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普眼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為普眼菩薩等大眾開示修習圓覺教法,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
本章學習提綱:如何正思維
1、代表遍觀一切:擁護正法的普眼菩薩
2、 如何守持離幻的境界:正念
3、身、心、塵的虛幻:滅除幻垢的漸次修行
4、 如何讓六根清淨:兩種空觀的方式
5、 證得眾生本來是佛:諸法平等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於是,在大眾當中的普眼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以請法威儀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普眼菩薩」,即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他在賢劫千佛中,為最後一尊佛,名號為樓至佛。漢地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寺院,以守護道場。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冑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護持佛法,為佛教驅除邪魔,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韋馱菩薩在藏地化身為瑪哈葛拉,漢譯為大黑天。
護法又稱護法神,護持佛法者,擁護佛陀的正法。佛陀顧慮末世會有誹謗正法、破壞寺塔者,就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聽聞佛陀說法後,都誓願護持正法,這些擁護佛法的眾神被稱為護法善神。每尊佛菩薩都有無量的護法眷屬,護法神不僅護持佛法,還負責保護佛子,具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種濟世功德。在這些護法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韋馱菩薩。祖師制定的叢林日誦功課中,早課結束時稱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並唱誦《韋馱贊》: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清淨本人也是始終以韋馱菩薩為隨身護法神,並且為韋馱菩薩,也就是普眼菩薩寫過一篇《隨念文》,並造供奉儀軌一部,隨時供奉。謹在此,以《隨念文》供養大家:
韋馱天將尊,菩薩之化身,君臨四天下,威德無窮極,
頭戴鳳翅盔,身披黃金甲,手執金剛杵,八萬四千觔,
勇猛弘誓願,感應三部洲,降服諸魔怨,如雷霆萬鈞,
聖號名普眼,真童金剛身,諸佛垂成時,在初奉飲食,
諸佛般涅槃,後收取捨利,千佛皆出世,護持於正法,
世尊為授記,賢劫樓至佛,佛陀親付囑,守護三寶子,
示佛子善根,令住戒定慧,若見一念善,萬過而不咎,
愍而擁護之,住六波羅蜜。
好,請看法本: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為參加法會的諸位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進一步演說菩薩修行如幻三昧的具體方法。到底應當如何思維觀察,如何在心中依法運用?對於那些沒有開悟的眾生來說,應當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他們普遍打開心中的智慧,從而悟入圓滿覺性呢?
在本章,普眼菩薩請問漸次修行,以解釋圓照清淨覺相的甚深義理。由前面「文殊菩薩章」,直指心性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菩薩章」講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都是對上根利智者所說「頓悟一心,當下頓證,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全然盡顯。只是針對上上根人,方能了悟。然而末世眾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則長住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難得頓悟。
如同《金剛經》中問「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所以普眼菩薩問:初發心止觀下手功夫和安心之方法: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也就是如果有剛開始修菩薩道的人,聽聞這個圓覺境界,應當怎樣思惟觀察乃得純熟?怎樣安住受持而不為一切環境轉移?如果於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的眾生,有什麼方便法門讓他開悟?這都是開悟的方便修法。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世尊,倘若這些眾生沒有正確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思路,當他們聽到您所說的,這種如幻三昧的時候,心中就會產生迷茫困惑,對於圓覺法門就不能悟入。希望您以大慈悲心,為我們這些在座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進一步大開方便之門。
如果眾生沒有種種善巧方便及正思惟,聽聞佛所講的菩薩修行如幻三昧,此三昧是:一切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心生迷悶」,心中迷惑不樂聽聞,不能夠接受幻化就是覺性所顯現,因此不能悟入圓覺妙心。希望佛慈悲,為我們以及末世眾生解說方便法門。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普眼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普眼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詢問如來關於修行的具體方法,如何思維觀察,如何依法運用,乃至其它種種方便法門等等。現在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為大家解說。」
「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你能夠為其他菩薩和末世眾生,向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確的思考方法,不為外境所左右的訣竅。
「假說種種方便」,修行的簡便方法。佛教導眾生修行,有些法門是直截了當的方法,有些是轉彎抹角的法門,而轉彎抹角的法門就是假說種種方便。好像醫生為了要讓病人吃很苦的藥,就放一些甜品進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種種假說方便,不是佛說法的本意,而是眾生迷執而必須那樣的教導,所以佛才隨順迷執者而巧立方便說法。如《法華經》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此經說三乘是假說方便,本來圓覺是究竟。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普眼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那些剛剛開始修學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開悟如來的圓覺妙心,應當以端正的心念,遠離一切幻化現象。首先應當按照如來經常開示的靜修法門,堅守所受的戒律。妥當安排好弟子和大眾,然後獨自息心,禪坐於安靜的房間裡。
佛陀為上根菩薩開示沒有次第的如幻三昧,為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眾生種種假說及方便開示有次第的法門,要次第悟入如來清淨圓覺妙心,應當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遠離一切幻妄。先依照如來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與清淨心。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種類:一種叫止,一種叫觀。止就是奢摩他——修清淨心,觀就是毗婆舍那——修清淨見。這兩種修法都能夠產生定,即是三摩地。「堅持禁戒」,專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處是講新學菩薩有很多貪嗔痴的煩惱,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為清淨。「安處徒眾」,先安置徒弟、信眾與放下一切作務,然後宴坐靜室,安處靜室,結跏趺坐。
