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 第一卷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第一卷

《華嚴經》卷六十入法界品之一

【題解】

依照澄觀的判釋,八十卷《華嚴經》第九會「逝多林園重閣會」可分為「本」、「末」二會。本會為「如來顯相,二聖開顯,頓證法界」,末會為「諸善知識為善財說」。(澄觀《大華嚴經略策?第四處會法主》)此卷為本會之「序分」、「請佛說法分」、「三昧現相分」、「明集新眾分」、「舉失顯得分」、「偈頌讚德分」。

佛世尊與以普賢、文殊菩薩為上首的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於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這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於心中產生請求佛為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世尊感知了他們的心念,進入了師子嚬申三昧而顯現出不可思議的神變世界,佛以神力使得逝多林變得美妙莊嚴,因佛之偉力使得逝多林之上的虛空也變得美妙莊嚴,並且徧照十方世界。依照澄觀的解釋,「三嚴」表三種緣起,「嚴重閣」即裝飾重閣藉以「顯自體緣起」,「嚴園林」表徵「有為緣起」,「嚴虛空」表徵「無為緣起」。十方各有菩薩及其眷屬歸附來聆聽佛宣說佛法。這十方一切菩薩及其眷屬都是在普賢行願中成就的。

對於上述菩薩所示現的境界,諸大聲聞因為自己的修習善根不足等等多種原因如聾如盲,無法得見。經中以十種比喻來說明聲聞眾生無法觀見佛、菩薩境界的原因。十方世界的十位大菩薩徧觀十方而各自說偈讚頌佛德以及此次聚會,並且各自顯現自己所證。

依照上述線索,本卷可以分為六大段落:第一,世尊與五百菩薩、聲聞以及世主在逝多林大莊嚴重閣聚會。第二,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於心中產生請求佛為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第三,十方菩薩世尊以神變莊嚴逝多林以及大莊嚴重閣。第四,因世尊的感召,十方世界的十大菩薩及其眷屬前來逝多林聆聽世尊說法。第五,回答聲聞不能感知佛、菩薩神變的原因。第六,十方十位大菩薩各自說偈讚頌佛德。

本會?序分

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①逝多林給孤獨園②大莊嚴重閣,與菩薩摩訶薩③五百人俱,普賢菩薩④、文殊師利菩薩⑤而為上首,光焰幢菩薩⑥、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地藏菩薩⑦、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善眼菩薩、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願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一切虛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輪音髻菩薩、說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焰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徧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虛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眾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虛空音菩薩、說一切眾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須彌光覺菩薩、虛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此諸菩薩皆悉成就⑧普賢行願⑨,境界無礙,普徧一切諸佛剎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⑩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恆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淨辯才11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虛空界12,智慧所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眾生心現色身故;除滅痴翳,了眾生界無眾生故;等虛空智13,以大光網照法界故。及與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14,深入法性15,永出有海16;依佛功德,離結、使17、縛18,住無礙處19;其心寂靜猶如虛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不請友恆勤守護,誓願不捨;入於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於大願,不斷佛種20,生如來家,求一切智21。

【章旨】佛世尊與以普賢、文殊菩薩為上首的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於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此章為八十卷《華嚴經》第九會之序幕。

【注釋】①室羅筏國:即古印度舍衛國之京城,又稱「舍衛城」。

②逝多林給孤獨園:即「祗園精舍」。原是祗陀太子之園林,後被給孤獨長者購買,贈送給釋迦牟尼佛作為講法之場所。因當時太子只賣園,沒有賣園中之樹,當給孤獨長者把所購之園贈送給釋迦牟尼佛時,祗陀太子亦把樹贈送給釋迦牟尼佛。於是,兩人合力在園中建築精舍供釋迦牟尼佛說法之用。此後,此園成為釋迦牟尼傳教說法的重要道埸。

③摩訶薩:「摩訶薩埵」的簡稱,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即「大有情」、「大眾生」。謂此大眾生為「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於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具體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眾生。

④普賢菩薩:漢譯有「普賢」、「徧吉」等名,意為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在娑婆世界,他與文殊菩薩並為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文殊象徵「智」、「慧」、「證」三德,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賢則重在一切三昧。兩位菩薩德行的配合,象徵著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在我國,普賢菩薩則是四大菩薩之一。

⑤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文殊室利」,意譯為「妙吉祥」、「法王子」,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⑥光焰幢菩薩:以下所列菩薩名號總計一百四十一名,乃大有深意之文。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說:「數中欲顯五位同證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0九中。)此中「五位」指菩薩修道之五等階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依澄觀的說法,前四十一人總體表徵前四位,後「天冠」下十位百人專門表徵「十地」、「十度」。此十四位一般為十,其間略有增減。第一以「幢」命名的菩薩十位,表徵「行」、「德」高出。第二以「威力」命名的菩薩九位,表徵能精進修行。第三以「藏」命名的菩薩十位,表徵德備含攝。第四以「眼」命名的菩薩十二位,表徵「解能照法」。上述四位以總體觀之,欲表圓融之位無前後故。後十位分別表徵十地十度:第一以「冠」命名的菩薩十位,「初地冠於諸地之首,檀冠眾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為莊嚴故。」第二以「髻」命名的菩薩十位,「持戒無垢檢束尊高故」。第三以「光」命名的菩薩十位,「發聞持光照法忍故」。第四又以「幢」命名的菩薩十位,「焰慧精進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第五以「音」命名的菩薩十位,「禪定發生難勝悅機故」。第六以「上」命名的菩薩十位,「般若現前最尊上故」。第七以「勝」命名的菩薩十位,「遠行方便有殊勝行故」。第八以「自在王」命名的菩薩十一位,「相用不動大願無礙故」。第九又以「音」命名的菩薩十位,「善慧演法自力生故」。第十以「覺」命名的菩薩九位,「法雲受職墮佛數故,智覺諸法無所遺故」。(上述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0九下。)

⑦地藏菩薩:別稱「持地菩薩」、「無邊心菩薩」、「地藏王菩薩」,是我國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依經典所載,地藏菩薩受釋尊付囑,出現於釋尊入滅後至彌勒佛出世的無佛時代,誓願濟度教化六道一切眾生後始願成佛,且又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故被稱為「大願菩薩」。

⑧成就:為「得」的一種。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後已經失去但今日又得到,稱為「獲」;已經獲得而至今相續不失,則稱為「成就」。

⑨普賢行願:廣義指三世諸佛同有的因位行願,要義就是本經所列舉的「十大行願」,法界緣起要由修十種廣大行願纔能證入,成就佛的功德也要從修習十種廣大行願開始。其「十大行願」是:(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〇)普皆回向。因為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並且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因此,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之行願的象徵,也是大乘佛教徒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為典範。

⑩神變:為教化眾生,佛、菩薩等以超人間之不可思議的神通力變現出各種外在的形狀與動作。狹義而言,一般指以身來表現,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廣義而言,則包括身、語、意三類之變。

11辯才:巧於辯述,善巧講說佛法之才能。佛、菩薩等於多劫中,由口業莊嚴之功力而具足各種辯才,如四無礙辯、七辯、八辯、九辯等。

12虛空界:指一切諸法存在之廣大無邊無際的空間、場所。

13虛空智:菩薩所具之智慧,因為真如離諸相猶如虛空,故云「」虛空」。

14實際:「真實際極」之意。極真實之理,至於其窮極,稱之為「實際」。具體而言,是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

15法性:諸法之真實體性,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為真如之異稱。法性乃萬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16有海: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無邊之大海,眾生沈沒於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離,猶如船舶漂泊於大海中,不能到達彼岸。

17結使:煩惱之異稱。結,為系縛之義,諸煩惱纏縛眾生,不使出離生死,故稱「結」;驅役而惱亂眾生,故稱「使」。「結」有九種,「使」有十種,稱為「九結十使」。

18縛:拘束之義,為煩惱之異名,由於貪等煩惱束縛眾生,令不自在,故稱為「縛」。

19無礙處:無有障礙之處。無礙,又作「無閡」、「無障礙」、「無罣礙」、「無所罣礙」,有「心無礙」、「色無礙」、「解無礙」、「辯無礙」等的區別。本經卷五十六載,如相回向位(十回向之第八)之菩薩有眾生無礙用乃至力無礙用等十種自在作用(十無礙用);卷四十六說諸佛具十種無障礙住。

20佛種:有二義。一指佛之種族、佛之系統;二指成佛之種子,即佛性,為得佛果之因。此處為第二義。

21一切智:三智之一,音譯為「薩婆若」,指通達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佛典中,有時為區別聲聞的一切智與佛的一切智,而將佛的一切智稱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稱「一切智人」;有時「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稱。

【語譯】那時,世尊在舍衛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與五百名菩薩在一起聚會。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菩薩,還有光焰幢菩薩、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善眼菩薩、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願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一切虛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輪音髻菩薩、說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焰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徧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虛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眾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虛空音菩薩、說一切眾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須彌光覺菩薩、虛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等等菩薩在座。這些菩薩都成就了普賢行願,達到了境界無礙的境地,能夠普徧一切諸佛國土;他們顯現出無量之身,能夠親近一切諸如來;他們證得無障之淨眼,見到過一切佛之神變事跡;他們到達過無限多的地方,拜訪了一切成正覺的如來;他們具有無邊無際的光明,能夠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真實的法海;他們宣講了無窮無盡的法理,其所具的清淨辯才在無邊無際劫中永無窮盡;他們之身瀰漫虛空界,以其智慧所做一切的事情都是清淨行為;他們沒有固定的依止,隨著眾生之心意顯現出不同的色身;他們去除了無明的遮蔽,了悟眾生界並沒有眾生;他們憑藉虛空智,以大光網徧照法界。這五百菩薩與五百聲聞眾都知曉覺悟真諦,都現證得實際,深入法性,永遠出離了生死之大海;依靠佛之功德遠離諸煩惱,住於無礙處;他們的心寂靜猶如虛空,永遠斷絕了對於佛土的疑惑,虔誠地相信佛之智慧並且發心趣入。這五百菩薩、五百聲聞眾與無量諸世主都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那些並未要求菩薩守護家口的人永恆、勤謹的守護,發出永不捨棄的誓願;他們入於世間殊勝智門,尊從佛的教誨而生存,護佛正法,發起大願,使成佛之種子不中斷,誓生於如來之家,求證一切智。

【說明】「序分」至此結束。

請佛說法分

時,諸菩薩大德①、聲聞②、世間諸王並其眷屬③鹹作是念:「如來境界、如來智行、如來加持④、如來力⑤、如來無畏⑥、如來三昧⑦、如來所住、如來自在⑧、如來身、如來智,一切世間⑨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了知、無能忍受、無能觀察⑩、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能宣明、無有能令眾生解了,唯除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11攝受12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13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唯願世尊隨順我等及諸眾生種種欲、種種解14、種種智、種種語、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方便15、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16如來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往昔所淨諸波羅蜜17、往昔所入菩薩諸地、往昔圓滿諸菩薩行18、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諸道、往昔所得19出離法20、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及成等正覺21、轉妙*輪22、淨佛國土、調伏23眾生、開一切智法城24、示一切眾生道25、入一切眾生所住、受一切眾生所施、為一切眾生說布施26功德、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如是等法,願皆為說!」

【章旨】這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於心中產生請求佛為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此章為此會的「請佛說法分」。

【注釋】①大德:在印度佛教中,是對佛菩薩或高僧之敬稱。中國佛教中特以「大德」稱呼高僧,統領僧尼之僧官,亦稱「大德」。近代以來,「大德」成為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舉凡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

②聲聞:因聲聞法而悟道,特指因聽聞佛說法而悟道者,在佛教屬於小乘信眾。

③眷屬:親近的順從者。眷,親愛。屬,隸屬。此經中的「眷屬」大多指佛、菩薩、天王等等的隨從。「眷屬」又可指隨附無漏淨慧必起的心所及四相的涵義。此處指第一義項。

④如來加持:佛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加持,又譯作「所持」、「護念」,互相加入,彼此攝持。

⑤如來力:指佛所具有的能力、力用,或指眾生求悟的能力,有時也指煩惱力、魔力等。

⑥如來無畏:指佛所具有的四種無畏(無所畏)。無畏,意為無所怖畏。佛具十力之智,於大眾中說法,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第一為「正等覺無畏」,又稱「一切智無所畏」,即佛於一切法等皆覺知,即使面對因不知諸法而施種種問難的眾生也無有怖畏。第二為「漏永盡無畏」,又稱「漏盡無所畏」,即佛自宣言,我諸漏已盡,更不怖畏外難。第三為「說障法無畏」,又稱「說障道無所畏」,即佛能夠無畏地宣說「染法能障礙聖道」。第四為「說出道無畏」,又稱「說盡苦道無所畏」,即佛說能出離之道,修道必能出離苦果;佛無畏地宣說能盡滅諸苦的道法。

⑦三昧:又作「三摩」、「三摩提」,意譯為「正定」,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

⑧如來自在: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為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被稱為「自在人」。

⑨一切世間:指一切有為有漏之穢土,為五蘊世間、眾生世間、器世間之總稱。世,世俗;凡俗。世界,指被煩惱纏縛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及有為有漏諸法等一切現象。五蘊世間,指世間之眾生能成之法,其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各各差別。眾生世間,指五蘊所成之假名之眾生各各差別。國土世間,此世間之眾生所依之住處國土各各差別。

⑩觀察: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繫念內、外境,以智慧照察,以正念觀此境,並且如實修行,稱為「觀察」。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說,「觀察」有內心照察與舉目眄視二義,前者言內境,後者言外境。

11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反之,引導眾生進入邪道之人,稱為「惡知識」。從《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記述的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五位善知識看,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夠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稱為「善知識」。佛陀跋陀羅所譯《華嚴經》卷三十六〈離世間品〉則舉了十種「善知識」: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善知識、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識、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

12攝受:又作「攝取」,佛以慈心攝入感化眾生,而以平和之言語解說佛法以達到感化使其攝住於善法。與此相反的是「折伏」,即嚴厲斥責對方,並仔細分析道理使其理解,而令其破迷得悟。對無智者或意念上犯罪者,適用攝受法;對邪智者、謗法者或犯五逆之重罪者,則須使用折伏法。

13菩提:意譯為「妙智」,指能斷除世間煩惱、證成道果之智慧。菩提有佛與緣覺、聲聞之分,佛之菩提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即「無上菩提」。

14種種解:指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是與「信」、「證」相對的用語。作領知之義,稱為「領解」;作信知之義,稱為「信解」;作心意開悟之義,稱為「悟解」、「了解」、「開解」;作印持審決之義者,稱為「勝解」、「慧解」;作義推之義者,則稱「義解」。

15方便:十波羅蜜之一,又作「善權」、「變謀」,指隨方因便、以利導人的種種安排以及種種方法。

16依止: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

17波羅蜜:即波羅蜜多,即到彼岸之意。生死境界,叫「此岸」;涅槃境界,叫「彼岸」;「羅蜜多」,意為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波羅蜜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此又稱「六度」。

18菩薩行:即佛教修行者為了成佛道而須修的六度之行。如釋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修的種種苦行,在過去世現種種身所修的布施、忍辱等行,即稱之為菩薩行。

19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去,稱為「得」。「得」有「獲」與「成就」兩種。「獲」是指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後已經失去但現今又重新得到,「成就」是指已經得而至今相續不失。

20齣離法:出離苦海之方法。

21等正覺:梵語音譯為「三藐三菩提」,意譯為「等正覺」,即「無上菩提」,即真正平等的覺悟。

22轉妙*輪:指佛為眾生宣說佛法。

23調伏:調和、控御身、口、意三業,制伏諸惡行,其目的在於使眾生離過順法,究竟出離。

24法城:佛教正法可杜防非法,猶如城池之防患外敵,故稱「法城」。一切經法亦稱法城,此乃因經法可守護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處,故亦稱法城。

25眾生道:即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為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所以又名「六趣」。

26布施:以自己的財物等等方面,分施給別人。布施有三種,一為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為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為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布施為大乘六度之一。

【語譯】這時,諸位菩薩、聲聞、世間諸王並其眷屬都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如來之境界、如來之智慧與修行、如來對於眾生的加持、如來之力、如來之無畏、如來的定力、如來所住、如來的自由自在、如來身、如來智,一切世間諸天及人之中沒有能夠通達者、沒有能夠能趣入者、沒有能夠信仰理解者、沒有能夠了悟者、沒有能夠忍受者、沒有能夠觀察者、沒有能夠鑑別選擇者、沒有能夠開示者、沒有能夠明暢宣講者、沒有能夠使眾生理解了悟者,只有憑藉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攝受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纔有可能達到。唯願世尊隨順我們這些眾生的種種欲望、種種理解、種種智力、種種語言、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識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於如來所得的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為我們顯示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之心、往昔所起的菩薩大願、往昔所淨的六波羅蜜、往昔所入的菩薩諸地、往昔圓滿的諸菩薩行、往昔的成就方便、往昔所修行的諸道、往昔所得的出離法、往昔所作的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以及如何成佛、轉*輪、清淨佛國土、調伏眾生、開一切智法城、示一切眾生道、入一切眾生所住、接受一切眾生所施捨、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如此這些法,我們都願意世尊為我們宣說!」

三昧現相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①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徧虛空,入師子嚬申三昧②。

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於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廣博,無有邊際。金剛為地,寶王覆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③普散其中,處處盈滿。琉璃為柱,眾寶合成,大光摩尼之所莊嚴,閻浮檀金如意寶王④周置其上以為嚴飾。危樓迥帶⑤,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闥交映⑥,階墀⑦、軒檻⑧種種備足,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其寶悉作人、天形像,堅固妙好,世中第一,摩尼寶網彌覆其上。於諸門側悉建幢幡⑨,鹹放光明,普周法界道場之外。階蹬、欄楯⑩,其數無量不可稱說,靡不鹹以摩尼所成。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11微塵數諸佛國土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不可說寶徧布其地,阿僧祇12寶以為垣牆,寶多羅樹13莊嚴道側。其間復有無量香河,香水14盈滿,湍激洄澓15;一切寶華隨流右轉,自然演出佛法音聲;不思議寶、芬陀利華16菡萏芬敷17,彌布水上;眾寶華樹列植其岸;種種台榭不可思議,皆於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寶網之所彌覆。阿僧祇寶放大光明,阿僧祇寶莊嚴其地。燒眾妙香,香氣氛氳。復建無量種種寶幢,所謂:寶香幢、寶衣幢、寶幡幢、寶繒幢18、寶華幢、寶瓔珞幢、寶鬘幢、寶鈴幢、摩尼寶蓋幢、大摩尼寶幢、光明徧照摩尼寶幢、出一切如來名號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摩尼王幢、說一切如來本事19海摩尼王幢、現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周徧十方,行列莊嚴。

時,逝多林上虛空之中,有不思議天宮殿雲、無數香樹雲、不可說須彌山雲、不可說妓樂雲、出美妙音歌贊如來不可說寶蓮華雲、不可說寶座雲、敷以天衣菩薩坐上嘆佛功德不可說諸天王形像摩尼寶雲、不可說白真珠雲、不可說赤珠樓閣莊嚴具雲、不可說雨金剛堅固珠雲,皆住虛空,周匝徧滿,以為嚴飾。何以故?如來善根不思議故,如來白法不思議故,如來威力不思議故,如來能以一身自在變化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以神力令一切佛及佛國莊嚴皆入其身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微塵內普現一切法界影像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不思議故,如來隨放一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變化雲充滿一切諸佛國土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普現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壞劫20不思議故。如於此逝多林給孤獨園見佛國土清淨莊嚴,十方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所謂: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菩薩眾會皆悉徧滿;見普雨一切莊嚴雲,見普雨一切寶光明照曜雲,見普雨一切摩尼寶雲,見普雨一切莊嚴蓋彌覆佛剎雲,見普雨一切天身雲,見普雨一切華樹雲,見普雨一切衣樹雲,見普雨一切寶鬘、瓔珞21相續不絕周徧一切大地雲,見普雨一切莊嚴具雲,見普雨一切如眾生形種種香雲,見普雨一切微妙寶華網相續不斷雲,見普雨一切諸天女持寶幢幡於虛空中周旋來去雲,見普雨一切眾寶蓮華於華葉間自然而出種種樂音雲,見普雨一切師子座22寶網瓔珞而為莊嚴雲。

【章旨】此章為本品的「三昧現相分」。世尊感知了他們的心念進入了師子嚬申三昧,以此三昧力莊嚴世間,特別是莊嚴了此次聚會的場所——大莊嚴樓閣、逝多園林以及虛空。依照澄觀的解釋,「三嚴」表三種緣起,「嚴重閣」即裝飾重閣「顯自體緣起」,「嚴園林」表徵「有為緣起」,「嚴虛空」表徵「無為緣起」。(《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一二上)

【注釋】①大悲:諸佛菩薩不忍十方眾生受苦而欲拔濟之,其心被稱為「大悲」。此乃佛菩薩為救度眾生之痛苦而生的悲愍心。悲,拔苦。

②師子嚬申三昧:又稱「師子威三昧」、「師子奮迅三昧」,略稱「奮迅三昧」,於所依之定中,如獅子王之奮迅勇猛,現佛之大威神力,故稱為師子奮迅三昧。

③摩尼:又作「末尼」,意譯作「珠」、「寶珠」,為珠玉之總稱。一般傳說摩尼有消除災難、疾病以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之德。

④閻浮檀金如意寶王:以閻浮檀金製作的最上乘的如意寶珠。印度傳說,在香醉山與雪山之間,有流經閻浮樹林之河流,從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稱閻浮檀金。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為金中之最高貴者。在印度神話中,閻浮河為恆河七支流之一。

⑤危樓迥帶:形容樓閣高聳的樣子。迥,高。

⑥窗闥交映:從門窗射入的光線交相輝映。闥,門。暎,映照;光影。

⑦階墀:台階;階面,台階上的空地。

⑧軒檻:欄板。軒,樓板;欄檻。檻,欄桿。

⑨幢幡:旌旗之總稱。原為武人在戰場上用以統領軍旅、顯揚軍威之物,佛教則取之以顯示佛菩薩降魔之威德,為佛菩薩之莊嚴供具。一般而言,「幢幡」、「幡」,沒有多大區別。也有人認為,二者的形狀有所不同,謂圓桶狀者為「幢」,長片狀者為「幡」。

⑩欄楯:欄桿。

11佛剎:有二義:其一指佛所住之國土,即佛國土、淨土。其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閣、佛龕、僧剎、伽藍專供修行辦道之處所。

12阿僧祇:為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等,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

13多羅樹:又作岸樹、高竦樹。盛產於印度、緬甸、錫蘭、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樹高約二十二公尺,為棕櫚科之熱帶喬木。其葉長廣,平滑堅實,自古即用於書寫經文,稱為貝多羅葉;果熟則赤,狀如石榴,可食。

14香水:指含有香氣之淨水,是混和諸種香而成,用於身體之灌沐或諸物之灑淨。

15湍激洄澓:形容河水激盪迴旋。湍,水勢急而旋;急流的水;沖刷。洄澓,湍急迴旋的流水。

16芬陀利華:又作「芬陁利」、「分陀利」,白蓮花。

17菡萏:荷花。

18繒:絲織品的總稱;厚帛。

19如來本事:佛陀及佛弟子在過去世之因緣事跡。

20成住壞劫:劫,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加上「空劫」為四劫。這是佛教對於宇宙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之連續過程的一種描述,即成、住、壞、空四時期。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之時期。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之時期。壞劫,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之時期。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之空虛中。

21寶鬘瓔珞:寶鬘,花鬘,即以香草結成的花鬘。瓔珞,又作「纓絡」,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飾物,可掛在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

22師子座:又作「師子床」、「獅子座」。原指釋迦牟尼之座席,佛為人中之獅子,故佛所坐之處(床、地等)總稱師子座。後來泛指寺院中佛、菩薩之台座以及高僧說法時之座席。

【語譯】這時,世尊知曉諸位菩薩心中的想法。世尊以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滿虛空,進入師子嚬申三昧。世尊一進入此三昧,一切世間都普徧嚴整乾淨。此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變得廣博,沒有邊際。此樓閣以金剛為地,最上等的珠寶覆蓋其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到處都是,處處盈滿。此樓閣以琉璃為柱,以許多珠寶合成,並且以大光摩尼作為莊嚴具,以閻浮檀金製作的如意珠環繞其上作為美麗的裝飾。危樓迥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闥交映,階墀、軒檻種種備足,所有一切都用美妙的珍寶作裝飾。這些裝飾都呈現人、天形像,堅固而美妙,為世間第一,摩尼寶珠完全覆蓋於這些人、天形象之上。在樓閣的各個門的側面都懸掛著幢幡,整個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都熠熠發光,照耀到法界道場之外。台、欄乾的數量根本沒有辦法稱說,無不用摩尼珠製成。

這時,又因佛之神力的緣故,此逝多林忽然變得廣博,它與不能估計數量的佛國土、無數的諸佛國土同樣廣大。一切美妙的珍寶交錯輝映,不可言說的珍寶徧布其地,以無量無數的珍寶製作垣牆,多羅樹矗立於大路兩旁。此逝多林中又有無數的香河,其香水盈滿,激流湍旋;無數珍貴的花朵隨著流水右轉,自然演奏出佛法音聲;不可思議的白蓮花爭奇鬥豔,瀰漫於河水之上;河水兩岸種植了許許多多的花樹;種種樓台在岸上次第排列,摩尼寶網彌覆於這些樓台之上。無數的珍寶大放光明,無數的珍寶莊嚴著此逝多林的地面。逝多林中供奉著許多美妙之香,香氣氛氳。在此林中,又製作了無數的寶幢,計有:寶香幢、寶衣幢、寶幡幢、寶繒幢、寶華幢、寶瓔珞幢、寶鬘幢、寶鈴幢、摩尼寶蓋幢、大摩尼寶幢、光明徧照摩尼寶幢、出一切如來名號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摩尼王幢、說一切如來本事海摩尼王幢、現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這些寶幢充滿十方,行列莊嚴。

這時,在逝多林之上的虛空之中,有不可思議天宮殿雲、無數香樹雲、不可說須彌山雲、不可說妓樂雲、出美妙音歌贊如來不可說寶蓮華雲、不可說寶座雲、敷以天衣菩薩坐上嘆佛功德不可說諸天王形像摩尼寶雲、不可說白真珠雲、不可說赤珠樓閣莊嚴具雲、不可說雨金剛堅固珠雲,都停留在虛空中,周匝徧滿,裝飾著逝多林的上空。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如來善根不可思議,如來所說的佛法不可思議,如來威力不可思議,如來能夠不可思議地以一身自在變化充滿一切世界,如來能以神力不可思議地使一切佛及佛國之莊嚴都進入其身,如來能不可思議地在一微塵內普現一切法界影像,如來能不可思議地於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如來不可思議地隨便放出一束束光明就能夠徧照一切世界,如來能不可思議地於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變化雲充滿一切諸佛國土,如來不可思議地能於一毛孔中普現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壞、空的生成、存在、變化與毀滅的過程。比如,在此逝多林給孤獨園中看見佛國土清淨莊嚴,從十方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之中觀看也是如此結果。這就是:看見如來身住於逝多林,菩薩眾會都徧滿;看見普雨一切莊嚴雲,看見普雨一切寶光明照曜雲,看見普雨一切摩尼寶雲,看見普雨一切莊嚴蓋彌覆佛剎雲,看見普雨一切天身雲,看見普雨一切華樹雲,看見普雨一切衣樹雲,看見普雨一切寶鬘、瓔珞相續不絕周徧一切大地雲,看見普雨一切莊嚴具雲,看見普雨一切如眾生形種種香雲,看見普雨一切微妙寶花網相續不斷雲,看見普雨一切諸天女持寶幢幡於虛空中周旋來去雲,看見普雨一切眾寶蓮華於花朵、枝葉之間自然而出種種樂音雲,看見普雨一切師子座寶網瓔珞而為莊嚴雲。

明集新眾分

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①外有世界,名金燈雲幢,佛號毗盧遮那勝德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毗盧遮那②願光明,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種種雲。所謂:天華雲、天香雲、天末香雲、天鬘雲、天寶雲、天莊嚴具雲、天寶蓋雲、天微妙衣雲、天寶幢幡雲、天一切妙寶諸莊嚴雲,充滿虛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③,即於東方化作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如意寶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④。

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剛藏,佛號普光明無勝藏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不可壞精進王,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持一切寶香網,持一切寶瓔珞,持一切寶華帶,持一切寶鬘帶,持一切金剛瓔珞,持一切摩尼寶網,持一切寶衣帶,持一切寶瓔珞帶,持一切最勝光明摩尼帶,持一切師子摩尼寶瓔珞,悉以神力充徧一切諸世界海。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南方化作徧照世間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華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西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佛號法界智燈。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普勝無上威德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塗香⑤燒香⑥須彌山⑦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大地微塵等光明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光焰輪莊嚴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金剛藏摩尼王莊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普照一切世界閻浮檀摩尼寶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法界摩尼寶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諸佛相好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如來本事因緣說諸菩薩所行之行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佛坐菩提場摩尼寶王須彌山雲,充滿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樓閣,真珠寶網彌覆其上,及化作帝釋⑧影幢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妙色摩尼網羅覆其身,心王寶冠以嚴其首,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寶衣光明幢,佛號照虛空法界大光明。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無礙勝藏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一切寶衣雲,所謂:黃色寶光明衣雲、種種香所熏衣雲、日幢摩尼王衣雲、金色熾然摩尼衣雲、一切寶光焰衣雲、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雲、白玉光摩尼衣雲、光明徧照殊勝赫奕摩尼衣雲、光明徧照威勢熾盛摩尼衣雲、莊嚴海摩尼衣雲,充徧虛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北方化作摩尼寶海莊嚴樓閣及毗琉璃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師子威德摩尼王網羅覆其身,清淨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章旨】從此章開始,敘述從十方各有菩薩及其眷屬歸附來聆聽佛宣說佛法。此章先言東方燈雲幢世界中的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南方金剛藏世界中的不可壞精進王菩薩、西方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世界中的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北方寶衣光明幢世界中的無礙勝藏王菩薩及其眷屬前來佛所結跏趺坐聽聞佛說法。以下十段各有十句,惟「其間剎佛菩薩之名,本意難定。但可說者隨宜」(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一二中)理解。此章為「明集新眾分」的開始。

【注釋】①世界海:指十佛攝化的諸種世界,為「國土海」的對稱。華嚴宗約因、果而分佛土為二類,以「果分不可說土」為國土海,即圓融自在不可言說的佛境界;以「因分可說土」為世界海,即因位菩薩所居以及佛所教化之世界。

②毗盧遮那:原為太陽之意,象徵佛智之廣大無邊,乃歷經無量劫海的修習功德而得到之正覺。

③頂禮佛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以我所高者為頂,彼所卑者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為禮節的極至。

④結跏趺坐:又作「結加趺坐」、「結跏跗坐」、「跏趺坐」等,其坐法即互交二足,雙膝彎曲,兩足掌向上。諸坐法中,結伽趺坐最安穩而不易疲倦。此為圓滿安坐之相,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稱如來坐、佛坐。

⑤塗香:又作塗身香、塗妙香。以香塗身,以消除臭氣或惱熱。密教言以塗香供養諸佛、菩薩,則能獲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與閼伽、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並稱六種供養。

⑥燒香:指用於在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的各種香。「燒」或作動詞理解,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

⑦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

⑧帝釋:即天帝釋、忉利天天主,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鎮護東方,居於須彌山頂,其城稱善見城。

【語譯】那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金燈雲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毗盧遮那勝德王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毗盧遮那願光明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不可說佛剎無數菩薩一同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他們都以神力興起許許多多雲彩。這些雲彩有:天華雲、天香雲、天末香雲、天鬘雲、天寶雲、天莊嚴具雲、天寶蓋雲、天微妙衣雲、天寶幢幡雲、天一切妙寶諸莊嚴雲,如此等等雲彩充滿虛空。他們到達佛所在的東方,頂禮佛足,隨即在東方化出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如意寶網覆蓋自己的身體,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南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金剛藏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光明無勝藏王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不可壞精進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不可說佛剎無數菩薩一起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手持一切寶香網,手持一切寶瓔珞,手持一切寶華帶,手持一切寶鬘帶,手持一切金剛瓔珞,手持一切摩尼寶網,手持一切寶衣帶,手持一切寶瓔珞帶,手持一切最勝光明摩尼帶,手持一切師子摩尼寶瓔珞,都以神力使這些充滿了一切諸世界海。這些菩薩到達佛所在的地方之後,頂禮佛足,隨即就在南方化出徧照世間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華網覆蓋自己的身體,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西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摩尼寶燈須彌山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法界智燈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普勝無上威德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的菩薩一同來到佛所,都以神力興起不可說佛剎無數種種塗香燒香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大地微塵等光明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光焰輪莊嚴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金剛藏摩尼王莊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普照一切世界閻浮檀摩尼寶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法界摩尼寶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諸佛相好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如來本事因緣說諸菩薩所行之行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佛坐菩提場摩尼寶王須彌山雲,這些雲彩充滿法界。如此等等菩薩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西方化出一切香王樓閣並且用真珠寶網完全覆蓋了此樓閣;他們還化出帝釋影幢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妙色摩尼網羅覆蓋自己的身體,以心王寶冠裝飾自己的頭,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北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外有一個名叫寶衣光明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照虛空法界大光明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無礙勝藏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菩薩一同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都以神力興起一切寶衣雲。這些雲彩有:黃色寶光明衣雲、種種香所熏衣雲、日幢摩尼王衣雲、金色熾然摩尼衣雲、一切寶光焰衣雲、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雲、白玉光摩尼衣雲、光明徧照殊勝赫奕摩尼衣雲、光明徧照威勢熾盛摩尼衣雲、莊嚴海摩尼衣雲,如此等等雲彩充滿虛空。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北方化出摩尼寶海莊嚴樓閣及毗琉璃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師子威德摩尼王網羅覆蓋自己的身體,以清淨寶王作為裝飾於髮髻上的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東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佛號無礙眼。彼佛眾中有菩薩,名化現法界願月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寶樓閣雲、香樓閣雲、燒香樓閣雲、華樓閣雲、栴檀樓閣雲、金剛樓閣雲、摩尼樓閣雲、金樓閣雲、衣樓閣雲、蓮華樓閣雲,彌覆十方一切世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北方化作一切法界門大摩尼樓閣及無等香王蓮華藏師子之座,摩尼華網羅覆其身,著妙寶藏摩尼王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東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香雲莊嚴幢,佛號龍自在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慧光焰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金色圓滿光明雲、無量寶色圓滿光明雲、如來毫相圓滿光明雲、種種寶色圓滿光明雲、蓮華藏圓滿光明雲、眾寶樹枝圓滿光明雲、如來頂髻圓滿光明雲、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雲、日色圓滿光明雲、星月色圓滿光明雲,悉徧虛空。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南方化作毗盧遮那最上寶光明樓閣、金剛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眾寶光焰摩尼王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西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日光摩尼藏,佛號普照諸法智月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等虛空界華焰雲、香焰雲、寶焰雲、金剛焰雲、燒香焰雲、電光焰雲、毗盧遮那摩尼寶焰雲、一切金光焰雲、勝藏摩尼王光焰雲、等三世如來海光焰雲,一一皆從毛孔中出,徧虛空界。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南方化作普現十方法界光明網大摩尼寶樓閣及香燈焰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離垢藏摩尼網羅覆其身,著出一切眾生髮趣音摩尼王嚴飾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西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佛號普光明最勝須彌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願智光明幢,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念念中,一切相①好②、一切毛孔、一切身分③,皆出三世一切如來形像雲、一切菩薩形像雲、一切如來眾會形像雲、一切如來變化身形像雲、一切如來本生身形像雲、一切聲聞辟支佛形像雲、一切如來菩提場形像雲、一切如來神變形像雲、一切世間主形像雲、一切清淨國土形像雲,充滿虛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世間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無能勝光明真珠網羅覆其身,著普光明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章旨】此章敘述東北方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世界中的化現法界願月王菩薩、東南方香雲莊嚴幢世界中的法慧光焰王菩薩、西南方日光摩尼藏世界中的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西北方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世界中的願智光明幢藏王菩薩及其眷屬前來佛所結跏趺坐聽聞佛說法。

