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3/25

什麼是「二入」與「四行」

——賢崇法師在「止語禪」上的開示

大家晚上好!最近外面「豬流感」肆虐,這兩天你們在寺院裡吃素,回去也堅持吃素,那樣就不會染上豬流感了。我最近一直在看《藏地密碼》,第八本還沒有寫出來。我到網路上去搜尋了好幾次,所以,心一直在掛記著這件事。為什麼呢?就是《藏地密碼》裡面講到了密修的高級老師,他修到一定境界以後,可以好幾天不吃飯,而且身體裡面展現出來的能力跟平常人一樣,甚至是與眾不同。禪修就是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內心比平時更安寧,通過我們的呼吸改變身體的循環機能和免疫狀態,讓我們以不一樣的心理去面對生活。我們修禪就是面對自己原有的那種身體結構,進行一種新的轉換,我們學習的就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佛菩薩沒辦法給大家,老師也沒辦法給大家,靠什麼得到呢?靠自己。你們如果內心裏面很渴望它,它就是你的,如果不渴望,那你永遠都得不到。現在世界上很多的人都在修禪修,包括很多無宗教信仰者也在禪修。他們靠的就是自己想要,自己想要了你就能得到。你的心中沒有這種期待和需求,你就得不到。

晚上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給大家分享一下菩提達摩講的「二入」和「四行」。

這是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在他的《入世行論》上所講的一個修禪修的最基本的東西。他把禪修最中心的思想用這幾個字來概括。什麼叫「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要想對禪修有個入門的了解,其實簡單的就是兩點:第一點你對佛學禪修的思想要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就是說為什麼要禪修?禪修對我有什麼好處,我要從禪修裡面得到什麼?或者說通過禪修對自己的身體、心靈、思維方式產生什麼樣的一種改變?當然了,你們從來沒有這樣坐過,一下子讓大家坐在這裡就會坐立不安,坐在蒲團上就如坐針氈,很多人都逃掉了。你們很難得,一天堅持下來了,能堅持的人都是非常有佛緣的。

一般的人給他一個這麼寧靜的場所,讓他把眼睛閉起來面對自己,他就很難受,他的腦子裡面總想「只有從外在找一些東西能讓自己得到快樂,而不想從內在去挖掘。」禪修裡面首先要理入,就是從理論上,從理法上,從事物的本質上去認識它。大家都知道,佛教兩千多年以來一直用禪修來開發第一智慧,這種第一智慧靠什麼得來的?不是無緣無故叫你坐在那裡就能開智慧。你首先要對事物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對宇宙間萬事萬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後從這裡面去悟出生死,悟出人生,悟出事物的成、住、壞、空之規律。只要你從這裡面悟出人生以後,你就發現宇宙的任何東西擺在你面前都能明明白白。但是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天所碰到的各種各樣問題都讓自己困惑不已,我們每天總在黑暗當中摸索,總是在迷茫的人生裡面找不到方向,有些人在現實人生當中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很少去思考這些問題,人家說這樣對的,我就這樣去做。人家說「我要有好車,我要有洋房,我要有什麼什麼,這才是成功的人生」。然後自己就不停的往這方面去追求,等到哪一天自己擁有了這些原來所期待的東西的時候,發現這些東西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快樂,而且給自己帶來很多很多負面的東西。所以總是在這樣迷茫的人生裡面解脫不出來。

我到底是誰?我到底要什麼?我到底怎麼做才能體現我人生的存在價值?所以佛教的思想就要求我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能正確地面對這個世間。當我們明白這種狀態以後,我們發現所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東西,它實際上是同樣的一個道理,在我們沒有掌握這種道理以前,我們碰到任何東西都無法明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道」,或者用西方哲學講就是「形上學」。從「道」上面來講我們人跟物是一樣的,我們的房子跟山河大地是一樣的,我們的鮮花、水、石頭、木頭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如何找到那個「一樣」呢?不知道如何切入,怎麼也不能明白。就像我今天跟他們講的上帝、天主,中國所講玉皇大帝,甚至印度講的梵天,實際上就是一個東西,當我們不了解它的時候,上帝怎麼能跟皇天一樣?天主怎麼跟我們的玉皇大帝一樣?所以佛教對這個思想的理解它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樣。我們並不是說怎麼樣來抬高佛教,而是說如何能正確地了解事物的規則。佛教裡面講這些都是因緣和合。

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相同的緣分聚集而成,因緣離散了,這個事物就消失。宇宙也一樣,人也一樣,山河大地也一樣。我們所住的房子和椅子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佛學所講的緣起思想。就像要想讓種子發芽,就一定要具備陽光、土、水、空氣,這四個條件就是種子發芽的最基本的要求。明白了這個理以後,就能感覺到房子的存在,事物的成長以及這個地球如何存在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佛教裡面講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因為,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東西。我們有沒有感覺到,當我們很痛苦的時候,我們的時間是算秒,一秒跳過去也是那麼的艱難。當我們快樂的時候一天時間這麼快就過去了,你們到了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中間,那一年一年就好像跟一天一天的過一樣,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了。所以我從30歲到現在好像沒有感覺,怎麼這麼多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俗話叫做「天上一日,世上百年。」因為他們快樂,因為他們覺得時間對他來講很快就過去了。