「奢摩他行」,就是「止」、「定」,繫心一處,使心靈定靜的工夫或方法。按天台宗止有三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這三種止為前導,然後可悟入「空假中」三觀。在此處之「止」,也就是所說的「體真止」。如果修習此止,先得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妄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體合真心。妄想不生,所念自離。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所以說遠離諸幻,以此為入禪的正行。然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這也是《楞嚴經》中佛陀所講的三個修行次第。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經常這樣觀想:我現在的這個身體,由地水火風等四大所合成。如頭髮,汗毛,四肢,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頭,骨髓,腦髓,和污垢等等,都屬於地大。如唾液,鼻涕,膿液,血液,津液,體液,口水,口沫,痰液,眼淚,精液,脈氣,大便,小便等等,都屬於水大。溫暖和熱量屬於火大。運轉和動能屬於風大。四大成分各有所歸屬,我現在這個虛妄的身體,到底在哪裡呢?於是就知道了,這個所謂的身體,終究是沒有自體的。只是借著四大的成分與組合,作為自己的相貌罷了。其實與幻化沒有什麼兩樣。正因為地水火風四種因緣,虛假組合的緣故,才有了虛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與四大,內外聯合相互作用,於是似乎有了某種緣起的能力,在無形當中積聚,好像有相貌似的,給它安了個名字叫做心。
世尊開示入觀的方法,以解答漸次思惟之問,先開示假觀。此處普眼菩薩漸次思惟之問,源於「文殊菩薩章」說: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而且說知是空華,即為輪轉,又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證,了知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才有此問。世尊先開示修止,為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普眼菩薩思惟之問。先示假觀的修法,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這是教授漸次修行的教法。然而觀也有三種,也就是「空、假、中」,此處也符合楞嚴如幻三摩提的修法,先開示從假入空,次而從空假入中。講授修心的漸次順序。這裡講先觀身如幻,這就是假觀。「空、假、中」三觀圓滿具足一心,也就是前文所說知幻即離的「知」字。
「四緣假合」,可以多種解釋。一種是解釋為「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另一種是「見聞覺知,四緣假合」,還有一種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四緣假合」。
佛入滅後,論師們把佛所講的因緣教理整理,大乘一般只講四緣,小乘論師更說佛有講二十四種緣。其實只講四緣就夠了,即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比如眼睛看東西就有四緣,眼識不能自己獨立生起,要靠根、塵接觸,眼識才生。識蘊里的過去業有眼識的業緣——因緣;所有的識前一念滅了,後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識依前一念眼識滅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緣;色塵是眼識所知的境界——所緣緣;其他比如身體、神經、眼根等,幫忙眼識生起來的法——增上緣。即四緣生一切法。
「妄有六根」,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為六根,六根有六識,六識出六塵而生十八界幻相,與我等作生死輪迴之虛幻業托、虛幻業體、虛幻的境界。
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身根;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下面幻出相應的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共和為十八界。這就是佛教常講的十八界。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現前之心,乃是妄想,並非真心,這是六識攀緣前五塵所產生的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這種內外的所謂的聚集,相似之相,假名為心,所以是虛妄之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各位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倘若離開了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就不能存在了。當修行者深入禪修之後,由於正念遠離幻化的緣故,地水火風四大就會分解;內六根與外六塵都將了不可得。其中的緣起與塵境,各自分散消滅以後,終究沒有一個有能力的心可以被找到。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個虛妄不實的心,如果沒有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鐘聲滅了耳識也滅,沒有一個聞性不滅,因為能聽聞的耳識不能離開聲塵,耳識是生滅的虛妄心,不能有如圓覺心那樣遍滿十方。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則沒有六塵可得。所以說「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四大解散了,眾緣中的六塵各歸散滅,六識是隨六塵、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滅心,根或塵任何一方滅,則識也跟著滅。對於執著實有生滅的前因後果等見,佛必定教導觀能知的心與所知的法,皆是根、塵、識的幻化。如此觀身心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學菩薩一定要先觀身心入微,然後觀幻化。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各位善男子,修行者由於四大分解,導致幻化的色身消滅的緣故,他們幻化的分別之心也就消滅了。幻化的分別心消滅以後,幻化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也就消滅了。幻化的六塵消滅以後,幻化的一切輪迴生滅現象也就消滅了。幻化的輪迴生滅消滅以後,不屬於幻化的圓滿覺性卻不會消滅。譬如鏡子髒了,只要把塵垢擦乾淨,光明就會顯現。
此處開示從假入空觀:假使我們把四大各還本原,都還給它們,不要了,我們這個色身不可得。把六塵、六識、六根各還本原,還於四大,那我們真是空淨光明!幻滅有幻滅之感,有幻滅之覺,有幻滅之因。一切幻化境界都不可得。象磨鏡子一樣,每天擦拭,垢盡明現。
《六祖壇經》中,神秀法師「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六祖惠能的覺悟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無能所對立,更無染淨對立的明鏡與塵埃。一個是鈍根漸悟,一個是利根頓悟無修。自性圓覺之奧義,稱作密乘或者無上乘,所謂密乘,不是刻意要保密,而是對於未悟者,說了他也不知、不信,甚至會煩惱誹謗。