【注釋】①相:即「三十二相」,也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四八相」,本指釋迦牟尼佛所具有的與常人不同的三十二種最為顯著的特徵,在此則指菩薩。依照三十二相的描繪,釋迦佛的形像一般是頂有肉髻,螺發特徵明顯,雙耳垂肩,眉目修長,雙眼微睜,眉間有白毫,背有身光和頭光。三十二相有十二、三個「相」可以在塑像中得到了體現。

②好:即「八十種好」,也就是「八十隨形好」、「八十微妙種好」、「八十種小相」,本指釋迦容貌的八十種微細隱秘、難於一眼看出而須待指明的特徵,主要涉及頭、面、鼻、口、眼、耳、手、足各處的奇特長相,其中在造像上可以得到體現的有十多項。在此則指菩薩。

③身分:指身體之一部分或身體全部。

【語譯】東北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的世界,此世界中有一位無礙眼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化現法界願月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菩薩都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都以神力興起寶樓閣雲、香樓閣雲、燒香樓閣雲、華樓閣雲、栴檀樓閣雲、金剛樓閣雲、摩尼樓閣雲、金樓閣雲、衣樓閣雲、蓮華樓閣雲,這些雲彩完全覆蓋了十方一切世界。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東北方化出一切法界門大摩尼樓閣以及無等香王蓮華藏師子之座,以摩尼華網覆蓋自己的身體,戴著妙寶藏摩尼王冠,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東南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香雲莊嚴幢的世界,此世界中有龍自在王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法慧光焰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菩薩一同來到佛所在的地方,都以神力興起金色圓滿光明雲、無量寶色圓滿光明雲、如來毫相圓滿光明雲、種種寶色圓滿光明雲、蓮華藏圓滿光明雲、眾寶樹枝圓滿光明雲、如來頂髻圓滿光明雲、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雲、日色圓滿光明雲、星月色圓滿光明雲,這些雲彩完全充滿了虛空。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東南方化出毗盧遮那最上寶光明樓閣以及金剛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以眾寶光焰摩尼王網覆蓋自己的身體,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西南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日光摩尼藏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照諸法智月王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菩薩一起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並且從一切毛孔中生出等虛空界華焰雲、香焰雲、寶焰雲、金剛焰雲、燒香焰雲、電光焰雲、毗盧遮那摩尼寶焰雲、一切金光焰雲、勝藏摩尼王光焰雲、等三世如來海光焰雲。這些雲彩每個都是從毛孔中出來的,雲彩完全充滿了虛空界。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西南方化出普現十方法界光明網大摩尼寶樓閣以及香燈焰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離垢藏摩尼網覆蓋自己的身體,頭戴出一切眾生髮趣音摩尼王嚴飾冠,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西北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光明最勝須彌王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願智光明幢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菩薩一同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在其念念之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身體的一切部分都生出三世一切如來形像雲、一切菩薩形像雲、一切如來眾會形像雲、一切如來變化身形像雲、一切如來本生身形像雲、一切聲聞辟支佛形像雲、一切如來菩提場形像雲、一切如來神變形像雲、一切世間主形像雲、一切清淨國土形像雲,這些雲彩完全充滿了虛空。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寶莊嚴樓閣以及普照世間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無能勝光明真珠網覆蓋自己的身體,頭戴普光明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下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佛號虛空無礙相智幢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雲,出說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所起願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成滿清淨波羅蜜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圓滿行徧一切剎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成就自在用音聲雲,出說一切如來往詣道場破魔軍眾成等正覺自在用音聲雲,出說一切如來轉*輪契經①門名號海音聲雲,出說一切隨應教化調伏眾生法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隨時、隨善根、隨願力普令眾生證得智慧方便海音聲雲。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下方化作現一切如來宮殿形像眾寶莊嚴樓閣及一切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著普現道場影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上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說佛種性無有盡,佛號普智輪光明音。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界差別願,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發彼道場來向此娑婆世界②釋迦牟尼佛所,於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一切支節③、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現毗盧遮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已得授記、未授記者,現十方一切國土,一切諸佛並其眾會,亦現過去行檀那波羅蜜④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尸羅波羅蜜⑤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羼提波羅蜜⑥割截支體心無動亂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精進波羅蜜⑦勇猛不退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求一切如來禪波羅蜜⑧海而得成就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求一切佛所轉*輪所成就法發勇猛心一切皆舍諸本事⑨海,亦現過去樂見一切佛、樂行一切菩薩道⑩、樂化一切眾生界諸本事11海,亦現過去所發一切菩薩大願清淨莊嚴諸本事12海,亦現過去菩薩所成力波羅蜜13勇猛清淨諸本事海,亦現過去一切菩薩所修圓滿智波羅蜜14諸本事海。如是一切本事海,悉皆徧滿廣大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上方化作一切金剛藏莊嚴樓閣及帝青金剛王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光明摩尼王網羅覆其身,以演說三世如來名摩尼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如是十方一切菩薩並其眷屬,皆從普賢菩薩行願中生,以淨智眼15見三世佛,普聞一切諸佛如來所轉*輪修多羅16海,已得至於一切菩薩自在彼岸;於念念中現大神變,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一身充滿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於一塵中普現一切世間境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一毛孔中出一切如來說法音聲;知一切眾生悉皆如幻,知一切佛悉皆如影,知一切諸趣受生悉皆如夢,知一切業報如鏡中像,知一切諸有17生起如熱時焰,知一切世界皆如變化;成就如來十力18、無畏,勇猛自在,能師子吼19,深入無盡辯才大海,得一切眾生言辭海諸法智;於虛空法界所行無礙,知一切法無有障礙;一切菩薩神通境界悉已清淨,勇猛精進,摧伏魔軍;恆以智慧了達三世,知一切法猶如虛空,無有違諍,亦無取著⒆;雖勤精進而知一切智終無所來,雖觀境界而知一切有悉不可得;以方便智20入一切法界,以平等智21入一切國土,以自在力令一切世界展轉相入於一切世界;處處受生,見一切世界種種形相;於微細境現廣大剎,於廣大境現微細剎;於一佛所一念之頃,得一切佛威神所加,普見十方無所迷惑,於剎那頃悉能往詣。如是等一切菩薩滿逝多林,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章旨】此章敘述下方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世界中的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薩、上方說佛種性無有盡世界中的法界差別願菩薩及其眷屬前來佛所結跏趺坐聽聞佛說法。前文所述十方一切菩薩及其眷屬都是在普賢行願中所成就。

【注釋】①契經:即如來所說的契合眾生的根機、表達佛教真理的經文,即佛經。契,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法、常之義。本意指由線與紐串連花簇,引申為能貫串前後法語、法意使不散失者。

②娑婆世界:簡稱為「娑婆」,意譯為「堪忍」,因這一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③支節:即托胎第五個七日後,肢節等形相皆已圓滿之位。

④檀那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檀那,意譯為布施、施,即給與、施捨之意。梵漢並稱,則為檀施、檀信。

⑤尸羅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尸羅,意譯為「清涼」、「戒」,言三業過惡,其性熱惱,惟戒能防息其熾燃焚燒之勢。

⑥羼提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羼提,意譯為「忍辱」,指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

⑦精進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精進,又作「精勤」、「勤精進」、「進」、「勤」,指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依照佛教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

⑧禪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禪,又作「禪那」,意譯為「思惟修」、「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⑨菩薩道:即菩薩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之兩利,成就佛果之道。一般也稱之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教法為菩薩道。

⑩轉*輪句:指六波羅蜜中的般若波羅蜜。般若即智慧,指佛教中所說的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被稱為「諸佛之母」,成為其他五波羅蜜之根據,而居於最重要之地位。

11亦現過去樂見:指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又作「方便善巧波羅蜜」、「方便勝智波羅蜜」,包括「回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兩種。「回向方便善巧」指把前六種波羅蜜所積集的諸善巧施與有情,並與有情共同回向,祈求無上正等菩提;「拔濟方便善巧」則指方便利益濟度諸有情。前者為般若,後者為大悲。指以般若之故,乃求涅槃;以大悲之故,不捨生死。

12亦現過去句:指十波羅蜜中的願波羅蜜,指菩薩以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誓願,為到達彼岸之大行者。此經卷十八列舉願波羅蜜十德:(一)盡成就一切眾生,(二)盡莊嚴一切世界,(三)盡供養一切諸佛,(四)盡通達無障礙法,(五)盡修行徧法界行,(六)身恆住盡未來劫,(七)智盡知一切心念,(八)盡覺悟流轉還滅,(九)盡示現一切國土,(十)盡證得如來智慧。以此十德能清淨願波羅蜜。

13智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如實知一切法之智,分為「受用法樂智」與「成熟有情智」兩種。前者系由十波羅蜜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樂無窮;後者則可成熟有情,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饒益。

14修多羅:有兩種含義:一是一切佛法的總稱。二是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類即「契經」。就文體與內容而言,佛陀所說之教法,凡屬直說之長行者,皆屬於修多羅。

15智眼:因為智慧能夠見到事物,故以「眼」比喻智慧,「智」本身就是「眼」。智之眼並非肉眼。

16諸有:世間萬事萬物的總稱。佛教看來,世間一切都是眾生所作之業的產物。諸有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類,總稱諸有。此外,諸有是凡夫眾生浮沈其中的生死海,故稱「諸有海」。

17如來十力:又作「十神力」,指惟有如來纔具足的十種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因為如來證得了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十力如下:其一,處非處智力,指如來對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之智力。其二,業異熟智力,指如來對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都完全徧知之力。其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指如來對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對於其淺深次第如實徧知之力。其四,根上下智力,指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徧知之力。其五,種種勝解智力,指如來對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徧知之力。其六,種種界智力,指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徧知之力。其七,徧趣行智力,指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徧知之力。其八,宿住隨念智力,指如來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其九,死生智力,指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之力。其十,漏盡智力,指如來於一切惑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徧知之力。

18師子吼:佛在大眾中演說佛法,心中毫無怖畏,好像師子作吼。

19取著:執取所面對的對象,貪著而不捨離。這是凡夫之境界。凡夫視心外之對象為實有,又於己身執著有「我」、「我所」,這都是執於「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著而生貪慾,有貪慾則為生、老、病、死等一切煩惱所系縛而不得解脫。

20方便智:又作「權智」,為「實智」即「真實智」的對稱,合稱「二智」。方便智指熟達方便法之智,也就是行善巧方便之智。

21平等智:即「平等性智」,為四智心品之一,五智之一。指體悟自、他平等之智。為唯識學所特彆強調,即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語譯】下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叫「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的世界,此世界中有虛空無礙相智幢王佛。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破一切障勇猛智王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無數菩薩一同來到佛所在的大莊嚴重閣,菩薩從一切毛孔中發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雲」,發出「說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雲」,發出「說一切菩薩所起願方便海音聲雲」,發出「說一切菩薩成滿清淨波羅蜜方便海音聲雲」,發出「說一切菩薩圓滿行徧一切剎音聲雲」,發出「說一切菩薩成就自在用音聲雲」,發出「說一切如來往詣道場破魔軍眾成等正覺自在用音聲雲」,發出「說一切如來轉*輪契經門名號海音聲雲」,發出「說一切隨應教化調伏眾生法方便海音聲雲」,發出「說一切隨時、隨善根、隨願力普令眾生證得智慧方便海音聲雲」。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下方化出顯現一切如來宮殿形像眾寶莊嚴樓閣及一切寶蓮華藏師子之座,頭戴普現道場影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上方過不可說佛剎無數世界海之外有一個名說佛種性無有盡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普智輪光明音佛。在這位佛的信眾中有一位名叫法界差別願的菩薩。這位菩薩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一起從他們各自的道場出發來到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從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一切肢節、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顯現出毗盧遮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已得授記、未授記者,顯現出十方一切國土、一切諸佛及其眾會,也顯現出過去行布施波羅蜜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行戒波羅蜜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行戒波羅蜜時割截肢體而心卻沒有任何動亂等等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行精進波羅蜜而勇猛不退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求一切如來禪波羅蜜海而得到成就的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求一切佛所轉*輪所成就之法以及發勇猛心一切皆舍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樂見一切佛、樂行一切菩薩道、樂化一切眾生界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所發一切菩薩大願清淨莊嚴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菩薩所成力波羅蜜勇猛清淨諸本事海,也顯現出過去一切菩薩所修圓滿智波羅蜜諸本事海。如此一切本事海,全部都充滿廣大法界。他們到達佛所在的地方,頂禮佛足,隨即在上方化出一切金剛藏莊嚴樓閣及帝青金剛王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光明摩尼王網覆蓋自己的身體,以用演說三世如來名摩尼寶王製作的明珠作為髮髻的裝飾,與其眷屬結跏趺而坐。

上述十方一切菩薩並其眷屬都是從普賢菩薩行願中出生,以淨智眼觀見三世佛,普聞一切諸佛如來所轉*輪契經海,已經達到菩薩之解脫境界;從念念中顯現出大神變,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一身充滿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從一塵中普現一切世間境界,能夠及時而卓有成效地教化成就一切眾生,一毛孔中發出一切如來說法音聲;知曉一切眾生都是如幻的暫時存在,知曉一切佛都是與影一樣的存在,知曉一切諸趣受生都是如夢一樣,知曉一切業報都如同鏡中像一樣,知曉一切諸有的生起、存在如同燃燒時的火焰,知曉一切世界都是變化的。他們成就了如來十力、四無畏,勇猛自在,能發出師子吼,深入無盡辯才大海,證得一切眾生言辭海諸法智;能夠在虛空法界無礙地行動,知曉一切法無有障礙;一切菩薩神通境界都已經清淨,勇猛精進,摧伏魔軍;永遠以智慧了達三世,知曉一切法猶如虛空,對於一切法沒有違逆的情況發生,對於一切法沒有執與執著;雖勤精進而知曉一切智終無所來,雖觀想境界而知曉一切有都不可能得到;以方便智進入一切法界,以平等智進入一切國土,以自在力使一切世界展轉相入於一切世界;處處受生,見一切世界種種形相;於微細境顯現廣大佛土,於廣大境顯現微細佛土;從一佛的一念得到一切佛威神的加持,完全觀見十方無所迷惑,於剎那頃都能夠往來無礙。這樣的一切菩薩滿聚於逝多林,都是如來威神之力加持的結果。

【說明】「明集新眾分」結束。

舉失顯得分

於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①、大目揵連②、摩訶迦葉③、離婆多④、須菩提⑤、阿樓馱⑥、難陀⑦、劫賓那⑧、迦旃延⑨、富樓那⑩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11、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12、如來威德、如來住持13、如來淨剎,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三昧自在、菩薩觀察、菩薩嚬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14、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法身15清淨、菩薩智身圓滿、菩薩願身示現、菩薩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清淨、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身徧十方、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等事,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贊說十方世界一切佛剎清淨功德故,本不稱嘆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故,本不於生死流轉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本不攝受諸眾生故,本不勸他修習菩薩波羅蜜故,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於最勝大智眼故,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本不得嚴淨佛剎神通智故,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本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提諸善根故,本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故,本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本不知諸法如幻、菩薩如夢故,本不得諸大菩薩廣大歡喜故。如是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16所共。以是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17;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諸大神變。

複次,諸大聲聞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無如是三昧故,無如是解脫故,無如是神通故,無如是威德故,無如是勢力故,無如是自在故,無如是住處故,無如是境界故,是故於此不能知、不能見、不能入、不能證、不能住、不能解、不能觀察、不能忍受、不能趣向、不能游履;又亦不能廣為他人開闡解說,稱揚示現,引導勸進,令其趣向,令其修習,令其安住,令其證入。何以故?諸大弟子依聲聞乘而出離故,成就聲聞道,滿足聲聞行,安住聲聞果,於無有諦得決定18智,常住實際究竟寂靜,遠離大悲,舍於眾生,住於自事;於彼智慧,不能積集,不能修行,不能安住,不能願求,不能成就,不能清淨,不能趣入,不能通達,不能知見,不能證得。是故,雖在逝多林中對於如來,不見如是廣大神變。

【章旨】對於上述菩薩所示現的境界,諸聲聞帝子如聾如盲,無法得見。這裡正面闡述了聲聞的局限性。此章為本品「舉失顯德分」之開始。

【注釋】①舍利弗:又稱「舍利弗多」,意譯為「鷲鷺子」、「秋露子」,有些佛典中譯為「身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②大目揵連:又作「摩訶目犍連」、「大目連」等,意譯為「天抱」,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③摩訶迦葉:又作「大迦葉」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行十二頭陀,能堪苦行,以「頭陀第一」著稱。

④離婆多:又作「離越多」、「離婆」等,意譯「常作聲」、「所供養」、「室星」。佛弟子之一,為舍利弗之弟。常坐禪入定,心無錯亂。因其父母祈求離婆多星而得之,故取此名。

⑤須菩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稱,恆好空定,能通達空義,以「解空第一」著稱。

⑥阿樓馱:又作「阿那律」,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以「天眼第一」著稱。釋尊的堂兄弟,與阿難同時出家,曾在佛前瞌睡受叱責,遂立誓不眠而致失明,仍勤修不懈,終得天眼。

⑦難陀:又稱「阿難陀」、「阿難」,意譯為「慶喜」、「無染」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聞第一」著稱。

⑧劫賓那: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憍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其知星宿之力為眾僧中第一。

⑨迦旃延:又作「摩訶迦旃延」,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別深義,發揮佛教教義,以「論義第一」著稱。

⑩富樓那:全稱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又稱「彌多羅尼子」等,意譯為「滿慈子」、「滿禍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說法第一」著稱。

11遊戲:佛、菩薩藉其神通力以度化眾生而自娛。戲,意謂自在、無礙,含游化、遊行之意。本經卷五十六舉出菩薩有十種遊戲。

12如來妙行:即如來所具有的殊妙之行法,指「三牟尼」,即「身牟尼」、「語牟尼」、「意牟尼」,又稱「三寂默」。據《集異門足論》卷六之解釋,謂無學之身律儀為「身寂默」,無學之語律儀為「語寂默」,無學之心為「意寂默」。

13如來住持:指如來安住於世而保持佛法的延續。

14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佛教中對於供養的分類很多,最流行的是三種供養的說法: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財供養,指以世間的財寶、香華等行供養。法供養,指依佛所說的教法,如實奉行,起菩提心,行二利行。觀行供養,指實踐周徧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的深觀。

15法身:本是佛的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菩薩處於候補佛之位,因而此處稱之為菩薩法身。

16二乘:指二種教法。乘,運載。諸佛所說之教法,系運載行者從迷至悟,故稱之為「乘」。有多種涵義,此處指聲聞乘與緣覺乘。聲聞乘又稱弟子乘,緣覺乘又稱獨覺乘。直接聽聞佛陀之教說,依四諦理而覺悟者,稱聲聞乘。不必親聞佛陀之教說,系獨自觀察十二因緣之理而獲得覺悟者,稱緣覺乘。

17分別:若作專門的佛學術語言之,「分別」為「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若作一般術語使用、解釋,「分別」為「區分」、「類別」、「分析」之意,即欲分類、分析教法,而由種種立場來研究考察之意。此處則作一般術語理解為妥。

18決定:確定不變。為「不定」之對稱,又作「一定」,縮略為「定」,有「決定信」、「決定業」、「決定性」、「決定明了」等語,為佛教典籍中常用的普通語詞。

【語譯】在那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樓馱、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都沒有看見如來神力、如來相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清淨土,也沒有看見不可思議的菩薩境界、菩薩的大型聚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自在的定境、菩薩觀察、菩薩定力、菩薩勇猛、菩薩供養、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清淨的法身、菩薩圓滿的智身、菩薩示現的願身、菩薩成就的色身、菩薩諸具足的清淨之相、菩薩永恆具有的眾色裝飾、菩薩放大光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身徧十方、菩薩諸行圓滿。如此等等事情,一切聲聞諸大弟子都沒有看見。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聲聞與菩薩所具的善根是不同的,聲聞本來就不修習見佛自在的善根,本來就不讚揚十方世界一切佛剎的清淨功德,本來就不稱讚感嘆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本來就不在生死流轉之中發無上菩提心,本來就不能使自己住於菩提心,本來就不能使如來種性不斷絕,本來就不攝受諸眾生,本來就不激勵別人修習菩薩波羅蜜,本來就在生死流轉之時不激勵眾生追求最勝大智眼,本來就不修習能出生一切智的諸善根,本來就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本來就不能得到清淨美麗的佛土神通智,本來就不能得到諸菩薩眼所知曉的外境,本來就不追求能夠出生超越世間的不共菩提之諸善根,本來就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本來就不是從如來加被之力所生,本來就不知曉諸法如幻、菩薩如夢,本來就不能得到諸大菩薩的廣泛歡喜。上述這些都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聲聞、緣覺所共有。因為這些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因此,這些聲聞,既是身在逝多林中,也沒有見到如來諸大神變。

佛子!如恆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饑渴,舉體焦然,鳥鷲豺狼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彼大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舍一切智,無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①地諸善根故。

譬如有人,於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善見大城宮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華徧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華樹開敷妙華,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采女②歌詠美音,無量諸天於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於其處住止周旋。其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夢中所見,非彼大眾所能見故。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復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一切智廣大願故,學習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遊戲一切菩薩所住諸三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世尊不可思議自在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不能見,皆不能知,以無菩薩清淨眼故。

譬如雪山具眾藥草,良醫詣彼悉能分別;其諸捕獵、放牧之人恆住彼山,不見其藥。此亦如是,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能見如來廣大神變;諸大弟子唯求自利,不欲利他,唯求自安,不欲安他,雖在林中,不知不見。

譬如地中有諸寶藏,種種珍異悉皆充滿,有一丈夫聰慧明達,善能分別一切伏藏,其人復有大福德力,能隨所欲自在而取,奉養父母,賑恤親屬,老、病、窮、乏靡不均贍;其無智慧、無福德人,雖亦至於寶藏之處,不知不見,不得其益。此亦如是,諸大菩薩有淨智眼,能入如來不可思議甚深境界,能見佛神力,能入諸法門,能游三昧海,能供養諸佛,能以正法開悟眾生,能以四攝③攝客群生;諸大聲聞不能得見如來神力,亦不能見諸菩薩眾。

譬如盲人至大寶洲,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不能得見一切眾寶;以不見故,不能採取,不得受用。此亦如是,諸大弟子雖在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力,亦不得見菩薩大會。何以故?無有菩薩無礙淨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見於如來自在力故。

譬如有人得清淨眼,名離垢光明,一切暗色不能為障。爾時,彼人於夜暗中,處在無量百千萬億人眾之內,或行、或住、或坐、或臥,彼諸人眾形相威儀④,此明眼人莫不具見;其明眼者威儀進退,彼諸人眾悉不能睹。佛亦如是,成就智眼,清淨無礙,悉能明見一切世間;其所示現神通變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諸大弟子悉不能見。

譬如比丘在大眾中入徧處定⑤,所謂:地徧處定、水徧處定、火徧處定、風徧處定、青徧處定、黃徧處定、赤徧處定、白徧處定、天徧處定、種種眾生身徧處定、一切語言音聲徧處定、一切所緣徧處定。入此定者見其所緣,其餘大眾悉不能見,唯除有住此三昧者。如來所現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亦復如是,菩薩具見,聲聞莫睹。

譬如有人以翳形藥自塗其眼,在於眾會去、來、坐、立無能見者,而能悉睹眾會中事。應知如來亦復如是,超過於世,普見世間,非諸聲聞所能得見,唯除趣向一切智境諸大菩薩。如人生已,則有二天⑥,恆相隨逐⑦,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應知如來亦復如是,在諸菩薩大集會中現大神通,諸大聲聞悉不能見。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⑧,六根⑨作業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槃⑩。一切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見不解不入如來自在、菩薩眾會諸所作事。何以故?如來境界甚深廣大,難見難知,難測難量,超諸世間,不可思議,無能壞者,非是一切二乘境界;是故,如來自在神力、菩薩眾會及逝多林普徧一切清淨世界,如是等事,諸大聲聞悉不知見,非其器故。

【章旨】此章以十種比喻來說明聲聞眾生無法觀見佛、菩薩境界的原因。

【注釋】①薩婆若地:即一切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②采女:又作「婇女」,指地位卑微的宮女。

③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是菩薩應該修行的法門。「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使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都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④威儀:指舉止善合規矩,語默行為不失方正,見之能使人生起崇仰畏敬之念的儀容。

⑤徧處定:又名「十徧處」,為八解脫法之一,指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之十法,使其一一周徧於一切處。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淨解脫,觀色之清淨,其所依之禪定亦如前,依第四禪定緣欲界之色。後二者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為所依,緣其它受、想、行、識之四蘊。修觀行者由解脫入於勝處,由勝處入於一切處,後面生起的遠遠勝於前面產生的。

⑥二天:這是此經的獨特說法。是說,人一出生就有「同生」、「同名」二天恆相隨逐,「同生天」,謂此天與人同時而生。「同名天」,謂此天與人同其名字。

⑦隨逐:親近而不遠離。

⑧滅盡定:為「無心定」之一,為滅除心、心所之定。滅盡定是聖者將定之境地作為無餘涅槃界之靜,而修習之定。

⑨六根: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種。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為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此。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⑩般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槃」、「大般涅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而「涅槃寂靜」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

【語譯】佛子!譬如恆河岸邊有百千億無數餓鬼,裸著身體,非常饑渴,全身異常憔悴,鳥鷲豺狼爭先恐後前來撮食,這些餓鬼被渴所逼迫想找水喝飲,但雖然住在河邊卻看不見河。即便是有看見河的,也只是看見枯竭的河床。為什麼呢?這是他們深厚的業障覆蓋的緣故。那些大聲聞也是如此,雖然住在逝多林中,卻不能看見如來的廣大神力,因為他們捨棄了一切智,無明的眼膜覆障了他們的眼睛,並未種植培植一切種智所需之地的諸善根。

譬如有人在大眾聚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的善見大城的宮殿、園林的種種美好的形象,百千萬億的天子、天女將天華撒滿了大地,許許多多衣樹生長出美妙的衣服,許許多多華樹開放出美妙的花朵,許多音樂樹演奏出天上的音樂,天眾中的歌伎演唱出美妙的音符,無數諸天在其中戲耍娛樂;這位昏睡者看見自己穿著天眾的衣服,在此城中到處游賞。當時一同參加大會的一切諸人雖然同處一地,卻不能知曉這些。這是為什麼呢?夢中所見的情境,並不是那些大眾所能看見的。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也是如此,因為他們長久地積集善根之力,發一切智廣大願望,學習一切佛的功德,修行菩薩莊嚴道,圓滿一切智智(即佛智)之法,滿足普賢諸行願,趣入一切菩薩智地,遊戲一切菩薩所住諸三昧,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而無有障礙,因此,他們都看見了如來世尊不可思議的自在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都都不能觀見,都不能知曉,因為他們沒有菩薩清淨眼。

譬如地中有許多寶藏,充滿了種種珍異,有一男子聰慧明達,善於辨別一切隱藏的寶藏,這人也有大福德力,能隨心所欲地自在取用,並且以其奉養父母,賑恤親屬,老人、病人、窮苦人、缺乏財物之人無不得到贍養。但是,那些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之人,即使也到蘊藏寶藏之處,既無法知曉,也無法見到,不能得到利益。聲聞與佛、菩薩的區別也應該如此看待,諸大菩薩擁有淨智眼,能進入如來不可思議的甚深境界,能觀見佛之神力,能進入諸法門,能在三昧海中漫遊,能夠供養諸佛,能以正法使眾生開悟,能夠以四攝攝客群生;諸大聲聞則不能得見如來之神力,也不能見諸菩薩眾之神力。

譬如盲人到大寶洲,無論是行,是住,是坐,還是臥,都不能得見一切眾寶;因為不能看見,所以就不能採擇取用,更不能享用。聲聞與佛、菩薩的區別也應該如此看待,諸大弟子雖在逝多林中與世尊在一起,但卻沒有觀見如來自在神力,也沒有觀見菩薩的大型聚會。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菩薩無礙之淨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所以就不能觀見如來自在之力。

譬如有人擁有號稱離垢光明的清淨眼,所有黑暗及其昏暗的光線都不能障礙其視線。這時,讓那人在夜暗中,處在無量百千萬億人群之內,或行、或住、或坐、或臥,無量數之人的形體相貌威儀,這位明眼人無不清楚地看見;但這位明眼者的威儀與進退,那些無量數之人都無法看見。佛也是如此,成就了智眼,清淨無礙,明見一切世間之事物;他所示現的神通變化,大菩薩眾都在其周圍環繞,只是諸大弟子都不能看見。

譬如比丘在大眾中進入徧處定,所謂:地徧處定、水徧處定、火徧處定、風徧處定、青徧處定、黃徧處定、赤徧處定、白徧處定、天徧處定、種種眾生身徧處定、一切語言音聲徧處定、一切所緣徧處定。進入此定者觀見其所觀之對象,而其他大眾則都不能看見,除非同樣住於這種三昧者纔有可能觀見。如來所示現的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也是如此,菩薩全都可以看見,聲聞卻不可能看見。

譬如有人以障形之藥自己塗在自己的眼睛上,在大眾聚會的場所走來走去,會中大眾沒有能夠看見他的,而他卻能全部看見會中的大眾及其所發生的事情。應該知道,如來也是如此,超越了世間,普見世間之一切,這是諸聲聞不能看見的,只有趣向一切智境的諸位大菩薩纔能看見。

譬如人一生下來,就有二類天眾恆相隨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這兩類天眾常常看見人,而人卻無法看見天。應該知道,如來也是如此,如來在諸菩薩大集會中顯現出大神通,諸大聲聞卻完全不能看見。

譬如比丘得到心自在的境界,進入滅盡定,六根的活動都不存在,對於所有語言都沒有知覺;由於定力的加持,不進入涅槃境界。一切聲聞也應該是如此,雖然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見不解不入如來自在以及菩薩眾會中所作的事情。為什麼呢?如來之境界甚深廣大,難於觀見,難於知曉,難於測量,超越了諸世間的局限,不可思議,沒有什麼可以毀壞它,它不同於所有的聲聞、緣覺境界;因此,如來自在神力、菩薩眾會及逝多林一切普徧清淨世界,如此這樣的種種事情,諸大聲聞都無法知見,因為他們沒有這種根器。

【說明】「舉失顯得分」至此結束。

偈頌讚德分

爾時,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等應觀察,佛道①不思議,於此逝多林,示現神通力。善逝②威神力,所現無央數;一切諸世間,迷惑不能了。法王③深妙法,無量難思議,所現諸神通,舉世莫能測。以了法無相,是故名為佛,而具相莊嚴,稱揚不可盡。今於此林內,示現大神力,甚深無有邊,言辭莫能辯。汝觀大威德,無量菩薩眾,十方諸國土,而來見世尊。所願皆具足,所行無障礙;一切諸世間,無能測量者。一切諸緣覺,及彼大聲聞,皆悉不能知,菩薩行境界。菩薩大智慧,諸地悉究竟,高建勇猛幢,難摧難可動。諸大名稱士,無量三昧力,所現諸神變,法界悉充滿。」

爾時,不可壞精進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觀諸佛子,智慧功德藏,究竟菩提行,安隱諸世間。其心本明達,善入諸三昧,智慧無邊際,境界不可量。今此逝多林,種種皆嚴飾,菩薩眾雲集,親近如來住。汝觀無所著,無量大眾海,十方來詣此,坐寶蓮華座。無來亦無住④,無依⑤無戲論,離垢心無礙,究竟於法界。建立智慧幢,堅固不動搖,知無變化法,而現變化事。十方無量剎,一切諸佛所,同時悉往詣,而亦不分身。汝觀釋師子⑥,自在神通力,能令菩薩眾,一切俱來集。一切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說故不同,此眾鹹通達。諸佛常安住,法界平等際⑦,演說差別法⑧,言辭無有盡。」

