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八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佛說阿彌陀經》。大家請打開經本,請看經文: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這段經文是從壽命無量,來解釋為什麼稱為阿彌陀。我們人的壽命在減劫的時候(最短)是10歲,在增劫最長的是84000歲,就我們現在的人來說,100歲算是時間比較長的了,我們叫高壽了,天人的壽命從輪王到帝釋,到非非想處天,最長的壽命也只是8萬大劫,所以說凡夫的壽命是有限量的。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身,那壽命也有三種:法身,以真如理體為身,真如理體不生不滅,所以呢,法身的壽命無始無終;報身,他是以智慧為身,從迷到悟作為這個壽命的開始,既證法身不會再迷惑,所以壽命有始無終;應身,應眾生機為生,眾生機緣成熟則應機顯現,那麼眾生的機緣已經不存在了,應身也隨之消滅,也隨之滅亡,壽命有始有終,這是從應身上說。
那麼阿彌陀佛應身的壽命是多少呢?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印度有十個大的這個數的詞,十個大數的詞,依次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個無邊阿僧祗劫,這是沒有辦法來計算的,阿彌陀佛為了讓念佛修行,尋求往生的眾生,心中有依靠,特現無量壽來攝持眾生,讓眾生去除掉心裡的不安。他在壽命無量願中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觀察他方世界,見有的剎土雖然佛的壽命長久,但是他國土裡他教化的眾生壽命短促,而修行佛道的人,死是退轉的根本,這一期剛稍微有點感覺,有點成績了,但是一死了之後隔陰之迷,轉世還要重來,那下一世的因緣好,能聞到佛法,下一世的因緣不好,因為前世修到這個福德是不是,享福報又容易墮落。所以呢,他就現這個壽命無量,他發這個壽命無量的願,法藏菩薩悲心建立此願,那教主的壽命無量,往生者的壽命也無量,這樣就為往生者不退轉做了一個根本的保障。
日本的澄憲師贊這是淨土第一德,就是說在饒益眾生的功德中這是第一德。望西師說諸樂根本只在此願,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根本,就是在這個壽命無量的大願。那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和阿彌陀佛同樣具有無量壽,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也是由往生者念佛功夫所感得的。這個念佛人一心念佛,淨業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所以得無量壽。不像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做不了自己的主,想死的時候死不了,不想死的時候不死又不行,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念佛,不辜負阿彌陀佛度眾生的這個悲願。
曾經我在南方的一個大城市,那個城市的居士比較有福報,去主持一個法會,最後臨走的時候呢,居士們的供養,我拿他們的供養,我用他們的供養,我就給他們結緣阿彌陀佛的那個畫像,沒結緣幾分鐘全都給我退回來了,全都就都給我們退回來了,說師父,我們現在還不想死,有個80的老太太找我,師父,我們現在還不想死,我們現在只想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她對這個就迷惑嘛,是不是,所以說在我們好多居士心中就是什麼?要消災延壽,而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你當下心性的顯現就是無量壽的,所以我們只執著這個自己做不了(主)的、四大的假合的色體,那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的,都80多了還沒看明白,是不是,所以非常的沒有智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念佛。
信願行如三足鼎立,用我們的真心切願求生淨土,不辜負阿彌陀佛度眾生的悲願的。我們看不但年齡大的那個,還有好多年輕的30多40多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撒手西去,是不是,這個並不一定能到極樂世界的,是不是,所以說你看我們前兩天,師父看到那個大連萬達過去的老總,叫徐明是不是的,好像也走了,前幾年那個王君堯38歲,多年輕,這都是給我們的警示啊,所以我們一定要不辜負阿彌陀佛的這個悲願的,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的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直至成佛,永遠沒有退轉了。那也許有人會問,阿彌陀佛能以無量壽來攝客群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才活到80歲就涅槃了呢?