永明延壽大師云:「且靈覺之性本非秘密,如來之藏實不覆藏。故知圓常之理不虧,信解之機難具。」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各位善男子,大家應當知道,四大色身和緣起之心,都是幻化的塵垢。當這兩種幻化的塵垢徹底消滅了以後,十方世界就會變得清淨光明。
世尊在此處開示從空假入中道正見。本經前一章說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即是為利根菩薩說。本章是為新學鈍根菩薩說,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後種種方便觀身不淨如幻,最後「垢相永滅,十方清淨」,證悟清淨圓覺。
禪門公案: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師父馬祖道一散步。聽到野鴨的叫聲,馬祖問:「是什麼聲音?」「野鴨的叫聲。」過了好久,馬祖又問:「剛才的聲音哪裡去了?」懷海答:「飛過去了。」馬祖回過頭來,用力擰著懷海的鼻子,懷海痛得大叫起來。馬祖道:「再說飛過去!」懷海一聽,立即省悟,回到侍者寮房裡哀哀大哭。同舍問:「你想父母了嗎?」答:「不是。」又問:「被人家罵了嗎?」「也不是。」「那你哭什麼?」懷海說:「我的鼻子被馬大師擰痛了,痛得不行。」同舍問:「有什麼機緣不契合嗎?」懷海說:「你問和尚去吧。」同捨去問馬大師:「懷海侍者有什麼機緣不契合?他在寮房裡哭。請和尚對我說說。」大師說:「他已經悟了,你自己去問他。」他回到宿舍後,說:「和尚說你悟了,叫我來問你。」懷海呵呵大笑。同舍問:「剛才哭,現在為什麼卻笑?」懷海說:「剛才哭,現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此中禪機,我們雖然未能全然領悟,卻能從懷海禪師的一首偈語中窺得一些端倪: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身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靈光獨自閃耀,就可以脫離塵世的牽累。本性顯露,真理永恆,無須拘泥於語言文字,心性清淨,沒有污染,本來就已圓滿完成。所以只要遠離虛妄塵緣,就可以覺悟。
南懷瑾先生說過:「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學佛修道的目的就是找回自己闊別已久的本真箇性,那時候人就會不沾染任何俗世的目的,悠然地活在平凡的人間,並在平凡之中體悟到常人不能體悟到的幸福。這個時候,流淚和歡笑又有什麼區別呢?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世尊說:各位善男子,譬如清淨光明的摩尼如意寶珠,本來並沒有確定的顏色。當它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相映襯的時候,每個方向的天人都會看到自己這一方的顏色,各自不同。其中有些沒有智慧的天人,就會認為摩尼寶珠確實是這個顏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各位善男子,圓滿覺性本來清淨,沒有相貌。它普現於眾生的一切身心境界,隨於六道輪迴,各自不同。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就認為圓滿覺性確實有這樣的身心相貌。道理是一樣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無法遠離幻化的生死煩惱。因此我說身心都是幻化的塵垢。對於那些正在遠離幻化身心的人,給他們起個名字叫做菩薩。身心塵垢完全清淨以後,對立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離開塵垢的那些所謂的菩薩們。
佛說「身心幻垢」,圓覺妙心有如清淨的鏡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圓覺妙心的鏡中顯現幻垢的身心。「對離幻垢,說是菩薩」,當一個人遠離幻垢,就叫做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對除」的「對」是相對,就是一旦你認為鏡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對,當污垢沒有了,那個鏡子就沒有東西好對了,就是說煩惱對除時,心就無對垢,「及說名者」,也沒有所謂的菩薩。當一個人出離幻心幻塵,佛就告訴他,此覺悟的心本無生死之污垢,就是清淨的涅槃。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上修行的這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修行眾生,由於證得了一切影像如幻而滅盡的緣故,這時便得到了消融空間方位差別的徹底清淨。乃至於無邊無際的虛空,也是由圓滿覺性所顯發。覺性圓滿而光明的緣故,顯現出心的本來清淨。心清淨的緣故,心對境界所產生的見和所見的色塵也是清淨的。見既然清淨,能見的眼根也自然清淨。眼根清淨的緣故,所生的眼識也自然清淨。眼識清淨也就意味著識的清淨,識清淨的緣故,識從耳根所產生的聞和所聞的聲塵也就自然清淨。聞清淨的緣故,產生聞的耳根自然清淨。耳根清淨的緣故,耳識自然清淨。同樣,耳識清淨也就意味著識的清淨;識清淨的緣故,識通過身體所產生的觸覺和觸塵也就自然清淨。如此觀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清淨的。
六祖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因此,清淨的自性所幻化顯現的一切也自然具足清淨。然眾生迷惑分別、妄想執著而忘失清淨,所以身處清淨剎土,卻遭受五濁苦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就是「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的另一種版本,也就是說「眾生本來是佛」。
所謂「佛」,是指清淨的境界。其中包含兩種意思:第一種,是我們平時觀想的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等佛的報身與化身。從更深的層次來說,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們心的本性如來藏。佛的化身是為了度化眾生,而在眾生的面前示現的一種比較符合凡夫觀點的形式,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心的本性如來藏。達摩祖師的《悟性論》和《血脈論》中針對這一觀點講得也比較清楚。
我們現在的顯現都是清淨的。為什麼是清淨的呢?因為我們了知佛性是清淨的,而佛性顯現的一切都是清淨的。就像松樹長出來的樹枝一定是松枝,同樣佛性是清淨的,他所顯現的一切萬物也一定是清淨的。我們不必懷疑佛性顯現的清淨。天地萬物是佛性顯現的,所以它一定也是清淨的。我們沒有感覺到它的清淨,是因為我們掉到了一個妄想執著的錯覺中。你不需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變感覺,實報莊嚴的境界當下顯現。它是可以現證清淨的。
為什麼說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圓滿清淨呢?祖師用五種方式來證明當下的清淨:
第一,它本來清淨。所以不需要證明,它也是具足清淨的。
第二,佛說它是清淨的。佛在很多經典中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清淨的,是大圓滿的世界,從未殘缺過,是眾生因為妄想執著而殘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原來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來眾生都具有佛的清淨境界,卻因為妄想執著而沒感受到佛的清淨。在《維摩詰所說經》中,佛陀高坐說法。佛陀的一個弟子就想:「佛陀經常說其他佛國清淨莊嚴,而我們的國土卻是五濁惡世。難道我們的佛不如他們的佛修得好?」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趕緊說:「尊者,千萬不要這樣想!你覺得是五濁惡世,我覺得這個世界和我的天國宮殿沒有什麼區別。」這時佛陀微笑,用腳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裡的世界,果然清淨光明。佛雖然和我們坐在同一個房間裡,在佛的境界裡這個處所完全是一個美輪美奐的淨土,佛的世界。而我們坐在這裡就感覺是磚混結構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樣的地方因眾生的覺悟不一樣,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因此,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此刻的這個世界就是完美世界,清淨國土。