爾時,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觀無上士⑨,廣大智圓滿,善達時非時⑩,為眾演說法;摧伏眾外道11,一切諸異論,普隨眾生心,為現神通力。正覺非有量,亦復非無量;若量若無量,牟尼悉超越12。如日在虛空,照臨一切處;佛智亦如是,了達三世法13。譬如十五夜,月輪無減缺;如來亦復然,白法14悉圓滿。譬如空中日,運行無暫已;如來亦如是,神變恆相續。譬如十方剎,於空無所礙,世燈現變化,於世亦復然。譬如世間地,群生之所依;照世燈*輪,為依亦如是。譬如猛疾風,所行無障礙;佛法亦如是,速徧於世間。譬如大水輪15,世界所依住;智慧輪16亦爾,三世佛17所依。」

爾時,無礙勝藏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大寶山,饒益18諸含識19;佛山亦如是,普益於世間。譬如大海水,澄淨無垢濁;見佛亦如是,能除諸渴愛。譬如須彌山,出於大海中;世間燈20亦爾,從於法海21出。如海具眾寶,求者皆滿足;無師智22亦然,見者悉開悟。如來甚深智,無量無有數;是故神通力,示現難思議。譬如工幻師23,示現種種事;佛智24亦如是,現諸自在力。譬如如意寶,能滿一切欲;最勝亦復然,滿諸清淨願。譬如明淨寶,普照一切物;佛智亦如是,普照羣生心。譬如八面寶,等鑒於諸方;無礙燈亦然,普照於法界。譬如水清珠,能清諸濁水;見佛亦如是,諸根悉清淨。」

【章旨】十方十位菩薩分別說偈讚頌佛德與此次聚會,並且顯現自己所證。東方燈雲幢世界中的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南方金剛藏世界中的不可壞精進王菩薩主要讚頌道場三昧等用,西方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世界中的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與北方寶衣光明幢世界中的無礙勝藏王菩薩則從總體上讚頌佛德。

【注釋】①佛道:成佛之道。

②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修正道,進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③法王:此處為佛之尊稱。「王」有「最勝」、「自在」之義,佛為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眾生,故稱「法王」。

④無住:又稱「不住」。「住」為「所住」之意,「無住」則指無固定之實體,也指心不執著於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

⑤無依:即「無著」。指雖處於萬境而一無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條件所左右的境界。也指遠離煩惱系縛的境界。

⑥釋師子:為釋尊之德號。釋尊為人中之王,於三界中得無畏自在,如獸中之獅子王,故稱釋師子。

⑦平等際:即「平等法」,指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本經卷五十三《離世間品》舉出菩薩具有十種平等,即: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薩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薩若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之法。同經卷三十《十回向品》,也舉出十種平等:業平等、報平等等十種平等。又《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則舉出眾生平等、法平等、清淨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進平等、禪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淨平等。眾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無畏之大城。此皆說明人、法、國土、修行乃至諸佛等悉皆平等無有差別之理。

⑧差別法:與「平等法」對照而言之。「平等法」指萬法一如之法性,而「差別法」指萬事萬物之個性品類。也可以直接將「差別法」理解為一切世間諸法。

⑨無上士:佛十號之一。又作無上、無上丈夫。如來之智德,於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士。

⑩時非時:時,時節。此處大致是指說法度生的時機問題。

11外道:佛教通常對於佛教之外的宗教與思想派別的稱呼。

12正覺非有量句:此句系以中觀的中道思想表達佛之正覺。

13三世法: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法。

14白法:此處為宣說佛法之意。

15水輪:成立器世間的「四輪」之一。輪,持載之義。佛教以為,有四輪支持器世間,金輪在大地之下,金輪之下有水輪,水輪之下有風輪,風輪之下有空輪。

16智慧輪:這是仿照「四輪」而作的譬喻,意思為正如器世間為「四輪」所持載,三世佛也是以智慧之輪所持載。

17三世佛:過去佛為迦葉諸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諸佛。

18饒益:予人法益,豐足利人。

19含識:又作「有情」、「眾生」、「含靈」、「含生」、「含類」、「含情」、「稟識」,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眾生。以一切眾生皆有心識,故稱含識;此總攝六道之有情眾生。

20世間燈:比喻佛法如同燈火可以照明破除世間之黑暗。

21法海:謂佛法廣大,深遠遼闊猶如大海。

22無師智: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如佛所證得之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

23幻師:又作「幻士」、「幻人」、「幻術師」,是那種專門演示幻術之人,他們往往能夠將非實體性的存在變現成似乎是真實的存在。佛教經論中常常用其譬喻諸法之虛幻。

24佛智:指佛所具有的聖智,即指證悟法界真理的聖智。此聖智橫窮十方,豎盡三世,完全圓滿,為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於一切種智。諸佛即依此聖智發起無限的慈悲,以開啟攝化法界的大事業。

【語譯】偈頌語譯從略。

爾時,化現法界願月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帝青寶,能青一切色;見佛者亦然,悉發菩提行。一一微塵內,佛現神通力,令無量無邊,菩薩皆清淨。甚深微妙力,無邊不可知;菩薩之境界,世間莫能測。如來所現身,清淨相莊嚴,普入於法界,成就諸菩薩。難思佛國土,於中成正覺;一切諸菩薩,世主皆充滿。釋迦無上尊,於法悉自在,示現神通力,無邊不可量。菩薩種種行,無量無有盡;如來自在力,為之悉示現。佛子善修學,甚深諸法界,成就無礙智,明了一切法。善逝威神力,為眾轉*輪,神變普充滿,令世皆清淨。如來智圓滿,境界亦清淨;譬如大龍王,普濟諸群生。」

爾時,法慧光焰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三世諸如來,聲聞大弟子,悉不能知佛,舉足下足事。去來現在世,一切諸緣覺,亦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事。況復諸凡夫,結使所纏縛,無明覆心識,而能知導師!正覺無礙智,超過語言道,其量不可測,孰有能知見!譬如明月光,無能測邊際;佛神通亦爾,莫見其終盡。一一諸方便,念念所變化,盡於無量劫,思惟不能了。思惟一切智,不可思議法,一一方便門,邊際不可得。若有於此法,而興廣大願;彼於此境界,知見不為難。勇猛勤修習,難思大法海;其心無障礙,入此方便門。心意已調伏,志願亦寬廣,當獲①大菩提,最勝之境界。」

爾時,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智身非是身,無礙難思議;設有思議者,一切無能及。從不思議業,起此清淨身,殊特妙莊嚴,不著於三界②。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淨,開佛菩提門,出生眾智慧。譬如世間日,普放慧光明,遠離諸塵垢,滅除一切障,普淨三有處,永絕生死流,成就菩薩道,出生無上覺。示現無邊色③,此色無依處;所現雖無量,一切不思議。菩提一念頃,能覺一切法;云何欲測量,如來智邊際?一念悉明達,一切三世法;故說佛智慧,無盡無能壞。智者應如是,專思佛菩提;此思難思議,思之不可得。菩提不可說,超過語言路;諸佛從此生,是法難思議。」

爾時,願智光明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若能善觀察,菩提無盡海,則得離痴念,決定受持④法。若得決定心,則能修妙行,禪寂自思慮,永斷諸疑惑。其心不疲倦,亦復無懈怠,展轉增進修,究竟諸佛法。信智已成就,念念令增長,常樂常觀察,無得無依法。無量億千劫,所修功德行;一切悉回向⑤,諸佛所求道。雖在於生死,而心無染著,安住諸佛法,常樂如來行。世間之所有,蘊界等諸法⑥;一切皆舍離,專求佛功德。凡夫嬰妄惑,於世常流轉;菩薩心無礙,救之令解脫。菩薩行難稱,舉世莫能思,徧除一切苦,普與群生樂。已獲菩提智,復愍諸群生,光明照世間,度脫一切眾。」

爾時,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可聞;況復得親近,永斷諸疑惑!如來世間燈,通達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眾悉清淨。如來妙色身,一切所欽嘆,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若有諸佛子,觀佛妙色身,必舍諸有著,回向菩提道。如來妙色身,恆演廣大音,辯才無障礙,開佛菩提門;曉悟諸眾生,無量不思議,令入智慧門,授以菩提記。如來出世間,為世大福田,普導諸含識,令其集福行。若有供養佛,永除惡道畏,消滅一切苦,成就智慧身。若見兩足尊,能發廣大心;是人恆值佛,增長智慧力。若見人中勝⑦,決意向菩提;是人能自知,必當成正覺。」

爾時,法界差別願智神通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釋迦無上尊,具一切功德;見者心清淨,回向大智慧。如來大慈悲,出現於世間,普為諸群生,轉無上*輪⑧。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寧於無量劫,受諸惡道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寧代諸眾生,備受一切苦;終不捨於佛,而求得安樂⑨。寧在諸惡趣⑩,恆得聞佛名;不願生善道11,暫時不聞佛。寧生諸地獄,一一無數劫;終不遠離佛,而求出惡趣。何故願久住,一切諸惡道?以得見如來,增長智慧故。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章旨】東北方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世界中的化現法界願月王菩薩、東南方香雲莊嚴幢世界中的法慧光焰王菩薩、西南方日光摩尼藏世界中的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西北方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世界中的願智光明幢藏王菩薩、下方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世界中的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薩、上方說佛種性無有盡世界中的法界差別願菩薩等六位菩薩繼續讚頌佛之功德。

【注釋】①獲:是「得」之一種。得到一直未曾得到的法,或者得到曾經得到但後來又失去的法,都稱之為「獲」。

②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指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都屬於此界;色界是指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都屬於此界;無色界是指色相俱無而將心識住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即屬於此界。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的。

③無邊色:指沒有邊際的佛之身量。

④受持:領受於心,憶而不忘。可分為受持佛教戒律、受持佛教經典、受持僧人服裝三個方面。

⑤回向:又作「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希望死亡者得到安穩。

⑥蘊界等諸法:指世間有為法。蘊,五蘊。界,十八界。

⑦人中勝:即「人中尊勝」的縮略語,為佛之德號之一。佛是人中最尊最勝者。

⑧轉無上*輪:指如來說法。

⑨安樂:身安心樂。《法華文句》卷八下:「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懮惱故『樂』。」

⑩惡趣:即六道中的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11善道:即六道中的阿修羅、人、天三道。

【語譯】偈頌語譯從略。

【說明】「偈頌讚德分」至此結束。

《華嚴經》卷六十一入法界品之二

【題解】

此卷橫跨本品的兩大部分,即「本會」與「末會」。「本會」是以世尊為說法之主體的,而「末會」共有五十五會,說法主體有五十三位。依照此線索,本卷可分為五部分:第一「普賢開發分」,第二「毫光示益分」,第三「文殊述德分」,第四「無涯大用分」。這四部分屬於本品的「本會」,從第五「文殊師利會」開始則進入此品的「末會」。

當十方的十位菩薩誦完讚頌佛德之偈後,普賢菩薩又為會眾詳細地以十種法句說明了師子奮迅三昧的內容。世尊為了使得會中的諸位菩薩能夠進入師子奮迅三昧,從自己眉間的白毫相放出光明,群集之菩薩因此而進入師子奮迅三昧。此時,文殊師利菩薩秉承佛之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形式讚嘆。文殊菩薩分別以十三偈通贊逝多林之莊嚴等此會所具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世間之自在大用。會中因世尊加持之力而進入師子奮迅三昧的諸大菩薩這時也因三昧之力生起救度眾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莊嚴重閣進行的「本會」結束。

文殊師利菩薩向世尊告別,欲帶領其眷屬,南下進入人世間化導眾生。舍利弗尊者因為佛力的加持,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意欲,於是動員與其同住的剛剛出家的六千比丘一起追隨文殊菩薩南下。於是,舍利弗帶著六千比丘向世尊辭行,來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文殊師利接受了這六千比丘的請求,向其宣說發「十種無疲厭心」的「十種趣大乘法」,其核心就是如何修證普賢行。六千比丘一經聞聽文殊師利菩薩的說法,就獲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境三昧」。

普賢開發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觀一切菩薩眾會,以等法界方便、等虛空界方便、等眾生界方便,等三世、等一切劫、等一切眾生業、等一切眾生欲、等一切眾生解、等一切眾生根、等一切眾生成熟時、等一切法光影方便①,為諸菩薩以十種法句②開發、顯示、照明③、演說此師子頻申三昧。何等為十?所謂:演說能示現等法界一切佛剎微塵中,諸佛出興次第、諸剎成壞次第法句;演說能示現等虛空界一切佛剎中,盡未來劫讚嘆如來功德音聲法句;演說能示現等虛空界一切佛剎中,如來出世無量無邊成正覺門法句;演說能示現等虛空界一切佛剎中,佛坐道場菩薩眾會法句;演說於一切毛孔,念念出現等三世一切佛變化身充滿法界法句;演說能令一身充滿十方一切剎海平等顯現法句;演說能令一切諸境界中,普現三世諸佛神變法句;演說能令一切佛剎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微塵數佛種種神變經無量劫法句;演說能令一切毛孔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大願海音,盡未來劫開發化導一切菩薩法句;演說能令佛師子座量同法界,菩薩眾會道場莊嚴等無差別,盡未來劫轉於種種微妙*輪法句。佛子!此十為首,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句,皆是如來智慧境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此義,承佛神力,觀察如來,觀察眾會,觀察諸佛難思境界,觀察諸佛無邊三昧,觀察不可思議諸世界海,觀察不可思議如幻法智,觀察不可思議三世諸佛悉皆平等,觀察一切無量無邊諸言辭法而說頌言:「一一毛孔中,微塵數剎海,悉有如來坐,皆具菩薩眾。一一毛孔中,無量諸剎海,佛處菩提座,如是徧法界。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佛,菩薩眾圍繞,為說普賢行。佛坐一國土,充滿十方界,無量菩薩雲,鹹來集其所。億剎微塵數,菩薩功德海,俱從會中起,徧滿十方界。悉住普賢行,皆游法界海,普現一切剎,等入諸佛會。安坐一切剎,聽聞一切法;一一國土中,億劫修諸行。菩薩所修行,普明法海行,入於大願海,住佛境界地。了達普賢行,出生諸佛法,具佛功德海,廣現神通事。身雲等塵數,充徧一切剎,普雨甘露法④,令眾住佛道。」

【章旨】普賢菩薩普觀會中諸眾,為諸菩薩以十種法句開發、顯示、照明、演說此佛所入的奮迅三昧,並以偈頌形式重宣此義。此章為「普賢開發分」。

【注釋】①光影方便:以光影清淨相比喻一切法,又以光影隨著物體不同而變化比喻契機化導眾生。

②法句:說法之語句。

③照明:以明亮的智慧去照亮眾生的無明痴暗。

④甘露法:指如來之教法。因法味清淨,長養眾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故名之甘露法。

【語譯】這時,普賢菩薩仔細地觀看了此會中的所有菩薩一徧,以與法界數量相等的方便,以與虛空界相等的方便,以與眾生界相等的方便,以與三世同樣持續的方便,以與一切劫同樣長久的方便,以與一切眾生之業相同的方便,以與一切眾生之欲望相同的方便,以與等一切眾生之理解力相同的方便,以與一切眾生根相同的方便,以與一切眾生成熟之時機相應的方便,以與一切法光影方便,替諸菩薩以十種法句開拓啟發、顯現示範、照明、演說此師子頻申三昧。十種法句有哪些呢?十種法句如下:演說能夠示現與法界一切佛土的微塵數量相等的諸佛出世次第、諸土成壞次第的法句;演說能示現與虛空界相等的一切佛土中,一到未來劫都連續讚嘆如來功德的音聲的法句;演說能示現與虛空界相等的一切佛土中,可以使如來出世的無量無邊成正覺門的法句;演說能示現與虛空界相等的一切佛土中,佛坐道場菩薩眾會的法句;演說從一切毛孔之中,念念出現三世一切佛變化身充滿整個法界的法句;演說能使一身充滿十方一切剎海使其平等顯現的法句;演說能使一切諸境界中普現三世諸佛神變的法句;演說能使一切佛土的微塵之中,普徧顯現三世一切佛剎微塵數量的佛的種種神變經無量劫而仍存在的法句;演說能使一切毛孔出生三世一切諸佛所具的無邊大願之音,盡未來劫開發化導一切菩薩的法句;演說能使佛師子座的數量與法界相等,菩薩眾會道場都很莊嚴沒有任何差別,盡未來劫旋轉種種微妙*輪的法句。佛子!以此十為開端,有不可說佛土的微塵數量的法句,都是如來智慧的境界。

這時,普賢菩薩想再次宣講此義,秉承佛之神力,觀察如來,觀察眾會,觀察諸佛的難思境界,觀察諸佛無邊的定力,觀察不可思議的諸世界海,觀察不可思議如幻法智,觀察不可思議三世諸佛悉皆平等,觀察一切無量無邊可以以言辭表達的諸法,然後,普賢菩薩說出如下的偈頌:(偈頌語譯從略)

毫光示益分

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廣大三昧故,從眉間白毫相①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②,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諸佛國土。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一一微塵中,各有一切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種種名③、種種色④、種種清淨、種種住處、種種形相。如是一切諸國土中,皆有大菩薩坐於道場師子座上成等正覺,菩薩大眾前後圍繞,諸世間主而為供養;或見於不可說佛剎量大眾會中,出妙音聲充滿法界,轉正*輪;或見在天宮殿、龍宮殿、夜叉⑤宮殿,乾闥婆⑥、阿修羅⑦、迦樓羅⑧、緊那羅⑨、摩睺羅伽⑩、人非人11等諸宮殿中,或在人間村邑聚落、王都大處,現種種姓、種種名、種種身、種種相、種種光明,住種種威儀,入種種三昧,現種種神變,或時自以種種言音,或令種種諸菩薩等在於種種大眾會中種種言辭說種種法。

如此會中,菩薩大眾見於如是諸佛如來甚深三昧大神通力;如是盡法界、虛空界,東、西、南、北、四維12、上、下一切方海中,依於眾生心想而住,始從前際至今現在,一切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虛空道,其中一一毛端量處,一一各有微塵數剎,種種業起次第而住,悉有道場菩薩眾會,皆亦如是見佛神力,不壞三世,不壞世間,於一切眾生心中現其影像,隨一切眾生心樂出妙言音,普入一切眾會中,普現一切眾生前,色相13有別,智慧無異,隨其所應開示佛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未曾休息。

其有見此佛神力者,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善根攝受,或昔曾以四攝所攝,或是見聞憶念親近之所成熟,或是往昔教其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往昔於諸佛所同種善根,或是過去以一切智善巧方便教化成熟。

【章旨】世尊為使諸位菩薩都能夠進入師子奮迅三昧,從眉間白毫相放出光明,徧照一切世界,群集的菩薩因此而進入各種三昧。「毫光示益分」的內容自此章始。此章先言佛之毫光普射,會中大菩薩依光而見法,會中大菩薩因佛之攝持以及過去自身之因緣而證之。

【注釋】①白毫相: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間白毫相」、「眉間白毫軟白兜羅綿相」等,為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兩眉之間有柔軟細澤之白色毛髮,引之則長一尋(或謂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長一丈五尺),放之則右旋宛轉,猶如旋螺,鮮白光淨,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稱為白毫光。眾生若遇其光,可消除業障、身心安樂。

②眷屬:本來指眷愛隸屬的家族、從僕等人,在佛典中常指佛、菩薩、天眾等等的隨從圍繞者。狹義的佛陀眷屬是指其出家以前車匿、瞿毗耶等人,以及苦行時之五人給侍、得道時之阿難等,也有將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聖以及彌勒、文殊師利等諸菩薩當作佛陀之眷屬的情況。而從廣義而言,凡聞道受教者,都為佛之眷屬。此外,在論述諸法之相狀時,隨屬一法而起的他法,也稱之為「眷屬」。

③名: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通常指名稱而言。應該準確理解為隨音聲呼召物體,使人聞其名而心中浮現物體之相。此「名」,據說能令人生起覺慧。

④色:有廣、狹二義,廣義為物質存在之總稱,狹義則專指眼根所取之境。

⑤夜叉:天龍八部眾之一,通常與「羅剎」並稱,又作「藥叉」、「野叉」等,意譯輕捷、勇健、能啖、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稱為「夜叉女」。指夜叉為住於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

⑥乾闥婆:天龍八部眾之一,又作「尋香神」、「樂神」、「執樂天」,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天而司奏雅樂。傳說不食酒肉,唯以香氣為食。此類神有眾多之王及眷屬,本經卷一《世主妙莊嚴品》就說到二十餘「乾闥婆王」之名。

⑦阿修羅:六道、十界之一,指以戰鬥為事之一類鬼類,又作「阿素羅」、「阿須羅」、「阿素洛」等,意譯為「非天」、「不端正」、「非善戲」、「非同類」,略稱「修羅」。阿修羅原為印度最古諸惡神之一,與帝釋天率領之天族對抗。佛教中,與乾闥婆、緊那羅等同是天龍八部眾,守護釋尊。另外,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形成六道世界,常與天眾戰鬥。

⑧迦樓羅:天龍八部眾之一,又作「迦留羅」、「伽樓羅」、「金翅鳥」、「妙翅鳥」等。本是印度神話中一種性格猛烈的大鳥,佛教將其作為人之外護持佛法的眾生之一。依佛典所載,迦樓羅的翅膀是由眾寶交織而成,所以又稱為金翅鳥或妙翅鳥。這種鳥的軀體極大,兩翅一張開,有數千餘里,甚至於數百萬里之大。其出生類別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以龍為食物。

⑨緊那羅:又作「緊捺洛」、「緊拿羅」、「歌神」、「歌樂神」、「音樂天」,意譯作「疑神」、「人非人」。原為印度神話中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八部眾之一。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載,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大乘諸經中,佛說法之聽眾中常列其名。

⑩摩睺羅伽:音譯又作「摩呼羅伽」、「摩護囉伽」、「摩休洛」等,意譯作「大腹行」、「大蟒」、「大蟒神」,為無足、腹行之蟒神。

11人非人:有兩種含義:一是緊那羅的別名,二是天龍八部眾的總稱。此處應該依第二義理解。

12四維: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隅。「四維」加「四方」,稱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則合稱「十方」。

13色相:指顯現於外在而能夠被人所見的色身之相貌。在此指諸佛、菩薩為方便攝化眾生,而以方便顯現出來的色身相貌。

【語譯】這時,世尊出於想使諸位菩薩安住於如來師子頻申三昧的緣故,從眉間白毫相放出大光明,光的名字是「普照三世法界門」,以不可說佛剎無數的光明為其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諸佛國土。當時,逝多林中的菩薩大眾都看見了全部法界、虛空界的一切佛土中每一微塵中各有一切佛剎無數的諸佛國土的種種名、種種色、種種清淨、種種住處、種種形相。這樣的一切諸國土中都有大菩薩坐於道場的師子座上成就等正覺,許多菩薩大眾圍繞在菩薩的前後,諸世間主為大菩薩作供養;也見到不可說佛土無量大眾會中產生出美妙的聲音,這些聲音充滿了整個法界,宣說著純正的佛法;也有看見在天宮殿、龍宮殿、夜叉宮殿以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天龍的宮殿中,在人間村邑聚落、國都大城市,出現了種種姓、種種名、種種身、種種相、種種光明,菩薩在種種威儀中安住,進入種種三昧,顯現種種神變,不時以自己的種種語言聲音,使種種諸菩薩等在種種大眾聚會之中以種種言辭說種種法。

在此逝多林會中,菩薩大眾見到了諸佛如來如此深廣的三昧大神通力;盡法界、虛空界,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一切方向海中,凡是依止於眾生心想而住者,從過去到現在,一切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虛空道,其中每一個毛端處各有無數國土剎,種種業次第而生起、存在,逝多林會中的菩薩大眾進入了上述場所的道場和菩薩的聚會。在這些聚會中的菩薩都見到了佛的如此神力,這種神力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不會損壞,在世間中也不會損減,由於佛之神力在所有眾生的心中顯現出佛的影像,隨著所有眾生喜悅的心發出美妙的言語、聲音,完全進入了所有眾會之中,完全顯現在一切眾生面前。這些如來,其色相有差別,但智慧卻沒有差別,隨著眾生的根機和要求開示佛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永無疲倦,永不休息。

會中諸大菩薩之所以能夠觀見佛之三昧神力,都是毗盧遮那如來在過去以善根攝受的結果,或者是毗盧遮那如來在過去以四攝所攝的結果,或者是其見聞憶念親近佛所成就的結果,或者是在過去受過教導而發過大菩提心,或者是過去曾經在諸佛所在之處種植了善根,或者是過去曾以一切智善巧方便教化而成。

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①,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②,或入圓滿諸波羅蜜,或入莊嚴清淨行輪③,或入菩薩諸地④,或入成正覺力,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或入如來力、無畏智,或入佛無礙辯才海。彼諸菩薩以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理趣、種種隨順⑤、種種智慧、種種助道⑥、種種方便、種種三昧,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神變海方便門。

云何種種三昧?所謂:普莊嚴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無礙境界三昧、法界無差別智光明三昧、入如來境界不動轉三昧、普照無邊虛空三昧、入如來力三昧、佛無畏勇猛奮迅莊嚴三昧、一切法界旋轉藏三昧、如月普現一切法界以無礙音大開演三昧、普清淨法光明三昧、無礙繒法王幢三昧、一一境界中悉見一切諸佛海三昧、於一切世間悉現身三昧、入如來無差別身境界三昧、隨一切世間轉大悲藏三昧、知一切法無有跡三昧、知一切法究竟寂滅三昧、雖無所得而能變化普現世間三昧、普入一切剎三昧、莊嚴⑦一切佛剎成正覺三昧、觀一切世間主色相差別三昧、觀一切眾生境界無障礙三昧、能出生一切如來母⑧三昧、能修行入一切佛海功德道三昧、一一境界中出現神變盡未來際三昧、入一切如來本事海三昧、盡未來際護持一切如來種性三昧、以決定解力令現在十方一切佛剎海皆清淨三昧、一念中普照一切佛所住三昧、入一切境界無礙際三昧、令一切世界為一佛剎三昧、出一切佛變化身⑨三昧、以金剛王智知一切諸根海三昧、知一切如來同一身三昧、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昧、於一切法界廣大國土中示現涅槃三昧、令住最上處三昧、於一切佛剎現種種眾生差別身三昧、普入一切佛智慧三昧、知一切法性相⑩三昧、一念普知三世法三昧、念念中普現法界身三昧、以師子勇猛智知一切如來出興次第三昧、於一切法界境界慧眼圓滿三昧、勇猛趣向十力三昧、放一切功德圓滿光明普照世間三昧、不動藏三昧、說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於一法以一切言音差別訓釋三昧、演說一切佛無二法三昧、知三世無礙際三昧、知一切如無差別三昧、入十力微細方便三昧、於一切劫成就一切菩薩行不斷絕三昧、十方普現身三昧、於法界自在成正覺三昧、生一切安隱受三昧、出一切莊嚴具莊嚴虛空界三昧、念念中出等眾生數變化身雲三昧、如來淨空月光明三昧、常見一切如來住虛空三昧、開示一切佛莊嚴三昧、照明一切法義11燈三昧、照十力境界三昧、三世一切佛幢相三昧、一切佛一密藏三昧、念念中所作皆究竟三昧、無盡福德藏三昧、見無邊佛境界三昧、堅住一切法三昧、現一切如來變化悉令知見三昧、念念中佛日常出現三昧、一日中悉知三世所有法三昧、普音演說一切法性寂滅三昧、見一切佛自在力三昧、法界開敷蓮華三昧、觀諸法如虛空無住處三昧、十方海普入一方三昧、入一切法界無源底三昧、一切法海三昧、以寂靜身放一切光明三昧、一念中現一切神通大願三昧、一切時一切處成正覺三昧、以一莊嚴入一切法界三昧、普現一切諸佛身三昧、知一切眾生廣大殊勝神通智三昧、一念中其身徧法界三昧、現一乘淨法界三昧、入普門12法界示現大莊嚴三昧、住持一切佛*輪三昧、以一切法門莊嚴一法門三昧、以因陀羅網13願行攝一切眾生界三昧、分別一切世界門三昧、乘蓮華自在游步三昧、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神通智三昧、令其身恆現一切眾生前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音聲言辭海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智神通三昧、大悲平等藏三昧、一切佛入如來際三昧、觀察一切如來解脫處師子頻申三昧。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

【章旨】此章先以十種「入」從總體上說明諸大菩薩之所證入,後又具體羅列了會中菩薩在世尊之神力感召下所進入的各種三昧的名稱。經文中列舉了一百零二門三昧,都是從「業用」即功能立名的。這些三昧都以法性真如為三昧之根本。其中前一百零一門各自的「業用」都不相同,後一門三昧為集大成者。

【注釋】①法身:大乘佛教所言佛的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②往昔所成就行:指佛往日所證得的果位。已得而至今相續不失,稱為「成就」。

③莊嚴清淨行輪:指佛所做的一切事情。

④菩薩諸地:指菩薩修證過程中所經歷的十個重要階段,即「菩薩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⑤隨順: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這裡所說意思為,隨順世間若干眾生之種性、根機,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之貪著。本經卷三十七中有菩薩隨順得以進入第六現前地而獲得明利的隨順忍卻未獲得無生法忍的記載。

⑥助道:能資助果德,或者諸行互為資助。佛教中主要指「四念住」、「四正斷」等「三十七種道品」,因為其能資助止觀的緣故。

⑦莊嚴:嚴飾布列,即布列諸種眾寶、雜花、寶蓋、幢、幡、瓔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

⑧如來母:指六波羅蜜中的「般若波羅蜜」,因為它是其它五波羅蜜之根據,居於最重要之地位。

⑨變化身:是佛的「三身」之一,又作「化身」、「變易身」。具體指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中的應身,為應身之分身所化之佛,依於應身所化現出的佛形。這是諸佛為欲利益安樂地前菩薩、二乘及六趣等眾生而由成所作智變現出無量隨類化身,以便使眾生脫離惡趣,出離三界,而入於初地。

⑩性相:指體性與相狀。不變而絕對之真實本體,或事物之自體,稱為「性」;差別變化之現象的相狀,稱為「相」。

11法義:指佛教的教法義理。「法」即「教法」,「義」即「義理」。

12普門:又作「無量門」,意指普及於一切之法門。佛教中往往將佛、菩薩依種種緣,顯示其種種形相,而來救度眾生,稱為「普門示現」。

13因陀羅網:又作「天帝網」、「帝網」,為帝釋天之寶網,為帝釋天宮殿的裝飾物。網之一一結皆附寶珠,其數無量,一一寶珠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互顯互隱,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之「一」與「多」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義;若依境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境,依定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定,依土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土,此皆為顯示事事無礙圓融之法門。

【語譯】由於上述原因,這些菩薩都得以進入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顯現出盡法界、虛空界的大神通力,有的進入法身,有的進入色身,有的進入佛往昔所成就行,有的進入圓滿諸波羅蜜,有的進入莊嚴清淨行輪,有的進入菩薩諸十地,有的進入正覺力,有的進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有的進入如來十力、無畏智,有的進入佛的無礙辯才海。這些菩薩以種種解悟、種種方法道、種種門徑、種種入、種種義理歸趣、種種隨順、種種智慧、種種助道、種種方便、種種三昧,進入如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神變海方便門。

種種三昧包括哪些呢?包括:普莊嚴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無礙境界三昧、法界無差別智光明三昧、入如來境界不動轉三昧、普照無邊虛空三昧、入如來力三昧、佛無畏勇猛奮迅莊嚴三昧、一切法界旋轉藏三昧、如月普現一切法界以無礙音大開演三昧、普清淨法光明三昧、無礙繒法王幢三昧、一一境界中悉見一切諸佛海三昧、於一切世間悉現身三昧、入如來無差別身境界三昧、隨一切世間轉大悲藏三昧、知一切法無有跡三昧、知一切法究竟寂滅三昧、雖無所得而能變化普現世間三昧、普入一切剎三昧、莊嚴一切佛剎成正覺三昧、觀一切世間主色相差別三昧、觀一切眾生境界無障礙三昧、能出生一切如來母三昧、能修行入一切佛海功德道三昧、一一境界中出現神變盡未來際三昧、入一切如來本事海三昧、盡未來際護持一切如來種性三昧、以決定解力令現在十方一切佛剎海皆清淨三昧、一念中普照一切佛所住三昧、入一切境界無礙際三昧、令一切世界為一佛剎三昧、出一切佛變化身三昧、以金剛王智知一切諸根海三昧、知一切如來同一身三昧、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昧、於一切法界廣大國土中示現涅槃三昧、令住最上處三昧、於一切佛剎現種種眾生差別身三昧、普入一切佛智慧三昧、知一切法性相三昧、一念普知三世法三昧、念念中普現法界身三昧、以師子勇猛智知一切如來出興次第三昧、於一切法界境界慧眼圓滿三昧、勇猛趣向十力三昧、放一切功德圓滿光明普照世間三昧、不動藏三昧、說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於一法以一切言音差別訓釋三昧、演說一切佛無二法三昧、知三世無礙際三昧、知一切如無差別三昧、入十力微細方便三昧、於一切劫成就一切菩薩行不斷絕三昧、十方普現身三昧、於法界自在成正覺三昧、生一切安隱受三昧、出一切莊嚴具莊嚴虛空界三昧、念念中出等眾生數變化身雲三昧、如來淨空月光明三昧、常見一切如來住虛空三昧、開示一切佛莊嚴三昧、照明一切法義燈三昧、照十力境界三昧、三世一切佛幢相三昧、一切佛一密藏三昧、念念中所作皆究竟三昧、無盡福德藏三昧、見無邊佛境界三昧、堅住一切法三昧、現一切如來變化悉令知見三昧、念念中佛日常出現三昧、一日中悉知三世所有法三昧、普音演說一切法性寂滅三昧、見一切佛自在力三昧、法界開敷蓮華三昧、觀諸法如虛空無住處三昧、十方海普入一方三昧、入一切法界無源底三昧、一切法海三昧、以寂靜身放一切光明三昧、一念中現一切神通大願三昧、一切時一切處成正覺三昧、以一莊嚴入一切法界三昧、普現一切諸佛身三昧、知一切眾生廣大殊勝神通智三昧、一念中其身徧法界三昧、現一乘淨法界三昧、入普門法界示現大莊嚴三昧、住持一切佛*輪三昧、以一切法門莊嚴一法門三昧、以因陀羅網願行攝一切眾生界三昧、分別一切世界門三昧、乘蓮華自在游步三昧、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神通智三昧、令其身恆現一切眾生前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音聲言辭海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智神通三昧、大悲平等藏三昧、一切佛入如來際三昧、觀察一切如來解脫處師子頻申三昧。菩薩以如此等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進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

