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正釋經文,晉朝的道安法師彌天高判,經無論大小,都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本經也是三分,本經序分是總結前面所說;正宗分是從,若欲成就此功德,到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流通分從,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一直到最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好,我們先來看序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我們剛才說了,這一段是本經的序分,序分分兩種:證信序和發起序,也就是通序和別序。諸經之首都有證信序,也就是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要有這六種成就。比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與大眾若干人俱,要有這六種成就才能證明此經是佛說,這叫證信序,一切經都要有,所以也叫通序。發起序是一部經所發起的因緣,每部經發起的因緣不同,所以發起序也各各不同。比如《法華經》是以佛的毫光遠照為發起的因緣,《淨名經》是以長者子寶積獻七寶蓋為發起的因緣,每部經的發起序不同。
這段經文不是本經的證信序,而是發起序,因為這一卷是《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卷,所以證信序是在《四十華嚴》的第一卷,第一卷中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等等,這具足六種成就,這是本經的證信序,所以本經的證信序是在《四十華嚴》的第一卷,而這段經文是本經的發起序。
我們看,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爾時,是指上面第三十九卷下半卷,普賢菩薩說偈頌,稱揚讚嘆如來殊勝功德完畢之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賢,我們上一節課介紹過了,菩薩全稱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從簡,喜歡簡,所以就是菩薩。菩提是覺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菩薩是通稱,凡是修行菩提行的有情都稱為菩薩。
菩薩有五種解釋,第一種從所求和所度化來解釋,就是常求菩提度化有情眾生,是從即因談果來說,也就是所行是為了證得菩提,所以得菩提名。因為能把化人視同自己一樣來度化,所以彰顯薩埵的名號,這是菩薩的第一種解釋,常求菩提度化有情。
第二種解釋,從內心有慈悲和智慧來解釋,菩是菩提,顯示心中有甚深智慧,一切的行持都以智慧作為前進的指導,所行都以智慧為指導。比如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智慧,心中還有分別執著的話,那你布施的再多也只是修人天福報,我們說有為法不能證菩提的。這種著相布施,我們剛才說了它是有為的,不是出世間法,不是成佛的因。所以菩薩心中,要有甚深的般若智慧來指導一切的行持。薩是薩埵,顯示心中有大悲,以大悲心來化導眾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大悲心來做指導。以智慧和大悲心來做指導,就比如我們講經說法,為眾生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是為了個人名利,而不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是為了度化眾生,那就不是大悲心,所以菩薩心中要有智慧和慈悲。
第三,從精進勇猛上求佛道來解釋,菩提是智慧,薩埵在《佛地論》是勇猛的意思,菩薩是指為求菩提智,發起大精進勇猛心的有情眾生。
第四種是從愚痴相對待上來解釋,從與愚痴相對待的層面上來解釋,薩埵是指有情眾生,眾生分三類,第一是愚痴眾生,背覺合塵,背覺合塵、認我為真,以我執為中心,這樣就是愚痴的眾生;第二是有智慧的眾生;第三是金剛薩埵,有智慧而非愚痴,這樣的有情眾生就稱為菩薩。
第五是從大丈夫的十種名號來解釋,這是《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講了十種薩埵:第一是菩提薩埵,由菩提智慧所出生,所以稱為菩提薩埵;第二是摩訶薩埵,就是能安住在大乘教法中;第三是第一薩埵,第一是因為它能證得最上乘佛法,所以稱為第一薩埵;第四名勝薩埵,勝是殊勝,能夠覺悟殊勝的佛法稱為名勝薩埵;第五是最勝薩埵,因為所得智慧最上殊勝;第六是上薩埵,能生起最高精進心;第七是無上薩埵,能開示無上的佛法;第八是力薩埵,能廣知佛的十力不可思議;第九是無等薩埵,世間所有的眾生都不能相比,無等;第十不思議薩埵,能在一念間即可成佛,不可思議薩埵,這是從大丈夫的十種名號上來解釋菩薩。
摘自宏圓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