明明是同一物體,不同的人卻看到不同的顯現,獲得不同的感受,稱作「斯格托瑪現象」。「斯格托瑪」在希臘文中指「黑暗、失去了部分視野、盲點」。
第三,祖師現證它是清淨的。無數的祖師開悟之後明確告訴我們世界是清淨的。祖師開悟之後,人們問開悟後的境界是什麼?祖師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飢來吃飯困來眠。方信禪師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清淨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師開悟後說:「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們來看到底是什麼意思?開悟後的境界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原來雲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裡的,水就是在杯子裡的,就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總感覺「不該這樣」,開悟後的境界體悟到了之後「就是這樣」。因此,並不是改變這個世界怎麼去成佛,而是改變了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顯現到了我們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麼呢?就像我們一樣,只要不去攻擊、謾罵,不去煩惱,安住於當下,不要悔恨過去的那些事,別去擔憂未來的事,安住於當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脫相。解脫相和完全解脫高度不一樣。但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了圓滿的解脫相,穩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師開悟之後告訴我們世界是清淨的,無論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大方廣的祖師,心地法門的祖師,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從未殘缺過,是我們一直誤認為它殘缺。
第四,我們可以現證它是清淨的。佛陀的教導是可以現證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於未來,現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極樂世界。普遍大家都有這種想法。你仔細想,難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後才有用嗎?死之前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隨時隨地可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是可以現證的,解脫是可以現證的,成佛是可以現證的。就在我們的今生,就可以證得。
很多居士誤認為佛法在死了之後才有用,陷在很糾結的旋渦中:「這個世界真是煩惱,我也天天念佛求生淨土,可又年輕死不了,生活中煩惱又不斷。能不能讓我快點死了去極樂世界!」其實忽略了一點,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對照《阿彌陀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尤其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種觀法中前十三觀,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狀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死了之後才去極樂世界,而是現在你就可以感受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發願在這個身體示滅之後,我們的神識歸於彌陀性海,安住於極樂世界,享受實報莊嚴,但也可以現在就開始感受極樂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現證的,這種現證的修法有很多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實相念佛都可以現證,人人都可以現證。不需要你死了之後佛法才起作用,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可以獲得解脫境界,只要你去調整你的覺受。
第五,因為清淨,所以清淨。因為如來藏是清淨的,所以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也是清淨的。如一棵樹本來就是棵松樹,長出來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時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顯現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顯現也就是清淨的。之所以沒感覺清淨,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調整回去就是清淨。當你覺受到了它的清淨,就是證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圓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們不管用什麼辭彙去表述它,就是那種美好的正常覺受。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云:「且靈覺之性本非秘密,如來之藏實不覆藏。故知圓常之理不虧,信解之機難具。」
我曾經問一個弟子:你認為你是不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問:你如何做才能成為「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說: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我問:你做了什麼就不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我們所說的法、報、化三身,在修證中會有幾個特點。
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都能看到了,我們用「現量」來看。什麼是現量呢?這就是桌子,這就是爐子,能見聞覺知的就是現量。量,是量化、表述、標準。我們能親眼看到的,這裡有房間,有佛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現量就可以看到。
對於報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麼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過你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去推測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遠方的朋友來看你,那麼遠過來了,一定是乘車或者飛機過來的。沒看到車或者飛機,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比量。對於報身境界是可以通過比量感受到的。我們現在感覺苦,別人告訴我們說佛的境界是樂的,我們去體悟就能感覺的到。也許我們還沒有親眼看到,但我們相信,佛不會騙我們,師父不會騙我們。佛說的當下就是佛國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一定不是假的。於是你去調整感覺,證悟的覺受就開始在你身上顯現,要通過你去思考一下才能顯現的就是比量,就叫報身境界。