這裡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呢,各依本願所成,阿彌陀佛發的是壽命無量願,而釋迦牟尼佛在《悲華經》中我們看到,他發的願是人壽百歲的時候,到五濁惡世來度化眾生,他呢,願減壽20年以補末劫受苦眾生。他的大悲心,他本來是百歲平均壽命,他減20年給大家,所以減壽20年來補受苦眾生。再有,世尊為讓眾生警覺到人生的無常,使其生這個厭離心,訴求解脫,所以呢現短壽相,80歲入涅槃,這是隨願他老人家的願心,來給我們一個警醒。第二個呢,是由眾生的福德和惡業召感。極樂世界的眾生福德深厚,所以感得阿彌陀佛壽命無量而住世久遠,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重福薄,福力不及業力,故感得世尊80歲的壽命,這個不能怪世尊沒有慈悲心,這個呢都是在我們所感的,我們所感的,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
我們前面講過阿彌陀佛的兩個核心功德: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為什麼都用,我們看《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為什麼都用無量壽作為經題,而不用無量光作為經題呢?這是因為無量壽是體,無量光是體之用。如果沒有證得無量壽之身,那麼光明的這個用從何而來呢?那離開了壽的本體,就沒有光明了,這就叫做以體攝用。證得了無量壽之體,同時也就有了無量光了。實際上這個無量壽無量光,也是跟我們一切眾生的自性是高度的吻合,我們的自性也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無量光,豎窮三際是無量壽;自性常寂是無量壽,自性常照是無量光;自性寂照不二就是阿彌陀。那這就告訴我們原來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建立在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的這個性德裡面,所以說那箇中峰禪師開示:「悟則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本來的性德,這聲佛號我們念起來就會覺得非常的親切,越念越想念,越念這個心越清淨,這是由於我們具有無量光壽的性德。但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把這個無量光壽的性德,我們呢把它給障覆了,把它給染污了,是不是,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我們的無量光壽顯現不出來了,現在我們只要一念回光,把無量光壽的性德重新的顯發出來,那靠什麼?就是靠果體上已經成就的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幫我們顯發,以阿彌陀佛的果德光壽來引導自性光壽,也就是把自性光壽修成果德光壽,這就是所謂的即佛即心,即心即佛,我們能一心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光同佛光,壽同佛壽,與阿彌陀佛沒有任何的差別。我們一定要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在念我們的性德,和阿彌陀佛等無的性德的,沒有任何的差別的,把我們用這種阿彌陀佛已經證得的這種功德,把我們的清淨本性完全地顯發出來。
現在我們的煩惱業力太重了,雖然我們有無量壽的長生妙訣,但是呢已經迷失了;雖然我們具有無量光的光明,但是呢我們內心全是黑暗,全是無明。所以我們是自己昧卻了真心,自己迷失了智慧,現在我們就要就路返家。
法藏菩薩為什麼要發願用名號救度眾生,他是悲憫我們,他看我們具有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呢,卻在六道輪迴裡面苦不堪言,冤枉輪迴,所以他建立名號來救度我們。這個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現前一念的自性,這個一念的自性的光壽也不可思議,我們真的能一念相應,這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念佛就是念我們的自性,念自心不離念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蕅益大師說:「離開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啊」。我們佛法裡面好用這個波和水來做比喻,離開波,上哪去找水去,找不著水的。而離開阿彌陀佛名號,如何來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呢?就像離開水你想找波也找不著。在我們這個時代煩惱非常的厚重,在遇到種種令我們不安、恐怖境界的時候,要記得用這一句名號來喚醒,就像古德說的聲聲喚醒夢中人,我們現在都是夢中人,我們具有無量光壽的心,被無明煩惱壓住了,要用這句名號不斷地來呼喚,來喚醒,喚醒了你就得救了,這就是覺。