所以,以前的那些祖師大德們講了一句話,他說我們這個地球在銀河繫上是一粒灰塵。當我們把每一個物質分到最小的單位,原子、中子,一直分到最小的單位,你把這個最小的一粒灰塵放大成地球那麼大的時候,它裡面的所有的生物也許跟我們這個地球是一樣的。當我們把這個地球縮小再縮小,縮小到灰塵那麼小的時候,沒感覺了。大家有沒有到過沙漠,我是沒去過,但很多人跟我講,走到沙漠的時候,你就了解到人是那麼的渺小。我到過大海,在旁邊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感覺人就像滄海一粟,所以佛學裡面講「須彌可以納入芥籽,芥籽裡面可以存在三千大千世界」,這是《華嚴經》的思想。芥籽就是很小的物質單位,裡面存在著無量世界。一個芥籽裡面可以存在著無量的世界,無量個世界可以在一芥籽裡面存在,這就是「大」跟「小」,這就是我們人對宇宙的認識。所以在佛學的思想裡面,沒有時間,沒有地域,就是這個地方的處所和分別。

所以我們人稍微有一點成就,那種貢高我慢的心就不斷地膨脹,認為自己是天下唯一的,認為我很了不起。當我們的思想境界跨過這種固定思維的時候,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規律。我經常在企業界跟那些企業家講,你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了解事物的規則,你不了解它你永遠走不到頭。別人做一樣事情做得很好,為什麼我做就老是碰壁?別人做那麼容易,我總是做不好。就像我們培訓行業一樣,有很多人在排隊上課,有一些公司就連學員都招不滿。我在杭州上過好幾次生命動力的課程,他們老是招不滿人,就七八個人,十幾個人。最近上行管的時候,好多人都排隊著上,這裡面說明了什麼?人家不想要的東西,肯定就不會去上課。如果別人想要那個東西候就會追著你,那你很容易就做成了。所以我們經常講,你如果追求錢,錢跑得比你還快,當錢追著你的時候你想不賺都不行。這裡面說白了實際上就是「利他」的思想,你不斷地為別人著想,不斷地為別人的利益考慮,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別人所需要的東西,那別人就會不斷的被你所吸引。反過來講,你的東西人家不需要,那當然就離你遠去了。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沒有進入理的境界,沒有進入理,你做什麼東西都很困難。

我們禪修的時候,把心沉澱下來,然後去覺察我們的生命,去了解事物的本質,從這裡面去悟出一些東西。我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非常有智慧,但是我們往往沒有掌握好事物的規律,心理想得好好的,最後做出來的產品卻不是別人想要的東西。認識了這個道理,然後我們不斷的去印證、去覺察、去體驗。實際上禪修沒有多少理論。我經常跟人家講怎麼禪修?你每天拿20分鐘時間,把手機關掉,或者設成靜音,離你的電話遠一點,在門上掛一個牌「我現在禪修中」。然後,這個時間內什麼都不要做,把眼睛閉起來,全身放鬆,把心收回來,用心感覺當下,如果腿盤不好,你只要交叉著盤就好了。把身體坐直全身放鬆,把手合在一起,然後感覺呼吸就行了,沒有那麼多要求。每天都拿一點時間來自我反思、覺察和自我觀照。觀照我們的心,觀照我們自己的思想、身體的感覺。當然這是很初步的禪修。如果你們修好的話,就像那個台灣的居士,他姓丘,跟我講「他腿雙盤起來一坐三個小時不動」,他能在坐禪裡面感覺到時間過得飛快。當你們坐到自己時刻處在一種禪樂的狀態時,你以後就可能活80歲,也可能活100歲。所以,行入就要我們不斷地去印證,去實踐。禪修沒有太多的理論,就是讓你坐著就行,每天拿一點時間坐下來。

理入就是要正確地認識它,行入就是要去實踐它。佛教的典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它所有的思想都是為實踐服務的。你如果不去印證,不去體驗,所有的思想都等於白說。所以我們禪修最主要的就是去印證它。

四行:這個四行裡面分成四種,我一個一個給大家來解釋。

第一個,叫「報怨行」。報,就是對待,對待我們的冤親債主。就是跟你的思想不吻合的人,敵對的人,你如何去面對?佛教裡面講的債主呢,可能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甚至跟你生活在一起,然後又不斷地打擊你的人,我們都把他都叫做債主。有一個人跟你生活在一起,天天給你打擊,天天給你難受,你又離不開他,這個人就是債主。比如你的孩子,你又不能不照顧他,但他天天到晚會給你找罪受。他可能喜歡賭博、吸毒、打架、鬥毆、到處惹事生非。惹完禍,所有的爛攤子都要你去收拾。他也是債主,知道嗎?直到把你的錢折騰光了,這個債主就會離開了。或者他就變好了,真的就是這樣。如果你們身邊碰到這樣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錢,抱怨沒用。

