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信仰佛教,是佛教徒。但是自己想過沒有,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每人走過的道路不一樣,於是學佛的目的也不一樣。有人生活不如意,經常處在不痛快的時候,想通過學佛給自己減輕痛苦。有的人老是恐懼自己將來,想通過學佛解決自己的身後問題,在肉身滅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想通過學佛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的更加輕鬆,將來得到佛的加被能夠升官發財。
還有的人學佛是想給自己減輕孽障,讓自己的心理感到好受一些。所有這些想法都沒有錯,而且非常合理,但是你們想過沒有,一但自己的要求被滿足以後,又應該怎麼辦呢?因為人的要求是無限的,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為了某種現實的目的而學佛雖然看似合理,但是這樣的學佛法是永遠沒有完的。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仍然沒有掌握佛教的真諦,因為佛教是反對學佛的人有執著心,為了某種利益或目的而學佛,在佛教看來仍然是一種執著。
其實學佛的目的非常簡單,這就是通過學佛的過程,掌握一種生活的方式和態度。了生死、斷煩惱在佛教看來是一件人生大事,這是因為世俗之人老是追求金錢、名利、感情等等,始終無法脫離充滿煩惱的生活方式。
生活採取什麼方式固然對生活質量很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具備斷除煩惱、逍遙自在的一種生活態度,達到了逍遙自在,也就是了斷了生死,到達了自由自在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曾經苦行六年,最後終於悟出苦行無益。於是他重新修改了修行的方法,以豁達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創立了佛教。
中國佛教的古代祖師們非常重視學佛的目的,他們都認為學佛就是取得一種精神的境界,通過學佛而達到一個解脫自如的目的,這個學佛就成功了。
古代有一位道明禪師,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亦如喪考妣。」道明禪師向世人指明,生死大事未明,就如同死去父母一樣的難受,不敢有絲毫懈怠,應發勇猛精進心,參悟解脫生死;但是一旦參透了生死大事,也如同失去父母一樣,這是因為參透生死者,即破除了對假我的執著,進入真我境界,過著稱性逍遙自適的生活,蕩蕩然無所依傍,無所牽掛障礙,不在生死之中打轉。
有了看透生死的認識,也就達到了自如的境界,那麼肯定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情。這時我們就是面對各種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去執著不放,精神的認識不就升華了嗎?現在我們正在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首先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好心情對每個人來說尤為重要。在解決了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包括提升精神世界,已經成為當前人們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生活質量和好心情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生活才會有好心情,同樣,有了好心情會有更好的生活,人人都有好生活與好心情,整個和諧社會就真正實現了。
道明禪師的這句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生活質量除了物質以外,精神生活的好壞同樣重要,要在物質日益豐富的小康社會裡,過上真正的好生活,看來關鍵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灑脫的精神境界。生活有時就像參禪領悟,大死一番,方能大活,徹底打破小我桎梏,方能領受真我的大機大用,這種過程,常使人如斷魂銷骨、剝皮剖心一般。
當超越了「未明」與「已明」大事以後,人生就從不自在狀態進入一個「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始終處在一個自由自在的逍遙自適的環境,這是一個多麼美好又多麼崇高的境界!只有到達了這一境界的人,才最終擺脫了物質生活的束縛,才能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這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