對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根據「聖言量」來說。什麼是聖言量呢?佛陀的語言就是聖言量,佛陀講的是聖言量,以及證悟佛陀心法的祖師所說也是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說法身境界,我們只有依靠聖言量才能知道,沒有聖言量我們不知道有個法身,永遠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的泡沫,它只有聽受善知識對它的教導才能開啟「自己就是大海的一分子」這樣的如實知見。後面我們還會談到。
對於我們本有的法身狀況,我們一無所知,羅漢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眾生無法親證,佛陀也是在成佛後才了知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佛陀的教導才知道有個法身。不管是誰,對法身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今天我們之所以探討法身,是因為我們是照著佛經來探討的,不是我們自己證得,也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我們基於對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個法身。在信受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如實知見,如實覺受。於是,我們最終也能證入涅槃。所以,關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聽受佛陀的教導。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各位善男子,六根都清淨的緣故,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自然清淨。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各位善男子,六塵清淨的緣故,組成六塵的地水火風四大也自然清淨。
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這就是二十五。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向與會大眾匯報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的法門,就是把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整合起來,正好就是二十五個。這些看似是煩惱根塵,但卻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現。菩薩如實觀照其中任何一個,都能順藤摸瓜,就路還家,破迷開悟,證三摩地。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各位善男子,四大清淨的緣故,由四大所組成的一切境界都自然清淨。其中包括:六根與六塵合稱的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的十八界;以及三界六道眾生,包含各類天神在內的,所謂的因果輪迴相續存在的二十五有,它們都是清淨的。這些眾生都清淨的緣故,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以及佛法當中的三十七道品等殊勝功德和修行,這些眾生完全清淨具備。同樣,乃至包括八萬四千總持法門在內的一切佛法,這些眾生完全清淨具備。
以上這些都清淨故,那佛的十力,即是佛的十種智力。四無所畏,佛既具十種智力,於大眾中說四事無畏,即說正覺、說一切漏盡、說障道法、盡苦道。四無礙智,即是佛講解法、義、詞、辯四事自在無礙。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種法,即是佛的一切功德智慧,與凡夫、阿羅漢、菩薩是不共的;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以上這些法原本是清淨的出世間法,但是在小乘的教法中,認為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是有生死的不清淨世間法。如果一個菩薩見到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淨的話,那麼,當然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淨的。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各位善男子,一切都是諸法實相,都是本性清淨的緣故,一個眾生的身體清淨。一個眾生身體清淨的緣故,許多眾生的身體都清淨。許多眾生身體清淨的緣故,乃至於這個世界的一切眾生,都是圓滿覺性的本來清淨。
我們明了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是諸佛的顯現,也自然會明了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也是清淨的,也是諸佛的顯現。這就是平等的概念。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是諸佛的顯現,而眾生還是眾生,就會起大我慢,就是邪見入心。這一點很重要,要切記!切記!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各位善男子,這個世界清淨的緣故,很多個世界也清淨。很多個世界清淨的緣故,乃至於窮盡整個虛空界,圓滿包容過去,現在和未來,其中的一切都是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各位善男子,當大家觀察到虛空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應當知道,正顯示了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當大家觀察到四大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正顯示了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乃至於當大家觀察到,佛法的八萬四千總持法門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正顯示了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
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心性喻」中,蓮師說:「心性真的是空寂無根,自心無實猶如太虛空洞,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斷離之見,那自然智慧,真的從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陽的核心,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覺性智慧真的相續不斷,相續不斷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各種念動真的不可認知,妄念無實,好像空中微風難以捉摩,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現真的就是自現,外境自現好象鏡中反映影像,似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脫,自起自消,好像空中雲彩,似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
【善男子,覺性圓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各位善男子,因為覺性遍滿法界,清淨平等,如如不動,圓滿而無邊際的緣故,應當知道,蘊藏覺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遍滿法界。六根遍滿法界的緣故,應當知道,六塵也遍滿法界。六塵遍滿法界的緣故,應當知道,地水火風四大也遍滿法界。這樣一步步地觀察,乃至於八萬四千總持法門,也是遍滿法界的。
「覺性圓滿清淨不動」,覺性就是佛性、自性。大乘佛教上層的教法,稱之為自性本智。基礎的教法,叫做菩提心。之所以稱之為「自性」,是因為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沒有經過任何改造與創建,所以叫做自性。之所以叫做「本智」,因為它是一切物質、一切現象的本體智慧,它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的東西,從空性的角度來講,當然像虛空一樣,但它不是什麼也沒有,它有智慧,所以叫做自性本智。