我們不要認為很多東西都是別人造成的,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把它吸引過來的。這就是「業」的理念,事業的業,企業的業,就是那個業引過來的。不要認為這些東西好像講得很迷信,真的不是這樣。當我們起一個什麼念頭,相同頻率的東西就會被我們所吸引。所以我們要改變的就是改變我們的心念,去轉變我們的思想,去轉化我們的磁場。只有這樣,慢慢地,我們身邊很多東西就被你所改變。所以對我們的敵人,對我們的債主,對那些讓我們不順心的人,不要用敵對、對抗的心理去面對他,要學著去接納、去包容、去理解、去轉化。如果能這樣去面對你的生活,所有的不順心的事情都可能因為你這樣一種思想而得到改變。你們想想看,有哪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事事順心的。你要記住,天上的月亮幾天是圓的?你們說說看幾天圓的?十四、十五、十六?一個月裡面只有三天是圓的。你們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想什麼東西都很順利是不可能,因為這個時間的任何東西都有缺陷的。你們仔細想一想看,我們很多的快樂是建立在極度的痛苦當中,讓你餓上兩天,突然間給你一碗飯吃,哇,這個飯菜真是天底下最最美味的。把你放到很熱的地方,突然間給你一個冰塊吃,哇,這個冰塊是我有生以來吃到的最好吃的一塊,是不是這樣?

我曾聽到過易中天的一句話,他說「一個人要想成功,要靠朋友,一個人要想大成功,要靠善待敵人,因為敵人才能讓你成功」。所以佛家講把這樣的一種人叫做「逆增上緣」。他總是堵你門檻,總是刺激你,你有足夠強大的時候,你就能在這樣的挫折裡面戰勝自我。所以,我們的禪修就是練習我們這樣的一種堅韌心。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每一時刻都要自我挑戰。不斷地挑戰我們的身體,挑戰我們的心靈,同時,更要挑戰我們的觀念。加

我剛剛到桐鄉的時候,有個局長說:「這個賢崇師父風一吹就倒了,到這裡怎麼做事情?」通過這麼多年的印證,我的韌性特別好,風吹倒了我又會爬起來,實際上這就是禪修的力量,練習我們的韌性。所以「報怨行」,就是讓我們在世間當中生活,碰到逆境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你如果有強大磁場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鍛鍊你的堅韌心。所以我們不要抱怨,面對它、接受它、挑戰它。我今天晚上跟魯居士在那裡溝通的時候,我就跟她講:「你在廚房裡面工作,碰到每一個人讓你不順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你成長的機會。你不敢面對它你就是懦夫,你在這裡就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因為你在這裡不能面對,你換一個工作崗位同樣也是一樣的,離開這個道場在另外一個道場你還是一樣。當我們敢於面對自己,敢於挑戰逆境的時候,我們在哪裡都是樂土,在哪裡都是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都能找到成功的土壤。否則的話,你到處去找,永遠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沒有不順心的東西。所以我們禪修就要學會去面對自己負面的情緒。對任何東西,我都能接受,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順增上緣」。順增上緣,逆增上緣這兩個都是一種增上緣。

第二個叫做「稱法行」。就是讓我們了解法的規則,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在運作。就像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樹木到了春天它會發芽,到了秋天它會收穫,到了冬天就會落葉。我們了解了這種規則以後就知道,人生下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死掉。你們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死掉?當我死掉的時候我要怎麼辦?

我經常想這麼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什麼時候可以讓我退休。

第二件事情,對死我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當你每天都想到你會死掉的時候,你們會以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活著?今天就是最後的一天,有沒有真正的把它當作最後一天?「沒有」。真的是這樣。當我們連死都敢於面對的時候,還有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放不下的?所以我覺得任何煩惱,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脹的心理,在死面前它都變得蒼白無力。我在洗澡的時候就看自己的這個肉,死掉的時候變成什麼樣的?現在覺得它很好,但是你想想看它死掉了,最後變成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人從來不敢去面對它,不願意去正確的認識它,認為自己生命還很長。佛法裡面叫做直下承擔,面對生死。當我們敢面對生死的時候,這個生活當中沒有什麼東西能困擾我們。我們的不快樂,我們跟別人的怨恨都解決了,我們的虛榮心、傲慢心、膨脹心都不產生的時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

稱法行,就是讓我們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的運轉規則。當我們的房子建起來的同時,它從那一天就開始慢慢地毀壞,變異的毀壞過程;當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註定每天往死亡的方向邁進。所以,我經常跟人家講,哪一天給你這個職務的時候就有一天讓你下來。今天我們的公司開業,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讓你倒閉。你開業的時候你就想到最終的結果是倒閉。你心理就很平衡地去面對它,能冷靜地把它做好,我就希望它能存活得更久一點。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叫做《遙遠的救世主》。有個電視劇叫《天道》,那個男主人公跟女主人公,從碰到一起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想著哪一天他們兩個會分手。這種現象大家都不願意認可,都想天長地久,都想白頭偕老,都想海枯石爛。可能嗎?這個世間今天我們能相聚在一起,明天我們就要分開。所以我們要珍惜在一起的每時每刻。你家庭現在很好,就要讓你的家庭創造更多幸福的可能性。因為這是事物的規則,法的規律。所以我們要享受每一個當下,要面對每一個存在的時刻。但是我們總是錯誤地認識它,認為我買了這個房子,我享受完了我兒子繼承,兒子繼承完了我的孫子繼承,永遠為自己所有,你說可能嗎?這世界哪有永恆的東西?當我們能正確地面對事物,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了解世間,很多很多東西在你面前,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對它,智慧產生在哪裡,就產生在這裡,就產生在這樣的認識狀態裡面。把短暫生命幻化的東西認為是持久永恆不變的,這就產生一種迷茫的人生,這種迷茫就是眾生,當你哪一天悟透了事物是無常的,那你就成為一個智者。

