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5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1989年11月3日文殊講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晚安!

今天是我們講堂落成之後第一天的講經。

(那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這個時候最看得出來,道若一尺,魔就一丈,這個講堂經過很多的波折,經過很多的障礙,很多地破壞,起到今天才漸漸平靜。

首先我們佛教一定要僧贊僧,佛教才會興盛,那麼我希望我們要講這部經,最重要就是要讓大家了解淨土法門,那麼我們有這個福報坐在這個地方,是要修很多劫,很多劫的福德因緣,那麼今天因緣具足,所以在座諸位要好好地來聽。

《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每一個道場早課跟晚課都在誦的,比如說打佛七,早上都誦《阿彌陀經》,平常晚課也都誦《彌陀經》,我們自己自修也誦《彌陀經》,但是對這本《彌陀經》深入研究的人也有,那麼對這本經要徹徹底底地了解,我相信不是很多,所以我們今天會選這本《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是要深入地研究淨土法門的事跟理的圓融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選這本呢?因為這一本它講的事相、講的理體都很詳細,所以這本經若對一個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聽起來可能會比較吃力,因為這是文言文的書,但是我會儘量用台語來解釋,解釋得很清楚,一句、一句念,一句、一句向諸位解釋,儘可能讓每一位法師、每一位在家居士,都得到法喜充滿。

在這裡對諸位宣布:進來我的講堂,不準講是非,不準傳是非,這是必須要執行的事,一間道場會亂就是這樣搬弄是非,那麼我們今天要來學淨土法門,口業不清淨我們要如何學道呢?我們今天身、口、意不能與本性相應,那麼淨土法門這個「淨」字就做不到,所以我希望說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大家合作,佛教已經衰微好幾百年,我們做一個佛教的弟子應該盡心盡力來擁護,不要再搬弄是非,那麼我希望諸位為了整個的佛教來構想,同心協力來進行我們這個佛教。

底下,請打開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清圓瑛法師講義

目錄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李炳南)圓瑛法匯序(林翔)彌陀要解講義序(興慈)彌陀要解講義序(靳雲鵬)序(樂慧斌)圓瑛法匯序(林森)序(印光法師)序(梅光羲)二種題目譯經法師解經大師著解序文解經玄義正釋經解—序分正釋經解—正宗分—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正釋經解—正宗分—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正釋經解—正宗分—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正釋經解—流通分蕅益大師跋校勘及重新排印說明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重校就是重新再校對這個新版,新版是對舊版講的,因為舊版有很多錯誤。《阿彌陀經》這是一本經典。要解,那麼這是一位大師所寫的,那麼再加上講義呢?那就是圓瑛法師講的,講義就是像我們現代講的比較白話。序就是寫在文章的前面先作稍微介紹叫做序,簡單講就是重新校對這個新版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這個前面的一篇序,序文就對了。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佛法者何?淨而已矣。】說「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佛法就是我們現在在研究的大乘的經典跟小乘的經典,難聞就是說:沒有福報的人聽不到,沒修無量劫來這個善因緣他聽不到,他很想要求道,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是邪法,是不正知不正見的。那麼難聞呢?是他要聽到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凡情忽之也」:「凡情」就是一般的眾生。他(忽略,)忽略了,他都不會想到:我今天可以聽到佛法,是真的很不簡單的福德因緣(,凡情忽之也)。一般的眾生他沒有去重視,沒有去注意到。「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也」:淨土宗因為是不問自說,我們每一部經典都是弟子問,佛才回答,但是因為(這本《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這本經典,是(因為)很深奧,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徒弟證阿羅漢果(的這些阿羅漢,)都無法去了解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的地方,所以淨土宗是不問自說,淨土講的這本《阿彌陀經》,是弟子沒有問佛自己說出來的,叫做不問自說,所以因為證阿羅漢果他都無法了解這種境界,(因此說淨宗難信,證阿羅漢果他都無法了解,)當然要叫凡夫來相信這部經典是更加難,叫做淨宗難信(,很不容易相信)。「旨奧罔解也」:「旨奧」(把筆拿起來,):「旨」就是義理,就是說這本經典的義理。「奧」就是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意思)。「罔解」就是不解,不了解的意思,「罔」就是不的意思。因為這本淨土宗的經典(,那麼)《阿彌陀經》(這本經典)義理很深奧,(叫做旨奧,罔解就是)不為一般眾生所容易簡單來了解的。「佛法者何?」:意思是說佛法是在講什麼呢?「淨而已也」:就是在講一個淨而已。那麼要淨(,要淨)什麼呢?【所淨者何?】今天我們在講淨土宗這個「淨」是要淨我們什麼呢?底下【根塵識皆是也。】就是要淨我們的六根,要淨我們的六塵,要淨我們的六識,六根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為什麼稱呼為根呢?在座諸位!樹若沒有根它會活嗎?不會活,所以六根的意思,把筆拿起來,六根這個根寫四個字,就是增長生死,增長我們的生死叫做根,會主導我們的生死的叫做根,我們若有這個六根我們的生死就不了,眼睛看色,耳朵聽聲音,嘴,口業,這六根就是這樣,光是我們一輩子所吃、殺的眾生就不計其數,所以這個根就是說增加了生死,樹若沒有根它就不會活,所以我們這個六根就是在攀緣的地方,在造業的地方,意思就是說有這個六根會增長我們的生老病死,這輩子死後,下輩子再繼續來出世,生生世世來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有這個六根,(有這個六根,)我們若轉一個念頭,以清淨心,那麼六根就是我們的本性,六根所散發出來的就變成智慧之六根,所以我們現在是叫做污染的六根,(污染的六根,)那麼我們若明心見性,我們若有修行,眼睛看一切境界,咦!如如不動,我們過去凡夫,眼睛看這個色就分別、執著,咦!我們現在學佛,這眼睛看這人眾生變成憐愍心、慈悲心、觀照心,不同,聖人也用六根,但是聖人的六根是長養聖胎(,長養他的聖胎);凡夫的六根是造惡、輪迴。那麼塵呢?塵就是污染的意思,這張桌子若是三天不擦就有很多灰塵落下來,我們這個心若沒來聽講佛法,光是個性要改就不可能,光是這張嘴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所以說雖然有的聽到佛法,但是他不去實現他的清淨,塵照常還在,(塵照常還在,)這塵就是污染的意思(,污染的意思,其實這個塵實在……,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只要對境無心,塵無所住,這是我們的本性,這個外境不重要,淨化我們這個心最重要,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這個塵就會污染我們,所以我常常勸告諸位,說:(活在你的生命,)活在你真正的生命當中,你要了解自己,(你要了解自己,)不要常常拿你的尺寸去衡量別人,(不要常常拿尺要去量別人,)你要了解你自己你是一個凡夫,你是一個煩惱的眾生,你怎麼夠資格去講別人呢?你憑什麼要講別人,你愈講你就愈分別,這六塵就愈污染(,你愈講你就愈分別,這六塵就愈污染),但是我們人都會講別人卻是不會講自己,這就是我們學佛的重心點,所以從今以後,在座諸位!不要干涉別人,是非不要聽。哲學家講一句話:(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好,你要應該跟他相處才來說他,)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好,你不要相信,你要來跟這個相處看看你再來下斷言;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很好,你也要來跟他相處看看,這樣才不會偏激,才不會冤枉。要深入去了解才不會被六塵污染。(所以……,若是我不同),我這個作風是說個人做個人負因果,我做,我負因果,你做,你負因果,你要造惡跟我無關,我只能教化你:你不要造口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要放下,團體當中不要鬥爭(,我只能這樣教你)。但是你不聽我的話,你一定要這樣做,那你去負因果,我不用替你擔。有一個很關心的信徒(來,打電話)來:啊!慧律法師!外面誹謗你怎樣、怎樣。我說:你冷靜,誹謗我們的人不一定比我們有修養,我們沒有誹謗別人,我們不用擔因果,誹謗我們的人他要負因果,他斷眾生的慧命讓眾生來誹謗三寶,他要下地獄,難道不是這樣?我們沒有誹謗別人就好,別人講我們怎樣,這沒有關係,(這沒有關係,)我們歡喜心來領受,要成佛,要當菩薩,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一定會經過這個階段,種種的境界。那麼「識」就是分別心,(分別心,)我們所要親近的東西就是這三種,根、塵、識,「根」就是六根,就是增長我們的生死,「塵」就是污染的意思,「識」就是分別心,我們若有分別心,我們就繼續去造業,繼續去執著,繼續造口業,知道也講,不知道也講,所以我們造業最重的就是什麼?就是這張嘴巴,(就是這張嘴巴,)所以我們會修,大家在拜佛,大家在念佛,光是這張嘴巴功德全都花光了(,這張嘴巴都把我們的功德全都花光了)。底下說:【故群經蘊義,無不在淨;學而習於淨,扼乎佛法之要矣。】所以群經就是很多經典都這樣告訴我們: 「蘊義」:(把筆拿起來,)蘊就是含藏。含藏就是說隱藏很多的義理,無不在淨(,全都在講要如何淨),佛法就是要讓我們清淨,世間人就是要讓我們污染,(污染,)所以我都勸這些老菩薩,經文雖然有一點深奧,但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得懂也來,聽不懂也來,至少不會看電視,不會去造業,至少不會跟媳婦打架、吵架,不會跟你老公吵架,至少你這二個鐘頭一張嘴靜默沒有去造業(眾鼓掌),你來這兩個鐘頭看的是佛祖,這本是經典,是法。佛、法,再看到的師父就是僧,你來到這個講堂有修沒修三寶具足,所以聽得懂、聽不懂全都要要來結一個善緣(眾鼓掌)。「故群經蘊義,無不在淨」,就是說一切的經典蘊藏所講的,就是全都在淨,「無不在淨」就是完全在講要如何淨,如何才能清淨?「學而習於淨,扼乎佛法之要矣」:我們要來學佛,學習這個淨(,清淨)。「扼乎」(把筆拿起來,):就是掌握住,(掌握住,)手握緊,「扼」就是手握緊,意思是說你已經掌握了佛法的(,「要」就是)根本,今天你來學佛你不來學淨要作什麼?(你要來學佛,)你不是要學淨,難不成要學污染?要學淨,我告訴諸位!第一、一定要對眾生有禮貌,遇到要多講:謝謝、感謝、送駕、接駕,對人要有禮貌,但是我有去看其他的道場,我們不可以講別人的不對,師父是很行,但是站在他身邊的徒弟都沒有在招待人,整天就是這個法師比較有修行來向他頂禮(:啊!這個……);這個沒修行不向他頂禮,甚至沒修行的,連看都不看一眼,有修行、沒修行從外表怎麼看得出來(,你從外表怎麼看得出來),所以我常常勸告這些在家徒弟,我都勸告我的徒弟:凡是進來我們文殊講堂,不準去說全台灣省哪一位法師的是非,有修行也好,沒修行也好,男眾也好,女眾也好,沙彌也好,沙彌尼也好,持戒也好,破戒也好,持齋也好,破齋也好,一切與我們在家人沒關係,你做,你負因果,他做,他負因果,我們沒剃度,師父就是三寶,你若能用這種心去恭敬,第五、你就有這個三寶的觀念,佛法就是在講這個清淨,今天我們在家人修行是怎麼樣,拿一支秤在秤出家人:咦!這個比較有修行,我老是聽徒弟講:我的師父很有修行,我的師父有開悟,我的師父有神通,或是說我的師父有我了不起!我說:啊!讚嘆師父是很好,但是師父有修行是師父,你師父開悟不是你,難道不是這樣?你把你師父形容得很好,是多麼地好,像佛祖般,但是你沒開悟,沒有神通,沒有修行,對我們一點幫忙都沒有,所以唯有要修自己,一定要修自己,迴光返照,你進入這個講堂才有意義,若今天我們這個淨不能清淨我們的心,整天來這裡搬弄是非,誹謗出家人,還是說這個比較有修,這個比較沒有修,有啊!我看很多徒弟就是這樣,當然外面跟我們無關,我們現在以講堂為主,不準講三寶的過失,你不共法聖人,你不了解人家在做什麼,你也不了解師父是凡夫還是菩薩,你今天誹謗人家,你若是誹謗到菩薩你怎麼辦,難道不是這樣?你從外表看你怎麼知道他是凡夫還是菩薩呢?看不出來,我們自己承認說我們是凡夫,我們就不要講人家的是非,要當作每一個人就是菩薩,這樣你就掌握了佛法的根本,這就是佛法的根本(眾鼓掌),所以在座的諸位!不管法師、在家居士來,我都當作你們是菩薩,每一個我都當作你們是菩薩,【然三藏煙海,畏繁求專,得《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古德匯而輯之,曰《淨三經》;】這是什麼意思呢?「然三藏煙海,畏繁求專,得《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古德彙而輯之」:意思就是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煙」就是大的意思,像大海般那麼大,意思是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像大海那麼大。「畏繁求專」:「畏」就是眾生每個都會怕,那麼多經典你到底是要看哪一本(,你到底是要看哪一本,「畏繁求專」),太多了,大家都會恐怖。「求專」(把筆拿起來,)這個「專」就是簡單,直截了當,意思是說了生死最快的,直接的,不必再繞道,不必轉來轉去的(,有用轉來轉去的,要專,就是直接,不是簡接)。「畏繁求專」意思就是說要專心,那麼就是以這個《阿彌陀經》,人家說《淨土三經》,「將三經」就是《淨土三經》。淨土以哪三本作經典呢?《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那麼我們現在要講的這本經叫做《阿彌陀經》,下一本經要講的叫做《觀無量壽經》,第三本我們要講的就是《無量壽經》,我們這個講堂以淨土為主,所以這個淨土的經典就一直講、一直講……,講到死為止,沒有停,一直講,跟淨土有關係的全都講,就是要讓我們念佛,要讓我們了生死,所以《阿彌陀經》現在我們在講,《觀無量壽經》是說要如何來觀,觀這個阿彌陀佛,那麼《無量壽經》呢?就講佛的種種的願,那麼這是下次要講的經典。「古德彙而輯之」:「彙」(,把它寫下來),同類的事物聚集起來叫做彙;「輯」就是(集集的「集」,收集的「集」,這個「輯」)通那個「集」(,集合的「集」)。「古德彙而輯之」,古時候古德將同樣的事物集合起來(, 「彙而輯之」 ,這個輯就是集合的集,彙而輯之),叫做「淨土三經」,簡稱「淨三經」。【近德益以《華嚴行願品》、《楞嚴勢至圓通章》,曰《淨五經》。】(近來的諸山長老這些大德,「益」就是增加的意思。)近來的大德將《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叫做「淨土三經」,但是又增加兩部經,加上去剛好《淨土五經》。哪兩部經呢?就是說《華嚴淨行品》,意思是說《華嚴經》裡面的《行願品》(,華嚴就是一本經,《行願品》就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品),所以意思就是增加這品變成說淨土的第四本經典。底下,《楞嚴勢至圓通章》,又增加《楞嚴經》裡面的一章,叫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簡稱《勢至圓通章》)。再講一遍:增加第四本是《華嚴經》裡面的《行願品》,又增加一本是叫做《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就是《楞嚴經》,增加《楞嚴經》裡面的一章),那麼這樣合起來剛好五本經典。(《淨土三經》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那麼《淨土五經》,是增加《華嚴經》裡面的《行願品》,又拉回一本,《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樣合起來剛好一本叫做《淨土五經》。)【前匯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後益選其專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這句話不容易了解,相信大家都看不懂(,相信大家都看不懂,看得懂的少數,因為這種東西若沒經過思惟,實在是不懂得它在講什麼)。我現在來解釋,諸位要注意聽!「前彙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意思是說前面的「淨土三經」,前面彙集起來的「淨土三經」;「專之專者也」:他分專就是專在各明一義;「各明一義」:就是說每一部經都明,就是說都明了的各別一種意思、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前彙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意思是說「淨土三經」每一本經都講一種意義,不相同的,雖然是淨土,但是各明一義,《阿彌陀經》在講的有《阿彌陀經》的意義,《觀無量壽經》講的有《觀無量壽經》的意義,《無量壽經》講的有《無量壽經》的意義(,意思是說各明一義),各明一義。(前彙之專,「前彙專之專者也」,意思是說前面彙集了「淨土三經」,它的專就是專在各明一義。)「後益選其專者也」:「後益」,「益」就是增加。(就是後來增加被選為「淨土五經」,它的專就是專門在講什麼呢?叫做後益選其專者也,)是說那麼後來的人又增加兩部經典,被選為「淨土五經」的。「自行化他之加行也」:「自行」是說自己的修行;「化他」呢?就是要普度眾生,「之加行也」:就是增加修行的力量。意思就是說「淨土三經」它是各明一義,增加兩本經典,它的專就是要增加自行化他的力量(,簡單講就是這樣子)。【依聖言量,末法惟淨成就,】那麼「依」照「聖言量」就是(佛菩薩所講的,按照聖人講的話,)按照諸佛菩薩所講的話。「末法惟淨成就」:末法的時候惟有淨土宗(,修淨土宗)的人才有辦法成就。(說:千人念佛千人往生,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成就,末法惟淨成就。)【又雲普被三根。】又說淨土法門它的偉大之處就是普被三根,你上根的人來修淨土法門也會成就,中根的人你來念佛、來拜佛也會成就,下根的人你來念佛、來拜佛也會成就,【姑無論其探源析流,遍飲其水;】(意思是說……。)「姑」就是暫時。暫時不要討論它的來源。「析流」就是淵源,剖析它的來源叫做析流。(「遍飲其水」:這句話是跟前面連在一起講的,)說暫且不要探索它這個來源是什麼東西,「遍飲其水也」:是說全都喝到,(意思是說不用這樣,不用說每個都知道它的來源,每個全都了解它的出處。「遍飲其水」)就是說深入經藏的意思,全面了解經典的意思,不要說這些。說【盱衡當時,果能貫徹三經者,寧多乎哉?】「盱衡」出於《漢書•王莽傳》(,這盱衡,把筆拿起來),「盱衡」就是舉眉揚目,這眉毛挑起來,眼睛張開(,意思就是說觀看當時的意思,眉毛挑起來,看當時的這些修行人,叫做盱衡當時。這個「盱」, 「盱」的意思就是跟虛空的「虛」同音,跟虛空的「虛」是同音)。「盱衡當時」就是說舉眉揚目看一看。「果能貫徹三經者,寧多乎哉?」:「果」就是真正。就是說睜大眼睛來看,當時真的有辦法貫通三經(,三經就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寧多乎哉?就是說怎麼會很多呢?寧多乎哉?就是說)怎麼會很多呢?意思就是說能貫通這三本經典,這幾乎不可能(,幾乎不可能)。【僅《彌陀》一經,聞者較廣,但亦依其文,而作諷誦,鮮能達其義,如法實修。】意思是說就《彌陀經》這本經典來講。「聞者較廣」:知道的人比較多,大家都知道有這部《彌陀經》,「但亦依其文,而作諷誦」:「諷誦」就是琅琅地背誦,就是我們在誦經般。意思是說光是《彌陀經》這本經典,聽到的人有比較多,但是按照文章來念(,而作諷誦就是誦經的意思)。「鮮能達其義」: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義理(,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義理)。「如法實修」:能夠了解義理實實在在去修。「如法」就是依佛所講的法去修。【雖有《圓中鈔》及《疏鈔》等,非不浩浩淵淵,探賾索隱;第以辭藻典雅清鑠,非夫人盡能受;】這句話就很深奧了。(「雖有《圓中鈔》」:這是這本,這是《圓中鈔》是一本對《彌陀經》的解釋很圓滿。「鈔」,因為過去都是用手寫,這個鈔就是提手旁的「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有人作(這本《圓中鈔》,還是作一本《疏鈔》,《彌陀經疏鈔》,)《彌陀圓中鈔》、《彌陀疏鈔》等等的書。「非不浩浩淵淵,探賾索隱」:(如果不去,浩浩淵淵,)如果你沒有深入經藏,深入這個註解,(廣大的學習叫做浩浩淵淵,)多方面地去了解(,廣大地來學習)。「探賾索隱」:(這個「賾」就是幽深而難見之道理。探討幽深而難見深奧的道理叫做賾,探賾索隱,那麼探就是探討,)「賾」就是幽深而難見;「索」就是引出來,「隱」就是把那個含藏的義理把它引出來(,我們說索引、索引,一個是引導的引,一個是隱藏的隱,不一樣,所以這個「索」就是把這個隱藏的東西引導出來,所以說探賾索隱)。「探賾索隱」意思是說將它深奧的義理,難見到的義理,隱藏的義理,全都把它發現出來,發現出來。「第以藻辭典雅清鑠」:(「藻辭典雅」,)「第」就是再(,再講,因為這個辭)。「藻辭典雅」:(就是優美的文辭,優美的文辭叫做辭藻典雅,)意思是說它的文詞很優美,非常地美。前面說義理很深奧,底下的意思是說文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啊!這個文章寫得太好,)「清鑠」就是有力之詞(,非常有力,非常有力叫做清鑠)。「非夫人盡能受」: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義理又很深奧,用辭又很深奧,都是文言文,所以不能讓一般的眾生去領受、去了解。【仍如寶珠裹衣,貧子不富。】就是像一個人在口袋裝一個摩尼寶珠,但是這個乞丐他不了解說他向上自己裝一個摩尼寶珠,到處出去跟人家化緣,去跟人家乞討,到有一天人家告訴他,說:噢!你身上裝那粒就是摩尼寶珠,你口袋裝的那一粒就是最富有的人,咦!他發現之後,噢!他就無量地歡喜,他就變成富有的人,他就懂得這粒摩尼寶珠,所以這粒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的佛性,比喻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放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我們都沒有發現到,沒有去了解到,沒有去了解到,所以我們今天覺得很窮,那麼我們覺得很窮是因為我們沒有開悟,沒發現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窮,就像一粒摩尼寶珠放在口袋你不了解那個就是寶,我們今天學佛的人要發現的是什麼呢?不是鑽石,不是金條,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好的轎車,不是洋房大樓,全都不是,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本性最有價值,本性最有價值,所以仍如寶珠裹衣,就是放在裡面包起來,寶珠被衣服包起來我們沒有發現到,貧子不富,貧窮的人不富有,因為他沒有發現那粒摩尼寶珠。【佛法難聞,似又不一其障也!】意思是說佛法是很難聽得到。「似」就是好像。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障礙。佛法難聞就是佛法很不容易聽到,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遭遇與障礙,意思是說遭遇不同叫做不一其障也,有的人來學佛,一下子聽到師父的錄音帶,他就感悟到這個人生的痛苦,感情到佛法的偉大,一下子就來聽經聞法,對三寶很有信心,沒什麼障礙,有的人還沒有聽到這個錄音帶,還沒有來親近過法師,就聽到是非了,就聽到人家在說法師的是非了,他還沒有親近,還沒有聽到錄音帶就聽到是非了,就自動障礙,所以我跟諸位講:哪一種人罪最重?斷眾生的慧命罪最重,斷眾生的慧命就是毀謗三寶,讓人對三寶沒信心,所以在座諸位!地獄不好受,(地獄不好受,)我們勸導他,拿錄音帶給他聽都來不及了,你怎麼還說三寶的是非給他聽,讓他斷了來學佛的因緣呢?你斷這個眾生的慧命,你跟他說這個法師的壞話,他就不來聽經,就無法入門,所以我常常跟在家人說:不要造口業,就是這樣的意思,不管人家有修或無修,你若有修就好,(你若有修就好,)不要去管別人,這樣你會很清淨,能親近的親近,我們不能親近的默默離開地好,不要互相攻擊,互相批評不好,【蕅益大師要解出,文潤而質,言簡而精;性與相,雙彰其諦;】這蕅益大師就是作這個要解,要解,這蕅益大師作這個要解一出來,作這個《彌陀經》的要解一出來,文潤而質,這個文章啊!文章寫得……,「潤」就是滋潤,寫得很好,而質就是有內容,文章寫得很好,「潤」就是修飾,有修飾過,我們說潤文、潤文,意思是說這篇文章看過又改,改又看過,不適合的全都修改過,文潤就是有經過修飾,而質就是有內容,有內容,言簡而精,精就是切要,言詞很簡略而且很切要,精就是很切要,意思是說恰到好處,講得太好了,性與相,雙彰其諦,「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理體,「相」就是我們的事相,與我們的本性,「性」就是理,「相」就是事,就是理事圓融,(理跟事圓融,)雙彰其諦,彰就是顯的意思,顯出來,諦就是真理,雙彰其諦就是講到本性,講到本性講得很好,講到事相也講得很好,彰就是真理,就是真理的意思,【禪與淨,融而無諍。】就是說禪與淨土融合,如水乳合,禪要教我們明心見性,淨土宗也是要教我們清淨心,全都一樣,融就是混在一起,無所爭端。【求解者,豁顯其義;求行者,詳示其端。】這本書的好處就是說若有人要求這個了解的人,豁然其義,「豁然(顯)」就是當下開朗,就是豁顯其義,「豁顯」就是一下子就很明顯地了解它的義理,求得者,若想要修行的人,詳示其端,「端」就是重點,若要修行的人他就對他開示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最重要的,所以【十三祖】十三祖就是印光大師,【嘆為觀止,】印光大師就是一直讚嘆,一直讚嘆說這個要解實在是很了不起,【良有以也!】嘆為觀止,是說太了不起了,「良有以也」,「良由」就是有原因的,意思是說印光大師為什麼這麼讚嘆,為什麼這麼讚嘆這本要解(,這本要解),這是有原因的,(這是有原因的,)【古閩】「古閩」就是福建省(,多一個古就是說以前到今天大家都稱為「閩」,福建叫做閩南,福建又簡稱閩,所以閩就是福建省,福建省就是閩),福建省有一個【高僧】,叫做【圓瑛法師,復慮格於教相者,】就是考慮到(,考慮到),「格於教相」,格就是束縛,格格不入,因為這個教相很深所以沒有幾個人聽得懂,沒有幾個人看得懂,「復慮」就是考慮,這個圓瑛法師的考慮這個教相太深了,格格不入,不為眾生所接受,考慮到這個教相很深奧沒辦法讓一般的眾生來接受,【或猶難入,又隨文逐句,】意思就是說這樣會很難入,隨文逐句就是隨這個文章,逐句就是每一句,一句、一句解釋,逐句就是隨這個文章,一句、一句解釋,叫做隨文逐句。諸位!你們若要來聽經,一定要帶筆來,這種東西讓你聽過,你明天看都不會,你聽我們這個經一定要帶筆來,你不帶筆,你不作筆記,你明天自己看你完全看不懂,隨文逐句就是一句、一句去了解,【增以講義,】就是增加這個講義,【使解若疏,】「疏」,疏就是通的意思,通達的意思,講若鈔,鈔就是身邊的手稿就是講,要講比較方便,【講若鈔也;】疏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註解,註解的意思,使這個解就是一目了然,讓這個講的就像身邊所寫的東西,【如是,則彌陀一經,三根庶普被矣!】若像這樣子,彌陀一經,上中下根,「庶普被矣」,庶就是希望、應該,應該講這個彌陀一經,上、中、下根的人應該是很普遍來接受,【寧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競,流通典籍,亦復為一障焉!】這句什麼意思呢?寧知尚有不然者,一句、一句講,「寧」就是豈不知道,「尚」就是「還」,「有不然者」就是不止如此(,不止如此),他前面的意思是說這個「解」就像疏,「講」就像鈔,那麼這個《彌陀經》,它就能普遍上中下的根機,意思就是說但是不是這樣子的,寧知尚有不然者,意思是說又怎麼知道還不止這樣子,有哪一些情況發生呢?末世版本不競,就是說末世的這個版本,「不競」就是不廣為流通,因為它這個流傳、流通,流通得不是說很多,流通得不好,不競就是說不是爭相來廣傳出去,大量地流通,就是末世的版本,「不競」,沒有廣為流通,所以流通典籍亦復為一障焉,所以流通這個典籍就變成一種障礙,流通得少,沒有人知道有這本註解,沒有人知道,所以這是一種障礙。