雖然現象紛紜萬千,但世界卻只有一個本體。如果佛看到的清淨世界與不清淨的世界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各自獨立存在的,沒有一個共同的現象,本質上就有這麼多的世界,就證明世界的本質是不清淨的。如果世界的本質並非清淨,只是我們強迫自己如此觀想,繼而得到相應的幻覺,那樣的修行是不會得到解脫的。幻覺本身就是無明的產物,無明的產物永遠不能讓人解脫。
須知,世界只是我們的心的一種反射,而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世界是以我們的心來決定,而不是由造物主等等來決定,也不是無因無緣,毫無次序與規律的。當心發生變化時,世界就有變化。
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作為萬法本體的佛,指的是空性和智慧,也即如來藏光明。佛經經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凡夫的證悟:當人的形象在鏡子裡面出現的時候,人的形象有兩個部分,一部分來自於鏡子,另外一部分來自於人。
同樣,佛的壇城有兩種,客觀上真實存在的佛的壇城,以及我們心裡顯現出來的佛的壇城。如來藏光明永遠都存在,這與是否發菩提心,是否修行沒有關係,是任何生命心中都存在的。
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都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導致的。在十地之前,都有輕重不同的習氣。一旦心裡的習氣全部斷除,也即成佛的時候,所有現象將完全停止,包括佛的壇城也不復存在,最後剩下來的,是如來藏光明。這種狀態既無法想像,更無法描述,但只要我們進入證悟狀態的那一刻,就能體證、理解到這種不可言說的無分別境界。
《華嚴經》中講到:假如大火燒毀了不可思議的世界,最後一個微塵都不剩的時候,天空卻不會被燒壞,它是毀滅不了的。自然智慧像天空一樣,永遠都不會有生滅、變化。換言之,凡夫經歷了無數個生死輪迴,但心的本性就是光明。儘管輪迴有無數個生滅,但自然智慧永遠不會有生滅。
《大乘密嚴經》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所以,眾生阿賴耶識的本質,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來藏。阿賴耶識只是它的形式或現象,所以在一剎那的阿賴耶識當中,具備清淨與不清淨的一切。
這樣一步步地觀察,乃至於八萬四千總持法門,也是遍滿法界的,一切都是清淨光明的。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各位善男子,由於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的緣故,六根之性與六塵之性也同時遍滿法界,互相不會破壞,也不會混雜。不僅根性和塵性如此,乃至於八萬四千總持法門也是一樣,互相不會破壞,也不會混雜。譬如成百上千盞燈,在同一個房間裡放光,每一盞燈的光明都遍滿了房間,互相不會破壞,也不會混雜。
我們翻開《都市茅棚》319頁,這是我2010年春天寫的一篇文章——《我的世界只有我》。這個我,指大我,我與天地萬物同體的那個我。
「我站在大圓鏡前,欣賞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風,芸芸眾生,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了了分明,無礙顯現,帝王將相,粉墨登場。」
當時一個非常微妙的因緣。郭居士開車,我們走在高速公路上,在城區里穿梭,突然境界現前,就是世界突然變得無比微妙,無比美好,一切都變得無比祥和。燈光、行人、警察,一切井然有序。在那一刻,無比吉祥。在高速路上,感恩的心油然升起:感恩路,感恩車,感恩服務區,感恩這一切一切。從濟南走到九山的時候,晚上十二點多了,那種祥和、安靜,從未有過,後來就寫了這篇文章。
大圓鏡,是指我們的眼前境界,我們的心所造作的自己的作品。大圓鏡智,就是我們佛性的無礙顯現。地水火風,芸芸眾生,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了了分明,全都在這一刻看得清清楚楚,無礙顯現在自己面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粉墨登場。
「無所從來的我,享受著輪迴與涅槃:我是從哪裡來的,已經不必去糾結。因為這一切,都無所生,也無所滅。」
享受著輪迴與涅槃。輪迴是個幻相,如夢如幻,涅槃也如夢幻。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我眼耳鼻舌身意所見到的世界是我的心意識所生起的,這就是我的境界,我的世界。所以,我對這個如幻的世界沒有任何意見,不抱怨,也無需推諉。在過去,我還不知道的時候,還曾經有過抱怨,在這一刻突然明白了,這是我自己的境界顯現。如果我的境界提升,這一切就會自然演變。如果我抱怨,只是我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思維和感知有問題。所以,當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自己產生」的時候,只有感恩,沒有抱怨。不必推卸責任,不是人家造成的,一切都是因我而產生,為我而發生。
「古往今來發生的這一切,我承擔完全責任。歷史上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一切,在我的世界裡,所有產生的一切,都是我的責任。我愛這一切,看似複雜,卻有條不紊,徐徐運作,如水月無痕。」看這世界好似很複雜,這麼多人口、動物、山河、道路,好似很複雜,其實卻井然有序。每個地方都井然有序,大的地方井然有序,小的地方也井然有序。就像我們這個身體,從醫學角度來說,這個身體太龐大了,神經系統、大腦系統、腸胃系統,以及各種系統,你發現無比的複雜。雖然複雜,但卻無比的微妙,無比的井然有序,無比的完美。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腸胃在消化,我們的供血系統,我們的感觸系統、思考系統,都是那麼完美。所以,看似很複雜,卻又有條不紊。徐徐運作,不急不燥地運作。這個世界真的是無比完美。如水月無痕,一點動靜沒有,就好像潤物細無聲,就好像月亮在空中靜靜飄過,在水面輕輕滑過一樣,你看它過去了不留痕跡,顯得那麼優雅。「花開花謝,豐富而優雅。」這一切來了去了,去了來了,就像花開了,又謝了,落的時候很悠然,開的時候很豐富,落的時候很優雅。「雲捲雲舒」,天上的雲,捲起來又舒展開,飄過來又飄過去,「和諧而安祥」。雲彩如此的和諧,在天上,一點動靜沒有,很優雅,似動而靜,看著好像都在動,但又感覺它很安詳。潤物無聲,就像水潤物,滋潤它而沒有音聲,「處處禪定」。當我明白這一刻的時候,原來禪定不僅僅是坐在那裡,而是在當下處處都透顯出禪定的境界,「似靜而動」,你看著它雖然靜,那麼安靜,安靜而祥和,「不離自性,時時般若」。他很安靜,而又能夠展現萬有,展現出來那麼的完美,一切又在有條不紊地運作。所以明白這個,一切都不離於自性,時時展現般若的智慧之光。
「鏡中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當時看著我眼前境界,這一切就像鏡子中一樣,就像水彩畫,顏色鮮明,美麗又有光澤,無比微妙。人,每個人都那麼端莊,那麼祥和。法,就是現象。每個現象都那麼優雅,每個物體都那麼完美,杯子能保溫,水能喝,車能跑,路又平坦,月亮在空中掛著,星星在眨眼,當時那種感覺非常微妙。
「一幕幕,都是我連綿的念頭」,這其實都是我的心性所展現出來的。這個世界就是我心性的狀態,我只是對著鏡子在看,鏡子中就是我的世界。這個大鏡子中的現象就是我的心的映現。都是我連綿的念頭,妙思紛紜,天馬行空。都是妙思紛紜,沒有雜亂的思想,在那一刻都是非常殊勝微妙的覺醒意識。古往今來的縱橫交錯。一些念頭靜下來,在我的思想意識中,一些念頭靜下來,覺了,稱作十方諸佛。所以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不是高高在上,或者遠遠在外的釋迦牟尼佛,原來他就是我自性中的一個念頭,他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把他悟的東西告訴其他未悟的念頭。原來他和我是不二的,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原來我這個飄搖的樹枝,和他那個已經成就了的樹枝,是一體不二的一棵菩提樹。原來都是我們自性的東西,自性的一切。原來他就是我自己覺悟了的,覺醒了的一個念頭!