所以念這句名號千萬要用心念,不是口念彌陀心散亂。我們要用心念,用一心在念這句佛號,這樣靠這句佛號就能把我們喚醒,我們看看其他的方法已經不再適合了,這句佛號又簡單、又明了、又快速、又直達、徹法源底,直達我們的心性的根本,就是阿彌陀佛就直接喚醒我們的清淨本性,它和我們的清淨本性相應,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為我們來解釋無量光無量壽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經文: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在本經的前半部分,就是發起序中說: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是說明阿彌陀佛正住世。這句經文,就是於今十劫這句經文是介紹阿彌陀佛已成佛的劫數,這兩段經文是互相照應的。
那麼什麼叫成佛呢?因行果滿,得證菩提,這就叫做成佛。
法身佛是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的,個個不無,人人本具。就是我們說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是我們人人就都有的,所以我們要恭敬一切的眾生,禮敬一切諸佛,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人人本具的,這個沒有什麼成與不成的。
第二個呢是報身佛,這個就是因行果滿所得證菩提,可以說「成」,但它有始無終,無所謂成佛多少劫,他已經證了,永遠就存在了,沒有再滅了。所以呢,無所謂成佛多少劫,現在說的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指應身佛來說的。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他的無量壽才剛剛開始,他度化眾生的這個無量壽,才剛剛開始,他每天在極樂國中大興法會,高豎法幢,演說妙法,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機會難得,不要錯過了這個殊勝的這種法緣,應當發起心來速求往生,而且阿彌陀佛成佛十劫就已經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和菩薩眾,這說明淨土法門攝機最廣,可以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師子峰說:「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我們眾生都必須要修行的,師父一再強調這個問題,眾生本來成佛是不是,你有這個根基,你有這個基礎,你有這個本來,你為什麼不把他去恢復了呢?是不是,還冤枉六道輪迴,冤枉受苦。《法華經》中做的比喻,你有衣里明珠,有這個寶貝,你還在討飯,還在受窮,是不是,那就太沒有智慧了。有的居士來找師父,師父你看我是不是修行的材料,師父說,你本來成佛,你找到你自己的本家,你自己的老家,怎麼不應該的,你們都是大善根基,都本來成佛,我不敢輕汝,汝當得成佛,你們本來都是佛的。
說我們應該修行,應該念佛,而且呢,必須要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我們只要精進努力,依照這個淨土法門,這個法門下手最易,成效最快,而力小功高。所以上至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下至十念凡夫,往生不退而成就的人數也數不清的。那如果遇到這樣好的法門,我們還不能精進努力念佛,那豈不是自己耽誤了自己,同時呢,也辜負了阿彌陀佛建立這個名號的一片苦心的。我們今天能聞到佛法,能聽到淨土法門,都非常有幸的,從師父的感覺來說,非常幸運的,現在心特別安定的。什麼原因?我有依靠了,我找到自己的歸屬了,不像過去的恐怖。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有經常看比我小五六歲的小孩,我那個時候八九歲,我就想他們多幸福,能比我晚死幾年是不是,現在一想原來人本來沒有生死的,只是一期生命的轉換,你這一期修的好,念佛!這一期你到極樂世界永不輪迴。你這一期造作惡業,是不是,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你下一期受苦的報身又顯現出來了,沒有生滅,只不過身份的轉換,永遠沒有生滅的,不生不滅的。既然我們知道這個轉換了,為什麼我們不換一身華麗的衣服呢?不換一個萬億紫磨真金色身的呢?是不是,為什麼非得要披毛戴角呢?是不是,你看你們穿的皮鞋,穿的皮衣是不是,以後我們這個心念都是和以後,就召感了以後的業力,召感了以後的果報。師父不是說不希望你們穿得好看,需要的,佛法也要清淨莊嚴是不是,你看極樂世界的瓔珞寶珠裝飾其身,我們呢?我們也要用這種清淨莊嚴來裝飾我們,就像我們念佛人心性光明是不是,面相都現光明是不是。他們一見師父臉這麼亮,問是不是念佛念來的,是不是,正好弘法。所以你們也要給社會,也要做一個表率,也要給你們的家庭,也要做一個榜樣,就是在這句名號當中,恢復你們的清淨莊嚴,大家都可以跟著你們念佛,你們的兒女,你們的兒孫,你們的姊妹,你們的家親眷屬,都會隨著你們來學佛,他們呢,也會獲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是最負責任的,最孝最慈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有主必有伴,前面我們介紹的是阿彌陀佛,這次呢介紹伴。我們上面說了,阿彌陀佛願力廣大,普攝群機,所以有無量無邊的弟子。聲聞,這句經文當中首先提到的聲聞,什麼叫聲聞?聽聞佛講四諦,苦集滅道這叫四諦,講四諦法而悟道的,聲聞緣覺。