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地藏經》講記第一講


時間:2017/10/8 作者:修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一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從今天開始,我們共同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雖然這部經不屬於淨土宗的經典,但是一直以來,非常受淨土宗的祖師大德們的重視。蓮池大師為《地藏經》撰寫序文,勸贊流通。蕅益大師弘揚《地藏經》最為得力,他在九華山住了很長時間,自稱為地藏之孤臣。並且,他一生都堅持禮地藏懺儀,常持地藏真言,以懺除業障,求生極樂。我們近代的印光法師,為弘揚流布《地藏經》,刊印數萬冊,讓淨業學人能夠至心讀誦,依教行持。弘一大師也普勸淨業學人,把持誦《地藏經》來作為助行。

《地藏經》是佛在即將涅槃前,特意到忉利天,為自己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報生身慈母的親恩。經中也詳細講了地藏菩薩宿世,為救拔受苦的慈母,而發起度盡眾生方證菩提之大願,所以《地藏經》被稱為佛門之孝經。在《觀無量壽經》中提到的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那麼我們經常持誦《地藏經》,學習地藏菩薩孝親的精神來報父母恩,就可以修非常殊勝的福報和功德。

《地藏經》也為我們詳盡的闡明了因果報應。我們今天敢於造種種的殺盜淫妄的罪業,跟不懂因果、不信因果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能夠堅持誦《地藏經》,了解因果報應,以及地獄裡種種的景象,就會檢點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真誠懺悔,努力改過,修五戒十善,把所作的善行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以此作為念佛的助行,作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

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生活在這個世間,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如意的。比如衣食的缺乏、疾病的糾纏、遭遇各種凶衰事件等,使我們身心不得安寧的這些障礙,來障礙我們的生活,障礙我們的念佛修行。古德云:「身安而後道隆」。對我們凡夫來說,這個衣食住行不能不有所需求,天災人禍也不能不有所顧慮,而如果能聽聞《地藏經》,乃至讀誦,經中就說了,就能夠衣食豐足、疾疫不臨、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壽命增長、虛耗辟除、出入神護、離諸災難等,能讓我們的身心安頓下來,安心念佛修行。

不僅如此,《地藏菩薩本願經》與我們現代人的根器是相契合的,非常契我們末法時期修行人的根機。蓮池大師在《地藏經》的序文中說:「或謂是經,諄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足新世耳目,奚用是訂正為」。意思是說,有人認為《地藏經》說來說去,說的就是眾生的因果報應,沒有什麼玄奧的理論,只是說些地獄名相、因果方面的,也沒有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那何必再來訂正它呢。接下來,蓮池大師又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地藏經》正適合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噫,這是感嘆詞,「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豈可少耶」 。意思是說,我們平時的粗布衣服和普通的糧食,在太平盛世不如明珠,但是在這個飢謹的凶年,反而真的就是寶貝了。它可以救很多人的命,可以救命的。就像佛法的正法、像法時代,我們知道現在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佛法的凶年了,這個時候我們再跟大家高談闊論、談玄說妙,說高深玄妙的佛法,說真的,大家很難聽得明白。即使聽了,又有幾個能夠去做到呢?而《地藏經》能讓眾生聽懂因果報應,可以按照《地藏經》的孝親尊師,這種利益一切眾生,這種因果報應去做,這樣就可以救末法時代的眾生。所以我們依祖師大德的教導,今天來共同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希望大家在念佛之外,能夠兼修並習這部經,以此作為我們念佛的助行,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

下面,我們還是按照講經的慣例,在正釋經文之前,依五重玄義,將這一部經的要義,提綱挈領地闡述明白,讓大家對本經的大意有個了解,這有利於後面對本經的學習和把握。五重玄義,就是釋名、辨體、明宗、力用和判教。從這五個方面,我們把本經的大意來了解一下。