當然了,這一種認識還不能體現一個智者,你要把這種認識,印到你的這種潛意識裡面去,在你的思維和行動裡面展現出來,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大智慧的人。大智慧不是那麼難的,但是要我們不斷地去體證它。佛教裡面只有一個理論,剩下的都是行動。所以大家非常有福報,能走到這樣的一個場所,能得到我們慧海法師的指引,給大家帶來佛法的智慧。這種智慧要我們用心去接納,要我們的行動不斷地去印證,當我們把禪修落實到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刷牙、洗臉一樣,每天都離不開的時候,那你們的人生就會有180度的轉變。接下來你就能成為生活的智者,因為你了解了人生,了解了事物,了解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規則。也就沒有事情能困擾你了,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想不開。智慧從哪裡來?就從這裡得來。所以我們要學會透視生死,透視人生,透視萬物的規則、變化和原理。

無所求,很多人都會理解為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其實,無所求是一種境界,而不是說叫我們什麼都不要做。就是把我們對物慾的那種執著之心放下,只要放得下,你就能更好地提起來。身上背負太多的東西,你就不能輕裝上陣,就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說你在這裡掃地,你的心又一直掛念著電話沒打,什麼事情沒做,心總是掛礙著另外一個事情,你掃地就掃不好,也掃得不乾淨。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心有掛礙,就不能從容地去面對。所以佛教講:有求皆苦。有求就會讓我們的心存在太多的掛礙,就不能把眼前所要做的事情全心地做好。所以我們禪修就是練習我們的心專注、聚焦,全身心地去把某一件事情做好。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富豪之子娶了一個媳婦,這個媳婦受過高等教育,知書達禮,懂得接人待物。這個家裡有一個保姆,是從農村過來的,很純樸。那個婆婆是一個很懂得人間世故的人,把生死看透的人。當保姆將進一個要脫鞋的房間,正好門口有一雙鞋子倒過來了,保姆進去的時候看到鞋子倒了沒在意它,出來的時候又看到了,也沒去理它。她做她的事情,就這樣一直進進出出。那個媳婦看到了,手裡端著碗,又不好意思去把那個鞋反過來。有一個人突然間向她要一個什麼東西,她根本就沒心思理她,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心理又一直掛著這個鞋什麼時候把它轉回來。她的婆婆進來的候,看到鞋子反了就隨手把它翻過來了。這裡面說明了什麼境界?你們都不好意思說。就是當下,碰到問題就趕緊把它解決了,不要在那裡掛礙。她的媳婦實際上就是一個掛礙的人,像我們平常一樣做這件事情時想著那件事情,做那件事情又掛礙這件事情。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後天,甚至把自己有史以來所做的事情都放在心裡。你生活得越久,你身上的包袱背著就越大。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學那個婆婆一樣的,看到事情就把它解決了,解決了就放下了。不要去顧忌太多的禮節。

第三個叫做「無所求」行。就要求我們把自己騰空,把自己放下,用全身心去感受當下的那種境界。我跟廚房的魯居士在溝通一個東西,我說你在這裡工作是最難做的。因為,北方人喜歡吃辣的,南方人喜歡吃甜的。有的人喜歡吃鹹的,有的人喜歡吃淡的,眾口難調。我說你怎麼做,你聽誰的都不對。只有你能做好什麼你就掌握什麼,別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你自己把它變成一個空。所以我經常講到的一個比喻,大海上有兩艘船,兩艘船都是空的時候,碰在一起有沒有事情?沒事的。如果一艘船有人,一艘船沒人,碰在一起有沒有事情?還是沒事情。如果兩艘船都有人的時候碰在一起那是什麼狀態?大海裡面沒有標誌,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那就吵起來,吵起來就會打架,甚至鬥毆。我們人世間所有的矛盾是不是這樣來的?

我經常跟大家分享一個思想,當你把自己變成一個個體,你就會跟另外一個個體產生分別、對比、矛盾,是非就出來了!覺得你沒我的皮膚白,你沒有我身材好,你沒有我長得好看,反正就是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因為我總是在自己的這個個體裡不斷地維護、不斷地自我分別,不斷地跟別人產生對比和矛盾。所以,修行就要從這樣的一個個體裡面解脫出來。比如我只把佛教的道理研究得很透徹,而對世間的任何思想、理論、學術沒有深入地去了解,那我也變成井底之蛙,就會被我原有的思想所框住,解脫不出來。那我就變成了一個團體。所以在我們的人生裡面,我們要從個體、團體、國家、組織等任何的角色裡面解脫出來。當你超越自我團體的格局、框架的時候,才能正確地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不然你連自己都了解不清楚,更沒辦法明白世間的一切。

