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傳法師:金剛經深義(禪修版) 8  


金剛經深義(禪修版)(8)

空海(惟傳法師)

【金剛經】不在於從頭翻譯到尾,也不在於從頭一直講、講到尾,因為【金剛經】透露很重要的精髓核心,佛陀深知一般眾生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常常是扶得東來、西又歪,不是在這邊,不然就是跑到另一邊。如果你的政黨意識很濃厚,內心不寧靜,於是就想要抓個讓你認同的政黨參與,當你最初參加甲政黨,是全力的投入,幾年之後,發現很多的理念跟你不相同,甚至裡面很多的作為讓你失望欲絕,這時候就會脫離這個黨派,但是內心想要抓個所依,還是不會止息。於是就慢慢會再去找尋,原來否定的那個政黨,是不是應該重新評估?因為原來認同的政黨,已經讓你失望了,因此你現在會重新評估另外一個政黨,耶!以前覺得它不好的,現在因為你要找的所依,就會設法找出它好的,於是沒多久,又會再投靠到另一邊的政黨,然後繼續再想要實現你所想要的夢想。

好啦!當第二個政黨讓你失望,於是又會再繼續尋找,當你尋找不到之後,乾脆就自己創黨算了,常常就會這樣。當然,這是一個比喻,不要以為參加政治的人物們才會這樣,覺得「我沒有啊!」沒有?伊莉莎白泰勒嫁了8次,還是要嫁啊!如果眾生沒有找到究竟歸依處,沒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一定會向心外尋尋覓覓,去找一個讓你所依、所靠,只是彼此展現的方式、程度與外相不同而已,但是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當你不以為然、沒有覺察到,常常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佛陀了悟眾生的這些實相,若無藉以次第、方法協助大家,只是會形成一種空談;然而宣說一些有次第的方法,結果眾生又在方法上面爭論、計較,眾生常常是在兩邊的尾端跑來跑去,很不容易真正走在解脫道,以及真正的中道上。只要有決心要出離苦海,真正為解脫而來,所謂「跑錯」的情況,很自然會慢慢的校正、校正,最後來到究竟解脫,就是向初果、二果、三果……。

初果、二果、三果,都還是慢慢在校正、對焦的過程,因此大家也不用氣餒,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現在舉一個例子,說明眾生如何愛計較,一位媽媽生了兩個小孩子,由於兩個小孩子的年紀相差比較接近,常常都是愛計較誰比較多、比較少,媽媽有偏心、爸爸有偏心,反正什麼事情,有人先拿就不可以,都是要自己優先,當然他們有聰明的一面,也有很愛計較的一面,媽媽常常被他們吵得很不耐煩,因為當他們吵架之後,總是會跟媽媽哭訴、告狀:誰不對啊!好啦!媽媽於是罵他們:「好啦!你們兩個不要吵啦!不要這邊打那邊,這邊一直吵來吵去、告來告去,你們兩個喔!一個是半斤,一個是八兩啦!誰也沒有比誰好啦!不要吵!回去反觀自己……」兩個被媽媽罵了一頓之後,結果不敢吵了,回去有寧靜一段期間,再來呢?沒多久!因為媽媽以為他們沒有再吵啦!但是沒多久,又再傳出爭吵的聲音,媽媽聽到什麼樣的爭吵內容呢?