其諸菩薩皆悉具足大智神通,明利自在,住於諸地;以廣大智普觀一切,從諸智慧種性而生一切智,智常現在前,得離痴翳清淨智眼。為諸眾生作調御師①,住佛平等,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了達境界,知諸世間性皆寂滅無有依處;普詣一切諸佛國土而無所著,悉能觀察一切諸法而無所住,徧入一切妙法宮殿而無所來;教化調伏一切世間,普為眾生現安隱處。智慧解脫為其所行,恆以智身住離貪際,超諸有海,示真實際;智光圓滿,普見諸法,住於三昧,堅固不動;於諸眾生恆起大悲,知諸法門悉皆如幻,一切眾生悉皆如夢,一切如來悉皆如影,一切言音悉皆如響②,一切諸法悉皆如化③;善能積集殊勝行願,智慧圓滿,清淨善巧,心極寂靜;善入一切總持④境界,具三昧力,勇猛無怯;獲明智眼,住法界際,到一切法無所得處;修習無涯智慧大海,到智波羅蜜究竟彼岸,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持;以神通波羅蜜⑤普入世間,依三昧波羅蜜得心自在。以不顛倒智知一切義,以巧分別智⑥開示法藏⑦,以現了智訓釋文辭,以大願力說法無盡,以無所畏大師子吼,常樂觀察無依處法,以淨法眼普觀一切,以淨智月照世成壞,以智慧光照真實諦⑧;福德智慧如金剛山⑨,一切譬喻所不能及;善觀諸法,慧根⑩增長;勇猛精進,摧伏眾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一切法無礙智慧,善能悟解盡、無盡際;住於普際,入真實際,無相觀智常現在前。

善巧成就諸菩薩行,以無二智知諸境界,普見一切世間諸趣,徧往一切諸佛國土;智燈圓滿,於一切法無諸暗障,放淨法光照十方界;為諸世間真實福田11,若見若聞所願皆滿,福德高大超諸世間,勇猛無畏摧諸外道,演微妙音徧一切剎。普見諸佛心無厭足,於佛法身已得自在,隨所應化而為現身12,一身充滿一切佛剎。已得自在清淨神通,乘大智舟,所往無礙,智慧圓滿,周徧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間,隨眾生心現其色像;知諸眾生根性慾樂,入一切法無諍境界;知諸法性無生無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決了13佛地甚深之趣,以無盡句說甚深義,於一句中演說一切修多羅海;獲大智慧陀羅尼身14,凡所受持永無忘失;一念能憶無量劫事,一念悉知三世一切諸眾生智;恆以一切陀羅尼門,演說無邊諸佛法海,常轉不退清淨*輪,令諸眾生皆生智慧。得佛境界智慧光明,入於善見甚深三昧,入一切法無障礙際,於一切法勝智自在,一切境界清淨莊嚴;普入十方一切法界,隨其方所靡不鹹至。一一塵中現成正覺,於無色性現一切色,以一切方普入一方。

其諸菩薩具如是等無邊福智15功德之藏,常為諸佛之所稱嘆,種種言辭說其功德不能令盡。靡不鹹在逝多林中,深入如來功德大海,悉見於佛光明所照。

【章旨】此章以十門總結菩薩所得三昧之德:一為「智位高深德」,二為「調生無染德」,三為「成滿諸度德」,四為「智力無畏德」,五為「成就昔行德」,六,為「法身圓滿德」,七為「色身自在德」,八為「辯才自在德」,九為「三昧神變德」,十為「成等正覺德」。

【注釋】①調御師:又作「調御丈夫」,佛十號之一,佛能調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

②如響:這是佛經中常用的比喻之一。《大智度論》卷六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諸菩薩知諸法如響。」

③如化:佛經中常用的比喻之一。化,又作「變化」、「變化事」。舉凡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及以禁咒、禪定等變現諸物者,皆稱為「化」。這些化事化物,皆空而無實,故以之比喻一切諸法皆空,猶如化物般之無實。

④總持:音譯作「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以念與定慧為體。這是菩薩所修之念定慧所具的功德。

⑤神通波羅蜜:通常所言的「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四波羅蜜」中均無此名相,在本經特指上文所述世尊以神力使得諸大菩薩獲得各種三昧等事。

⑥分別智:分別有為事相之智,在佛言之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為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⑦法藏: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說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義,故稱法藏。也指含藏此等教說之聖教、經典等。

⑧真實諦:即「真諦」,又名「勝義諦」、「第一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云「真」,其理永恆不變,故云「諦」。

⑨金剛山:又曰「金剛圍山」、「金剛輪山」,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本經卷四十五《菩薩住處品》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⑩慧根:即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為五無漏根之一。觀想了達真理,稱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這是以草木之根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來比喻智慧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1福田: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12隨所應化而為現身:即「應化利生」,佛、菩薩示現種種形像,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乃至令達悟境,給與眾生無上利益。如觀世音菩薩化現三十三身,自在變化而無拘縛,稱為「應化無方」。如是應化之佛身、菩薩身,稱為「應化身」、「應身」、「化身」。

13決了:使義理決定明了。

14陀羅尼身:指「三陀羅尼」之一的「持陀羅尼」與「分別陀羅尼」。前者指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後者指分別了知諸眾生諸法。

15福智:「福德」與「智慧」之並稱。據《成唯識論》卷九,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為性者稱為「智」,其餘則稱為「福」。菩薩為成就佛果,必須上求菩提(智業),下化眾生(福業),因其所具備之福、智二行(福、智二業),系成佛最勝之實踐,故稱為「二種勝行」。菩薩一切行為,雖總攝於「福行」與「智行」,若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屬於「福行」,智慧屬「智行」;或以前三者屬「福行」,智慧屬「智行」,而居中之精進、禪定則通於「智行」與「福行」。

【語譯】這些菩薩都具足大智神通,聰明銳利而自在,住於十地,並且以廣大的智慧普觀一切,從諸智慧種性之中生出一切智,這些智常常顯現出來,使其可以遠離無明障蔽他們清淨的智眼。這些菩薩是眾生的調御師,堅住於佛平等的真際,對於一切法都不產生分別,了達其境界,知曉世間都是以寂滅為性質的,並無固定的處所可以作為依止;他們都到過一切諸佛之國土但卻不產生執著之心,完全能夠觀察一切諸法而並不將其當作永恆不變的東西,進入過一切妙法之宮殿而並無來過的感覺;教化調伏所有世間之眾生,為所有眾生顯現可以安穩地居住之處。這些菩薩以智慧解脫為其行為的歸趣,永遠以其智慧之身住於遠離貪慾之處,超越萬有之海,顯現出真實之際;智光圓滿,普徧觀察世間諸法,住於三昧大定中堅固不動;對於諸眾生永遠生起大悲之心,知曉世間法門都如同幻覺,一切眾生都如同夢境,一切如來都如同影子,一切言語聲音都如響,一切諸法悉皆如化;善於並且能夠積集殊勝的行願,智慧圓滿,清淨善巧,心極寂靜;善於進入一切總持境界,具備三昧力,勇猛而不膽怯;獲得明智之眼,住於法界際,達到了一切法無所得之處;修習無涯智慧大海,到智波羅蜜究竟彼岸,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持;以神通波羅蜜普徧進入世間,依於三昧波羅蜜得心自在的境界。這些菩薩以不顛倒之智知曉一切義法,以善巧的分別智開示法藏,以顯現明了之智解釋理解文辭,以大願力無盡地為眾生說法,以無畏的大師子吼,常常並且樂於觀察無所依止之法,以清淨的法眼普觀一切,以清淨智慧之月照徹世間的生成、存在與變化,以智慧之光照真實諦;其福德智慧如金剛山,是一切譬喻都不能清晰表達的;善於觀察諸法,使慧根增長;以勇猛之精進摧伏許許多多魔境,無量智慧之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到了一切法都是無礙之智慧,善能悟解有限與無限之際;住於世間,進入真實之際,無相觀智常常顯現出來。

這些菩薩善巧成就諸菩薩行,以無二之智慧知曉諸境界,普見一切世間的六道眾生,徧往一切諸佛國土;智慧之燈圓滿,對於一切法都沒有暗障,放出淨法之光照耀十方界;為了締造諸世間真實的福田,其所見所聞所願都得到滿足,其高大福德超越諸世間,以勇猛無畏之力摧破諸外道,演說微妙法音使其徧於一切國土。見到了所有諸佛而心無厭倦也無滿足,已證得佛之自在法身,隨其所應化的需要而顯現出應身,一身就充滿一切佛土。這些菩薩已得自在清淨神通,乘大智慧之舟,所往無有任何障礙,智慧圓滿,周徧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間,隨眾生之心顯現出不同的顏色與形像;知曉諸眾生的根機、本性、欲望、快樂,進入一切法都無爭諍的境界;知曉諸法之性本來無生無起,能夠使小物與大物自在相入。這些菩薩決定明了佛地甚深之歸趣,以無窮無盡的語言宣說很深的佛教義理,從一句中演說一切經藏海;獲得大智慧陀羅尼身,凡所接受的法義永遠不會忘記失去;其一念能夠記憶無量劫之事務,一念就全部知曉三世一切眾生之智慧;永遠以一切陀羅尼門,演說無邊佛法義理之海,常轉不退轉的清淨*輪,使哪些眾生都產生智慧。這些菩薩獲得了佛境界的智慧光明,進入了善見甚深三昧,進入一切法無障礙的境界,對於一切法都以智慧而得自在,一切境界都清淨莊嚴;普入十方一切法界,隨其方向處所沒有不至的。這些菩薩於每一塵中現證出正覺,在無色性中顯現出一切色,以一切方所普入一方所。

這些菩薩具足如此等無邊福智功德之藏,常常被諸佛所稱引讚嘆,以種種言辭宣說他們的功德都不能全部說盡,他們無不在逝多林中,深入如來功德大海,都見到了佛之光明所照。

爾時,諸菩薩得不思議正法光明,心大歡喜,各於其身及以樓閣、諸莊嚴具,並其所坐師子之座,徧逝多林一切物中,化現種種大莊嚴雲,充滿一切十方法界。所謂:於念念中放大光明雲,充滿十方,悉能開悟一切眾生;出一切摩尼寶鈴雲,充滿十方,出微妙音,稱揚讚嘆三世諸佛一切功德出一切音樂雲,充滿十方,音中演說一切眾生諸業果報;出一切菩薩種種願行色相雲,充滿十方,說諸菩薩所有大願;出一切如來自在變化雲,充滿十方,演出一切諸佛如來語言音聲;出一切菩薩相、好莊嚴身雲,充滿十方,說諸如來於一切國土出興次第;出三世如來道場雲,充滿十方,現一切如來成等正覺功德莊嚴;出一切龍王雲,充滿十方,雨一切諸香;出一切世主身雲,充滿十方,演說普賢菩薩之行;出一切寶莊嚴清淨佛剎雲,充滿十方,現一切如來轉正*輪。是諸菩薩以得不思議法光明故,法應如是,出興此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大神變莊嚴雲。

【章旨】諸位大菩薩因得此光明三昧而化現出種種莊嚴雲而供養世尊。文中列舉十種以象徵無量無數。

【語譯】這時,諸菩薩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正法光明,心中生出大歡喜,各自於其身,以樓閣、諸莊嚴具並其所坐師子之座,以及徧逝多林中的一切物之中,化現出種種大莊嚴雲,充滿一切十方法界。這些雲有:這些菩薩於念念中放出大光明雲,充滿十方,都能以之開悟一切眾生;這些菩薩發出一切摩尼寶鈴雲,充滿十方,出微妙之音,稱揚讚嘆三世諸佛一切功德;這些菩薩發出一切音樂雲,充滿十方,音中演說一切眾生諸業之果報;這些菩薩發出一切菩薩種種願行色相雲,充滿十方,宣說諸菩薩所有大願;這些菩薩發出一切如來自在變化雲,充滿十方,演出一切諸佛如來語言音聲;這些菩薩發出一切菩薩相好莊嚴身雲,充滿十方,宣說諸如來在一切國土出興的次第;這些菩薩發出三世如來道場雲,充滿十方,顯現出一切如來成等正覺的功德莊嚴;這些菩薩發出一切龍王雲,充滿十方,降下一切諸香;這些菩薩發出一切世主身雲,充滿十方,演說普賢菩薩之行;這些菩薩發出一切寶莊嚴清淨佛剎雲,充滿十方,顯現一切如來轉正*輪。這些都是諸菩薩以得到的不可思議法發出的光明而出生興起此等不可說的佛剎微塵數的大神變莊嚴雲。

【說明】「毫光示益分」至此結束。

文殊述德分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神力,欲重宣此逝多林中諸神變事,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汝應觀此逝多林,以佛威神廣無際,一切莊嚴皆示現,十方法界悉充滿。十方一切諸國土,無邊品類大莊嚴,於其座等境界中,色像分明皆顯現。從諸佛子毛孔出,種種莊嚴寶焰雲,及發如來微妙音,徧滿十方一切剎。寶樹①華中現妙身,其身色相等梵王②,從禪定起而游步,進止威儀恆寂靜。如來一一毛孔內,常現難思變化身,皆如普賢大菩薩,種種諸相為嚴好。逝多林上虛空中,所有莊嚴發妙音,普說三世諸菩薩,成就一切功德海。逝多林中諸寶樹,亦出無量妙音聲,演說一切諸群生,種種業海各差別。林中所有眾境界,悉現三世諸如來,一一皆起大神通,十方剎海微塵數。十方所有諸國土,一切剎海微塵數,悉入如來毛孔中,次第莊嚴皆現睹。所有莊嚴皆現佛,數等眾生徧世間,一一鹹放大光明,種種隨宜化群品③。香焰④眾華及寶藏,一切莊嚴殊妙雲,靡不廣大等虛空,徧滿十方諸國土。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有莊嚴妙道場,於此園林境界中,一一色像皆明現。一切普賢諸佛子,百千劫海⑤莊嚴剎,其數無量等眾生,莫不於此林中見。」

【章旨】此章為本品「文殊述德分」。文殊菩薩分別以十三偈通贊此會所具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世間之自在大用。

【注釋】①寶樹:珍寶所成之樹林,指佛土的草木。

②梵王:又名「大梵王」、「大梵天王」,為初禪天之王。

③羣品:指在六道中輪迴的各類眾生。

④香焰:焚香時出現的煙火。

⑤劫海:劫數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菩薩秉承佛之神力,想重複宣說此逝多林中發生的諸神變事,普徧觀察十方而說頌言:(偈頌語譯略)。

無涯大用分

爾時,彼諸菩薩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即時得入如是三昧,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大悲門,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出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皆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其身形相如世諸主,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周匝徧滿十方法界,種種方便教化調伏,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天宮殿無常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眾生受生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菩薩修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夢境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大願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震動世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分別世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生①世界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檀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如來修諸功德種種苦行②屍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割截支體羼提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勤修毗梨耶③波羅蜜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菩薩修諸三昧禪定解脫門④,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道圓滿智光明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勤求佛法為一文一句故舍無數身命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親近一切佛諮問一切法心無疲厭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隨諸眾生時節慾樂,往詣其所方便成熟令住一切智海光明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降伏眾魔制諸外道顯現菩薩福智力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工巧明⑤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差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法差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心樂差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根行、煩惱、習氣⑥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知一切眾生種種業明智門,或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開悟一切眾生門……。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方便門,往詣一切眾生住處而成熟之。所謂:或往天宮,或往龍宮,或往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宮,或往梵王宮,或往人王宮,或往閻羅王⑦宮,或往畜生、餓鬼、地獄之所住處,以平等大悲、平等大願、平等智慧、平等方便攝諸眾生。或有見已而調伏者,或有聞已而調伏者,或有憶念而調伏者,或聞音聲而調伏者,或聞名號而調伏者,或見圓光而調伏者,或見光網而調伏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詣其所令其獲益。

佛子!此逝多林一切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或時現處種種嚴飾諸宮殿中,或時示現住自樓閣寶師子座,道場眾會所共圍繞,周徧十方皆令得見,然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佛子!此諸菩薩,或時示現無量化身雲,或現其身獨一無侶。所謂:或現沙門⑧身,或現婆羅門⑨身,或現苦行身,或現充盛身,或現醫王身,或現商主身,或現淨命⑩身,或現妓樂身,或現奉事諸天身,或現工巧技術身。往詣一切村營城邑、王都聚落諸眾生所,隨其所應,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於一切世間猶如帝網11行菩薩行。或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或說一切智慧照世明燈,或說一切眾生業力所莊嚴,或說十方國土建立諸乘位,或說智燈所照一切法境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章旨】此章為本品「無涯大用分」,言諸大菩薩因三昧之力起救度眾生之大用。

【注釋】①現生:現在之生。同於現世,指其人在生之一期。

②苦行:即斷除肉體欲望、堪忍諸種難忍之苦的宗教修行方式。主要指印度諸外道為求生天而行諸苦行,佛教的苦行稱之為「頭陀」。

③毗梨耶:即「六度」中「精進」的音譯。

④解脫門:指空、無相、無願三種,因為這三種乃是通向涅槃之門戶,因此名為「解脫門」。

⑤工巧明:又作「世工業明」、「巧業明」,指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咒術等的技能學問。

⑥習氣:又作「煩惱習」、「余習」、「殘氣」,略稱「習」。指由於人之思想及行為(尤以煩惱)經常生起,其薰習於人心中所留的習慣、氣分、習性、余習、殘氣等。如由納香之篋中取出香,篋內猶存香氣;用以比喻雖滅除煩惱之正體(稱為正使),尚存習慣氣分。

⑦閻羅王:即「閻王」,又作「琰魔王」、「雙王」。兄妹二人並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據《法苑珠林》等記載:閻羅王往昔為沙毗國王,與鄰國戰而敗,國王極其忿怒,與諸大臣兵卒都發願,希望死後作為為地獄主,抓住鄰國諸惡人,一一投之於地獄以發洩憤怒。後來,這位國王果然死後成為閻羅王,其大臣兵卒,也都成為地獄官卒。

⑧沙門:又作「沙門那」、「桑門」、「喪門」,意譯「勤勞」、「功勞」、「劬勞」、「靜志」、「息止」、「息心」、「息惡」、「勤息」、「貧道」、「乏道」,為出家修道者的總稱,在印度及中國佛教初期通用於佛教內、外。凡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希望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均稱為「沙門」。

⑨婆羅門:為印度社會種姓之一。自認為是梵天的後裔,平素讀誦《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種階級)之最上位,只有婆羅門可以教授他人《吠陀》,為他人行祭祀,接受布施。

⑩淨命:比丘遠離四種邪命法而清淨活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亦即正當、清淨之生活方法。

11帝網:即「因陀羅網」,帝釋懸寶珠網以裝飾宮殿,這些寶珠的光明互相輝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此,重重影現。

【語譯】這時,那些菩薩因為有佛三昧之光明照耀的緣故立即得以進入如此三昧,每一位都得到不可說佛剎無數大悲法門,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和安定、快樂;從他們的身上每一個毛孔中都發出不可說佛剎無數光明;每一光明都化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菩薩。這些身形、相貌如同世間的統治者的菩薩,普現在一切眾生之前,菩薩徧滿十方一切法界,以種種方便教化調伏眾生,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諸天宮殿無常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一切眾生轉生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一切菩薩修行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夢境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菩薩大願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震動世界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分別世界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現在之生命世界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檀波羅蜜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無數一切如來修諸功德種種苦行屍波羅蜜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割截肢體羼提波羅蜜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勤修精進波羅蜜門,有的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一切菩薩修諸三昧禪定解脫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佛道圓滿智光明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勤求佛法並且因為一文一句之故而寧願捨棄無數身命的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親近一切佛並向佛諮問一切法而自己之心從無疲倦厭惡的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針對眾生之時節、欲望、快樂前往其所住的地方以方便使其成熟而住於一切智海光明之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降伏眾魔、制服外道而顯現菩薩福智之力的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知一切工巧明的智慧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知曉一切眾生差別的智慧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知曉一切法之差別的智慧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知曉一切眾生心中快樂差別的智慧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知曉一切眾生根行、煩惱、習氣的智慧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知曉一切眾生種種業的智慧法門,有的顯現出不可說佛剎無數使一切眾生門開悟的法門……。以如此不可說佛剎無數方便法門,前往一切眾生住處而使其成熟正果。具體而言:有的往天宮,有的往龍宮,有的往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宮,有的往梵王宮,有的往人王宮,有的往閻羅王宮,有的往畜生、餓鬼、地獄的住處,以平等大悲、平等大願、平等智慧、平等方便攝諸眾生。有隻要一看見菩薩就調伏的眾生,也有隻要一聽說菩薩就調伏的眾生,也有以記憶和回憶而調伏的眾生,也有因聽聞菩薩的音聲而調伏的眾生,也有因聞菩薩名號而調伏的眾生,也有看見圓光而調伏的眾生,也有看見光明之網而調伏的眾生。總之,這些菩薩針對眾生心之所樂,都前往眾生之住所而使其獲得利益。

佛子!逝多林中的所有菩薩為了想使眾生成熟的緣故,有的時時顯現出有種種美麗裝飾的宮殿,有的時時示現出住於自己之樓閣、坐於寶師子座的場景,道場眾會圍繞著菩薩。菩薩使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可以看見這些場景,但自己卻並未離開逝多林如來之所。佛子!這些菩薩,有的時時示現無量化身之雲,有的顯現其獨自居住、無有法侶的場景。總而言之,有的顯現沙門身,有的顯現婆羅門身,有的顯現苦行身,有的顯現充盛身,有的顯現出醫王身,有的顯現出商主身,有的顯現出正命身,有的顯現出妓樂身,有的顯現出奉事諸天身,有的顯現出工匠身。這些菩薩前往一切村落城市、王都聚落等等眾生之住所,以其應化之身,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在一切世間猶如因陀羅網實踐菩薩行。有的宣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有的宣說作為照世明燈的一切智慧,有的宣說一切眾生的業力,有的宣說十方國土建立的諸乘位,有的宣說智慧之燈所照耀的一切法境界。這些菩薩教化成就一切眾生,但卻並不離開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說明】「入法界品」的「本會」部分到此結束。「本會」是以世尊為會主,菩薩為伴侶的。

末會五十五會第一會:文殊師利會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①樓閣出,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衛諸金剛神②、普為眾生供養諸佛諸身眾神、久發堅誓願常隨從諸足行神、樂聞妙法主地神、常修大悲主水神、智光照耀主火神、摩尼為冠主風神、明練十方一切儀式主方神、專勤除滅無明黑暗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晝神、莊嚴法界一切虛空主空神、普度眾生超諸有海主海神、常勤積集趣一切智助道善根高大如山主山神、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菩提心城主城神、常勤守護一切智智③無上法城諸大龍王、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諸夜叉王、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常勤除滅諸餓鬼趣鳩盤荼王④、恆願拔濟一切眾生出諸有海迦樓羅王、願得成就諸如來身高出世間阿修羅王、見佛歡喜曲躬恭敬摩睺羅伽王、常厭生死恆樂見佛諸大天王⑤、尊重於佛讚嘆供養諸大梵王。文殊師利與如是等功德莊嚴諸菩薩眾,出自住處,來詣佛所,右繞世尊,經無量匝,以諸供具種種供養;供養畢已,辭退南行,往於人間。

【章旨】這是八十《華嚴》「末會」的第一會「文殊師利會」的開端。文殊師利菩薩與其眷屬一起告別世尊準備南行,進入人世間。文殊師利菩薩的眷屬就是著名的「十四神九王」。

【注釋】①善住:安定、安住。

②金剛神:全名「執金剛神」,又名「金剛手」、「金剛力士」等,為執金剛杵護持佛法的神祇。

③一切智智: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音譯作「薩婆若那」。一切智通於聲聞、緣覺、佛三者,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

④鳩盤荼王:在此經中為文殊師利菩薩的眷屬,密教中將其當作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之第二十七位。

⑤諸大天王:即「四大天王」,指在欲界護持佛法的四位天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居須彌山腰的四方,率部屬守護佛土、護持佛法。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來,其間有無數菩薩以及「十四位神九王」同行。這「十四位神九王」名目如下:常隨侍衛諸金剛神、普為眾生供養諸佛諸身眾之神、久發堅誓願常隨從諸足之行神、樂聞妙法之主地神、常修大悲之主水神、智光照耀之主火神、摩尼為冠之主風神、明練十方一切儀式之主方神、專勤除滅無明黑暗之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之主晝神、莊嚴法界一切虛空之主空神、普度眾生超諸有海之主海神、常勤積集六道眾生的一切智助道善根使其高大如山之主山神、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菩提心之城的主城神、常勤守護一切智智無上法城諸大龍王、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諸夜叉王、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常勤除滅諸餓鬼趣鳩盤荼王、恆願拔濟一切眾生出諸有海迦樓羅王、願得成就諸如來身高出世間阿修羅王、見佛歡喜曲躬恭敬摩睺羅伽王、常厭生死恆樂見佛諸大天王、尊重於佛讚嘆供養諸大梵王。文殊師利與這些功德莊嚴諸菩薩及隨從神、王,從自己的住處出來,來到佛所住的地方,從世尊的右邊繞行無數圈,以諸種種供具供養世尊。供養世尊結束之後,文殊菩薩等向世尊辭退欲向南方去進入人世間。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眾會莊嚴,出逝多林,往於南方,遊行人間;作如是念:「我今當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時,尊者舍利弗與六千比丘,前後圍繞,出自住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具白世尊。世尊聽許,右繞三匝,辭退而去,往文殊師利所。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所謂:海覺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生比丘、淨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勝比丘、寂慧比丘……。如是等,其數六千,悉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根,解力廣大,信眼明徹,其心寬博,觀佛境界,了法本性,饒益眾生,常樂勤求諸佛功德,皆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觀諸比丘,告海覺言:「海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令無量眾生髮歡喜心。慧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除滅眾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回十方常有道場①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②,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善根所流,一切樹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為供養。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

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讚嘆、開示演說文殊師利童子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彼諸比丘聞是說已,心意清淨,信解堅固,喜不自持,舉身踴躍,形體柔軟,諸根悅豫,懮苦悉除,垢障鹹盡,常見諸佛,深求正法,具菩薩根,得菩薩力,大悲大願皆自出生,入於諸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③常現在前,於一切智深生信樂。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願大師將引我等,往詣於彼勝人之所。」時,舍利弗即與俱行,至其所已,白言:「仁者!此諸比丘,願得奉覲。」

【章旨】舍利弗見文殊菩薩將南行也告別世尊,欲帶領其六千比丘一同南行。舍利弗在去禮敬文殊菩薩的路上,向六千比丘稱讚文殊菩薩之道行。

【注釋】①道場:指修行佛道之區域。不論有無堂宇,凡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稱道場。

②伏藏:指埋藏於地中之寶物。此名相也有譬喻義,指以貧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發掘,比喻眾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說法開示始能覺悟。此處應該以第一義項理解。

③佛海:佛界之廣大無邊如海,因此曰「佛海」。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載:「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謂徧一切處而轉*輪故。」

【語譯】這時,舍利弗尊者秉承佛的神力,觀見文殊師利菩薩以及諸菩薩眾會的莊嚴,看見文殊菩薩等走出逝多林前往南方,準備進行人世間。舍利弗這樣想道:「我現在應該與文殊師利一起前往南方。」於是,舍利弗尊者就與六千比丘前後相隨,從各自的住處出來,來到佛的住所,頂禮佛足,將其打算全部稟告世尊。世尊允許了舍利弗等人的要求。舍利弗尊者從世尊的右邊繞行無數圈,向世尊辭退前往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這六千比丘是與舍利弗住在一起的。他們出家時間不長,他們的名字是:海覺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生比丘、淨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勝比丘、寂慧比丘……。如此等等,總數六千,都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深地種植善根,理解力廣大,信眼明徹,其心寬博,觀佛境界,了悟諸法本性,能夠饒益眾生,長期樂於辛勤追求諸佛功德,也都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

當時,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看著這些比丘,告訴海覺等人:「海覺!你可以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所具有的莊嚴之相、好,這是一切天與人都不能思不能議的。你可觀察文殊師利照徹的圓光,它使無數眾生髮出歡喜心。你可觀察文殊師利莊嚴的光明之網,它除滅了眾生無量的苦惱。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具有的眾會,這都是文殊菩薩往昔善根所攝受的結果。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回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珍貴的伏藏,種種珍寶自然從中流出。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因此從其善根之樹間流出莊嚴的寶藏。你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頂禮恭敬,降下供具雲並以之供養文殊菩薩。你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文殊就放出眉間白毫相之光來照耀佛身,此光從頭頂上進入佛身。」

這時,舍利弗尊者向諸比丘稱揚讚嘆、開示演說文殊師利童子有如此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那些比丘聞聽了這些說法之後,心意清淨,信仰、解證堅固,喜不自持,舉身踴躍,形體柔軟,諸根悅豫,全部的懮苦都除掉了,全部的塵垢與障礙都消除了,常常禮敬諸佛,深求正法,具備菩薩之根,得到菩薩之力,大悲大願都自菩薩之根、力中出生,進入了六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顯現在眼前,對於一切智深深地產生信仰和快樂。這六千比丘隨即向舍利弗尊者說:「希望大師引領我們前往那殊勝之人的住所。」當時,舍利弗隨即就與這些比丘一起向文殊菩薩的住所走去。到達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之後,舍利弗尊者對文殊菩薩說:「仁者!這些比丘希望供奉覲見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無量自在菩薩圍繞並其大眾如像王①回觀諸比丘。時,諸比丘頂禮其足,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今奉見,恭敬禮拜。及余所有一切善根,唯願仁者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皆悉證知②!如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音聲、如是相好、如是自在,願我一切悉當具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比邱!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則能速入如來之地,況菩薩地!何者為十?所謂: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厭。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厭。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無疲厭。於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厭。為成就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

「比邱!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舍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性③,不墮聲聞、辟支佛④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眾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章旨】文殊師利菩薩向六千比丘宣講發「十種無疲厭心」的「十種趣大乘法」。

【注釋】①象王:譬喻佛、菩薩之舉止如像中之王。佛八十種「好」中說,佛進止如像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也可以之譬喻菩薩。

②證知:修習正法,以實際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證」有契會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證」、「證悟」、「證入」等術語。證入之境地稱為「所證」,證入之主體稱之為「能證」、「證智」、「證知」。

③種性:又作「種姓」,是指佛及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證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變者與後天修行而得者二種,前者稱為「本性住種性」,略稱「性種性」,後者稱為「習所成種性」,略稱「習種性」。有時也轉用種性之意義,以表示菩薩修行之階位。而《大集經》卷八等列舉了十種種性,即:(一)凡夫性。(二)信行性,聽聞善知識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賢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說及善知識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見道位。(五)須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羅漢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種性。此處所言的「一切世間種性」是指除佛、菩薩即「佛種性」之外的其餘種性。

④辟支佛:意譯作「緣覺」、「獨覺」,為二乘之一,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聖者。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童子、圍繞著文殊的無數自在菩薩以及其他大眾,如同像王般回觀這些比丘。當時,這些比丘頂禮文殊菩薩之足,合掌恭敬,這樣說道:「我今奉見您,恭敬禮拜。請求仁者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都能夠來使我們證知所有一切善根!仁者所有的如此的色身、如此的音聲、如此的相好、如此的自在,希望我們都能夠具備、獲得。」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訴這些比丘說:「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成就十種趣向大乘之法,就能夠很快進入如來之地,何況菩薩地呢!這十種有那些呢?它們是:積集一切善根,心從不疲倦厭惡。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從不疲倦厭惡。追求一切佛法,心從不疲倦厭惡。實行一切波羅蜜,心從不疲倦厭惡。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從不疲倦厭惡。次第進入一切三世,心從不疲倦厭惡。普徧嚴淨十方佛剎,心從不疲倦厭惡。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從不疲倦厭惡。在一切國土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從不疲倦厭惡。為成就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無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以如此的次第,為一切眾生界的成熟,成就如來一切力,心從不疲倦厭惡。

「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就能長養一切善根,舍離一切諸生死輪迴之道,超過一切世間種性,就不會墮於聲聞、辟支佛地,就會生於一切如來家,具備一切菩薩之大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獲得如來力,摧伏眾魔以及外道,也能除滅一切煩惱,進入菩薩地,接近如來地。」

時,諸比丘聞此法已,則得三昧,名「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亦悉見彼十方世界一切諸趣所有眾生;亦悉見彼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亦悉見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亦悉見彼諸世界中,一切眾生所住宮殿,以種種寶而為莊嚴;及亦聞彼諸佛如來種種言音演說諸法,文辭訓釋悉皆解了;亦能觀察彼世界中一切眾生諸根心欲;亦能憶念彼世界中一切眾生前後十生①;亦能憶念彼世界中過去、未來各十劫②事;亦能憶念彼諸如來十本生事、十成正覺、十轉*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教誡、十種辯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羅蜜;悉皆清淨,得大智慧圓滿光明,得菩薩十神通,柔軟微妙,住菩薩心,堅固不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願海;入大願海已,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故,身輕利③;身清淨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章旨】六千比丘一經聞聽文殊師利菩薩的說法,就獲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境三昧」。文殊又鼓勵諸位比丘修行普賢行。

【注釋】①十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等十種生命形態。此文言「前後」,似應該理解為十次轉生。

