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來解釋品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全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品名大略有三部分,第一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所入;第二個是普賢行願,這是能入;第三個入就是證的意思,入這個字,貫通所入和能入。我們先來解釋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就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議,我們經常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下面我們注意聽,圭峰大師說:「口欲談而詞喪,心將緣而慮息」,那麼什麼是不可思不可議呢?就是這個解脫的境界,解脫的境界之所以被稱為不可思議,是因為它具含四義,第一義是事相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從事相上來說事相繁多,也就是說,這種解脫的境界相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第二個是理性不可思議,理性是沒有相狀的,其境界的高深,它沒有相界,它的境界高深那就不可思議。第三個事理無礙不可思議,事相和理性二者圓融無礙,因為一切事法都空無自性,所以不可以當做事法來思惟,怎麼理解?就是一切的事法、我們一切的現象它都空無自性的,所以你不可以當做,這種現象的這種事法來思惟,又因為諸法空性,而一切的因緣法得以生起,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真空生妙有,所以你又不可以當做理來想,諸法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理和事圓融無礙,所以這個又不可思議。第四個是解脫境界以性融相、性相互融、重重無盡、不可思議。
那麼也許有人就會問了,我們現在藉助語言文字來引導我們,來引導我們來明理,眾生都很難趣入這個解脫的境界,那這裡說不思議對眾生有什麼利益呢?這是因為,諸法體性是離思議之境,如果要讓我們去用心去衡量、用心去想、用口去說,那永遠都不能趣入法性的。這裡用不思議,就是為了讓眾生忘失言語、斷絕思慮,自然趣入法性。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行住坐臥純一直心」。好多的居士來找我談這個問題,不思善不思惡,那我們還有什麼作用?其實是讓我們去純一直心。打個比喻,就是我們念佛、我們念佛的時候,就一心在這一句佛號上,任何的事情不關我們的事情,任何的事情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用口念用耳朵聽,師父好說用心聽,這個心就是直心,就是至心,用耳朵至心地聽,就聽這一句佛號,這是持名念佛,這個就是忘失言語斷絕思慮。我們不要一邊念著佛、一邊想著佛像、一邊想著蓮花,這樣心就分散了,這樣就是著相了,沒有斷思慮、沒有忘失言語,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想著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想著語言想著思慮,那這樣就不會契入清淨心了。我們應該用口念用耳就在這句佛號上面,這樣才能和阿彌陀佛相應,念到功夫純熟,沒有妄念、斷絕思慮了,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說的純一直心,我們說的一心不亂,這才和我們的自性相應,大家體會一下下了課。
解脫有兩種含義,入不思議解脫,解脫有兩種含義,一是作用解脫,作用任運自在,不受任何的妨礙,這是作用解脫。第二是離障解脫,由於具足如理智和如量智這兩種智慧,就能夠脫離事和理的障礙。如理智是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這是如理智,有如理智你就不會被事相所障礙,也就是不執著有;如量智就是能照眾生千差萬別的事相,有如量智就不會被理性所障礙,也就是不執著空。這是離障解脫。由於內心脫離障礙,所以外在的作用就能夠任運自在不受妨礙,所以作用解脫和離障解脫是相成相輔,總括的名稱就是解脫。其實一切的諸法本來就是圓融無礙的,只是由於我們內心的情執,歷劫以來纏綿不斷,所以就感得這些妄相的阻礙。
我們做個比喻,就像大家躺在平坦廣大的床上,我們在床上睡著了以後,我們夢到的卻是種種的惡境、險山惡水,我們心裡就會出現恐怖害怕,那其實阻礙我們的並不是我們睡的這個床,那這個險山惡水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內心的執著,如果內心能夠脫離事和理的障礙,這種執著就能夠於萬境之中作用自在。作用自在,就像有些愚痴的人想要去求神通,但是他卻不明白,你除去妄心才能作用自在,作用自在就是神通,你不去除卻妄心,那你怎麼能得到神通?所以我們佛法是平常,佛法就是平常心,不要讓你的心去作怪。我們現在看都把這個神通妖魔鬼化了,都是這種神乎其神的,其實它就是你只要讓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下來,除去這些妄相、除去這些分別,你就能自自在在的通達了,作用自在了,大家一定要明白,不要被現在社會上的這種怪相所妖化了。現在學佛都是求神通,其實這些都是很平常的,非常的自自然然的,佛法本自然,不要把它當作怪想的。尤其現在這些文學作品當中,都把這些開悟了、神通了都是藝術加工了,其實我們只要除卻妄心,只要除卻這種障礙,那個神通很自自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