兩個小兄弟又在吵著「媽媽說你才是半斤啦!我是八兩啦!」那一邊就講:「不對啦!媽媽說你是半斤啦!我是八兩啦!」「不對、不對!是你才是半斤、我是八兩,我是八兩、我比較重、比較多,你才一半而已……」「我是八,我比較多,我比較大,我是大乘的,我是比較多……」結果大家還是在責罵對方是半斤八兩,又在那裡爭、又在那裡吵。所以,真的要寧靜下來反觀,我們常常是在諍辯別人是小乘的、不了義的、別人是……、別人是焦芽敗種、別人是自私自利……,都是眾生愛爭吵的展現,真的要回來淨化我們自己,像剛才這些輕鬆的舉例,事實上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落入一般眾生的見聞覺知。【金剛經】要喚醒我們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跳脫原來的思想框框,如果認為:「我的學問高!我是知識分子,我不會這樣啦!我做事情都是冷靜理智在思考、在判斷,我做事很少出錯的,上司、主管他們都很賞識我,我很有才華……」如果你越是這樣認為,有可能死得越慘,因為常常被自我意識所欺騙而不知道,因此學佛一開始,真的就是要回來反觀、照見到我們的顛倒夢想,你的慚愧心就會生起,就會有柔軟心,這樣就漸漸趨向真正的解脫道,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一句話是很深,當你真正能夠了解這一句話,很快就能夠成為「則名諸佛」。前面有舉例過「不持金銀與不住金銀」兩種境界是不一樣,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不持金銀」是修行的過程,也是過渡時期,透過一些戒條、規約,讓你對誘惑很強的金銀,暫時有一個空間、距離,讓你能夠在比較單純、比較好的環境之下修行,這是減少惡緣、增加善緣的一個過渡時期。如果你一生一世以此引以為榮,認為自己都沒有沾到錢,「我是梵行清淨者,我是修行清淨者,我是聖人,你們有沾到錢就是染污的、就是不淨的……」這樣又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變成以不持金銀而引以為榮,看到別人持金銀就引以為垢,同樣是在二元對立的兩端,沒有真正來到「不住」,這些都是很深入修行的一些境界與心態。

真正來到「不住」,唯有你了悟真理實相,「看破」與「看透」是不一樣,大家比較常聽到「我看破紅塵啦!因此我要到寺廟裡面去清修啦!」還是一樣從一端跑到另一端,從半斤這一邊跑到八兩那一邊。你的「看破」,只是一直想要抓的欲望沒辦法實踐,這個政黨沒辦法讓你實踐,你是「看破」這個政黨,但是你還會跑到另外一個政黨去,所謂「看破」的心態,不是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不是真正的「看透」。所謂「看透」,是不管任何政黨、任何黨派、任何宗派,在你面前都清清楚楚看到實相,現象界的一切,都能夠體悟到它們的實相,因此這是「看透」,法眼、智慧眼要打開,才能夠處處見法。當然,要來到「看透」的境界,還是要經歷「看破」的階段,當你有「看破」,才會有一些離心力,漸漸走在解脫道上,慢慢校正、慢慢校正,又經過聞、思、修、證,法眼張開之後,就會具有透視能力。此時「三法印」處處隨時都在展現,因此能夠看透萬事萬物的實相。

此時,你才能夠真正來到「不住」金銀、「不住」名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所謂不「持」金銀、不「觸」金銀,不接觸與不「住」不一樣。所謂「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含意很深,如果錯誤解讀,變成不敢聽、不敢看、不敢觸、不敢想、不敢起念頭,當一有起念頭就是錯誤,動念則乖、開口即錯,變成不敢講,於是修、修,修……到後來呢?我曾經聽過一位滿喜歡南傳佛法的人講說修到三果的人,就不會掉眼淚了,已經來到沒有觸受、沒有覺受。有的人認為禪定修到第九定,由於一般四禪八定的第九定是滅盡定,想、受都滅了,就是涅槃境界,才會認為體悟到涅槃境界的人,是沒有一切觸受、一切感受,故而不會再流淚。

都是從語言文字上面去推敲,在語言名相上面去找蝴蝶,看不到活生生的蝴蝶。我們在語言名相上面去找涅槃境界,是找不到真正活生生的涅槃寂靜。所以,你以為我不看、不聽不聞,嘗而無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來到「離一切相」,這些都是錯誤的解讀,也是修行的過程,但是這一種離,不是真正的離。就像你沒有碰到金錢,並不代表是來到「不住」的境界。真正來到「離一切諸相」,是對現象界的一切,真的處處都見法、具有透視力,而且看到一切都是無常、緣起、無我。佛陀一直喚醒我們,宣說無常、無常,你就以為「喔!我知道啦!我知道啦!」但是佛陀還是會叮嚀你:錯了!你現在所謂的「知道」,還不是真正的「知道」,因為你現在對於「無常」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負面的比較多,因為一般眾生常常在聽聞一些法之後,就會認為自己已經懂了、已經知道了,但是卻不知道自己是從這一邊跑到另一邊。

