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六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六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說明了「次第乞食」,也說明了「次第乞食」有三種,並給了大家功課(作業),要大家回去查資料,看看佛陀是依這三種中的哪一種。相信有人已經找了不少資料。

現在,我就再深入說明佛陀教比丘們如何「乞食」。

《十誦律》:「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已,語諸比丘:『乞食有二種,一者、受請;二者、不受請。』……佛言:『從今教汝等乞食法。若比丘乞食時,應學行是法。若欲下床時,應徐下一腳,次下第二腳。安徐起,徐就架上取安陀衛,莫牽。安徐著,著已應左右看,齊正不?若不齊正者,更應著。若齊正者,止。徐就架上取泥洹僧,莫牽。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齊正不?若不齊正者,更應著。若齊正者,止。徐就架上取郁多羅僧,莫牽。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齊正不?若不齊正者,更應著。若齊正者,止。徐就架上取僧伽梨,莫牽,安徐著左肩上。徐徐取缽,莫放地。徐取錫杖,不應曳地。向戶時,安徐推橝。開戶徐出,出戶時,莫以衣觸兩邊。出已,應左手牽戶扇,右手牽橝。若戶扇在右,橝在左者,以右手牽扇,左手下橝。下橝已,應排看,堅牢不?若不堅牢,更閉堅牢者,止。若共佛行,應在佛後。應白和上。應右繞佛塔、聲聞塔已,徐徐瀉水,著缽中,莫使瓶缽相觸。應安徐洗缽,莫使有聲。不得挑水澆缽底。若僧坊門閉者,應徐卻橝開門,安徐出門。出門時,莫以衣觸兩邊。應徐以缽杖著一處已,徐著一重革屣。應徐取缽杖。應安徐在道行。行時莫拖曳革屣。近聚落已,徐以缽杖著一處。應徐取僧伽梨著,著已應看,齊正不?若不齊正,應更著。若齊正者,止。應徐取缽杖。入巷時,不得上下看,應直前。若遙見狂象、狂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應避道。若至乞食家,應好識外門、中門、內門相。入庭中住,彈指。若無所得,應第二彈指。若復不得,應更三彈指。三彈指已,若得者,應兩手捉缽,曲身受食。若更余處乞食時,應看日時節。若日故早,更乞,若日時至,便止。不應上下看,直視前行。若遙見狂象、狂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應避。出聚落時,徐捉缽杖著一處。徐取僧伽梨。中牒抖擻,著右肩上。徐取缽杖。若先到食處,應敷座床。取揩腳物、拭腳物,安水瓨、水瓶。應掃灑食處,塗地。若和上阿闍梨在食處者,若得好食,先與和上阿闍梨。與飲時,莫令指入器中。若在後者,應舉床座。舉揩腳物、拭腳物,安水瓨水瓶,掃灑除糞,還入房中。入房中時,應牽橝,閉戶,就床座。徐徐攝一腳,次攝一腳,結加趺坐,思惟法行。」(CBETA,T23,no.1435,p.298,b14)。

這就是佛陀時代,教比丘們要學的「乞食法」。因此,我們就可以進步一了解,《金剛經》中所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的景象了。

又,在三種「次第乞食」的方式中,一、一日只一家;二、一日只七家;三、一日無限制家數,夠了為止。佛陀是依哪一種呢?佛陀的弟子,這三種都有做,就看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然而,佛陀是無上覺者,其所做,則是依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依當時眾生的需要而「依智慧行」的,何以知之?

一、佛陀乞食曾經有連續三天在同一家乞食的例子。

《別譯雜阿含經》:「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乞食。次到婆羅突邏闍大婆羅門家。時,婆羅門清淨澡手,即取佛缽,盛滿美飯,以奉世尊。於第二日及第三日,亦次乞食至婆羅突邏闍。」

二、佛陀也曾某次只接受一個人的供養,而不接受多人的供養。

《大般涅槃經》載,很多人想要對佛陀做最後供養,佛陀都沒有接受。後來,「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告純陀曰:……我今受汝最後供養。」

因此可知,佛陀所有的次第乞食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隨緣示現,並沒有一定的方式。

【經文】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釋經】用過飯後,收拾好三衣一缽,洗好了腳,就在敷好了的座位上坐了下來。

【說明】

有關這段,只要比對剛剛佛陀說明的「乞食法」來了解,就會清楚了。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釋經】這時候,長老比丘須菩提尊者,也在與會的大眾中。他就從座位上起來,將袈娑偏袒一邊,露出右肩,右膝跪下來,接觸地面。

【說明】

一、「長老」是如何分類呢?