「無數念頭忙碌碌」,未覺,還有很多看似在忙碌碌,尚未覺的念頭,雖然未覺,但他從未離開過自性,從未離開過我自己所造作的這個天地空間。所以,他未覺,我們暫時稱他為九界眾生。但他不離於覺性。「先覺的念頭覺後覺,叫度眾生。」先覺的那個叫釋迦牟尼,或者叫阿彌陀的那個念頭,再覺悟這個叫釋清淨的沒覺的念頭,以及還有其他的念頭,我們大家都是沒覺的念頭,我們那個覺了的念頭在覺我們沒覺的念頭,所以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根本不是外在的,完全是我們自性中的佛,完全就是和我們不二的同一體性的那尊佛。過去我們有時候擔心,阿彌陀佛他接不接我?他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就像左手和右手,我們右手不知道左手是自己,而左手知道右手是自己的時候,左手救右手不會猶豫的。
諸佛為什麼對我們這麼殷勤勸勉?解脫我們?因為他知道,他和我們同體。我們為什麼老擔心他不幫我們呢?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和我們同體。我們知道了他和我們同體的時候,我們就無礙接受他對我們的所有加持。所以,「先覺的念頭覺後覺,叫度眾生;後覺的念頭隨先覺,名修行。」我們追隨那些已經覺悟了的念頭,阿彌陀佛是我已經覺醒了的念頭,現在釋清淨就是我未覺醒的念頭,追慕著先覺了的念頭,沿著他的足跡,因此我就覺醒,回到如來的本體,與他同在,與他同呼吸共命運,徹底解脫。
「先覺勸導未覺,雖是自言自語,卻名弘法利生;未覺糾纏未覺,明明自尋煩惱,依舊執著斗諍。」在這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三藏十二部的一切法義,儘是我自性流露。我所學的外面這些,只是讓我內在的顯發,而我內在中,本自具足這一切。所以,諸佛講法與我,也是我自言自語,是我自性之諸佛,講我自性之法,度我自性之眾生。他完全是自我一體的,那一剎那,就像我的右手給左手撓痒痒,都是自己。
在那一刻突然就明白了,為了我修行,這個世界一直在廣作奉獻:為了我能夠體悟無上教法,無數的軍人在執勤,保護我讓我這個念頭不受到衝擊而能思考修行;無數的農民為了我有糧食吃,能夠安心修行,安心思考法義,他們辛辛苦苦地種糧食;無數的工人在做工,無數的商人在流通,警察在執勤,善男信女省吃儉用的東西送到我的身邊,保障我衣食無憂;歷代祖師千辛萬苦去印度取經,原來都是為我取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天地萬物都是在為我而運轉。所以,在那一刻生起無比的感恩之心!在萬籟俱寂中,僅存為眾生和天地萬物祈禱和祝福的感覺。在那一刻,一下子就解脫了過去那種貪嗔痴、攻擊性、分別見、煩惱心,負面能量消失了,全部化為光明,瀰漫法界,非常殊勝。
「未覺糾纏未覺,明明自尋煩惱,依舊執著斗諍。」有些未覺的,看似在執著斗諍,其實也是自我的糾結。「因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沒有我。」當我們了知這個世界,只有我,世界都是一個大我的時候,就沒有自私的小我了。認識到大我,不再有自私的小我。我的世界只有我,是指大我;我的世界沒有我,是指小我。情與無情,同具正覺。什麼叫情呢?就是有情的眾生,有情的念頭。什麼叫無情的?像杯子、桌子,都是無情,但是這張桌子和我這個身體,和我的思想,都是同一如來藏性顯發的,所以我們同時都具有如來的藏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在這一刻,就能明白他的涵義了。所以,為什麼祖師講到山河大地是如來,青青翠竹,盡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因為這一切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發,都是如來藏性的一部分,都是如來藏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時候,對於自己身邊的一切,對那輛車,對那條路,對日月,對天地,對自己的一切用具,都產生了一種無比的感恩心:他們服務於我,成就於我,覺醒於我,解脫於我,圓滿於我,在那一刻明白了這個道理。
「在這個世界裡,要做的也只是享用這份寂靜的莊嚴。」「莊嚴」是無比美好,而它又非常寂靜。在那一刻,天地似乎有影而又無聲,他很寂靜而又無比莊嚴;看一切都無比的美好,一切都放光,在那一刻,所有的東西都放光;每個人都那麼帥,那麼莊嚴,那麼美好;發出來的聲音都如天籟之音,一切都變得無盡美好。「沒有成功和失敗,不存在榮譽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隱藏,無須造作和取捨。」在那一刻,因為我與天地同體,所以沒有成功和失敗的概念。過去糾結成功失敗,榮譽屈辱,要隱藏要炫耀的東西,要造作要取捨的東西。取捨就是要這個不要那個,造作就是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在那一刻,突然就感覺:不用改變,就這樣,就很好;願意改就改,也很好。在那一刻,就明白:都是最好,沒有不好。
「啟用時,天地日月光明顯赫;安息時,萬物山河歸於寂滅。」在那一刻,突然要感受這種美好的時候,就感覺一切都能與我交流,萬物都能向我說法,情與無情,都在說法。在那一刻,每個東西、每件事物都能激發我內在的智慧顯發,所以我就突然明白了,為什麼說極樂世界鳥聲、風聲、樹聲、水聲,都讓我們念佛念法念僧,不是只有極樂世界那樣,娑婆世界亦復如是。不僅僅是極樂世界,不僅僅是佛國淨土,而這個娑婆世界,一切也都在講法,都在訴說著無盡的美好、解脫和莊嚴。當我想安靜一下,這時候山河萬物都歸於寂滅,萬物隱而不現,有和沒有完全一樣,都不干擾你。
「虛空而萬有」,在這一刻,虛空中什麼都有,「明亮而平淡」,那一刻都放光,既放光而又散發著祥和,亮晶晶,毛絨絨,軟綿綿,輕飄飄。「周遍而安住」,在那一刻,感覺自己與天地同體,與法界同體,而又很安住在那裡,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而又生機盎然。」心性不動之中,一切萬物都散發著他的光明和生機,那一切都奼紫嫣紅,美輪美奐。此時覺性湛然,卻如夢如幻;感覺舒服淡然,卻不貪戀執著。
後來,就把那種感覺寫成了這篇《我的世界只有我》的小文章。再後來,才知道當時契入的就是大圓滿、大手印、大準提、心地法門的光明境界。
