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
雲門文偃(864一949)禪師是唐代著名高僧,雲門宗的開山祖師。文偃禪師出家之後,初參睦州陳尊宿悟道,後得雪峰義存禪師印可。雪峰義存圓寂後,文偃禪師又去參學靈樹如敏禪師,他到靈樹如敏禪師那裡後,受命擔任首座之位。文偃親近如敏禪師八年之後,如敏圓寂,留《遺書》請文偃接任住持。不久,文偃禪師移居韶州(今廣東韶關)雲門山。並在雲門山創構梵宮,接引徒眾,一時宗風大盛,形成了與禪宗其它宗派並立的雲門宗。 文偃禪師在教化弟子時,常以禪宗機緣之語接引徒眾,以使弟子達到心不外求,明心見性的目的。 一次,文偃禪師示眾曰:「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後道將一句來。」眾無對。自代曰:「日日是好日」。 文偃禪師「日日是好日「這句話作為禪宗機緣之語,一經問世,便成為禪門中的名句,經常被一些禪師用來教化弟子。千百年來,這句禪語一直為後世禪子所傳誦。 「日日是好日」不僅是禪師接引弟子方式,也是禪師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人成長過程中,既可能遇到人生的順境,也有可能遭遇各種逆緣。快意的生活都是人所嚮往的,但不幸的生活也有可能會經常伴隨著我們。「禍福相依」是自然界永恆的規律。人生正如《苦樂年華》歌詞所說:「生活是一根線,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條路,怎能沒有坑坑窪窪;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像七彩緞,那也是一幅難描的畫;生活是一條藤,總結著幾顆苦澀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的悲喜交加。」禪師的「日日是好日」告訴我們,不論我們在人生順境或逆境中,都應當保持寵辱不驚的心態。 禪門中這則公案則是對「日日是好日」的最好解說:從前有個老太太,由於她整天哭喪著臉,從來就不曾笑過,因此人們都稱她為「哭婆」。有一天,有個老禪師經過老太太家,看到她愁眉不展,淚流滿面,就問她說:「老婆婆,你為何哭泣呢?」「你不知道我內心的痛苦。」老禪師正起臉色細聽她娓娓道來:「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雨傘的青年,二女兒嫁給做麵條的人家。每次一出太陽,我就擔心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一看到天下雨,心情就難過,害怕二女兒家的麵條沒有陽光曝曬,就沒有生意了。所以,我無時無刻地傷心難過,不得不天天啼哭。」 禪師聽完「哭婆」的哭訴明白了她心情沮喪的緣由。老禪師微笑著對她說:「我教你一個快樂的方法,以後你看見太陽出來了,就想著二女兒家的麵條有了日曬,生意興隆;天一下雨,你就想起大女兒家的雨傘生意上門了。這樣一來,這樣一來,你就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就能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了。」 老太太聽了老禪師的意見,從此由哭婆變成了笑婆,整天笑呵呵,再也不哭喪著臉了。 在平日生活中,我們都應當像「笑婆」一樣,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一面,忘掉生活中不好的一面。在順境中,充滿生活的信心,在逆境中也要看到人生的轉機,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