相應的。對這一念善根生起佛想,生出無二之想。但是我們跟般若不相應的時候,你會懷疑的。懷疑有二:一是無意識的懷疑,一是有意識的懷疑。你不生懷疑,但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令你懷疑。比如說你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在這邊念阿彌陀佛念幾聲,相信阿彌陀佛是真實是果德的是圓滿的,把這一念善根放在一邊;那邊照做壞事不誤,執著啊攀緣啊等等這些東西與這一念心不能相應,不斷地去做這些惡業。你這個惡業、執著、攀緣超越了你這個佛心,你就不能解脫。假設你念阿彌陀佛的這一念覺性,對佛陀生出無二之心,相信這一念善根就是我們心中的實相;也就是佛陀的這個體。你念這個阿彌陀佛一聲與一百萬聲是一樣的,那麼說這也是實相。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佛號都是圓滿的。你在數一聲佛號一聲功德,再加一聲再加一聲功德,需要不斷的加不斷的加在增長,這個就是懷疑。為什麼呢?你有佛號相續的增長故,你就不知道你念念是圓滿的體。
講般若的目的是幹什麼呢?為什麼講般若呢?因為我們有無盡的業障,講般若的力量就是把我們周圍的所有的相變成實相,然後你念的這個阿彌陀佛跟實相相應,使我們實相能有個堅定的體,就徹底的死心踏地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放棄了所有的攀緣體,因為我們對世間有很多的攀緣體。你對阿彌陀佛不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你不斷的向外攀緣,除了念阿彌陀佛圓滿之外,你對外面的實相不能了知。講金剛經就是要告訴你這個清淨體,為什麼?山河大地皆是你的法雨,皆是阿彌陀佛的法雨,因為整個的世界都是法雨而已;整個的世界都是我清淨之身,了解法界是你的身,還有什麼攀緣呢?你把東南西北所有的地方都是你的清淨法身,你離不開你的清淨法身,你就不需要勞累跑了,活在當下就可以了。外面所有的相都是法相,既然外面所有的法相都是你的口,那我還說什麼呢?我在口裡面呢?所以你就不需要再跑了,活在當下就可以了,當下的法即是,一切法即是一法;你住在一個法裡面徹底就安定了。一心能總持所有的清淨法身,總持於所有一切法,你這一念的當下就知足了,這個就是你的境界;你就徹底的安心了。如果你安心了,你在房間裡就不動了,就老老實實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了。跟這個學啊,跟哪個學啊,到最後面呢什麼都不要學了;為什麼呢?清淨就是法身,就在你的當下,圓滿的報身就在你的一念,你捨身就是清淨法身,你舍口就是圓滿的報身,而報身與法身就在此一念之中,在你意識清淨的化身,無處不在化身之中。在這樣的化身中安住,然後不動,這樣不動的相續----十年,二十年,這樣的心住十年二十年,這叫做養德、養道。佛教里講見道、養道,然後就是證道,見到了這個道以後,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養道。六祖大師還養道十五年;馬祖養道三十年;趙州老和尚養道二十年,就念一個「空」字。證明說我們見道之後,一定要養道;養道如如不動,一心一切心,一口一切口,一意一切意,心徹底的安定下來不動,就這樣的十年二十年下來,這個叫做終身的出家。這個才是你不枉你修道,不枉你出家。我們修行的人老是東跑西顛的,為什麼呢?就是為了見道;見道之後還東跑西顛的,那不就是失體了嗎?見道之後是謂佛,這個佛心相續,它叫證量。
後面講「如來有所說法不?」為什麼呢?見道後,身還是這個法界,口還是這個法界,意也是這個法界,無所說法,就是說:離開言辭,沒有可說;一天到晚跟佛陀打成一片,聽佛說法,但是佛陀無法可說;無所說,是名說法;所以如來說法,是名說法;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如果你自己住在這個體裡面相續,有一天,你這個攀緣之心,「唰」地一下斷了,這是你的真如現前。真如現前的時候這個世界是空寂的,這個世界是莊嚴的,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所謂的一真法界,所謂的華嚴境界,就在這個當下一念當中。你還有個意、習氣在那個地方,當你意念習氣剎那的一斷,整個世界立即就變成境界。不明了者,佛法離我們很遠很遠,了解佛法者,就是一層紙而已,戳破了就是大光明藏顯現。我們連見道都沒有得到,我們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求見道之體,我們在外面參學就是為了見道。那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呢?為養道。最終的目的是要證道,成佛;佛是什麼樣子的呢?佛就是如來,不離當下;還是在這個體裡面。我們修道之人要知道如是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