所以,我們修行要學會自我超越。打開自己的格局,跳出這樣的一個框框,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站在這裡只能看到這個房間是什麼樣的;我們站在屋頂上就能看好幾棟房子;我們站在飛機上,看到那個山、房子、河流都是很小的。如果我們哪一天能跳出宇宙之外的銀河系去看待這個宇宙,那我們的認識,我們的境界,我們的眼光就會遠遠地超越現在的認識。智者是什麼?智者就是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無所求實際上就是打破一個極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個角色裡面,如果你把自己框在女人圈內,你就對男的有所分別,你把自己框成某一個團體的時候,你對另外一個團體就會有指責。所以,我們黃種人說白種人不好,黑種人說白種人不好。一個國家就會分別對待另外一個國家;你在哪一個地域的時候,你就會說其他地方的人不好。所有的分別、矛盾、是非、執著是不是這樣產生出來的?雖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永遠做不到。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會暴跳如雷。所以我們很多人就這樣糊裡糊塗的活一生。到最終,眼睛閉上的那一剎那,什麼叫快樂他還沒弄懂。可能喝了酒,他會找到暫時的精神痳痺,認為那才是快樂。

所以諸位坐到這裡來聽佛法,來了解人生,從另外一種高度來看待我們的生命,說明,你們都是非常有福報的人。當然,這種寶貝要落實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話,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變成一種賣弄口才的本領,那是沒用的。所以,無所求就要把我們對自我人生的那種執著打破,要從更高的角度來理解人生。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益。

第四個叫「隨緣行」。緣就是緣分,一切東西它都有因緣相繼而存在。我們不要逆緣而行,應該要順緣而做。有一句話叫「水到渠成」。我經常打這樣的一個比喻,那個鴨子不會上架,你想盡辦法把它趕到架子上的時候,那是多麼辛苦的事情?當你把它趕上去了,過一會那個鴨子又掉下來了,再把它趕上去,又掉下來了。你說累不累?很累的。這個人不適合幹這個崗位,你拚命地想把他安在這個崗位上,你說能做好嗎?這就是逆緣而行。所以我經常跟他們講,做任何事情,你應該要把握一個事物的規則,即事物存在的規律。你們仔細想一想,你如果要你的家庭長久地幸福下去,你們說家庭幸福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就是要不斷地創造幸福存在的可能性。不然你想幸福,腦子想到爆炸了,你也得不到幸福。

我打一個比方,很多女孩子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人跟我結婚了,希望他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他晚上什麼時間要回家,他不能和別的女人講話,他不能做某某事情……給他規定了無數條要求。他是個人,你要把他變成一個物體隨時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讓他隨時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說他能服氣嗎?他能得到幸福嗎?這是違背事物規律的,這種幸福你永遠得不到。但是,許多人從來不這麼認為,他離開我的視線了,就被人家拐跑了,他離開我的視線的時候不知道偷偷做什麼事情。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怎麼樣。

打一個比方:如果說兩個人過不下去了,我就教他們一個推理方式:離婚了。離婚了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你一直推下去,你去想一想那個結果是什麼樣的。如果說兩個人不離婚,正常在生活,你也這樣推下去,在這樣一種狀態裡面往後推延,以及未來的那個結果你不想接受,那為什麼不能改變現在的那種狀態,然後去面對它呢?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很多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用不正確的那種心態去面對的,所以才會活得不開心,事業做得不成功,很多東西不順心,都是由此而來的。我來到這裡建這個道場的時候,我就給自己一個定位:在這個周圍,這邊的百姓,這邊的環境需要我提供什麼樣的支持?我就怎麼去做,我就這樣定位自己的。就像《活法》裡面的稻盛和夫一樣,他每做一件事情,第一個考慮的就是我做這件事情有多少人需要?我能幫助到多少人?當他幫助的人越多,他企業的產品接受人群就會越大,他的東西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歡,他就有更大的市場。道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經常跟我一些身邊的朋友講,我說,你所定位的方向就是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你利益到更多的人,才有你存在的價值。你利益一個人你就只有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你利益兩個人就只有兩個人存在的價值,你利益於一億人,你就有一億個人的存在價值。所以在我們的人生裡面,我們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在我們的人生經歷裡面,沒有門檻,沒有籬笆,只是一片的空。今天給你一個帝國你就能統治好,今天給你一個全球你也能駕馭它。因為你的心遠遠超越這樣的一種高度和認識。所以心量決定我們的人生舞台,我們要修行的是什麼?就是要面對我們那個極限的自我,那顆「心」。

緣呢?就是告訴我們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規律。所以我經常講,你如果要獲得更多的人喜歡,那你的身上就要創造出更多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或者你的相貌啊!你的言談啊!你有鈔票啊!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能為更多的人所喜愛。這就是緣。所以你們要想攝受更多的人,就要創造更多的東西讓別人喜歡你,離不開你,你就有大的舞台,那就是緣。所以很多人說:這個朋友跟我交往了兩個月,後來就不理我了。這個朋友原來我對他那麼好,他後來竟然用卑鄙的手段來報復我。你記住,每一個人到了一定程度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從他人性的角度里出發的。你不要認為這些不可能,什麼都有可能。所以,夫妻也好,朋友也好,團隊也好,都是這樣的。你做個老闆,你的公司就要創造出更多的東西讓他們離不開你。這就是緣。你身上有他們需要的緣,他們就會不斷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沒有了,那他們怎麼會凝聚在你身邊呢?所以,我們理解了這些東西以後,你就明白了這些人為什麼離開你。所以不要去抱怨別人忘恩負義,什麼以怨報德,都不要去講他。

