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2講


時間:2018/12/18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2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上一節課,我們介紹了五重玄義的釋名,大家對經題和品題有了了解,釋名之後就要顯體,顯體就是顯示經的性體。前面的釋名就像賓客,而性體則像主人,名是假名體是實質,名是能詮體是所詮,一切文字無非是方便語言,為的是讓人依照文字而領悟理體,就像由手指月,由手指而見到月亮。如果只是執著語言文字,而領悟不到文字所依之體,那麼就是讀遍三藏十二部經典也不得真實的利益,所以在釋名之後必須顯體。

本品是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論中說,「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一真法界就是諸法的實相,華嚴宗認為,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所以稱為一真法界。十法界,是指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個法界。十法界是由分別心而來,是現象法界,一真法界是無思無慮如如不動,它是本質法界。一真法界和十法界是理和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即理即事高度無別,一真法界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眾生和佛同樣具足的佛性,一真法界,但是眾生迷之而輪迴六道,生死無窮,諸佛證之而妙覺圓明,現成菩提。《華嚴經》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指的就是這個性體,這個真如妙體遍能出生染淨諸法,所以說性具三千。

我們這個真如妙體可以生出染淨的,染法和淨法都是由我們這個真如妙體所生。《止觀》上面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在我們現前這一念就具足三千,為什麼這麼說呢?徹悟大師說,凡起一念必落十界。如果我們的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那就是佛法界現前;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那這就是菩薩法界;如果是與無我心和十二因緣相應,這就是緣覺法界;以無我心觀四諦,這是聲聞法界;如果是以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的心,那這就是天法界;我們人法界呢,就是與五戒相應;如果修戒修善等法,而有嗔恚心有勝負心,那這就是阿修羅法界;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下品十惡就是十惡不是太惡,這個是從下往上排,下品十惡,這是墮畜生法界,如果以緩急相半心,這個時候到中品十惡,那這就是餓鬼法界;如果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那這就是地獄法界,所以我們的真心具足十法界。那這十法界,你與哪一法界、你的心與哪一法界相應,也就是說,你是什麼樣的念頭,決定什麼樣的法界現前。那我們今天不念佛法界就是念九法界,如果你心不清淨,那就是意念紛馳,就是念九法界;如果你不念三乘,那就是念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你的念不在三乘,你的心不在三乘,那你就是念六凡;你不念人天,你的心不在人天,那就是念三途;不念餓鬼畜生,那就是念地獄,每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受生之緣。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的受生我們的果報,都是在我們這個念頭上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怎麼能不好好念佛呢?別跟自己過不去,就是這樣,這是一念具足十法界。

而這十法界的每一界又具足十界。拿我們人界來比喻,大家好好想想,我們人界中也有佛,眾生修行和平等慈悲和萬德洪名相應,和佛法界相應;六度萬行、般若智慧,和菩薩法界相應;修四禪八定、上品十善,和天人相應;同樣,像修惡、貪慾重、嗔恚重、造大惡業,那這就是和三惡道相應。所以每一界中又有十界,十界中各有十界,十乘以十就是百界,這百界中,每一界又都有十如是,就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來究竟,這一百乘以十,這就是一千,而這一千種如,都各有眾生、國土、五蘊的差別,一千再乘以三,這就是三千,這就是一念具足三千。

本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使得我們明白,我們的自性本具三千,那麼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在讀誦此經的時候,就不要再起妄求之念,一念具足三千。我們明白了,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就和阿彌陀佛相應,正如《觀無量壽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於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以上是顯體,第三是明宗。上面顯體是讓修行人領悟理體,屬於性德,明宗是為了讓人明白修行的宗要而起修,屬於修德。性德人人本具,而修德必須要精進努力修行方得造詣,所謂依性起修、由修證性,自然得真實的受用,所以顯體之後就要明宗。

本品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這十種廣大行願,每一願都是從自性本體而發,每一行也都是從自性本體而起的,所以這十大行願都是稱性之修德。性德離過絕非,豎窮橫遍,那麼這由性德而起的十大行願,也都是離過絕非豎窮橫遍。

導歸極樂就是導歸極樂世界,印光大師說:「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十方所有諸佛的功德,阿彌陀佛這四字名號,阿彌陀佛全體具足,全體具足這諸佛的功德,所以稱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那麼極樂世界就是法界藏土,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稱性之淨土,那麼以稱性的十大願王為因,以稱性極樂世界為果,也就是說,以不生不滅為本來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在本品的最後,對於文殊菩薩、善財童子以及華藏海會所有的法身大士、普賢菩薩尚且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那何況我們今天的眾生呢,所以我們更應該以求生極樂世界為我們的願心、為我們的願。