②十劫:阿彌陀佛在過去世為法藏比丘,於修行時,立四十八願以期成佛。自成佛以來,至今十劫。劫,印度所說最長久的時間單位。

③輕利:輕快;輕便;銳利。

【語譯】此時,這些比丘聽聞此法之後,就獲得了名叫「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的三昧。因得到此三昧的緣故,這些比丘都見到了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的眾會;也全都看見了那十方世界一切諸趣中的所有眾生;也都看見了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也都看見了那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也都看見了那諸世界中一切眾生所住的宮殿,這些宮殿均以種種珍寶作為裝飾;也聽到了那些如來以種種言音演說的諸法,其文辭解釋都全部理解了悟;也能觀察到那世界之中一切眾生諸根的心思欲望;也能回憶記住那世界中一切眾生前後十次轉生的形態;也能回憶記住那世界中過去、未來各十劫中發生的事情;也能回憶記住那些如來十種本生事、十次成正覺、十次轉*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教誡、十種辯才。他們隨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羅蜜;他們都得到清淨,獲得大智慧圓滿光明,獲得菩薩十種神通,柔軟微妙地堅住於菩薩心,此心堅固不動。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激勵這些比丘住於普賢行;住普賢行之後,進入大願海;進入大願海之後,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的緣故,心獲得清淨;因心清淨的緣故,身獲得清淨;因身獲得清淨的緣故,身獲得輕快之感;因身清淨輕快的緣故,獲得從不退轉的大神通;因獲得此神通的緣故,不離開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之所都顯現出自己之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說明】《入法界品》「末會」第一會「文殊師利會」至此結束。

《華嚴經》卷六十二入法界品之三

【題解】

本卷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二會至五會,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一參至第四參的內容。

第一參為「文殊師利菩薩會」:文殊菩薩一行南行到達福城之東,住於過去諸佛昔日曾經教化眾生的大塔。無量諸龍以及城中無量眾前來聽文殊說法,善財童子也是會眾之一,並且得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格外垂顧。文殊菩薩仔細觀察了善財童子得名的因緣以及修行情況,並且勸喻善財童子及其會眾發菩提心。文殊菩薩告誡善財童子,要求取無上菩提,應該堅定地尋找參拜善知識,並且建議善財童子前往「勝樂國」的「妙峰山」向德雲比丘求教。

第二參為「德雲比丘會」:善財童子遵照文殊菩薩的指點南下向德雲比丘請教,德雲則以種種念佛法門相教。德雲比丘教誨給善財童子的念佛法門是入「發心住」的法門。所謂「發心住」,是「十住位」的第一位,是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於空性之位,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第三參為「海雲比丘會」:善財童子依照德雲比丘的囑咐繼續南下至海門國禮拜海雲比丘,向其請教如何進入菩薩行。海雲比丘先告訴他發菩提心的十種內容。海雲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法門」是進入「治地住」的方法。所謂「治地住」為「十住位」的第二位,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其內顯現出精金;因為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治地住」。

第四參為「善住比丘會」:遵照海雲比丘的告誡,善財童子至楞伽道邊的「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請教如何進入菩薩行的問題,善住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修行菩薩行的「究竟無礙解脫門」。這是進入菩薩行之「十住位」之第三位「修行住」的法門。所謂「修行住」是指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障礙。這一法門的基本內容是非戒不能修治心地,依戒而無礙解脫。善住比丘又建議善財童子前往「達里鼻荼果」的「自在」城去拜訪彌伽比丘。善財於是辭別善住比丘繼續南下。

善財童子第一參:文殊師利菩薩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歷人間,至福城東①,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於往昔時修菩薩行能舍無量難捨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之所供養。

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到此處已,即於其處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百萬億那由他②修多羅以為眷屬。說此經時,於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聞此法已,深厭龍趣,正求佛道,鹹舍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③中各得調伏。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眾從其城出,來詣其所。時,有優婆塞④名曰大智,與五百優婆塞眷屬俱,所謂:須達多優婆塞、婆須達多優婆塞、福德光優婆塞、有名稱優婆塞、施名稱優婆塞、月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大慧優婆塞、賢護優婆塞、賢勝優婆塞……如是等五百優婆塞俱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五百優婆夷⑤,所謂:大慧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妙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優婆夷、賢德優婆夷、賢光優婆夷、幢光優婆夷、德光優婆夷、善目優婆夷……如是等五百優婆夷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子,所謂:善財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覺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女,所謂:善賢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賢稱童女、美顏童女、堅慧童女、賢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章旨】文殊師利菩薩一行南行到達福城之東,住於過去諸佛昔日曾經教化眾生的大塔。這個地方也是世尊修菩薩行時捨棄難於割捨之處的地方。無量諸龍以及城中無量眾前來聽文殊說法。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會。

【注釋】①福城東:據澄觀的解釋,其城之居民多有福德故曰「福城」,東為十方之首,也是啟明之初,即第一縷陽光出現之所,故以之表徵順福分善入佛道,又以之表徵「福智進位本故。娑羅林者,此雲『高遠』,以林木森聳故,表當起萬行莊嚴摧伏故。大塔廟者,即歸宗之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一九下)六十卷《華嚴經》卷四十九稱「福城」為「覺城」,四十卷《華嚴經》卷四則稱之為「福生城」。

②那由他:數目字,相等於今天的億數。

③三乘:以三種交通工具來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

④優婆塞:意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佛教四眾或七眾之一。

⑤優婆夷:意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為佛教四眾或七眾之一。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激勵六千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後,逐漸朝南走,進入人間,到達福城的東邊,住在莊嚴幢娑羅林中過去諸佛曾經住於此教化眾生的大塔廟處,這也是世尊在往昔修菩薩行的時候捨棄無量難於割捨之處的地方。由於這些原因,這個地方的樹林的名稱在無數佛土之中非常著名。這個地方常常由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等所供養。

當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到達此處之後,隨即就在這個地方宣說普照法界的佛法經藏,百萬億的經藏為其眷屬。說此經時,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前來文殊的住所聽法。他們聽聞此法之後,深深地厭倦生於龍道,正求佛道,於是都捨棄龍身,生於天、人之中。一萬諸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得到不退轉境界;也有無量無數眾生在聲聞、緣覺、菩薩乘中分別得到調伏。

當時,福城人聽說文殊師利童子住於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眾從其城中出來,前來文殊菩薩的住所。當時,有一位名叫「大智」的優婆塞是與五百優婆塞眷屬在一起的,五百眷屬有:須達多優婆塞、婆須達多優婆塞、福德光優婆塞、有名稱優婆塞、施名稱優婆塞、月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大慧優婆塞、賢護優婆塞、賢勝優婆塞……如此等五百優婆塞都來到文殊師利童子的住所,頂禮文殊之足,圍繞文殊菩薩右旋三圈,然後退後坐在一面。又有五百優婆夷,有:大慧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妙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優婆夷、賢德優婆夷、賢光優婆夷、幢光優婆夷、德光優婆夷、善目優婆夷……如此等五百優婆夷,前來文殊師利童子的住所,頂禮文殊菩薩之足,圍繞文殊菩薩右旋三圈,然後退後坐在一面。又有五百童子,有:善財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覺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此等五百童子,前來文殊師利童子的住所,頂禮文殊菩薩之足,圍繞文殊菩薩右旋三圈,然後退後坐在一面。又有五百童女,有:善賢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賢稱童女、美顏童女、堅慧童女、賢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此等五百童女,前來文殊師利童子的住所,頂禮文殊菩薩之足,圍繞文殊菩薩右旋三圈,然後退後坐在一面。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隨其心樂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自在大慈①令彼清涼,以自在大悲起說法心,以自在智慧知其心樂,以廣大辯才將為說法。復於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有其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時,於其宅內自然而出七寶②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於其藏上,地自開裂,生七寶牙,所謂:金、銀、琉璃③、玻璃④、真珠⑤、硨磲⑥、碼瑙⑦。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形體支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⑧,從地湧出,光明照耀。復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所謂:金剛器中盛一切香,於香器中盛種種衣,美玉器中盛滿種種上味飲食,摩尼器中盛滿種種殊異珍寶,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銀器中盛滿琉璃及摩尼寶,玻璃器中盛滿硨磲,硨磲器中盛滿玻璃,碼瑙器中盛滿真珠,真珠器中盛滿碼瑙,火摩尼器中盛滿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滿火摩尼……。如是等五百寶器自然出現。又雨眾寶及諸財物,一切庫藏悉令充滿。以此事故,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又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皆無過失,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⑨,其心清淨猶如虛空,回向菩提無所障礙。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已,安慰開喻而為演說一切佛法。所謂: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法,說一切佛眾會清淨法,說一切佛*輪化導法,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法,說一切佛法身成就法,說一切佛言辭辯才法,說一切佛光明照耀法,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說此法已,殷勤勸喻,增長勢力,令其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憶念過去善根。作是事已,即於其處,復為眾生隨宜說法,然後而去。

【章旨】文殊師利菩薩仔細觀察了善財童子得名的因緣以及修行情況,然後為善財童子以及其他會眾開演一切佛法,並且勸喻善財童子及其會眾發菩提心。

【注釋】①大慈:指佛、菩薩所具的濟度一切眾生之大慈心,通常與「大悲」連用來表示佛、菩薩化度眾生的胸懷。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所說,「大慈」為「與一切眾生樂」,「大悲」為「拔一切眾生苦」。

②七寶:即下文所說的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等七種珍珠寶物。

③琉璃:意譯「青色寶」、「遠山寶」,又作「流璃」、「吠琉璃」、「毗琉璃」等,為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顏色。古代人所說的琉璃實際上是指一種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將一種彩色的陶質釉也當作琉璃。佛教文獻中說,琉璃具有將任何接近琉璃之物都同化為琉璃之色的功能,相傳虛空之顏色(青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琉璃寶所映現。

④玻璃:又作「頗梨」、「頗黎」、「頗胝迦」等,也稱為「水玉」。在古代,玻璃與琉璃的區別主要在於顏色,玻璃呈現白色或者很淡的紫、紅、碧等色,因此古人慣於以水或冰比喻其色。又該「玻璃珠」有「火珠」、「水珠」二種,日宮殿與月宮殿即分別由「火珠」、「水珠」所形成。

⑤真珠:即珍珠。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殻內所產。為珍貴的裝飾品,並可入藥。

⑥硨磲:又作「車磲」、「車渠」、「紫色寶」等,音譯作「痲薩羅揭婆」、「牟娑羅揭婆」等。據《增廣本草綱目》卷四十六載,車渠乃海中大蛤,外殻上有似壟之紋,如車輪之渠,其殻內白晰如玉,故常被誤作玉石類。後世多以白珊瑚及貝殻所制之物為硨磲。

⑦碼瑙:赤色寶之意,音譯「阿濕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等,又作「石藏」、「胎藏」、「杵藏」。一般認為可能相當於今日所說的金剛石。

⑧肘:印度的計量單位。肘,本來是指人體上臂與前臂相接處相向外突起的部分,古代印度人將其當作尺度的名稱。

⑨法器:有二義:一是指能修習佛法之眾生,大乘佛教經典中將護持正法者或信奉大乘法者稱之為「法器」,反之則稱之為「非法器」。二是指寺院之中做各種佛事活動所使用的器具。此中為第一種含義。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童子知曉福城中的人全都來到此處了,於是針對會眾心中所樂見的形象顯現出自己的自在身,其身所發出的熠熠光彩遮蔽了會中大眾。文殊以自在的大慈之心使他們渾身清涼,以自在大悲生起說法之心,以自在智慧知曉會眾心中所樂,並且以廣大辯才準備為眾生宣說佛法。正在這時,文殊菩薩仔細觀察善財究竟以何種因緣而有這個名字:當這位童子剛剛入胎之時,在其住宅內自然而湧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種伏藏,在伏藏之上,大地自然開裂,生出七寶之萌牙,這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其形體肢節端正具足;這時,地中的七種寶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從地下湧出,光明照耀。接著,在其家宅中自然而有五百種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這些寶器有:金剛器中盛放一切香,在香器中盛放種種衣物,美玉器中盛滿種種上等美味飲食,摩尼器中盛滿種種殊異珍寶,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銀器中盛滿琉璃及摩尼寶,玻璃器中盛滿硨磲,硨磲器中盛滿玻璃,碼瑙器中盛滿真珠,真珠器中盛滿碼瑙,火摩尼器中盛滿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滿火摩尼……。如此等等五百種寶器自然出現。又從天上降下許多珍寶及諸財物,使所有倉庫都裝滿了珍寶物品。由於這件事的緣故,父母、親屬以及優秀的相面師都稱此兒名曰「善財」。文殊菩薩還知道這位童子,曾經供養過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仰、理解力廣大,常常樂於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都無過失,發心修習菩薩道,求證一切智,欲成就佛之法器,其心清淨猶如虛空,回向菩提沒有任何障礙。

當時,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觀察完善財童子之後,開始以撫慰的語調並以各種比喻為眾生演說一切佛法。文殊菩薩宣說了這些法門: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法,說一切佛眾會清淨法,說一切佛轉*輪化導眾生法,說一切佛之色身所具相、好法,說一切佛法身成就法,說一切佛言辭辯才法,說一切佛光明照耀法,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這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宣說完這些法之後,以多方比喻激勵、教誨眾生,使其增長勢力,使其歡喜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使其回憶記住過去之善根。做完這些事情之後,文殊菩薩就在其住處,又隨宜為眾生說法,然後纔離開。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聞佛如是種種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文殊師利而說頌曰:「三有①為城廓,憍慢②為垣牆,諸趣為門戶,愛水為池塹。愚痴暗所覆,貪恚③火熾然,魔王作君主,童蒙④依止住。貪愛為徽纏,諂誑⑤為轡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諸邪道。慳、嫉、憍⑥盈故,入於三惡處,或墮諸趣中,生老病死苦。妙智清淨日,大悲圓滿輪,能竭煩惱海,願賜少觀察!妙智清淨月,大慈無垢輪,一切悉施安,願垂照察我!一切法界王,法寶為先導,游空無所礙,願垂教敕我!福智大商主,勇猛求菩提,普利諸群生,願垂守護我!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劍,自在降魔軍⑦,願垂拔濟我!住法須彌頂,定女⑧常恭侍,滅惑阿修羅,帝釋願觀我!三有凡愚宅,惑業地趣因;仁者悉調伏,如燈示我道!舍離諸惡趣,清淨諸善道;超諸世間者,示我解脫門!世間顛倒執,常樂我淨⑨想;智眼悉能離,開我解脫門!善知邪正道⑩,分別心無怯;一切決了人,示我菩提路!住佛正見地,長佛功德樹,雨佛妙法華,示我菩提道!去來現在佛,處處悉周徧,如日出世間,為我說其道!善知一切業,深達諸乘行;智慧決定人,示我摩訶衍11!願輪大悲轂12,信軸堅忍轄,功德寶莊校,令我載此乘!總持廣大箱,慈愍莊嚴蓋,辯才鈴震響,使我載此乘!梵行13為茵褥14,三昧為采女,法鼓15震妙音,願與我此乘!四攝無盡藏,功德莊嚴寶,慚愧16為羈鞅17,願與我此乘!常轉布施輪,恆塗淨戒香,忍辱牢莊嚴,令我載此乘!禪定三昧箱,智慧方便軛,調伏不退轉,令我載此乘!大願清淨輪,總持堅固力,智慧所成就,令我載此乘!普行為周校,悲心作徐轉,所向皆無怯,令我載此乘!堅固如金剛,善巧如幻化,一切無障礙,令我載此乘!廣大極清淨,普與眾生樂,虛空法界等,令我載此乘!淨諸業惑輪,斷諸流轉苦,摧魔及外道,令我載此乘!智慧滿十方,莊嚴徧法界,普洽眾生願,令我載此乘!清淨如虛空,愛見18悉除滅,利益一切眾,令我載此乘!願力速疾行,定心安隱住,普運諸含識,令我載此乘!如地不傾動,如水普饒益,如是運眾生,令我載此乘!四攝圓滿輪,總持清淨光;如是智慧日,願示我令見!已入法王位19,已著智王冠,已系妙法繒,願能慈顧我!」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像王回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章旨】善財童子聽聞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一心求取大菩提心,以偈頌形式向文殊菩薩請教修菩薩行的方法,得到了文殊菩薩的肯定。

【注釋】①三有:有二義:其一,因三界之生死是有因有果的,所以有「三有」:「欲有」,即欲界的生死;「色有」,即色界的生死;「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其二,「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②憍慢:二種有區別的心理活動和感受。憍,指不對他人而僅對自己之種性、色力、財位、智才等有所染著,使心高舉之精神作用,也就是對自己之長處產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則指經過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也就是輕蔑、自負之意。唯識學以「憍」為小隨煩惱之一,系以貪愛之一分為自體的,離貪而別無相用;將「慢」作為六根本煩惱之一。

③貪恚:與「痴」即「無明」共同構成「三毒」。貪,即「貪慾」、「貪愛」,簡稱為「愛」、「欲」,指欲求各種欲望的滿足欲,追求名聲、財物等等,沒有厭足的心理活動。貪通於三界,其中,欲界之貪,稱為欲貪,其性不善,為十惡、五蓋、三不善根之一;色界、無色界之貪,稱為有貪,其性有覆無記。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指對於眾生產生的怨恨的心理。《成唯識論》卷六將其解釋為,對違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焦熱苦惱,不得平安。「瞋」唯屬欲界所系之煩惱,色界、無色界則無。「貪」是從喜愛之對境所起,「瞋」則從違逆(不順心)之對境所起。唯識學將「貪」、「瞋」列為六種「根本煩惱」、十種「隨眠」之一。

④童蒙:幼稚愚昧;無知的兒童。

⑤諂誑:唯識學所列的兩種有聯繫的二十種「隨煩惱」。諂,阿曲,諂曲,指為了網取他意而無法如實顯表自己之精神作用,也即心曲而不真,將自己本心隱藏而對他人卻故意裝出順從之心理作用,以諂所生之身、口、意業,稱為「曲業」。誑,指以種種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此為得利養而現矯德,以詭詐為性,能障不誑,以邪命為業。「諂」與「誑」同為欲界及初地所系,與諸受中之懮喜相應,而自在生起,故僅屬於「修所斷」。

⑥慳嫉憍:吝嗇、嫉妒、傲慢。

⑦降魔軍:意即對治、降伏惡魔。惡魔乃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奪取慧命者,通常分為心內之煩惱魔與心外之天魔,皆為修行佛道之障礙,修行者可賴禪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同時佛菩薩為引導眾生,亦須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例如,不動明王所持之劍稱為降魔劍,此即其象徵之意。傳說釋尊在菩提樹下端坐時,即有群魔來襲,然盡為釋尊逐退,而後終成正等正覺。故降魔亦為釋尊八相之一。

⑧定女:比喻三昧之力在修行中的作用。

⑨常樂我淨:即「涅槃四德」,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達涅槃境界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故稱之為「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故稱之為「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故稱之為「我」;無煩惱之染污,故稱之為「淨」。

⑩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無漏正真之道,系相對於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廣義言之,指與邪道惡道相對之佛道即稱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稱正道。狹義言之,則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1摩訶衍:即「大乘」。乘,即交通工具之意,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具體地說,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12轂:本指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又為車輪的代稱。

13梵行:意譯「淨行」,指道俗二眾所修之清淨行為。以梵天斷淫慾、離淫慾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慾之法,即稱非梵行。

14茵褥:床墊子。

15法鼓:有二義:一指佛陀所說的法,能使眾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比喻為「鼓」。二指佛教寺廟所用的鼓之一。

16慚愧:慚與愧之並稱,即羞恥過罪的心理活動。「慚」為先尊重自身,而後崇重賢者與聖者,並崇重法;「愧」系由世間之力,即由於他人之譏謗或律法之制裁,而輕拒暴惡。即主張羞恥為慚、愧二者之通相,崇善與拒惡則分別為慚、愧之別相。

17羈鞅:泛指駕馭牲口的用具;喻束縛。羈,馬絡頭;鞅,牛韁繩。

18愛見:以事、理為對象所起之煩惱。分別言之,「愛」系屬情意上之煩惱,由於執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見」則指執著於錯誤之理論導致謬見,並妨礙悟道,為理知上之煩惱。

19法王位:此名相歷來有異解,因為涉及到對善財童子的定位,所以特別關鍵。在菩薩行之「十住」的第九位也稱「法王子住」、「了生住」。眾生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此處應該如何理解,應該仔細斟酌。如澄觀所說:「此菩提心為當何位?善財童子為聖?為凡?有古多釋:一雲即地上菩薩,言發心者,證發心也。一雲是地前寶報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現熟。」至於第三種解釋:「此人已生法王種中,斯文可定然自為二解,一謂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種,即已入地。二謂據多聞薰習勝解真性成就佛種,名生法王種中,即三賢內種性菩薩。」但澄觀認為,這三種解釋都不能作為依據。澄觀依據法藏的解釋認為,善財童子「應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圓教宗有其三位:一見聞位,即是善財次前生身,見聞如是普賢法故,成解脫分善根。如前嘆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頓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是。三證入生,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善財來生是也。若爾,定是何位?謂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歷五位隨在即彼。」(唐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五,《大正藏》第三十五卷,頁九二〇下—九二一上)這樣,便有三種解釋:其一,善財為地前菩薩;其二,善財為地上菩薩;其三,善財頓修五位行法,乃是一身歷五位。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的住所聽聞佛有如此種種功德,便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接著文殊師利的話音誦出偈頌曰:(偈頌語譯略)。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以如同象王之身回頭觀看善財童子,並且說出這樣的話語:「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想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並供養諸善知識,是具備一切智的最初因緣。因此,絕不要對此產生疲倦和厭惡之心。」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為我說,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應云何趣菩薩行?應云何行菩薩行?應云何淨菩薩行?應云何入菩薩行?應云何成就菩薩行?應云何隨順菩薩行?應云何憶念菩薩行?應云何增廣菩薩行?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頌言①:「善哉,功德藏!能來至我所,發起大悲心,勤求無上覺。已發廣大願,除滅眾生苦,普為諸世間,修行菩薩行。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福光福威力,福處福淨海;汝為諸眾生,願修普賢行。汝見無邊際,十方一切佛,皆悉聽聞法,受持不忘失。汝於十方界,普見無量佛,成就諸願海,具足菩薩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隨導師學,當成一切智。汝徧一切剎,微塵等諸劫,修行普賢行,成就菩提道。汝於無量剎,無邊諸劫海,修行普賢行,成滿諸大願。此無量眾生,聞汝願歡喜,皆發菩提意,願學普賢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倍更為難。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為汝說。」

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踴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

【章旨】善財童子向文殊菩薩請教求取無上菩提的方法、途徑。文殊菩薩告誡善財童子,要求取無上菩提,應該堅定地尋找參拜善知識,並且建議善財童子前往「勝樂國」的「妙峰山」向德雲比丘求教。

【注釋】①說頌言:下文的偈頌大意為文殊菩薩對於善財童子的鼓勵誇獎之辭,其含義與下文的散文體大致相同。

【語譯】善財童子對文殊菩薩說:「很希望聖者為我等廣泛詳細地宣說,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習菩薩行?應該如何修行菩薩行?應該如何導向菩薩行?應該如何實踐菩薩行?應該如何純淨菩薩行?應該如何進入菩薩行?應該如何成就菩薩行?應該如何隨順菩薩行?應該如何記憶回憶菩薩行?應該如何增加擴展菩薩行?應該如何使普賢行很快能夠圓滿?」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出偈頌:(偈頌之語譯略)。

當時,文殊師利菩薩說完此偈頌之後,告訴善財童子說:「很好啊!很好啊!善男子!你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追求菩薩行。善男子!如果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本身就是很難的事情;能在發心之後,再接著求取菩薩行,更加倍地艱難。善男子!如果欲成就一切智智,應該下定決心定尋找真正的善知識。善男子!尋找善知識千萬不要產生疲倦和懈怠,拜見善知識也不要產生厭倦和滿足,對於善知識的所有教誨都應該隨順,對於善知識以善巧方便所說及所做不要認為是其過失。善男子!在此南方有一個名叫『勝樂』的國土;此國中有一座名叫『妙峰』的山;那座山中有一位名叫『德雲』的比丘。你可以前往向他請教,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菩薩行?成就菩薩應該如何修行菩薩行?以及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很快獲得圓滿的普賢行?德雲比丘應該會給你作出回答。」

當時,善財童子聽了文殊菩薩的這些話語之後,歡喜跳躍,以頭頂禮文殊菩薩的雙足,並且圍繞文殊菩薩無數圈禮拜文殊,非常殷勤虔誠地抬頭觀看文殊菩薩,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說明】善財童子第一參——文殊菩薩會,至此敘述完畢。此後,善財童子還得到過文殊菩薩的指點,下文當詳。

善財童子第二參:德雲比丘會

辭退南行,向勝樂國,登妙峰山,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覓,渴仰欲見德雲比丘。經於七日,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①。見已往詣,頂禮其足,右繞三匝,於前而住,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行?乃至應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垂慈,為我宣說:云何菩薩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能請問諸菩薩行。如是之事,難中之難。所謂:求菩薩行,求菩薩境界,求菩薩出離道,求菩薩清淨道,求菩薩清淨廣大心,求菩薩成就神通,求菩薩示現解脫門,求菩薩示現世間所作業,求菩薩隨順眾生心,求菩薩生死涅槃門,求菩薩觀察有為②、無為③心無所著。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所謂: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億佛、百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那由他億佛、百那由他億佛、千那由他億佛、百千那由他億佛,乃至見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乃至見閻浮提④微塵數佛、四天下⑤微塵數佛、千世界微塵數佛、二千世界微塵數佛、三千世界⑥微塵數佛、佛剎微塵數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一方中所有諸佛,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神通、種種遊戲、種種眾會莊嚴道場、種種光明無邊照耀、種種國土、種種壽命,隨諸眾生種種心樂,示現種種成正覺門,於大眾中而師子吼。

【章旨】善財童子遵照文殊菩薩的指點南下向德雲比丘請教,德雲則以種種念佛法門相教。德雲比丘所示為入「十住」初位——「發心住」的法門。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三會。

【注釋】①經行:以養身為目的散步。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直去直來,唯遵一路,隨時適性,勿居鬧處。一則疴;二能銷食。」

②有為:有所作為、造作之意,又稱「有為法」。泛指由因緣和合所造作之現象;狹義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為。也就是一切處於相互聯繫、生滅變化中之現象,而以生、住、異、滅四種有為相為其特徵。

③無為:無造作之意,為「有為」的對稱,指非由因緣所造作、離於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又作「無為法」。

④閻浮提: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梵漢兼譯則作「剡浮洲」、「閻浮洲」、「贍部洲」、「譫浮洲」,略稱「閻浮」。閻浮,梵語為樹之名;提,梵語為洲之意。閻浮提,即盛產閻浮樹之國土。又因出產閻浮檀金,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此洲為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稱「南閻浮提」、「南閻浮洲」、「南贍部洲」。在佛教中,此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⑤四天下:須彌山東、南、西、北之四大洲。

⑥三千世界:是古代印度人對於宇宙構成的描述,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印度人認為,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中所說的的三千世界往往是指一位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語譯】善財童子辭別文殊師利菩薩向南行走,到達勝樂國,登上妙峰山。善財在妙峰山山上向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尋找,渴望見到德雲比丘。一直經過了七日,纔見到德雲比丘在另外一座山上慢慢散步。善財看見德雲比丘後,立即前往拜見,頂禮其足,在德雲周圍向右圍轉三圈,又站在其正前方,向德雲比丘這樣說道:「聖者!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還不知道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行菩薩行,以及應該如何迅速圓滿證成普賢行。我聽聞聖者您善能教誨眾生,希望您能夠垂憐我,為我宣說菩薩如何纔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德雲比丘對善財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能請教諸菩薩行。這樣的事,是難為之事中最難的。正如所說:追求菩薩行,追求菩薩境界,追求菩薩出離世間之道,求取菩薩清淨之道,追求菩薩清淨廣大之心,追求菩薩成就神通,追求菩薩示現解脫法門,追求菩薩示現世間所作之業,追求菩薩隨順眾生之心,追求菩薩生死涅槃之門,追求菩薩觀察有為法、無為法而心並無任何執著。

「善男子!我已經證得自在決定的解悟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所有境界,遠離一切障礙,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備清淨之行,到往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常憶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之正法,常常觀見一切十方諸佛。具體而言: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億佛、百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那由他億佛、百那由他億佛、千那由他億佛、百千那由他億佛,乃至見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乃至見閻浮提微塵數佛、四方天下微塵數佛、千世界微塵數佛、二千世界微塵數佛、三千世界微塵數佛、佛剎微塵數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東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是如此。對於一一方中所有諸佛的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神通、種種遊戲、種種眾會莊嚴道場、種種光明無邊照耀、種種國土、種種壽命,隨諸眾生種種心樂示現出種種成就正覺之門,以及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宣說正法。——所有這些方面,我都時常觀想不忘失。

「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清淨行門?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常見一切諸佛國土種種宮殿悉嚴淨故;令一切眾生念佛門,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淨故;令安住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力中故;令安住法念佛門,見無量佛,聽聞法故;照耀諸方念佛門,悉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入不可見處念佛門,悉見一切微細境中諸佛自在神通事故;住於諸劫念佛門,一切劫中常見如來諸所施為無暫舍故;住一切時念佛門,於一切時常見如來,親近同住不捨離故;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國土鹹見佛身超過一切無與等故;住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之所欲樂普見三世諸如來故;住一切境念佛門,普於一切諸境界中見諸如來次第現故;住寂滅①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涅槃故;住遠離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佛從其所住而出去故;住廣大念佛門,心常觀察一一佛身充徧一切諸法界故;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悉至其所而承事故;住莊嚴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神變故;住能事念佛門,見一切佛出現世間放智慧光轉*輪故;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住自業②念佛門,知隨眾生所積集業,現其影像令覺悟故;住神變念佛門,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徧法界而開敷故;住虛空念佛門,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為『海雲』。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海雲比丘能分別說發起廣大善根因緣。善男子!海雲比丘當令汝入廣大助道位,當令汝生廣大善根力,當為汝說發菩提心因③,當令汝生廣大乘光明,當令汝修廣大波羅蜜,當令汝入廣大諸行海,當令汝滿廣大誓願輪,當令汝淨廣大莊嚴門,當令汝生廣大慈悲力。」

時,善財童子禮德雲比丘足,右繞觀察,辭退而去。

【章旨】德雲比丘又告訴善財童子南方「海門國」的海雲比丘可以進一步給予教誨,善財於是辭別德雲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寂滅:略稱為「滅」,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為之境地。此境地遠離迷惑世界,含快樂之意,故稱寂滅為樂。「寂滅」有時又等同於「涅槃」。

②自業:自己之業。「業」為造作之義,指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

③因:指能引生結果之原因。從狹義而言,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稱為因(內因),而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外在原因,則稱為緣(外緣)。然從廣義而言,凡參與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與變化之一切條件,皆稱為「因」。由此可知,廣義之因,系包含內因與外緣二者。

【語譯】「善男子!我只是證得了這種回憶記憶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的法門,怎麼能夠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清淨行門?這一法門包含:智光普照念佛門,常常觀見一切諸佛國土種種宮都整潔乾淨;使一切眾生念佛門,針對諸眾生心之所樂,使其都觀見佛而獲得清淨;使眾生安住於力念佛門,使其進入如來十力中;使其安住於法念佛門,觀見無量佛,聽聞佛法;照耀諸方念佛門,完全觀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進入不可見處念佛門,完全觀見一切微細境界中諸佛自在神通等事;住於諸劫念佛門,在一切劫中常常觀見如來諸所施為沒有片刻舍離;住一切時念佛門,在一切時常常觀見如來,親近同住從不捨離;住一切剎念佛門,於一切國土均見佛身超過一切,沒有與之相等者;住於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之所欲樂完全觀見三世諸如來;住於一切境念佛門,在一切諸境界中完全觀見諸如來次第顯現;住寂滅念佛門,於一念中觀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顯涅槃;住於遠離念佛門,於一念中觀見一切佛從其所住而出去;住廣大念佛門,心常常觀察一一佛身充徧一切諸法界;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都至其所而做各種事;住莊嚴念佛門,於一念中觀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並出現神變;住能事念佛門,看見一切佛出現世間放出智慧光而轉*輪;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道隨其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均顯現其像;住自業念佛門,知道隨著眾生所積集之業,顯現眾生影像使其覺悟;住神變念佛門,觀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徧法界而開放;住虛空念佛門,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裝飾了整個法界和虛空界。

德雲比丘繼續對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哪些功德行呢?善男子!南方有一個名叫『海門』的國家;這個國家有一位叫『海雲』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海雲比丘能分別宣說發起廣大善根的因緣。善男子!海雲比丘肯定會使你進入廣大助道位,肯定會使你產生廣大善根力,肯定會為你宣說發菩提心之因,肯定會為你生髮出擴展大乘的光明,肯定會為你說明如何修廣大波羅蜜,肯定會使你進入廣大諸行海,肯定會滿足你的廣大誓願輪,肯定會使你進入清淨廣大莊嚴門,肯定會使你產生廣大慈悲力。」

當時,善財童子禮拜德雲比丘雙足之後,右繞而禮敬觀察德雲。最後,善財童子辭別德雲而向南去。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參——德雲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德雲比丘教誨給善財童子的念佛法門是進入十住之第一住「發心住」的法門。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中生出一切功德。

善財童子第三參:海雲比丘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善知識教,正念觀察智慧光明門,正念觀察菩薩解脫門,正念觀察菩薩三昧門,正念觀察菩薩大海門,正念觀察諸佛現前門,正念觀察諸佛方所門,正念觀察諸佛軌則門,正念觀察諸佛等虛空界門,正念觀察諸佛出現次第門,正念觀察諸佛所入方便門。

漸次南行,至海門國,向海雲比丘所,頂禮其足,右繞畢,於前合掌,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無上智海,而未知菩薩云何能舍世俗家,生如來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云何能離凡夫地,入如來地?云何能斷生死流,入菩薩行流?云何能破生死輪,成菩薩願輪?云何能滅魔境界,顯佛境界?云何能竭愛慾海,長大悲海?云何能閉眾難惡趣門,開諸大涅槃門?云何能出三界城,入一切智城?云何能棄捨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饒益一切眾生?」

