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智慧告訴我們,所做的事情要跟佛法相應,以法的力量來超越自己的欲望,我們知道自己怕痛,每一個生命都跟我們一樣怕痛,想要得到快樂,所以所有的事情,只要對自己有傷害、對眾生有傷害的,絕對不做;要做的是對自己、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情。
然而不管做什麼,只要有自私就會有痛苦,所以用無私的心幫助別人就會快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透視緣起性空的智慧,舉財物與感情來說:就是要不執著財物,但是懂得使用財物,拿財物幫助窮人、供養三寶、父母;不執著感情,但是用最好的感情愛每一個生命。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慈悲,以智慧引導的感情,而轉變成一種大愛。
在這緣起的世間,千萬不要迷失於外在的世界,如果想從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成就,為這個而努力,很可能迷失在外面的世界,造成內心空虛、痛苦;其實真正要找到的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佛性、慈悲。我們所追尋的慈悲,不是占有的、自私的、報復的感情,對金錢、感情、名望過度執著會產生痛苦,因此要捨棄自私,掌握自己的心在最好的狀態,每一天都做好事,每一天都慈悲,如果努力去實踐,這一輩子快樂、來生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