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一個讀經時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


時間:2017/11/15 作者:定臻

很多同修都有這樣的困惑,讀經時很難集中注意力,雜念非常多。如何對治呢?

1.隨文入觀的好處

我們說自己是學佛人、是佛教徒、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老師講課我們卻沒聽到,莫非我們只是報個道,然後出去玩了?就像一個學生對老師非常地恭敬,上學放學都會很恭敬地和老師打招呼,對老師非常地尊敬,但是上學來,看到老師打招呼完畢,就跑出去玩了,這個學生能算一個合格的學生嗎?

當我們去譴責學生對老師的心態不對的時候,老師需要學生的恭敬嗎?老師需要只去恭敬,說什麼都不去聽的學生嗎?我們就是那群和老師打個招呼就跑出去玩的孩子。

各位換位思考一下,若你是老師,你的學生都是這樣的,你會如何心情?佛陀在恆常講法,誰驗證了?天台的智者大師驗證了,他在讀《法華經》的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品》的時候一下就跑到靈山去了,聽了一場《法華經》出來後,大呼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個水平很高,他是靠自己長久修行得到這個狀態,而我們想去窺探一下,就要依靠神通,但是神通並非是一個普遍狀態,若講法必須要依靠神通的話,這個法不聽也罷,門檻那麼高不適合大眾,我們怎麼才能參與佛陀講法的法會?

過去和大家分享過一個讀經的方法,就是隨文入觀,跟隨文字的引領進入文字描繪的場景,或許各位讀小說、看電影會有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讀經也需要這樣的一個感受,只是因為我們的心裡陳雜的念頭太多,不夠清淨,不容易進入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中。為什麼看電影、看小說,卻很容易切入場景,乃至有畫面感呢?

2.掃除文字障礙

首先不得不強調的就是,我們的文字水平差一些,經文都是文言文,就算翻譯得很白話,也是千年以前的文字了,和現在的文字使用是有距離的,這個距離不算很大,但是對很多同修來說就成了鴻溝。

我們想更好地理解經文,那麼就要掃除這個基本障礙,這對有些同修算是致命傷。強調幾點需要注意的:一是前後綴,也就是門檻條件。我們很多時候讀經,讀到的多是隻言片語,前後的門檻看不到,就把這個隻言片語當全部了,導致我們就算很努力去做,效果很差,乃至沒有效果。

比如說三無漏學,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異口同聲宣說的,決定無漏的修行次第,分別是戒定慧。於是我們最最容易聽到的就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樣一說好像很完整,但是卻丟棄了前綴門檻,這三無漏學不得受用了。

三無漏學的前綴是什麼?就是這個戒是一個什麼高度的問題,在《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中,佛陀強調在前:攝心為戒。於是戒是一個要達到攝心的高度,能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有無二相瞭然不生,這個高度的戒,方才可以激發清淨的定,在這樣清淨的定中才會得清淨智慧現前。若是這個級別的戒我們做不到,只去求以戒得定這一步就不能成就,那麼隨後的因定生慧,也缺少支撐,不可能實現了。

正是因為我們沒看到這個門檻,把注意力都丟在隨後得到的大禮包上了,卻忘記看如何得到禮包,乃至門檻在哪裡都不知道,就伸手抓禮包,這是現在很多很多學佛人的通病。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無量壽經-發大誓願品》裡提到了阿彌陀佛因地的四十八願,其中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十念必接願。可是十念必接願的後綴是兩種人十念接不了,一種是造作五逆重罪的眾生;一種是造作了誹謗正法的眾生。這兩類眾生單靠十念必接是不行的,這兩類眾生是否就會被拋棄極樂之外呢?也不是,隨後又有懺悔得生,這就是來補十念必接的不足的,而懺悔得生又只是針對五逆重罪,對於誹謗正法也沒有提及,是否誹謗正法的眾生,佛陀就接不了呢?也不是,但是在經文裡就沒涉及了。

