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圓,人間團圓
轉眼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中秋節
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
是指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
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那麼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有哪些傳說故事和習俗?
古時人們又是如何過節的?
本期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有關於中秋節的那些事
一個悽美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
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
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
拉開神弓射下九個太陽
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
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
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
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有一日后羿外出狩獵
后羿走後不久
他的一位心術不正的徒弟名為逢蒙
便持劍闖入內宅後院
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
危急之時把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
身子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
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
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
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後
捶胸頓足,悲痛欲絕
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
他發現此時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
而且月亮上有個人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
便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
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
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就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來歷
但傳說畢竟是傳說
是古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禮記·月令》上說: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
說法也比較多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的祭祀習俗
《禮記》上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
說明早在春秋時代
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和文人也相繼仿效
逐步傳到民間
第二種說法是
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八月中秋時節
各種農作物陸續成熟
農民為了慶祝豐收
表達喜悅的心情
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直到唐朝初年
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才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說法
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
得到了《霓裳羽衣曲》
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北宋時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
取團圓之義
至明清時中秋節
已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
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的習俗
古時候中秋節的習俗很多
活動也很豐富
如祭月、賞月、拜月
觀潮、燃燈、猜燈謎等
形式雖各不相同
但都寄託著人們
對生活無限的熱愛
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01
賞月
中秋佳節
人們最主要的活動
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
據說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
然後擴散到民間的
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
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到了唐代
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宋代時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東京夢華錄》記載
每八月十五中秋夜
「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
都要穿上華麗的衣服
焚香拜月說出心愿
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雖然在今日
月下遊玩的習俗
已遠沒有舊時盛行
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
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
慶賀美好的生活
或是祝福遠方的親人
仍是中秋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02
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
是中國各地過節的必備習俗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
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沿傳下來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北宋之時就在宮廷內流行
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蘇東坡有詩云: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到了元代
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日盛
相傳元朝時
中原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
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
但元官兵搜查嚴密
苦於無從傳遞訊息
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
命人製造餅子
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
藏入餅子裡面
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回響起義
到了起義的那天
各路義軍一齊回響
因而一舉推翻元朝
為了紀念這一功績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流傳開來
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
與月餅結合在一起
寓意家人團圓美好
也寄託了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如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
「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
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清代月餅的製作技巧越來越高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
瓜子仁和冰糖作餡
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
迥異尋常」
03
玩花燈、猜燈謎
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
雖然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
但玩花燈、猜燈謎這樣的活動
也是人們比較喜歡的活動之一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
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的活動
中秋玩花燈
多集中在南方
在廣州、香港等地
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
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
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
用竹紙紮成各種各樣的燈
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
孩子們多互相比賽
看誰豎得高,燈彩最精巧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
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
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
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有燈自然就會有燈謎
中秋月圓夜
各類場所會掛著許多燈籠
人們將謎語寫在燈上
然後都聚集在一起
邊賞燈邊猜燈謎
氣氛熱鬧而溫馨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之一
留下了眾多的傳說故事
除了嫦娥奔月
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故事
也在民間流傳甚廣
寄託了人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01
吳剛伐桂
相傳月宮裡除了嫦娥
還有一個人名叫吳剛
是漢朝西河人
曾跟隨仙人修道
但因犯了錯誤
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
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
以示懲處
這棵桂樹生長繁茂
有五百多丈高
每次砍下去之後
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
幾千年來
就這樣隨砍隨合
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段
吳剛也就日復一日地
做著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
02
玉兔搗藥
相傳月宮中還有一隻兔子
渾身潔白如玉
人們稱之為「玉兔」
據說是嫦娥在升天時
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
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宮
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
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
每晚在藥臼中
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
03
唐玄宗游月宮
相傳唐玄宗中秋望月
突然興起游月宮之念
於是請天師作法
步上青雲,漫遊月宮
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
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此時忽聞仙聲陣陣
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
於是默記心中
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
自己譜曲編舞
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的詩詞歌賦
在中國古代
不僅老百姓們喜歡過中秋節
文人士大夫更是對中秋情有獨鍾
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
情之所至便賦詩作曲
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用象徵團圓的明月
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
宋代文豪蘇軾中秋作《水調歌頭》
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更是成為思念親人的千古絕唱
01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02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03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4
《中秋月·中秋月》
(明·徐有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潔
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
且喜人間好時節
好時節
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月光菩薩聖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承載了人們
對親人的思念
與家人團聚的願望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時這一天也是
月光菩薩聖誕
值此殊勝之日
祈願月光菩薩加持
眾生消災延壽,福慧增長
大家合家團聚
幸福美滿,身心康泰
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點我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