藉用中國禪宗的「看山是山」,做比較具體而深度的解析,讓大家更容易清楚了解。中國禪宗敘述修行的心路歷程,講出三句很簡短的比喻,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第二階段是「見山不是山」,第三個階段是「見山又是山」。佛陀他們是來到「見山又是山」的境界,但是當他跟你說這個山是緣起,這個山是無常,這個山是很奧妙、很美,當你聽到這些語言敘述,也會以為說「喔!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這時候的懂、這時候的知道,不是真正的知道,你沒有真正聽懂佛陀他們所講的深義。

這三種情況有什麼相異之處?第一階段是「見山是山」,一般眾生去遊山玩水,到森林中爬山,通常都是「見山是山」的階段,這時候的看,都是用一個「自我」在看,不然就是痳木、無知,你只是來踏青、來旅遊,這樣而已。所以,這時候你是用「自我」在看,而第三階段的「見山又是山」,現在是第一與第三階段在對比,等一下再講述第二階段。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的人,他是用一個「自我」在看,佛陀他們是來到「無我」的境界。一般眾生在看山的階段,是有能觀、有所觀,有主、有客,有「我的心」與「外面的山」的境界,你的「六根」與「六塵」是分開的,然後有時候接觸、有所感受,這樣而已。此時,「六根」就是你的「能、能觀」,外面的「六塵」就是你的「所觀」,「能、所」是分開,六根就是「主」,外面的境界、六塵,就是「客」,於是「能、所,主、客,心、境」都還是對立的。

來到第三階段「見山又是山」的人,這些都消溶為一體了,一般眾生看山是山,是「我」去看這個山,「我」跟這座山是分開的,一個解脫者在看這座山,與這座山是一體的、是一起脈動的,生命都是在交流的。一般眾生看山,是看不到「三法印」,帶你到森林中,是踩在那些落葉、枯樹上面,還是一樣看不到「無常法印」,看不到「緣起」,也看不到「無我」。而一位解脫者是法眼開,處處體悟到「無上甚深微妙法」,法界的奧妙、法界的莊嚴。所以,一般的人在看山,是在欣賞風景或是休閒、吸取芬多精,你是用這一種心態來到山中,而解脫者當然是欣賞風景、休閒都有,但是他能夠體悟到緣起甚深,體悟到法界的莊嚴,他的內心來到山中,也是一樣充滿著驚嘆,法界一樣跟他的生命都是很新鮮的。一般眾生來到山中,或是去爬山,同樣的一座山,當你爬幾次、去過幾次之後,就厭煩啦!

抱怨著「每次都帶我到這個地方來,每次都來這個地方!真是的!」沒幾次就厭煩了。如果是一位解脫者,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因為每一次來到這一座山,他都是第一次,每一次來都是很新鮮的、很好奇的、很神奇的,因此「見山又是山」,裡面的「又」,它是含有讚嘆、含有驚訝,這一種讚嘆、驚訝、新鮮,覺得很好奇、很新鮮。這樣的情況是大人比較多?還是小孩的世界比較多?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多啊!同樣的,當父母親帶著小孩子到郊外去,小孩子都是很高興,看到花、看到蝴蝶……,都是很新鮮、很好奇、很快樂,父母親就覺得「你好吵喔!這有什麼嘛!在那裡不是有看過嗎?你還在叫什麼……」父母親是活在LKK的心態裡面,覺得說「我看過了啊!這沒什麼啊!」媽媽內心裡還在嘀嘀咕咕「你爸爸老是每次都帶我們到這裡來,我真的厭煩了,你卻還在那裡笑,還這麼喜歡,難怪你爸爸都要帶你們到這裡來……」。