第四是力用,也可以稱為功德,本品的作用非常的不可思議,是以拔眾生苦、與諸佛樂為用。經中的偈頌說,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我們學過《地藏經》都知道地獄中種種的苦,那這裡說了,只要能夠受持普賢大願王,就能迅速的消除地獄種種的苦,地獄的苦都能消滅,餓鬼畜生這些苦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人道的眾生由於往昔的貪嗔痴,造了殺盜淫妄種種的惡業,今生感得身體不好,被種種的煩惱所糾纏。

我們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也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身心反而備受煎熬,生活得不愉快,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今天的欲望大而心小了,我們今天受持普賢行願,讓我們心量大了而欲望小了,那麼我們就沒有這些痛苦的煎熬了,所以受持讀誦普賢大願,就能幫助我們滅罪除苦。經中說:「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一切惡業都能消滅。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是要以深信的心,深解義心,深信的心來持誦普賢大願,而不是只是念念、滑口而過、念過以後欲望該怎麼大還是怎麼大、心量該怎麼小還是怎麼小,那這樣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以深信心持誦普賢大願,把我們的身心安住在普賢大願當中,這麼讀誦就起作用。隨著我們讀普賢大願,我們的心量就越來越大,我們的心量越來越大,我們對一切的有為法我們就都能夠放下,對一切的眾生,我們就能生起慈悲心來,這樣我們自性的光明就會顯發出來,一點一點的熏修,心量越來越大,慈悲心越來越大,利益眾生的心越來越大,為了自己的欲望心就越來越小,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六道分段生死的粗苦,我們剛才講了,尚且都能拔除,那三聖變易生死的微苦就更不用說了,這是拔眾生苦。修持普賢大願王能與眾生諸佛樂,經中的偈頌說:「族性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下,坐已降服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持誦普賢大願王,就能感得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生到高貴的家庭、相貌智慧圓滿、諸魔外道不能障礙、堪受三界眾生的供養,是受三界眾生的供養,能很快在菩提樹下降服魔眾成等正覺,成佛之後轉大法輪普利一切的眾生。這段偈頌,就是修持普賢十大願能給予眾生諸佛樂的證明。佛樂尚且能與,那菩薩的神通樂、二乘的涅槃樂、諸天的五欲樂自然就不必說了,所以本品是以拔眾生苦與諸佛樂為力用。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學習普賢十大願王,以便更好地以深信心來持誦,這樣能獲得無盡的利益。

五重玄義的最後一個是判教,判就是判別,教就是教相,就是判別經的次第淺深。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如來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本經是在第一時華嚴時所說,如日初出,日出先照大高山王,這是佛成道三七日為大菩薩所說的法。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這五味當中,本經是屬於乳味。

八教是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和不定教,本經是為利根的大菩薩們所說,不用方便引誘,直接施以大乘頓超之法,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頓超直入不經階次,所以屬於頓教。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我們通常都好簡單地說藏通別圓,本經帶說別教之理正明圓教之義,所以屬於兼說別教正明圓教,所以本經是以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為教相。五重玄義我們就介紹完了,下面我們來看譯經人。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罽賓國就是北印度羯濕彌陀國的別名,三藏是指法師的能力才能,能夠精通經藏、律藏和論藏才能稱為三藏法師。般若是譯經法師的名字,唐朝貞元年間,南印度烏荼國的國王將自己親手書寫的《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梵本,獻給大唐國普利中華,唐德宗下詔讓般若法師來翻譯,所以我們抬頭看是奉詔譯,是唐德宗下詔,讓般若法師來翻譯這個梵本。般若法師和利言法師、超悟、良秀、良願、圓照以及清涼國師共同翻譯的,從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開始翻譯,到貞元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在隋唐的譯經史上,般若法師是最後一位大譯經師,他所譯出的《四十華嚴》,也是唐朝譯出的最後一部大部頭的經典。

下面我們正釋經文,晉朝的道安法師彌天高判,經無論大小,都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本經也是三分,本經序分是總結前面所說;正宗分是從,若欲成就此功德,到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流通分從,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一直到最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好,我們先來看序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我們剛才說了,這一段是本經的序分,序分分兩種:證信序和發起序,也就是通序和別序。諸經之首都有證信序,也就是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要有這六種成就。比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與大眾若干人俱,要有這六種成就才能證明此經是佛說,這叫證信序,一切經都要有,所以也叫通序。發起序是一部經所發起的因緣,每部經發起的因緣不同,所以發起序也各各不同。比如《法華經》是以佛的毫光遠照為發起的因緣,《淨名經》是以長者子寶積獻七寶蓋為發起的因緣,每部經的發起序不同。