大德做了一比喻,比喻是佛的庶子,什麼叫庶子?就是表這個妾、奴婢所生的孩子,這個呢叫做庶子,地位比較低;那個菩薩呢是佛的真子,我們比喻呢就是法王子,這是菩薩;凡夫,凡夫呢是佛的外子,外子比如外甥。既然大家都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三乘人天的這些區別。菩薩、羅漢、這些凡夫,這些往生的到了極樂世界都是佛的弟子,將來必定成佛,就是都是真子了,都是真子。這裡呢,光提到羅漢,聲聞弟子,沒有提到緣覺,緣覺也已經包含在聲聞眾裡面了。那麼這裡面有個問題了,阿羅漢是小乘根基,他是修小乘法的對不對,我們都知道阿羅漢他是小乘法,極樂世界是純一法界,純大乘基,怎麼會有聲聞羅漢呢?我們看《往生論》裡面,《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說呢,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就是連這個女人及根缺,什麼意思呢?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自然是萬億紫磨真金色身。你一往生,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眾生,一往生以後,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還有女人,還有這種根缺的,就是有缺陷的這麼一批眾生,是不是,不是說他們不能往生,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看有好多念佛的也是有根缺的,但是他們念佛比我們還要精進,他們往生以後和我們一模一樣,萬億紫磨真金色身的。這是說明極樂世界,大家都是純一法界,沒有差別的。二乘種不生,什麼意思呢?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種了,不管你在娑婆世界,就是在他方,就是極樂世界以外的法界,你修任何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都是大乘法,都是大乘根基。你可以修二乘法,但是呢,你的心是菩薩心,這我們通過往生論來看。我們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說這一句話大家呢都會有誤會,我們再接著往下看,「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關鍵是什麼?臨終回向菩提。念佛的心、求往生的心就叫回向菩提心。這個意義明白了,我們就能對極樂世界更有一個更好的表現,前面說了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這裡面給我們解釋的更清楚,他的苦,什麼連二乘的苦都沒有了,連這種就是說二乘這種種性的苦就都沒有了。什麼叫定性呢?這個裡面說了,定性二乘,這個定性二乘指的是聲聞緣覺,已證無漏,已斷見思煩惱,證得人空,但是他未證法空,沒有得法空,他對莊嚴淨土利樂有情沒有好樂之心,他安住在自了裡面,不願成佛,這種墮無為坑,決定住於二乘種性。也就是說他的佛性不起作用,他墮無為坑。我們既然有佛性,我們的佛性要起作用的對不對,有無量壽你要有無量光,用就是無量光對不對,但是他的佛性不起作用,墮無為坑裡面,決定住於二乘種性,所以叫做定性二乘。佛曾經呵責他們為焦芽敗種,這種定性聲聞沒有成佛的善根,不肯念佛,既然不肯念佛,那決定不可能升到極樂世界的。但是呢,有的修行小乘道品的,就修了個四諦的,修十二因緣的是不是,他們修這個小乘道品,沒有斷見惑思惑,未證無漏,但是呢臨命終時,有善知識善巧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他宿世的善根萌發,馬上就能深信淨土,發願念佛求生極樂,這就叫回小向大,念佛求願往生,他們也決定往生。同樣阿羅漢們是不是,他要是念佛求生淨土,都是可以往生淨土的。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他能夠發這個心,這樣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是應機說法,因為他們過去是修這個小乘法的,他對這個小乘法已經有了根基了,有了基礎了,我們這說有了習慣了,對不對,佛順他的基,就是佛都是應病用藥,他有這個習慣,佛呢就給他說這個小乘法,他呢因為佛給他說這個法呢,他就令斷見思,這樣見思一斷,他就能證緣覺七信位的菩薩。那他為什麼還稱為聲聞呢?我們這裡為什麼還稱他聲聞呢?因為呢是從他的斷惑而言的,就是說呢從他,就是說從他修持的功夫而言的,他是,就是說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功夫上是阿羅漢的果位,但是呢他的心是大乘菩薩心,是這麼一個意思。
