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如瑞法師:朝三暮四成語的由來


時間:2019/6/10 作者:清風扶露

給大家講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有個宋國人,養了一群猴子。猴子們特別聰明,可以幫他乾一些活。但遇上饑荒年了,沒那麼多東西給猴子吃。養猴子的人就對猴子們說:現在鬧饑荒,只有榛子給你們吃,每天七顆,早晨四粒,晚上三粒,這樣就可以度過飢謹年了。於是來給猴子們分配食物,但猴子們躁動不安,表示抗拒。這個人就想:這樣交代不了,但也沒更多的東西給它們吃啊。他特別聰明,想了一個辦法,說:「這樣吧。早晨四粒,晚上三粒滿足不了你們,那就早上三粒,晚上四粒。」他這樣去分,猴子們就都滿意了。

這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由來。

從這個寓言當中,我們能體會到:眾生都是喜歡加法的,今天有了還不夠,明天還希望再增加,一天要比一天增加。但修行人,恰恰相反,我們都是希望減少的。東西越少越好,煩惱越少越好……我們剛出家的時候,老法師就諄諄教誨我們說:「我們修行人,就是要學減法。天天要減少習氣毛病的。」所以說到修行,說難也不難,因為我們無非是要去除自己不合理的習氣毛病,學會不要被物所轉,被境所惑。我們比較鈍根一點的,最好立個目標:今年一年,要改掉幾條毛病,這一個月要試著對治哪些習氣。

佛在《法句經》裡說:

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

但觀自身行,作也與未作。

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誡中,拘留孫佛的教誡偈也有說,雖說法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違逆他事,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所以,我經常鼓勵那些初學者說:當你勇敢的剃髮染衣,搭上袈裟,準備要走這條修道之路的時候,就要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我一定要做一個好佛子,做一個好出家人。不斷的糾正自己的習氣毛病,讓我的身行,要安住於佛法的正道上。讓這顆心慢慢得到淨化。

我們翻開佛的經典,看看每尊佛的教誡,無非都是告訴我們,修行一定要落實在實處,用佛的法,不斷地改變自己。如果只是知道了,不認真的去修是沒用的。

就如拘留孫佛的這兩首偈,如果我們去認真地思惟,認真地修。慢慢就能讓自己的行為和心地純真。得到修道的利益。

希望各位,好好地檢點一番自己,看看我是不是把所學所聞的佛法都落實在修行當中了。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