小孩子的心境是很單純、很寧靜、很新鮮的,上次看到蝴蝶,覺得很漂亮、很高興,但是這一次再來看蝴蝶,在大人眼中覺得「蝴蝶沒什麼啊!上次已經看過啦!」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卻覺得是第一次,很新鮮、很好奇啊!所以,人的身體年齡會增長、老化,但是我們的心不要衰老了,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佛教所謂的不老、不病、不死,是指我們的心境,不是外相的肉體。真正的修行,是漸漸來到反璞歸真,成為赤子之心。當你真正的反璞歸真、赤子之心,看到法界就是處處充滿著好奇、充滿著讚嘆,假如此時你的「自我」還沒有完全消溶,「自我」要消溶都是很快、很快,絕對不是幻想,不是用「自我」去想像、去投射,而是真正看到法界的奧妙、實相,看到緣起甚深,看到涅槃、空、法界,那是甚深極甚深啊!

所以,一個是痳木無知去看這一座山,一個是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然後溶入法界的一切。一般眾生是狂傲痳木無知,登上一座高山,就認為「征服」了這一座山,很多人想要向喜馬拉雅山挑戰,當他爬、爬、爬到喜馬拉雅山之後,就認為:「我征服了喜馬拉雅山!」這真是人類的狂傲與無知,你只是像一隻螞蟻,當螞蟻爬、爬、爬,爬到你的頭上,然後這螞蟻就說「我征服了這個人!」心胸視野沒有打開,真是以管窺天、以厘測海,你都不知道。

在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是什麼樣的過程與心境呢?當你清楚的照見,才知道自己現在到底是在哪一個階段?怎麼樣從第一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呢?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講,都要經歷過第二個階段,來到「見山不是山」的過程,就像在欲界的滾滾紅塵裡面在抓、在抓,抓取各種事業、家庭的種種成就,抓取名利各方面,或是文學創作、藝術創作……抓取各種成就。如果你的一切都很順利,要你去修行是很困難,但是一定會有很多的挫折、波折,其實種種的考驗、種種的逆境,是在喚醒你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結果,有一天當你慢慢地被喚醒了,這時候就會走上修行之路,「苦諦」都是在喚醒你。當你遇到「苦諦」,不要又認為「我怎麼會這麼倒楣!怎麼業障這麼多、這麼深!好!趕快出一些錢,設法請別人幫我消災,這樣就可以更順了……」。

不錯啦!別人會幫你做啦!問題是,如果你還是看不到「苦諦」,它是一個天使在喚醒你在構築夢幻世界,這樣你還是繼續在痳木,還是在痳木不覺。「苦諦」對你來講,就是一個天使,它是要喚醒你,如果還是喚不醒你,這樣就很可惜。如果你能夠慢慢去了解:世間的種種苦難、逆境,都是在喚醒我們,這時候你要走上修行之路。所以,「見山不是山」的人,因為厭惡、厭離世間,就走在求道、覓道、修道的過程。為什麼他「見山不是山」呢?因為這時候他的內心很苦、不安啊!不斷去尋尋覓覓、找尋解脫,因此沒有心情去看這座山,縱使你邀請他去看這座山,他也覺得「這有什麼好看的?!」他沒有心情去觀賞這些風光、風景,這座山在他的面前呈現、也不是山,因為此時他的心中苦悶,他在尋尋覓覓、要找尋解脫,這時候會漸漸進入聞思階段,然後會收攝六根,因為他要解脫啊!因此心要往內收,這時候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東西也覺得沒有什麼味道,也不敢去品嘗味道,故而「吃而無味」。

當有所感觸、有所接觸,則「觸而無受」,聽人家講說要來到「無念」,於是也不敢隨便起念頭、妄念,人家說「你要打得念頭死啊!法身才會活啊!」於是就一直打壓他的種種念頭,設法讓念頭不起,就一直很努力在修、修……,不敢起心動念,「六根」也不敢向外看、向外攀緣。這時候看到山,就算你在叢林中修行、山中修行,也是一樣「見山不是山」。當他進入比較深層的聞思階段,於是佛陀告訴我們「無常啊!界分析啊!四大啊!……」包括說六界分析,把有機體都要分解,一一拆開、分解。要把一輛汽車的零件全部都拆開,把我們身體的卅二部分,也都一一拆開,是破除我執、我相、身見的一個很重要過程,本來是一個對治方法。