【台省淨學,習是經解者,乃為上海鋟(qǐn)版,序有「壬午暮春」。】台省淨學就是台灣省一個淨土宗的這些學子叫做淨學,我們在台灣省這些淨土宗的學子,習是經解者,就是研究《彌陀經》解釋的人,乃為上海鋟版,序有「壬午暮春」,意思是說我們台灣省現在在研究淨土宗的人,研究《彌陀經》註解解釋的人,是從上海來的,鋟版就是雕刻的版本,雕刻就是刻在木頭上再用一個油印,把它油印,油印,雕刻好再把它印下去,是這樣子叫做鋟版,鋟版就是雕刻的版本,是從上海來的,雕刻的版本,它的序文裡面有「壬午暮春」,把筆拿起來,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民國前三十年就是壬午,暮春就是指陰曆三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暮春。再講一遍:壬午就是它的序文裡面,壬午就是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民國前三十年,有這本版本,暮春就是三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暮春。【疊次翻印,】就是「再」的意思,再一次地翻印,再一次地翻印。【皆依原書攝影為之,】本來這個版本是攝影去做的,【後始察知多訛;凡所翻,無不訛也。】後來才發現到很多這個……,「訛」就是錯誤,發現到上海所雕刻的這一本很多錯誤,後始察知多訛,很多錯誤,凡所翻,無不訛也,凡所有的翻譯,很多錯誤。【雖亟思而正之,惟艱於校勘之求,】雖亟就是迫切,雖然我們很迫切想要去改變修正,雖亟思而正之,雖然迫切想要去把它修正改變,惟艱於校勘之求,「惟」就是但是,但是困難的地方,艱就是困難的地方,但是它困難的地方,就是校對的人,校勘的人才,惟艱於校勘之求意思是說但是困難……,就是困難在對於要校對的這種人(人才)的要求很難,很嚴格,非常地困難,【罔須勝其事,細其心,且當恆其德也。】固就是必須要,固須就是必須要,必須要勝其事,勝就是負擔得起,固須勝其事就是必須要負擔得起這種的事情,細其心,且當恆其德也,意思是說要校對的人的這種人才,必須要負擔得起這個大責任,細其心就是他的心要很微細,哪個地方講對,講不對,他都知道,而且當恆其德,而且要……,恆就是永遠,永遠這樣子,又要有德行,就是說他能夠負擔得起這種事情,他的心又很微細,而且又很有德行,永遠都是這樣子。【辛亥夏,】辛亥,民國六十年,民國六十年的時候,【古粵許寬成教授,慨而任之;】古粵就是廣東省,人家所說的廣東省,廣東省有一個許寬成教授,慨而任之,「慨」就是很高興,一口答應,一口答應,【復得鄭勝陽居士之助,】又得到台中的鄭勝陽居士的幫忙,【遂鑄鉛易型,自成新版;】因此就改變用鉛,鉛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前的印刷一塊、一塊打版,就像現在打字的,以前是一支、一支排著,排著,鉛版,因此就用鉛版,鉛,鉛,用這個鉛,鉛的版去做,改變它的形貌,自成新版,【並擬遍搜舊刊而封之,】並且,並且,擬就是擬定準備的意思,準備要普遍收集以前舊的版本,封之就是除掉,以前有很多錯誤,很多錯誤,一定要把它除掉,並擬就是準備,要好好地來收集這箇舊的刊物,封之就是把它封起來,不要讓它流通,【不使重出於世。】為什麼呢?因為錯誤太多,不可以讓它重新出來外面,因為這個錯誤太多,【嗟夫!無圓公講義,要解不彰;無要解,阿彌陀經之秘不顯;】意思就是說沒有圓瑛法師的講義,雖然蕅益大量的要解很好,但是不能明顯顯示出來,叫做要解不彰,若沒有圓瑛法師的講義這個要解就不彰,不彰就是……,不彰的意思就是不明顯,顯示不出來,若沒有要解,《阿彌陀經》的……,「秘」就是深奧的這個道理,沒有顯示出來,沒有顯示出來,沒有圓瑛法師的講義要解就顯現不出來,若沒有這個要解……,《阿彌陀經》說秘密的道理顯示不出來,【無《阿彌陀經》,】淨土法門就不能普被三根,【淨土之普不被;】「普」就是不能普遍,【無淨土,無量佛法不能濟其窮矣。】濟其窮就是眾生的意思,無量佛法不能幫助這些眾生了生脫死,這簡單講就是這個圓瑛法師的講義,若沒有要解就顯不出來,沒有要解《阿彌陀經》的意義顯不出來,沒有《阿彌陀經》淨土法門就不能普遍幫助眾生,若沒有淨土法門,眾生就不能得救,簡單講意思就是這樣。【稔(rěn:醞釀成熟)其事重大也如此,】稔,把筆拿起來,就是兩大的事情也不會比這個事情更大,叫做稔其事重大也如此,就是說再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比這種事更重大,也不過如此,【又安可再容魯魚亥豕,】那麼怎麼可以再容忍……,魯魚亥豕就是文字因為形近而傳學錯誤,這句話意思就是說魯魚亥豕,底下辛亥的亥,豕就是豬,一般人講是shǐ,那麼魯魚亥豕的意思就是說是一個典故,如果我們查這個《康熙字典》,意思就是說以訛傳訛的意思,簡單講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以訛傳訛,錯誤再傳下去還是錯誤,這是一個名詞,又怎麼可以再容一錯再錯呢?魯魚亥豕就是錯誤再傳下去,再傳下去,又不對,【混淆於人心耶?】這樣來混淆我們眾生的心,不可以,【閒嘗省其咎由,其辭至無可遁,其事至無可委者:何以未先磚本於上海,後不肇末於台灣,任其悠久流訛,垂三十年也?】這一句很難、很難,很難、很難,這保證看不懂的,我這句話跟足足想七個多鐘頭,這句話,閒嘗省其咎由,我私下常常這樣想,想經典這樣印,不對又再傳下去,不對又再傳下去,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什麼呢?其辭至無可遁,其事至無可委,底下又問,為什麼,叫做何以,為什麼未先磚本於上海,後不肇末於台灣,把筆拿起來,磚本,畫起來,肇末,畫起來,這是一個名詞,磚本肇末是一個名詞,磚本肇末就是說,應該先就平等其本,後正其末,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這句話實在講,磚本跟肇末它是一個名詞,他現在把它分開來了,你看,看不懂,以未先磚本於上海,磚本就是說先等其本,就是說它這個版本是這麼好的東西,你為什麼不從上海來改變呢?後不肇末於台灣,又不糾正後來的台灣的這些眾生,或者是這個書籍,意思是說應該,為什麼不先從上海的版本改變,後來又不……在台灣……,流通到台灣來的這個版本又把它改變,任其悠久流訛,垂三十年也,任其一直流傳一直錯誤,一直流傳一直錯誤,垂三十年,就是近三十年,接近三十年,何以就是為什麼,意思是說很感慨的意思,這明明不對,為什麼在上海沒有先把它改變,為什麼到台灣又沒改變,讓它一直流傳,流傳三十年,【不知而翻,是其疏;知而仍之,是其慢。】不知道,你來翻譯,這就是疏忽的意思,是其疏就是疏忽,沒注意到,知而仍之,是其慢,明明知道這本翻譯不對,你又印它,這樣就是我慢,要糾正,你沒有糾正,錯了又繼續讓它錯,這樣不行,【信奉弘護云乎哉?】信奉的人,弘法的人要如何去說、去傳法呢?信仰淨土法門的人,弘揚淨土法門的人,他到底要如何去講,要如何去傳呢?全都不對。

【今之刊也,在正其訛;訛正而後流通,冀少補既往之愆(qiān:過失)也。】這個時候我們若刊出,刊物把它刊出來,在正其訛就是要糾正這個錯誤,訛正而後流通,這錯誤若改正之後把它流通出來,冀少補既往之愆也,希望多多少少可以彌補過去的錯誤,愆就是錯誤的意思,這個跟一千、二千的千同音,冀就是希望,希望多多少少能夠彌補過去的錯誤,【若因之】這樣有改變之後,【忽者不忽,】忽略的人他不忽略,【弗信者信,】不信仰佛教,不信仰淨土的人,這樣來相信,【是又今刊之所切願者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刊出來這本經典最重要的註解,最重要的願力,最切願就是最重要的願力。

中華民國六十年辛亥仲秋稷門李炳南謹識

「中華民國六十年辛亥仲秋」仲秋就是陰曆八月,「稷門」就是山東人,山東人,稷門就是山東,「李炳南謹識」謹識就是他寫的,這位李炳南老居士,這篇文章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寫的,可見他的學問有多麼淵博。

那麼李炳南老居士他從大陸來到台灣,一開始也是在小屋中講經,三、五個,十個,慢慢、慢慢地發心蓋這個慈光圖書館,這個台中蓮社,這位老人家是非常的了不起,教內外的大德、在家居士,每一個人都很讚嘆、很尊重,這位李炳南老居士他是戒律持得很嚴格,若就他本身的德行、學問、修行,可以說在居士方面是第一名的,第一名的,那麼我們出家人也是非常地讚嘆,非常地讚嘆,這位李炳南老居士無論他的戒律,無論他的修持,無論他的學問,他的願力,就是值得我們欽佩,值得我們欽佩,我相信他今天因為是在家,他今天若剃度,我想應該是一代祖師,一代祖師,聽人家說他的生活對自己有多麼了不起,比如說他的房間,一間房間小小的,那麼他的書擺放好,擺放好,那麼放哪裡,他的東西就是整理得很整齊,很整齊,一張小床,過著那種安貧樂道的日子,若電燈熄燈時,他手伸出去他就知道這本是什麼書,這本是什麼書,房間裡面若沒有電燈,手伸出去抽出來,他就知道那本是什麼書,意思就是說他的生活,生活得包括他的書,他都整理得一絲不苟,對他自己的行為他的生活,他以身作則讓人家看,所以講這樣就很慚愧,出家人不一定做得到像在家人這麼了不起,所以我們是讚嘆,非常、非常地讚嘆,李炳南老居士,是不是?

我在讀逢甲大學的時候,那麼在台中他都有辦這個寒假、暑假的研讀班,研讀班,那麼我總共在那邊讀七、八屆,讀七、八屆,他在講《華嚴經》的時候,我雖然聽不懂,也很喜歡去聽,只要我沒有課,沒有考試的時候,儘量去聽他的《華嚴經》,若聽不懂,有時候這句話今天聽一下,經過一年,咦!這一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就有講過了,就悟到這一句,所以有時候聽經,第一次聽他會迷迷糊糊,會迷迷糊糊聽不懂,但是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時候他就會去悟到,所以聽經有這個種子,有這個清淨的種子,總是很好。無論我們會成道,不會成道,先結這個善緣,先結這個善緣。

圓瑛法匯序

那麼這句是(圓瑛……。這個序是圓瑛法師所寫的,圓瑛法彙序,現在)是在讚嘆圓瑛法師的這本經典,他這本經典的好處,的了不起,是在讚嘆圓瑛法師,這是一位林居士寫的,寫讚嘆圓瑛法師的這篇文章。

【閩中山川磅礴。靈氣所鍾。高僧輩出。黃檗心要。百丈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閩中就是福建省境內,福建省的境內,山川磅礡,這個山、川,磅礡就是水勢澎湃,水勢很大,意思是說很好的地理,我們所說的地靈,地靈才有人傑,意思是說很好地地理,磅礡就是充沛的樣子,水很充沛,山川磅礡,靈氣所鍾,靈氣就是地靈,地靈這個氣,所鍾就是聚集,集合起來。高僧輩出,出了很多高僧。底下就比喻一些例子,比如黃櫱禪師,把筆拿起來,這黃櫱是一個禪師,是開悟的聖者,這是一位開悟的聖者,他講這個心要,就是怎樣會開悟,黃櫱禪師,就是他講這個心要。百丈清規,這百丈禪師訂這個叢林的規矩,清規。古德流風,一位古時候大德,流風就是這個道一直流傳下來,一起流傳。至今猶有存者,起到今天還有存在福建省裡面,福建省裡面。【圓瑛法師。籍隸古田。】圓瑛法師是哪裡的人呢?我們說我們這個籍貫,籍隸古田,古田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名,他是屬於這個古田這個地方。【蚤歲脫俗。】這個「蚤」跟我們早、晚的早是一樣的意思,蚤歲脫俗,意思是說很早就出家了,不是像我這麼晚,我二十七歲才出家,今年三十七,出家十年,那麼人家是很早就出家了叫做蚤歲脫俗,脫俗就是脫離俗緣來出家的意思。【真參實學。】他是確確實實在參學,確確實實在學道。【孜孜弗懈。】孜孜弗懈就是很勤勞學習,很勤勞參學,沒有懈怠。【卒能成就其德業。】所以最後他能成就,一切的道業,【光明俊偉。】很光明、很偉大。【與先哲同揆。】先哲就是以前的聖賢,跟以前的賢人,「同揆(kuí:道理,準則)」就是同一個道理,意思就是說古時候人怎麼講,他就是怎樣道理,這揆就是同一個道理,他所講的跟古時候聖人所講的道理是同樣的意思,同樣那麼行的意思,與先哲同揆,哲就是聖賢,揆就是道理。【鄉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趨壑。】他的同故鄉,同鄉的人,來皈依的人,皈依座下的人,如水趨壑就是像水流入深谷內,像水流入深谷內,【比歲卓錫浙東。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覃就是大,敷就是施,布施的意思,他就大大的布施這個法出去,大大的布施這個法出去叫做法雨大施。覃敷就是大施,大大的布施。【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的人全都被他蔽蔭到。【余今夏曾詣天童。】我今年的夏天曾經參訪天童寺,【參承道席。】就是親臨請他開示,參承道席就是親臨請他開示。【是時方演講楞嚴。】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他正在講《楞嚴經》。【緇素翕集。】緇就是穿黑衣服,我們今天穿這個黑衣服,出家人的意思,素就是白色,就是在家人,緇素就是穿黑衣服的出家人(,穿黑衣服的出家人),跟穿白衣的在家人,緇素簡單講就是僧俗(,僧跟俗)。翕(xī:聚集)集就是集合。【法師闡明義趣。機辯縱橫。】說這個法師,他闡揚……,這個義趣就更《楞嚴經》的義理,闡明就是說明它裡面的義理,最重要的地方。機辯縱橫,機辯縱橫就是說他的反應很快,辯才無礙,縱橫就是所向無敵,你走到哪裡都是無對手。【聽者無不悅服。】聽者無不悅服,每一個在聽講經的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的。為什麼圓瑛法師的辯才無礙,很簡單,上輩子持清淨戒,上輩子持清淨的口業戒,這張嘴持得很清淨,所以都讚嘆眾生,他不曾誹謗眾生,不曾嫌棄眾生,不曾打聽眾生的各種來說是非,他不曾這樣,到他哪裡,靜悄悄,所以他這輩子,圓瑛法師他的口才辯才無礙,除了他有宿世的慧根以外,他就是上輩子沒造口業,若上輩子他有造口業,要當一個法師他的智慧跟辯才無礙,還得音質要好,他講經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有的人他是飽學之士,但是他講話會沙啞:現在要講這個《彌陀經》(法師學子嗓有病人說話的聲音)。聽完了,那天就生病了,不騙你,聲音沙啞(眾鼓掌),所以說人家有這種天份,人家有這種修持,不是沒有原因的。為什麼?持戒清淨,所以要以持戒為學佛之要,持戒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又以持戒為學佛之要。每反覆誥誡而不已。】他每次都重複再重複。啊!持戒是很重要,持戒是很重要。【信乎宗說兼通。】信乎就是幾乎,這個信不是相信的意思,這個信不是相信的意思。信乎意思就是說幾乎,差不多,宗就是禪宗,說就是顯教,無論禪宗的心法還是顯教的說法全都通達,說就是解門,宗就是心法,信乎宗說兼通,【行解相應。】簡單講就是說差不多,幾乎,他的禪的這個心要,他的教義教理的通達,他是行解相應,不但他會做,還會解,對這個佛法還會了解,了解還會去做,做還會了解,相應的意思。【足為學者之模楷也。】是我們要學的人的楷模。就是他的模範,他的模範。好!今天解釋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念佛)

【今上海佛學書局。以法師平生撰著。匯刻行世。征序於余。】昨天講到福建省圓瑛法師,那個地方出了很多的高僧大德,這是說這個本書在印行之前,上海的佛學書局,以法師這輩子的著作,著作,彙刻行世,就把它集合起來印行,征序於余就是說要求我來為他寫一篇序文,一篇文章還沒有開始叫做序文,征序於余,就是說徵求我來寫這個序文。【夫我佛設教。法門雖廣。無非使人解粘脫縛。】因為我本人沒讀過漢文,從小都讀國語,又很少在看黃俊雄的布袋戲,所以這漢文就讀不來,這點對大家很抱歉,我就不能像會寬法師那樣那麼會講台語,會寬法師在講台語講得很順,妙廣法師,我沒辦法,我從小就是一直讀書、讀書,讀二十幾年,全都讀國語的,有一次我也想去學台語的,老居士教我,台語是八音,很難讀,讀這個怎麼讀得來,讀二十幾年的中文,讀這個破音字讀不來,我說:沒辦法。這沒辦法,所以很抱歉,對大家很抱歉,不能讀這個漢文給大家聽,夫我佛高教,法門雖廣,我們這個佛門設這個教,法門雖然很廣大,無非是要讓人解黏,就是這個煩惱常常在向上,黏住的意思,業障如影隨形,比如說我們壞脾氣,一點小事就發脾氣,一點小事就攻擊別人,痛苦、煩惱就常常黏在心裡,這個要解開,解破,事實上這是很簡單的事,但是大家看得很難。脫縛,我們這個心就是被這個境界綁住,被煩惱綁住,研究這個佛法,要來信佛,不是要來拜平安的,是在拜解脫的,在拜解脫的,所以這個柏拉圖說: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說我們這世間一切的現象就是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像監獄般把我們關著,縛就是綁住,綁住,那麼我們今天要修行一定要從心下手。底下說【明心見性而已。】看到我們本來的面目來見到我們的本性,這是最重要的。【學道之士。真積力久。】學道的人,真就是本性,我們這個本性一直顯化出來,一直顯化出來,一直顯化出來,真積力久,真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迴光返照,迴光返照,這個久了力量就跑出來了,力量就跑出來,以前我……,幾年前聽到人家在誹謗我們佛教,心裡很難過,一直想跟他辯論,到了今天不同了,沒感覺了,因為我們成佛做菩薩的階段,一定要有逆境才有可能成就,這個逆境就是一種力量,逆境就是一種力量,今天人家為什麼對我們這樣呢?我們自我檢討,我們若有過錯我們懺悔,我們若是沒有過錯,他講什麼都沒有關係,所以這個逆境一直來、一直來、一直來,我們今天凡夫就是說這個誹謗、批評都來,沒有的事他也講,現在一直想要阻擋他,現在內心就產生一股力量,逆境來一直要阻擋,就產生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他會很痛苦,要召開記者會,打官司,要來說明,全世界都一樣,即使你是律師也一樣,博士也一樣,都想保護自己,宗教家在處理事情就不一樣,大修行人在處理事情就不一樣,隨便你講,我若問心無愧,隨便你講,我不解釋,也不用記者招待會,也不用辯論,你講什麼反正你高興就好,你講這樣,你的良心自己知道你講這樣對或不對,我今天根本就不用跟你解釋,你講我是你比我還痛苦,你講的都是子虛烏有的事你怎麼會比我還快樂,子虛烏有的事你怎麼會比較快樂,眾生有無量的恨,但是我們佛法有無量的慈悲,恨一定贏不了慈悲的,你記得這句話,仁者無敵嘛!你一直恨別人,講的都是不實在的事,你那個恨你還沒有打倒別人你就先倒了,整天就恨別人,想要怎樣,要招兵買馬,要攻擊,要誹謗人家,要全台灣省的人都對這個法師反感,人家還沒有對這個法師反感你就先倒了,你就寢食難安了,難道不是這樣?所以我跟諸位講(眾鼓掌):整天想要害人的人,要講人家壞話的人,他絕對活得很痛苦,別說往生極樂世界,平時他就很痛苦,折磨自己嘛!對生命不認識的人,生命對他是一種懲罰,對生命不了解的人,生命就是一種處罰,我們對生命不了解,生命就是一種懲罰,因為你根本不覺悟,整天都在跟人家過意不去,整天都跟這個不和,跟這個人不和,跟那個斗,這樣眾生哪有什麼?我們原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放下,三餐吃得飽,好好修我們的行,做我們的工作,所以說明心見性,我們若要學道的人這個悟性要提起來,悟性若不提起來,你整天光是擋這些是非你就受不了,愈高位是非就愈多,你不修行便罷,你若愈修行魔就愈多,真的,所以真積力久,【有悟於第一義諦。】我們這個悟性若出來力量就強,有悟到這個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說不可思議的境界,無諍的境界,無量的慈悲心的境界,絕對的境界,中道的境界,第一義諦就是中道的思想,過與不及,統統不對,第一義諦就是無所著的思想,第一義諦就是絕對的忍辱思想,第一義諦就是柔軟心的思想,第一義諦就是永遠是保持這麼清淨的內在,這第一義諦永遠就是保持這麼清淨的心,不曾動過一個念頭要去害人,不曾動過一個念頭要去講人家的壞話,不曾動過一個念頭去搬弄別人的是非,不曾動過一個念頭去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不曾這樣,這就是佛法,【靈光獨耀。】靈光,這個靈光不是世間人所講的起乩,靈光就是佛光的意思,佛光的意思,意思是說我們內心若是有平等心就產生智慧,有智慧他就無量光明的意思。獨耀就是別人沒有,我們就產生,所以修行不只是念佛而已,開悟很需要,修行不只是念佛而已,開悟很需要,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不要念回脫根塵,會笑死人的,迥脫根塵就是擺脫六根跟六塵的束縛,要是這四個字你能去參、去悟,那不得了,什麼叫做迥脫根塵呢?擺脫,解脫這六根跟六塵所產生的痛苦跟煩惱,簡單講一句話,六根就是什麼?眼睛,還沒有學佛以前看大家全都不順,學佛之後,記得!看大家都很順,要看大家都很順,看這個也很順,看這個也很順,這樣我們的心二十四小時就不會動搖,我們今天為什麼會痛苦,就是看每件事都不順,看每件事都不順,這樣就是自己自我痛苦,處罰自己,處罰自己,我恨你,人家還沒倒你就先倒了,恨到心揪成一團,打針也沒有用,人家又不理你,問他:我在恨你你知道嗎?不知道。噢!我恨你多久了你還不知道,可惡。眾生,若是我,我不會去恨人家,恨他是我們比較痛苦,他不會比較痛苦,嫉妒他,我們比較痛苦,他不會比較痛苦,富裕人家,嫉妒富裕人家,若富裕的人一直富裕,我們是窮得要死,我們再怎麼嫉妒還是這麼窮,所以說嫉妒別人本來已經輸一層,娘娘別人輸二層,你已經輸人家的錢財、才能,你還嫉妒別人,輸二項,輸人家的修養跟錢財,所以安貧樂道,六根就是這樣,控制這個六根就是這樣,看每件事都看得很順,耳朵是聽的,每件都聽得很順,接受人家的建議,接受人家種種的忤逆,接受種種誹謗、攻擊,都沒有感覺,聖人就是這樣,禪師就是這樣,這若真正開悟的祖師大德,你就是全台灣省每家報社都攻擊他,他還是一樣,沒感覺,寫的人要負因果倒是真的,被人家誹謗的不用,因為他很解脫地過日子,所以迥脫根塵,簡單講就是擺脫六根跟六塵的錯誤的錯覺、束縛,因為我們就是錯覺、錯誤,所以今天會痛苦,擺脫不了。【雖不立文字。可也。】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人悟到第一義諦中道思想,他六根、六塵都超越,所以他不立文字,就是說心,論你這一顆心。【其或明宗弘教。發為文辭。等身著作。】「其或」就是有的人。有的人是明心見性,悟到我們這個本性他不用文字,底下這段說有的人是弘揚佛教,「明宗弘教」:「宗」就是講心地的法門,八大宗派,弘教就是顯教,說法,發為文辭,用這個文章,用這個語言,等身著作,發為文辭就是寫出來,【亦可也。何以故。】為什麼呢?【此心既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這個心很空,空到無一切法,這個文字跟實相不相違背,文字是寫在書上,寫在紙上,實相就是我們所講的中道,我們所講的第一義諦,我們所講的解脫,我們所講的無所住,我們所講的超越虛空,我們所講的心,《金剛經》所講的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這實相就是說無相無不相,實相就是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實相就是不可思、不可議,實相就是絕對的心理狀態,實相,我們所謂的禪,所謂的禪就是實相,所以文字跟實相,不相違背,為什麼呢?文字你若觀照,當下就是實相,實相是本體的東西,文字是外相的東西,簡單講就哲學來講philosophy([fi』lɔsəfi]:哲學。法師用英語說),文字就是現象界,實相就是本體界,照哲學來講,實相不是本體界,本體界,哲學界對本體根本不是悟,那是初衷地揣測跟推論,但是藉著哲學的名詞只能說文字,這是現象界,實相就是本體界。「不相違異」,不互相違背。【故法師願力宏毅。】意思是說圓瑛法師的願力很大。【所至修廢舉墜。】所到之處他就……,修廢,寺廟壞了修補一下,沒有齋堂,沒有講堂,或是沒有大殿修補一下。「舉墜」就是以前衰微的事物,要把它振興起來,所至修廢舉墜,就是說圓瑛法師到每一間道場就把這個廟再建起來,建立這個講堂、大殿,整理藏經種種。【巨細靡遺。】巨就是大小不遺漏,意思是說大件、小件,「巨」就是大,大件、小件都沒有漏掉。靡遺,不遺漏,沒有漏掉,這圓瑛法師大小事情都沒有漏掉。【至於挺身衛道。處事變艱危之會。不怵不撓。尤為難能可貴。】關於挺身衛道意思是說為了佛教捨身命,為了佛教捨身命,那麼因為我們為了佛教捨身命,所以佛教慧命能夠繼續傳下去,夠繼續傳下去,要跟諸位講很虔誠的話,外道一定無法破壞佛門,只有佛門會破壞我們的佛門,佛門在破壞佛門才是厲害,山頭主義太重,門戶之見太重,利害關係衝突,道場對道場會拉信徒,法師對法師互相攻擊、誹謗,這都不是修行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有修,沒修也全都是佛的弟子,有修行的人就是佛的好孩子,沒有修行的人就是佛壞孩子,好孩子,壞孩子都是佛的孩子,佛祖也是很疼他,奈何說這個是壞孩子就拿刀要讓他死,要把他斬死,沒有這樣,佛門就是都這樣,自命清高,認為我就是持戒清淨,別人都沒有修行,我持午,我日中一食,我很有修行,別人全都不好,只有我這個師父好,只有我這個宗教好,只有我這個派門好,這就犯菩薩戒,自贊毀他,自己讚嘆自己,誹謗別人,別人修行都不對,只有我們的修行對,不要這樣,不要這樣,所以佛門會互相攻擊,就是因為我們的悟性沒有提起來,我們今天若悟性有提起來,全都平等嘛!人家他發一個大心要弘法,我們來支持,人家他發一個大心要做水陸,我們要支持,人家他發一個大小要打佛七,我們也要支持人家,我們為什麼不讚嘆呢?為什麼要互相攻擊呢?這樣不好,這樣不好,所以至於挺身衛道,說真的要擺平佛門的是非那才是能人,這外道要破壞我們佛門,不可能,很困難,只有佛門要破壞我們佛門才有可能,穿同一件衣服在斗地才夠力,若穿不同衣服在斗,沒什麼力量,你袈裟一件,我也是一件,你這件又不比我的大件,所以說我們出家人,或是在家要擁護三寶,出家人僧贊僧,有是非,馬上擺平,叢林無爭就是福,叢林若無爭,這就是叢林的福。「處事變艱危之會」:就是說這個圓瑛法師無論怎樣變,無論怎樣困難,無論怎樣危險,之會就是之際,「不怵不撓」(,把筆拿起來):「怵」就是恐懼。不恐懼。不撓就是不屈服,所以一個出家人他不但弘法,而且還是精神偉大,不怕死,尤為難能可貴,難能可貴。【惟其真理既徹。】惟其真理既徹就是因為……,「惟」就是「就是因為」,就是因為真理就是我們的本性,既徹就是悟到,所以悟到之後開大智慧,【應物無方。】應物無方就是孔子講的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器具的器,器皿的器,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這個茶杯,這個茶杯只可以裝茶而已,茶杯裝茶做什麼?讓我們喝茶,它就不能當引磬來用,這引磬要做什麼?引磬只能響,不能當茶杯,君子不器就是不只是做一種用途,不器就是……,君子不是只有一種用途而已,每一種他都很厲害。應物無方的意思是說既然他開悟,他有大智慧,什麼境界來,他就是這麼冷靜,這麼有智慧,應物無方就是待人接物一切圓滿,無方就是絕對的圓滿,無方就是沒有一定的方向,意思是這樣,但是他的意思是很圓滿的意思,很圓滿的意思,沒有漏洞,應物無方就是待人接物圓滿,圓滿。【雖熾然有為。而不著有為之相。】雖然置身在火焰世俗當中,但是……,有為就是世俗當中,熾然就是像火在燒一般,有為法就是我們所講的世俗中,而不著有為之相是什麼意思叫呢?意思是說雖然在眾生當中打滾,意思是說出淤泥而不染,不著有為之相,若能領會佛法就是那兩個字而已,不著,不著就是無所住,你若用佛法來講,佛祖四十九年才講一個字而已,講:空;若講兩個字就是「不著」;講三個字就是「無所住」,無所住,無所著;講四個字就是「一切法空」,沒有一切法,起心動念若動到一個法是真實的,就是意識的產生,所以哲學家,這個思想家他就不能解脫,他不知道思想是一種錯誤的執著,哲學家他錯誤就是錯誤在他這個悟性不出來,他用這個意識在做他主觀的推論,所以他當下推論的東西是一種標準性的東西,他沒有破一切相,沒有破一切的煩惱,所以他就用意識去揣測,所以哲學不究竟,哲學不究竟,科學不究竟,只有佛法,為什麼呢?他的我執都沒有破,我執都沒有破,所講出來的都是意識的產物,哲學家也知道這色身是假的,哲學家也都知道這色身是假的,但是色身假的是用觀照,是用意識,但是他沒有悟到本性他沒有辦法解脫,沒有辦法脫離時間、空間的束縛,他動一個念頭時間、究竟就束縛住,動一個念頭時空就束縛著。哲學家說:宇宙的銀河系外面是怎麼樣,是open,是無止境的開放的宇宙。哲學家又說:不對、不對,凡是事情都有盡端,所以這宇宙是對封閉的,close,封閉型的,佛就不是這樣講了,佛就說你的心若放大,宇宙就大,你的心若縮小,宇宙就小。唉!佛實在厲害,講來講去就是佛最厲害,他一句話就一針見血告訴你,虛空沒有真實的東西,唯心所造,太厲害,一句話就知道(太厲害),所以說度量若放得很大,當作死人,活死人,活著當作死人,眼睛不看有的沒有的,耳朵不要聽是非,嘴巴也不要……,像死人不要講是非,活死人能成道,雖然活著當作死了一樣,不見是非,不看是非,不傳是非,不講人家的過錯,認真修行保持清淨心,每個都成就,哪一個不會成就,我們今天不會成就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不會成就是為什麼?六根六塵害死我們,整天就是在注意別人,他不曾注意自己怎麼會成就呢!所以說惟其真理既徹,應物無方,雖熾然有為,而不著有為之相。底下說:【故觀法師之文。即事即理。圓融無礙。】所以我們這個時候看法師的文章,事就是理,理就是事,講到事相我們就知道它的本體,講到本體,理體的東西,我們就了解這個事相,就是事理圓融,不偏事,也不偏理,理事是圓融,圓融就無礙。【而佛法之體用彰明。】這樣就顯出來,體就是我們的本性,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身、口、意所產生的東西。有一位禪師在掘土(,在掘土,在掘土),一個人從很遠,好幾千公里來的,要請教他佛法,他正在掘這個稻田,掘、掘、掘……,這個徒弟來就對他下跪頂禮,稻田照樣跪下去,地上都是骯髒的東西照樣跪下去向師父頂禮,要求法,跪下去,他說:請問禪師,什麼是佛法?禪師說,說什麼你知道嗎?猜猜看!什麼是佛法?禪師說:本性就是佛法。這個徒弟又問,問第二句,本性是什麼?他那支鋤頭,鋤頭再繼續掘,都沒有講話,本性是什麼?在作用,在作用,這樣聽得懂嗎?(眾鼓掌)意思就是本性在我們的心中,二十四小時它都在作用,是你不注意,你根本沒有悟到,你不知道本性在作用,本性在作用就是清淨心,就是本性在作用,慈悲心就是本性在作用,無所著就是本性在作用,大智慧就是本性在作用,所以他繼續掘就是無所著,就是工作照這樣子做,無所著,這就是佛法。(眾鼓掌)這個徒弟當下開悟,開悟,人家這樣掘,講兩句就開悟,我們搞這麼久都沒開悟,沒開悟,而佛法體用彰明,體跟用全都表現出來,在生活當中。【具可於言外得之。】都可以在他的文章外,就是他的涵義,言外就是他的文章的涵義可以得到,言外就是他的文章的涵義可以得到,意思是說文章寫得很好,他都含有這個修行,體、相、用這個諸法三分裡面,全都包括在裡面。