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

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海雲言:「善男子!若諸眾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具真實道三昧智光,出生種種廣大福海,長白淨法①無有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②如地無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眾生,於諸有趣③專念不捨,恆樂觀察如來境界。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間故;發安樂心,令一切眾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眾生離惡法故;發哀愍心,有怖畏者鹹守護故;發無礙心,舍離一切諸障礙故;發廣大心,一切法界鹹徧滿故;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故;發寬博心,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發清淨心,於三世法智無違故;發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章旨】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繼續體味德雲比丘的教誨。善財童子依照德雲比丘的囑咐繼續南下至海門國禮拜海雲比丘,向其請教如何進入菩薩行。海雲比丘先告訴他發菩提心的十種內容。至此,海雲比丘開始為善財童子開示進入十住之第二住「治地住」的法門——「普眼法門」。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三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四會。

【注釋】①白淨法:清淨法,善法。

②等心:對於一切眾生怨親所持平等之心;對於佛教修行的萬千法門持等修之心。

③諸有趣:指眾生在其中以因果律而運作的六道輪迴。趣,即六道。諸有,指迷界之萬象差別。眾生之所作業,由因生果,因緣果報實有不虛;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類,總稱諸有。此外,諸有為凡夫眾生浮沈之生死海,故稱「諸有海」。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德雲比丘的如下教誨:正念觀察智慧光明門,正念觀察菩薩解脫門,正念觀察菩薩三昧門,正念觀察菩薩大海門,正念觀察諸佛現前門,正念觀察諸佛方所門,正念觀察諸佛軌則門,正念觀察諸佛等虛空界門,正念觀察諸佛出現次第門,正念觀察諸佛所入方便門。

善財童子逐漸地南行,到達海門國,走向海雲比丘的住所,頂禮海雲比丘雙足,從右圍繞向其致敬完畢,重新在海雲比丘的前面合掌向其致敬,善財童子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想進入一切無上智之海,但卻不知道成就菩薩如何纔能捨棄世俗之家而生於如來之家?如何纔能度過生死大海,進入佛智之海?如何纔能脫離凡夫地,進入如來地?如何纔能截斷生死之流,進入菩薩行之流?如何纔能毀破生死車輪,成就菩薩大願之輪?如何纔能滅除魔境界,顯現佛之境界?如何纔能使愛欲之海枯竭而使大悲之海壯大?如何纔能關閉諸多進入惡道之門,打開進入大涅槃之門?如何纔能逃出欲界、色界、五色界三界之城,進入一切智之城?如何纔能棄捨一切玩好之物,將其都用作使一切眾生得到很大的益處?」

當時,海雲比丘問善財說:「善男子!你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

善財回答:「是!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海雲說:「善男子!如果諸眾生不種植善根,就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獲得普門善根光明,具備真實道三昧之智光,生出種種廣大福海,使清淨法得到增長,沒有懈怠停息,應該侍奉善知識而不生疲倦和厭惡,不顧身體和生命,沒有任何掖藏和積集,其等心如同大地一樣無有高下之分,心性常常緬懷慈愍一切眾生之念想,對於諸有趣專念不捨,永恆地樂於觀察如來境界。這樣纔能發菩提心。

「所謂發菩提心包含這些內容:發大悲心,普徧救助一切眾生;發大慈心,完全同等地護佑一切世間;發安樂心,使一切眾生滅除諸苦;發饒益心,使一切眾生遠離惡法;發哀愍心,能夠普徧地守護那些怖畏者;發無礙心,舍離一切諸障礙;發廣大心,使其徧滿一切法界;發無邊心,等虛空界無不往;發寬博心,完全觀見一切諸如來;發清淨心,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法之智沒有違反;發智慧心,普徧進入一切智慧之海。

「善男子!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廣大無量,思惟大海甚深難測,思惟大海漸次深廣,思惟大海無量眾寶奇妙莊嚴,思惟大海積無量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不可思議,思惟大海無量眾生之所住處,思惟大海容受種種大身眾生,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無增無減。

「善男子!我思惟時,復作是念:『世間之中,頗有廣博過此海不?頗有無量過此海不?頗有甚深過此海不?頗有殊特過此海不?』善男子!我作是念時,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無能勝因陀羅尼羅寶為莖,吠琉璃寶①為藏,閻浮檀金為葉,瀋水②為台,碼瑙為須,芬敷布濩③,彌覆大海。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莖,百萬摩尼寶莊嚴網彌覆其上,百萬龍王雨以香水,百萬迦樓羅王銜諸瓔珞及寶繒帶周匝垂下,百萬羅剎④王慈心觀察,百萬夜叉王恭敬禮拜,百萬乾闥婆王種種音樂讚嘆供養,百萬天王雨諸天華、天鬘、天香、天燒香、天塗香、天末香⑤、天妙衣服、天幢幡蓋,百萬梵王頭頂禮敬,百萬淨居天⑥合掌作禮,百萬轉輪王⑦各以七寶莊嚴供養,百萬海神俱時出現恭敬頂禮,百萬味光摩尼寶光明普照,百萬淨福摩尼寶以為莊嚴,百萬普光摩尼寶為清淨藏,百萬殊勝摩尼寶其光赫奕,百萬妙藏摩尼寶光照無邊,百萬閻浮幢摩尼寶次第行列,百萬金剛師子摩尼寶不可破壞清淨莊嚴,百萬日藏摩尼寶廣大清淨,百萬可樂摩尼寶具種種色,百萬如意摩尼寶莊嚴無盡,光明照耀。此大蓮華,如來出世善根所起,一切菩薩皆生信樂,十方世界無不現前,從如幻法生、如夢法生、清淨業⑧生,無諍法門之所莊嚴,入無為印,住無礙門,充滿十方一切國土,隨順諸佛甚深境界,於無數百千劫嘆其功德不可得盡。

「我時見彼蓮華之上,有一如來結跏趺坐,其身從此上至有頂。寶蓮華座不可思議,道場眾會不可思議,諸相成就不可思議,隨好圓滿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色相清淨不可思議,無見頂相⑨不可思議,廣長舌相⑩不可思議,善巧言說不可思議,圓滿音聲11不可思議,無邊際力不可思議,清淨無畏不可思議,廣大辯才不可思議。又念彼佛往修諸行不可思議,自在成道不可思議,妙音演法不可思議,普門示現種種莊嚴不可思議,隨其左右見各差別不可思議,一切利益皆令圓滿不可思議。

【章旨】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其於大海中所觀見的大蓮華以及結跏趺坐於此蓮華之上的如來的不可思議的情境。

【注釋】①吠琉璃寶:又作「毗琉璃」,為「琉璃」的異名。

②瀋水:即「瀋水香」之略稱,又稱「沈香」、「黑沈香」、「蜜香」。系采自熱帶所產瑞香科常綠喬木之天然香料。此香木材質甚重,為青白色。印度、波斯、暹羅、交趾及我國廣東南部、海南島等地均產之。其木朽敗或伐采時,由中心木質部分滲出黑色樹脂,即是沈香。其香濃郁,木心堅實,入水必沈,故稱瀋水香,可供藥用,治療風水腫毒。

③布濩:徧布;布散。

④羅剎: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羅剎也是地獄的獄卒,職司呵責罪人。又稱「阿傍」、「阿傍羅剎」、「阿防」、「旁」。其形狀有多種,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為鹿頭、羊頭、兔頭等。以上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剎,於諸經中,偶亦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冑,手上持刀,跨騎白獅。

⑤末香:即「抹香」、「粖香」,指在道場、寺廟拋撒的呈粉末的香,為十種用來供養佛的香之一。

⑥淨居天:在色界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⑦轉輪王:即「轉輪聖王」,簡稱「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

⑧清淨業:又作「淨業」,即「世福」、「戒福」、「行福」三種福業。據《觀無量壽經》載,此三「福業」為:第一,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福為眾生往生之正因,亦為菩薩之淨佛國土之無漏修因,故稱淨業。

⑨無見頂相:指佛八十種「好」的第六十六種,佛之肉髻相,是說佛頂高至不得見之相。

⑩廣長舌相: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作「廣長輪相」,略稱「長舌相」、「廣長舌」、「舌相」。諸佛之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如赤銅色。此相具有兩種表徵:一是語必真實,二是辯說無窮,即下文所說的「善巧言說」、「廣大辯才」、「妙音演法」。

11圓滿音聲:指佛所具「三十二大人相」的第二十八種「梵聲相」,又作「梵音相」、「聲如梵王相」,即佛清淨之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乃由說實語、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得之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語譯】「善男子!我住於這個海門國已經有十二年了,經常以大海為我觀想的境界。我是這樣做的:思惟大海的廣大無量,思惟大海甚深難測,思惟大海逐漸又深又寬闊,思惟大海中有無量奇妙莊嚴的眾多珍寶,思惟大海積集了無量的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也不可思議,思惟大海是無量眾生的居住之處,思惟大海容受了種種身體宏大的眾生,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思惟大海從來就沒有增減。

「善男子!我思惟這些問題時,又產生這樣的念想:『在世間之中,是否有廣博超過大海的東西呢?是否有在容納眾生之數量方面超過大海的地方呢?是否有在深度方面超過大海的東西嗎?是否有殊特超過大海的嗎?』善男子!我這樣想時,此海之下有宏大的花朵忽然出現了,它以無能戰勝的因陀羅尼羅寶為其莖,以吠琉璃寶為其藏,閻浮檀金為其葉,瀋水為其台,碼瑙為其須,其芬芳徧布十方,覆蓋了整個大海。有數百萬的阿修羅王執持其莖,有數百萬摩尼寶莊嚴網完全覆蓋其上,數百萬龍王降下香水,數百萬迦樓羅王佩帶諸瓔珞及寶繒帶周匝垂下,數百萬羅剎王以慈心觀察此花,數百萬夜叉王恭敬禮拜,數百萬乾闥婆王以種種音樂讚嘆供養,數百萬天王降下天華、天鬘、天香、天燒香、天塗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幡蓋,數百萬梵王頭頂禮敬此花,數百萬淨居天眾合掌作禮,數百萬轉輪王各以七寶莊嚴供養此花,數百萬海神同時出現恭敬頂禮,數百萬味光摩尼寶光明普照,數百萬淨福摩尼寶作為此花的裝飾,數百萬普光摩尼寶為其清淨藏,數百萬殊勝摩尼寶其光赫奕,數百萬妙藏摩尼寶光照無邊,數百萬閻浮幢摩尼寶次第排列,數百萬不可破壞的金剛師子摩尼寶清淨裝飾此花,數百萬日藏摩尼寶廣大清淨,數百萬可樂摩尼寶具種種色,數百萬如意摩尼寶莊嚴無盡,光明照耀。這朵大蓮花,是如來出世善根所生起的,一切菩薩都對其產生信仰和快樂,十方世界無不顯現於眼前。這朵大蓮花,是從如幻之法中產生的,是從如夢之法產生的,是從清淨之業產生的,為無諍法門所裝飾,進入無為法印,住於無礙門,充滿十方一切國土,隨順諸佛甚深境界,無數百千劫中感嘆其功德永遠不可能耗盡。

「時,此如來即申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顯發一切菩薩諸行,闡明一切諸佛妙法,一切*輪悉入其中,能淨一切諸佛國土,能摧一切異道邪論,能滅一切諸魔軍眾,能令眾生皆生歡喜,能照一切眾生心行①,能了一切眾生諸根,隨眾生心悉令開悟。我從於彼如來之所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善男子!我於彼佛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於日日中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品,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品,以隨地觀察陀羅尼光明分別無數品,以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品,以蓮華莊嚴陀羅尼光明引發無數品,以清淨言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品,以虛空藏②陀羅尼光明顯示無數品;以光聚陀羅尼光明增廣無數品,以海藏陀羅尼光明辨析無數品。若有眾生從十方來,若天、若天王,若龍、若龍王,若夜叉、若夜叉王,若干闥婆、若干闥婆王,若阿修羅、若阿修羅王,若迦樓羅、若迦樓羅王,若緊那羅、若緊那羅王,若摩睺羅伽、若摩睺羅伽王,若人、若人王,若梵③、若梵王,如是一切來至我所,我悉為其開示解釋、稱揚讚嘆,鹹令愛樂、趣入、安住此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而修行故;入大願海,於無量劫住世間故;入一切眾生海,隨其心樂廣利益故;入一切眾生心海,出生十力無礙智光故;入一切眾生根海,應時教化悉令調伏故;入一切剎海,成滿本願嚴淨佛剎故;入一切佛海,願常供養諸如來故;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鹹悟入故;入一切功德海,一一修行令具足故;入一切眾生言辭海,於一切剎轉正*輪故。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從此南行六十由旬④,楞伽道⑤邊有一聚落,名為『海岸』⑥;彼有比邱,名曰『善住』。汝詣彼問菩薩云何淨菩薩行?」

時,善財童子禮海雲足,右繞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了修行菩薩行的「普眼法門」,並且告訴善財童子可以繼續南下到「海岸」聚落去向善住比丘請教。

【注釋】①心行:心以念念遷流為特徵,故稱「心行」。指心的作用、活動、狀態、變化以及心的對象、作用所及的範圍、志向、心愿、性向、決心等。另外,心中產生的分別意識、妄想、計較分別也稱之為「心行」。

②虛空藏:含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

③梵:指梵天之眾生。

④由旬:又作「由延」、「逾繕那」、「逾闍那」,是印度古代用來衡定里程的長度單位。其一般含義為「套一次牛,車所行的路程」,並無確定的長度。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中說:「逾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程也。舊傳一逾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又,日本學者足立喜六經過研究認為,《佛國記》所說「由延」,在印度北部及西部為每一由延平均合四點六里,在以摩竭提國為中心之中印度地方則每一由延平均合六點五里。(足立喜六著《〈法顯傳〉——中亞、印度、南海紀行的研究》,頁三三三至三四一,東京,一九四0年版。)

⑤楞伽道:通往楞伽山之道路。楞伽,即楞伽山。相傳此山乃佛陀宣講《楞伽經》之處。據《入楞伽經》卷一《請佛品》所載,此山系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猶如百千個太陽共同照耀金山。山中有無量花園香樹,微風吹拂,枝葉搖曳,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重岩屈曲,處處仙境,無數眾寶共成靈堂、龕窟,內外明徹,不能復現日月之光暉,此山乃古昔諸仙賢聖得道入化之處。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說,楞伽山在斯里蘭卡。澄觀說,楞伽「雲『難往』,又含四義:一種種寶性所成莊嚴殊妙故,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顯寬廣故,四伽王等居,佛復於此開化群生,作勝益事故。……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非得通者莫往,故云『難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二五下)

⑥海岸:此村落之所以名為「海岸」是因為它是通往南海北岸之的緣故。

【語譯】海雲比丘繼續向善財童子宣說「普眼法門」:「當時,這位如來隨即伸出其右手撫摩著我的頭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顯發一切菩薩諸行,闡明一切諸佛微妙法門,一切*輪都進入其中,這些微妙佛法能淨一切諸佛國土,能摧毀一切異道的邪論,能滅除一切諸魔的軍眾,能使眾生都產生歡喜,能照亮一切眾生的心行,能了一切眾生諸根,隨著眾生之心的狀況使其開悟。我跟從這位如來所聽聞的這一法門之後,便經常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數量的墨,以無數須彌山聚製成的筆,書寫這一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也只能寫很少一部分,何況其全部!

「善男子!我在那位佛的住所一千二百年,受持了如此的普眼法門,日日中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品,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品,以隨地觀察陀羅尼光明去琢磨理解無數品,以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品,以蓮華莊嚴陀羅尼光明引發無數品,以清淨言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品,以虛空藏陀羅尼光明顯示無數品;以光聚陀羅尼光明增廣無數品,以海藏陀羅尼光明辨析無數品。如果有眾生從十方來,或者是天、或者是天王,或者是龍、或者是龍王,或者是夜叉、或者是夜叉王,或者是乾闥婆、或者是乾闥婆王,或者是阿修羅、或者是阿修羅王,或者是迦樓羅、或者是迦樓羅王,或者是緊那羅、或者是緊那羅王,或者是摩睺羅伽、或者是摩睺羅伽王,或者是人、或者是人王,或者是梵眾、或者是梵王,如此一切眾生都來到我的住所,我都為他們開示解釋、稱揚讚嘆,使其都能夠愛樂、趣入、安住於此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

「善男子!我深深地知道這一普眼法門,如果諸位菩薩摩訶薩能夠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而修行;進入大願海,在無量劫中住於世間;進入一切眾生海,隨其心之欲樂給予其廣泛的利益;進入一切眾生心海,出生十力無礙智之光;進入一切眾生根海,應時教化全部使其調伏;進入一切剎海,成滿本願裝飾佛土;進入一切佛海,希望經常供養諸如來;進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使其都悟入;進入一切功德海,使其具足所有修行法門;進入一切眾生言辭海,在一切國土轉正*輪而說法。

「而我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普眼法門的功德行呢?善男子!從此繼續南行六十由旬,在楞伽道邊有一個名為『海岸』的村落;那裡有一位叫『善住』的比丘。你可以到他那裡詢問成就菩薩如何清淨菩薩行?」

這時,善財童子禮拜海雲雙足,右繞瞻仰海雲比丘。然後辭別海雲比丘,離開了海門國繼續南下。

【說明】善財童子第三參——海雲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海雲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法門」是進入「十住」第二住——「治地住」的方法。「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因為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治地住」。

善財童子第四參:善住比丘會

爾時,善財童子專念善知識教,專念普眼法門,專念佛神力,專持法句雲,專入法海門,專思法差別,深入法漩澓①,普入法虛空,淨持法翳障,觀察法寶處。

漸次南行,至楞伽道海岸聚落,觀察十方求覓善住。見此比丘於虛空中來往經行,無數諸天恭敬圍繞,散諸天華,作天妓樂,幡幢繒綺悉各無數,徧滿虛空以為供養;諸大龍王於虛空中興不思議瀋水香雲,震雷激電以為供養;緊那羅王奏眾樂音,如法讚美以為供養;摩睺羅伽王以不思議極微細衣,於虛空中周匝布設,心生歡喜,以為供養;阿修羅王興不思議摩尼寶雲,無量光明種種莊嚴,徧滿虛空以為供養;迦樓羅王作童子形,無量采女之所圍繞,究竟成就無殺害心,於虛空中合掌供養;不思議數諸羅剎王,無量羅剎之所圍繞,其形長大,甚可怖畏,見善住比丘慈心自在,曲躬合掌瞻仰供養;不思議數諸夜叉王各各悉有自眾圍繞,四面周匝恭敬守護;不思議數諸梵天王於虛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間法稱揚讚嘆;不思議數諸淨居天於虛空中與宮殿俱,恭敬合掌發弘誓願。

時,善財童子見是事已,心生歡喜,合掌敬禮,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積集佛法?云何備具佛法?云何薰習②佛法?云何增長佛法?云何總攝佛法?云何究竟佛法?云何淨治佛法?云何清淨佛法?云何通達佛法?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為我宣說:菩薩云何不捨見佛,常於其所精勤修習?菩薩云何不捨菩薩,與諸菩薩同一善根?菩薩云何不捨佛法,悉以智慧而得明證?菩薩云何不捨大願,能普利益一切眾生?菩薩云何不捨眾行,住一切劫心無疲厭?菩薩云何不捨佛剎,普能嚴淨一切世界?菩薩云何不捨佛力③,悉能知見如來自在?菩薩云何不捨有為亦復不住,普於一切諸有趣中猶如變化,示受生死修菩薩行?菩薩云何不捨聞法,悉能領受諸佛正教?菩薩云何不捨智光,普入三世智④所行處?」

【章旨】善財童子辭別海雲比丘踏上南下求法的歷程,於路途又專心回味「普眼法門」的內容。善財童子到達楞伽道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四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會。

【注釋】①漩澓:水的旋渦和回流。澓,水回流。

②薰習:又作「薰習」,簡稱「熏」,指將一法之勢力熏附於他法之上,猶如以香氣熏附於物。《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云:「熏者,發也,或由致也。習者,生也,近也,數也。即發致果於本識內,令種子生,近令生長故。」(《大正藏》第四十三卷,頁三一二下)意思為,由薰習而新生種子,並且能使種子增長。

③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也稱為「智力」;以方便智慧型攝化眾生,因而也稱為「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因而又稱為「願力」。

④三世智:如來十智之一,為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智。

【語譯】在路途,善財童子專心憶念海雲比丘的教誨,專心憶念這一普眼法門,專心憶念佛之神力,專心憶持無數法句,專心進入法海之門,專心思考法之差別,深入法之旋渦,完全進入法之虛空處,清除障礙法,觀察法寶。

善財童子逐漸地繼續向南行進,直至通往楞伽山的大道旁的海岸村落。善財童子仔細觀察十方尋找善住比丘。他終於看見善住比丘在虛空之中來往漫步,無數諸天恭敬地圍繞著他,諸天撒播許多天華,演奏出天妓樂,以徧滿虛空的無數幡、幢、絲綢飄帶作為善住比丘之供養;諸大龍王在虛空中興起了不可思議瀋水香雲,並將震雷激電作為對善住比丘的供養;緊那羅王演奏出音樂,如法讚美善住以之作為對他的供養;摩睺羅伽王將不可思議極微細之衣在空中周匝布設,使其心中產生歡喜。以之作為對善住比丘的供養;阿修羅王興起不可思議的摩尼寶雲,以其無量光明的種種莊嚴徧滿虛空作為對善住比丘的供養;迦樓羅王變作童子形,無量采女圍繞著這位童子,究竟成就了無殺害之心,在虛空中合掌供養善住比丘;不可思議數諸羅剎王被無量羅剎圍繞著,這些羅剎王形體非常大,十分可怕恐怖,看見善住比丘慈心自在,便曲躬合掌瞻仰供養善住比丘;不可思議無數諸夜叉王,各各都有眾多眷屬圍繞,四面周匝恭敬守護善住比丘;不可思議數諸梵天王,在虛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間之法稱揚讚嘆善住比丘;不可思議數諸淨居天,在虛空中與宮殿中都恭敬合掌發出大誓願。

當時,善財童子看見這些景象之後,心裡產生無量歡喜,合掌敬禮,這樣說道:「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如何修行佛法?如何積集佛法?如何具備佛法?如何薰習佛法?如何使佛法增長?如何總攝佛法?如何究竟佛法?如何淨治佛法?如何清淨佛法?如何通達佛法?我聞聖者善欲教誨眾生,希望您憐愛我,為我宣說菩薩如何纔能夠不捨棄拜見佛,並且常在其住所精勤修習?菩薩如何不捨離菩薩,與諸菩薩有同一善根?菩薩如何不捨佛法,都以智慧而得到明證?菩薩如何不捨大願,而能完全使一切眾生得到利益?菩薩如何不捨眾行,住於一切劫而心沒有任何疲倦和厭惡?菩薩如何不捨佛土,能夠完全使一切世界嚴整乾淨?菩薩如何不捨佛力,能全部知見如來自在?菩薩如何不捨有為法又不住於有為法,並且在一切六道之中自如變化,示現所受生死而修菩薩行?菩薩如何不捨所聞之法,並且都能領受諸佛之正教?菩薩如何不捨智光,普入三世智所行之處?」

時,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今復發心求問佛法、一切智法、自然①者法。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修習觀察,即時獲得智慧光明,名『究竟無礙』。得此智慧光明故,知一切眾生心行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歿生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宿命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未來劫事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現在世事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言語音聲種種差別無所障礙,決一切眾生所有疑問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無所障礙,隨一切眾生應受化②時悉能往赴無所障礙,知一切剎那、羅婆③、牟呼栗多④、日夜時分無所障礙,知三世海流轉次第無所障礙,能以其身徧往十方一切佛剎無所障礙。何以故?得無住無作神通力故。

「善男子!我以得此神通力故,於虛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臥、或隱、或顯,或現一身,或現多身,穿度牆壁猶如虛空;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往來自在猶如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徧身上下普出煙焰如大火聚。或時震動一切大地,或時以手摩觸日月,或現其身高至梵宮。或現燒香雲,或現寶焰雲,或現變化雲,或現光網雲,皆悉廣大彌覆十方。或一念中過於東方一世界、二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過閻浮提微塵數世界,或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彼一切諸佛國土佛世尊前,聽聞說法,一一佛所現無量佛剎微塵數差別身,一一身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供養雲,所謂:一切華雲、一切香雲、一切鬘雲、一切末香雲、一切塗香雲、一切蓋雲、一切衣雲、一切幢雲、一切幡雲、一切帳雲,以一切身雲而為供養。一一如來所有宣說,我皆受持;一一國土所有莊嚴,我皆憶念。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一切諸世界中所有眾生,若見我形,皆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世界一切眾生,我皆明見,隨其大小、勝劣、苦樂,示同其形,教化成就。若有眾生親近我者,悉令安住如是法門。

【章旨】善住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修行菩薩行的「究竟無礙解脫門」。這是進入菩薩行之「十住位」之第三位「修行住」的法門。

【注釋】①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狀態。

②受化:受生及化生,即「轉生」之義。

③羅婆:又作「臘縛」、「羅預」、「羅予」,為印度計量時間的單位。據《俱舍論》卷十二載,一二○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④牟呼栗多:剎那,印度計量時間的單位。《俱舍論》卷十二曰:「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語譯】這時,善住比丘對善財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現在又發心求問佛法、一切智法以及自然者之法。

「善男子!我已經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修習觀察,即時獲得叫做『究竟無礙』的智慧光明。由於得到這個智慧光明的緣故,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的心行,能夠無所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的生死狀況,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的宿命,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在未來劫中的事情,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現在世的事情,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的言語音聲的種種差別,能夠為一切眾生沒有任何障礙地解決所有的疑問,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諸根,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在一切眾生應該受化之時準時前往,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一切剎那、羅婆、牟呼栗多以及日夜時分,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知曉三世海的流轉次第,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以自己的身體徧往十方一切佛土。為什麼可以如此呢?是因為我證得了無住無作的神通力的緣故。

「善男子!我因為證得了這一神通力,所以,在虛空中有時行、有時住、有時坐、有時臥、有時隱、有時顯,有時顯現出一身,有時顯現出多身,穿度牆壁猶如虛空;並且在虛空中結跏趺而坐,往來自在猶如飛鳥;進入地下猶如進入水中一樣地方便,履水如地般平坦,渾身上下都冒出煙焰猶如大火。有時可以一切大地產生震動,有時以手觸摸太陽、月亮,有時顯現出高至梵宮的身體。有時顯現出如燒香形狀的雲彩,有時顯現出寶焰樣的雲彩,有時顯現出變化多端的雲彩,有時顯現出如光網般的雲彩,這些雲彩都非常廣大完全覆蓋了十方。有時在一念中掠過東方一世界、二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有時也掠過閻浮提微塵數世界,有時掠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在一切諸佛國土佛世尊面前,聽聞他們說法,每一位佛所現無量佛剎微塵數的差別身,每一佛身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供養雲,這些雲彩有:一切華雲、一切香雲、一切鬘雲、一切末香雲、一切塗香雲、一切蓋雲、一切衣雲、一切幢雲、一切幡雲、一切帳雲,以一切身雲而為供養。每一位如來宣說的所有內容,我都受持;每一國土所有的莊嚴,我都回憶憶念。如東方以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所有十方都是如此。如此一切諸世界中所有的眾生,如果看見我的身形,都可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我都已經清晰地看見了,並且能夠隨其大小、勝劣、苦樂,展示出與其同樣的形狀,以便教化他們使其成就。如果有眾生來親近我,我都能夠使其安住於如此法門之中。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如諸菩薩持大悲戒、波羅蜜戒、大乘戒①、菩薩道相應戒、無障礙戒、不退墮②戒、不捨菩提心戒、常以佛法為所緣戒、於一切智常作意③戒、如虛空戒、一切世間無所依戒、無失戒、無損戒、無缺戒、無雜戒、無濁戒、無悔戒、清淨戒、離塵戒、離垢戒。

「如是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從此南方有國,名『達里鼻荼』,城名『自在』④;其中有人,名曰『彌伽』。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右繞瞻仰,辭退而行。

【章旨】證得「究竟解脫無礙門」都是由於持別解脫戒為依地的緣故,因為非戒不能修治心地。這是善住對於這一法門的總結。善住比丘又建議善財童子前往「達里鼻荼果」的「自在」城去拜訪彌伽比丘。善財於是辭別善住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大乘戒: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以及《善戒經》中所說的「三聚淨戒」。

②退墮:又作「退轉」、「退失」,略稱作「退」。指在求佛道之中途,退失菩提心,而墮於二乘凡夫之地;或退失已證得之行位。

③作意:心的作用、功能之一,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活動之精神作用。

④達里鼻荼:據澄觀的解釋,「達里鼻茶」的意思為「消融」,「謂從聖教生消謬解故」;城名為「自在」的意思為「於三世佛法了知修習得圓滿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二六下)。

【語譯】「善男子!我只曉這一普徧迅速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的無礙解脫法門,如諸菩薩持大悲戒、波羅蜜戒、大乘戒、菩薩道相應戒、無障礙戒、不退墮戒、不捨菩提心戒、常以佛法為所緣戒、於一切智常作意戒、如虛空戒、一切世間無所依戒、無失戒、無損戒、無缺戒、無雜戒、無濁戒、無悔戒、清淨戒、離塵戒、離垢戒。

「如此的功德,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呢?善男子!從此南下有一個名叫『達里鼻荼』的國家,此國中有一座名叫『自在』的城市;此城中有一位名叫『彌伽』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住的地方去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當時,善財童子頂禮善住比丘的雙足,右繞瞻仰比丘,辭別善住比丘,又朝南方走去。

【說明】善財童子第四參——善住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善住比丘給善財宣講的「究竟無礙解脫法門」是進入「十住」第三住——「修行住」的方法。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障礙。

《華嚴經》卷六十三入法界品之四

【題解】

本卷主要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六、七、八會的內容,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五參、第六參以及第七參的內容。

第五參為「良醫彌伽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至「達里鼻荼果」的「自在」城,向良醫彌伽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良醫彌伽首先稱讚善財童子為真正的法器,然後為其講授自己所精通的修行法門。良醫彌伽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是進入「十住」第四住——「生貴住」的方法。所謂「生貴住」,是指在前述各個層次之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第六參為「解脫長者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至「住林」聚落,向解脫長者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解脫長者先進入「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三昧,得到清淨身,於其清淨身中觀見十方一切佛土、一切佛諸事。解脫長者出定後,將其所見告知善財童子。解脫長者又從三昧起,為善財童子宣說「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這是進入「十住」第五住之「方便具足住」的法門。所謂「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其內容為,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第七參為「海幢比丘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在閻浮提畔的摩利伽羅聚落觀看了海幢比丘於三昧中所顯現出的勝境。善財童子歷經六月零六日觀察思維海幢比丘之三昧力。等到海幢比丘從這一三昧境界之中出來,善財童子立即向其表達了對於這一三昧的極大敬意,並且殷切地向海幢比丘請教。海幢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普眼捨得」三昧的神奇之處。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這一法門,是進入「十住」第六住——「第六海幢寄正心住」的方法。所謂「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是指成就第六般若的菩薩所成的境界,因為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為「正心住」。

善財童子第五參:良醫彌伽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門,深信趣入,專念於佛,不斷三寶①,嘆離欲性,念善知識普照三世,憶諸大願普救眾生,不著有為,究竟思惟諸法自性,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於一切佛眾會道場心無所著。

漸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覓彌伽。乃見其人於市肆中,坐於說法師子之座,十千人眾所共圍繞,說輪字②莊嚴法門。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流轉於諸有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云何得平等意堅固不動?云何獲清淨心無能沮壞?云何生大悲力恆不勞疲?云何入陀羅尼普得清淨?云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於一切法離諸暗障?云何具無礙解辯才之力,決了一切甚深義藏?云何得正念③力,憶持一切差別*輪?云何得淨趣力,於一切趣普演諸法?云何得智慧力,於一切法悉能決定分別其義?」

爾時,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彌伽遽即下師子座,於善財所五體投地④,散金銀華無價寶珠,及以上妙碎末栴檀⑤、無量種衣以覆其上,復散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為供養,然後起立而稱嘆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為不斷一切佛種,則為嚴淨一切佛剎,則為成熟一切眾生,則為了達一切法性,則為悟解一切業種⑥,則為圓滿一切諸行,則為不斷一切大願,則如實解離貪種性,則能明見三世差別,則令信解永得堅固,則為一切如來所持,則為一切諸佛憶念,則與一切菩薩平等,則為一切賢聖贊喜,則為一切梵王禮覲,則為一切天主供養,則為一切夜叉守護,則為一切羅剎侍衛,則為一切龍王迎接,則為一切緊那羅王歌詠讚嘆,則為一切諸世間主稱揚慶悅,則令一切諸眾生界悉得安隱。所謂:令舍惡趣故,令出難處故,斷一切貧窮根本故,生一切天、人快樂故,遇善知識親近故,聞廣大法受持故,生菩提心故,淨菩提心故,照菩薩道故,入菩薩智故,住菩薩地故。

「善男子!應知菩薩所作甚難,難出難值,見菩薩者倍更難有。菩薩為一切眾生恃怙⑦,生長成就故;為一切眾生拯濟,拔諸苦難故;為一切眾生依處,守護世間故;為一切眾生救護,令免怖畏故。菩薩如風輪,持諸世間不令墮落惡趣故;如大地,增長眾生善根故;如大海,福德充滿無盡故;如淨日,智慧光明普照故;如須彌⑧,善根高出故;如明月,智光出現故;如猛將,摧伏魔軍故;如君主,佛法城中得自在故;如猛火,燒盡眾生我愛心故;如大雲,降霔無量妙法雨⑨故;如時雨,增長一切信根⑩芽故;如船師11,示導法海津濟處故;如橋樑,令其得度生死海故。」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六會。善財童子向良醫彌伽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良醫彌伽首先稱讚善財童子為真正的法器。

