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時間:2018/7/27 作者:定英蔣德英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禪宗六祖慧能門下有一弟子,名永嘉玄覺(665~713)。

他八歲出家,深入佛法三藏,尤其精通天台止觀法門。他研習《維摩經》,對不二法門有著深深的體悟,懂得了能所不二、善惡不二、智境不二、心境不二。後於溫州龍興寺側岩下自構禪庵,獨居研學,常修禪觀。

他曾與玄策交流長談,玄策發現他的見地與禪宗祖師之意相契合,便問他說:「你見地高超,平日師事哪位禪師呢?」

玄覺說:「自己平日就是研習大乘經典,學無常師。在修習了《維摩經》後,體悟到自性不二的佛心宗,但一直無人給予印證,你今可幫我印證一下是否開悟?」

玄策禪師說:「我人微言輕,體悟的境界還沒那麼高,講話也沒份量。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學人,海會雲來,前去受法。如果你有心去,我可陪你同行。」

玄覺便往曹溪參訪。

玄覺見到六祖後,繞了三圈也未行跪拜禮。

六祖就說:「一個出家人,須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來?為何有這麼大的傲慢心?」

永嘉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思是說,我大事未了,哪裡顧得了那麼多啊!

六祖說:「何不體取當體即空的無生道理呢?你悟到當體即空,當下就是無生,生死問題不就快速解決了嗎?」

永嘉答道:「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六祖點頭說:「如是,如是。」

永嘉得到六祖的印可,便恭敬頂禮,準備告辭。

六祖說:「你這也告辭的太快了吧?」

永嘉回道:「本來就不動,哪來快與不快?」

慧能問他:「那誰在意識動與不動呀?」

永嘉回答說:「是您在生分別識。」

六祖笑著說:「你確實了知了無生之意。」

永嘉回答說:「無生又哪裡有什麼意呢?」

六祖問道:「若沒有意的話,那是誰在意識到無意呢?」

永嘉回答說:「分別亦非意。」

六祖連連讚嘆:「善哉!善哉!」

自性清淨,絕對是分別不作分別想的那個清淨心。這樣永嘉得到了印可,留下來住了一夜才走,這就是「一宿覺」的由來。玄覺後來寫出《永嘉證道歌》一首,流傳天下。

《永嘉證道歌》中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因為無為是與有為相對,求真一定會生妄。一個修道者因無妄心則「無為而無不為」,於念而離念,於相而離相。

如吉藏大師在《淨名玄論》中,引用興皇法朗的話說明此意:「又我師興皇和上,每登高坐,常作是言:行道之人,欲棄非道求於正道,則為道所縛;坐禪之者,息亂求靜,為禪所縛;學問之徒,謂有智慧,為慧所縛;復雲習無生觀,欲破洗有所得心,則為無生所縛;並是就縛之中,欲舍縛耳,而實不知皆是系縛。」

其實生命中,你執著什麼,最後就會被什麼所執著。

比如有人想求靜,最後一定會被這個靜弄得不靜。

執著「靜」的念頭反倒成為一個不得安靜的掛礙。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五燈會元》中記載了道信禪師與三祖僧璨大師的故事:

隋開皇十二年,道信前去禮謁三祖僧璨大師。向三祖禮拜後,道信便問:「願和尚慈悲,教我解脫的法門。」

三祖反問道:「是誰束縛了你?」

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幹什麼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於言下大悟。所以一切隨緣自在,順其自然。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無獨有偶,我們再看看趙州和尚的故事。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曹州(今山東菏澤市)人,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

唐大中十一年(857),80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今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他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諡號「真際禪師」。

文遠是趙州禪師的侍者。一次文遠在大殿拜佛,被趙州禪師看見了,上來就用禪杖狠狠打了他一下,問:「你在幹什麼?」

文遠回答:「我在拜佛!」

趙州又問:「拜佛幹什麼?」

文遠說:「拜佛是好事呀!和尚為什麼要打我?」

趙州和尚淡淡地說:「好事不如無事!」

我們常常聽說「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禮佛雖是好事,但執著此「好事」,就有了好與壞的分別。意念中有了好事,就一定會分別出壞事。而好壞的標準全因個體的體認而不同。

生命重要嗎?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有人用高昂的醫療費用維持著奄奄一息的生命;而有人卻毫無留戀地以自殺了結人生。

睡眠重要嗎?有人吃大把的安眠藥希望能儘快入睡;而有人當睡意襲來時,卻不斷用冷水洗臉來保持清醒。

所以因緣不同,凡事沒有統一的標準。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傷痛,那麼就不要輕易說我懂。

有人說世上有兩種教(較)不可信,那就是「計較」與「比較」。痛苦是計較出來的,煩惱是比較出來的。就像生活中常說的:你本來想找個人為你遮風擋雨,而想不到你一生的風雨竟是這個人帶來的。

摒棄對立思維,不生分別,於人於事一視同仁。「非因報應方為善,不為功名始讀書」。

《金剛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因為「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禪宗祖師馬祖道一曾倡導「即心即佛」,後又宣揚「非心非佛」。他的弟子法常,在聽了他「即心即佛」的講解後,大徹大悟,就到大梅山結茅隱居。

道一想了解他體悟的程度,派一位弟子去勘驗他:「你得到馬大師什麼啟發,便能安住此山?」

法常道:「大師對我說即心即佛。我便到這裡安住。」

這位弟子說:「大師近日對佛法別有解釋。」

法常問:「怎麼說?」

對曰:「他如今說非心非佛。」

法常說:「這老漢又想蒙人,沒完沒了地兜圈子。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弟子回來把法常的話如實匯報給道一,道一聽了非常高興,對徒眾說:「梅子熟了!」因為馬祖道一禪法最後的歸趣是「平常心是道。」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的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