所以小乘心轉為大乘心,就不會退失到二乘心,這就是天親菩薩說的二乘種不生。不是二乘人不生,是二乘的這種種性不生,所以在極樂世界二乘種性是生不出來的,這是顯示出,揭示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就是大乘種性了,沒有二乘種,也沒有根缺的,也沒有女人。你們都不要看師父,你們到那個地方都是萬億紫磨真金色身,是不是,不是社會上流傳的要再先轉女身為男身,才能修行,和師父講的這個是一樣的,不是阿羅漢要轉,不轉,到極樂世界他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這個菩提心,真心切願求生淨土就是菩提心的。到了極樂世界他當下就是這種大乘心,所以沒有二乘種性的,這個不是對著人來說的,這是對著這種根基來說的,大家一定要明白。這是揭示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依正莊嚴,它的殊勝的,我們一定要明白。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世界不但聲聞眾無量無邊,菩薩眾也非算術之所能知。《無量壽經》中,讚嘆極樂世界的菩薩種種的功德: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禪定功夫如須彌山,如雨甘露滋潤眾生,無有染污淨如蓮花,平等如地好惡普載,猶如虛空一切無濁,清淨如水洗除塵垢等等。這些比喻,為我們提出很好的這種效仿的榜樣,我們也要心如平地,包容一切眾生,不要因為你喜歡的人你就特別高興,你煩惱的人你就特別的急躁。甚至呢,我們還要包容傷害過我們的人,在這種境緣當中才是我們鍛鍊的一個方法,是不是,一切的眾生都是我們心性的顯現,你心是什麼心,你所顯現的眾生,就是什麼樣的眾生。我曾經給我們,在座的好多的居士談過,師父到現在為止心裡沒有恨過一個人,所以說你們不去努力修行是不是,師父在呵責你們的時候是用的慈悲心。在我的心目當中好多在座的居士,曾經有對師父不理解的,是不是,你們師父沒來以前,你們也有你們的師父,但是呢,我們依靠的是佛法僧三寶,不是哪一個人是不是。師父給你們一講到正法的時候,叫你們過去的邪知邪念去摒除掉的時候,你們也有好多的居士在外邊誹謗師父對不對,好長時間不來,過了一段時間來了以後,師父還是怎麼該教你們佛法還是怎麼教,該讓你們怎麼好好地念佛。師父呢一律平等對待,因為什麼?因為你們是佛,你們是阿彌陀佛,因為師父也是佛,是不是,所以師父心中沒有好惡之分,只有我應該做什麼事和我不能做什麼事,這個就是師父的這種慈悲吧,絕對沒有分別是不是。你們在罵師父,但是只要你們一念想來學佛,是不是,師父都會給你們創造最好的機會。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是不是,沒有這種好惡之分,一律把心安定下來,猶如虛空一切無濁,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錯誤缺點,不要看別人身上的灰塵,找我們內心的這種不足,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功德,他們的功德百千萬劫所不能盡,我們學習也沒有窮盡的,我們要一步步地提高自己,是不是。當我們每天晚上,把功課都做完了以後,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我們今天有什麼缺點,這樣你每天就會進步,每天早晨提醒自己,一定要學習極樂世界的菩薩,以阿彌陀佛的心性,是不是,顯現出我們的這種善根福德因緣的,顯現出我們的這種慈悲的,去學極樂世界的菩薩。在回向偈中,我們每天念的回向偈中說,不退菩薩為伴侶,因為我們將來都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和這些不退位的菩薩們生活在一起。我們每天念不退菩薩為伴侶,大家只會念,不知道到底什麼叫不退菩薩為伴侶,就是我們每天都要和這些不退位的大菩薩們,亦師亦友,把手同行,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在極樂世界修行是非常快的,等那時候我們就能和這些菩薩們,一起禪定,一起修行,是不是,這樣的禪定、智慧、神通、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直至當下成佛,一生成佛,就這麼的快速的。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段經文與前面的文字相同,如是功德莊嚴,但是從意義講它有不同的地方,前面是成就依報莊嚴,這裡呢,是成就正報莊嚴。這個教主是以無量光壽為莊嚴;聲聞是以揭示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其數無量無邊為莊嚴;菩薩具有無量功德,其數非是算數所知為莊嚴。無論是主還是伴,都是彌陀因中的願行所成就。比如《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總計較,知其數者,不取正覺」。第三十願中說:「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因地,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因地大願所成就的正報莊嚴。
下面我們再看他因地的行。《無量壽經》中說:「法藏菩薩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這是法藏菩薩發願後的大行,以他的大願大行成就了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我們也要向法藏菩薩學習,無論發願做什麼事情,都要這個身體力行,不折不扣的,按照自己的誓願去做,不可以這個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那這樣的願呢,就成了空願了,對,空了不起作用的。