【嗚呼!魔說害教。魚目混珠。】魔說害教,魚目混珠,這個字「珍」不對,把它畫叉,這珍不對,就是珠,要改一下,這個字要改,魚目混珠,他打字打錯了,打成「珍」。這個魔說是傷害我們佛教,魚目混珠就是魚的眼睛混濁,看不清楚,看起來又像佛教,看起來又不像佛教。【大法之陵夷甚矣。】陵夷就是擺平,陵就是大丘山,夷就是平,這個佛法就像高山那麼偉大,但是已經被人家剷平了,被搞亂掉了,看起來都是吃素的,大家也都在講經,大家都在講經,但是說的是不是正法,那就不知道了,電台也在講經,在家也在講經,法師也在講經,一貫道也有在講經,回教也在講經,基督教也都在講經,反正現在也分不清楚了,大法這陵夷甚矣意思就是說……,大法就是佛法,我們這個佛法已經被人家侵損,被人家擺平了,擺平了,【有如法師言句。引經據論。涵義深廣。而歸於平實。】好像法師的語言,底下一句、一句,引出這個經典的根據,涵義很深,很廣大,而歸於平實,平實就是日常生活都悟到得到的東西。【是能燦真燈放既昏。續慧命於將墜者。】就是能夠燦,發揚光大,真燈就是佛燈,既昏就是眾生,眾生迷迷糊糊,這個佛的燈就顯示出來,真燈就是大智慧,能夠燦,燦就是無量的光明,真燈就是佛燈,就是大智慧的意思,一個大智慧開眾生的智慧,破除眾生的昏迷叫做燦真燈於既昏,續慧命於將墜者,續這個慧命於將墜者,要掉下去的人,聽經聞法再把他拉起來。【余安得不為之往復讚嘆也哉。】我怎麼會不為他再一次,往復就是再一次,重複,重複,再一次,讚嘆也哉,也哉,也乎。

【閩侯林翔敬撰】

撰就是著述,我們講林居士不對,在這裡糾正一下,要講侯居士,福建省有一個侯林翔居士,敬撰就是他寫的。

(後一日,慧律法師)我們糾正一下:那麼閩侯是一個福建省的縣,我看到這一句的時候也考慮了很久,但是因為字典沒得查,字典沒得查,《康熙字典》也沒有,所以這個就是說福建省裡面有一個閩侯縣,有一位林翔居士,敬撰,撰就是著述的意思,所以在這裡跟諸位修正一下。因為這個是沒有標點符號,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閩就是福建,侯林翔變成姓侯,名叫做林翔,但事實上去查起來不是這樣,是閩侯縣有一位林翔居士寫的。好!我們已經糾正完了。

彌陀要解講義序

【法門無量。統如來隨機而說。衆生既各入門。終令圓入佛道者也。夫彌陀經。乃釋尊普被三根。群攝利鈍之法。故佛於方等中。不俟請而矢口告舍利弗。】讀一下漢文。「法門無量」就是說佛法有很多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統」,把筆拿起來,都是的意思。全都是如來應機而說,隨眾生的根機而說,眾生既各入這個門,入門了。「終令圓入佛道者也」:慢慢、慢慢進入這個佛道到圓滿這個佛道,意思是說引進來是一回事,進來之後再繼續進修,所以我常常說,說:無論法師,無論在家菩薩,聽得懂,聽不懂都不管,今天來兩個鐘頭,聽一句也沒有關係,也會開智慧,聽一句也好,何況說每次來,慢慢入佛道之後就把他圓滿這個佛道。「夫《彌陀經》,現在在講這個……,夫是虛字用法,哇!這個《彌陀經》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為了要普被三根,普被三根就是照顧、保佑,普遍在保佑這個三根解脫,加持,保佑就是加持,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器的人一聽到,開悟,中根器的人聽到之後會用功能夠了生死,下根器的人就是經過種種的逆境,告訴他結婚不快樂,他就不相信,就結看看,下根就要遇到他才會覺悟,告訴他:你不要做會首。他就不相信,會首做下去,會錢被倒三、四個,一個三十幾萬,三個剛好幾百萬,在那裡苦惱無量,苦惱無量,《往生咒》若念下去就想到幾百萬被人家倒了,所以我們人一定要經過結婚波折,被太太煩惱到,還是被先生煩惱到,還是被眾生,被孩子煩惱到,金錢煩惱到,左鄰右舍煩惱到,開始就想要來精進,要來聽經了,要來聽經了。有一個老菩薩(,有一個老菩薩),第一次我遇到她的時候,我告訴她:老菩薩!你要來念佛。嗯!世間很快樂。我說:怎麼說?我兒子當醫生,我媳婦學歷也很高,也很孝順,很孝順,我這個孫子也每個讀書都很行,是不是這樣?這就是眾生最享受,最快樂的。聽不入耳。經過三年之後,老菩薩又再來,說:老菩薩!你不是覺得世間很快樂,不用聽經,不用念佛。師父講得對,世間痛苦,世間痛苦,我兒子……。一講就哭泣。上個月發生車禍,我的媳婦待不住,跑回娘家,開始現在變成孤單老人。這個眾生都不了解,所有的金錢、財物、名利都是暫時的,所以這個下根機的人,所以這個下根機的人他就要碰到,碰到他才會想要精進,若沒有碰到,他就不會想要用功,所以說要看個人的根機,跟諸位講,佛教講的,超越一切的心理學、哲學、科學,一切世間的《老莊》、《易經》,都無法跟佛經比較,絕對沒辦法跟佛經比較,我不是不論它,我是有感而發。底下,群攝利鈍之法,群就是廣,來廣攝空上利根的眾生,鈍根的眾生,所以佛法在方等,就是《方等經》,把筆拿起來,方等就是大乘經典(,方等就是大乘經典),所以佛在大乘經典這樣說:不俟請而矢口告舍利弗。不俟就是沒有等。沒人請,沒有人請問世尊,世尊就親口。矢口就是親口。跟舍利弗這樣講,【廣贊極樂妙境。】來讚嘆空虛極樂世界,它這個很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深深來讚嘆阿彌陀佛的光跟壽,光就是空間,壽就是時間,所以阿彌陀佛叫做無量壽佛,叫做無量光無量壽,意思就是說有無量的光明,無量的生命,無量的光明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的生命就是貫通過去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光是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意思是說十方無量的時間、空間,全都光明的意思,【深嘆彌陀光壽。】光跟壽,【勸人堅固信願。專持聖號。】勸告人家要堅持,堅固我們這個信跟這個願,信就是深信有一個極樂世界,深信有一個阿彌陀佛,深信說我們釋迦牟尼佛說的是正確的。願就是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做六道生死的凡夫。聰明的人,今天來聽經大家都要念佛往生,誰要在這裡團團轉,再怎麼富裕也是花得完,也是會死,身體也是會爛,再怎麼美也是會老,再怎麼英俊也是會爛(眾鼓掌),聰明的人,每個聽到佛經每個都拚命來共修念佛,誰要在家裡看電視,那是傻瓜才這樣。堅固信願,專持聖號,專持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常常勸告這些眾生,你要買兩串念珠,第一個要買一串一百零八顆持咒,放在家裡,第二要買一串小條的掛在手上,二十四小時才不會忘記,每天念,每天念,掛在手上也會保佑我們,專持聖號,我們今天若沒拿念珠會常常忘記,常常忘記,若有拿念珠,至少念幾句,積個善根也好。【定得往生。終成佛果。斯經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這本經。【乃世尊以平等心。運無緣慈。】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慈悲,意思是說大慈大悲的意思,世尊以平等心運用著沒有任何條件的慈悲,無條件的慈悲叫做無緣慈,意思是說對一切眾生,不是說你今天發心一百萬來,我才這樣對你慈悲,不是說你今天發心一萬塊來,我就不理你,不是這樣,統統平等。【放無量法門。開出方便中最方便。捷徑中最捷經者。】於無量法門,有的人持咒、念佛、拜佛、拜懺、拜山、參禪、結手印,噢!這很多,無量法門,開出一個方便中最為方便,捷徑中最捷徑,最直,捷徑就是直徑。兩點什麼最近?直線最近,直線最快,捷徑中最為捷徑。

因為【良由末世衆生。】「良由」就是因為。因為末世的眾生。【善根暗鈍。】這個闇跟黑暗的暗是同樣的意思,善根暗鈍,【世緣囂雜。】這世緣很混雜,若要來聽一下經,孩子感冒發燒要注射,要來聽一下經,哇!人家打電話來要收會錢了,要來聽一下經,孩子拖著不放,沒辦法,所以說世緣囂雜就是很複雜。【攝心尤難。】要攝這個心非常地困難。底下,開出方便中最方便的,最快、最直接的,但是因為末世的眾生根機很暗鈍,世緣很複雜,所以攝心很困難。若不是直接的,直接的,【若非至簡至捷。】最簡單的,最直接的。【奇妙方便法門而圓收。豈易入道。】怎麼有那麼簡單就入道,就是要用奇妙的,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法門,不然沒有那麼容易入道。【是故佛經自東漸震旦以來。】「震旦」就是中國。這個佛經漸漸傳到中國以來。【持誦之盛。】大家都在誦這個《彌陀經》。【往生之驗。】過去有往生的人經驗,經驗,念佛念到臨命終自己知道時間,色身會發出香味,看到佛祖來接引,聽到虛空中的聲音,種種的應驗。【無尚此經。】不是只有這部經而已,不是只有這本《彌陀經》而已。【由此。自古先達註疏殊多。】殊多,殊勝。註疏殊多,註疏就是說……,註疏就是註解,疏就是疏通的意思,疏就是通的意思,解開讓他通達,殊多就是很多,自古先達就是古德通達這個佛經的人,用很多註解。【皆如日星具麗於天。】像虛空中的太陽那麼美,像虛空中的星星那麼美。【江河皆匯于海。】江跟河全都匯集到大海。所以,【故諸緇素。】就是出家、在家,昨天有講過了。【其起信者。並持而專切者。由來盛矣。】他會產生這個信心,並且念佛,持就是念佛,而專切,全心一心念佛,所以我教你們大家都要戴念珠就是這樣,不可以離開念珠,念得習慣。由來盛矣,自過去到現在念佛法門就是這麼興旺。【迄明智旭大師。】一起到明朝那個智旭大師。明朝一個智旭大師,【特著】特這個著作,【要解以釋此經。】特別著這個要解,就是《彌陀要解》,解釋這部《彌陀經》。【更超前賢之不逮。】「不逮」就是不及的意思。更加超過比以前的人的行,大家都跟不上他,不逮就是不及他,不逮就是不及,就是跟他不能相比,意思就是說明朝的智旭大師,以前那些所作的這個註解都跟不上他的意思,超過以前的人所著作的。【發所蘊奧之未發。】開發出所含在這個《彌陀經》裡面的義理,深奧而未開發出來的道理全都開發出來。蘊奧之未發,蘊奧就是含藏。【析義判教。】剖析,析就是分析這個義理,判教就是藏、通、別、圓,判教。【勸導信願。若畫龍之點睛。】這隻龍畫得很美了,但是眼睛點一下就像要飛走一樣,畫龍點睛。這完全產生生命,我們畫人像最重要的要畫哪裡?畫兩顆眼睛,眼睛有神,那麼像就畫得很好,這龍眼神若畫得很好,那麼這隻龍就像活著,像在飛一樣,所以像畫龍點睛。【宛轉精耀。】「宛轉」的意思就是講得無懈可擊,太棒了,無懈可擊,精耀,講得很切要,非常地清楚。【徹淨宗之骨髓。】徹徹底底開發出淨土宗的精髓。【達佛意之普周。】達到這個佛的意思能夠普遍一切眾生。【類六方之共贊。】像《彌陀經》裡面六方佛皆讚嘆《彌陀經》,「類」就是「似」,類似《彌陀經》講的六方佛都讚嘆這一本經。這個……,寫這本《彌陀經》的《要解》寫得很好,就像六方佛大家都讚嘆這本《要解》一樣,【同諸佛之廣長。】廣長就是一個辯才無礙的一個廣長舌相,就像諸佛出廣長舌相,佛度無量的眾生。【厥趣幽深。】「厥」就是代名詞,就是其趣幽深。「厥」就是代名詞,它就是它這個……,「趣」就是它的意趣,道理的趨向,意思是說這本經受到各方的讚嘆,這本經,這本《要解》也是受到各方的讚嘆,就好像諸佛菩薩出廣長舌相,因為它的道理,其趣幽深,因為它的道理,道理很深奧,很不容易了解,了解,若是不再加一點註解、解釋,【若非再添注釋。】若是沒有再加添註解跟解釋,【今人豈易入室。】這個時代的人,現代的人是因為根機不夠,學問不夠,愚痴,所以若沒有添加一些註解要怎樣進入淨土法門呢?今人豈易入室,要怎樣才能進來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的這個範圍裡面。

【頃】「頃」就是近來(,頃就是近來),【圓瑛法師。受天津】天津,天津,吃得津津有味,天津,【居士林】居士林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蓮社的意思,念佛的地方叫做居士林,受到天津居士林念佛會的邀【請。】邀請,【講斯解全文。】講解全文。【欲使衆聞瞭若指掌。】就是看自己的手這麼清楚,意思是說圓瑛法師受到念佛會居士林邀請,講解《彌陀要解》,講解全文,為了要讓眾生很簡單就能了解,【特先編輯講義。】所以這本《要解講義》就是在天津居士林講的,所以以後的人作出這個書出來,我們今天有福氣看到這本了不起,佛門中最重要,最了不起,度無量眾生的《要解》,歸功於圓瑛法師,圓瑛法師。所以特別先編輯講義。【普令或聞或見。一目貫通。】能夠讓看到的人,聽到的人,一目了然。【夫荊山之玉。務須剖釋。衣里明珠。總賴指示。】有的人說衣里明珠也可以,衣裹明珠也對,衣服遮住這個明珠,總是須要開示,指示才會知道。荊山就是出產玉的地方,這個玉它從深山林里挖出來,也必須要慢慢、慢慢、慢慢……,把它磨,慢慢、慢慢……,把它磨,必須要把它剖析,把它磨,磨得清淨,磨得乾淨,磨得乾淨,衣里的明珠,衣服裡面的明珠,總賴指示,必須要加以指示,意思是說明珠就是比喻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隱藏在我們的內在,我們要開發出來,要明心見性,但是總須要有人告訴你,說:啊!每一個眾生就是有佛性,你今天來聽佛法,來念佛,來解脫生死,我們就是要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要開發我們的本性,要成佛作祖,這就是我們的明珠,明珠就是我們的本性的意思。【師為現代知識。明眼宗匠。】圓瑛法師就是現代的善知識,明眼是很有眼光的人,宗匠就是專門在雕刻打造東西出來,就是專門在栽培人才的,明眼宗匠就是他具足智慧,明眼就是……,這個眼就是心眼,有清淨的大智慧,清淨心產生出來的大智慧,宗匠就是專門在雕刻的人,他也是這樣雕刻,雕刻每一個人就像大修行的高僧大德那樣。【舒胸中之真彩。發礦里之精金。】「舒」就是開發。開發他心中一切真實,精彩的東西,就是本性,開發出這個礦裡面的真金出來,【俾達要解而入經義。】「俾」就是令。令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通達《要解》而入經義。【由經義而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從這個經義我們就可以去悟,悟到什麼呢?悟到我們本性就是阿彌陀佛。唯心淨土,我們的心若是清淨,即心淨則國土淨,《維摩詰經》講的心若淨這個地方就是清淨。【則極樂蓮花不外當人一念。】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蓮花當下就是我們這一念,有的人修行都會有一種障礙,我持戒不清淨,我破戒,我破齋,我墮胎,我沒有修行,開始責備自己,責備自己,我告訴你,你若悟到本性你就了解,持戒、破戒盡在一心;有為、無為當下一念。記住!持戒、破戒盡在一心;有為、無為當下一念。你這個念頭無相、空法,臨命終無罣礙,這個時候全部放得下臨命終就沒問題,所以說不管你過去怎麼樣,悟到本性最重要,不管你過去怎麼樣,悟到我們的本性最重要,有為法當下一念就是無為法,破戒一念當下轉過來,清淨心就是持戒,所以維摩詰居士,《維摩詰經》裡面講,不二法門,當下這一念就是,所以我們不要譏笑自己:啊!我沒有修行,我曾墮過胎,我曾偷過人家的東西,我曾坐牢過,我做很多錯誤,我曾犯搶劫,沒有關係,過去就放下,蓮花就從這一念無生開始,蓮花就一直出來(眾鼓掌),若老是在想惡貫滿盈不會往生,自然障礙自己,自然會障礙自己,所以這極樂世界的蓮花不外當下一念,【當念果】的當下這一念就可以果【證。】只要你悟到空性。【步步皆是已矣。】就是每一步、每一步全都是淨土。「步步」就是每一念。當念果證,步步皆是,你走一步算一步,走一步算一步,你做多少算多少,意思就是說,每一個念頭你若控制得住,每一個念頭你若放得下,當下就是極樂世界。

【稿成付印而問序焉。】這個稿子是寫好了,問我寫一個序。【余雖不敏。】我雖然沒什麼智慧。【聊敘片言以弁其端。】「聊」就是簡單的,簡單……,這片言就是一點點,一點點語言。以弁其端,「弁」就是牛車、馬車的前端在拖的地方,意思就是說寫在前面的序言叫做「弁」。以弁(bián)其端(法師這裡是讀pián),弁,以弁其端,寫在前面的序言叫做弁,就是聊敘片言以弁其端,就是簡單寫這個序文以放在前面。弁就是掛在前面,放在前面的序言。【庶】就是希望,【廣起信云爾。】希望能夠引起大眾廣大的相信。

【時壬午暮春。興慈謹撰】

壬午年,莫春就是三月。(「莫」通「暮」。)「興慈謹撰」,興慈這裡可能是一個法師,興慈可能是一個法師,這裡沒有寫。【

彌陀要解講義序

【夫淨土之教。無相而無不相。無為而無不為。理超象系之表。智絕有空之境。是諸佛不思議解脫。大乘不二法門。故一切大士本行。皆始於發心。終於淨土。兼具萬善。成就衆生。功莫有先於此者矣。】「淨土之教」,說淨土宗的教化,它的教理,它的教義是在講什麼呢?說「無相而無不相」,無相的意思就是說破除一切凡夫的執著,達到本性是空,但是本性雖然是空卻是具足無量的莊嚴,叫做無不相。意思就是說無相就是本體,無不相就是它的無量的事相,無量的莊嚴,雖然無量的莊嚴,但是當體即空,雖然當體即空,就是無量的清淨國土,這樣才能夠達到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無相而無不相,一切相皆是虛妄,卻是本性卻具足一切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就是一切法是空,所以我們無所為,而無不為,因為自性具足一切法,散發出無量的智慧令身、口、意一切造作全都清淨,所以無不為,所有所做的東西叫做有為,有為當下觀照是空,無為,雖是無為但是無所不為,他每樣都做,雖是每樣都做,自性是空,這叫做實相,所以無相而無不相這叫做實相,不可以偏哪一邊,無為而無不為也是實相的意思。「理超象系之表。智絕有空之境。」這個要這樣念,把筆拿起來,「理超,一個頓點,象系之表,智絕,頓點,有空之境」。這樣讀當然就了解這個意思,有讀過書的人就知道,理,道理是超越,到這個地方,超越什麼呢?象系之表就是一切外相,萬象,所能夠造成它的名詞、語言全都不是本體,意思就是說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包括一切萬象一切法,超越這些,象系,系就是安上一個東西叫做系,就是安上名詞,安上這個文字,安上意識,思想、意識全都好,所以這個統統不對,理超,這個道理,本性的這個道理是超越一切,有形象所能夠形容的全都無法形容。「智絕,(頓點,)有空之境」:智,我們的大智慧,絕就是斷除的意思,這個絕就是進入絕對的領域,斷絕了有空之境,你說這個境界有,也不對,你說這個境界是空,也不對,你說有,它是因緣和合的,不是真實的東西,你說沒有,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這確實是桌子你怎麼說它沒有,所以智絕有空之境,智絕有空之境就是……,簡單講就是不起分別,於有空之境,不起分別,清淨心,無生法忍的這個心產生的智慧叫做智絕。有空之境,大智慧斷絕有空之境,意思是說有空之境皆無所住的意思。「是諸佛不思議解脫」的境界,諸佛解脫,諸佛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這樣。「大乘不二法門」,大乘不二法門這就是無相而無不相,無為而無不為,煩惱即菩提,污染就是,當下就是清淨,無一切的相,無不相,所以大乘不二法門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一切大士,大士就是菩薩的意思,我們講觀音大士,觀音大士,所以「一切菩薩的本行」、修行。「皆始發心,終於淨土」,大家都很發心,終究要進入這個淨土,兼具萬善,成就眾生,具足一切的善來成就這些眾生。「功莫有先於此者矣」,最重要,功不是功德的意思,「功」就是最重要的。「莫有先於此者矣」,他的功就是說最重要的,這是這個東西最重要,要弘揚淨土法門。

【大化東流。廬山遠公創弘禪戒。首勤淨業。三睹聖相。沉厚不言。神鸞繼起。精修淨觀。流風益扇。及智者大師。以無礙解。說天台教。聖行道力。專志西方。自時厥後。弘一心三觀之旨者。罔不以淨土為指歸。】「大化東流」,大化東流就是佛法從西向東流傳過來,古時候的人是很不簡單,在座諸位!古時候的人沒有印刷,你光是看這本經,古時候的人要用毛筆去抄,他沒有印刷品一天、一個月印幾萬本,你想想看!能夠一本、一本抄,毛筆拿過來抄得不分晝夜,一天抄不到幾頁,古時候的人是這樣,古時候的人修行為什麼會這麼大的成就,就是經典得來不易,很珍惜,很珍惜這個經典,破了又補,補了又破,破了又補,不是像我們今天的眾生稍微浸到水就全部不要了,要丟掉,稍微破掉他就不要,沒有這樣,我們要了解,經典,我們今天是因為有印刷,你說我們今天的眾生有福報,可說是很有福報,你看這經典一次印得清清楚楚,每上字都是同樣大小排版得這些整齊,你想想看!印這書一個月以內幾萬本全都印出來,可以度無量的眾生,要說我們今天業障重,也真是業障很重,怎麼樣?太過於簡單得到。來聽經,不用,我才五十而已,等到我八十再來聽。雞肉咬不動了再來聽經,因為每個地方都在講經,錄音帶很多,他也不會愛惜,他不會珍惜,不會珍惜,所以我們今天說我們有福報,也對,這印刷、聲音、燈光、攝影,樓下一層,整棟都看得到、聽得到,若是古時候的人沒有用麥克風,一個禪師多會開示,講給三百個人聽他就得吃羅漢果才有辦法,不然怎麼有辦法,聲音馬上沙啞,所以諸位法師、在家居士,要集這個法緣不是很容易,要在有生之年投資,用生命下去投資,因為這條路一定要走,早也得死,晚也得死,你有修行也得死,沒有修行也得死,你有念佛也得死,沒有念佛也得死,你為什麼不念佛而死,你為什麼不念佛而死呢?你念佛而死你還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你若沒有念佛就茫茫然,死的時候你要到哪裡去,靈魂一脫離軀殼黑漆漆的,黑漆漆的,對不對?我們若有念佛的人臨命終阿彌陀佛來,一片光明,全部清清楚楚,對不對?我們今天沒仿佛也得死,有念佛也得死,因此要用我們的生命,用我們的生命,古時候的人跟祖師大德不是這樣開車來,騎機車來,停著,十分、二十分,開一個鐘頭沒什麼稀奇,你再開五個鐘頭都不稀奇,以前要參訪一個高僧大德要用走的,走三個月,三個月,三個月去聽師父開示還沒有講這麼多,還沒有像我今天講這麼多(眾鼓掌)。所以說:法,佛法的東西這是非常難得、寶貴,所以我們要感謝全台灣省的這些,出錢、出力的這些在家居士,所以人家說:高雄比較有福報。道場蓋在高雄,怎麼不蓋在台北,沒辦法。台中說:師父!你來台中,台北、高雄來都很近。台北說:師父!台北是大都市度眾生才會快。沒辦法,我跟高雄比較有緣,比較有緣,所以大家要很歡喜心,要覺得很慶幸有一個道場。還有一個發心的師父來為我們講解,講解,因為我過去國文的程度還可以(眾鼓掌),所以這個經典是看得懂,不然,你看看!你看這麼深奧的東西我就不相信有幾個看得懂,我就不相信,所以大家要認真聽,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佛法傳到我們中國,是沒那麼簡單的。底下,「廬山遠公創弘禪戒」,他就弘揚這個禪跟戒(,弘揚這個禪跟戒)。咦!後來發現不行,「首勤淨業」,開始去修這個淨土法門,修得這麼感應:「三睹聖相,沉厚不言」,三次看到西方三聖,全都靜默,不曾談起,不是像我們今天的眾生,他還不是看到,是夢到的,夢見而已,明天就一直吹噓,昨天……,你曾夢到阿彌陀佛嗎?不曾。你要用功,我昨天有夢見。哇!好像很不得了趕快要告訴人家,人家若說沒夢到就說人家業障重,他是多麼行,要人家誇讚他。古時候的人他是三睹聖相不是在做夢,是眼睛清清楚楚看到的,我們哪有辦法,那就是見到本性,我們哪有辦法,沒辦法,稍微有成就,稍微有念一點佛。喂!你《往生咒》一天念多少?一天念一百零八遍。不可以,我念三百二十四,到處都對人吹噓我們多有修行,多有修行,這是著,佛教講的叫做法執,法執,用功就好,但是不要告訴人家,無所著,若研究、參考沒關係,你看慧遠大師,你看看!「廬山遠公創弘禪戒,首勤淨業」,修淨土法門,「三睹聖相,沉厚不言」,看到三次他還沒有講,那像我們今天夢見而已就樂不可支了,就吹噓得要命了,眾生可憐。「神鸞」大師「繼起」,神鸞(即曇鸞大師)大師再繼續起來,「精修淨觀」,清淨觀,《十六觀經》,精修淨觀,《十六觀經》這以後會講到。「流風益扇」,「扇(同「煽」,熾盛)」就是「廣」,傳得,傳得非常、非常地廣,扇就像扇子展開,散開來,扇就是廣的意思。到「智者大師」他「無礙」辯才「解」破「說」這個「天台教」,天台教,「聖行道力」聖行就是修行,修到像聖人的道行這個力量,聖行道力,修行到像古聖先賢,「專志西方」,一心一意就是要求往生極樂世界。「自時厥後」,從這個時候之後,「弘」就是弘法,「一心三觀之旨」,一心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為什麼講要空觀呢?觀一切緣起當下是空叫做空觀,假觀呢?雖然一切緣起是空,不壞假名,所以要假,空就是真諦,假就是俗諦,二諦融通三昧印,如是無量功德海,一心三昧就是說空觀、假觀、中觀(,「中間」的「中」),空,假(就是假有的假),那麼一心三觀的意思就是說觀空當體就是假,就是具足中,觀假就具足有空,具足有中道,觀中道就具足有空,具足有假,假就是假有,所以一心三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同時,禪宗裡面所講的本性,當下就是,說空也不對,說假也不對,說中也不對,當下同時具足,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無念而念,你說他無念,他就是有念,具足清淨的念,你說他有念,他實在是無念,因為本性本來就沒有這些,你說他無念,本性具足一切智慧,每樣都有,「罔不以淨土為指歸」,沒有一個不是以淨土為指歸。