這段經文不是本經的證信序,而是發起序,因為這一卷是《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卷,所以證信序是在《四十華嚴》的第一卷,第一卷中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等等,這具足六種成就,這是本經的證信序,所以本經的證信序是在《四十華嚴》的第一卷,而這段經文是本經的發起序。

我們看,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爾時,是指上面第三十九卷下半卷,普賢菩薩說偈頌,稱揚讚嘆如來殊勝功德完畢之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賢,我們上一節課介紹過了,菩薩全稱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從簡,喜歡簡,所以就是菩薩。菩提是覺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菩薩是通稱,凡是修行菩提行的有情都稱為菩薩。

菩薩有五種解釋,第一種從所求和所度化來解釋,就是常求菩提度化有情眾生,是從即因談果來說,也就是所行是為了證得菩提,所以得菩提名。因為能把化人視同自己一樣來度化,所以彰顯薩埵的名號,這是菩薩的第一種解釋,常求菩提度化有情。

第二種解釋,從內心有慈悲和智慧來解釋,菩是菩提,顯示心中有甚深智慧,一切的行持都以智慧作為前進的指導,所行都以智慧為指導。比如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智慧,心中還有分別執著的話,那你布施的再多也只是修人天福報,我們說有為法不能證菩提的。這種著相布施,我們剛才說了它是有為的,不是出世間法,不是成佛的因。所以菩薩心中,要有甚深的般若智慧來指導一切的行持。薩是薩埵,顯示心中有大悲,以大悲心來化導眾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大悲心來做指導。以智慧和大悲心來做指導,就比如我們講經說法,為眾生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是為了個人名利,而不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是為了度化眾生,那就不是大悲心,所以菩薩心中要有智慧和慈悲。

第三,從精進勇猛上求佛道來解釋,菩提是智慧,薩埵在《佛地論》是勇猛的意思,菩薩是指為求菩提智,發起大精進勇猛心的有情眾生。

第四種是從愚痴相對待上來解釋,從與愚痴相對待的層面上來解釋,薩埵是指有情眾生,眾生分三類,第一是愚痴眾生,背覺合塵,背覺合塵、認我為真,以我執為中心,這樣就是愚痴的眾生;第二是有智慧的眾生;第三是金剛薩埵,有智慧而非愚痴,這樣的有情眾生就稱為菩薩。

第五是從大丈夫的十種名號來解釋,這是《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講了十種薩埵:第一是菩提薩埵,由菩提智慧所出生,所以稱為菩提薩埵;第二是摩訶薩埵,就是能安住在大乘教法中;第三是第一薩埵,第一是因為它能證得最上乘佛法,所以稱為第一薩埵;第四名勝薩埵,勝是殊勝,能夠覺悟殊勝的佛法稱為名勝薩埵;第五是最勝薩埵,因為所得智慧最上殊勝;第六是上薩埵,能生起最高精進心;第七是無上薩埵,能開示無上的佛法;第八是力薩埵,能廣知佛的十力不可思議;第九是無等薩埵,世間所有的眾生都不能相比,無等;第十不思議薩埵,能在一念間即可成佛,不可思議薩埵,這是從大丈夫的十種名號上來解釋菩薩。

我們再來看摩訶薩,全稱是摩訶薩埵,摩訶是大的意思,摩訶薩呢也就是大菩薩。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稱為凡夫菩薩;修行進入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這樣的菩薩稱為聖人菩薩,進入十信位就稱為聖人菩薩;那修行經歷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以後呢,進入到登地菩薩,登地菩薩這個時候才能稱為摩訶薩,大菩薩了,登地菩薩才能稱為大菩薩。我們看普賢菩薩他是位居等覺,等覺菩薩是在十地之後,十地之後是等覺,等覺過後是妙覺,所以稱為菩薩摩訶薩。