以上這一大段落呢,是從依正莊嚴來勸信,讓我們呢以此生起信心,從而呢,發起願行的堅固。我們常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能度一切眾生,但是呢,不能度不信之人,所以歷代祖師無不叮嚀勸信。蓮池大師說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千生萬信萬生。當然這個信中也含攝著願和行,只是呢,強調要以信為本,信為第一。徹悟禪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北宋的時候有個居士叫楊無為,他非常的出名的,楊無為他是掌管,在朝廷裡面他是掌管祭祀的官員。他最初呢喜好參禪,隨著這個,跟隨著這個天衣義懷禪師學法,有一天奉皇命到泰山去祭祀,看到這個日出如圓盤般的湧出,突然大悟,後來呢,已經開了悟了,後來呢他因他母親去世,回家呢要守孝三年,辭職,辭職了,閒居在家的時候呢,閱藏,閱讀經藏,因此呢歸心淨土。他曾經呢自己畫了一幅丈六的阿彌陀佛像,隨身攜帶,方便禮拜。楊無為所著的文章多指歸向極樂淨土,比如他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序文裡面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師父也經常這麼來勸導你們,是不是,這都是楊無為說的。楊無為在做官的時候呢,有一個叫王仲回的同鄉,也追隨他受持念佛法門,有一天這個王仲回就問這個楊無為了,念佛如何能不間斷,楊無為回答他說,一旦信了之後再也不疑惑,這就叫心不間斷,王仲回聽了之後非常歡喜,第二年楊無為呢,就駐守到丹陽一帶,有一天晚上呢夢到這個王仲回跟他說:過去呢承蒙你的教誨,用這個淨土法門,以淨土法門來引導我,我今天呢已經往生了,特來致謝,然後呢一再地禮拜。楊無為呢在後來呢,就收到了這個王仲回兒子寄來的訃文,說王仲回事先預知時至,到處去告別親友說他(要)往生了,然後呢他現瑞相,安然往生。楊無為呢,是在這個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官至兩浙提點刑獄時往生的。就是我們今天的檢察長,檢察院,往生的,臨終時呢說了個偈子:生也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者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他臨終的,然後感佛來接引,端坐而化。當時荊王的夫人,夢中雲遊西方淨土,我們也講過這個荊王的夫人,她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在講前一遍這個《彌陀經》的時候,她勸她的那個奴婢念佛的,她在這個,她到極樂世界夢遊的,她呢見到一個坐在蓮花之上,那人的衣服呢隨風飄揚,並且用寶冠瓔珞莊嚴其身,於是她問你是何人,就那個人說我是楊無為,他們都同朝為官嘛是不是,所以他說呢我是楊無為,非常的莊嚴是不是,寶冠瓔珞莊嚴其身,不像我們現在用羊皮豬皮莊嚴其身,是不是,非常的莊嚴的。所以由此可見,持名一門,信尤其重要,一定要信的。
我們念佛的人呢,要深信以下十個方面,我們再羅嗦羅嗦,你們這呢也是對信我們再做一個總結,大家呢對照一下,能更好的深信淨土法門,信願持名,將來必定成佛,你們也是瓔珞寶冠來莊嚴其身的。
第一呢,信娑婆極苦。要心生厭離,不要貪戀。
第二呢,信人命無常。生必有死,生死就在剎那之間,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了。古大德說莫到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我們在座的有好多的企業家的,是不是,師父也勸你們一句,沒有掙不完的錢,是不是,只有花不了的錢,是不是,只有花不了的錢。
第三呢,要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道,三惡道易入而難出,地獄時常苦重,你即使在我們世間修了一些善業,能感得升天的這種福報,福報盡了依舊輪迴,所以一定要速求出離。
第四呢,信淨土實有。不能因為你未見、未到而不信。
第五,信西方極樂,也就是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其國皆用七寶合成,無三惡道,那裡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遠離眾苦,常受諸樂,有這樣的世界那我們還不欣求嘛。
第六,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悲願力。攝取十方一切念佛眾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就像有人坐飛機一樣,一會兒功夫就是千里之外,這是仗他力的緣故。
第七,一定要信自心念力。一念在淨土肯定就能升到淨土,況且呢,佛菩薩還來接應往生。
第八,信我心具有佛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橫遍十方,豎窮三界,彌陀淨土總在心中,極樂他方其實都沒有出在我們心中的。
第九,信因信果。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這就是我們世間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第十,要信只要往生就不會退轉。一生成佛穩操勝券。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