結果呢?不錯!你在裡面是很認真用功,當你進入到這一種情況,對你的破我執、破身見,的確是有幫助。但是,這時候你會覺得說:「我把各方面解開之後,卻找不到『我』……」所以,你一樣會以界分析去分析外面種種,「這個山也是一些地界啊、水界啊、火界啊、風界……的組合而已,它們都是無常嘛!」你會透過聞思,然後去解析,因此你覺得「這個山也不是山啊!身體也不是真正的身體啊!它只是一些零件的組合……」就像以前的西醫解剖身體,就認為身體只是由一些器官組合而成,他們用手術刀把屍體解剖之後,覺得在裡面「找不到什麼叫作心靈,找不到什麼叫作心理,因為裡面沒有這個「器官」,我找不到……」因此就認為「這沒有什麼!」於是很容易把人體就當作是一部機器在處理。

像今天南傳地區的修行方法、觀念,不管是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修行觀念停留在如此的情況很多、也很普遍,他們是很認真在修行,也依著經典的指示、依教奉行,這些都是無可厚非,而且他們這方面做得比北傳更紮實。以「依教奉行」來講,南傳地區保存的作風,確實比北傳地區來得更要紮實;以依經典來講,「依教奉行」方面,大體上做得比北傳地區要好,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之處。然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這樣的情況、境界,一直在依著經典、教理奉行,不敢超越經典,這樣是看不到實相。如果你放不下經典,還是停留在抽象的名相,還是學一些佛法的外圍皮毛、外相而已,你的生命還是很不容易來到真正的解脫。如果你按照著經典所指示,一步一步的去走,不錯!你要證到初果、二果、三果,是可以逐步上來,但是要來到無我、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一樣還是很困難,是非常不容易上岸的,不是說沒有,而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有南傳腳踏實地的修行,一直醞釀各方面的能源,又有接觸【金剛經】,般若思想體系就是要破你的法執、我執,打破那些深沉的自我,能夠把南、北傳這些匯合,整個你的生命就會跳脫,就會很不一樣,不會修得很拘謹了,就是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的境界。如果你還一直停留在這種境界,做事一樣都還是滿拘謹的,而且還很在乎修行的形象,「我是個修行人,我是個梵行清淨者,我是個持戒清淨的人……」內心會有「我是人天師表,理所當然受人尊敬、受人頂禮、受人膜拜……」的心態,只是沒有講出來而已。如果你去向這樣的人請法,沒有跪下來頂禮、膜拜,就會認為這個人不尊敬他、是很狂傲,於是對你不屑一顧,甚至不跟你講什麼。或者去跟這樣的人請法,不可以跟他坐在平等的位置,位階是要有很大的差別。

一個修行人還懷有這樣的心態,都是停留在「見山不是山」的階段,還沒有來到「無上正等正覺」,還沒有做到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就是第二階段的「見山不是山」。如果你是真正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又開發出般若智慧,走在中道的修行路上,又能夠協助眾生去聞法、去修行,眾生慢慢接受你的指導,各方面都不斷在成長,法喜不斷的由衷產生。由於眾生蒙受你的指導,感恩的心、尊敬的心由衷生起,屆時眾生要如何展現對你的恭敬、尊敬,要不要對你這個人尊敬、恭敬,那是眾生的事。知道的人就會很尊敬,不知道的人,他展現我慢是因為他不知道,都是隨著眾生的體悟、了解而展現,在內心裏面不會有一個標準、界定,認為說:「你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沒有那些。當你對他有所認識、有所了解,你要合掌問訊或是鞠躬、頂禮,都是隨著眾生的體悟,隨著眾生的自然展現,沒有「我是什麼、我是什麼的」的覺受與心態。