【注釋】①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②輪字:指金剛因菩薩之種子滿字。因菩薩為轉*輪之彌勒菩薩,故約於其彌勒之三形,而稱為「輪」。

③正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諦意」,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④五體投地:印度禮法之一,為佛教最鄭重的禮拜法。即兩膝、兩肘及頭頂著地的致敬法。又稱五輪投地、五輪著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

⑤栴檀:又作「栴檀樹」、「真檀樹」、「真檀」等,為常綠之喬木,乾高數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為粉末,可為檀香,或制香油,葉長約五公分,槍鋒狀對生,房狀花。球形核果,大如蠶豆,熟時呈黑色,頗富汁液,核甚堅硬,豎之有三凸陵。

⑥業種:因為善、惡之業可以生出苦樂之果,因此將善、惡之業稱之為「業種子」。

⑦恃怙:出自《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因以「恃怙」為母親、父親的代稱。

⑧須彌:即「須彌山」,意譯「妙高山」,因為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鹼海的四方。

⑨法雨:以雨來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潤眾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因此佛教常常以雨譬喻佛法。

⑩信根:即信仰佛、法、僧三寶以及四諦等佛教的真理,為五無漏根之一。「信」為入理之根本,「根」則為堅固不動之義。這是以草木之根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來比喻信仰之心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1船師:因為佛、菩薩如同度眾生至彼岸的船筏的指揮者一樣,因而佛典中常常以船師來喻指佛、菩薩。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即將學習的大光明法光明法門,深深地信仰並且趣入,專心憶念佛,使三寶從不中斷,感嘆而遠離各種慾念,憶念一切普照三世的善知識,憶念那些能夠普救眾生的大願,對於有為法不產生執著,究竟思惟諸法的自性,能夠是一切世界都變得嚴整乾淨,對於一切佛以及眾會道場都在心中不產生執著。

善財童子逐漸地繼續南下到達自在城,尋找彌伽。善財看見有人在市場中坐在師子座上說法,數萬人一同圍繞著他,彌伽正在宣說輪字莊嚴法門。善財童子當即頂禮彌伽之足,圍繞他無量圈,最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我卻不知道成就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如何在六道中流轉但卻永不忘記失去菩提之心?如何得平等之心意並堅固不動?如何獲得清淨心而不會毀壞?如何產生大悲之力而永不疲勞?如何進入陀羅尼而完全得到清淨?如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一切法都不再是其障蔽?如何具備無礙理解辯才之力,決定明了一切很深的義藏?如何得正念力,憶持一切差別*輪?如何獲得淨趣之力,在一切道都演說諸法?如何獲得智慧之力,對於一切法都能夠決定分別其意義?」

這時,彌伽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善財童子回答:「是!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彌伽立即從師子座上走下來,來到善財童子面前,五體投地禮敬善財,並且散布金銀花等無價寶珠以及美妙的碎末狀的栴檀、無量種的衣物覆蓋在善財的身上,又散布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之供養善財。做完這一切之後,善財起立而稱讚感嘆說:「好啊!好啊!善男子!已經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麼就可以使一切佛種不至於中斷,就可以使一切佛剎更為嚴整乾淨,就可以使一切眾生獲得成熟,就可以了達一切法性,就可以悟解一切業的種子,就可以使一切諸行圓滿,就可以使一切大願不致於中斷,就可以如實理解遠離貪慾的種性,就可以明確地見到三世的差別,就可以使信仰和理解永遠堅固不變,就可以被一切如來所加持,就可以被一切諸佛所憶念,就可以與一切菩薩平等,就可以被一切賢聖所讚嘆喜歡,就可以被一切梵王禮覲,就可以被一切天之主所供養,就可以被一切夜叉守護,就可以被一切羅剎所侍奉保衛,就可以被一切龍王迎接,就可以被一切緊那羅王所歌詠讚嘆,就可以被一切諸世間之主稱揚慶悅,就可以使一切諸眾生界都得到安定。總而言之,使其捨棄惡道,使其出離困難之處,斷絕一切貧窮之根本,生於一切天、人快樂之位,遇到善知識並親近之,聽聞廣大法並且受持,生出菩提心,使菩提心清淨,照耀菩薩道,進入菩薩之智,住於菩薩之地。

「善男子!應該知曉菩薩所作是非常難的,難於出生也難於遇到,就更加難有看見菩薩的機遇。菩薩是一切眾生的的父母親,因為眾生依靠菩薩而成就;菩薩是一切眾生救星,救拔眾生出離苦難;菩薩是一切眾生的依止之處,因為菩薩守護著世間;菩薩是一切眾生的救護者,使其免於恐怖害怕。菩薩如同風輪,執持諸世間不使其墮落於惡道;菩薩如同大地,使眾生的善根得到增長;菩薩如同大海,充滿了無盡福德;菩薩如同淨日,智慧光明普照;菩薩如同須彌山,其善根遠遠高於須彌山巔;菩薩如同明月,智光因此而出現;菩薩如同猛將,摧伏了魔軍;菩薩如同君主,在佛法城中得到自由自在;菩薩如同猛火,燒盡了眾生我愛之心;菩薩如同大雲,降下無量的妙法雨;菩薩如同及時雨,使一切信根之芽增長;菩薩如同船師,指示著度過法海的渡口;菩薩如同橋樑,使眾生可以度過生死之大海。」

彌伽如是讚嘆善財,令諸菩薩皆歡喜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已,諸龍神等乃至梵天①悉皆來至彌伽之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彼諸眾生聞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彌伽於是還升本座,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語言,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諸梵天所有語言。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亦如是。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普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②海、種種名號海、種種語言海,能普入說一切深密法句海、說一切究竟③法句海、說一切所緣中有一切三世所緣法句海、說上法句海、說上上法句海、說差別法句海、說一切差別法句海,能普入一切世間咒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④、一切差別字輪⑤際。

【章旨】良醫彌伽向善財童子宣說「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

【注釋】①梵天: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在婆羅門教、印度教之中,梵天指宇宙的創造者,是萬有之根源。「梵」的神格化所產生的神祇,為婆羅門教的最高神,也是印度教三大神祇(即梵天、濕婆、毗濕奴)之一。佛教中總稱色界的初禪天為梵天,包括「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通常單獨使用的「梵天」,大多指「大梵天王」、「梵王」。「梵王」,別名「屍棄」、「世主」,此天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請求佛轉*輪,與帝釋天同為佛教的護法神。

②施設:安立;建立;發起。

③究竟:音譯「郁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

④音聲莊嚴輪:以音聲作佛事之意,即用誦經、唱佛名乃至以歌舞音樂等供養佛的禮儀。在此是指以妙音誦持「輪字法門」。

⑤字輪:密教修法所用的觀法之一。又稱法界體性三昧觀、入法界三昧觀、入法界觀、後入三摩地觀。即觀顯本尊之意密與行者之意業本來融會不二的觀法。亦即行者於心月輪上,布列表地、水、火、風、空五大的梵字(阿、、羅、訶、佉),,以及表示佛、菩薩的梵字,而思惟現象世界本來是空,最後實現本尊與自己一體無二之境地。於密教修法中,此字輪觀為意密成佛之秘觀、加持成佛之妙行,與正念誦、修口密的入我我入觀同是重要的觀法。

【語譯】彌伽如此讚揚感嘆善財童子,使得諸位菩薩都非常歡喜。諸位菩薩都從其面門發出種種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中的眾生遇到這些光之後,諸位龍神以及梵天都全部來到彌伽的住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眾生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那些眾生聽聞此法之後已,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並且永不退轉。

彌伽又還升其本座,告訴善財說:「善男子!我已經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所用的語言,對於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諸梵天等所有的語言也都能夠知曉。對於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眾生所用的語言,也都能夠知曉。

「善男子!我只知曉這一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諸菩薩摩訶薩,能夠完全進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海、種種名號之海、種種語言之海,能夠完全進入說一切深刻秘密的法句海、說一切究竟法句海、說一切所緣中有一切三世所緣法句之海、說上等法句海、說上上等法句海、說差別之法句海、說一切差別之法句海,能完全進入一切世間咒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一切差別之字輪際。

「如是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①;彼有長者,名曰『解脫』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修菩薩行?菩薩云何成菩薩行?菩薩云何集菩薩行?菩薩云何思菩薩行?」

爾時,善財童子以善知識故,於一切智法深生尊重,深植淨信,深自增益;禮彌伽足,涕泗悲泣,繞無量匝,戀慕瞻仰,辭退而行。

【章旨】良醫彌伽又向善財童子舉薦「住林」聚落的解脫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

【注釋】①住林:表徵「方便具足住」。

②解脫:於其身內顯現無邊佛境,定用自在,因此此長者名為「解脫」。

【語譯】良醫彌伽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如此功德,我現在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善男子!從此繼續向南行進,有一個名叫『住林』的村落;那裡有一位名叫『解脫』的長者。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請教:成就菩薩如何修菩薩行?菩薩如何成就菩薩行?菩薩如何積集菩薩行?菩薩如何思維菩薩行?」

這時,善財童子因為彌伽善知識的緣故,對於一切智之法產生深深的尊重,種植了很深的清淨信仰,自己又深深地增益它。善財童子禮拜彌伽之足,涕泗悲泣,繞無數圈。戀慕瞻仰彌伽之後,善財童子辭別良醫彌伽,繼續向南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五參——良醫彌伽會,至此敘述完畢。良醫彌伽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是進入「十住」第四住——「生貴住」的方法。「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是指在前述各層次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善財童子第六參:解脫長者會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深入諸菩薩語言海門,憶念諸菩薩知一切眾生微細方便門,觀察諸菩薩清淨心門,成就諸菩薩善根光明門,淨治諸菩薩教化眾生門,明利諸菩薩攝眾生智門,堅固諸菩薩廣大志樂門,住持諸菩薩殊勝志樂門,淨治諸菩薩種種信解門,思惟諸菩薩無量善心門;誓願堅固,心無疲厭;以諸甲冑而自莊嚴,精進深心①不可退轉,具不壞信;其心堅固,猶如金剛及那羅延②,無能壞者;守持一切善知識教,於諸境界得不壞智;普門清淨,所行無礙;智光圓滿,普照一切;具足諸地總持光明,了知法界種種差別,無依無住,平等無二;自性清淨而普莊嚴,於諸所行皆得究竟,智慧清淨離諸執著;知十方差別法,智無障礙;往十方差別處,身不疲懈;於十方差別業,皆得明了;於十方差別佛,無不現見;於十方差別時,悉得深入;清淨妙法充滿其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恆普入平等境界;如來智慧之所照觸,一切智流相續不斷,若身若心不離佛法;一切諸佛神力所加,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成就大願,願身周徧一切剎網,一切法界普入其身。

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徧推求解脫長者。既得見已,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白言:「聖者!我今得與善知識會,是我獲得廣大善利③。何以故?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④,難可逢值,難得共居,難令喜悅,難得隨逐。我今會遇,為得善利。

「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事一切佛故,為欲值一切佛故,為欲見一切佛故,為欲觀一切佛故,為欲知一切佛故,為欲證一切佛平等故,為欲發一切佛大願故,為欲滿一切佛大願故,為欲具一切佛智光故,為欲成一切佛眾行故,為欲得一切佛神通故,為欲具一切佛諸力故,為欲獲一切佛無畏故,為欲聞一切佛法故,為欲受一切佛法故,為欲持一切佛法故,為欲解一切佛法故,為欲護一切佛法故,為欲與一切諸菩薩眾同一體故,為欲與一切菩薩善根等無異故,為欲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故,為欲成就一切菩薩所修行故,為欲出生一切菩薩清淨願故,為欲得一切諸佛菩薩威神藏故,為欲得一切菩薩法藏無盡智慧大光明故,為欲得一切菩薩三昧廣大藏故,為欲成就一切菩薩無量無數神通藏故,為欲以大悲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皆令究竟到邊際故,為欲顯現神變藏故,為於一切自在藏中悉以自心得自在故,為欲入於清淨藏中以一切相而莊嚴故。

「聖者!我今以如是心、如是意、如是樂、如是欲、如是希求、如是思惟、如是尊重、如是方便、如是究竟、如是謙下,至聖者所。我聞聖者善能誘誨諸菩薩眾,能以方便闡明所得,示其道路,與其津梁,授其法門;令除迷倒障,拔猶豫箭,截疑惑網,照心稠林⑤,浣心垢濁,令心潔白,使心清淨,正心諂曲,絕心生死,止心不善,解心執著;於執著處令心解脫,於染愛處使心動轉,令其速入一切智境,使其疾到無上法城⑥;令住大悲,令住大慈,令入菩薩行,令修三昧門,令入證位,令觀法性,令增長力,令修習行,普於一切,其心平等。唯願聖者為我宣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隨所修習,疾得清淨,疾得明了!」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六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七會。善財遵囑繼續南下,於路途仔細消化良醫彌伽所宣說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後到達住林城禮拜解脫長者並誠懇地向解脫長者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

【注釋】①深心:又稱「深信」。通常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掃除猶疑不定而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或指樂於集聚諸功德善行而又深信愛樂之心。

②那羅延:即「那羅延天」、「那羅延力執金剛」,乃帝釋天之力士,或為毗紐天之異名,此金剛能發勇猛之大悲以救濟眾生。以其大悲心特彆強盛,因此以那羅延天之大力喻之,而稱為「那羅延力」。

③廣大善利:善的、美妙的利益為「善利」。佛典中的「大善利」往往是指菩提之利益。

④承接:交接;連線;銜接;接受。

⑤稠林: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以之比喻眾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密的森林。

⑥無上法城:即「涅槃城」。無上法,指「涅槃」,因為在佛教中,「涅槃」是一切法中至高無上之法。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思惟著良醫彌伽宣說的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深入了諸菩薩語言海門,回憶記憶諸菩薩知曉一切眾生微細的方便門,觀察諸菩薩清淨心門,成就諸菩薩善根光明門,淨治諸菩薩教化眾生門,明利諸菩薩攝眾生之智門,堅固諸菩薩廣大志樂門,住持諸菩薩殊勝志樂門,淨治諸菩薩種種信解門,思惟諸菩薩無量善心門;誓願堅固,心無疲倦厭惡;以諸甲冑而自己莊嚴,精進深心不可退轉,具備從未毀壞的信仰;其心堅固,猶如金剛以及那羅延,從來就不會毀壞;守持一切善知識的教誨,對於諸境界獲得不壞之智;普門清淨,所行無有障礙;智光圓滿,普照一切;具足諸地總持光明,了知法界的種種差別,無依無住,平等無二;自性清淨而莊嚴,於諸所行都獲得究竟,智慧清淨離諸執著;知曉十方差別法,智慧沒有障礙;前往十方差別之處,身體從不疲倦懈怠;對於十方差別之業,都獲得明了;對於十方差別佛,無不現見;對於十方差別時,都可以深入;清淨妙法充滿了善財童子的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永恆完全進入平等境界;因為得到了如來智慧的照觸,一切智流相續不斷,其身其心都不離開佛法;由於一切諸佛神力的加持,由於一切如來光明所照的緣故,成就了大願,願身周徧一切剎網,一切法界完全進入其身。

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方遊行達十二年之久,最後到達了住林城。善財童子到處詢問找尋解脫長者。與解脫長者見面之後,善財童子便五體投地,起立合掌,向解脫長者說:「聖者!我現在總算與善知識相會了,這會使我獲得廣大的好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善知識者,確實難於見到,也難於得聞您的說法,難於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難於遇到,難得在一起居住,難得使您喜悅,難得跟隨。我現在遇到您,肯定會得到好處。

「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因為欲侍奉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遇到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見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觀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知曉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證得一切佛平等之智慧的緣故,因為欲發一切佛的大願的緣故,因為欲滿足一切佛的大願的緣故,因為欲具備一切佛智之光的緣故,因為欲成就一切佛的眾行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佛之神通的緣故,因為欲具備一切佛之諸力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佛之無畏的緣故,因為欲聽聞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接受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持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理解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保護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與一切諸菩薩具備同一本體的緣故,因為欲與一切菩薩的善根相等沒有差別的緣故,因為欲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的緣故,因為欲成就一切菩薩所修行的緣故,因為欲出生一切菩薩清淨大願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諸佛菩薩威神藏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菩薩法藏無盡智慧大光明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菩薩三昧廣大藏的緣故,因為欲成就一切菩薩無量無數神通藏的緣故,因為欲以大悲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使他們都獲得究竟到達邊際的緣故,因為欲顯現神變藏的緣故,因為在一切自在藏之中全部以自心獲得了自在的緣故,因為欲進入於清淨藏之中並且以一切相而得莊嚴的緣故。

「聖者!我現在以如此之心、如此之意、如此之樂、如此之欲、如此之希求、如此之思惟、如此之尊重、如此之方便、如此之究竟、如此之謙下,到達了聖者您的住所。我聽說聖者您能夠誘誨諸菩薩眾,能以方便闡明所得,為眾生指示道路,給予他們指示渡口和橋樑,教授給他們法門;使他們除去迷惑和顛倒、障礙,拔出他們的猶豫之箭,截斷他們的疑惑之網,照耀他們的心稠林,清洗他們那污濁之心,使其心變得潔白,使其心清淨,矯正其諂曲的心,斷絕其生死之心,制止其不善之心,解開其執著之心;在其執著之處使其心得到解脫,在染愛之處使其心動轉,使其迅速進入一切智境,使其迅速達到無上法之城;使其住於大悲,使其住於大慈,使其進入菩薩行,使其修習三昧門,使其進入證位,使其觀想法性,使其力得到增長,使其修習菩薩行,對於一切境遇都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希望聖者為我宣說: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很想跟隨著您所修習的法門,迅速獲得清淨,迅速獲得明了!」

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故,即入菩薩三昧門,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入此三昧已,得清淨身。於其身中,顯現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佛,及佛國土眾會道場種種光明諸莊嚴事,亦現彼佛往昔所行神通變化、一切大願、助道之法、諸出離行、清淨莊嚴,亦見諸佛成等正覺、轉妙*輪教化眾生。如是一切,於其身中悉皆顯現,無所障礙;種種形相、種種次第,如本而住,不相雜亂,所謂:種種國土、種種眾會、種種道場、種種嚴飾。其中諸佛現種種神力、立種種乘道、示種種願門,或於一世界處兜率宮①而作佛事,或於一世界歿兜率宮而作佛事;如是,或有住胎,或復誕生,或處宮中,或復出家,或詣道場,或破魔軍,或諸天、龍恭敬圍繞,或諸世主勸請說法②,或轉*輪,或般涅槃,或分舍利③,或起塔廟。彼諸如來於種種眾會、種種世間、種種趣生、種種家族、種種欲樂、種種業行、種種語言、種種根性、種種煩惱隨眠④習氣諸眾生中,或處微細道場,或處廣大道場,或處一由旬量道場,或處十由旬量道場,或處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由旬量道場,以種種神通、種種言辭、種種音聲、種種法門、種種總持門⑤、種種辯才門,以種種聖諦⑥海、種種無畏大師子吼,說諸眾生種種善根、種種憶念,授種種菩薩記,說種種諸佛法。彼諸如來所有言說,善財童子悉能聽受,亦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神變。

爾時,解脫長者從三昧起,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善男子!我入出此解脫門時,即見東方閻浮檀金光明世界,龍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毗盧遮那藏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南方速疾力世界,普香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心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方香光世界,須彌燈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無礙心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北方袈裟⑦幢世界,不可壞金剛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金剛步勇猛菩薩而為上首;又見東北方一切上妙寶世界,無所得境界眼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無所得善變化菩薩而為上首;又見東南方香焰光音世界,香燈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金剛焰慧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法界輪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現一切變化幢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北方普清淨世界,一切佛寶高勝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法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上方佛次第出現無盡世界,無邊智慧光圓滿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法界門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下方佛光明世界,無礙智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一切世間剎幢王菩薩而為上首。

【章旨】解脫長者先進入「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三昧,得到清淨身,於其清淨身中觀見十方一切佛土、一切佛諸事。解脫長者出定後,將其所見告知善財童子。

【注釋】①兜率宮:是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淨土。

②勸請說法:又叫「勸請轉*輪」,指佛陀初成道時,菩薩勸請世尊為眾生轉*輪,度脫一切。

③舍利:又作「實利」、「設利羅」、「室利羅」等,意譯為「體」、「身」、「身骨」、「遺身」等。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後又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物。

④隨眠:「煩惱」的異名。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隨增),以其束縛(隨縛)我人,故稱為「隨眠」。有貪、瞋、慢、無明(痴)、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為「六隨眠」或「六根本煩惱」。其中,將「貪」又分為「欲貪」與「有貪」,成「七隨眠」;將「見」分為「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等五見,成「十隨眠」。

⑤總持門:即總持之法門。總持,為「陀羅尼」之意譯,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義」、「咒」、「忍」等四種總持。

⑥聖諦:「諦」為真實不虛之理,「聖諦」即指聖者所知的一切寂靜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義,故又稱「第一義」、「真諦」,為佛教所說的出離世間法中的最究竟深義。

⑦袈裟: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分大、中、小三種,大者名叫「僧伽梨衣」或「九條大衣」,中者名叫「郁多羅衣」或「七條衣」,小者名叫「安陀會衣」或「五條衣」。

【語譯】這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隨即進入名為「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的菩薩三昧門。進入此三昧之後,解脫長者獲得清淨身。在其清淨身之中,顯現出十方各十佛土微塵數佛,以及佛國土中眾會道場的種種光明諸莊嚴事,也顯現出諸佛往昔所做出的種種神通變化、一切大願、助道之法、諸出離世間的修行、清淨的莊嚴,也觀見諸佛成等正覺、轉妙*輪教化眾生的情境。如此一切,在其身中都可顯現出來,沒有任何障礙;顯現出的種種形相、種種次第,如其本來面貌而住,種種國土、種種眾會、種種道場、種種嚴飾不相雜亂。在其身中,諸佛顯現出種種神力、樹立種種乘道、示顯種種願門,有的在一世界住於兜率宮而作佛事,有的在一世界隱沒兜率宮而作佛事;如此等等,有顯現住胎形相的,有顯現誕生形相的,有顯現住於宮中形相的,有顯現出家形相的,或在道場,或破魔軍,或諸天、龍恭敬圍繞,或諸世間之主殷勤勸請其說法,也有顯現轉*輪形相的,有顯現出般涅槃形相的,有顯現分舍利情境的,也有顯現修建塔廟供養的情形的。那些如來在種種眾會、種種世間、種種六道、種種家族、種種欲樂、種種業行、種種語言、種種根性、種種煩惱隨眠習氣諸等等生之中,有的住於很小的道場,有的處於非常廣大的道場,有的處於一由旬量的道場,有的處於十由旬量的道場,有的處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由旬量的道場,他們以種種神通、種種言辭、種種音聲、種種法門、種種總持門、種種辯才門,以種種聖諦大海、種種無畏大師子吼,宣說諸眾生種種善根、種種憶念,授與種種菩薩記,宣說種種佛法。那些如來的所有言說,善財童子都能夠聽受,也觀見到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的三昧神變。

這時,解脫長者從三昧出來,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已經進入並且又出了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善男子!我進入此解脫門時,就立即觀見東方閻浮檀金光明世界中,龍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無數眾會圍繞,其中毗盧遮那藏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南方速疾力世界中,普香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心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西方香光世界中,須彌燈王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無礙心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北方袈裟幢世界中,不可壞金剛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金剛步勇猛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東北方一切上妙寶世界中,無所得境界眼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無所得善變化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東南方香焰光音世界中,香燈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金剛焰慧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中,法界輪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現一切變化幢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西北方普清淨世界中,一切佛寶高勝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法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上方佛次第出現無盡世界中,無邊智慧光圓滿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法界門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下方佛光明世界中,無礙智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一切世間剎幢王菩薩而為上首。

「善男子!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①,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②,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③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徧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④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善男子!我唯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礙智住無礙行,得常見一切佛三昧,得不住涅槃際三昧,了達三昧普門境界,於三世法悉皆平等,能善分身徧一切剎,住於諸佛平等境界,十方境界皆悉現前,智慧觀察無不明了,於其身中悉現一切世界成壞,而於己身及諸世界不生二想⑤。

【章旨】解脫長者從三昧起,為善財童子宣說「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這是進入「十住」之第五住「方便具足住」的法門。

【注釋】①阿彌陀如來:意譯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在極樂淨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國佛教界最熟稔的如來。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國王,由於受到世自在佛的啟示,乃發起求無上道的願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間,曾發出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莊嚴的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髮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基於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國。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又至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國信仰彌陀法門的眾生為數極多,並且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專門弘揚這一法門的淨土宗。宋代以後,淨土宗更與禪宗一起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②毗盧遮那如來:又作「毗盧遮那」、「盧舍那」、「徧一切處」、「光明徧照」如來等。華嚴宗以「毗盧遮那」為蓮華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諸佛,顯示超越形相之佛法本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之為釋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之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密教則奉為真言密乘的教主,而譯之為「大日如來」,或稱「摩訶毗盧遮那」,而以之為金剛界與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本尊。

③自心:自己的本來之心,即眾生自己的本性。

④法水:佛教的妙法能夠洗盡煩惱之塵垢,因此以水比喻佛法。

⑤二想:分別之想,即將二者分別看待的想法。此句的實際含義就是,自己之身與此世界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兩體。

【語譯】解脫長者繼續給善財童子說道:「善男子!我觀見如此十方各十佛土微塵數如來。那些如來並不來到我這個地方,我也並不到他們那裡去。我如果想觀見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隨著心意就可以見到;我如果想見到栴檀世界的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的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的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的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的不動如來、善住世界的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的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的毗盧遮那如來,如此一切諸佛,都可以隨意見到。但是這些如來卻並不來到我這個地方,我的身體也並不前往他們那裡。我知曉一切佛以及我的心,都與夢是一樣的;知曉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己之心如同水一樣;知曉一切佛所有色相以及自己的心,都與幻覺沒有區別;知曉一切佛以及自己之心,都與響是一樣的。我是這樣想,這樣憶念的:我所觀見的諸佛都是由我的自心而有的。

「善男子!應當知道,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徧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此一切,都是由於自心而有的。因此,善男子!應該以善法扶助自己之心,應該以法水潤澤自己之心,應該以所觀見的境界淨治自己之心,應該以精進使自己之心更加堅固,應該以忍辱使自己之心更為坦蕩,應該以智證使自己之心潔白,應該以智慧使自己之心明亮敏銳,應該以佛之自在開發自己之心,應該以佛的平等使自己之心更加開闊,應該以佛之十力照察自己之心。

「善男子!我只是可以在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中入出而已。以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礙智住無礙行,可以常常觀見一切佛之三昧,獲得不住涅槃際之三昧,了達三昧之普門境界,對於三世法都可以平等對待,能善於分身使其徧於一切國土,住於諸佛平等之境界,十方境界全部都顯現出來,以智慧觀察諸法無不明了,在其身中全部顯現出一切世界之生成與毀壞,但是對於自己之身及其諸世界卻不產生分別之想。

「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從此南行,至閻浮提畔,有一國土,名『摩利伽羅』①;彼有比邱,名曰『海幢』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解脫長者足,右繞觀察,稱揚讚嘆,思惟戀仰,悲泣流淚,-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由善知識見一切智;於善知識不生違逆,於善知識心無諂誑,於善知識心常隨順;於善知識起慈母想,舍離一切無益法故;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出生一切諸善法故。辭退而去。

【章旨】解脫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摩利伽羅國的海幢比丘,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

【注釋】①摩利伽羅:「莊嚴」之義。

②海幢:業用深廣而高出,正心不動如海最為高勝,因此此比丘的名號為「海幢」。

【語譯】解脫長者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如此功德,我現在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善男子!從此繼續向南行進,有一個名叫「摩利伽羅」的國家;那裡有一位名叫「海幢」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請教:成就菩薩如何修菩薩行?菩薩如何成菩薩行?菩薩如何積集菩薩行?菩薩如何思維菩薩行?」

這時,善財童子禮拜彌伽之足,右繞無數圈,稱揚讚嘆,思惟依戀敬仰,悲泣流淚,專心致志地回憶記憶:依止於善知識,侍奉善知識,敬禮善知識,由於善知識而見到一切智;因善知識而不產生違逆之業,因善知識而心無諂媚欺騙,因善知識而心常隨順;因善知識而起慈母之想,舍離一切無益之法;因善知識而起慈父之想,出生一切諸善法。然後,善財童子辭別了解脫長者,向南方繼續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六參——解脫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解脫長者給善財宣講的「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五住——「方便具足住」的方法。「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其內容為: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善財童子第七參:海幢比丘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長者教,觀察彼長者教,憶念彼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思惟彼不思議菩薩智光明,深入彼不思議法界門,趣向彼不思議菩薩普入門,明見彼不思議如來神變,解了彼不思議普入佛剎,分別彼不思議佛力莊嚴,思惟彼不思議菩薩三昧解脫境界分位①,了達彼不思議差別世界究竟無礙,修行彼不思議菩薩堅固深心,發起彼不思議菩薩大願淨業。

漸次南行,至閻浮提畔摩利聚落,周徧求覓海幢比丘。乃見其在經行地側結跏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皆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悉著寶冠,頂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一切瓔珞、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欲樂資生②之具,於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淨,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從其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婆羅門眾,皆悉聰慧,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衣服上妙莊嚴,普徧十方一切世界,愛語③、同事攝④諸眾生。所謂:貧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懮苦者鹹使快樂;復以方便而勸導之,皆令舍惡,安住善法。

從其腰間,出等眾生數無量仙人,或服草衣,或樹皮衣,皆執澡瓶⑤,威儀寂靜,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於虛空中以佛妙音,稱讚如來,演說諸法;或說清淨梵行之道,令其修習,調伏諸根;或說諸法皆無自性,使其觀察,發生智慧;或說世間言論軌則,或復開示一切智智出要方便,令隨次第各修其業。

從其兩脅,出不思議龍、不思議龍女,示現不思議諸龍神變,所謂:雨不思議香雲、不思議華雲、不思議鬘雲、不思議寶蓋雲、不思議寶幡雲、不思議妙寶莊嚴具雲、不思議大摩尼寶雲、不思議寶瓔珞雲、不思議寶座雲、不思議寶宮殿雲、不思議寶蓮華雲、不思議寶冠雲、不思議天身雲、不思議采女雲,悉徧虛空而為莊嚴,充滿一切十方世界諸佛道場而為供養,令諸眾生皆生歡喜。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七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八會。善財遵囑繼續南下,於路途仔細消化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解脫門」。後來,善財童子在閻浮提畔的摩利伽羅聚落看到,海幢比丘於三昧之中,從其足下變現出無數長者、居士等,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從其兩膝變現出無數剎帝利、婆羅門,以愛語、同事攝諸眾生,從其腰間變現出五十仙人,讚揚如來,演說諸法,使眾生次第修行;從其兩脅變現出無數龍、龍女以及不可思議的雲彩,供養諸佛道場。

【注釋】①分位:分,指時分;位,指地位。是指對於事物產生變化之時分與地位。為顯假立法之詞。如波為水之鼓動分位,故波為假立於水之分位,離水則波無實法。百法中之二十四不相應法為假立於色與心或心所三法而生的變化之分位,故為無別體性。

②資生:指能夠資助眾生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物品、工具。

③愛語:「四攝」之一,又作「能攝方便愛語攝事」、「愛語攝方便」、「愛言」。依照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

④同事攝:「四攝」之一,又作「同事攝事」、「同事隨順方便」、「隨轉方便」、「隨順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與」。指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使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

⑤澡瓶:僧人所帶用來淨手的水罐。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正念解脫長者所教授的法門,觀想考察解脫長者的教誨,記憶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思惟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智光明,深入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法界門,趣向解脫長者宣說的不思議菩薩普入門,明見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如來神變,理解了悟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普入佛剎,分別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佛力莊嚴,思惟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三昧解脫境界分位,了達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差別世界究竟無礙,修行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堅固深心,發起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大願淨業。

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行進,到達了閻浮提邊緣的摩利村落,在此村落之中到處尋找海幢比丘。善財童子終於看見海幢比丘在其散步的地方結跏趺坐,進入了三昧,脫離了呼氣與吸氣,沒有別的思維和知覺,身體安寧不動。海幢比丘從其足下生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眾,都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體,都戴寶冠,頭頂繫著明珠,前往十方一切世界,降下一切寶、一切瓔珞、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花、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滋生欲樂的工具,在一切處救護攝念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都使他們得到歡喜而心意清淨,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海幢比丘從其兩膝生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婆羅門眾。這些剎帝利、婆羅門眾都顯現出聰慧,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衣服之上的裝飾都很漂亮美麗,他們徧布十方一切世界,以愛語、同事兩種方法攝度眾生。具體而言為:使貧窮者財物充足,使得病者痊癒,使處境危險者安寧,使恐懼者停止恐懼,使懮惱痛苦者都得到快樂;又以方便而勸導眾生,都使其捨棄惡行,安住於善法。

海幢比丘從其腰間生出與眾生數量相等的無量仙人。這些仙人,有的穿著草衣,有的穿著樹皮衣,都手執澡瓶,威儀寂靜,周旋往返於十方世界,在虛空中以佛妙音稱讚如來,演說諸法;有的宣說清淨梵行之道,使其修習梵行,調伏諸根;有的宣說諸法皆無自性,使其觀察諸法,生出智慧;有的宣說世間言論邏輯;有的又開示一切智智的進出方便,使其隨著次第各修其業。

海幢比丘從其兩脅生出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龍女,示現出不思議諸龍的神變。這些神變有:雨不可思議香雲、不可思議華雲、不可思議鬘雲、不可思議寶蓋雲、不可思議寶幡雲、不可思議妙寶莊嚴具雲、不可思議大摩尼寶雲、不可思議寶瓔珞雲、不可思議寶座雲、不可思議寶宮殿雲、不可思議寶蓮華雲、不可思議寶冠雲、不可思議天身雲、不可思議采女雲,都徧布虛空作為莊嚴具,充滿一切十方世界諸佛道場而作為供養,使諸眾生都發生歡喜之心。

