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中國人闔家團圓、歡度良宵的日子。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裡,人們會許下美好的心愿,無論是「家和萬事興」,還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對傳統中國人來說,家是國的濃縮,國是家的放大。在漢語辭彙里,無論是「家國」還是「國家」,家與國永遠緊密聯繫在一起,永遠是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亙古不變的共同情懷!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在古代,中國人都是大家庭,世代同居,家族興旺的,差不多六七百人,普通的也是二三百人左右。中國人的家就是社會的縮影。所以,在傳統中國人看來,治家與治國是一回事,能夠使幾百人的家族和睦相處、互敬互愛、互助合作、平等對待,擴大到國家就能治國。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惟觀念里,講究「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中說:「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在中國人看來,太平盛世是最終的果,而最初的因卻是從個人的修身開始。所以在傳統的中國家庭里,高度重視親職教育,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道、家規、家法、家風、家學。家道就是要遵循五倫的關係,也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關係包括了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人際關係,只有守好五倫關係,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共處。家風、家規就是五常、四維、八德,家學就是孔孟之道,家業(事業)就要通過教育後代來傳承。在傳統中國大家庭里,有這麼一個典型的代表——那就是唐宋時期,在江州德安,以純樸厚道家風聞名的陳氏家族,人稱「義門陳」。陳家合族共居已有十三代,家裡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足足有七百多口人。他們的祖先陳崇德高望重,十分重視親職教育,在家族開辦了私塾與書院,子弟一到上學年齡,就要進去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陳崇為家族制定了嚴格的家規,規定族人不置仆、不納妾、不賭博、不鬥毆、不淫酒色,家法森嚴,賞罰分明。直到陳昉這一代,整個家族都謹遵祖訓,和睦相處。做為一家之長的陳昉,也處處以身作則,給族中子弟樹立榜樣。有一年江州大旱,顆粒無收,陳氏家族為度難關,全族人勒緊褲帶,連續三個月靠同飲菜羹湯充飢。官府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定賜給陳家官糧數石。陳昉看到周邊百姓有的連粥都喝不上,便向官府提出,只接受一半官糧,騰出另一半糧食救濟周邊困難百姓,共度饑荒。當時族中有人提意見,說如今正是青黃不接,糧食金貴,我們賣一部分出去,得個好價錢,再置一部分田地不好嗎?陳昉卻說:朝廷因我們家族人口眾多,救濟以公糧,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因私廢公而做對不起國家的事呢?陳昉的大公無私贏得了大家的敬重。陳氏耕讀傳家,子弟從小沿襲敦厚儉樸的家風,克勤克儉,凡事親力親為,沒有一個人說是非或者離間的話,也從來都沒聽到過互相爭吵的聲音,老有所養,幼有所託,永遠是其樂融融,歡聲笑語不斷。在陳昉家中有一個非常寬闊的廳堂,每到吃飯的時候,老幼共聚一堂用餐。他們按照年齡、尊卑次第而坐,長幼有序,條理井然。全家的人只要還有一個未到,大家都一定會靜靜的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齊之後才開始用餐。他們家中還養了一百多條狗,性情都特別溫順。有趣的是,這群「家教」嚴格的狗也沿襲了主人的家風,它們全都在同一個大槽子裡用食,每到吃飯的時候,如果有一隻狗還沒有來用食,那麼這一群狗都會等它,沒有一隻狗會先吃,它們也是次序井然。陳氏家族上下同心的祥和氣氛感動了家裡的狗,使得它們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狗且如此,何況人乎?鄉里的人見到這種情形深受感動,於是大家紛紛起而效法,使得民俗日漸敦厚。由於陳氏家族在地方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朝廷多次對其嘉獎表彰,將「義門陳」奉為齊家的典範。千餘年來,「百犬同槽」的典故在「義門陳」代代流傳,它所體現的和睦友愛的孝義精神,一直激勵著陳氏後人,也啟迪著世人。二戰之前,歐洲有一些著名學者,曾經研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個已經消失,為什麼中華文明還能存在?他們總結原因,認為可能就是中國人重視親職教育,這才是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衰敗的原因。也可以說,中華文明其實就是家文化,中國人的家文化以親職教育為根本,而中國傳統的親職教育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也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愛的教育」。在這個愛的教育下,族群和睦共處,不會有衝突。一個人做好了能影響一個家,一個家做好了能影響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做好了能影響一個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經營和諧溫暖的家庭,創造美滿幸福的人生,離不開修身為本、教學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