答:(一)、《增壹阿含經》:「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CBETA,T02,no.125,p.752,c20~22)。

佛陀在臨入涅槃時,是如此交待的,小比丘稱大比丘為「長老」。又,我們上次已經研究過,出家五年以上,通利五法,就是大比丘。

(二)、「長老」一詞,梵語sthavira(音譯作悉他薛羅),峇里語thera(音譯作涕羅)。指年齡長而法臘高,智德俱優之大比丘。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舊、老宿、長宿、住位。

(三)、如《長阿含經》:「謂三長老,年耆長老、法長老、作長老。」(CBETA,T01,no.01,p.50,b20)。

然而,在佛經中,沒有找到這三種長老的說明。而在《釋氏要覽》說明如下,我們暫時參考參考,別當真:「耆年長老(年臘多者),法長老(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作長老(假號之者)。」(CBETA,T54,no.2127,p.260,a24~25)。

(四)因為「長老」一詞,通「上座」一詞,所以我們再看看更多的資料。

《十誦律》:「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處,無畏,無能遮者;有長老,息煩惱;多知識,有名聞;能令他生淨心;辯才具足,無能勝者;無有滯礙,義趣明了,聞者信受;善能安詳入他家,能為白衣說深妙法;分別諸道;勸令行施齋戒,令他舍惡從善;自具四諦,現法安樂,無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CBETA,T23,no.1435,p.368,b17)。

(五)又有另一種分類方式。

《毗尼母經》:「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過五十臘已上,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舊長宿。」(CBETA,T24,no.1463,p.835,a1~4)。

(六)《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又有另一分類:「三上座者,謂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CBETA,T26,no.1536,p.380,b28)。其說明很長,請自行查閱。

(七)又「長老」一詞的定義,佛陀有說明過。

《增壹阿含經》:「所謂長老者,未必剃髮須,雖復年齒長,不免於愚行;若有見諦法,無害於群萌,舍諸穢惡行,此名為長老;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此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

(八)又,什麼才叫「長老淨」,也就是「清淨的長老」呢?

如《摩訶僧祇律》:「長老淨者,我見長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連行此法,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舍,是名長老淨。」(CBETA,T22,no.1425,p.492,a13~16)。

這「四大教相應」就是指相應於「四大教法」的比丘,就叫「長老」。

什麼是「四大教法」呢?

在《長阿含經》中有說明,請您們自己去查閱之:「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CBETA,T01,no.01,p.17,b29~c2)。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須菩提尊者是一位依「四大教法」來說法的長老,是一位「見諦法,無害於群萌,舍諸穢惡行,修其善本業,分別正法行。」的長老。

又有關「偏袒右肩」在《佛光大辭典》說明如下:

偏袒右肩,梵語ekamsamuttarasangamkrtva,峇里語ekamsamuttarasangam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為「通肩」一詞之相對語,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幟。

又有關「右膝著地」在《佛光大辭典》說明如下:

為印度之敬禮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觸地,使右股在空,又豎左膝於上,使左足跖著於地。又作互跪、胡跪。據釋門歸敬儀卷下載,所謂互跪,即左右兩膝互動跪地,乃有所啟請之意,或用於悔過授受之儀式,多為比丘所用。若以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趾拄地,挺身而立者,則稱長跪,多為比丘尼所用。

【經文】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釋經】須菩提合著掌,恭敬地對佛陀說:「難得啊!世尊!如來非常善於愛護顧念菩薩們,非常善於教導囑咐菩薩們。」

【說明】

雖然十方一切諸佛時時憶念著眾生,但是,如果眾生不能憶念佛陀,則有緣而無因,自然不能相應。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雲:「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在金剛會上,須菩提尊者觀察到在場的這些菩薩們,能跟佛心心相印,實屬稀有難得,所以才會發出讚賞之聲。