我們先來釋名,就是解釋經題。這部經的題目,在經中佛說有三種: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譯經的人,以第一個地藏本願為經題,雖說是以地藏本願這個經題,但是它也含攝了其餘的兩題,因為有願必有行,有行就必有救拔之力,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經題,把本行和本誓力也包含在內了。我們經常聽經,都知道這個經題的立名有七種,不離人、法、喻,都是圍繞著人法喻來組合,這裡我們就不再一一解釋了。

這部經的題目是以人法為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地藏菩薩是一位出世的聖人,菩薩是通名,地藏是別名。菩薩,梵文叫做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眾生的意思,合起來就是覺悟的眾生,或者也可以稱作幫助眾生覺悟的人。菩薩的別名,是隨菩薩的德行而立名的,這位菩薩叫做地藏,他的德行有合乎地藏二字的含義。地就是大地,萬物都依住在大地的上面,而且大地能令一切草木莊稼,這些種子根芽生長、成熟。這位菩薩已於過去無量劫中,於無量佛世尊前,發大精進堅固誓願,救護一切眾生,就像大地一樣,能讓眾生依靠。這位菩薩已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無數劫來,分身無數,為眾生宣說妙法,令眾生善根生長,就像大地能讓萬物生長一樣,所以這個地比喻住持一切眾生,長養一切眾生慧命之義。藏就是寶藏,收集的珍寶可以救濟貧苦的人,圓滿人的事業。這位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有無量的法財,可以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讓他們所願滿足,永離諸苦,都能夠成就菩提。這是從比喻菩薩之德上,來解釋地藏一詞。從法上解釋地藏,地就是心地,就是菩薩的心地,也是我們一切眾生的心地;藏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含藏在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諸佛悟之而證得,眾生迷之而流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並不是因為我們今天煩惱多業障重,它有絲毫的改變,沒有絲毫的改變。這位菩薩看到地獄眾生所受的苦,發心學佛,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已經徹底證得本身所具有的如來藏性,所以叫做地藏。

我們再來看本願二字。本就是本昔的意思,願就是志求滿足,就是立下志向,誓必要求滿足。一切佛菩薩都有本昔之願,也就是初發心時候的大願。比如藥師佛發的十二大願,令一切的眾生消除災障、延壽健康;文殊菩薩發願令一切的眾生得大智慧,發菩提心;觀世音菩薩發願尋聲救苦,現身說法;還有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地藏菩薩的本願,在本經中有四處說明,其中兩次是身為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時,看到他的生母受種種的苦,為母發心,誓願救脫地獄、餓鬼、畜生等罪苦眾生。地藏菩薩在因地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這就是他的本願。諸佛菩薩都有度化眾生的悲願,而地藏菩薩的悲心,我們說特別的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在學習《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講,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娑婆國土為眾生說法,度化眾生,甚難甚難,六方諸佛讚嘆;而地藏菩薩不僅發願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而且是願入地獄度化罪苦眾生,希望這些在地獄裡受大苦的眾生,都能永離三惡道。我們都知道,最苦的地方莫過於地獄,地獄裡是什麼景象?無非是石、是鐵、是銅、是火。最苦的地方是地獄,最苦的眾生莫過於地獄裡的有情眾生,他們所受的苦無法形容。就像阿羅漢,他們想起地獄所受的苦,害怕的都流血汗。所以地藏菩薩的本願,真的是太慈悲、太偉大了。有了大願才能起大行,地藏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現在,都依著本願來度化眾生。正如《地藏經》中說:「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

我們再來看經。經,梵語叫做修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契經,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在《法華經》中說:「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可見佛能以方便智演說不可思議妙法,應機設教,不深不淺,既能契理,又能契機。