從胸前卍字①中,出無數百千億阿修羅王,皆悉示現不可思議自在幻力,令百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海水自然涌沸,一切山王互相衝擊,諸天宮殿無不動搖,諸魔光明無不隱蔽,諸魔兵眾無不摧伏;普令眾生舍憍慢心,除怒害心,破煩惱山,息眾惡法,長無斗諍,永共和善。復以幻力開悟眾生,令滅罪惡,令怖生死,令出諸趣,令離染著,令住無上菩提之心,令修一切諸菩薩行,令住一切諸波羅蜜,令入一切諸菩薩地,令觀一切微妙法門,令知一切諸佛方便。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背上,為應以二乘而得度者出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為著我者說無有我;為執常者說一切行②皆悉無常;為貪行者說不淨觀③;為瞋行者說慈心觀④;為痴行者說緣起觀⑤;為等分行⑥者說與智慧相應境界法;為樂著境界者說無所有法;為樂著寂靜處者說發大誓願普饒益一切眾生法。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兩肩,出無數百千億諸夜叉、羅剎王,種種形貌、種種色相,或長或短,皆可怖畏,無量眷屬而自圍繞,守護一切行善眾生,並諸賢聖、菩薩眾會,若向正住⑦及正住者。或時現作執金剛神⑧,守護諸佛及佛住處,或徧守護一切世間。有怖畏者,令得安隱;有疾病者,令得除差;有苦惱者,令得免離;有過惡者,令其厭悔;有災⑨橫⑩者,令其息滅。如是利益一切眾生,皆悉令其捨生死輪轉正*輪。

從其腹,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各有無數緊那羅女前後圍繞;又出無數百千億乾闥婆王,各有無數乾闥婆女前後圍繞。各奏無數百千天樂,歌詠讚嘆諸法實性11,歌詠讚嘆一切諸佛,歌詠讚嘆發菩提心,歌詠讚嘆修菩薩行,歌詠讚嘆一切諸佛成正覺門,歌詠讚嘆一切諸佛轉*輪門,歌詠讚嘆一切諸佛現神變門,開示演說一切諸佛般涅槃門,開示演說守護一切諸佛教門,開示演說令一切眾生皆歡喜門,開示演說嚴淨一切諸佛剎門,開示演說顯示一切微妙法門,開示演說舍離一切諸障礙門,開示演說發生一切諸善根門。如是周徧十方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於三昧之中,從其胸前的卍字變現出無數阿修羅使其遠離諸染污,修行菩薩行;從其背上變現出無數聲聞、緣覺為各類眾生方便說法;從其兩肩變現出無數夜叉、羅剎王守護一切善眾生;從其腹部變現出無數緊那羅王、乾闥婆王讚嘆成佛的修行法門。

【注釋】①卍字:又作「萬字」、「卍卍字」,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剎曩」,意譯作「吉祥海雲」、「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一。是顯現於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在佛教,卍字為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其後漸成為整個佛教的標誌。

②行:有三義:第一,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之意。在「造作」的意義上,等同於「業」,指能招感現世果報之過去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在「遷流變化」的意義上,為「有為」之義,因有為乃由因緣所造,故指無常之一切法。第二,動作、行為,具體是指為到達悟境所作的修行或行法。第三,進行、步行,即行、住、坐、臥(四威儀)之「行」。此章所用之「行」,分別指第一、第二種意義。

③不淨觀:五停心觀之一。為治貪心,觀身之不淨也。據淨影慧遠在《大乘義章》卷十二、卷十三的說法,不淨觀可分為兩大類:一者觀自身之不淨,二者觀他身之不淨。觀自身不淨,有九相:一死想,二脹想,三青瘀想,四膿爛想,五壞想,六血塗想,七蟲啖想,八骨鎖想,九分散想。《大智度論》中加「燒想」,而缺「死想」。「觀他身不淨」有五不淨:一種子不淨,身以過去之結業為種,現在以父母之精血為種。二住處不淨,在母胎不淨之處。三自相不淨,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淨。四自體不淨,由三十六種之不淨物所合成。五終竟不淨,此身死後,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則為灰,究竟推求,無一淨相。

④慈心觀:五停心觀之一,即「慈悲觀」,指對其他眾生作拔苦與樂想,以對治瞋恚障。瞋心重者修之。大、小乘所修有別。依《俱舍論》卷二十九之意,觀自行慈悲有七周,意即觀想對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姊妹)、下親(朋友知識)、中人(非怨非親)、下怨(害下親者)、中怨(害中親者)、上怨(害上親者),給予佛、菩薩、聲聞、獨覺所受的真正快樂。依《次第禪門》所述,對驟然間所發不問可否的非理瞋,修眾生緣慈;對人實來惱我而起的實理瞋,修法緣慈;對以己所解為是,其他說行為非的諍論瞋,修無緣慈。前者為小乘觀法,後者為大乘觀法。

⑤緣起觀:五停心觀之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緣性緣起觀」,即觀十二緣起之連環相續,而悟生死流轉之理,是對治眾生愚痴煩惱的觀法。

⑥等分行:指對於諸法以類相別而作的分類、歸納活動。等,平等;等級;等類。如《雜阿毗曇心論》卷六所說:「等者,眾事聚會之義」。分,分別;歸類。

⑦正住:「住」指「十住」,「正住」即正確的「十住」之境界。

⑧執金剛神:又雲「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為手執金剛杖而衛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遇佛出世,即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

⑨災:即「災患」,指妨礙向上修道之障,有八種。因為尋、伺、苦、樂、懮、喜、出息、入息等八者,妨礙入於色界第四禪,故稱之為「八災患」。

⑩橫:即「橫死」,指非因往世之業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災禍死亡的情形,又作「非時死」、「不慮死」、「事故死」。共有九種,得病無醫而死,王法誅戮,被非人奪去精氣,被火焚而死,溺水而死,被惡獸所吃,墮崖摔死,被毒藥毒死及咒咀而死,饑渴所困而死。

11諸法實性:即一切事物的最真實的相狀,也就是「真相」、「真理」。諸法,世間與出世間之一切萬法,乃差別之現象、隨緣之事;實性,即「實相」,真實之體相,乃平等之實在、不變之理。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胸前的卍字之中,生出無數百千億的阿修羅王。這些阿修羅王,都示現出不可思議的自在幻力,使百世界都發生大震動,一切海水自然而然地翻騰洶湧,一切大山之王互相衝擊,諸天宮殿無不動搖,諸魔之光明全部都被遮蔽,諸魔兵眾都被其摧伏;使全部眾生捨棄憍慢之心,除去憤怒和害人之心,破除煩惱之山,息滅諸多惡法,使無斗諍之心增長,永遠保持和善相處之心。這些海幢比丘以幻力開悟眾生,使其滅除罪惡,使其對生死產生恐怖,使其出離六道,使其遠離染著,使其住於無上菩提之心,使其修習一切諸菩薩行,使其住於一切諸波羅蜜,使其進入一切諸菩薩地,使其觀想一切微妙法門,使其知曉一切諸佛方便。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為應對聲聞、緣覺等二乘使其可以解脫,海幢比丘從其背上,生出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這些聲聞、緣覺,為執著我者宣說並無我的存在,為執著常恆不變者宣說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貪戀身心者宣說不淨觀,為有瞋行者宣說慈心觀,為有痴行者宣說緣起觀,為執著於等分行者宣說與智慧相應境界法;為樂於執著境界者宣說境界是並不存在的;為樂於執著寂靜處者宣說發大誓願完全饒益一切眾生之法。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兩肩,生出無數百千億諸夜叉、羅剎王,他們有種種不同的形貌、不同的色相,有的高大,有的矮小,都非常恐怖使眾生畏懼,無數的眷屬都分別圍繞著他們,而他們又守護著所有行善的眾生,保護著諸賢聖、菩薩等眾的聚會以及已經嚮往「正住」及進入「正住」的眾生。這些夜叉、羅剎,有的顯現為執金剛神,守護著諸佛以及佛的住處,有的守護著全部一切世間。他們使世間的有恐怖感的眾生得以安隱,有疾病的得以痊癒,有苦惱的得以免除遠離,有過錯和惡行的使其得以厭棄悔悟,有災橫的使其得以息滅。他們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使其全部舍離生死之輪而旋轉正*輪。

海幢比丘從其腹,生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各有無數緊那羅女前後圍繞著這些緊那羅王;又生出無數百千億乾闥婆王,各有無數乾闥婆女前後圍繞著他們。這些無數的緊那羅王、緊那羅女、乾闥婆王、乾闥婆女每一位都演奏著無數百千種天樂,歌詠讚嘆諸法實性,歌詠讚嘆一切諸佛,歌詠讚嘆發菩提心,歌詠讚嘆修菩薩行,歌詠讚嘆一切諸佛成正覺門,歌詠讚嘆一切諸佛轉*輪門,歌詠讚嘆一切諸佛現神變門,開示演說一切諸佛涅槃門,開示演說守護一切諸佛教門,開示演說使一切眾生皆歡喜門,開示演說嚴淨一切諸佛剎門,開示演說顯示一切微妙法門,開示演說舍離一切諸障礙門,開示演說發生一切諸善根門。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從其面門,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四兵①圍繞,放大舍光,雨無量寶,諸貧乏者悉使充足,令其永斷不與取行②;端正采女無數百千,悉以舍施心無所著,令其永斷邪淫③之行;令生慈心,不斷生命;令其究竟常真實語,不作虛誑無益談說;令攝他語,不行離間;令柔軟語,無有粗惡;令常演說甚深決定明了之義,不作無義綺飾言辭;為說少欲,令除貪愛,心無瑕垢;為說大悲,令除忿怒,意得清淨;為說實義,令其觀察一切諸法,深入因緣,善明諦理,拔邪見④刺,破疑惑山,一切障礙悉皆除滅。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從其兩目,出無數百千億日輪,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皆令離苦;又照一切世界中間,令除黑暗;又照一切十方眾生,皆令舍離愚痴翳障;於垢濁國土放清淨光,白銀國土放黃金色光,黃金國土放白銀色光,琉璃國土放玻璃色光,玻璃國土放琉璃色光,硨磲國土放碼瑙色光,碼瑙國土放硨磲色光,帝青國土放日藏摩尼王色光,日藏摩尼王國土放帝青色光,赤真珠國土放月光網藏摩尼王色光,月光網藏摩尼王國土放赤真珠色光,一寶所成國土放種種寶色光,種種寶所成國土放一寶色光,照諸眾生心之稠林,辦諸眾生無量事業,嚴飾一切世間境界,令諸眾生心得清涼,生大歡喜。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從其眉間白毫相中,出無數百千億帝釋,皆於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寶珠系其頂上,光照一切諸天宮殿,震動一切須彌山王,覺悟一切諸天大眾,嘆福德力,說智慧力,生其樂力,持其志力,淨其念力,堅其所發菩提心力。讚樂見佛,令除世欲;讚樂聞法,令厭世境;讚樂觀智⑤,令絕世染,止修羅戰⑥,斷煩惱諍,滅怖死心,發降魔願,興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眾生一切事業。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於三昧之中,從其面門生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從其兩目生出無數百千億日輪,從其眉間白毫相中生出無數百千億帝釋,都於此三昧之中做利益眾生之事。

【注釋】①四兵:為印度古代戰場上之四種軍兵。象兵,即每四人組成一隊,共護象足。馬兵,每八人組成一隊,共護馬足。車兵,每十六人組成一隊,共護軍車。步兵,每三十二人組成一隊,執持兵杖。此處指轉輪王出遊之時所具的衛護之士。

②不與取行:十惡業道之一,指他人不給與而自己取之,即偷盜。禁制這種行為者稱為「不與取戒」,為五戒中的第二戒。

③邪淫之行:又作「欲邪行」,為「十惡」之一。指在家者於配偶之外的異性發生的性行為,佛教居士者不可為之惡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與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雖與妻子,但行於不適當之時間、場所、方法等,亦為邪淫。

④邪見:指不正之執見,主要指撥無四諦因果之道理者。是「八邪行」、「十惡」、「十隨眠」、「五見」之一。以為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也沒有由原因而生之結果,因此主張惡不足畏,善也不足喜。這些理論見解就是「邪見」。

⑤觀智:觀見佛法之正智。

⑥修羅戰:指阿修羅王與忉利天帝釋之戰鬥。修羅有美女而無好食,諸天有好食而無美女,互相憎嫉,故常戰鬥。其戰鬥之場所,稱為修羅場;作戰之軍,稱為修羅軍。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面門生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這些轉輪聖王具足七寶,有四兵圍繞,放出無量光芒,降下無量之寶,使那些貧乏者都可以有充足的財物,使其永斷偷盜行為;又有無數長相端正美麗的宮女,都做出種種施捨行為而心卻沒有如何執著,使那些欲望強烈的眾生永遠斷除邪淫之行;使眾生產生慈悲之心,不殺戮生命;使眾生獲得最究竟的境界而常常說出真實的話語,而決不以虛誑之心說出虛偽不實的言說;使眾生相信接受別人的見解,不在眾生之間做出挑撥離間的行為;使其以溫柔和緩的語言說話,從不使用粗俗惡劣的話語;使其常常演說很深刻而決定明了之義理,而不作沒有意義的空虛之言辭;為其宣說抑制欲望之法,使其除去貪慾與愛戀之情,心無瑕疵與污垢;為其宣說大悲之義,使其去除忿怒,在意識層面得到清淨;為其宣說真實之理,使其觀察一切諸法,深入因緣,善於明了真理,拔出邪見之刺,破除疑惑之山,除滅一切障礙。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兩目,生出無數百千億日輪。這些日輪,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道,使這些界別的眾生都遠離痛苦;也照耀著一切世界的空間之中,除掉黑暗;也照耀著一切十方眾生,使其都舍離愚蠢、無明的障礙;在垢濁國土放出清淨之光,白銀國土放出黃金色之光,黃金國土放出白銀色之光,琉璃國土放出玻璃色之光,玻璃國土放出琉璃色之光,硨磲國土放出瑪瑙色之光,瑪瑙國土放出硨磲色之光,帝青國土放出日藏摩尼王色之光,日藏摩尼王國土放出帝青色之光,赤真珠國土放出月光網藏摩尼王色之光,月光網藏摩尼王國土放出赤真珠色之光,一寶所成國土放出種種寶色之光,種種寶所成國土放出一寶色之光,照耀著諸眾生心之稠林,為諸眾生辦成無量的事業,裝飾著一切世間的境界,使諸眾生之心得到清涼,生出大歡喜。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眉間白毫相之中,生出無數百千億帝釋。這些帝釋,都在境界之中得到自在,其頭頂上繫著摩尼寶珠,其光照耀著一切諸天的宮殿,使一切須彌山王都感覺到震動,使一切諸天大眾得到覺悟,感嘆福德之力,宣說智慧力,產生快樂力,堅持其志力,淨化其念力,堅定其所發的菩提心力。讚嘆並且使其樂於觀佛,使其除去世俗的情慾;讚嘆並且使其樂於聞法,使其厭惡世間的景象;讚嘆並且樂於觀智,使其斷絕世俗的染著,停止修羅與天帝釋的戰鬥,斷滅煩惱之斗諍,滅除對於死亡的恐懼之心,發降魔之願,興起樹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眾生一切事業。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從其額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色相端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言音美妙,勸佛說法,嘆佛功德,令諸菩薩悉皆歡喜,能辦眾生無量事業,普徧一切十方世界。

從其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眾,悉以相、好莊嚴其身,放無邊光,說種種行。所謂:讚嘆布施,令舍慳貪,得眾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讚嘆持戒功德,令諸眾生永斷諸惡,住於菩薩大慈悲戒;說一切有悉皆如夢,說諸欲樂無有滋味,令諸眾生離煩惱縛;說忍辱力,令於諸法心得自在;贊金色身,令諸眾生離瞋恚垢,起對治①行,絕畜生道;嘆精進行,令其遠離世間放逸,皆悉勤修無量妙法;又為讚嘆禪波羅蜜,令其一切心得自在;又為演說般若波羅蜜,開示正見,令諸眾生樂自在智,拔諸見毒②;又為演說隨順世間種種所作,令諸眾生雖離生死,而於諸趣自在受生;又為示現神通變化,說壽命自在,令諸眾生髮大誓願;又為演說成就總持力、出生大願力、淨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又為演說種種諸智,所謂:普知眾生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來十力智、普知諸佛自在智。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頂上,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等,諸相隨好清淨莊嚴,威光赫奕如真金山,無量光明普照十方,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雨法雨。所謂:為坐菩提道場諸菩薩雨普知平等法雨,為灌頂位③諸菩薩雨入普門法雨,為法王子位④諸菩薩雨普莊嚴法雨,為童子位⑤諸菩薩雨堅固山法雨,為不退位⑥諸菩薩雨海藏法雨,為成就正心位⑦諸菩薩雨普境界法雨,為方便具足位⑧諸菩薩雨自性門法雨,為生貴位⑨諸菩薩雨隨順世間法雨,為修行位⑩諸菩薩雨普悲愍法雨,為新學諸菩薩11雨積集藏法雨,為初發心12諸菩薩雨攝眾生法雨,為信解13諸菩薩雨無盡境界普現前法雨,為色界14諸眾生雨普門法雨,為諸梵天雨普藏法雨,為諸自在天15雨生力法雨,為諸魔眾雨心幢法雨,為諸化樂天16雨淨念法雨,為諸兜率天雨生意法雨,為諸夜摩天17雨歡喜法雨,為諸忉利天雨疾莊嚴虛空界法雨,為諸夜叉王雨歡喜法雨,為諸乾闥婆王雨金剛輪法雨,為諸阿修羅王雨大境界法雨,為諸迦樓羅王雨無邊光明法雨,為諸緊那羅王雨一切世間殊勝智法雨,為諸人王雨無樂著法雨,為諸龍王雨歡喜幢法雨,為諸摩睺羅伽王雨大休息法雨,為諸地獄眾生雨正念莊嚴法雨,為諸畜生雨智慧藏法雨,為閻羅王界眾生雨無畏法雨,為諸厄難處眾生雨普安慰法雨。悉令得入賢聖眾會。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從其額頭生出無數梵王,以美妙的聲音激勵佛說法;從其頭頂上,生出無量佛土的菩薩眾,都以相、好莊嚴其身,放出無邊光芒,為眾生宣說種種修行方法;從其頂上,生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光明普照十方,發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出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雨法雨。

【注釋】①對治:原意為「否定」、「遮遣」,佛教中以之指依照正確的修行方法斷除煩惱等。其中,「道」即正確的方法,為「能對治」,「煩惱」等為「所對治」。據《俱舍論》卷二十一,有四種對治煩惱的方法,可順次配於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與勝進道等四道。第一,厭患對治,又作厭壞對治,首先深厭欲界生死之苦與煩惱惑業之集。第二,斷對治,其次觀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以斷除煩惱。第三,持對治,再次保持擇滅(以真智之揀擇力來斷滅煩惱)之得,使其不失。第四,遠分對治,再觀四諦之理,以更遠離前所斷之煩惱。

②諸見:即種種「邪見」,總計六十二種,是古代印度外道之妄執。

③灌頂位:「十住位」第十,即「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三別相:(1)度眾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眾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④法王子位:「十住位」第九,即「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⑤童子位:「十住位」第八,即「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⑥不退位:「十住位」第七,即「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⑦正心位:「十住位」第六,即「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⑧「方便具足位」:「十住位」第五,即「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⑨生貴位:「十住位」第四,即「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⑩修行位:「十住位」第三,即「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障礙。

11新學諸菩薩:「十住位」第二,指進入「治地住」的菩薩,因為「發心住」意味著進入成就菩薩果位的菩薩行,因此名之為「新學菩薩」。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為「治地住」。

12初發心:「十住位」第一,即「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13信解:依靠信仰而得殊勝的理解,這是小乘佛教修行階位之名,又名「信勝解」,為鈍根者入修道位之名。《俱舍論》卷二十三說︰「至住果位捨得二名,謂不復名隨信、法行,轉得信解、見至二名,此亦由根鈍利差別。」(《大正藏》卷二十九,頁一二二下)這是說,在見道位中,諸鈍根者原名隨信行,後至修道住果之位,則改名信解。

14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為此界的眾生,只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至四禪等一共十八層天。

15自在天:即「大自在天」,印度教濕婆神的異名。在印度的文化傳統中,此神原與毗濕奴同居梵天之下,後來成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

16化樂天:音譯作「尼摩羅天」、「維那羅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樂變化天」等。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為他化自在天,下為兜率天。此天之人,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稱「化自樂」。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日夜,壽長八千歲,身長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視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剛剛降生就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

17夜摩天:六欲天之一,音譯又作「焰摩」、「須焰摩」、「須焰」等,意譯為「善時分」、「善時」、「妙善」等,也稱為「離諍天」。此天界光明赫奕,無晝夜之別。居於其中之天人分分度時受不可思議之歡樂。距閻浮提十六萬由旬,距忉利天八萬由旬;縱廣有八萬由旬。其天王名叫「牟修樓陀」,身量五由旬。又此天界有高一萬由旬的四大山及種種異山,亦有無數天華以為莊嚴,有種種河池,百千園林周匝圍繞。河池有勝妙蓮華,園林有天女喜笑歌舞,成就其他無量功德。天眾受種種快樂,其勝妙非忉利天所能及。壽二千歲,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二百歲。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重三銖。有婚姻之事,男娶女嫁,男女相近或纔相抱即形成性行為。兒從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閻浮提三、四歲之童(一說七歲),出生不久身形就迅速成滿,常食淨摶食。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額上生出無數百千億的梵天。這些梵王色相端正莊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以其美妙的聲音和語言鼓勵佛為眾生說法,感嘆佛的功德,使諸菩薩都歡歡喜喜,為眾生辦理無量的事業。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頭上生出無量佛剎微塵數的菩薩眾。這些菩薩都以相、好莊嚴其身,放出無邊光芒,宣說種種修行方法。這些方法有:讚嘆布施,使眾生捨棄吝嗇和貪婪,獲得眾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讚嘆持戒的功德,使諸眾生永遠斷除諸惡,堅住於菩薩大慈悲戒;宣說一切事物都如同夢境,宣說諸欲望、快樂都沒有滋味,使諸眾生遠離煩惱的束縛;宣說忍辱之力,使眾生在諸法之中獲得心的自在;讚嘆金色身,使諸眾生遠離瞋恚等污垢,生起對治之行,斷絕畜生道;感嘆精進之行,使其遠離世間的種种放逸,都勤修無量妙法;又為眾生讚嘆禪波羅蜜,使其於一切心都獲得自在;又為眾生演說般若波羅蜜,開示正見,使諸眾生樂自在之智,拔除諸見之毒;又為眾生演說隨順世間的種種所作,使諸眾生雖然有生有死,但卻在六道中自在受生;又為眾生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宣說壽命自在,使諸眾生髮大誓願;又為眾生演說成就總持力、出生大願力、淨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又為眾生演說種種諸智,所謂:普知眾生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來十力智、普知諸佛自在智。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頂上,生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與倫比,「三十二相」及「八十好」清淨莊嚴,威光赫奕如真正的金山,發出無量光明普照著十方世界,發出的美妙聲音充滿法界,示現出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降下法雨。所謂:為坐菩提道場諸菩薩降下普知平等法雨,為灌頂位諸菩薩降下入普門法雨,為法王子位諸菩薩降下普莊嚴法雨,為童子位諸菩薩降下堅固山法雨,為不退位諸菩薩降下海藏法雨,為成就正心位諸菩薩降下普境界法雨,為方便具足位諸菩薩降下自性門法雨,為生貴位諸菩薩降下隨順世間法雨,為修行位諸菩薩降下普悲愍法雨,為新學諸菩薩降下積集藏法雨,為初發心諸菩薩降下攝眾生法雨,為信解諸菩薩降下無盡境界普現前法雨,為色界諸眾生降下普門法雨,為諸梵天降下普藏法雨,為諸自在天降下產生「力」的法雨,為諸魔眾降下心幢法雨,為諸化樂天降下淨念法雨,為諸兜率天降下產生「意」的法雨,為諸夜摩天降下歡喜法雨,為諸忉利天降下快速莊嚴虛空界法雨,為諸夜叉王降下歡喜法雨,為諸乾闥婆王降下金剛輪法雨,為諸阿修羅王降下大境界法雨,為諸迦樓羅王降下無邊光明法雨,為諸緊那羅王降下一切世間殊勝智法雨,為諸人王降下無樂著法雨,為諸龍王降下歡喜幢法雨,為諸摩睺羅伽王降下大休息法雨,為諸地獄眾生降下正念莊嚴法雨,為諸畜生降下智慧藏法雨,為閻羅王界眾生降下無畏法雨,為諸厄難處眾生降下普安慰法雨。全部使其得以進入賢聖眾會。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觀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憶念彼三昧解脫,思惟彼不思議菩薩三昧,思惟彼不思議利益眾生方便海,思惟彼不思議無作用①普莊嚴門,思惟彼莊嚴法界清淨智,思惟彼受佛加持②智,思惟彼出生菩薩自在力,思惟彼堅固菩薩大願力,思惟彼增廣菩薩諸行力。如是住立,思惟觀察,經一日一夜,乃至經於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復經六日。

過此已後,海幢比丘從三昧出。善財童子贊言:「聖者!希有奇特!如此三昧最為甚深,如此三昧最為廣大,如此三昧境界無量,如此三昧神力難思,如此三昧光明無等,如此三昧莊嚴無數,如此三昧威力難制,如此三昧境界平等,如此三昧普照十方,如此三昧利益無限,以能除滅一切眾生無量苦故。所謂:能令一切眾生離貧苦故,出地獄故,免畜生故,閉諸難門故,開人、天道故,令人、天眾生喜樂故,令其愛樂禪境界故,能令增長有為樂故,能為顯示出有樂故,能為引發菩提心故,能使增長福智行故,能令增長大悲心故,能令生起大願力故,能令明了菩薩道故,能使莊嚴究竟智故,能令趣入大乘境故,能令照了普賢行故,能令證得諸菩薩地智光明故,能令成就一切菩薩諸願行故,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故。聖者!此三昧者,名為何等?」

【章旨】善財童子歷經六月零六日觀察思維海幢比丘之三昧力。等到海幢比丘從這一三昧境界之中出來,善財童子立即向其表達了對於這一三昧的極大敬意,並且殷切地向海幢比丘請教。

【注釋】①作用:動作起用,簡稱為「用」。在三世有為法中,唯現在法有作用,過去及未來之法無有作用。在有為法的「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於未來,住、異、滅三相之作用則起於諸法已生之現在。此外,無為法離生、住、異、滅四相,不為世所遷流,因此都無有作用。

②加持:又譯作「所持」、「護念」,指互相加入,彼此攝持。原意為「站立」、「住所」,後轉為「加護」之義。佛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

【語譯】當時,善財童子一心觀察海幢比丘,產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回憶記憶著這一三昧解脫法門,思惟這一不可思議的菩薩三昧,思惟這一不可思議的利益眾生方便海,思惟這一不可思議的無為法之普莊嚴門,思惟這一莊嚴法界清淨之智,思惟這一受佛加持之智,思惟這一出生菩薩的自在力,思惟這一堅固菩薩的大願力,思惟這一增廣菩薩的諸行力。就這樣,善財童子站立著思惟觀察,經過一日一夜,乃至經過七日七夜、半月、一月,最終一直經過了六個月另加六日。

六個月零六日之後,海幢比丘從三昧中出來。善財童子讚嘆說:「聖者!真是希有!真是奇特啊!這種三昧最為深刻,這種三昧最為廣大,這種三昧境界無量,這種三昧神力難於思維,這種三昧光明無等,這種三昧莊嚴無數,這種三昧威力難於控制,這種三昧境界平等,這種三昧普照十方,這種三昧利益無限,因為它能夠除滅一切眾生無量的痛苦。具體而言: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貧窮之苦,出離地獄,免於作畜生,關閉那些難於掌握的法門,開闢出人、天之道,使人、天眾都產生喜樂,使人、天眾喜愛禪的境界,使其有為樂得到增長,並且為其顯示出有為之樂,能夠引發出他們的菩提心,能使他們的福智行得到增長,能使他們的大悲心得到增長,能使他們生起大願力,能使他們明了菩薩道,能使究竟智得到莊嚴,能使其趣入大乘的境界,能使其明了普賢行,能使其證得諸菩薩地的光明智慧,能使其成就一切菩薩諸願行,能使其安住於一切智智之境界中。聖者!這一三昧,叫什麼名字呢?」

海幢比邱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又名『普莊嚴清淨門』。善男子!我以修習般若波羅蜜故,得此普莊嚴清淨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

善財童子言:「聖者!此三昧境界究竟唯如是耶?」

海幢言:「善男子!入此三昧時,了知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往詣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超過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莊嚴一切世界無所障礙;修治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嚴淨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見一切佛無所障礙;觀一切佛廣大威德無所障礙;知一切佛自在神力無所障礙;證一切佛諸廣大力無所障礙;入一切佛諸功德海無所障礙;受一切佛無量妙法無所障礙;入一切佛法中修習妙行無所障礙;證一切佛轉*輪平等智無所障礙;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海無所障礙;觀十方佛法無所障礙;大悲攝受十方眾生無所障礙;常起大慈充滿十方無所障礙;見十方佛心無厭足無所障礙;入一切眾生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根①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智無所障礙。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如諸菩薩入智慧海,淨法界境,達一切趣,徧無量剎,總持自在三昧清淨,神通廣大,辯才無盡,善說諸地,為眾生依。

【章旨】海幢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或「普莊嚴清淨門」)三昧的神奇之處。

【注釋】①眾生根:眾生的根性。

【語譯】海幢比丘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一三昧名叫『普眼捨得』,也叫『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又名『普莊嚴清淨門』。善男子!我是因為修習般若波羅蜜的緣故而獲得這一普莊嚴清淨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的。」

善財童子又問:「聖者!這一三昧境界究竟有些什麼內容呢?」

海幢比丘說:「善男子!進入這一三昧時,可以沒有障礙地了知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來往於一切世界之間,可以沒有障礙地超越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莊嚴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修治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嚴淨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見到一切佛,可以沒有障礙地觀一切佛的廣大威德,可以沒有障礙地知曉一切佛的自在神力,可以沒有障礙地證得一切佛的諸廣大力,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佛的諸功德海,可以沒有障礙地接受一切佛的無量妙法,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佛法中修習各種妙行,可以沒有障礙地證得一切佛轉*輪所說的平等智,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諸佛眾會的道場海,可以沒有障礙地觀見十方佛法,可以沒有障礙地以大悲攝受十方眾生,可以沒有障礙地生起大慈使其充滿十方,可以沒有障礙地既觀見十方佛而心卻無任何厭惡與滿足,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眾生海,可以沒有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的根性海,可以沒有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諸根的差別智。善男子!我只知曉這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可以使諸菩薩進入智慧海,使法界境得到清淨,了達一切諸趣,身體徧布無量國土,以總持之力而得自在三昧清淨,神通廣大,辯才無盡,善於宣說菩薩修行所經歷的諸地,並且作為眾生的依止。

「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辨其功德,了其所行,明其境界,究其願力,入其要門,達其所證,說其道分,住其三昧,見其心境,得其所有平等智慧?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住處名曰『海潮』①;彼有園林名『普莊嚴』②;於其園中,有優婆夷名曰『休舍』③。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于海幢比丘所,得堅固身,獲妙法財④,入深境界,智慧明徹,三昧照耀,住清淨解,見甚深法,其心安住諸清淨門,智慧光明充滿十方,心生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恭敬瞻仰,思惟觀察,諮嗟戀慕,持其名號,想其容止⑤,念其音聲,思其三昧及彼大願所行境界,受其智慧清淨光明。辭退而行。

【章旨】海幢比丘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海潮」地方「普莊嚴園林」中的休舍優婆夷,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海幢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海潮:據澄觀的解釋,以「海潮」為名是因為「前國顯方便行不離般若故,言海潮者,謂潮所至處,顯方便就機不過限故。亦將入生死海以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故上法門名為海藏。」(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中)

②普莊嚴:據澄觀所說,「園名普莊嚴者,約相廣有眾嚴故,約表以生死為園苑,萬行為莊嚴故。又文義相隨等莊嚴總持無漏法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中)

③休舍:據澄觀的解釋,「休舍」意思為「意樂」、「希望」、「滿願」,以「休舍」為名是因為「謂隨眾生意樂希望得圓滿故,亦能圓滿性相法故。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此以慈心方便入俗故寄優婆夷矣。」(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中)

④法財:與「世財」的對應詞,指佛法、教說等。因為精神之教法能滋潤眾生,為眾生長養慧命之資糧,猶如世間之財寶,故喻稱為「法財」。

⑤容止:儀容舉止;允許棲止。此中所用為第一種義項。

【語譯】海幢比丘又對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如此的妙行,能夠辨別各種功德,明了各種行為,明觀如此境界,究竟其願力,進入其關鍵之處,了達其所證,宣說其道分,住於其三昧,觀見其心境,獲得其所有平等智慧呢?善男子!從這個地方再南下,有一個名叫『海潮』的住處;那裡有一處名叫『普莊嚴』的園林;在這個園林中,有一位名叫『休舍』的優婆夷。你可以到她那裡向她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在海幢比丘的住所,已經獲得堅固身,獲得美妙的法財,進入很深的境界,智慧明徹,三昧照耀,住於清淨的解悟之中,觀見甚深之法,其心安住於諸清淨門,智慧光明充滿十方。善財童子心中生出大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海幢比丘之足,圍繞無量匝恭敬瞻仰、思惟觀察海幢比丘,諮嗟戀慕,持其名號,想其儀容舉止,念其音聲,思其三昧及彼大願所行境界。善財童子接受了海幢比丘的智慧清淨光明,辭別了比丘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七參——海幢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捨得門」(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普莊嚴清淨門」),是進入「十住」第六住——「第六海幢寄正心住」的方法。所謂「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是指成就第六般若的菩薩所成的境界,因為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為「正心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