以上是把第一階段的「見山是山」、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以及第三階段的「見山又是山」,三種心境向大家解析。但是也不要認為「在大乘地區,修行應該就比較快啊!南傳他們常常停留在「見山不是山」階段,這樣不夠究竟,北傳有【心經】、【金剛經】,這些境界才快啊!很快就可以進入到無為、無修的境界……」這樣的認知是在展現「我慢」,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見山是山」,瞧不起別人「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卻狂傲的自以為是在「見山又是山」,眾生在自誤誤人而不自知,有沒有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是騙不了人的。如果沒有走過第二個階段,從第一個階段跳到第三個階段,則是你的自認、自以為,事實不是這樣。你不是真正做到,而是用嘴巴講,在向人家炫耀,不願意腳踏實地的修行,於是要找一個藉口跳過去,然而只是跳到另一邊。

沒有經過腳踏實地的修行,沒有真正深度的聞、思、修,沒有辦法體悟何謂「見山又是山」;沒有深度去體悟界分析、無常、無我,是沒辦法來到第三個階段。有的人自認為來到「常樂我淨」的世界,但是你的「常樂我淨」,跟一般眾生所在抓取的「常」是一樣的,你沒有比別人高啦!解脫者體悟「常樂我淨」的那種常,不是一般眾生所理解的常。如果沒有溶入無常法流,真正徹證無常法印,無法了解、體會解脫者所描述的永恆、常,你是用二元對立的觀念去了解,當我們講到本體、一體世界,很多人聽聞之後,就認為「空海又在講一體、講本體,我們佛教不講本體啊!那是落入本體思想……」真是很冤枉啊!你根本不了解什麼叫作一體,不了解什麼叫作本體,用你現在的知見觀念下論斷,只會自誤誤人、誤導自己而已。佛陀宣講涅槃彼岸,一定是要溶入一體的世界、體悟到「道」,否則不知道真正的涅槃世界在哪裡。【金剛經】就是要破除我們狹窄的觀念知見,不斷在喚醒我們,因此從頭到尾很多都是在講「說……,即非……」,都是在破除我們錯誤的觀念知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金剛經】是針對聞、思、修、證各方面都有相當基礎,然後來到破除你的我執,破除深層的「自我」、法執,都是很高的階段,一般人都是聽不懂,不然就像小孩子緊緊抱著一個法門,如果他對奶嘴很有依賴性,現在【金剛經】就是要拔掉他的奶嘴,於是他會哭泣、又吵又鬧,一定會驚慌恐怖。如果眾生對某種法門很執著,或是對一個概念、理念很執著,包括把【金剛經】當作是你的精神寄託所在、至高無上,沒有人能夠毀謗它,沒有人能夠動搖它,如果有人要破除你對相的執著,就會很恐慌、很害怕。就像一個吸毒習慣的人,你想要幫他戒毒,他會很懼怕、很恐慌,也會很厭惡你。

當一個人迷執某方面,叫他不要迷執,他會很懼怕、很恐慌,而且會很反感,【金剛經】就是要掃除這些相、這些執著,如果你對某個法門、某個宗派、某個理念,一直緊抓著不放,當它要掃除這些,你就會懼怕。當你不知道它正在掃除,或是你不了解、不知道,當然你一樣在念、在念、在念,一樣會繼續念,因為你沒有真正了解它裡面的深義。所以,在執著各種相的人,一樣會誦讀【金剛經】,為什麼卻不會驚恐、懼怕、排斥呢?因為還沒有了解【金剛經】裡面的意思,還停留在「見山是山」第一個階段,還沒有來到【金剛經】所要破除的「見山不是山」階段。空海是真實講出來,要掃除一切相,如果有人很執著某種法門觀念,他就會懼怕。