經有以下五種含義,第一是湧泉義。佛所講的經義味無盡,至心讀誦一遍你會有一遍的收穫,讀誦無數次你能領會無量義。這個我們大家都深有體會的,我們讀的越多,每一次的領悟都會不一樣,所以它叫湧泉義;第二是出生義,能生妙善。凡是誦經的人,可以依仗讀經的力量,化剛為柔,讓心變得柔軟,變愚成智,增長智慧,罪滅福增,消除業障,增長福報,成就種種善法,這就是出生義。出生義就像師父在做直播的時候,有的居士問師父,我對極樂世界半信半疑怎麼辦?師父就跟他說,多念阿彌陀佛,多念阿彌陀經,你自然而然的你的智慧增長,福報增長,你的疑惑、你的業障自然就消除了。因為經有出生義,能生出我們的善根,生出我們的智慧功德;第三叫繩墨義。繩墨就是比喻木匠打直線的墨斗、墨線,在這裡比喻經是楷定邪正的標準。修行是邪是正,要以經文為準則;第四是顯示義,能顯示正理。誦經相應,就能得法悟道。比如六祖慧能,在聽五祖為他講《金剛經》的時候,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豁然大悟,明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他悟後說出了那個有名的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經能顯示正理,所以聞經可以悟道。第五是結鬘義。結鬘就是用線把花穿起來,不讓這個花零落,這裡比喻經有貫穿的含義。有貫穿諸法之義,由經來把佛講的義理貫穿起來,就不會有遺漏,這個就是經的五種含義。

我們再來介紹第二個辨體。本經的體是什麼呢?就是以不思議性識為體。我們以前講的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這部經是以性識為體。《地藏經》中說:「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經中又說:「念佛菩薩名字,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這裡所說的性識和本識,都是指的第八識,也就是我們說的阿賴耶識,我們也稱它為種子庫。無量劫以來所造作的種種的善惡業,我們種種的造作,都成為業種含藏在八識裡面。經中云:「是心為何物,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為阿賴耶」。這些善惡習氣種子,遇緣就起現行,造作種種善惡業。那這個心識和我們眾生皆有的佛性,也叫做如來藏性,他們是個什麼關係呢?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明白。《起信論》中說:「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就是這個心識和如來藏的關係,就像這個波和水的關係是一樣的,波是水因為風起了,風動了,水就會起波。意思就是說,波就是水因為風動而起的動像,水是靜像。看起來波和水是兩樣的,其實波沒有離開水,它是一體的。迷了,就會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如來藏就顯現不出來,顯現的是阿賴耶識;悟了就不會執著這些本來性空的萬法。我們的如來藏性就是這樣,你的心動了,有了分別執著了,它就是阿賴耶;你把它靜下來,它又恢復到清淨的本性上面去,就是如來藏性轉識成智,如來藏性就會顯現出來。可以說,這個性識是迷悟的根源。地藏菩薩於恆沙界內分身無數,生死海中隨機引導,幫助眾生翻迷成悟,正是要顯示不生不滅的法性之體,就在這個生滅無明妄想之中。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轉識成智,我們的清淨本性,就在我們這個分別執著的這個性識當中,你的阿賴耶轉識成智,你清淨下來了,這個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正如南嶽禪師所說的:「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所以說,心識是以如來藏為體,識即是性。清朝的青蓮大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中說:「故知識性性識,俱可為體,但今就賴耶迷邊,無明作本立法之意,既符經論,不違祖誥故也」。所以本經以不可思議的性識,也就是以眾生的心識為體,是符合經論和祖師們的教誡的。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明宗。顯體之後必須明宗,宗就是要的意思,就是修行的要徑。明白了本經以眾生的心識為體,那麼如何來修行,才能讓眾生轉迷成悟,佛性才能夠得以顯現。《地藏經》中說:「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還有,經中文殊菩薩問佛:「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再有,佛在第六品中自說經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由此可知,不可思議行願是本經的宗要。願和行二法必須雙立,缺一不可,只有願沒有行,這個願就成了空願,而只有行沒有願的話,就像牛車,雖然牛有拉車之力,沒有駕馭它的人,也不可能有目標,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地。

我們先說願。菩薩的願有通願有別願,通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別願就是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發的願不同。比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觀音菩薩的十六願,因緣不同,所發的願也不同,稱為別願。菩薩與眾生樂的願,有上中下的差別。下願是讓眾生得到今世的樂;中願是讓眾生得到後世的樂;上願就是讓眾生得到涅槃樂。地藏菩薩見到眾生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苦,發起了度盡眾生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這就是屬最上乘的願。令法界一切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大願。地藏菩薩發大願、起大行,行有多門。略說三學六度,廣說有萬行,乃至百千萬億。地藏菩薩從因地發心至今,以不可思議的願行,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所以本經就是以不可思議願行為宗要。