所以真實來說,就是「時間取當下,空間取當體」,我們不需要去改變什麼,你只要改變一下法執,改變一下認識,知道我當下一定是具足完美,什麼都沒事了,什麼都解決了。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各位善男子,像這樣成就了圓覺法門的時候;應當知道,這位菩薩不會再被任何法所束縛,也不必從任何法當中另外去求解脫。他不會再厭離生死輪迴,也不會再貪求涅槃。他不會刻意尊敬持戒的人,也不會憎恨破戒的人。他不會格外敬重老修行,也不會輕視初學者。為什麼呢?因為一切一切都已經覺悟了的緣故。就好像大家的眼光,自然明了眼前的境界。這個光明中的一切已經圓滿,哪裡還需要什麼憎愛之心呢!原因何在?因為眼光和我們的心並不是兩個,境界與眼光也不能分開,在這三無差別當中,本來沒有能恨與所恨,能愛與所愛的對立。
「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當一個菩薩成就清淨智慧,悟入圓覺妙心,即是證知覺性清淨而平等不動,寂滅一心,平等不二,遍滿而無壞無雜,是以了達諸法皆空時,就不會被任何的法束縛,就不會要求從任何的法——物質、心、時、空中解脫出來。眾生迷惑的時候,為法所轉移,系縛纏繞,不得自由,就希望擺脫其束縛,從中脫離出來。此菩薩不被任何所法系縛,也不求出離世間萬法。
「得無憎愛」。憎愛無由,生死亦無由。我本不生,愛憎無由。我們知道我們四大假合的身體,六塵、六緣、六識生的十八界,周圍的幻化境界、依正二報,都是不可得的。那麼何有愛憎呢?沒有愛憎,生死何得呢?沒有愛憎,有何境界呢?沒有境界,上哪兒取捨呢?沒有取捨,哪有分別呢?沒有分別,哪有是非呢?沒有是非,佛魔何得呢?佛魔不得,一體圓明。一體圓明,就是覺悟者,就是光明智,就是不思議智,就是佛、菩薩,就是世尊!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各位善男子,這位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修學圓覺妙心得到成就以後,對於此心沒有什麼好修行的,也沒有什麼好成就的。本有的圓滿覺性普照一切,此普照的光明與寂滅無二無別。在這個明空無別當中,有百千萬億數不清條恆河中的沙子,那樣多的諸佛的世界,就好像瘡眼病人看到的空花一樣,紛亂而起,紛亂而滅。這些景象與圓滿覺性,即不相干,也分不開。即不曾有什麼束縛,也不需要什麼解脫。到這裡,才知道一切眾生本來已經成佛。生死輪迴與涅槃解脫,就像昨天夜裡的一場夢。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成就圓覺妙心者,就覺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沒有東西可以成就,因為能夠修得的將會變壞。禪宗祖師馬祖道一曾經說:「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真理是不屬修的,因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會生滅變壞,所以從因果造作得來的一切最終還是會失去的。因此,當一個人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就知道智慧不屬修,也沒有東西可修成。為什麼?原來「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一切法、一切心本來在圓覺普照中,本來就沒有生滅。「寂滅」中的寂是寂靜,滅是沒有生滅。「寂滅無二」即是寂滅中無生死、有無等差別相。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才知道眾生本來成佛,本來覺性圓滿。所以《法華經》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在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等二法之相。所謂生死涅槃,都是源於無明,夢中之事,今時無明夢破,回視往事,如同昨夜的一場夢罷了。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各位善男子,像昨夜一場夢的緣故,應當知道,生死輪迴與涅槃解脫,不曾生起,也不曾消滅,不曾來到過我們的心中,也不曾離去。這位菩薩所證的妙果,不曾有得,也不曾有失,不需要取,也不需要舍。這位菩薩能證的智慧,遠離造作,也遠離無想。遠離放任,也遠離寂滅。在這個證悟當中,其實沒有能證和所證。終究沒有什麼證悟,也沒有證悟的人。一切法的本性就是如此,它究竟平等而不可破壞。
這一段再次強調「寂滅一心,究竟無二」的清淨本體。前面講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蜜。這裡所揭示的是所謂五蘊生死眾生的真實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蜜,為能證之行。而事實上,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都如同昨夢,既如昨夢,哪還需要修證得失取捨等造作呢?既無修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一切天地萬物,芸芸眾生,種種現象,法法皆真,常住不壞。這是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最高教法,究竟了義,也是法界萬物最偉大的實相。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各位善男子,諸位菩薩們,應當這樣修行,應當遵循這樣的次序,應當這樣思維觀察,應當這樣安住運用,應當採取這樣的方法,應當這樣開悟圓覺妙心。應當發願求證這樣的妙法,而不需要迷惑懷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普眼菩薩你要知道,一切輪迴芸芸眾生,
身體心識都如幻化,身體相貌屬於四大。
心念習性歸於六塵,四大成分各有所屬。
合成妄身到底是誰?這樣觀察逐漸修行。
身心世界本來清淨,圓覺不動遍滿法界。
遠離諸病作止任滅,終無能證圓覺之人。
復觀一切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過去現在未來平等,終究沒有來來去去。
初發道心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
想要求學入佛正道,應當這樣依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