【如四明尊者之觀經妙宗鈔。】四是尊者就是了不起的尊者,很有修行的聖者,他所著作的《觀經妙宗鈔》。【慈雲大師之決疑行願二門等。皆研窮理奧。】窮就是深入這個道理,皆研窮理奧,研究很深奧的道理。【曲暢玄風。】曲暢玄風就是說好像每個都會琅琅上口,每一個都懂得裡面深奧的道理,玄風就是深奧的道理統統清清楚楚,【即考之扶桑淨土法門之開啟。】「扶桑」就是日本,日本。才氣這個日本,日本的淨土宗它的開啟是從哪裡來?【亦智歸功於慈惠之九品義。源信之往生要集。源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此諸師者。皆天台宗人也。】意思就是說這些全都是賢人,全都是天台宗的祖師大德,底下,現在講【親鸞上人】就是日本人,這親鸞上人是日本人,第一代的念佛的開山鼻祖,他在中國學這個淨土法門,學了之後回到日本,他就是【既受源空選擇集之付囑。】在中國受到祖師大德的影響。【乃以非僧非俗之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這句話意思你就不知道,解釋這個,為什麼說日本的這個親鸞上人非僧非俗呢?這個親鸞上人回到日本的時候開始講淨土法門,講這個淨土法門,這個親鸞上人他的師父叫做法然上人,在日本是非常受人尊重,那麼這個親鸞上人他也回去,他師父也在弘揚淨土的,那麼他師父在講這個淨土法門講得很好,他師父上台講經,親鸞上人也上台講經,但是親鸞上人因為長得太英俊,卻被一位公主愛上,所以英俊也很難修行,被這位公主愛上之後,這個攝政王,日本的天王,很喜歡這個出家人要讓他當女婿,這個公主很喜歡他,不嫁他會死,快死去了,公主俗家人不愛,卻愛一個修行人、出家人,他師父在講經,講淨土法門講到出家、在家都會往生,這個攝政王就這樣問他,說:請問上人!問這個親鸞上人的師父,請問上人!出家念佛會往生極樂世界嗎?法然上人:會啊!在家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他師父就說:會啊!這樣好,他就抓住這一句語病,這樣好,你明天起命令你的徒弟還俗跟我的女兒結婚,這樣被他套住了,被他套住了,不然他實在是不走結婚這條路,他講的時候先問他,他是國王卻……,話講出來,在家會往生,出家會往生,怎麼一定要出家,娶太太也是可以往生,就這樣,人家說日本僧人可以娶太太,其實不是這樣,他也有還俗。親鸞上人有先還俗,他不是出家結婚,不是這個意思,是還俗再結婚,大家不要誤解,所以說……,底下,親鸞上人既受源空的選擇集之付囑,乃以非僧非俗,你說他是出家人,他實在是出家人,但是實在講不是出家人,他又有結婚;非俗?你要說他俗家人,又不是俗家人,他一心都在淨土,是被逼結婚的,被逼結婚的,所以說我們這個修行貌相長得醜一點的是比較好,比較好,比較不會痲煩,長得其貌不揚的,凹凸不平的,其貌不揚的,不然就要動手術,不然就要潑鹽酸,那樣就很好修行了,所以若像親鸞上人,經典寫的親鸞上人長得非常的俊秀,每個看到每個都很喜歡,又有學問,又會講經。底下說【竭精弘闡。而斯教益盛。】用全心全力下去弘揚淨土法門,所以這個淨土宗就一直興旺起來,【故淨土法門之與天台宗義。】是互相有關聯,是很深地關聯,【其關涉之深。有如此者。】有這種這麼深的關係。

【中土】就是中國。中國【自宋元而降。】就是以來,中國自宋朝跟元朝以來,【天台諸祖。亦莫不盛弘淨土。】意思是說每個都在弘揚淨土法門。【靈峰大師崛起於明季。】就是說靈峰大師(即蕅益大師智旭)他是明朝……,明末,明朝的末年,明季,崛起於明季,明朝。【大明台教。】大大弘揚天台宗。【因】因為,有【宗妙宗圓中二鈔。而造彌陀要解。】意思就是說受到宗鈔法師跟宗圓法師的影響,所以他作這個《彌陀要解》(,所以他作這個《彌陀要解》)。我們更正一下,我們那一天講得太快了,中間,大明台教,因宗妙宗圓中二鈔,因宗那個宗就是遵循的意思。「大明台教」,大大的弘揚天台宗,「因宗」那個「宗」字,第一個宗字是遵循的意思,遵循,底下,妙宗鈔,圓中鈔二鈔,因為我了解有一本叫做《妙宗鈔》,有一本叫做《圓宗鈔》,但是它這個文言文前面多加一個宗,所以我們讀得有比較快一點,因宗就是,因為他遵照《妙宗鈔》,跟《圓宗鈔》二鈔,來作這個《彌陀要解》,我們錯了不必不好意思,要改變,要改過來,是不是?怕的是錯了不改,講錯了,自然要改,就是要改過來。好!因為這本經,本來我是不要講這麼深奧的經我們岡山這個周羅漢先生說:這本很好,噢!一定要講這本。他丟一個問題給我。我看看,嗯!這本我應該沒問題,翻看看,嗯!實在查很多資料,查很多資料,所以說若要學佛要聽這本才夠程度,夠水準。

【所云要者。謂心要境要法門要。心要有破有立。破則破緣影之妄心。立則立即境之真心。境要有破有立。破則破緣影之妄土。立則立即心之實境。法門要者。有事有理。事則淨土橫超三界。勝過一切竪出法門。理則心境圓融。自具十乘觀法。以天台性具法門。釋甚難希有之教。誠為甚深法要。】那麼「所云要者」就是說「心要境法門要」,「要」就是重要,它的重心點放在哪裡,「心要」的意思「有破有立」,破是要破什麼呢?破是要破我們攀緣外面的境界,事實上就是我們的妄心在分別,我們這個妄心在分別,所看出去的東西就是一種影像的東西,但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悟,不了解,所以將這個影像的東西而產生這個妄想心,對這個虛妄的境界就產生執著,妄心攀緣虛妄的境界,所以這要破除。若淨土就不同了,「立則立即境之真心」,立就是要建立什麼呢?我們在這個心要要知道我們這就是一個妄心,那麼立呢?就是說境界就是我們趕忙所影現出來的,這境界就是我們影現出來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真心若開發出來的時候,所有一切境界都是真心影現出來的,比如說諸佛國土全都是諸佛的願力,他修無量劫的願力莊嚴這個淨土,所建立的一個國土,所以無論哪一個淨土都是佛的真心所莊嚴出來的,所以即境就是真心,境界就是他的心所影現出來的,我們若看過《華嚴經》就知道,無量諸佛的國土就是這樣子,那麼境就是也是要有破有立,破就是要破什麼呢?「破緣影之妄土」,緣影的妄土,虛妄的,我們今天所攀緣的這就是虛妄的東西,這不是我們的本性,這是我們的業報,第八意識,根身、器界、種子,就是影現出來的器界,器界,那麼這個器界我們所說的世界,就現在的人在形容就是一種種錯覺的世間,錯覺的世間,所以我們破要了解我們今天所攀緣的,所依靠的地方是一種虛妄的國土,前面說我們現在依靠的是一種妄想心,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是說我們所依靠的國土,也是一種虛妄的東西,那麼立呢?就是在說立就是心的實境。噢!這極樂世界是確確實實地東西,實實在在的東西,是一個很清淨的國土,不是虛妄的東西,不是虛妄的東西,那有很多人在說,說:又沒看到極樂世界,這可能是佛祖慈悲方便開示,所以這個極樂世界可能是沒有,並非真的有這種世界,佛祖慈悲,告訴你一個很快樂的地方,很清淨的地方,比較不會失望,不然極樂世界又沒人看到,講這種話會下十八層地獄,這樣就是謗佛、謗法、謗僧,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佛祖怎麼會去講一個虛妄的東西讓你往生,隨便想也知道,若說……,好!說極樂世界是假的來說,那麼自古至今還有千千萬萬億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有的人臨命終看到佛,有的人聽到音聲,有的人看到蓮花,有的人自知時至,自己知道自己何時要回去,那麼這些人都按照佛的交代在認真念佛,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大家那麼處在都是騙人的,所以這可以證明說確確實實是有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這個淨土確實是有的東西,不是我們現在這個虛妄的國家、國土,不是這樣。「立則立即心之實境」,心就是實實在在的實境,因為心清淨,清淨出來就有無量的莊嚴,無量的莊嚴。「法門要者」:什麼叫做法門要呢?法門要就是「有事有理」,事就是事相,就是哲學家所講的現象界,類似,理就是哲學家所講的本體界,意思是說現象界融和本體界,本體界融和現象界,理事圓融,理跟事是圓融的,就事理來講,「淨土橫超三界」,這橫超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比喻說一根竹子,一根竹子,一根竹子中間有很多節,修別種的宗派,一隻蟲,這竹子裡面有一隻蟲,這蟲一直咬、一直咬,咬破一節,再咬,咬破第二節,直咬、一直咬,咬到哪裡,到上面好幾十節,這樣才能夠出來這根竹子,若淨土法門它的比喻是說,這根竹子它不用咬一節、一節一直上去,它就從側面咬出來,咬住,破了,這蟲就跑出來了,蟲就像比喻我們的人,那根竹子,竹竿,竹子就比喻三界,我們若要出三界來修別宗,就像一節、一節,一直破、一直破、破見惑、八十八品,破思惑,八十一品,再破無明,這樣一直、一直……,若淨土法門沒有這樣,你只要臨命終記得念佛,記得念佛,佛就來接引你,極樂世界就是什麼呢?就是你若想報名就能去,別的國土就是要八十分,考九十分,八十分,至於極樂世界,你若想報名你就可以去,就是要有信心,絕對的信心,所以就事相來講,淨土宗橫超三界,從側面而出,「勝過一切竪出法門」,豎就是竹竿一直往上去,一直往上去,直線,橫的,從側面剖開就出來。「理則心境圓融,自具十乘觀法」,就本體來講,就理性來講,就理體來講,心跟境是圓融的,清淨心當下就是實境,無量清淨的境,當下極樂世界無量莊嚴的境界,就是我們清淨心所顯現的,所以在問我,說:念佛、念佛……。噢!咦!看到阿彌陀佛顯現出來,那就是看到什麼?看到我們自己的本性,看到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自己的本性就像一面鏡子,一面鏡子若骯髒的時候,咦!陽光照,這鏡子就不會反照,不會反照,就是說眾生的心若骯髒,心若骯髒,你看佛祖怎麼看都看不到,絕對看不到佛祖,所以有的念佛好幾十年沒看到佛祖就是這樣,心不清淨,心不清淨;那麼我們不用要求佛祖讓我們看,我們現在就要求這面鏡子把它擦乾淨,就是心把它擦乾淨,放下,那個光照過來,一下子就反照,這個鏡子若擦乾淨什麼相就跑出來,極樂世界就跑出來,所以說到後來我們就會了解自性彌陀淨土,到後來我們就會了解我們的本性,就有具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念到佛現前,你也可以說阿彌陀佛慈悲加被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的本性現前,清淨心現前才能夠感應到佛祖,所以叫做自力,就是心清淨,他力就是佛現前,所以自力、他力自性淨土的法門,你要說全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心清淨,但是沒有佛的願力也沒有辦法,若只有佛的願力,那麼我們自己心不清淨無法明心見性來呼應,這樣也沒辦法,所以說就理體來體,我們的心跟極樂世界是一體的,就事相來講,我們的色身是在娑婆世界,阿彌陀佛是在極樂世界,所以就本體理性來講,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在我們的心,但是因為被我們的業障蔽了,就事相來講有十萬八千里,十萬八千的這個國土,十萬就是十惡,八千就是八邪,八邪,你若行十惡八邪無法往生極樂世界,絕對沒有辦法,因此說十萬億佛土是一種方便,我們的心若清淨,淨土就是在我們當下一念,因此我們會研究這部經典,就是了解自性本具彌陀淨土,本性就是具足,你要說自力也對,你要說他力也對,自他二力統統對,沒有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看不到佛祖,沒有佛祖的願力,即使讓你看到清淨的本性,與極樂世界也不相應,所以自力也對,他力也對,自力、他力合作也對,全都對,所以最重要就是要自力,最重要就是要清淨我們的心,因此很多人學淨土的為什麼到臨命終都倒,第一,他沒有本性的功夫,所以若在研究淨土的人,第一就是要持戒,第二就是一定要了解本性的東西,本性的東西就要研究《六祖壇經》,你想一個人他念佛念二、三十年是不是念很久,但是有效嗎?不一定有效,結一個善緣,整天心裡常常想要去害人,你不要說念二十年,你念一輩子都與佛不相應,佛是一位大覺者,大覺者,我們是一個凡夫,用我們這個妄想心要來推測佛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今天有很多在家人他為什麼修行不會成就,他頭腦不了解,不清醒,每天批評出家人,你想想看,阿彌陀佛是出家人,釋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人,藥師佛也是出家人,彌勒佛也是出家人,你眼前所拜的,每尊都是現出家相,再來毀謗出家人還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這頭腦壞掉,講出家人的不對,再拜託出家人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你有問題啊!所以說心要清淨,對三寶要有信心,不要講三寶:佛、法、僧的過錯,清淨心與佛相應。啊!我們就是要到極樂世界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出家人,你毀謗出家人你怎麼能往生呢?一定的道理,對不對?所以說要毀謗也要求往生那永遠不可能,因此說修行很難實在是很簡單,我們常常要告訴自己:修行很簡單,很簡單,修行只有幾個原則,你若守住就很簡單,從今以後你不看別人過錯,顧好我這顆清淨心,自己家裡的事情就亂七八糟你還管別人,照顧這顆心,日子也好過,也不會去講別人的是非,也不會去凶人家,也沒有敵人,不會去講別人的壞話怎麼會有敵人呢?修行是很簡單的事,不理人家就好了,隨緣,對不對?他犯國法,有國家,犯了法律,國家會治裁他,你也不用對他那樣,對不對?所以二十四小時都照顧這顆清淨心,修行是很簡單的事,不是很困難,也比較好過日子,所以說理則心境圓融,這個本體來講心跟境是很圓融的,那麼自具十乘觀法,把筆拿起來,十乘觀法是用十種法合成一輛車乘,意思是說用十種方法合起來做成一輛車,十乘就是用十種方法來修行某一種法門,出自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法華玄義》,那麼十乘觀法,藏教的十乘觀法,通教的十乘觀法,別教的十乘觀法,圓教的十乘觀法,統統不一樣,藏、通、別、圓,天台宗的判教,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十乘觀法統統不一樣,那麼因為講的要牽涉到天台宗的思想,這講下去就很長,所以藏、通、別、圓各有十乘觀法不同,簡單講就是說用十種方法去修一種行,簡單講就是這樣,「以天台性具法門」,天台宗的本性一念具足三千,這後面會談到,性具就是本性具足一切法,天台宗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有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因緣果報,天台宗性具法門,性具法門。「釋甚難希有之教」,來解釋很難希有的這個教法,這是佛的一代,四十九年所講的說法,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把它解釋完了,很清楚。「誠為甚深法要」,之大講是很深的法要。

【淨土資糧。顧其文約義豐。】義豐,看它這個文章,文約就是簡的意思,簡單那個簡,意思就是說他所著作的這個書文章很短,但是它的義理很豐富,【語近旨遠。】(語近就是說大家都清楚,語近就是說講的這個語言讓人感覺很貼切,)語近就是說很貼切。旨遠就是它的含義很深。遠就是深的意思。【講貫者衆。精詣罕覯。】講貫者眾就是說講這人經典的人,講這個佛法的人講得很通達,人很多,但是很精通的人很少。罕覯,覯就是見的意思,罕「覯」就是見的意思。精詣罕覯就是說真的很深入,很精通這本《彌陀經》的人很少、很少,很少、很少。

【圓瑛法師為當今龍象。大乘司南。】司南就是指南,指南針,就是你一根針在指導我們往哪裡去,大乘佛法的司南,司南簡單講就是正確的方向。【講席之盛。四方向往。】他講經是真的很殊勝,四方,十方的人,全都嚮往。【既以高座敷揚之語。】既然以這個高座,高座就是說坐在台上這樣,敷揚就是布施佛法出去之語。所以【錄成《彌陀經講義》。】意思就是說講經的資料收集起來,就變成《彌陀經》的講義。【茲又錄成彌陀要解講義。俾未獲親侍講筵者。亦得均沾法乳。】讓那些不能親自來接近的人,不能接近演講的人,就像我們今天不能來聽演講的人,就聽錄音帶(,不能聽演講的人就聽錄音帶)。亦得均沾法乳,大家全都可以喝到這個甘露法雨,法雨就是法乳,喝下去大家都可以長養聖胎,可以了生脫死。【開啟愚蒙。】就是說啟發這個愚痴的眾生。【大慈悲心。善巧方便。引領玄模。】「玄模」就是無知,迷迷糊糊的。引導那一些迷迷糊糊的人(,玄模,引領玄模意思是說……,簡單講就是說引導我們)進入一個深奧的境界。玄模就是說很深奧的境界,不為大眾所知,把我們善巧引入那個境界。【不勝慶喜。】實在是真的很榮幸。

【乃承不棄。】多一個字,公就是說……,那裡少印一個字,乃承公不棄,因為他寫這個序文嘛!表示說尊重一下,公就是你,承蒙你的不棄。【索為序引。】索就是要求。要求我來寫這個序引,一個序文。【粗述所懷。】粗就是簡單的意思,簡單,【藉資贊勸。】大家來合作來出錢,藉資就是大家藉著金錢,大家來合作來贊助,來勸化。【仰冀世賢。】仰就是對長輩叫做仰,冀就是希望。希望世間的賢人【普共流通。】希望大家能夠來流通。【傳燈無盡。】燈就是佛的智慧。就是傳這個慧命的意思,傳這個慧命能夠無盡。【同棲神於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安養就是極樂世界)。大家可以一起到極樂世界,【指大覺以為期爾。】指就是說指日可待,意思是說到了那一天大家同一個方向,向著大覺就是佛,大家都向這個佛的境界繼續來希望,以期爾就是希望,就是把希望放在將來的大徹大悟成佛,意思就是這樣。我們以前這全都是在講解這個序文,一般在講經很少人在講這個序文,但是因為這本很重要,過去可能其他的法師好像不曾講過,所以我發一個心來講解,若有講解錯誤的地方請諸位包涵,因為我還在學習,跟諸位研究(眾鼓掌)。我們研究序文之後,就要進入正式講解經典,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五月一日靳】jìn【雲鵬敬序

民國三十六年農曆五月十二日,為圓瑛老法師七十初度之辰,弟子輩以祝暇請:

師曰:吾儕修出世法,爾等欲以世俗陋習相瀆,修持謂何矣?顧弟子輩以師德臘俱高,無以將意,若有不能已者。斌曰:法師一生,說法度人,願力彌廣。所著阿彌陀經講義乃度生寶筏。原阿彌陀佛大願,普攝十方念佛眾生,同往西方授記作佛;與佛同一無量光壽命。法師講義,即宏此義,以此言壽,何壽如之!以此為祝,則世法轉成佛法,且可宏法於無盡。吾儕印送此書,以當祝暇,庶幾不違誥誡,而弟子尊師之意,亦可得達。乃以此意請,幸蒙首肯,弟子亦歡喜無量。乃書其緣起於此,即以為老法師壽。

民國三十六年孟春樂慧斌敬述

圓瑛法匯序一

圓瑛上人,吾閩產也。幼失怙恃,依季父教養,穎悟絕人。甫成年,即受牒度,於石鼓山之湧泉寺,早參三昧,夙擅譚經,素以宏化利生為本願。初主寧波接待寺,倡辦寧波佛教孤兒院;次至泉州,重興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孤露子弟,薰育者眾。旋歷內地,並南洋群島,周流說法,於大乘教義,多所闡明。生平著作,編成法匯。近被推為寧波天童、七塔,二大叢林及中國佛教會首席。去年天童寺不戒於火,上人則奔走四方,募化重修,規模閎敞,為四明道場之冠。間亦稍治生產,為發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實踐,以求達其利濟宏願,固不僅以舌粲蓮花見稱也。今秋上人,蒞京說法,持示所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其所發揮演繹,皆切於護國愛人,旨趣之宏,足維風化,爰樂而為之序。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

閩侯林森敬撰

序二

如來知見,眾生同具,佛若不說,誰能自知?故我世尊,示生世間,成等正覺;普為九界眾生,隨機宣說妙法,必使機理雙契,解行俱圓,以致斷惑證真,複本心性而已。又以鈍根眾生,斷證難期,一經再生,進一退萬;一乘上士,親證法身,不歷僧祇,速成佛道等因緣;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九法界上聖下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上士則圓滿菩提,下根亦親登不退。其保護撫育之恩,窮劫說不能盡矣。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當此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希少,魔外縱橫;若無此法,其何能淑?以故法流震旦二千年來,所有智識,或專或兼,或顯或潛,各修此法,以期究竟自利利他也。圓瑛法師,宿具慧根,久研教觀。跡雖住持宗門,心實注重淨土。然圓人受法,無法不圓;隨人意樂,為講諸經。佛學書局,匯集諸著,排印流通,名為圓瑛法匯,首以阿彌陀經注,以示法師注重淨土之意。竊以浙江昔有雲棲法匯,近有諦閒講錄,圓瑛法匯,同為險道之導師,苦海之慈航;有緣遇者,何幸如之!光粥飯庸僧,除念佛外,一無所知;承師不棄,命為序引。只得略陳所知,以塞其責。而文不貼題,一任大通家之指斥譏誚云爾。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首夏

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序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中觀論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無我」。由是觀之,可知佛之對機設教,原無定法之可言也。是故眾生中有應聞四諦而得度者,佛即為之說四諦。有應聞十二因緣而得度者,佛即為之說十二因緣。有應聞六度萬行而得度者,佛即為之說六度萬行。乃至有應聞空而得度者,佛即為之說空。有應聞有而得度者,佛即為之說有。佛法自漢明帝以後,傳至東土,迄今二千餘年,各宗次第建立。大乘教中,三論宗、禪宗,多屬空之法門,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淨士宗、真言宗中,多屬有之法門。如金剛般若經、仁王護國般若經、心經等,則空之類也。阿彌陀經、法華經、大乘起信論等,則有之類也。以俗諦言:說空則不應說有,說有則不應說空。然而以真諦言:則說空正不妨說有,說有正不妨說空。此則超情離見之旨,非凡夫思量所能測度者也。圓瑛法師,既具智慧,復有辯才。於金剛般若經、仁王護國般若經、心經、阿彌陀經、法華經及大乘起信論,演講之餘,並加注釋,陳義精深,屬詞雅暢。不知者觀之,以為空有並談,未免矛盾。而知者觀之,則讚嘆其空有雙融,正符我佛對機設教,無有定法之深旨矣。今上梅佛學書局,取法師之名著述,匯刻而流通之,宏法功德,曷其有極哉!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仲秋

南昌梅光羲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現在就講這個講義了。

【姚秦】後秦朝【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姚秦就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後面會談到。三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的法師。鳩摩羅什翻譯,鳩摩羅什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所以這是一位譯經師,這是翻譯梵文的意思。

【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明朝西有就是西方有蓮花,他一心向西,所以西方有蓮花叫做西有。沙門,專修淨土的一個出家人,沙門就是出家人的意思。蕅益跟智旭是同一個人,因為一個法師都有二個法號,像我就是叫慧律,這大家都認識,但是我還有一個內號叫做悟根(,覺悟的悟,根本的根),像我的內號你們就都不曉得,你若跟人家講:我們去聽悟根法師講經,啊!啊!哪一個,啊!沒有人曉得悟根是誰,是不是這樣,所以過去出家人都有一個內號跟外號,這後面也有解釋。再底下,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韜光圓瑛講】

現在是在上海一個圓明講堂,沙門就是出家人。「韜光圓瑛講」:韜就是懷有才能不表現出來,有才能而不要表現叫做韜光。圓瑛法師,我相信這也是同一個人。

【受度弟子芬陀利子明暘日新錄】

弟子芬陀利子,把筆拿起來,「芬陀利子」翻譯成中文叫做白蓮花,意思是說大家都修淨土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芬陀利就是白蓮花的意思。明暘日新錄,我相信這也是同一個人。底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我們【今講此解。略分為六】個簡單的段落,【:】

第【一】是講這個【二種題目】,第【二】要講這個【譯經法師】譯經的法師就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第【三】要解釋這個【解經大師】就是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第【四著解序文】解釋它的序文,序文。第【五解經玄義】解釋經典裡面的玄義,就是五重玄義。第【六】就是【正釋經解】就開始解釋經文。

【今先講】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叫做【二種題目】二種題目。底下說

【講】前佛說阿彌陀經六字。是經題。後要解二字。是疏題。】疏題就是……,疏就是疏通的意思,要讓你了解經意的意思叫做疏題,現在講:

甲一經題】,經典第一個這個題目【分二 乙一別題 二通題

【講】經題六字中。復有通別之分。】《佛說阿彌陀經》全部是六字,【前五字是別題。】「佛說阿彌陀」叫做別,就是說這本經不是《妙法蓮華經》,不是《華嚴經》,不是《涅槃經》,「佛說阿彌陀」這本經跟別部經不同叫做別,別於其他經典的題目,所以前面五字叫做別題。【別者辨別。與諸經之題不同故。】若別部經就不是叫做《佛說阿彌陀經》,別部經《八大人覺經》,或是《妙慧童女經》,或是《般若心經》,就不是《佛說阿彌陀經》,所以「佛說阿彌陀」就是別,跟別部經不同,【後一字是通題。】後一字就是經。【通者通同。】全都一樣,【凡是經藏。皆名經故。】《佛說阿彌陀經》這本也是經,《妙法蓮華經》也是一個經字,《八大人覺經》也是一個經字,《華嚴經》也是一個經字,《妙慧童女經》也是一個經字,《涅槃經》也是一個經字,所以經叫做通題,凡是一切佛所講的,或不是佛所講的經典,而是佛所印證的,全都叫做一個經字,一個「經」叫做通題,共用的。

今初別題

【講】別題。按古德七種立題中。】七種的立題就是這個題目有七種情形,來命這個經典的題目,【乃是單人立題。】單人立題就是說這本經典只用人去立這個題目,比如說「佛說阿彌陀」,佛也是人,阿彌陀也是人,「佛說阿彌陀」這只是用人去立題,單人立題,就是這個題目只有人而已,【諸經別名無量。】其他種種的經典別名無量,【不出七種。】有三種【以人、法、喻三字。】不是用人去立題,不然就是用法,不然就是用譬喻(,譬喻就是……),法就是說這個「妙法」就是法,「涅槃」也是一個法。若人,比如說《藥師經》就是人,《地藏經》就是人,就是菩薩,就是用人去立題。法,《妙法蓮華經》就是用法去立題。那麼喻就是譬喻,比如說《金剛》,《大寶積經》,譬喻,或是師子吼,佛在講經就像師子吼那樣,用比喻的,或者是蓮花下去比喻,或是什麼燈,或是放大光明像日光,用譬喻的(,用譬喻的)。所以七種的立題就是【有單的三種。即單人。單法。單喻(一字為單)。】這個題目只用人去立題,這個題目用法去立題,這個題目用譬喻去立題,人就是一些諸佛菩薩的名字,法就是諸佛菩薩所講的法,譬喻就是蓮花、師子吼種種的譬喻,【復的三種。即人法。人喻。法喻】現在把它合起來,人跟法,經典也有人跟法去立題,經典也有人跟譬喻去立題,再來就是法跟譬喻,【(二字為復)。】因為兩個字叫做復的三種,復的三種,單的就是人,不然就是法,不然就是譬喻,若是復的,人跟法,人跟譬喻,法跟譬喻,合在一起命這個題目,【具足一種。人法喻三字。】人法喻【皆具足故。】有人,也有法,也有譬喻,全都具足。底下就舉一個例子給我們聽:

【單人立題。如本經《佛說阿彌陀經》。能說之佛。】能說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佛。】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釋迦牟尼佛能說,說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被他所說,是所說的佛,【皆是大覺悟之人。是娑婆極樂。兩土教主。已證究竟極果之人也。】所以這個【題中】「佛說阿彌陀」【無法喻。

○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涅槃是不生滅之法。題中無有人】也沒有講到譬【喻。】所以《大涅槃經》就是只有法。再來,【

○單喻】就是單一個譬喻【立題。如《大寶積經》。】《大寶積經》,【譬如大寶積聚。】就像很多寶貝集合在一起,就是一種譬喻,像很多寶貝在一起,【題中無有人法。】這是單人、單法、單喻。【

○人】跟【法】混在一起【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所以文殊是人,般若就是法,因此叫做人法立題,【題中無譬喻。】沒有比喻,人法立題。底下:【

○人喻立題。】有人還有譬喻,【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喻。】如來就是人,師子吼就是說佛在講的經就是像獅子在吼一般,這個禽獸,很多禽獸全都降伏,師子吼就是譬喻,【題中無法。】題中無法的意思就是說裡面沒有說到法。再來:【

○法喻立題。】也有法也有譬喻。【如《妙法】妙法是法,【蓮華】蓮花,蓮華【經》。】就是譬喻,修行像污泥中出蓮花,所以說《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沒有講到人。【

○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就是佛在講這部《華嚴經》,很大、很大……,像無量無邊的世界那麼大,方就是遍十方,廣就是很深、很深,很廣的種種佛法,所以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一切智人。華嚴喻以萬行因華。莊嚴果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萬行就是菩薩在修行的六度萬行,菩薩在修這個六度萬行全都是因,因,因地修行,將來要做什麼呢?要莊嚴這個果德,果德就是諸佛國土,我們將來會成佛我們也有我們的淨土,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淨土,所以莊嚴果德,我們今天修這個六度萬行就是因,莊嚴果德,將來有一天我們成道,我們就是因為無量劫所累積下來,所造的功德的德,叫做【具足人、法、喻三字。】簡單講就是大方廣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這個華嚴就是通這個花,就是花的意思,用花來莊嚴,華嚴的意思就是比喻,華嚴就是比喻萬行因華,莊嚴果德,華嚴就是用花來莊嚴的意思,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大方廣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就是譬喻,所以叫做人、法、喻全都有,叫做具足人法喻三字,三字全都具足。【諸經雖多。總不出此七種立題。】底下:

【再將經題六字分講。先講佛字。梵語本有佛陀二字。】佛陀【譯為】中文叫做【覺者。即大覺悟之者。中國人】講佛陀比較痲煩,【有好略之習慣。】希望比較簡單,中國人就是希望比較簡單,簡略講佛陀兩字比較痲煩,【單稱佛之一字。】比較快,講一個字比較快,所以中國人有好略的習慣,單稱佛的一字。【我等信佛念佛學佛之人。第一要明白佛字意義。此字意義無窮。說不能盡。今且略講。】簡單講,【佛者覺也。】佛祖就是覺悟的人。【覺有本覺。始覺。究竟覺。】後面會談到,【佛即究竟大覺之人。又覺有自覺。】就是自己開悟,悟到本性,【覺他。】就是讓眾生了解這個佛法,讓他們知道要了生脫死,【覺滿。佛即覺行圓滿之人。】覺行圓滿,就是說度眾生已經圓成他的佛道了,度到已經圓滿了叫做覺行圓滿,佛就是覺行圓滿的人。【又有法、報、應三身佛等。】法身就是無相,報身就是做無量的功德所產生的智慧之身,智慧之身,應化身是普度二乘跟凡夫的眾生所示現的,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印度丈六金身就是應身,因為佛的報身太大太高我們看不到,這就要有華嚴的境界才看得到佛的報身,華嚴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見法身,看到我們平等的法身才有辦法見到佛的本性,所以《華嚴經》講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看到佛的色身大小不同,境界愈高的看到佛的境界愈高,十地菩薩所看到的佛差不多跟佛同樣大尊,若我們凡夫看這個佛……看不到,若佛要跟我們……,在《華嚴經》講的佛的高度,色身跟我們現在色身比賽,比賽,佛的色身差不多地球這麼大,我們人差不多一隻螞蟻那麼大,看不到,你怎麼看都看不到,這個《觀無量壽經》裡面在觀這個幾百萬丈,阿彌陀佛的色身幾百萬丈,沒有辦法看到,尤其是佛頭上無見頂相,無見頂相,這文殊師利菩薩一直要看他怎麼看都看不到,所以人家老是說:佛祖這裡怎麼一團肉團。那是無見頂相,無見頂相,讓你怎麼看都看不到,看不到,所以說我們今天看到只能看到印度,一個釋迦牟尼佛他來示現,他示現在印度,他有父親也有母親,示現出家、剃度、修行、開悟、證果、廣度眾生。(在《華嚴經》講:吾自成道以來經塵沙阿僧祇劫。)《華嚴經》講:釋迦牟尼佛成道以來,已經經過塵沙阿僧祇劫,我於娑婆世界八千返,佛祖來娑婆世界已經示現八千次成佛,我們現在還在這裡團團轉,還在打轉,到今天還在打轉,說起來實在是要痛哭流涕,說起來我們要發大慚愧心,要痛哭流涕,為什麼佛來示現八千次我們都沒遇到,一次也沒遇到,佛已經入涅槃了,是說還不錯,還有一個慧律要來講這部經跟諸位參考,還不錯(眾鼓掌),來跟諸位研究、參考,所以說很不幸,說很幸運也很幸運,所以大家要發慚愧心,回去不要再造惡業,趕快修行,趕快修行。所以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本來就無身,他無一切相嘛!報身是佛的智慧之身,應身就是度二乘人,二乘就是羅漢跟辟支佛,跟度凡夫所應化的,叫做法、報、應三身,三身佛等。【信佛念佛學佛之人。所應深知而解悟也。】深知而解悟也,底下要開始解釋:

【何謂本覺。】簡單講就是本來就有覺性,本來就有佛性的意思,簡單講就是這樣,我們大家都會成佛,只是我們今天被迷了。【即吾人本有之覺性。此性本來自有。不假修成。】我們今天來聽經,我們來修行、修行,講:啊!我來修出一個佛性。不對,這樣講不對!(我來修行修出一個佛性出來,那不對,)佛性不是用修的,本來就有,本來就有,講修是方便,本來深山林中一塊金子,一塊金子,它有髒污,我們拿來用監酸洗一洗再磨一磨、攪一攪,再把它造作,把它調整,再把它雕刻,這金子就刻出一條龍出來,你總不能說我得到這塊金子,不能這樣講,本來就是金子,只是髒污了而已,本來就是金子,你怎麼可以說你得到金子,挖出來本來就是金子,是沒經過修練而已。我們今天本來就是有佛,我們不可以說我們得到佛,不可以這樣講,本來就是佛,是要修行才能看到佛,講修行是方便,實在是本來就不用修,其實不用修又見到佛。【覺即是佛。】覺就是佛,【乃人人本具之佛性。今在凡夫迷位之中。稱為本覺。】我們凡夫位裡面我們稱為本覺。【迷此本覺。而為不覺之衆生。雖然不覺。而本覺之性未嘗失。如醉漢衣里明珠。貧人宅中寶藏。】這醉漢喝酒喝得醉茫茫,口袋裝一顆明珠,他不曉得那顆是明珠,我們就是這樣,明珠譬喻本性,貧人自己家中有寶藏,寶藏就是我們的佛性,貧人宅中有寶藏,寶藏就是比喻我們的本性(,我們今天就是……),貧人就是比喻眾生,眾生的心中裡面本來就有我們的本性,只是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醉漢,我們現在就是貧人,沒有顯發本性就是貧人,整天在鬥爭,整天在生氣,整天只想盡辦法要泄人家的氣,要讓人家死,哪有辦法活得很快樂,所以我們要怎樣才會快樂呢?無,無才會快樂,今天人家一直對我們搞花招,我們不想報復,我們不想解釋,人家在是非,我們不想參雜,人家在生氣,我不生氣,人家在貪心,我不貪心,這個「無」很好過日子,你看看!會不會用?我不貪心,不想要貪心,全都用這個「無」跟「空」,噢!很好過日子。兩個在那裡講是非,我不要講是非。啊!就很快樂,你想想看!用這個字你若會用,噢!你就很有錢、很富有(眾鼓掌),人家在那裡造業,我不要造業,我不要造業,若人家在做功德,你不能說:我不要做功德。不可以這樣講。人家在布施。我不要布施。人家在聽經。我不要聽經。不可以這樣子。這樣就完蛋了,誤會我的意思。人家在造功德,我要說:我要去造功德,本性就有功德,我去造功德,聽經,我本性有具足的這個智慧,我再去聽經聞法,這樣才對。所以凡是來我們講堂聽經的人,聽久自然他就解脫了,很奇怪喔!他在別家道場修、修,修得很煩惱的時候,他來這裡聽幾遍,噢!很好,很好,聽得很好(眾鼓掌)。因為他來跟師父學兩招就很好用,我這個人不講他人的是非,我不會去解釋,也不會去……,管你怎麼樣,我就是修養我自己,貪心,我不會貪心,發脾氣,我不跟你發脾氣,我就用這個空,用這個無,就算境界現前一觀照就沒了,真的,現在若在翻騰起伏,噢!本性是空,不可以生氣,就慢慢、慢慢……,到後來就沒有是非,所以我一直希望說我要建立一個清淨的講堂,不可以把是非帶到我這裡,若回到你家看你怎麼說都沒關係,進來都不可以講是非,進來要講讚嘆,隨喜,就是佛法,龍天護法,我們這裡面有金剛護法,我請他來這裡二十四小時都在守護,若在講是非,小心回去屁股黑一邊,打提黑一邊,真的,所以說要認真修行,來這裡持咒念佛,用功就好,用功就好,我們這間講堂要建立一個人間的淨土,人間的淨土(眾鼓掌)。底下,【諸大乘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又云:衆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眾生。本元真如。】這個元就是原來的原,本來,原來就是佛,真如,真如。【與十方佛。無二無別。】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不一樣,沒什麼不一樣。【《金剛》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的讀到哪裡還不知道,有的讀到哪裡還不知道,只有一直看師父,很嚴重!【皆謂此也。是本有覺性。故名本覺。】本覺。

【何謂始覺。】簡單講就是開始要覺悟了。在座諸位!你們已經開始在覺悟了沒?有了。開始有要向覺悟的這個道路在走,因為你有遇到師父在開示,有遇到眾生布施集資建這間講堂,遇到善知識有在看經書,才開始在覺悟了。【因衆生本具佛性。迷而不覺。忽逢善知識開導。或看經書。方始覺悟。】開始覺悟,啊!【本具天真佛性。此性有稱本來面目。】禪宗【或呼無位真人。】把筆拿起來,無位就是不可思議,不能用任何的文詞,不可用任何的語言去形容它叫做無位,沒有一種語言可以形容它叫做無位,無位真人。【一向迷之。】一向就迷了。【今始覺悟。故名始覺。】我們過去迷了,現在開始覺悟,所以在座諸位!開始覺悟。

【何謂究竟覺。前本覺屬理。始覺屬智。】我們現在開始要覺悟就是運用什麼?運用智慧。【一切衆生。由本覺內熏之因。】本覺就是自有覺性。【遇善知識開導。及看經書。外熏之緣。】熏,外熏,他這個緣,這個條件,【因緣具足。】依這個佛性所產生的智慧,去徹悟到這個道理叫做【依理起智。】依照這個理去起這個智慧。【方始覺悟。既覺悟已。則以智照理。】用這個智慧照著我們這個理,就是本體,這裡的理就是我們的本性,則以智慧照著我們本性的理體。【時時迴光返照。】噢!這句話很重要,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要讓我們活得安詳,我們就要迴光返照,這句話非常重要,This senrencce is very important. 就是說這句話就是我們要成道,要下地獄,造業,造功德,就是這個時候,就這句話,凡夫這句話就是關鍵性,但是在看經典我們都輕忽過去,迴光返照,只是人云亦云,其實沒有幾個真正了解,迴光返照就是說遇到事情先冷靜,開始:我們這樣做對嗎?我們若有錯,要趕快求懺悔,我所做的事情我若對得起良心,即使別人怎樣毀謗我,我也覺得很對得起我的良心,我還是覺得我活得很快樂,我沒有對不起他們,但是我若有做錯事情,我覺得我根本就不對,別人如何誇獎我們,如何讚嘆我們,我還是心裡難受,因為我確實做錯事情,所以你可以騙別人,但是我們無法騙我們的良心,我們可以騙別人,但是我們無法騙我們的良心,我們的妄心在做什麼事情我們很清楚,我們很清楚,因此時時迴光返照這就是真正在修行的人,若一般人就是,來,念佛,來,他就來吃飯。噢!你不暴利落成的時候文殊講堂煮的菜多好吃,來這裡就是為了吃那一餐,有的人去道場都在講:啊!那天落成的時候,慧律法師煮那個鹼稀飯給我們吃而已,人家哪一間寺廟法會,大擺筵席,不知他是為法而來還是為吃而來,看不懂,所以說我們人其實來寺廟我們最重要就是要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學佛,要學佛,今天我這裡若有法,我這裡若有法,我煮稀飯,配蘿蔔乾給你吃你都要來,你都要來,那裡若是沒有法,再辦幾百桌,煮得多豐盛你也不用去,你不有了生死,吃一吃再拉出來都一樣,沒有差別,所以法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個可以讓我們了生脫死,古時候的人說安貧樂道,對不對?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在修行,要有修行就要有佛法,所以說時時迴光返照,這句話最重要,最好回去寫在牆壁上,時時迴光返照,你真的有這樣做嗎?二十四小時檢討自己,你有這樣做嗎?若這樣就接近成佛了,很快就成佛了,但是我們看到這句話都輕忽過去。【照破一切妄惑。】妄惑,惑就是煩惱的別名,惑就是煩惱的別名,【惑盡(即煩惱乾淨)智圓(即菩提圓滿)。】智慧就圓滿。【復還本有心源。究竟清淨。朗然大覺。】突然間就大悟。【是名成佛。堪稱究竟大覺之人。

何謂自覺。】什麼叫做自覺?【即前所云。本覺內熏為因。善知識與經教。外熏為緣。發起始覺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滅身中。自有不生滅性。】要記得!我們這個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的本性,悟到就不生不滅,所以不要落入意識的觀念,動念即乖,禪宗就動念即乖,當你落入這個意識的觀念你就有主客二觀的觀念,主觀也變成客觀,客觀也變成主觀,所以說主客二觀執著分別就產生一個念頭,我們每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 就是有執著的東西,這個念頭無始劫以來就是想要保護自己,怎麼,我執的產物。所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說什麼正見發表,還是說哪一個能人在講:我講話很客觀。不見得,不見得,沒有說哪一個講話很客觀的,大家說話客觀裡面都想保護自己,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就要開悟的人,開悟的人,開悟的人他在講他破除了我執,他所講的就不自私,叫做【稱性起修。】按照我們的本性去修,【必得無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為自覺。】自覺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具足佛性,有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要按照這個本性來修行,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的涅槃,成佛才有分,所以我告訴諸位《六祖壇經》很重要,我再跟你們講一遍,《六祖壇經》非常、非常重要,成佛作祖沒有研究這部經典你沒有辦法,你不可能。

【何謂覺他。即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覺悟。亦能發心修行。不同二乘。】二乘就是羅漢、辟支佛,二乘就是小乘,我們所講的小乘。【無利他行願。自覺之後。不肯覺他也。】不肯來覺他,令眾生覺悟,就是自私,所以我們要發大心,勸告人家來聽經這也是一種功德。

【何謂覺滿。即自覺覺他。】覺他就是令眾生覺悟,【二種】,自覺跟覺他【功行圓滿。自覺圓滿。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則慧足。覺他圓滿。經三】阿僧【祇】劫【練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為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那麼自覺圓滿,斷五住的煩惱。

這五住的煩惱,五住的煩惱叫做五種住地之惑,也叫做五住地煩惱,簡單講就是三界的見惑、思惑跟無明的煩惱,五住,哪五住呢?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五種的差別,這是在《勝鬘經》講的,這五種的惑是一切煩惱所依止的,能夠產生種種的煩惱,所以叫做住地,就像大地會產生一切,意思就是說有五種的煩惱會產生一切微細的煩惱,都從這五種根本煩惱來:

第一、見一處住地(,見就是看見的見,一、二、三、四的一,處就是隨處的處,住就是安住的住,地就是土地的地,見一處住地,見一處住地,)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身見為首,在三界內的見惑(,三界內的見惑),在入道位的時候(,入道位的時候就是斷見一處住地,入道位的時候,簡單講就是說三界裡面的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些全部都叫做見惑,八十八品,在入道的時候斷掉,)斷掉,這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是思惑,第二跟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無明。第一是見惑,第二、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無明)。見思無明產生五住地,五種住地的這個迷惑。

第二就是欲愛住地(,欲,欲望的欲,愛就是我們所愛的人的愛,住,安住的住,地就是地上的那個地,欲愛住地,)的意思就是說欲界的煩惱當中,除了這個見惑跟無明以外,他還會執著五欲六塵,比如說色、聲、香、味、觸、法的煩惱,欲愛簡單講就是欲界欲望的煩惱,簡單講就是這樣,欲界欲望的煩惱,欲界,我們就是男女之欲,有金錢之欲,名利之欲的煩惱,叫做欲愛住地,就是欲界對外境的煩惱,這是第二地。第一個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個就是欲愛住地。

第三叫做色愛住地,色愛就是色界,色界就是四禪,四禪就是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三、三、三、九加起來十八天,十八層天,就是色愛住地,色愛住地就是說色界的煩惱當中,他能夠捨棄這個五欲六塵,但是還執著這個色身,因為他是意識心所產生的叫做色愛住地,色界,他沒有男女之別,他也沒什麼五欲六塵,但是他還有在入定的什麼?色身,所以他對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細的……,微細的這個四大還有一個煩惱,還有一個煩惱,所以叫做色愛住地,色界就是禪,有修禪定功夫的人雖然沒有男女的欲望,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煩惱,但是還有微細的意識的色身,四大的色身,叫做色愛住地。

再來有愛住地,照理講就是要講無色愛住地,無色就是無色界,但是他不是這樣寫,他有寫:有愛住地,有愛住地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他能夠在無色界裡面的的煩惱(,有,有沒有的有,愛住地跟前面一樣),有愛住地就是說無色界的煩惱,他舍離色的貪,舍離欲望的貪,全都舍光光,但是愛著自己的色身,這無色界是微細、微細的四大,《楞嚴經》講無色界照理講是對凡夫來講無色,其實還有色,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時候無色界風雨一直下來,哭泣,哭泣,無色界的眾生下來全都是水,一片都是下雨,像下雨般,傷心,佛要入涅槃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但是就一直雨水下來,無色界,無色界的眾生痛心這個佛陀,悲傷失去佛陀,失去三界的慈父,慈父,所以無色界也哭泣,這《楞嚴經》講的,照常風雨交加,所以無色界不是說沒有色身,是對眾生的粗四大來講,粗的色身來講叫做沒有這個色身,我們看起來一無所有,其實就佛法來講他是微細的四大,微細的四大,也有這個色身。

第五叫做無明住地,我們常常講的無明,無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無明全都包括在內,貪、嗔、痴全都包括在內,無明就是暗,暗,他的心就沒有智慧,沒智慧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這叫做五住煩惱,唯識家主張前面四種住地惑為煩惱的種子,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的種子,前面四種,唯識學家主張那個是煩惱障的種子,後面一種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無明,這是唯識學家所講的,唯識學家把五住煩惱分成兩種障,前四種是煩惱障,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煩惱障就是對眾生不了解的,所知障就是對宇宙不了解的,這是唯識學家的批判。天台宗就不是這樣,天台宗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第三、第四為三界的思惑,堪稱界內的見思惑,二乘人斷之,出三界。再跟諸位講一遍:天台宗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列為思惑,這見思二惑就是三界內二乘人所斷的,二乘人就是羅漢、辟支佛所斷的,斷這之後就跳出三界。第五叫做無明住地,就是三界以外的這個法執,在天台宗分作四十二個階段,叫做四十二品無明,四十二品無明斷一分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位就是斷盡,就是二種生死,二種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變易生死能夠證得大涅槃,能夠證得大涅槃,你看我,我看你,我看我在讀這個,注意看你們的表情全都沒有表情,沒有關係,慢慢來,慢慢來,其實有的人聽我這個錄音帶,慧律法師都度初機的,很淺,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光是講淺的是嫌太淺,講深的他是現眼瞪得大大的,聽不懂,聽不懂沒關係,慢慢地教你們,慢慢地教你們。底下,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就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成所作簡單講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成所作智。第六,轉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我們第六意識本來就是分別,若成佛的時候它會轉,轉奧妙,不可思議,他會觀察,觀察這個眾生叫做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本來是分別識,分別意識,成佛之後它會轉成觀察眾生的根機,應機而說法,所以叫做妙觀察智。轉前五識叫做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我們一切所作皆不成,第六意識是分別,但是佛是妙觀察,觀察眾生的根機,第七意識我們是執著,佛是平等,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平等,無色、聲、香、味、觸、法執,無法執,轉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圓滿,特大的圓滿,得四智的菩提,四種智慧的菩提,第八意識大圓鏡智,大圓滿,鏡就是鏡子的鏡,大圓鏡智,圓滿的圓,鏡子的鏡。再念一遍: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識,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

(菩提,)「則慧足」,智慧就具足。「覺他圓滿」,令眾生覺悟圓滿,「經三祇練行」:「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把筆拿起來,就是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的47次方年就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要成一尊佛要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聽到這個你就昏倒了,我們拜佛拜二個鐘頭就感覺很偉大,佛祖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捨身命,而施頭、耳朵、眼睛,大腸、小腸、腎,全身都布施光光,又是生生世世布施,生生世世,不是一輩子,佛陀在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布施,所以我們還常常說:啊!做人很辛苦。你看成佛有多難,為什麼我們要頂禮佛,他就是這麼偉大,這麼了不起,所以世間人只有一種人永遠打不倒,就是有無量的慈悲心,無量的寬恕心,於一切境界無所動念,無殘害眾生的心,全都沒有,那種人永遠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打得倒他,因為他有無量的寬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犧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佛。「住百劫修因」:百劫,百劫修因,一百劫也是很長的時間,「則福足」,福足就是布施,一直布施,金錢布施,佛法的布施,勸人家念佛,合錄音帶給人家聽,回家的時候度他全家,是福,度眾生就有福,但是有一句話諸位一定要記得,布施有福,勸人家聽經有福,哪一種人最有福報?記住!忍辱多福,忍辱多福,世間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說:無論遇到什麼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釋,你若好就好,你說我沒修行就沒修行,你說我最差就最差,連解釋都不須要,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行不行自己知道,不必去解釋,忍辱多福,忍辱的人就多福(眾鼓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福慧滿足,為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

【又有法報應三身佛。身者。積聚之義。凡夫則積聚】什麼做色身呢?【業】,你曾聽過:我們這叫什麼身?這叫業【報以成身。】對不對?這色身叫做什麼身?就是造業的色身,【佛則不然。業盡識空故。】業盡一切分別都空。「業盡」就是一切的業全都盡,色(識)空,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叫做業盡識空。

底下,【法身佛。是理積聚。】法身佛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理體,【積聚真如理法以為身。真如圓】滿清【淨。】所以法身簡單就是無身,無身跟女人家沒懷孕是不同,法身的意思就是因為法是【遍一切處。】因為法是遍一切盡虛空遍法界,它無法形容,你只是說法人家聽不懂,勉強講一個身,有一個具體的觀念,事實上法身是無相知道嗎?法身就是無相,盡虛空界遍法界都是法身,但是因為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安一個身,安插一個身,真如圓淨,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把筆拿起來,毗盧遮那佛是《八十華嚴》所翻譯的,這個盧舍那佛是《六十華嚴》所翻譯的,《六十華嚴》,《華嚴經》有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那麼毗盧遮那佛跟盧舍那佛是同一佛,但是因為翻的經典不同,後來的人就將這個法身佛叫做毗盧遮那佛,他的法身遍一切處,將盧舍那佛叫做圓滿報身佛,其實盧舍那佛圓滿報身佛,還是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的佛,全都是相同的意思,一個是站在理體,一個是站在智慧,所以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的法身,毗盧遮那佛,這是因為《八十華嚴》所翻譯的,【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意思就是說我們若證悟到法身,法身……一切就是我們所到之處,所以我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佛祖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他就知道我們現在在念佛,因為佛證到法身,所以我們現在在念佛佛都清清楚楚,你在做什麼佛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為佛已經證到究竟圓滿了,究竟圓滿了,一切處都有佛,所以舍利子你在美國拜,美國會生舍利,你在台灣拜,台灣也會生舍利子,你就是拿到非洲拜,非洲也是會生舍利子,只要你虔誠拜就會生舍利子,法身,舍利子就代表佛的法身,所以你在台北拜,台北會生舍利,高雄拜,高雄也是會生舍利,你跑到新加坡拜,新加坡也會生舍利,佛是無相,無一切執著,遍一切處,舍利子就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在哪裡拜,哪裡就會生。

【報身佛。是智慧積聚。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真智圓滿。妄惑乾淨。故曰圓滿報身。】《六十華嚴》叫做【盧舍那佛。梵語盧舍那。】有的讀作盧舍nuó,盧舍那佛。【此雲淨滿。】清淨圓滿,意思就是【惑淨智滿也。】智慧圓滿。

【應身佛。是功德積聚。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這個福跟修這個慧,用一百劫種這個相好,相好就是貌相莊嚴。你看我們上面這尊玉佛,三噸半,人家叫我說要講四百五十萬,由緬甸運來到台灣的時候,再磨過,再花三十萬,三十萬,現在才出價二百多萬而已,三十萬,所以說這尊玉佛高有丈一,丈一,包括蓮花座,三噸半,三千五百公斤,是四百五十萬,這是人家叫我講的,我照人家的意思去講。【時至機熟。應機示現。】時間若到,機緣若成熟,應機就這樣示現。【故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能仁就是……,這個能不是能不能的能,能仁就是說他很堅強,堅守這個仁慈,能仁意思就是說絕對地慈悲,這個能仁你不能說能不能這個能,這不是這個意思,能仁就是絕對地慈悲,很慈悲、很慈悲,沒有辦法,沒有人像他那麼慈悲的,沒有人像他那麼慈悲。【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就是佛祖的姓,寂默,他保持沉默,就是字。

【今此能說之佛。】今此能說之佛,【即釋迦牟尼佛。此佛名號具悲智二德。】悲德跟智德,意思是說佛有具足慈悲跟具足智慧。【自他兩利。釋迦譯能仁。屬悲德。】悲德,【能以仁惠。】慈悲【度脫衆生。此為利他。牟尼譯寂默。】寂默,寂默的意思就是證悟空,一切沒有喧擾,這意思是說他證到空性,什麼事情都動不了他,他什麼事情都不會去辯論,什麼事情都不可能讓他煩惱,叫做寂默,這個寂默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那個寂寞,你注意看那個寞跟這個默就不同,寂寞,他是無聊,想要找朋友那個寂寞,這個寂默不同,寂就是證悟到絕對的靜,默就是不辯論,無諍,非常地清淨,非常地解脫的人,【屬智德。】屬於智慧(,屬於智慧),所以說,【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為自利。

說者。古德雲悅所懷也。】就是說眾生歡喜就好,悅所懷就是說讓眾生歡喜。說者,古德雲悅所懷,悅就是歡喜,讓眾生能夠很歡喜所想要得到的,所懷,心裡所想的,悅所懷就是說讓他內心裡所想的,都得到了解脫,得到了答案,所以他們都很歡喜叫做悅所懷,所懷就是所希望,眾生希望什麼就讓他歡喜,悅所懷。【以佛有此圓頓法門。時未至。機未熟。秘而不宣。不暢本懷。】不暢本懷就是說不要講,暢就是宣揚,不暢本懷。【今時至機熟。】機緣已經成熟了。【觀衆生於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修行。故以八音四辯。暢悅本懷而說也。】這八音叫做八梵音,八種梵音,這在佛學的大辭典裡面是六十四梵音,意思就是說很柔軟,眾生讓他聽起來很歡喜,八音就是種種好的音聲,迦陵頻伽音,很柔軟的音,善意的音,不殘害眾生的音,就是種種好聽的聲音,能夠讓我們證悟的音,能夠讓我們了生死脫死的音,以八音四辯,八音就是說八梵音。四辯就是法無礙辯,說法無礙,佛祖他在說法他無礙,所以法無礙辯後面要加一個字,就是悟境深厚,因為他覺悟到我們的本性,所以他在說法絕對無障礙。詞無礙辯,詞,用詞,就今天的角度來講,就是說各國的語言他都通達,每一國的語言他每一個都通達,簡單講叫做詞無礙,詞無礙,名詞的詞,詞無礙,每一國的語言他都通達。四辯,義無礙辯,就是義理都通達,義理都通達,四辯的第三就義無礙辯。第四叫做樂說無礙(辯),樂,「快樂」的「樂」,「說法」的「說」,樂說無礙,樂說無礙意思是說眾生須要什麼法,順眾生的意思叫做樂說無礙,四種辯才。再講一遍:法無礙辯,詞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不能讀樂說,樂說,很快樂去講叫做樂說無礙。「暢悅本懷而說也」,哇!時間又到了,我是講得很快,怕諸位聽得會煩,你看,所以講很快,因為我的個性不喜歡拖,講完要講《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來就是講《普賢菩薩行願品》,再來就是這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淨土五經》,一直講,好!念佛。