普賢菩薩在稱揚讚嘆如來的殊勝功德後,我們剛才講的在三十九品的下半部分,是稱揚諸佛的功德後,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財就是我們說的善財童子,我們大雄寶殿後面的,海島觀音像後面善財龍女,就是在給我們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觀音菩薩,普陀觀音菩薩,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他是福城東長者之子,長者有五百童子,善財是五百童子之一,在他剛入胎的時候,他的家裡突然出現了七寶樓閣,樓閣的下面有七伏藏,七伏藏上面的地自然裂開,生七寶芽,這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硨磲、瑪瑙,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七種寶物從地下湧出,光明照耀。不僅如此,而且還有五百寶器自然湧現,金器中盛一切香,香器中盛種種衣服,美玉中盛滿種種的上妙飲食,摩尼器中又盛滿種種的奇異珍寶。總而言之,這五百器中都自然的盛滿種種的珍寶,這是地中湧出。而且空中也落下種種的寶物,這樣家中所有的庫房都裝滿了,就是由於家中自然湧現出這麼多的珍寶的緣故,父母以及親屬都叫他善財。當文殊菩薩到福城東莊嚴幢娑羅林中的大塔廟說法的時候,善財童子就帶領五百童子前去參禮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已知他過去曾供養無數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就為他說法,令他發起廣大菩提心來。善財童子請問文殊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文殊菩薩就讓他去參訪善知識,並囑咐他求善知識不要生疲倦懈怠,見善知識不要生厭足,對於知識所有的教誨都要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於是善財童子就辭別文殊菩薩南下,遍游南方諸國,參訪了德雲比丘、海雲比丘、善住比丘、彌迦長者、解脫長者等五十三位善知識,聽受種種的法門,最後參禮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為他廣贊諸佛殊勝功德,顯佛果殊勝,顯佛果殊勝就是告訴善財,要想證得如來殊勝的果德,就應當修普賢殊勝行之因,所以善財童子是本經的發起眾,也是當機者。所以普賢菩薩稱嘆佛功德已,告諸大眾和善財說,大家看經文:「善男子,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善男子這是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也就是菩薩的通稱,因為菩薩能夠擔當大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足大丈夫精進勇猛之相,所以稱為善男子。善男子不是單指的男子,女人不算,不是的,只要女子能夠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廣大菩提心來,是女中丈夫,也是善男子。十方,大家都好理解,就是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在經中稱為四圍,還有再加上上下,總共是十方。十方的每一方都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十方世界中都有佛住世轉法輪,所以說十方一切諸佛。不可說不可說,印度有十個大數目,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那麼不可說不可說是十大數目最大的。劫,梵語劫波,譯為時分,是表時間的單位。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人壽我們講過,人壽最開始是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這樣減到人壽到十歲;到了十歲以後,然後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又再增加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在我們佛法裡面稱為一小劫,有二十個這樣的時間,這個小劫是一個中劫。中劫裡面有成中劫、住中劫、壞中劫、空中劫,這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是小劫中劫和大劫的概念,這是佛學的知識,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圭峰禪師在《華嚴疏鈔》中說:「今舉大數,但是多時,亦不定其是何等劫」,所以這裡的劫是表時間之長,也不定是指的何種劫,它是表時間之長的意思。

佛剎極微塵數劫,佛剎就是佛國土,極微塵是比微塵還要小,我們人眼睛所能看見最細小的物質稱為塵埃、微塵,一個微塵裡面有七個極微塵,也就是說七個極微塵組成了一個微塵,我們的肉眼所見到的是微塵它有七個極微塵。那我們想想,別說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剎,別說佛剎會有多少極微塵我們數不過來,就是我們一個國家有多少極微塵,我們也是數不過來的。只是一個國家,還沒到我們的一個南贍部洲,還沒到一個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數量更是無法數得過來的,那這樣的話,極微塵之多了,大家先有這麼一個概念。

一個極微塵就是一劫,那有多少劫呢?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麼多的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裡面的極微塵,一個微塵就是一劫,那這有多少劫呢,這是說明時間太長太長太長了。那麼十方一切諸佛,這麼多的佛,又經極微塵數劫,這麼長的劫,相續演說如來殊勝功德,相續演說,不間斷才能稱為相續,不斷地演說都不能窮盡。

對於這句經文,我們還要結合上一句來理解,上一句經文,就是總結普賢菩薩在三十九卷下半卷,以偈來稱揚讚嘆如來的功德,三十九卷的偈子。因為我們這是第四十卷,所以三十九卷我們這裡沒有看到,我們來結合一下,三十九卷的偈頌,我們就不給大家一一的讀了,大家在下面可以看看,我們就看看偈頌的最後幾句:「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能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這是普賢菩薩在三十九卷的最後的偈頌中,讚嘆佛的功德不能說盡。我們來看,讚嘆的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所示現的是菩薩,是因位的菩薩,而且這裡只是偈頌,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演說,時間也短,而我們這個裡面所稱嘆的,是稱嘆佛功德的人,是十方諸佛來稱嘆,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而且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一切諸佛,稱嘆的時間不是一時,而是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塵數劫。如果要是一位菩薩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說盡,那這個功德還不足為奇,還不足為殊勝,那這裡是這麼多尊的佛,經這麼多的劫,還不能說盡如來的功德,真的是玄妙殊勝到了極點了,這是說如來殊勝的功德殊勝玄妙至極。

那麼如來的果德如此殊勝說無窮盡,要修怎樣的因行才能證得呢?也就是說,我們要怎樣修行才能證得如此殊勝的功德呢?下面在正宗分中,普賢菩薩就廣說普賢行願,依照普賢行願修持,就能成就如來殊勝的功德。

好,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