又,我要說明,「合掌」一詞的含義雖然有很多,其中,大家一定要常常去用心體會的,就是「合掌時,是合十法界於一心」。我們知道:「十法界」是指「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法界),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法界)」。我們於每一個當下,一心本具十法界。我們於每一個當下,要展現哪一個法界,都是當下這一念心來造作的。

(一)、當我們這一念心,安住於無為法,也就是不生不滅法起用時,則屬於四聖之中。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當我們這一念心,不見無為法,不見不生不滅法,追逐著生滅法而流轉,則是屬於六凡之中。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照見不生不滅無為的本心,別追逐生滅心,而跟著流轉生死。當我們雙手合掌之時,第一念就是要如實照見這「聖凡不二」、「十法界圓融」的本心,所以說「合十法界於一心」。

(二)、又,當我們起心動念,而造作任一法界之時,果報必然隨著相應的業緣而展現。而我們的本心、本性,並未曾被這些業緣動搖分毫。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在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後說到: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因此,當我們合掌恭敬之時,同時要如實照見:真心,本非恭敬亦非憍慢。心念,本可恭敬亦可憍慢。當起恭敬念,則得相應於恭敬之果報,當起憍慢念,則得相應於憍慢之果報。自己要如何展現,純屬自作自受。而在《金剛經》中,長老須菩提尊者,則是展現「合掌恭敬」。

其實,「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這種說法非究竟說。為什麼呢?實際上應是:「如來善護念諸眾生」。既然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非究竟說,那為什麼須菩提尊者還要如此說呢?因為,須菩提尊者今天是要請釋迦牟尼佛開示大乘菩薩法,所以才如此說的。

又,須菩提尊者雖然是阿羅漢,但是他也是一位「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的行者。如何知之呢?

如《妙法蓮華經》雲:「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釋經】世間上最尊貴的佛陀!當肯上進的男子,或肯上進的女人,已經發願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了。這時,他們應該如何來安住他們的這個菩提心愿呢?他們要如何來降伏會障礙菩提心發展的心念呢?」

【說明】

一、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峇里語anuttara-sammasambodhi之音譯,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或譯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發菩提心」。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發菩提心呢?有很多原因,都會令眾生髮起無上菩提之心

一、為報四恩發菩提心。阿難尊者,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CBETA,T19,no.945,p.119,b14~15)。

二、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回心向菩提。

如果阿羅漢回小向大,大都是屬於這種情況。如《維摩詰所說經》:「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以抱怨心而發菩提心。

有關這個案例,我有個故事,但忘了出處。我用白話說明故事,請您們去查找資料,作為這次的作業。

有一個在家的優婆塞,自己修行純熟,只差一點點法,而未通達。只要再請佛陀指導一下,則能當場證阿羅漢。因此,他就去向佛陀請法。當這位優婆塞到了佛陀處頂禮、並供養後,請佛說法。這時,佛陀默然而住。這位優婆塞再三請法,佛陀也都是默然。這位優婆塞沒辦法,只好頂禮後離開。

這時,阿難尊者在佛陀後面為佛陀扇扇子,看到了,就下來跪在佛前請示。

阿難說:依我觀察,這位優婆塞根基純熟,如果佛陀開示相應法要,我看他必然能當場證阿羅漢。佛陀為何不為他說法呢?

佛陀說:是的,您觀察正確。但是,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陀又繼續說:如果我為他說法,確實他會依小乘法而得度。但是,您知道嗎?因為我不為他說法,所以,他依大乘法而得度。

這時,阿難就請問說:為什麼說他依大乘法而得度呢?

佛陀說到:當他再三請法,而我默然。這時,他離開後,走到精舍門口時,就發大願:依我的根基,佛陀不願為我說法,好!我將來一定要成佛,廣開方便,為一切眾生說法,令一切眾生都能成就。這時,佛陀就再說到:因此,我不為他說法,他依大乘法而得度。他是發了菩提心而離開的。(故事畢)

好!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依抱怨之心,怨佛陀不跟他說法,所以發大心,要廣開方便,為一切眾生說法,而發菩提心的。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