好!從前面高雄文殊講堂清規,大家一起念,合掌,念:

高雄文殊講堂清規

1、真觀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見性,靈光普蔭人天。

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國,念到不念而念,彌陀不從他得。

3、虔禮佛,消盡平生罪業,欲了施主供養,便是這個法則。

4、常念經,虔誠報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5、敬師長,隨力隨時供養,百孝不如一順,不可回頭倔強。

6、學老成,第一不可誇能,猖狂硬氣粗疏,神人一見生嗔。

7、教子弟,不可隨他遊戲,諄諄教誨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8、除懶隋,凡事向前去做,你若避懶偷安,人神那得衛護。

9、學定力,直把私心盡絕,誓死往生極樂,自然萬緣俱息。

1O、近善人,死心蹋地親近,學些好樣在肚,自然脫俗離塵。

11、離惡友,一惡般般出醜,王法不怕惡人,惡人披枷帶杻。

12、輕財物,不可千方百計,一口氣若不來,一文拿它不去。

13、甘淡泊,自古聖賢皆然,莫嫌粗茶淡飯,有道高僧如是。

14、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持不守毗尼,徒勞喪身失命。

15、要聽教,不宜開口亂道,無念無住無相,佛祖開顏含笑。

16、斷煩惱,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此生那得悟道。

17、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馬還補。

18、和大眾,慎勿互相爭鬥,聚頭說是說非,空把光陰來送。

19、吃些虧,又要帶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從何處來。

20、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財物,不顧自己福薄。

21、惜物資,一針一草勿棄,隨心恣意侵損,福享與你算計。

22、趁少年,諸般要去向前,當此臂力強健,莫待老來悲殘。

23、起得早,遲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壽命難保。

24、口謹默,不可多嘴饒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

25、立主意,務使頓明心地,妄為顛倒攀緣,阿鼻誰人可替。

26、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傳,忍辱少罪多福。

27、遠俗事,俗家人事如痲,杜絕塵緣煩擾,自然別有生涯。

28、斷妄心,妄心好事難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禍患臨身。

29、達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謙和每讓三分,相見人人歡喜。

30、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卻,方知源遠流長,可接佛祖一脈。

文殊講堂四大根本戒規

1、不說是非;2、不聽是非;3、不傳是非;4、不打妄語。

菩薩學處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好!請翻開前半部第一部分。好!翻開第二部份。

【阿彌陀。譯雲無量壽。本經雲】本經就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在講【: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此雲無數)劫。故名阿彌陀。】它現在意思是在說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什麼意義,本經就是《彌陀經》,在《佛阿彌陀經》裡面解釋,說彼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跟他的人民無量無邊,無法計算,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語,印度語。「此雲無數」:無數的意思。劫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叫做劫,那麼劫已經很長了,那麼再一個阿僧祇,無數劫的意思,太長、太長的時間,故名阿彌陀,意思就是說他的生命跟往生極樂世界眾生的生命,全都是無量無邊。【此無量之稱。有有量之無量。與無量之無量。二種差別。】無量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有量的無量,有量的無量的意思就是說對我們眾生而言,阿彌陀佛的生命是無量無邊,一太長了,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測量,但是雖然無法測量,無法測量,但是他還是得入涅槃,在極樂世界度到一段時間,他就要入涅槃,換觀世音菩薩來示現作佛,所以這個有量的無量意思就是說對眾生而言,阿彌陀佛有很長的生命叫做無量,但是雖然無量也有一個限制,極樂世界壽命很久、很久,對眾生而言是很長、很長的無量,但是還有一個界限叫做有量的無量,再來說無量的無量,無量的無量就是法身跟報身,法身就是無相所以是無量,報身是智慧之身,有始無終的報身是無量的無量,所以無量的無量的意思是就我們的法身而言,就我們的智慧而言這是無量的無量,有量的無量呢?就他示現的生命而言是很長的無量,但是對極樂世界而也是有一個限制,也有一個生命,有一個涅槃的時間,所以叫做無量的無量跟無量的無量,兩種差別。【彌陀法身。無始無終。及報身。有始無終。】為什麼說彌陀法身是無始無終呢?彌陀法身,因為他證悟到空性,證悟到空性他就遍一切處,所以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至於報身呢?是不曉得從哪裡開始,但是修、修、修……,修到證悟到報身,咦!有一個開始,我們一開始叫做無明,修、修、修……,修到這個智慧出來,報身就出來,所以報身是有始無終,意思是說我們修到一個階段智慧大開的時候,這就是有始,開始有這個報身,但是什麼時候結束?無終,沒有一個結束,所以彌陀的法身是無始無終,若報身呢?有始無終,像我們現在還沒有開發出我們的報身出來,所以還沒有開始有報身,報身是本來就有,但是還沒有開發出來,因此到有一天開發出來,有始但是無終,沒有一個結束。【皆無量之無量。】意思是說法身跟報身都是無量的無量。【而應身有始有終。】就是說應化身有一個開始也有一個結束。【乃有量之無量。】意思是說應化身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束,這意思是說有量的無量。【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應化身它的生命雖然是很長,也是有一個涅槃的時候,意思是說示現在極樂世界也會進入這個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意思就是說正法住世,阿彌陀佛用這個無量的願力來造成這個極樂世界,他在正法期住世,劫也無量,很久、很久的時間,所以阿彌陀佛現在在極樂世界還在說法,還在說法,所以他的生命還很長,成佛到現在才十劫而已,十劫而已,像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才一分鐘而已,才一分鐘而已,還很久、很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若認真念佛,再幾年之後,就要去見阿彌陀佛了,要去見阿彌陀佛了,見阿彌陀佛的時候去到極樂世界,大家都很高興,噢!你也來。噢!你也來。很好,就想到當時大家都在文殊講堂共修,你也來,他也來,那一個怎麼沒來?——那個就是謗佛、謗法、謗僧,誹謗三寶,一邊拿念珠一邊誹謗,結果沒有來,打入阿鼻地獄在喝咖啡,所以說想到要往生極樂世界再辛苦也要忍耐,——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在等我們,不可以在這裡太久,我今天是要講經,要不然也很不喜歡住在這個世間,沒什麼意思,正法今世,劫亦無量,就是說佛祖示現,正法,佛祖常常在眾生的身邊叫做正法。「無有像法末法」,所以這個正法、像法、末法,這就是我們在講的三期,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正法就等於加一個言字的證,證悟的證,證明的證,正法就是那個證法,意思是說佛在世的時候證悟的人很多,這個正法就是證悟的證,就是說佛住世的時候有很多人證果,正法跟證明的證是一樣的,跟證道的證是一樣的,無有像法跟末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就有像法,像就是似的意思,似的意思,似的意思,很像,比如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經過一千年之後,一千年到二千年叫做像法,像法,像法期的時候就像有人證果,但是很少人證果,像法就是似,類似正法,但是已經不是正法叫做像法,正法期就是有佛祖在教,像法期就沒有,佛祖入涅槃了,但是證果的人還不少,但是也很少人,無法像佛陀在世那麼多人證果,只能講相似,所以像法期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的意思。若末法,佛祖入涅槃,聖人大家都入涅槃,剩下一些經典,剩下一些福報不夠的法師,在不會就要大菩薩示現,末法有兩種人,第一就是願力來的大菩薩示現的,在佛入涅槃的二千到一萬年,二千年之後到一萬年,他來負擔眾生的這個惡業,來弘法利生,所以在佛祖在世的時候要作一個法師比較簡單,因為有佛陀在教,有佛祖在親近,根機比較利,若是在末法的時候,除非那個法師是大願力來的,要不然平常的法師都是……,包括我在內,都是沒有福報,不能見到佛,不能……佛當時在世,佛當時在世要證果是很簡單,跟著佛祖出家五年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那就被淘汰出局,是很差勁,很差勁,那是讓人不屑一顧,最爛的,——不是像我們現在二十幾歲吃素,吃到七十歲還沒證到什麼果,什麼都沒有,搞了五十年都還沒有訊息,——佛陀在世,若聽到佛祖來,手一比,就證初果羅漢,佛祖手比一下,頭摸一下,證二果羅漢,噢!好像很簡單,我們現在你看看,再怎麼搞都是蘋果,波羅蜜果,楊桃,再怎麼證、種也不過是荔枝,也不曾聽過哪一個在證果,所以我福報不夠,諸位福報也是不夠,為什麼?佛在世來示現,我們不能在佛祖那個時代來出世,到現在出世也沒有那個證果的,若有證果的我們也沒有那個眼光,看不懂,不知道哪一個是菩薩示現的,沒有,對不對?是說還算不錯,還有我們這個慧律看得懂多少來跟你們參考一下,多少研究一下,不然真的很糟,發個心跟諸位研究,不敢說講經,這經是佛祖講的,我怎麼敢說講經,跟諸位研究,不對要告訴我一下,所以這個末法就是很可憐,福報不夠,智慧不夠,證果的人又少,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末法就是鬥爭堅固,鬥爭堅固,這間寺廟拉信徒,這間寺廟也在拉信徒,拉來拉去,住持跟這個不高興,出家眾跟出家眾斗,信徒跟信徒斗,護法跟護法斗,我若護持這個法師,別的法師都不對,我若護法那個法師,這個法師全都不對,進來文殊講堂都不可以這樣,進來文殊講堂你要跑哪一間道場都可以,你要拜一百個法師都沒關係,你若認為我這裡不錯你就來,你若認為我這裡不好,不能滿足你的願你不出去,很隨緣,不會拉信徒,不會鬥爭,不會講人家的是非,進來我的講堂不準講我們出家佛門裡面一切的是非,不準批評這些在家、出家修行人,全都修我們的就好,我們若沒有犯戒律,我們若沒有違背因果,修我們的就好,不要講別人,這就是佛法,所以說正法跟末法其實沒有正法跟末法的分別,都是眾生的分別,你若持戒懂因果認真修行就是正法;你若不持戒,不懂因果,整天造業就是末法,這樣知道吧!正法末法的分別是我們的心,不是有真正時間的差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正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意思就是說沒有空檔,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若入涅槃,下一尊佛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陀佛才來示現,極樂世界沒有這樣,上半夜阿彌陀佛若入涅槃,下半夜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意思就是無間斷,佛沒有間斷,所以極樂世界好就是很好,好到佛祖二十四小時都在我們身邊,因此你不曾聽人家講嗎?說:用我們這個生命一切……,無論如何都要哭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不接引就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不知道佛祖也會感動,有的拜佛痛哭不止:你怎麼不來接引我,這世間這麼痛苦。哭久佛祖也會感動,你若每天在我的面前哭,我也會嚇到,也會讓你進入這個A班的,你整天一直哭,本來要淘汰的,你一直哭我沒辦法也要收下,所以人家拜佛就是這樣,你曾聽過要對付阿彌陀佛有一種辦法最厲害,用纏的,一直纏他就對了,反正我就是要往生,無論講什麼我都要往生,這樣就對,一直念佛就對,見到佛像恭敬,做什麼功德就隨喜,都不要造業,用纏的,一直纏,每天看到佛像:我要往生,記得來接我,我就是要往生你可要記得。願力很強佛祖哪會不來接引你,怕你不去而已,怕就怕什麼?啊!我造業深重,過去我殺雞殺很多,或是殺鱔魚殺很多,客兄(紅杏出牆)四、五個,說不定,可能沒那麼多,怕自己造業造很多,認為不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放下、放下、放下,過去有造惡業,現在要趕快停,要趕快停,一心一意求往生極樂世界一定沒問題,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五逆十惡罪求懺悔還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只有一種人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誹謗三寶,謗佛、謗法、謗僧,誹謗出家人這種無法往生,記得!這種人無法往生,所以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就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為衆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若成佛的時候,他的世界叫做眾寶普集莊嚴世界,不是叫做極樂世界,更勝極樂,比極樂世界還要好,哇!所以大悲咒多少念一些,有作用的,這經典講的,持大悲咒有什麼功德,光是你過去所造的四重罪,犯到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只要念五遍的大悲咒,五遍,虔誠跑佛祖面前念五遍就滅一切罪,滅一切罪,所以大悲咒我跟大家鼓勵,一定要持,一天持二十一遍,有修沒修念二十一遍,極樂世界臨命終絕對現前,這是很穩的一個法門,當然佛號不要斷,阿彌陀佛的佛號不要斷,那麼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所以我們持大悲咒,臨命終西方三聖都會現前。

【阿彌陀。又譯無量光。】意思就是說光明無量,前面我們是在講無量壽,現在在講無量光。【本經雲。】就是《阿彌陀經》在講:【彼佛光明無量。】佛祖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照著十方國土,無障礙,【故名阿彌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就是智慧之光,身光就是色身發出來的光,底下說【智光】智慧的光明是【遍照法界。】遍照法界。你不相信你去看這個高僧大德他的眼睛,你注意看,你若在參訪一個修行很高深的高僧大德,你注意看,活到七十歲那兩個眼睛就是很亮,很亮,他就是充滿智慧,你怎麼騙都騙不過他,人家高僧大德得道,不是像我這樣稍微近視,沒有這樣,我這是近視,看人有一點斜視,高僧大德的真的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這智光遍照法界,智光遍照法界,智慧的光明,【是無量之無量。】無量的無量,【身光雖然徹照十方。尚屬有量之無量。】現在講到智慧的光,智慧的光就是證到法身,證到空性,所以是無量的無量,色身的光雖然照著十方,也是屬於有量的無量。底下:

【又自性彌陀。亦具無量壽。無量光二義。自性豎窮三際。】豎窮三際就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意思就是我們的本性超越過去、超越現在、超越未來,《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有一種東西是可得的,就是我們的本性,是實實在在有的,你要拿拿不出來,你說沒有,又很清楚在作用,所以說自性,我們的本性貫通超越過去、現在、未來,【即無量壽義。自性橫遍十方。】橫遍十方,【即無量光義。】我們的本性到十方諸佛國土,這是無量光。【又彌陀法身真理。常住不變。】阿彌陀佛他的法身的這個真理常住不變,【即無量壽義。根本實智。遍照法界。即無量光義。此約理智而論。】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法身這個真理就常住不變,這是無量壽的意義,那麼根本實智是遍法界,這是無量光的意義,根本智,實智,是什麼意思呢?根本就是不是權巧,實智就不是權巧,實智就是實實在在,實實在在,沒有經過權巧方便的裝飾,意思這實智旁邊:悟到空性叫做實智,悟到究竟空,究竟的空性就產生實智,沒有彎曲,沒有任何的權巧,直入本性叫做實智,叫做根本智,意思就是根本智又名實智,所以根本實智其實這是相同名詞,應該說根本智,實智,但是因為根本智就是實智,所以說根本實智這樣講起來是連貫在一起,實際上根本智就是實智,實智就是根本智,所以說根本實智是同一個名詞,遍照法界就是無量光,這是就理智而論的,理跟智。底下:

【若約事相而談。彌陀之無量壽光。亦屬修成。】就事相就是眼睛看得到的,眼睛看得到的,就事相來說,不是就理體或是智慧而言的,彌陀的無量壽光是屬於修,修行、修行才慢慢產生這個無量壽、無量光。【乃由願行功德之所莊嚴。】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經過無量劫的修行,造無量的功德,願行功德所莊嚴的一個清淨極樂世界。【彌陀因中。為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因中,因地在修行,為轉輪聖王,所以轉輪聖王換句話來講就是過去這個國王很正派,貌相很莊嚴,那麼他的國王五穀豐收,軍隊很健全,能夠降伏其他鄰國,他的物資豐富,人民文化水準很高,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意思就是……,這轉輪聖王在《瓔珞經》講的跟《俱舍論》,或是《阿含經》講的都不太一樣,若簡單來講轉輪聖王就是我們……,簡單講就是古代講的有勢力的國王,而且很正派的國王,那個國土生活得很富裕的國家,簡單講就是這樣,由這個轉輪聖王來統治,所以阿彌陀佛他在做這個轉輪聖王的時候,【聞世自在王佛說法。】發願【從佛出家。】要出家,當國王不是辦法,所以他就跟隨佛出家,所以你看看!你看看!人家當國王聽到佛陀在說法一下子就剃度出家,我們算什麼呢?我們若要出個家就,等我女兒嫁人,等我娶媳婦,等這些,你怎麼放不下,我是獨生子,我母親不放人,自己要娶妻,說我父母親叫我娶,只有一個女兒,我家只有一個女兒而已,不行,我不可以出家,我要嫁人,你看看!人家國王只是聽到一句而已就馬上要剃度,而我們呢?有嗎?沒有,要來聽經就算不錯了,聽到世自在王佛在說法,就跟隨佛剃度了。【名曰法藏比丘。】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叫做法藏比丘,名叫做法藏比丘,他就【對】這個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依正二報。】依報就是環境,環境,正報就是他的生命跟色身,依報很莊嚴,那麼這個色身跟這個生命很長,所以叫做依正二報。【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他若成佛的時候,他的生命跟他的人民跟他的國土,往生極樂世界那裡,生命就是全都無量無邊,下至百千萬億那由他,把筆拿起來,這個就是兆的意思,兆,我們現在講的萬億兆,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兆、十兆、百兆、千兆、兆……,那個兆字,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那由他就是兆,一兆、兩兆的兆,提比里西、很長的時間就是了,不取正覺,他若成佛他本人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包括他的人民的生命很久、很久。【第十二願云:設我得佛。】阿彌陀佛,高我得佛就是說,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時候,叫做設我得佛,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時候。【光明有限量。】阿彌陀佛的光明它若是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他是說光明,第一個說生命,第二個說光明,這就是他的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因願後歷劫修行。】歷劫喔!阿彌陀佛不是修一天、二天,是歷劫喔!看清楚喔!很久、很久地修行。【行滿果圓。】果報圓滿。【故壽光悉皆無量。彌陀如是。我等若能發大願。立大行。亦可隨願所成也。】發這個願也要看自己的力量,看自己的力量。當時我去懺雲法師那裡,懺公都教我們要發願,要發願,發願。我想:地獄,地藏王菩薩先發願了,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也發完了,對不對?若開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發願要開眾生的智慧,若接引往生也是阿彌陀佛,我們要發什麼願?每樣人家都占去了,我們要發什麼願,我那時候傻傻的,傻傻的,好!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眾生若要生病,都由我來生病,誰知道這樣不得了了,這樣不得了,到後來說這樣不行,不可以讓我生病,要讓眾生生病,我來講經才可以,我若生病就無法講經,這樣不行,不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沒辦法,每天都在生病,痛苦,那時候隨便發願,隨便發願,我們一個朋友他也是發願,他去打佛七,他發願,他想說每種願諸佛菩薩都發願了,他就發願說:這樣我這七天不洗澡。我七天不洗澡,他睡在我隔壁,都聞到臭味,這種願最好不要發,懶人發這種願,所以我們發的願都要利益眾生的願,利益眾生的願,我們發的願:從今以後聽到佛法,我不造是非,這是願,講堂有缺人手,我就全心幫忙,我從今天起一天要念多少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極樂世界,遇到有緣的就拿錄音帶給他聽,這就是願,有的是發大願,發什麼大願呢?有的人發一個大願,怎麼發法呢?我一天要持大悲咒五百遍,唉!不知死活,五百遍,你算算看時間多長,大悲咒念一遍要四……,我在念要念三十七秒鐘,若諸位在念或許要四十五秒念一遍,念咒超過三十遍舌頭會打結,因為會累,他發願一天要五百遍,腦袋有問題,過去有人發願,我們在結夏安居的時候有人發願,往生咒一天要念五千遍,五千遍,結果念兩天而已就躺平了,兩天而已就去躺在床上,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佛祖我確實沒辦法,佛祖我確實沒辦法,念到後來變成這樣,佛祖我確實沒辦法,佛祖我確實沒辦法,不是在念咒,所以沒辦法,沒辦法,他發這個願發得太大了,亂髮願,不可以,沒那個能力硬要發那個願,所以我們盡心盡力去做,【上講別題竟。】現在講:

乙二通題

【再講通題經字。】現在講這個「經」字,通就是每一本經典全都叫做「經」字,叫做通,通題,共同,通就是共同用的就是「經」字,《阿彌陀經》是經,《妙法蓮華經》也是一個「經」字,《華嚴經》也是一個「經」字,都有一個「經」字,經就是通題的意思,共同在用的。【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乃是我佛。契理契機之教。】什麼叫做契理呢?【上契諸佛所說之理。】很契機,上契諸佛所說之理,很合的意思,契就是合的意思,很合佛講的道理,所以講經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講經要按照經典下去解釋,我們每個都是凡夫,我們不是佛,不是聖人,我今天也不能說是講經,人家講我照這樣念,若寫錯是圓瑛法師要下地獄,我不用,你要了解,我照他的意思念而已,我不是在講經,他註解是這樣寫,他不對他下地獄,這句話李炳南老居士講的,他錯他下地獄,我不必,我照他意思念。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度這個眾生,契合這個根機他就要度,【故曰契經。有教經、行經、理經之別。】意思經分作三種:教、行、理,底下先解釋這個教經,什麼叫做教經呢?教經就是說【此經能詮之聲名句文。】我們講話要用聲音,聲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寫起來叫做名,名湊起來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聲、名、句、文不是連貫的,是頓號,頓號,頓號,頓號,意思就更說聲音講一講就產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寫出來,這個名相湊起來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連線起來,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與所詮】,詮就是解釋,能詮,能詮就是有那個能力,我們要用聲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來解釋,所解釋的是什麼呢?與所詮,所解釋的,就是要解釋這本經,教我們要相【之信】佛祖,要發【願持名。】持阿彌陀佛這個聖號,所以能,能詮,就是能夠解釋的這個聲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釋的是阿彌陀佛的這個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教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持名。【皆是對機之教。】針對這眾生的根機的教化。【為教經。】這叫做教經。【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所謂執持名號就是說不用觀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聽自己在念佛,我用一個辦法很好用,諸位!你可以試試看,我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三聲,三聲,前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聲加起來剛好十聲,所以十聲,十、十、十,十個十剛好一百,這樣心都不會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聽自己的聲音聽得很清楚,每一個念頭念得很清楚,這是在修三昧,念佛三昧,最好是明心見性,在座諸位!你若明心見性,他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講話,他佛號就跑出來,所以《六祖壇經》要看,我在《六祖壇經》裡面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絕對無爭的道理,世間只有一種人他可以活得很快樂,就是與世無爭,與世無爭的人不是跟世間都沒有鬥爭,不是這個意思,與我們心所產生的空間、時間無所爭端,是不要跟自己過意不去,意思是說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對我們是一種懲罰,我們不要懲罰自己,那就要無爭,簡單講就是說你在《六祖壇經》裡面,你就會發現到你若以清淨心別人害不死你,以清淨心,所以我在《六祖壇經》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詳很重要,我們這個心安詳很重要,所以我們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從法師的語言中聽起來像是「戒規」二字)第一條就是說:真觀照,保持妙妙安詳,我們要觀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樂,這樣就接近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這麼快樂,都這麼快樂,這樣慢慢我們就會了解到平等心,無所執著的心,無相的心,無鬥爭心,這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這個外境,建這個道場的逆境,包括落成時這樣搗亂,為什麼我會那麼冷靜,我就是在《六祖壇經》當中悟到,悟到冤冤相報這不是辦法,只要我們有悟性,我們學佛就是學兩個字,學佛就是學兩個字:心安。我們若能夠……,我們的心能夠安,其他不重要,學佛就是學這兩個字而已,我的心確實沒有對不起眾生,眾生要怎麼攻擊沒有關係,我的心很安詳,我確實不是這種人,你怎麼講都沒有關係,我就是在《六祖壇經》裡面悟到這句,所以爭與道相違,鬥爭跟我們修行互相違背,所以我們要歡喜心接受這個逆境,歡喜心接受這個逆境,這樣我們的活得很清涼,別人是希望我們氣得半死,我們卻是很歡喜來接受,我們就沒有感覺,所以我說雖然我們學淨土,所以我認為這個,我很讚嘆這本《六祖壇經》,非常讚嘆,我一輩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師全集》讓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壇經》,這是兩本經典讓我得到感觸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說我們若要執持名號,我們要放得下,要觀空,觀無常,觀世間無常唯一的辦法要從空性下手,從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說若要明心見性要有相當的智慧的人,必須要透過研究《六祖壇經》,去參,去迴光返照,很快你就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清淨三業之行。為行經。】要怎麼做呢?要執持名號,要清淨三業,清淨三業,很簡單,在座諸位!你若清淨這顆心,三業都清淨,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淨,身絕對不會去造業,殺、盜、淫絕對不會去做,你若心清淨你就不可能去講是非,不可能去講惡口,不可能去兩舌讓人鬥爭,離間人家的感情,不可能這樣,口業清淨,若意業清淨的人他就無貪、無嗔、無痴,他雖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三業清淨,心清淨你即使是有家庭的這個在家人照樣清淨,心若不清淨,即使讓你剃度出家照樣不清淨,所以心的清淨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觀照才有可能,觀照,所以我們若要上課以前為什麼要誦這個清淨的戒規,清規,就是要讓諸位三業清淨,要先學修養,學修養才來學這個道,沒有修養光是要學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夠資格怎麼學道?所以要怎麼行呢?要執持名號,三業清淨,為行徑。【所有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莊嚴,【不出一心實相之理。】一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的道理。【為理經。經題六字講竟。】前面是別題,底下是通題,別題的意思就是說「佛說阿彌陀」就是別,「經」就是通,每一本都是經,但是別只有一本叫做「佛說阿彌陀」。

甲二疏題

【疏題。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綱,【綱要。】的意思,重要,綱要。【蕅公老人。】這在講蕅益大師。【智慧宏深。不事廣釋。】不事廣釋就是不做廣泛地解釋,只要簡單,簡單的意思。【但著《要解》者。】著這個《要解》,作這個《要解》的意思。不事廣釋就是他不做很大的解釋,只有簡單的《要解》。【欲將彌陀一經。重要之綱宗。提挈以示人也。】簡單,講這個簡單就是了。【略講本經要義。】底下要畫起來。一、直詮無上心要。要畫起來。然後,二、直示法門要。然後,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一、二、三,你先把它畫起來。一、直詮無上心要。二、直示法門要。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有三種:

【一、直詮無上心要。】直詮無上的心要,這個「詮」就是解釋的意思,直接解釋無上的心要,【此經。】就是《阿彌陀經》,【佛說西方極樂。依正莊嚴。即是唯心之淨土。自性之彌陀。】就是我們的本心唯心的淨土,我們本性的彌陀。【一切依正。不離吾人心性之外。】我們人的心性就是包括太虛空,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包括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不離我們的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團之假心。非意識之妄心。乃是包太虛。周沙界。】沙界的意思就是以前印度全都用恆河,佛在講經都用恆河沙來解釋,沙界就是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周沙界就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是說心包這個太虛空,量,這個量,周滿了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沙界是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豎窮橫遍之真心。生唯心淨土。】豎窮橫遍之真心,豎就是貫通,貫通。(橫遍,)豎窮就是三際,橫遍就是十方,所以你加上去,所以你加上去,豎窮底下寫: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底下寫:十方,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真心,真心,生唯心淨土。【即是生現在極樂世界。唯心所現之淨土。非別有一淨土也。見自性彌陀。即是見現在說法。唯心所現之彌陀。非另有一彌陀也。】是我們本性所現的,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力,我們的本性又清淨,所以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你要講二也對,你要講一也對,你要講無也對,要講無,本來就無,要講一而言,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要講二也對,阿彌陀佛的願力跟我們的自力,加起來所產生的這個唯心淨土,要講二也對,要講一也對,要講無也對,所以佛門是圓滿的,你無法破解,沒有漏洞,非另有一個彌陀,【若依報。若正報。皆不離心。】都不能離開我們的心。【此為本經之綱要。】綱要。