我們再來看力用。明白了是以不可思議的行願為宗要來修行,那麼這部經有什麼功能力用呢?比如我們經常持誦的《佛說阿彌陀經》,是以信願行為宗,往生不退轉為力用。而《地藏經》,是以不思議方便度脫為力用的。《地藏經》中,佛對四天王說:「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還有在第十三品中,「地藏菩薩白佛言,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所以本經是以不思議方便度脫為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就像經中所說:「吾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真的就是這樣,我們自己反思一下,確實是善心易退,惡念容易增長。地藏菩薩以方便力,來救拔六道受苦眾生,他說:「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我們哪怕今天做的是很微小的善事,起的是很微小的善念,地藏菩薩都會以方便力,來幫助我們脫離六道,獲法身妙體之大利,這個就是本經的力用。

第五是判教,本經是以無上醍醐為教相。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判一代聖教分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分這五時教法。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比喻這五個時期所說的法。《地藏經》是以無上醍醐為教相,判為圓教。佛在講完《法華經》之後,升到忉利天,在天宮住了三個月,為母親摩耶夫人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時佛到天宮以後,派文殊師利菩薩到摩耶夫人的住所,請摩耶夫人暫屈禮敬三寶,和文殊師利菩薩一起,到佛的住所來聽法。摩耶夫人聽完佛為她講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得須陀洹果。佛告別生母,於二月十四日下閻浮提,一天將《涅槃經》講完,二月十五日入涅槃。所以本經的時間,是在講《法華經》之後,《涅槃經》之前,屬於第五時法華涅槃時。在《地藏經》中也有證明,佛在稱佛名號品中對地藏菩薩說:「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所以本經是以無上醍醐為教相。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譯經人。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唐就是唐朝,于闐是西域的國名,大約是在我們今天的新疆疏勒縣東面的天山南麓一帶。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經律論三藏是佛教的總稱。經藏就是我們說,記錄佛所說的法,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能引發引導眾生修行,講的是教理,這個就定為經藏;律藏就是佛為弟子制定的律儀,能夠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教的禁令規則和解釋的書都屬於律藏;論藏就是後來菩薩們對佛所講的經義加以闡明,化精簡為詳明,是佛陀說法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就是論藏,後來菩薩們的論述。精通三藏的法師才能稱為三藏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修道人的通稱。《四十二章經》中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沙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實叉難陀是譯經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叫做學喜。這位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所以名叫學喜。唐朝武后聖歷二年,武則天比較喜歡佛法,敬重經典,她聽說于闐國有完備的《華嚴經》梵本,就派人去求訪這個梵本,並且請譯經的人實叉難陀法師。就是因此因緣,把《華嚴經》和《地藏經》的梵本送到中國來,並且翻譯成了中文。實叉難陀精通梵文和中文,他譯經的風格偏向意譯,沿襲了鳩摩羅什大師的譯風,文字通暢而且優美,所以他翻譯的《華嚴經》和《地藏經》被廣為傳誦。實叉難陀譯的經還有很多,比如《大乘入楞伽經》,共七卷,這部經和總計八十卷的《華嚴經》,都是由武則天親自為經作的序文,還有《文殊師利授記經》,我們曾經講過的《十善業道經》,還有《大乘四法經》等。據《開元錄》記載,他譯的經總共是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實叉難陀法師於五十九歲的時候圓寂,圓寂以後荼毗,舌根不壞,我們說他是全舌根舍利。後人在他荼毗的地方,建起了七層浮圖以作紀念,號稱華嚴三藏塔。我們今天能夠學習並且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定要真誠的感恩實叉難陀法師,感恩這些弘宗遠教的諸大善知識們,因為他們的努力付出,才能讓我們能夠明理,今天才能夠依教修行,才能夠迷途知返。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