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亦眾生,與我體同;
應起悲心,憐彼昏蒙。
普勸世人,放生戒殺;
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殺生戒在五戒之中是最重的一條戒律,所有的罪業之中,殺生的罪業是最重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皆貪戀生命。有句話說「螻蟻尚且偷生」,是說包括一隻小螞蟻,也特別珍愛自己的生命。隨意地斷掉它的生命,是讓它痛苦的一件事,殺生給眾生帶來的痛苦最重,所以,殺生是世間最重的惡業,千萬不要殺生。
殺生具足四個條件:殺心、殺方便、殺生的對象是有情眾、斷他命。
首先說殺心,殺心有三種:貪、嗔、痴。
貪,是指貪著動物肉食的味道,喜歡殺了來吃,這是貪心殺生;
嗔心殺生,是指以仇恨怨恨之心而行殺。
痴心殺生,是指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職業,譬如說漁夫、獵戶,這些職業都是痴心殺生。從事殺生之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認為自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殺一些生命就能餬口,感覺很榮幸,這是一種愚痴的心。
現代社會還有一種新興的痴心殺生的行業,就是養殖業。譬如養魚、養羊、養豬等等,開這些養殖場,都是痴心殺生的行業,養了這些動物最後都是要殺掉的,養殖者作為始作俑者,這個殺生的過失非常大。
《楞嚴經》中以羊為例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遞相食啖。就是你吃了羊,將來羊要轉成人的樣子,人要轉成羊的樣子,反過來吃你。
遞相償報,這個報還僅僅是「花報」,我們經常聽到果報,就是用結果作比喻,在結果之前,先開花。這個花報完了之後,還有更慘烈的果報等著我們。所以,不要殺生。
殺生的第二個條件是殺方便,殺方便包括:自己殺、叫人殺、讚嘆殺,看到別人從事殺生的行業顯達了、發財了,我們稱讚別人,這個都是叫讚嘆殺。
還有一種殺方便,是見作隨喜。看到別人做了這些與殺生有關的職業,自己心裡很高興,替他高興,這叫隨喜。佛法中說的隨喜,是隨喜別人的善業,別人因為善業而發達,我們由衷地隨喜他,這樣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善的功德。同樣,我們隨喜別人的惡業,也會得到別人惡的過失,因此不能隨便隨喜和稱讚。
在殺方便裡面,還有一種是經營一些與殺生有關的邊緣行業,譬如說售賣漁網、武器、獵刀獵槍、釣魚竿、皮草製品等等,這些都屬於與殺生有關的邊緣行業,這也屬於殺方便。
殺生的第三個條件是:殺生的對象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是對無情眾生而言的,有情眾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壽、暖、識。以人為例:有壽命;有身體的暖相,三十六七度的體溫;識,就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
識,主要還是指有情眾生本具的靈覺之性,能夠產生識別、產生記憶、產生思維、產生籌劃,乃至產生行為,這都是識的作用,具備這三個條件,就叫有情眾生。通過這三個條件判斷,那些動物、飛禽走獸,都屬於有情眾生。
無情眾生只具備兩個條件:壽和暖。同樣擁有壽命和生存所依賴的溫度條件,但是它沒有識,就是不會思考、判別,也沒有感受和情緒,這叫無情。
對於植物來說,它屬於無情眾生的一類,不是有情,所以說,砍一棵樹、摘一朵花,不算殺生,但是戒律裡面講得非常微細,有一種情況也與殺生有關,就是你用殺心去破壞這些花草樹木的時候,也有很大的過失。
譬如說,你在非常暴烈的心態之下,你看到這朵花,拿它泄私憤,把它破壞掉,這也有殺生的過失,但它不構成殺生的本罪。戒律裡面講的非常微細,在此我們不作過多講述。
殺生的最後一個條件,是斷他命。就是把他的命根斷掉。那什麼叫做命呢?佛法裡面說:色心連持,相續不斷,謂之命。這就是佛法對命的解釋。
佛法始終認為生命由兩大要素構成,第一個是身,第二個是心。色,指得是色身,有形質的東西叫做色,色心連持,相續不斷,就是身體和這顆心啊,結合得非常嚴密,水乳交融的感覺,身體能夠感覺這顆心,心也能夠感觸到身體,這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如果身和心分離了,譬如一具屍體,只有身沒有心了,這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了,那就沒有命了,命根就斷了。
佛法在世間出現以來,就對生命有著這樣清醒地認識。色心連持,相續不斷,謂之為命。如果身心分離了,就是斷命根,
其實,我們現代科學也就是近幾十年,剛剛改變了對死亡的判定。幾十年前,人咽了氣,停止了呼吸,就宣告死亡,拉進太平間火化。
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發現人雖然停止了呼吸,但還有腦電波活動。人的腦還沒有死亡,如果進行搶救的話,可能還會活過來。
所以,後來就改變了對死亡的判定,腦電波最終中止,才能判定這個人死亡,但在科技不發達的時期,人一旦停止了呼吸,咽了氣,就可以送去火化了。科學的發展,有時候確實可以反證佛法的正確。
這是殺生的所具備的四個條件:有殺心、殺方便,殺生對象是有情眾生、斷他命。
殺生會給我們帶來兩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短命和多病。短命基本就是由於殺生造成的,多病也是由於給眾生帶來不斷地困擾,包括生命的困擾和精神的困擾,我們就會得一些疾病。
因果之理,不獨佛法有。在佛法還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傳統文化就一直在講善惡因果的道理,譬如《易經》裡面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孔子也說過:出乎身者,必反乎其身。這不就是最直接的因果嗎?這是對因果最好的解釋。就是藉由這個身體,你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統統都會返回來。
《大學》裡面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都是在講因果了。
因果不獨佛法中有,在佛法傳入中國之前,古代的這些先民們,已經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善惡因果之理。
在殺生戒裡面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墮胎,墮胎屬於殺生。
還有就是關於吃肉的問題,初學佛時,一開始改不了吃肉的習慣,怎麼辦呢?佛陀給我們開了一個方便,可以懷著慚愧心和感恩心,吃三淨肉,三淨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
殺的時候沒有見到它、沒有聽到它悽厲的叫聲、也沒有專門殺了為自己吃。
譬如說到酒店,你雖然沒有親自殺、沒有看見殺,但是你的朋友專門為你點了一條活魚,這就為己殺,專門為你殺的。
所以,要避免不見、不聞、不為己這三方面的過失,可以稱之為「三淨肉」,但是要懷著慚愧心和感恩的心來吃。為什麼要懷著慚愧心呢?因為不清淨啊,氣血不清淨,才會覺得肉好吃。氣血清淨了,這個味道你聞都聞不得。聞到你就會感覺,那些肉食的味道,包括那些葷菜,葷指得是蔥、蒜、韭菜、洋蔥,這四種菜的味道,聞到就會感覺腦子發昏,氣息不清淨。
肉食屬於腥,遠離葷腥才叫吃素,如果暫時做不到,可以吃一些三淨肉,在佛法中是開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