【金剛經】是要掃除人我相、眾生相,深入就是要破除山頭主義、宗派色彩,如果你真正依教奉行,體悟【金剛經】的世界,會來到無我、無我所。雖然你在講經說法,但是不會以收信徒為榮,以聚眾建立一個龐大的山頭為榮,不會這樣的。如果你沒有真正懂【金剛經】裡面所要破除的,「哇!我現在是在構築我要的一個山頭耶!我以前所理解的【金剛經】不是這樣,空海(惟傳)那個人,竟然用這樣的角度在解釋,那是錯誤的,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這是魔在說,不對、不對!是曲解佛意的……」真的!如果你是越大山頭的大師,想要創立宗教事業王國,當你聽聞空海(惟傳)在宣講【金剛經】,你不會高興的。而且你不高興在心裡,又會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否定它,因為你的內心裏面,事實上是懼怕「無我」,懼怕你的山頭被動搖,懼怕你的理想破滅,但是他自己卻沒有去照見這方面,然後會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假藉自己才是正法、正義之師,我們要護持正法,然後把這些設法否定掉。

所以,聽聞【金剛經】能夠不驚、不怖、不畏懼,而且聽得很法喜,「當知是人,甚為稀有」為什麼要補充後面這句話?因為有的人聽聞【金剛經】,一樣是不驚、不怖、不畏,雖然他有心想要聽聞,但是他也聽不懂,因此一樣不畏、不怖、不懼,卻不是「甚為稀有」後面還要補充一句「充滿法喜」,當你真的不畏、不怖、不懼,而且體悟到裡面的深義,又充滿法喜,像這一種人是「甚為稀有」。所以,你的不畏、不怖、不懼,是真、是假?這是騙不了的,「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是用以前的語言,佛陀說讓你最快到達彼岸的法門。「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金剛經】是很重要,「第一波羅密」就是最快、最高、最好,讓你能夠最快到達彼岸的經典。但是,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不要認為這是最高、最好、最快,然後又緊抓著這個法門不放。就像告訴你【金剛經】是很重要、很神聖,但是不要變成又緊抓個【金剛經】不放,又換去抓住另外一條船,「即非第一波羅密」就是要去破除掉以上的情況。

說【金剛經】很重要,不要又去抓它,是要去體會裡面的深義、去做到、來到「無為」,這樣才是正確,「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所謂「第一」,也只是一個權說,就像解脫的人說上到彼岸,但是「說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說一個「彼岸」,「彼岸」也是一個權說,沒有使用這個名相、名詞,大家無法了解自己在苦海裡面浮沉,還在「見山是山」的階段,卻都不知道,還狂傲的認為自己已經解脫,不是啊!所以,就要設法說出一個不一樣的名相、境界,但是我說個「彼岸」,結果大家又把「此岸」跟彼岸的距離又拉開,於是慢慢的拉、慢慢的推,把彼岸又推離開了地球,而到他方世界去,或是到遙遠的未來,都是在錯誤理解「彼岸」。

所以,這裡一樣宣說快速到達彼岸的一個開示方法,但是不要又把「彼岸」抓住,眾生所理解的「此岸」與「彼岸」是有距離感,是有時空的隔閡,因為你的起點與終點還是分開,沒有溶為一體,解脫者他們所敘述的「彼岸」,是透過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名相向大家講述,但是在他們的心境裡面,彼岸就是此岸,但是眾生在不了解、無法體會的情況之下,不得已用個「彼岸」,協助大家如何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明眼人在引導,才能夠快速協助你從「此岸」到達「彼岸」,因此佛陀講「不出七年」,就真正會有很大的突破。然而,如果你沒有透過實修實證,不知道「彼岸」與「此岸」是一體,就很糟糕了!因為你所認知的「彼岸」,是在遙遠的未來;你所認知的「此岸」,是在遙遠的他方世界,你要牽引著眾生到哪裡去找「彼岸」?!【金剛經】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意即「我說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後面是敘述佛陀的修行,大家參考參考,這是一些形容。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心生,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很深奧,佛陀講的「忍辱波羅密」,「如來說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含意又很深,佛陀以前「修忍辱波羅密」時,就算遭受人家「節節肢解」他各方面都沒有嗔心,當一個人在遭受各種攻擊、批判、圍剿、毀謗、不諒解、誤解……,這時候能夠真正沒有任何嗔心嗎?一般說來,用說的很容易,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像蘇東坡講說「稽首天中天,毫光照萬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一位大文豪真是豪氣萬千,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自認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來!來!來!把焦聚都照過來、照過來,看看我蘇東坡的厲害!……」。

結果佛印在上面批個「屁」字,哇!他就氣得要死,認為「我是一代大文豪,我的修行境界這麼高,我這麼聰明……,你竟然在上面批個『屁』字,這個「老禿驢」實在是有眼無珠,非去找你算帳不可……」所以,當他要渡江,哇!佛印早就算好了,於是掛個長長布條,然後在江邊搖、讓他看,一屁就把你打過江,你還八風吹不動?!