【二、直示法門要。】就直接開示法門的重要。【此經。佛教人專持彌陀名號。】在旁邊用一個括弧,就是不雜修,專持彌陀名號就是不雜修,一直念佛,這意思就是說不要今天拜這本經說這本經很好,地藏法門很好,藥師法門也不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也不錯,密宗灌頂也不錯,禪宗,這也不錯,意思就是說這本經最重要就是不準雜修,要專持阿彌陀佛的聖號,簡單講一句就是念珠拿在手上二十四小時都要念佛,不雜修,不準雜修。【以修淨土之行。】修這個淨土之行。【行由信願而立。】我們要去做,要去修行,這個行是從哪裡來的,信,一定要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要深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妄語,要深信諸佛不打妄語的讚嘆,信,願呢?要從內心發出來,要從內心發出來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每天發願,天天發願,早課發願,晚課發願,這是願力。故經中先詳細,【故經中先詳陳】,陳就是敘述,先詳細來講這個【依正莊嚴以起信。】意思是說《彌陀經》先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有多好,有蓮花、七寶池、欄楯,種種很好,黃金鋪地,有多好又有多好,用這個環境,講這個阿彌陀佛這個依報的莊嚴,偉大之處,無量壽,無量光,我們聽到這樣覺得很好,所以以起信,起信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產生信心,一定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別條路可以走。【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第一個是先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讓我們相信,再來他就勸告我們,應當求往生,要發願,要發願,執持名號來求往生,發願來往生極樂世界,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第二個就是開示法門的重要,要相信,要發願,第三要怎麼行呢?要執持名號,這四個字要畫一個框框,畫起來,這本經最重要就是這四個字:執持名號。底下再四個字最重要:一心不亂(。整本經就是這四字,底下再四字最重要,執持名號這四個字,一心不亂,整本經就是在講……,最重要就是這個字而已。)【以一念消除種種妄念。而得一心不亂。】簡單講八個字就是整部經的重心點,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記得!要一心不亂喔!你要搞清楚喔!一心不亂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臨命終不散亂,清清楚楚,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所以平常要有信,要有發願,除非你是上輩子福德因緣太深厚、太深厚,要不然臨命終要保持正念沒那麼簡單,平時要學什麼東西呢?我教你們,你們若做得到,很快就會解脫,要學放下,不要計較,要記住,現在作得了主臨命終就有辦法,現在作不了主臨命終保證散亂,這個時候我們能夠作主臨命終我們就作得了主,這個時候我們作不了主臨命終更沒辦法,這個時候小事情放不下,常常跟人家計較,常常跟人家發脾氣,要讓人家不知怎麼死的,臨命終不可能,不可能,你多有修行都不可能,念頭都是惡念哪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一定要記得臨命終是平常的功夫,平常的功夫就可以看出臨命終,平常的功夫臨命終你才有辦法,放下,不計較,不懷恨,不要嫉妒有錢人,美女,俊男,都不要嫉妒人家的優點,都不要嫉妒人家,要讚嘆,全都讚嘆,從我們口中出來都是講好話,全都是講好話,不要造口業,臨命終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以一念消除種種妄念,而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分作事一心不亂,又分作理一心不亂,事相的一心不亂就念佛、念佛……,念佛當中都沒有妄想,理一心不亂當下就無生,當下無生,無生,無念而念,念而不念,這叫做理一心不亂,證到無生法忍的意思。【即此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資糧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要去遠足,去遠足要準備什麼東西呢?要準備水、準備飯、準備菜、準備餅乾,半途可以吃,準備這個資糧,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準備什麼,準備資糧,三種資糧,信,信佛,願呢?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行呢?執持名號,這三種的資糧具足,【便可橫超三界。】這句話你要弄清楚,你把這句話看得太過簡單,信、願、行,你只有深信,你沒有發願沒有用,信,我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天都在念,我不知道會不會往生,懷疑自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祖那裡不知道有沒有缺掃地、泡茶的,來幫佛祖泡茶,相信佛祖,但是常常想:我不知道會不會往生,業障很重,你有懷疑,我相信佛祖,也要發願往生,不去行,晚上早睡,七、八點睡,早止睡醒是八點、九點、十點,對不對?行,沒作早課也沒作晚課,叫他念個佛說他要喝酒,叫她念個佛說要去百貨公司買化妝品,買CD,你想想看!他怎麼會有時間修行!還得行,還得行,去做,不是你信、你願,要去行,去做,還要具足,三種資糧還要具足,將這句話看得太過簡單就不對了,便可以橫超三界,我們現在平常說:啊!念個佛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錯了,不對,常常講念個佛就要去極樂世界,我也知道要去極樂世界,不然念佛做什麼,要有強力的願來行,放下,一心不亂,要具足種種的條件,不然怎麼說念佛的人……,這麼多人在念佛往生的人這麼少,為什麼?不得其門而入,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整天都在念佛,沒有強烈的願,沒有很強的願力他怎麼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曾聽過一聞淨土法門如喪考妣,一聽到這個淨土法門沒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死了父親死了母親那麼悽慘,死了父親死了母親還沒那麼悽慘,沒有往生才是真的悽慘,沒往生就像什麼你知道嗎?我們若讀大學的時候這個必修科當掉明年再來,你若臨命終被當掉,被阿彌陀佛當掉,不得了了,下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遇到淨土法門,下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遇到善知識,下輩子不知道能不能修行還不知道,這一科臨命終當掉,完了,完了,這科若當掉,不用修了,你也不曉得有沒有機會可修或沒機會可修還不曉得,所以要記得,要將往生極樂世界放在一生當中,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科,這科,臨命終決定要往生,粉身碎骨就是要往生,所以我在坐飛機的時候都要戴一串楞嚴咒咒輪,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怕被炸掉來不及念,不得了了,真的,雖是出國玩,還是很怕死,你不知道,怕被炸死,念佛也來不及,對不對?所以念珠老是拿在手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念一念保祐大家平安,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信、願、行具足。【圓證三不退地。】圓滿地證入三不退,什麼叫做三不退?後面會談到,但是我們現在簡單解釋一下,【(一信不退、】不會再退回這個凡夫位。【二行不退、】就是說不會被世間的煩惱所困擾。唉!退道心了,比如說有的念佛一年死兩個,又火災,現在又得到癌症。唉!師父!我都沒有信心了,我拜佛拜幾十年,一年死兩個,又火災,我現在又癌症,大腸癌,你看我怎麼會有信心,這要怎麼念佛,念得也會沒勁,他沒有行,是凡夫,若知道因果的人他不會沒勁,他知道這是我們的業報,還要信心,再堅持,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行會退,行會退就是我們凡夫,我們不了解我們的因果我們不能知命而後認命,所以我們一直抱怨,一直抱怨,行不退沒那麼簡單,我們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行絕對不退,不會說修行修到一半,不要修了,心情很糟,心情很糟,不會這樣,往生極樂世界你一直去,一直修行,一直去,不是往生一直去,是修行一直去,【三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每一念就是趨向菩提,他就不會再退回來凡夫眾生的念頭。【)此為法門之綱要。大師之解。即解如是要義。故名要解。一二種題目講竟。】

二譯經法師

這個譯經法師意思就是說將這個印度文翻譯成中文的人,翻譯成中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三藏法師就是說在這個姚秦的時候,西元四○三年左右,姚秦三藏法師,姚秦這個時代有一個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叫做鳩摩羅什,翻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鳩摩羅什。

【講】【此經結集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天竺,天竺就是印度,【流傳中華。】流通來到我們中國。【姚秦。是紀時也。】紀時就更時代,向我們解釋什麼時代。【紀傳譯之時代。】就是在記載這個傳的時代是什麼時代傳到中國,就是西元四○三年翻譯,【揀非符秦。】符秦就是說前秦。揀非符秦,把筆拿起來,符秦西元351年。【乃是姚興在位時。故名姚秦。亦名後秦。】意思就是說不是符秦,符秦是前秦,前秦351年,姚興在位的時候叫做姚秦,亦名後秦,後秦是西元403年,其中差五十年,差五十年,現在底下說【前秦。即符堅稱王名符秦。】在這個前秦的時候,西元351年的時候,符堅稱王,就是說這個國王的名字叫做符堅,稱為符秦。【時有異星現於西北分野。】分野就是方向,在這個西北方向出現一個閃爍的金星。【太史入奏】太史入奏就是一個官員,這個國王的一個官員,派一個官員專門在觀星望斗的太史入奏【:當有智人。入輔中國。】入輔中國。有一個大智慧的人要進入我們這箇中國,幫忙我們中國。這符【堅】這國王就【曰:朕聞龜茲國。】那不是念gui茲國,你念gui茲國就會被人家笑死了,那個是念秋天的秋,慈悲的慈,龜茲國就是等於今天的喀什米爾,喀什米爾,這個龜茲國是怎麼樣呢?有的人講這個龜茲好像今天的庫車,以前有人講過喀什米爾,喀什米爾,可是我查這個辭典,它是講庫車,但我以前聽經,聽人家講喀什米爾,很難講不曉得講哪裡,不過我查這個字典念qiūcí,是今天新疆省的庫車,沙雅,沙就是三點水,我們這個沙塵的沙,雅就文雅的雅,文雅的雅,我查這個字典是這樣子,是今天的新疆省庫車,庫車縣跟沙雅縣的地方,朕聞龜茲國。【有鳩摩羅什法師。得非此人歟?】把筆拿起來,這句話很有意思,難道是這個人嗎?得非此人歟?難道是這一顆星是這個人嗎?我在天上有沒有星,誰知道,不選一顆來認領一下怎麼可以,得非此人歟?難道是這個人嗎?難道說鳩摩羅什是這個偉大的人。【即遣驍騎將呂光。】驍騎將,驍騎就是我們所講的騎兵隊,騎兵隊,驍勇善戰的騎兵隊,將軍叫做呂光,專門騎馬戰爭的,簡單講就是這樣,驍騎將軍就是專門騎馬在戰爭的,很會騎馬,很會戰爭的,我們所講的騎兵團,呂光,這個大將叫做呂光,【率兵伐】攻打這個【龜茲。臨行謂曰】歌仔戲都這樣講【:朕非貪地用兵。若得法師。即日班師。】歌仔戲就拍案,就進來,這歌仔戲我曾看過,他就是這樣念,朕非貪地用兵,若得法師,若是得到法師,即日班師,【馳驛送歸。】出發,歌仔戲就開始演,即日班師就是回來,意思就是說我不是為了要貪地或是用兵的,不是貪他的財富,是得到法師你就要趕快回來,馳驛送歸,要趕快送回來,馳驛,驛是一個站、一個站、一個站,一個站、一個站,馳驛,馳就是快速地奔走送回來,將法師恭請,以前要請一個法師用百萬的軍隊在爭戰,你想想看!為了一個法師而已,看他多偉大,看他多偉大。底下,【龜茲王既悉。】住在這個新疆省庫車縣的這個國王,【即勸請法師入秦。】姚秦嘛!就進來,入這個秦朝,因為符堅派人要攻打,要聘請這個法師,龜茲這個國家太差,沒有這個兵力抵抗,開大門迎接他進來,將這個鳩摩羅什被人請走,說:你要勸請這個鳩摩羅什入這個秦國。人家既然派兵來了,【以解國難。】要不然人家要攻打,全國會死光光,整個國家會死光光,所以呂光就沒有戰爭,法師請到了,【光迎師回國。】這個國家,走到半路【至西涼。聞符堅為姚萇所殺。】所以當國王也辛苦,殺來殺去,看來還是做法師比較清,當國王何時要被殺死不知道,所以三百六十五行實在是法師這一行比較好,真的,聽到符堅被姚萇所殺,被人所殺。【乃(此處法師讀為「及」,有的書為「乃」字,從上下文意來看,「乃」字更合理。)自據涼上。】封王,自據涼上就自己站在西涼【即三河王位。】自己講的,說他就是三河王。【萇聞師名。】殺死這個符堅的這個國王,聽到鳩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就一直想要入關,因為新疆在關外,【屬請入關。】入這個關。【光皆不允。】不允許,鳩摩羅什法師這麼偉大我這樣派兵來請,我們國王被你殺死,我怎麼可以讓你這樣簡單被請請走,到後來姚萇死了。【姚興繼父位。】他兒子來繼續他父親,父王這個位置,姚興繼父位,【復請不允。】再請這個鳩摩羅什。(把呂光請回來,)對呂光說:要請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呂光也反對,都不允許,【於是起兵伐涼。】動用兵,打,請法師請不到,用打的。【呂光卒。】呂光死了,戰死,他的侄兒叫做呂隆接位,【侄呂隆嗣位。】呂隆接位之後,他【無力抵抗。興乃得迎師至長安。】姚興乃得迎鳩摩羅什法師到長安,【待以國師之禮。】你看看!以前是動用幾百萬的軍隊請一位法師回來,請一位法師回來,還用國師之禮向他跪著,國師之禮,國王跪著向他頂禮,百萬的軍隊全都要聽他的,你想想看!看做一個法師多偉大,我們是沒有這樣,是鳩摩羅什才有這樣,我們沒有,我們不是真的什麼星,我們是閃爍的星發不出什麼光,人家不要侮辱我們就算很好了,不要誹謗就很好了,我們不敢說有這種禮節,三餐要吃就得自己煮,若沒煮就要吃素食館,哪有國師這種禮節,不可能,我們是凡夫,【延入西明閣。】西明閣,【乃集義學】集義學就是說專門研究佛法的,義學就是理學,專門在了解這個道理的意思,【沙門八百人。】聘請集合八百位出家人。【從什受學。】跟隨鳩摩羅什學佛,學道理。【什師所譯經論。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餘卷。此經亦所譯之一。時在姚秦。故以紀之。】(故以紀之。姚秦就是一個年代,這樣講你們會聽不懂,會搞不清楚,我現在用這個台北、台南、高雄來比喻你們就很清楚:高雄有一個國王,這樣聽比較清楚你聽得懂嗎?高雄有一個國王,聽說台北有一個大法師很行,派一個騎兵團呂光的大獎從高雄派到台北,要迎請他回來,台北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力量就被他迎請回來,咦!請回來,請回來,請到台南還沒到高雄,聽到他的皇帝,這個高雄的皇帝被人殺死,他就在台南自己封王,當國王,台南這個當國王的。高雄把他殺死國王的這個國王,殺死他的國王的這個人拜託他放人,拜託來到台南的這個國王,拜託他放人,他不放,他不放,到後來高雄這個國王死,他的兒子繼位,他的兒子繼位再迎請他,說:要放這個鳩摩羅什。他還是不要,打,高雄打台南,台南那個戰死,把他請回到長安,請回到長安,聽得懂嗎?用大陸地名會搞不清楚,這樣聽一遍,就台北、高雄很清楚,意思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這樣,要不然你就搞不清楚,不曉得在講哪裡,聽台北、台南、高雄,一聽就知道,講經也要方便。)底下,聽說,我現在是講人家說,過去高僧大德曾這樣說,說這個鳩摩羅什很行,行到什麼程度你知道嗎?說很行到什麼程度,說一本經典讓他看過,用翻的,用翻的整本都背起來,鳩摩羅什的頭腦好到這種程度,好到這種程度,就是過目不忘,智商我看七、八百以上,不然怎麼有那種能力,來到我們中國,讀我們中國文學的時候,不是用背的,用翻的,這樣用翻的,全都記起來,後來這個國王很欣賞這個鳩摩羅什,很欣賞這個鳩摩羅什,就派這個宮女好幾址個要讓他生孩子,他很行,行到皇帝:噢!這個怎麼這麼行。皇帝想說優生學裡面,優生學裡面父親行,生的兒子也會很行,萬一鳩摩羅什死了,沒有後代,就派十幾個要跟他一起睡,這個鳩摩羅什有人說他有結婚,也有人說其實沒有,沒有根據,現在這些跟隨他學道的人,八百個人就誹謗,怎麼這樣,行也沒有人行到這種程度,行到娶妻,大家就誹謗,接著,有一天,有一天,他知道眾人……,因為他證到阿羅漢果不知道是不是證三果,因為他有神通,有一天在吃飯,在過堂吃飯,來!低你們身上有針的人全都拿出來,針,有針的人全都拿出來,針,以前在縫衣服的針,全都拿出來,放在缽里,每個人都交出來看你有幾支針,拿一個缽,一直收,整排,噢!收好幾千支的針出來,放在這裡,他說:你們大家都懷疑我娶妻,對不對?大家都靜默,整缽的針拿起來用嚼的,全都吃光,吃針下去,鳩摩羅什告訴大家,你們若有我這種功夫你們也可以娶妻,大家都不敢作聲,沒有人敢娶妻,沒有這種功夫怎麼娶妻,對不對?他有那種能力嘛!他有那種能力,這是額外人家多談出來的一個典故,所以行的法師人家也喜歡傳宗接代,要傳一個看是否也很行的,其實這個皇帝就是沒有讀過這個遺傳因子,有時候這麼行卻生出白痴來,傻傻的,真的,你說當醫生的人,頭腦最好的,生出來的孩子每個都很會讀書,比他父親還會讀書,不一定,法師很行生出來的孩子都像法師那麼行,不可能的事情,不要生到白痴送到龍發堂就很好了,所以這個不準,不準。底下:

【三藏法師者。顯德也。】顯示這個德出來,德性。【三藏者。一修多羅藏。此雲契經。】我有講過。【為定學之藏。】研究這個經典讓我們會定。【二毗柰耶藏。此雲善治。】關於調伏我們的心,毘柰耶善治就是善於調伏我們的心。【又雲律。為戒學之藏。】戒學之藏。【三阿毗曇藏。此雲無比法。又雲論。為慧學之藏。

○法師有二義。一以三藏之法。為我之師。即依法為師也。】依法為師,依三藏所講的,依三藏裡面的法作為我們自己的老師。【二深通三藏之法。自行化他。可以為人師範也。什師博通三藏。七佛以來。為譯經師。堪稱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標名也。原名鳩摩羅耆婆什。】原名是這樣,鳩摩羅耆婆什。【譯雲童壽。】童就是年經輕的孩子,壽就是老人的德行,【謂童年而有耆德也。】把筆拿起來,耆就是六十歲的人叫做耆,六十歲,六十歲的老人叫做耆,意思是說他雖然是個孩子,但是他有老人的德行。【有雲此名。】有雲此名。【乃連父母為名。】連父親跟母親的名字。【父名鳩摩羅琰。】鳩摩羅琰,yǎn三聲琰,鳩摩羅琰。【母名耆婆。】耆婆。【什】就是鳩摩羅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意思是說他懂很多文字,什就是善識,非常地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字。

【○譯者。易也。】改變的意思。將這個【易梵語為華言。】叫做譯,【周制掌四方之語。】東、南、西、北【各有其官。北方曰譯官。】北方叫做譯官。【漢時譯官兼善西語。聖教】就是佛教【西來。】佛教從這個印度來。【請其譯語。故以稱焉。

什師】鳩摩羅什的【家世相國。】相國就是宰相。【其父鳩摩羅琰。棄官出遊。】放棄他的大官出遊。【至龜茲國。】來到新疆的庫車縣,沙雅縣這個地方。【王美其德。】美就是讚嘆的意思,這個美不是當名詞,當動詞,王美其德,非常地讚嘆,讚嘆這個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琰很有德行。以國王的妹妹嫁給他,【以妹妻之。】將妹妹嫁給他。【生師。】就生這個鳩摩羅什。【母即出家。得證初果。】你看看!看他的母親多厲害,母親出家證得初果。【師年七歲。母亦令出家。】當小沙彌,出家。【日誦千偈。】一天誦一千偈。【一日隨母入寺。見鐵鉢。即舉加頸。】加頸就是把這個缽倒蓋放在這個頸部的地方,【俄念:鉢重。】經過一個短暫的時間,咦!這缽怎麼這麼重,經過一點時間,他說:這缽本來很重,【我年少力弱。】我才七歲而已,幾歲而已怎麼有辦法舉這個缽,舉這麼重的東西起來呢?那個時候就是無所分別產生力量,現在分別心一起來,咦!我怎麼這樣,我怎麼這麼有力量,結果就變成沒力了,【何以能舉?力即不勝。】不勝就更不能勝任,力量已經沒有了。【遂悟萬法唯心之旨。慧性過人。】智慧本性超過一般的眾生。【九歲隨母到罽賓國。】把筆拿起來,有的人講罽賓是新疆省的喀什米爾,喀什米爾。我查這個字典,罽賓國是喀什米爾,龜茲是庫車,新疆省的庫車。九歲的時候他隨著母親來到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習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攜還。至月氐北山。】月氐,那個不是念yuè,月(ròu)氐北山,(《辭海1999版》、《詞源2002修訂版》《現代漢語詞典》均為:yuè zhī。漢典網上的解釋為:ròu zhī 月氏。亦作「月支」。1.古族名,曾於西域建月氏國。其族先遊牧於敦煌、祁連間。漢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時,遭匈奴攻擊,西遷塞種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帶)。西遷的月氏人稱大月氏,少數沒有西遷的人入南山(今祁連山),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唐李白《寄遠》詩之十:「魯縞如玉霜,筆題月支書。」支,一本作「氏」。 元戴天錫 《天馬圖歌》:「月支天馬難再得,誰向君家貌真跡。」)把筆拿起來,是甘肅省的西部,青海省的東部,月氐北山,月氐,它是一個大月氏跟小月氏,是一個民族。(月氏今天甘肅省的西部,青海省的東部,)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三十五歲不毀戒。】沒有毀犯到戒律。【度人當】,無量的眾生,無量的眾生,【不減優波毱多】優波毱多【(天竺第四祖)。若破戒。只為才明儶藝法師而已。】就是說若破戒,他不過是個很行的法師,不能度很多的眾生。【博通四圍陀典。】把筆拿起來,圍陀,四圍陀典又名吠陀(,一個口,一個犬,狂吠的吠,吠陀典),把筆拿起來,寫著:四圍陀典,印度婆羅門教根本教典,印度婆羅門教根本的教典就是四圍陀典,他就是精通這個。(下面,博通四圍陀典,從這裡開始,)這就是說鳩摩羅什這位法師他是博通四圍陀,四圍陀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叫做吠陀(,一個口,一個犬,陀是阿彌陀佛的陀,四吠陀,四圍陀,因為這是翻譯經典的這個名稱,所以音幾乎都相同,字不太一樣,所以四圍陀就是四個分類,印度婆羅門教根本教典就是四吠陀,),是四部,這四部是在記載什麼呢?記載要如何祭祀,要如何儀規,要如何統理,要如何祭天、祈福,暈就是婆羅門教四本根本的經典,四就是四部,四部印度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稱為四圍陀典,【五明】這個五明(,第一叫做聲明,聲音的聲,光明的明)。聲明簡單講就是聲音好,聲音好的人,意思就是說他的這個語言很行,文典很行,這個五明能夠跟我們這個佛法配合,五明通的人學佛就比較方便,比如說聲明(,聲音的聲,聲音),明,簡單講就是精通,精通語言、文字、典籍,叫做聲明。第二工巧明(,工藝的工,巧合的巧,工巧明),簡單講就是工藝、技術、歷算,我們所講的農民曆,工巧明,意思就是說天文、地理、技術、工藝都很厲害,叫做工巧明,這種人來學佛也很快就會入門。第三叫做醫方明(,醫生的醫,方,方法的方,遍十方的方),明就是說通達醫學的人來學佛也很快就會進入這個佛法的領域。第四叫做因明(,因為的因,明天的明,),因明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理則學,要不然就是倫理學,倫理學,理則學,因明。第五叫做內明(,內外的內,內明,裡面……,內明),專思五乘因果的妙理,專門思惟五乘:人乘、天乘,這個小乘、中乘、大乘,有的人講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有人、天,加起來剛好五乘,五乘的因果妙理,內明,內心清清楚楚,所以這個五明就是說只要對這五項有精通的人來學佛,很快就通達這個佛法,比如說聲明,你若語言很行的時候你英文也懂,日文也懂,你要學佛,要看什麼經典,中文也懂就很厲害,日、英文一看就懂,台語會講,要去英國弘法,要去美國弘法,這個語言就很厲害。工巧明,工巧明就是工藝,比如說我很會煮素食,很會煮素食,我煮一桌素食給他們吃。咦!這素食也很好吃,方便度眾生。我很會插花,插得很美,這也是工巧明,歷算,我很會算這個農民曆,爺爺死了何時出殯,幾點會犯沖,稍微幫他算一下也能夠度眾生,叫做工巧明。若讀醫學院的人就最好了,讀醫學的人更好,讀醫學的人他就了解四大因緣觀空的東西,假合的東西,每天開刀,看,或是婦人生產,不淨,觀這個不淨觀,痛苦觀,無常觀,啊!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個美都是這件衣服穿著,這層皮包著而已,暈層皮若掀開來就全都是血、骨、肉,沒什麼美跟不美的東西,所以讀醫學的人,通達醫學的人很好學佛,因明,理則學,理則學是論理很厲害,辯才無礙,辯不贏他,他對這個哲學、論理學很厲害,因明(,因為的因)。那麼內明呢?就是這個人通達佛理,專門思惟五乘,持五戒就能夠得到我們人的色身,行十善就能夠夠到天上,修四諦法,證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法,證到辟支佛果,修六度萬行,證到菩薩果,整天都思惟這種因果的妙理,五明,所以五明簡單講就是很容易接近佛法,很容易來通達這個佛法,五明會輔助我們學佛,通達這個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陰陽,我們這《易經》講的陰陽,是不是?那麼這個星算,就是看哪一顆星,哪一顆星怎麼樣,觀星望斗的意思,觀星望斗,手屈指一算,這歌仔戲都這樣,他就知道楊麗花何時要出來,國王何時要出來,要怎麼擺,看歌仔戲也看得不少,手常常拗來拗去的,其實拗也一無所知,所以說要通達這個的人也不簡單,但是鳩摩羅什卻是博通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你看看!看他多行,行到這麼行。【莫不窮微盡奧。】盡奧,不知道台語的音要如何讀,窮微盡奧,很深、很微妙他都有辦法了解。【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稟大乘。】他跟隨這個須利耶蘇摩學這個大乘,他剛開始跟隨一個學小乘,叫做槃頭達多,學這個小乘,現在又跟隨這個須利耶蘇摩學這個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乘之非。】以前學小乘不對,都毀謗大乘。【於是】,因此,【傳習大乘。廣求要義。復到罽賓。】我們昨天講的新疆的喀什米爾,喀什米爾(,一個口再一個客人的客,什就是鳩摩羅什的什,米就是我們吃的米,爾就是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那個爾,喀什米爾),讀過地理的人都知道這個不是什麼很深的名詞,復到罽賓國【為其師】,為了他的師父【槃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理。】把筆拿起來,這一定要搞清楚,這個一乘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不可思不可議,是絕對的意思,這個一乘的道理不是一、二、三比較來的,因為沒有辦法講,絕對,所以他講:妙理,凡是世間理哲學,哲學的都是有相對的東西,包括小乘的東西都是有相對的東西,我們佛門不是,佛門是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所以一乘就是絕對,絕對。【達多感悟。】達多感悟就是槃頭達多,教化小乘的人,他師父感悟,就是悟到一乘的道理。【反禮為師。】反過來拜他為師,本來鳩摩羅什是他的學生,現在鳩摩羅什跟他講這個一乘的妙理,反過來他拜他為師。【什師不敢受。】鳩摩羅什不敢接受。(印宗法師禮六祖)

【其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拜來拜去何妨呢?【受禮何妨?】意思是說沒差別,你拜我,我也是拜你。

【及還龜茲。】龜茲就是新疆的庫車沙雅縣的地方。【名震諸國。其母知龜茲運衰。】說這個國土眾生造業很重,所以這個運就衰微。【辭往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告辭去這個印度。【進證三果。】他母親證到三果阿羅漢。

【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方等就是大乘經典,說這個大乘的經典是很深奧,是沒那麼簡單,【當闡秦都,】姚,姚秦嘛!秦都,應該發揚在秦都。【但於自身,少有不利。】意思是說你去弘法有人害你,就是對你不利。【奈何?】這奈何不是無奈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抄起來),你打算怎麼辦呢?意思是說去還是不去,奈何是徵求他的意思,奈何,你認為怎麼樣呢?這大乘經典這麼深奧應該在秦都弘揚,但是對於我們本身有一點不利,奈何,你有什麼打算呢?