我們今天晚上從「理入」到「行入」,從報怨行、稱法行、無所求行、隨緣行,實際上就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思想來透視我們人生的一切現象。當我們了解了就能正確地去面對它。能正確地面對它,我們就能超然的,以智者的那種眼光來看待我們的生命,看待宇宙間存在的萬事萬物的那種規律和原則。這樣我們就不會活得迷茫,就不會活得黑暗。生活就是這樣,人生就是如此。萬事萬物就是這樣的一種規律。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接下來大家分享吧。

學員:請法師用一句話解釋禪,描述佛教與禪的關係。

賢崇法師:「禪」是沒有語言可以講的。所以一個字也不行,一句話也不行。任何描述在禪面前都是空白。佛在靈山把禪傳給他弟子的時候,就拈起一朵花,然後微笑,誰對我笑誰就得到禪,他是這樣傳過來的。所以古代有多少祖師大德開悟的那一剎那,喔,就是我明白了。這個明白,是說不清楚的。只有你不斷的通過禪修自我去感悟,我們打一個比方。《明朝的那些事兒》裡面講到王守仁在貴州的時候悟到這麼一首句子,給大家做一個分享:「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谷長空,一朝風月」,這首詩做出來以後,他悟到了。這個詩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一切東西本來如此。水照流,花照開,早上起來太陽從東邊升起,晚上從西邊落下。人會生出來,小人會長大,再到老人,最後死掉,本來如此,這就是禪。

然後是「佛教與禪的關係」,這裡面要從什麼角度來看,佛教裡面的禪有很多種,有凡夫禪、外道禪、聲聞禪、小乘禪、大乘禪、無上禪、上乘禪。

凡夫禪,就是我們一般的人突然間坐在那裡,感覺到很舒服。比如一個農夫在勞動的時候,突然間把那個鋤頭往田邊一放,坐到那裡,感覺到清風,聽聞鳥語花香,突然間的那种放下,那種專注,那種享受,那一刻就是禪。可以把這樣的一種短暫的心靈得到安寧,這個狀態也可以叫做禪,這就叫凡夫禪。

外道禪,佛教裡面講的外道,就是除了佛教之外的所有的這些禪法。比如我在上帝面前禱告,突然間上帝跟我「神我合一」的那種狀態,感覺到上帝跟我同在的那個感覺,實際上也是一種禪的境界。所以說禪修在印度的時候不單單是佛教有,很多外道也在修禪,像現代瑜珈的冥想也是一種初步的禪。太極拳,練到最後也是一種禪。只不過是他們都是不究竟的。佛法是感悟到那種禪的喜悅以後,從那種喜悅裡面解脫出來,走出來,然後去面對你的生死和本性。你在你的內心裏面有任何執著掛礙的東西存在,都是不究竟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上清淨禪,就要修到這樣的一種境界。

小乘禪,通過禪修讓自己解脫,了生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度,我們叫做「自了漢「,羅漢修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禪。

大乘禪,通過禪學去渡化眾生。佛教的其他宗派都是以禪作為進入佛門的一個敲磚石。佛教裡面的宗派都有禪修的,只不過是它的角度、方法不一樣而已。

無上禪,就是講禪裡面的禪宗,獨立成為一個宗派,以慧能大師的思想為主:明心見性,即生即佛。當下就從煩惱切換到菩提。當下從凡夫變成佛。你如果有這樣銳利的根基,你即刻就可以開悟。如果沒有,那你還得「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玻璃髒了每天要去擦,地髒了每天要去掃。我就回答到這裡,禪實在很難用言語去表達。

學員:為何說上帝、天主、玉皇大帝等,這些說法名稱其實表達的都是一個東西,都是宇宙的主宰嗎?

賢崇法師:那當然是宇宙的主宰了。上帝是萬能的,玉皇是萬能的,天主也是萬能的。這個所謂的萬能,實際上講的就是佛教的業力。自己所造的業你要去接受它。你做了壞事,得到報應,這就是業。你把人家打死了,你就得以命償還,這也是業力。你種這個因,你就得接受這個果。這不是說上帝來懲罰你,而是你自己造成這樣的一種人生。佛教講的可能會更合理一點,但我們中國人總是希望找一個依靠,那個東西是萬能的,我要靠它幫我提升到天堂。我逆反它,它就把我下到地獄。總希望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實際上佛學的思想裡面任何東西都不可靠,包括佛,你都不能靠他。你造的業,佛沒辦法幫你代替呀,還是要你自己去接受。只不過當我們去懺悔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得到了一種清靜。

學員:你好,法師,人為什麼活著?

賢崇法師:因為活著,所以要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你們說為什麼活著?這就是緣,你的緣沒了的時候你就只能活著。你如果死掉了,你爸爸媽媽為你傷心,你身邊的朋友會傷心。你現在的身體還很健康,所以你只能活著,你人生的使命還沒有完成,特別是聽了佛法以後,你要把更多的愛傳播給別人,讓更多的人收到你大愛的精神。

學員:如果說萬事都有因果,汶川大地震不幸遇難和南京大屠殺犧牲的同胞,屬於什麼共業?