再舉例比如說,我們知道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種種求、種種願是會得到圓滿的,當我們看到後,就非常開心地念觀音聖號了,但是後綴兩個情況是求不得的,一個是不至誠,二是不善。如果你求的事情是惡的、是不善的、是以傷害眾生為代價的,這類的事情不用求,算做不善,求也是不會得到的;如果求的是善,那麼就要看是否至誠了。

前後門檻條件我們看得到了,經文我們才能讀出方法來,也就是佛菩薩們給我們的一個手段方法,我們才能駕馭自己去做,如果前後的門檻條件都不去管,這個門看著很近,必定是近前不得的,別說進去了。

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動名詞的部分,當看一句經文,看出某個意思,看不到另一層意思,簡單粗暴的技術手段就是,找到這句里的動詞,試著更換為名詞,名詞試著換成動詞。比如《楞嚴經》裡提到三種修行漸次,你想把濁水弄清淨,這個讓水清淨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修行過程,而這個『澄』如果當動詞,或當名詞,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如《心經》裡【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的行、深、照、見、度,都可以試著轉換動名詞,這樣一句簡單的經文,因為動名詞的轉換,就會發現裡面的內容可以說層出不窮,而我們讀不出這個味道,不是文字不認識,而是對文字到底表現的是什麼沒去理解,轉換詞性就是一個我們可以伸手夠得到的技術方法。

3.讀經心態準備

前面兩個是強調了技術上的問題,動名詞轉換,注意找到前後綴的門檻;隨後要說的就是心態上的問題,隨文入觀這是需要對經文很熟悉,不會被不重要的因素干擾進程,比如《地藏經》開篇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皆來集會,各位把自己放在忉利天,前面就是釋迦佛,金光晃耀,高大巍巍,佛陀的身體出種種光,光與光間層層遞進,互為依託,光中又有種種音聲,聲音與聲音間,次第轉變,連綿不絕。

如果我們文字障礙還掃不掉,想讀讀就進狀態,這個事情真的不容易,當我們把文字障礙、名詞障礙掃掉後,心態里要把傲慢去除,要把有一種所謂的求的念頭也放下,越清淨就越好。

我們學佛人,最容易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這個傲慢,很容易就起來。如果我們讀經傲慢不去除,佛陀講法在忉利天、在祇園精舍、在舍衛大城、在靈鷲山、在鹹海龍宮、在夜摩天等等,我們在法會當中,我們參與其中了,那麼這個做法就會讓我慢更強烈,所以若有傲慢,這個狀態真的會干擾我們前進的;這個我們觀進去的狀態,在菩薩來說就叫做不善了,為什麼呢?因為沒觀進的時候傲慢很小,觀進來傲慢變大了、變張狂了,這是惡。

再一個就是有求的心,這個心態不好,就像念佛一樣,有的時候念佛的感覺非常好,但隨後就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在以後一念佛就想起要進入當時的那個狀態,這個有求的心就是雜念;這個放不下彼一刻狀態的心就是妄想;這個彼時的境界時時想著就是執著。於是一個有求的心,瞬間引發了種種干擾,這也是我們讀經很難進入狀態的一個原因。

如我有一個階段,不知天高地厚拿《金剛經》做課本讀了幾個月,也讀不大明白什麼,不過在堅持的最穩定的那段時間裡,常常讀到一半就能聞到異香,提鼻一聞,這個香味就沒有了,很多次都是這樣,這個提鼻一聞,其實就是一個有求的心,當這個有求的心一起來雜念就馬上出來了,我們讀經的清淨就蕩然無存,清淨時候的受用也就會馬上消失。

4.隨文入觀,參與法會現場

隨文入觀,就是文字描繪到哪裡,我們就想一下對應的內容,如此一來,經文熟悉的話就可以勾畫出前後左右的內容。

這個時候的法會現場,我們參與在其中,感受的深度就會大有不同,如我在部落格里分享的《十念十觀念佛法》,就是各個感受渠道全部調動,去感受極樂的狀態,如果我們能調動全部身心地感受,融入到極樂的感受中,以這樣的念佛狀態,自然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今天就到這兒吧,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