所以,修行、聞思修證的成果檢驗,境界不是在禪修禪相裡面,而是在歷緣對境的檢驗,你自認為是八風吹不動,真的嗎?真的是要經過各種歷緣對境、滾滾紅塵的檢驗,才能夠證明真是八風吹不動?你不碰觸到錢,不代表能夠來到「不住」,而是真正能夠有觸、無觸,對你來講都無所謂,你不沾染、沒有黏著,才是真正來到「無住」。佛陀敘述他以前經歷過很多的忍辱修行,證明佛陀是來到對任何眾生都不嗔恨,對各種境界都沒有嗔心。佛陀就跟我們講,我修的忍辱行,我所講的「忍辱」,跟你所理解的「忍辱」不一樣,「說忍辱,即非忍辱」兩者有何不一樣呢?我說「忍辱波羅密」,裡面是沒有一個「我」在忍,一般眾生說要忍、忍……,布袋戲裡面也有說要忍、忍……,結果,沒多久!如果人家惹到他生氣,就說「我要開殺戒啊!」當你忍、忍……到一個情況,就會大開殺戒、爆發出來。你的「忍」,是有一個「我」在忍,你對那些「八風」,對那些不可意境,沒有真正消化,而是用一個「我」在修、在忍。

「我現在是修行人!先生責罵我,我不要去回嘴;小孩子吵我,我不要去生氣;婆婆責罵我,我還是笑臉對她……,因為我現在是修行人……」但是在你的內心裏面,如果沒有真正消化,對於這些逆境表面上好像相安無事,然而卻一直在累積、積壓,有一天一定會爆發出來。就像男人常常夾在媽媽與太太之間,假設媳婦在表面上很孝順婆婆,但是婆婆會怒罵她、指責她,表面上媳婦不敢跟婆婆頂嘴、不敢反抗,但是她會把心裏面的抱怨、不滿加以轉移,不是向小孩子發洩,不然就是轉移向先生髮泄,表面上跟婆婆是相安無事,但是卻不是真正有智慧去面對、去處理,沒有真正消化那些境界,因此你這時候的忍,不是佛陀所講的「無我」,能夠消化一切境界的一種忍。

因此,佛陀講說「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不是你現在所理解的,用一個「自我」去忍耐的一種境界,而是要做到真正的「無我」。唯有真正做到「無我」,在歷經「八風」吹襲之時,遭受到人家的攻擊、批判、毀謗……,都能夠用無量的「空」來消融,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無論別人怎麼責備你、謾罵你、毀謗你、批判你,指責你是亂說、胡說八道,認為你在謗佛、謗法,以經典來打壓你,認為你沒有依照經典,離經一字、等同魔說,外界如此在批評你、攻擊你……,你真的不會有任何嗔心嗎?一樣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嗎?這些都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已,而是你要真正做到、真正做出來。如果真正了悟這些真理實相,對任何眾生都沒有嗔心,到達嗔心的消失、止息,是真正沒有了,而不是用忍、忍、壓抑下來。如果你是用忍、忍、壓抑下來,能量在裡面醞釀,沒多久一定會爆發出來,嗔心還是存在。因此,所謂的「忍」,不是一般眾生所認為的,用「自我」在強壓的一種忍,也不是說「這樣我就不要忍啦!反正我不高興,不高興我就爆發,就霹哩啪啦的發洩出來啊!」不是說叫你不要忍,而是我們的心境各方面都要成長,身心要柔軟,越來越有智慧,處處去見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