賢崇法師:你們已經知道共業了。這裡面有一個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琉璃王,他小時候寄在釋迦族裡面,經常被釋迦族的人欺負。那個時候琉璃王發了一個願,以後當他有能力的時候,他要報復這個釋迦族,他要把整個國家,包括人民都要消滅掉。後來他真的當上國王,開著軍隊浩浩蕩蕩的來了,要把這個釋迦族滅掉。佛在路上攔了七次還是沒用,最後自己感嘆到「共業所成,無法消除他心中的那種怨恨」。後來他的弟子目犍連不相信共業,看著琉璃王開著軍隊到釋迦族裡面屠殺的時候,目犍連就抓了一群人放到他的缽裡面。因為目犍連他是神通第一,等到琉璃王把釋迦族的人全部殺完以後,目犍連就把他的缽打開,結果發現裡面的人都變成了膿血。因為以前這個釋迦家族的人是捕魚的,那個琉璃王就是被他們捕出來最大的一條魚。就是過去所種下的業,今生所得的這個果,共業所成。所以今天我們能死掉也不要去埋怨別人。車把你撞死了,你也不要去恨他。這是你的業力,你如果去恨他,你今天又種下一個惡因。下一生又去報復他,然後又等他來報復你,你又去報復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學員:請問法師禪修是什麼?禪修有幾種方式?

賢崇法師:我剛才已經講過了,從凡夫禪到最上乘禪。我經常打這樣的一個比喻,禪修就像USP一樣,可以連線很多東西。你如果跟哪一個人生氣,他老是去跟你作對,你用慈悲觀去觀他。你如果很愛一個人,你就用白骨觀去觀他,觀他死掉,觀他爛掉,觀他全身臭味熏天都長出蟲子了,你就這樣觀長了,你就不愛他了。你如果說自己堅持力不行,那你就要觀自己的忍耐性。實際上禪修裡面可以闡述很多東西,各種各樣的修法可以在這裡面表現出來,你發現自己身上哪一方面特別薄弱,你就用禪修去關照自己,甚至還可以治病。特別是呼吸,會改變我們身體很多很多潛能和磁場,還有我們的身體的一些狀態。義烏的那個李總,他修得最好,他發現原來不能穿的褲子現在都可以穿了,苗條了。原來皮膚不是很好,現在長得白嫩嫩的。

學員:法師能推薦三本書嗎?關於增長智慧與佛學的書?

賢崇法師:喔!你們走的時候我會送你們五本書,還超出兩本。可以把這五本先看完,然後經常跟香海禪寺結緣,我們會不斷地推薦書籍給你們。我們現在成立了一個好書大家讀。希望大家一起來讀書,好不好?

學員:感謝師父的幫助,請問生活中煩惱來臨的那一刻我怎麼辦?謝謝你。

賢崇法師:煩惱來的時候,怎麼辦?煩惱每個人都有的,否則你就解脫了。當我們內心裏面產生困惑的時候,就有煩惱的種子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禪修把這樣的一個種子掃除你的信念之外。還有一個,要學會把我們內心裏面的格局打開,當我們的心像這個口杯這麼小的時候,一粒灰塵掉進去,這個水都會掀起漣漪;當你的心像大海一樣寬廣的時候,航空母艦扔進去都沒有感覺。那我們的煩惱取決於什麼?就是心量。因為我們的眼睛只看著眼前的利益,今天你離婚了,今天你的事業失敗了,今天你的腿斷掉了,今天你的眼睛瞎掉了。你就覺得就沒辦法過,甚至最近幾年你都沒辦法面對。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量太小,對這個問題執著很深。如果你看待問題是以那種生和死的角度去考慮,那眼前發生再大的問題都不會造成你的困擾。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心的格局打開。打得越大,你的煩惱越少,你的快樂就會越多。

學員:你如何看待出家和在家,禪修與內觀的區別是什麼?追求一件事的成功與佛家所說的不執著,怎麼理解才是不矛盾的,如何協調這兩者的關係?

賢崇法師:這個問題好長。出家和在家,一個住在寺院裡面,一個不住在寺院裡面,這就是出家和在家的分別。如果講得深刻一點的話,我穿著出家衣,你穿著俗裝,這樣的一種區別。出家,最大的一點就是能全身心地專注修行,在家,有很多在家的事物在纏繞著你,父母呀、孩子呀、夫妻呀、工作呀等等需要你去解決,出家了,這些問題會少一點,單純一點,全身心地去做些事情。實際上,從修行到三果以上,才需要出家,平常的時候修行,我個人覺得在家修行會更好。

你們有沒有看到一本書叫《當和尚遇到真愛》,有沒有看到這本書?《當和尚遇到鑽石》是前一本,《當和尚遇到真愛》是第二本。書裡面就講到如果夫妻之間,把對方當做一個修行的對象,兩個人在一起修行,可能那個效果比我們一個人修行還更快,因為你監督他,他監督你。西藏就有這樣的一種修法。在家裡面你們可以把自己的另一半當做修行的對象來一起修行,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就好像我們自己一個人睡覺,我想開燈睡覺就開燈睡覺,要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沒有人干擾我。那你們就不一樣了,我不睡,你要睡,兩個人就有矛盾。你要看電視,他不看電視,又有矛盾。很多很多問題就在這裡產生。我一直在想,這個夫妻生活實在是難過,所以我選擇出家是對的。我就經常在自我慶幸,我能出家一個人生活,我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白天睡也沒關係,晚上睡也沒關係,我有的時候12點鐘醒過來,我就把燈開起來看書也可以。但是兩個人生活,就要考慮另一個人的感受。我經常到外面開會,他們給我安排兩個人住,我就跟會務組的人講,我賄賂你一點讓我一個人住好不好?因為兩個人住在一起,真的是有很多很多東西,總是要顧及到別人。在家和出家各有千秋,很難用一句話說誰對誰錯,但是出家有出家的任務和要求。

禪修與內觀的區別。實際上內觀也是禪修的一個部分,我們現在這種禪修是很初級的,就是教你們怎麼把浮躁的心調過來,讓它安靜下來,能自我面對,能自我獨處,我們現在教的就是一個這麼粗淺的東西。然後,你們要不斷地深入到禪的境界裡面去,那你們回去以後就要每天堅持禪修。等到哪一天你的腿一盤起來可以坐兩個小時了,那才剛剛開始入門。

學員:追求一件事的成功與佛家所說的不執著,怎麼理解才不矛盾?

賢崇法師:佛家講的不執著就是放下拿起。大家記住這句話,放下,心放下。對這件事情成功與否都不要去執著。但是我又能全身心地把它做好。就是放下心理的執著,事情還是照樣拿起來,全身心地把它做好。其實這裡面一點都不矛盾,你放下執著的時候,你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圓滿,乃至它的成功會超出你的想像。

學員:煩惱升起的時候,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升起正見?

賢崇法師:那你多念佛,念佛,佛就會告訴你。就像阿彌陀佛,你煩惱升起的時候你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光壽無量,要光明,要健康,要快樂,要喜悅地活著。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祝你光壽無量,祝你健康快樂。阿彌陀佛不是詆毀你、罵你,不要理解成那個意思,藏語的意思是:祝你吉祥。

學員:是不是所有的觀點都不是完全的真理,當進入無思想的狀態,只有當下是不是可以進入永恆和佛同在?當然這個說法只是一個想像,因為無思想的狀態不是想像,而是存在的狀態。

賢崇法師:哇!你是個哲學家啊。佛教裡面講這個思想,這個「想」,如果說你修到那個「非想非非想處地」的時候,那個想已經非常非常的微妙,相當於沒有的時候,實際上它也不是徹底的解脫。它是要你修入滅盡定,修入畢竟空,你如果說執著於一個空的存在的時候都是不究竟。所以佛教裡面要打破一切你所執著的東西,證入那一種境界你才能得到究竟。這樣的一種思想,現在跟大家講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宇宙間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有的,都是存在的,都是固定的。當我們突然間講到空無所有,講到沒有任何執著這樣一種空的境界,我們現在很難理解。我們目前要怎麼做呢?就是把我們的「我執」放下,把自己的那種觀念、思想、執著、掛礙,這些東西全部打開,初步達到「無我「的境界,那你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改變。要入空性,那得慢慢來,下一次再修吧。我今天給大家講不了太多東西,以後我們會成立一個「香海青年學佛會」,通過青年學佛會,我們會經常辦一些學佛的班,引導大家慢慢的地認識佛學,最後把最究竟的思想給大家一個最終的交代。

學員:佛教講的無我,破我執與愛自己怎麼區別?愛自己和自私區別是什麼?希望法師做一個解釋?

賢崇法師:破我執就是證無我的境界。你所說的愛自己就是善待這個身體是嗎?我們禪修就是關照自我,我們所謂的愛自己就是以這個「我」為中心。當我們把那個「我執」打破的時候,就發現另外一個思想和觀念,然後能站在另一個高度來看待。你要解決你身邊所有的問題,實際上所有的問題都是從這個「我執」裡面產生出來。所以佛教裡面講從發心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完了以後,才進入見道,見道就是從那一刻開始你才不斷地前進,在這之前都是起起伏伏的。

我們所所謂的「愛自己跟自私」。自私它就是在我執的層面上來自我執著,自我呵護,或者說在這樣的一種自我裡面,它不斷地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一些問題,所以才會產生自私。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愛自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私所造成的。佛學裡面講「三輪體空」,以「空」、「我」的狀態破我執的思想,去面對那個自我。只有我執打破了,你才能證到那種無我的境界。

時間到了,有問題明天讓慧海法師給你們更多的解答。

提兩個要求:第一個要求,希望你們禪修完回去以後,對自己身邊最親密的朋友,每天說一句讚美的話,大家能不能做得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得到。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都給予他讚美、支持、肯定、認可。好不好?我們一起來做。讚美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第二個,我們每天做十件善事。比如發十條簡訊,在地上撿十個垃圾,給家裡人洗十件衣服,拖十下地板,洗十個飯碗,都是十件善事,力所能及的把它變成你的一個習慣,用心地去做,從這兩件小小的事情開始,就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