【什曰:菩薩之道,利物亡軀,大化得行,雖當爐鑊無恨。

乃留龜茲。止新王寺。後為大秦。請入華夏。一生所譯。鹹共流通。】菩薩之道,要行菩薩道,要利眾生,物就是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亡軀,忘記自己的生命,大化是行,就是佛教若能流通,雖當爐鑊,爐鑊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炸油鍋,雖然被炸油鍋也沒有恨,只要把這個佛法能流傳出去,乃留龜茲,因此就留在這個龜茲國,住在,止就是住,住在新王寺,後來在大秦,呂光把他請入華夏裡面(,一生所翻譯的)。華夏就是中國。請入關內,一生所翻譯的,鹹共流通就是大家全都流通,我們現在每晚都在誦《彌陀經》,這本經就是鳩摩羅什翻譯的。

【昔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什師所譯經論,何以迄今,受持轉盛?】愈來愈多,大家念得這麼契合根機。

【答曰:此師七佛以來,為譯經法師,】七佛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倒算回去,倒算回去,毘舍那如來,迦葉如來,七佛,七佛,我們若在拜三千佛的時候,我們這個劫,劫,就有七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那麼上一劫有三尊,三接四剛好七佛,此師七佛以來,訪問團譯經法師。【以悟達為先,】悟達是過去一位國師,為先。【得佛遺寄之意。】遺寄就是得佛的菁華,佛所留下來的東西叫做遺寄。

【什師臨終自誓:若所譯經論,不違佛旨,當使焚身,舌根不壞。】就是這個舌頭……,你若到火葬場看你就知道,好幾千度,舌頭哪有說燒不壞,我們大家都不可能,大家都不可能,我們若燒不壞只有兩種,就是什麼,假牙齒,是假牙齒整排都是金的,裝金的都燒不壞,其實有的燒了也全都是滅,我們只有那個燒不壞,舌頭每個人都會燒壞,舌根不壞。

【迨火化後,】我們若火化之後。【果然一舌獨存。】果然有一個舌頭存在。【此師之舌,當與六方諸佛,廣長舌相同。】廣長舌相意思是辯才無礙,廣長舌,辯才無礙。當與六方諸佛,廣長舌相同,就是讚嘆的意思,就是不妄語的意思,就是智慧辯才無量的意思。【其所譯此經,自應可信也。

二譯經法師講竟。】講完。

三解經大師

分清楚,譯經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解經是將中文解釋得更清楚,你要搞清楚,解經就是要將這箇中文解釋得更清楚。

【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智旭疏,蕅益智旭解。

【講】明是朝號。】明朝的意思,【大師生於明朝。俗姓鍾。字振之。名際明。】所以古時候人有字也有名,不是像我們現在只有一個名字,什麼姓,什麼名,【又名聲。】就是鐘聲,鍾,姓鍾,又有一個名字叫做聲,叫起來叫做鐘聲。【始祖由汴梁南渡。】汴梁就是河南開封那個地方,我查這字典,這個汴梁是開封的別名,開封府,包青天在辦案的那個地方,南渡,從那裡下來,南渡,遷移的意思,我們現在所講的移民。【世居古吳。】這個吳國,吳國建國那個地方,生生世世祖先都住在古吳,古吳就是,古時候建國那個吳國,吳國。【母金氏。】古時候女眾沒有名字,男女不平等,所以男的有名字,女的沒有名字(,婦的最多是說林氏,張氏,冷氏(諧音:冷死),冷氏你不曾聽過,寒冷,冷,冷霜子,冷霜子讀成台灣話叫做寒,所以叫做寒氏,以前的女人都是一個字而已,一個字她也沒有什麼名字,讀作寒氏,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大家都有名字,大家都有名字,以前的人怎麼那麼瞧不起女人誰知道),現在男女平等,大家都有名字。【父岐仲公。】岐仲「公」就是對他父親的尊稱,叫做岐仲,叫做鍾岐仲,簡單講就是這樣。【持《大悲咒》十年。】你看人家持《大悲咒》十年生一個大師,送給他的兒子就是這個蕅益大師,他父親持《大悲咒》持念十年。【夢大士送子。遂生師。】所以這個也是有來歷的,他是父親持《大悲咒》十年才出生的,我出生的時候我母親不曾念什麼,我出生的時候她只在威望喊一聲肚子痛,產婆還沒來就生出來了,難怪我今天這麼會煮飯,真的,我在懺雲法師那裡都當庫頭,煮飯,眼睛一看我就知道怎麼煮,真的,這也有一套,出生也相當有來歷,煮飯師再來的。

【七歲即茹素。十二歲就外傅。】把筆拿起來,外傳就是出外求學,到外地求學,外傳就是到外地求學。【聞聖學。】噢!就聽到聖人講的學問。【即以千古自任。】這句話意思很深奧,千古自任就是說自過去到現在我聽到聖人,我也是跟聖人一樣,自任就是說我同古時候人那麼行,自任就是對自己很有信心,簡單講就是我慢的意思,有一點我慢,千古自任,自過去到現在他最行的意思。【誓滅佛老二教。】發願要滅佛教跟老子,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經》,要滅這兩教,看他多狂妄,你想想看!所以一個人在迷的時候他也不曉得是菩薩送來的,他自己本身他在造業他不曉得,有時候菩薩來示現,他也不曉得他是什麼人物再來的,到有一天他開悟他才知道,所以你看看!十二歲就求學,就聽到這個聖人的學問,就認為他跟古時候的人可以比擬,也是賢人、聖人,誓願要滅這個佛教跟老子,我們所講的道教,道家二教。【開葷酒。作論數十篇。】他也是文筆很好,才十二歲小孩而已,你想想看!很驚人,十二歲小孩而已,我們現在十二歲的小孩要寫一篇文章寫不來,十二歲他就發願要將這個佛教跟道家滅掉,你想想看這孩子多狂妄,狂妄,作論數十篇,數十篇的論文。【辟異端。】「辟」就是破除。「異端」就是跟他看法不同的,認為這個佛教,這個道教都是邪端。

【至十七歲閱《自知錄序》。】把筆拿起來,《自知錄》就是明朝雲棲袾宏大師,講這個善過二門,我們現在講的功過格,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再講一遍:明朝的雲棲(,雲就是天上的雲,棲就是一個木再一個妻子的妻,棲(棲)),雲棲和尚住在雲棲,叫什麼名字呢?叫做祩宏大師,祩宏大師,作這個《自知錄》,這本書是他的寫的,裡面在講什麼是善,什麼是過,他用一個表格,噢!我今天若是念佛三千句,噢!我作一個功德,我今天布施幾兩銀元,寫一個功德,我今天對人家惡口,去罵人,畫一個叉,我有過錯,我今天去陳說三寶,畫十個×,罪過很重,畫十個叉,自己每天,圓圈愈多,噢!功德就愈多,叉叉愈多,就覺得造惡愈多,《自知錄》就是這樣來的,整天就是在看那一張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所以我們在講的功過格就是從那裡傳來的。以【及《竹窗隨筆》。】把筆拿起來,《自知錄》有兩卷,《竹窗隨筆》有三卷,也是祩宏大師所作的,它的內容是講禪宗、淨土宗、天台、楞嚴的思想。(簡單地想到什麼就直接把它筆錄起來。你們一定要抄,要不然你們會搞不清楚我不騙你們,現在聽,聽得懂,也是祩宏大師,《竹窗隨筆》是三卷,《自知錄》是兩卷,內容是講暈個禪宗、淨土宗、天台宗、楞嚴的思想。)【乃不謗佛。】從十七歲之後看到這兩本書開始沒有毀謗佛教。【取所著論焚之。】拿他所著的這個論,所作的論都火化,毀掉,燒掉,知道過去錯了,所以若有人在毀謗佛、毀謗法、毀謗僧,有時候將來變成大師,不一定。

【二十歲注《論語》。】你想想看!二十歲註解這個《論語》,你看看!【大悟孔顔心法。】孔就是孔子,顏就是顏回,孔子的大弟子就是顏回,顏回。心法,心法。這就很奇怪,凡是聖人跟徒弟,徒弟都先死,佛祖跟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跟目犍連就先死,孔子跟顏回,顏回就先死,這很奇怪,後來我就看《大藏經》一直翻、翻、……,翻到佛祖的示現這本經,經典講:十方三世一切佛若是示現,他的大弟子一定先死,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所以先死,先死,跟隨我的人不曉得誰要先死,不曉得,我不是什麼佛祖、大師,可能沒那麼緊張,若死在師父之前,我看福報是比較大,念佛回向給他,在我之後死是比較悽慘,比較悽慘,若要死就趁早,趁早。所以他大悟孔子跟顏回的心法,這儒家也是這樣,聖人的徒弟,徒弟就是先死,很奇怪,很奇怪,後來我看《大藏經》才發現不可思議,原來這就是在演戲,生生世世,諸佛降世一定大弟子先死,一定大弟子先死。【是冬喪父。】父親死了。【聞《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出家修行。

【二十二歲。專志念佛。焚窗稿二千餘篇。】窗稿就是他的手稿,坐在窗戶邊寫的手稿,燒光光。

【二十三歲。聽《楞嚴經》。

二十四歲。一月中三夢憨山大師。】憨山大師也是明朝的四大師,這也不簡單,這個也是肉身不壞,憨山大師肉身不壞,肉身不壞,不簡單,憨山大師。【師往曹溪。】蕅益大師就往這個曹溪,曹溪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道場,六祖惠能大師的道場。【不能往從。】沒緣,不能去,不能往從就是無法去,一個徒弟要拜一個師父,沒有那個因緣跟沒有那個福報他就是不可能,所以很多女眾要來要求師父,前幾天也是一位護士寫一封信來,跪著寫,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無論如何都要開緣剃度,剃度,她無依無靠。我不會中計,你放心,女人看太多了,今天我就是曾被女眾搞過,我才體悟到佛祖講的一句話,實在是很行,女眾確實業障很重,確實真的,應該罵你才會消業障,確實的,你們回去求懺悔,女眾這張嘴巴,哪一間道場在亂都是女眾在亂,每間道場你去問都是女眾在亂,你慢慢去體會,哪一間道場在亂,男眾在亂?你曾看過男眾在亂,不曾。男眾在亂是脾氣壞,所以一個徒弟他要出家,不是說你今天要來住講堂你就待得住,你若沒有培養福,沒有認真來護持,護法就把你趕走,你待不住,我不騙你,你待不住,不是說你要來這間道場出家人家就要收留,即使收留你之後,你沒有那個福報你真的待不住,很奇怪,所以今天我若是不了解女眾,可能會被感動:來!剃度。現在不同,現在是老船長,不會暈船,你再怎麼哭泣,即使女眾跪在那裡哭泣,哭得磕破了頭,要自殺,我都不剃度,絕對不會,這點蓋章保證的,磕破了頭,我都不會剃度你,我三、四個徒弟輕鬆日子不過,我剃度(女眾)自找痲煩:慧律法師!又在吵架、相罵。整天就搞這些,我不騙你,整天就搞這些,道場也看得很多,我不是說……,當然女眾也有很有修行的,也是有,這不能否認的,很有修行的也有,但是說真的,你不相信試看看,女眾的道場你去住亂七八糟,亂七八糟。我們不要講人家的是非,我沒有講哪一間。所以他要去曹溪,六祖惠能大師這間道場,曹溪,不能往從,不能前往。【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師出家。】雪嶺師出家。跟隨雪嶺師出家。【命名智旭。】智慧,旭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智旭就是智慧,就是太陽,我們這智慧就像太陽從東邊起來。

【二十五歲。住徑山悟道。】把筆拿起來,徑山,浙江餘杭西北二十九公里。(我都查得很清楚:徑山在浙江省餘杭,余就是剩餘的余,杭就是杭州的杭,浙江餘杭西北二十九公里。)

【二十六歲。受菩薩戒。

二十八歲。母病篤。】母親病得很嚴重,很重、很重。【四刲肱不救。】那個字(刲kuī:割、刺、宰)念kuī(,二個圭,右邊一個刀,kuī,在kuī人家那個kuī)。肱,gōng。刲肱不救,刲就是割,割的意思。肱就是這個地方,這個肘部到這個腕部這個地方,(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這個地方。四次挖這隻手的肉要救他母親,不救,無法救,到底他這是燃香供佛,還是割起來供佛,還是割起來煮湯給他母親吃,這也沒有寫,誰知道,到底這個四次,割這個手臂的肉起來救他母親是怎麼救,他又沒有寫,可能是煮湯給他母親吃,煮薑絲,不然只寫四次割手肘的肉,又沒有寫,不曉得在講什麼,不救,他母親沒有救。【悲痛無限。】很痛心,但是了解生、老、病、死,所以說我今天打開電視,打開電視,我這個人看電視跟你們看電視不同,真的。打開電視,看這個豬哥亮,現在這個女孩穿得很少在跳舞,跳舞、跳舞,這個時候我就想:我現在這個時候若去度她,她一定會毀謗我,她這個時候她跳舞跳得很高興、很快樂,她是很有名望的人,但是她怎麼不想有一天百年之後一定要死,怎麼不想來學佛呢?所以我們就會感覺眾生很可憐,很可憐,她藉著暫時的刺激而忘記自己的生命,所以你們看電視有時候我也看,我看的跟你們看的不同,不同。我今天電視打開看到日本片,這日本人拐一個香港跟台灣,台灣,台灣的女孩到日本賣春,這支片是演得很悽慘,不去接客,用打的,用撞的,用踹的。我看那支片我心裡很痛心。我常常想:我們今天雖然出家,就算有一點病苦,今天這個女孩她被誘拐到日本,那支日本片也有講中文,若有這種情形她光是吃三餐她就吃不飽,每天賺的錢都被拿光光,她不自由,passport被拿走,passport把它拿走,把她關在日本那裡,現在想逃不能逃,不賺錢不行,賺不到錢也打,賺到錢全都拿光光,我們人生若遇到這種事你怎麼辦,我就會想:我看到這個就要勸告諸位,今天我們有一碗飯吃,我們有一間文殊講堂來聽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慈悲的師父要來講經,你有發心要來聽經,噢!這是無量劫的福報,福報!諸位!要把握,每個禮拜都來,不論聽不聽得懂,結一個善緣。我看到這個我就會想:今天我們若有這種情形,你多會修行,光是打,你就被打死,揍,你就被揍死,所以說我們若有這個因緣學佛要把握,把握,把握。底下說:悲痛無限,我們一個人到父母親死了他才覺悟。【喪葬盡禮。】出殯盡他的禮。【誓往深山。掩關修道。】到深山林中閉關修行。【關中大病。】在關中裡面生大病。【乃以參禪工夫。】參禪就是明心見性。【求生淨土。】求往生極樂世界。

【三十歲出關。】三十歲出關,這樣就是說閉關兩年。【始述《毗尼事義集要》。】毗尼,把筆拿起來,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開始寫這個戒律事義集要。

【三十二歲。方究心台宗。】究心就是專心天台宗的研究,三十二歲就是專心下去研究天台宗。

【三十七歲後。宏化諸方。】我今年剛好三十七,三十七,剛好跟這位蕅益大師同年紀,人家這麼有成就,閉過關,參禪,開過悟,又研究天台宗這麼有成就,而我呢?很可憐,只是照這本這樣念有辦法而已,又沒有成就,所以你們拜到沒有成就的師父,稍微忍耐一下,稍微忍耐一下,不過我多少還看得懂,還不錯,怕看不懂就慘了,所以諸位委屈一下,拜師父拜到比較差勁的。宏化諸方。【著述各種經論疏解。計四十八種。約三百餘卷。】我看整天都在寫書。

【五十七歲。圓寂於靈峰。

越三年。】他的徒弟,【門人】就是徒弟,【開龕荼毗。】荼毗就是火化。門從開龕荼毗,開龕就是火化,開龕就是開這個坐缸裡面的東西,把他封在裡面的龕,我們所講的佛龕、佛龕,荼毗就是火化。【見趺坐巍然。】看到他還坐在那裡,巍然,很端莊坐在那裡,就像活人一樣。【髮長覆耳。】坐在裡面頭髮又繼續一直長、一直長,長到耳朵,所以這也是有來歷的,若是我,我沒辦法,不可能,不可能。【面貌如生。】這個貌相就像活人一樣。【火化後。牙齒俱不壞。】以前他們沒有這個金牙齒,以前沒有假牙,所以這都是真的,燒不壞,【與羅什法師。舌相不壞。同一徵信。】就是讓人相信,這個人確實很了不起,確實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大師生前遺囑。荼毗後。】就是火化之後。【將靈骨研砞。】研砞(mò,碎石),砞就是碎的意思,把它磨,磨碎。【和面為餅】做餅。做這個餅【餌。】餅餌。餅餌就是做這個餅,一塊一塊【散放山水之中。】讓這個小鳥吃,水中讓魚吃。【以結衆生之緣。後衆門人。不敢從】不敢將他的骨頭【粉骴】骴就是死人的骨頭還有肉叫做骴,殘骨,剩下來的骨頭但是還黏著有肉,殘餘的肉,我們現在所講的肉骨,熬湯的肉骨,過去沒有學佛也吃很多,排骨湯,現在嚇死了,不敢將這個粉骴把它磨碎,磨碎,死人的骨頭還有肉,粉骴【遺囑。】粉骴遺囑,粉骴就是把它磨碎,死人的骨頭還有肉,不敢,他的徒弟不敢這樣做,哪有說師父死了,骨頭把它磨成粉,放著讓小鳥吃,水,魚吃,對不對?所以你看我們人差多少,我們人若要把他火葬他就怕得要命,還跟他說骨頭要把他磨成粉,怕死了,對不對?人家大師得道的,知道這個色身會敗壞,磨一磨丟給魚吃,對不對?我想說我這把老骨頭不知要放在哪裡,我也曾這麼想過,想:我這把骨頭要放在哪裡。若要放在五樓讓人家拜,人家會嚇到,下次不敢到文殊講堂,因為我這裡是開基祖師,若要放在地下室,地下室有糞坑,若薰到我,我會受不了,若放在上面又怕人家嚇到,這堆老骨頭現在不曉得要放在哪裡,不可能到後來我看還是選一個三樓,骨頭放在那裡,一點點而已,我這個人一百五十八而已,燒一燒,我看拿這個裝,我看就夠裝了。徒弟慈悲,不要把我丟掉,我會沒地方可住,三餐點個香,吃飯稍微叫一下,這不要鼓掌,這沒什麼好鼓掌,我的意思是:還不曉得誰先死,說不定你先死也不一定。底下,【遂奉骨。塔於靈峰大殿之右。】「塔」就是當動詞,塔就是安放在,那個不能念tǎ於靈峰大殿之右,不能這樣講,tà於靈峰大殿之右,當動詞,就是安放。放在靈峰大殿右邊。

【西有。是大師之別號。此號根據本經。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此告以依報實有)。】確確實實有這個極樂世界。【其土有佛。】極樂世界有一尊佛,【號阿彌陀。】叫做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不是過去佛,不是未來佛,是現在佛,現在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現在在那裡講經,今現在說法,現在在說法。【(此告以正報實有)。】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確實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依報,有一個正報,全都確確實實。【即是西方依正二報。皆是實有。故號西有。並非寓言。】寓言就是烏托邦,不是一種寓言,不是一種寄託,不實在的東西,是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亦非理想。】有人說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度眾生,方便講一個假的地方,下地獄,釋迦牟尼佛講假的,哪一個才講真的,傻瓜!決定有極樂世界,決定有阿彌陀佛,相信,絕對的相信,要不然過去千百萬人臨命終的時候念佛往生,面貌如生,坐缸坐化,燒出舍利子,聞到香味,聽到音樂,看到佛,難道那都是假的,對不對?佛祖若騙我們,我們中國人怎麼這麼多人往生,所以要了解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因無人知。故佛舉告舍利弗。】舍利弗是大智慧第一,所以佛就對大智慧第一這麼說,意思就是這本經要有智慧的人才聽得懂。【實有西方極樂之依正。】依報就是這個環境,正報就是這個阿彌陀佛確實有,【不可偏理而廢事也。】不能偏於道理,廢掉事相。

【沙門。為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稱。】凡是出家都叫沙門。【譯雲勤息。】勤息,很精進,【謂勤修戒定慧。】很努力修這個戒律,修這個定,修這個智慧。【息滅】息就是滅,滅這個【貪】滅這個【嗔】滅這個【痴。又曰識心達本源。】這裡寫一個,識心達本源就是見本性,識心就是明了,這識不是分別的意思,是悟到,悟到我們的心,本源就是佛性,悟到我們的心,回歸到我們的本性,悟到我們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本性。【故號為沙門。此二字實不易稱。】稱沙門不簡單。

○【沙門有四種分別。一勝道沙門。】就是有證果的意思,證果的意思。【三乘】就是菩薩、緣覺跟這個聲聞,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三乘【聖衆。修證道果者。二說道沙門。】就是講經的法師。【代佛宏化。說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他沒有說法,但是他是持戒,修自己,【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門。破戒比丘。玷污佛門者。蕅公是前三種沙門。

蕅益。乃是大師精修淨業之號。】精修,認真修行這個淨土法門。【蕅為蓮之因。由蕅而生荷。】荷再【開華。結蓮。蓮即蕅之果。意以種蕅。有得蓮之益。】叫做蕅益,有得到這個蓮的益處,意思稱蕅,就能夠得到蓮,有這種益處,好處的意思,【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蓮華。橫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是大師法諱。】就是大師的名字,法號,【旭為清晨】這個早晨,【東升之日。】剛出來的太陽,【其師以其智慧。譬如東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釋。將本經重要之義理。綱要之心宗。一一解釋。令得顯明也。】顯明。【三解經大師講竟。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甲初序法門二序註疏】先講解法門

【初科又分二乙初總序多門二別顯淨宗

乙初總序多門

【序】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簡單講就是說諸佛菩薩憫念眾生,憫念眾生迷了,他隨機來施化,雖然歸元不二,歸元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無二,目的相同,但是方便有多門。

【講】原夫。是起語之辭。諸佛者。諸是眾多之謂也。即指過去現在。十方一切諸佛。佛佛道同。】為什麼呢?因為諸佛都見到本性,見到本性就破掉我空,破掉這個法空,我也空,法也空,他證悟到究竟空,所以本性的東西全都一樣,只是願力不同,所以這叫做佛佛道同,【同以無緣之大慈。】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對眾生的大慈沒有任何的條件,沒有條件的慈。【同體之大悲。】同體就是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諸佛菩薩【憫念眾生。】本性就是佛,所以起這個大悲心,大悲心,憫念眾生,憫念眾生。【憫者哀憫。】憫就是哀憫的意思,【即大悲之用。念者護念。即大慈之用。群迷範圍廣大。指九法界眾生之多。】九法界就是菩薩、聲聞、緣覺,還有六道輪迴,九法界。【六凡眾生(即三界內六道凡夫)。】叫做六凡的眾生。【於本來無我。妄執此身為實】實在在的【我。迷卻我空之理。】實在講這個色身是短暫的,所以禪宗常常在參,我還沒有出生以前我是什麼,我死了之後我又是誰,這樣參,這樣參,這樣參,參完之後你就會發現每一個一秒鐘剎那之間變化的東西,無常的東西就是假的東西,就是緣起性空的東西,這樣就對每一個念頭、生滅法,放下,放掉,得失的觀念都放下,慢慢就見到我們的本性,見到我們的本性,我們現在就是執著我們的色身就是實實在在的我,所以在五欲六塵裡面打滾,一切就為了我,一切執著就為了我,雖然他有聽到佛法,雖然他也知道我空,但是沒有實際去觀照,沒有實際去證道,所以他不能得到利益,佛法也是聽很多,但是不能運用,不能運用,所以迷卻我空之道理,【於本來無法。】無法就是無生。本來當下就是無生的,緣起法嘛!緣起就是條件所造成的緣起,本性就是空,所以本來就沒有,【妄執心外有實法。】他妄執心外有法,就會愛面子,他就會怕人家念,他就喜愛這個順境,不要有逆境,他就確確實實執著這世間有實在的世間,執著這實在的世間就產生內心的一種標準,跟我不和的就是敵人,就是敵人,跟我合得來的就是朋友,變成這樣,妄執,虛妄來執著心外有實實在在的法,有名可得,有利可得,他不知道兩手放掉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知道來也空,去也空,雙手空空,大家都會念,哪一個不會念,就是三歲小孩他也會念,之大有沒有在用功,所以一個修行人要在境界現前,才能夠看出他的功夫,境界沒有現前,大家都能夠講大話,講很好聽的話,所以要觀察一個人必須要在逆境,順境觀察,觀察不出來,所以妄執心外有實法,【迷卻法空之理。】他迷卻這個我空的道理,他執為實在,迷卻外面有法,實在的法,對這個法空的道理不了解,【二乘之人(阿羅漢、辟支佛)。灰身泯智。趣向偏空。】灰身泯智就是這個身體去掉,泯智就是去掉,這個世間的分別心,泯智就是去掉,我們所講的去掉第六意識叫做泯智。灰身泯智,智不是智慧的智,灰身就是身體去掉,我們所講的入涅槃,泯智就是去掉這人分別,趨向偏空,偏空,他只有破掉我空,他不能破掉法空,他破掉我執,當下他就證到我空,所以叫做偏空,迷卻真空的道理,他有偏,只想自己入涅槃,不敢出來度眾生,怕出來度眾生煩惱、痛苦,煩惱、痛苦。所以【迷卻真空之理。權教菩薩。未悟真如。】權教就是方便權巧,但是他沒有證到真如的本性,【所修不能離相。】離相,在旁邊寫兩個字,就是空一切,空掉一切。我們離相就是空掉一切,禪宗講的一塵不染,我們講的一塵不染。你若執相,事事你都痛苦,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離相,修行最重要的要離相,離一切相才是真如,要記得!若是要證悟到我們的本性就是離相,講一個比較簡單的相就是叫你要放下,簡單講就是這樣,若講離相一般有時候會誤會離開這個相跑到深山林中,這樣也是執相,你離開都市跑到深山林中,你也執深山林中,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離開都市執著深山林中也是執,離開這裡執那裡還不是一樣,離相而亦相就是即相而離相,在事相當中沒有被污染到,沒有被污染到,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離相若就現在的名詞來講,就是清清楚楚很能放得下,簡單講就是這樣,秒秒安詳,每一秒都活得很慈祥,很安詳,離相就是沒有被染污、被染污到。【迷卻圓中之理。】迷卻這個圓中,圓中,圓滿的道理,圓中,我們現在所講的中庸之道,中道,圓中的道理就是圓滿成就佛道的道理,他不了解。【九界之迷雖分輕重。】九法界,九界就是九法界,三乘六凡,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三界,三乘嘛!六凡就是六道凡夫,加起來就是九界嘛!九界之迷雖分輕重,也有輕也有重。【其為無明所覆。一也。】全都被無明遮住,大家都一樣,一定要到諸佛的境界叫做業盡情空,業盡了,情,所有的感情都斷盡了,只有剩下慈悲心而已,所以說我們學佛學這個慈悲,慈悲從哪裡來?從這個愛來,愛的升華就是慈悲,所以你若是真的疼你的太太,或者你真的照顧你的先生,要度他來學佛,有的太太要聽這個經就要用騙的,我今晚到夜市走一走,就跑來文殊講堂偷聽經,回去的時候趕快把工作做一做,所以說有時候若不是佛法的家庭,學這個佛很痛苦,很痛苦,得要遮遮掩掩,好像在討客兄(紅杏出牆),很痛苦,很痛苦。所以有時候有須要度你先生來學佛,也有須要度你的太太來學佛,因為都被無明遮住,我們在拜佛要求覺悟,我們清清楚楚,他說你迷,甚至要打你,你先生會比慧律法師還差勁,怎麼你一天沒看到他會死,不是,人家不是來看師父的,你不要誤會,人家是來看本性的,人家是來看佛法的,夫妻吵架,罵他太太在:你啊!被慧律法師迷走了,你啊!我告訴他:我不會迷人。我又不會亂拋媚眼,我這眼睛很正派都不敢亂看,不要這樣講,這樣講傷到感情,他太太每天來,現在離不開師父,這講堂,講實在的我很少跟女眾講話,說真的,我現在也怕到了,被人家擺了一道,我也嚇到,破膽了,不太敢跟女眾講話,所以整天都躺起來,不敢跟女眾講話,十年以內要好好遠離女眾,所以說我們眾生的迷很深,很深!諸位!你若學佛佛當中有受到什麼逆境,這都難免的,難免的,有的女眾罪多重呢?業障多重呢?她告訴她先生:我寧願讓你到外面娶小老婆,就是不願讓你聽慧律法師講經。你想想看!看有多天才,你看看!她寧願讓他娶小老婆,就是不願讓他來聽經,她只怕什麼?怕她先生來出家,她以為剃度很簡單,可憐,真的很可憐,你不知道眾生可憐,你若不相信到市場繞一圈,造業的,大家都是在造業,買葷,大家都是在造業,真正有覺悟的有幾個,你站在火車站看一看,進去看一看,芸芸的眾生穿梭,你問他到底在忙什麼,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不知道,迷迷糊糊,若有人出家,唉!那出家人你看看,沒有用才出家,人家在修行,要成佛做聖人還在笑人家,看有多可憐,所以說度眾生都隨緣,所以有的人問:師父!若要拿初機的錄音帶給人家聽要先聽什麼?《正信的佛教》,聽了就入門,拿《正信的佛教》,《智慧的與人生》,不曾聽過,拿這兩套給他聽,聽了就入門,半句話他都不敢講。有的說:喂!師父!不然我叫我先生來,讓你跟他比較一下。我說:我沒有那個時間,我要度你先生,我不如度千百萬的眾生,我為什麼要度你先生,他有多偉大,他到外面怎麼樣跟我沒有關係,我度眾生比較重要,所以這【隨機施化者。諸佛轉八識成四智。】我們那天有講過,轉前五識,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諸佛轉八識,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我們眾生所作就是業,但是諸佛前面五識已經變成智慧了,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無漏的意思,轉第六意識叫做【有妙觀察智。】他有辦法觀察眾生的根機,有緣,他一句話就把他度來,無緣,你多會度,真的,你無緣,你再煮湯圓、綠豆湯,聽經之後每天都有什麼湯可喝,他都不會來,你若真的跟佛有緣的,跟這個講堂有緣的,他生生世世是大修行的人,你都不用煮綠豆湯,他自然從台北就跑來,這是很奇怪,有緣就是有緣,無緣,你再怎麼樣都沒辦法,確實沒有辦法,這我試過太多次,你再多會度就是沒辦法,有時候你就師父很行,不一定,師父很行,有時候度笨的眾生,沒有不被徒弟氣的,他不聽我們的,很奇怪,所以一個人一個緣,一個人一個緣,佛祖他很行,也有跟佛祖無緣的,也是有,度不來,度不入門,所以佛祖有妙觀察智,【能觀察眾生。是何種機。為說何種法。是隨其機宜。施以教化。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

又。諸佛稱為無上醫王。能醫眾生各種心病。】所以說法師也可以說我是醫生,專門治眾生的病。【如醫師對症。開方授藥。】授藥,開這個藥給他。【自可藥到病除矣。】不是命除,藥到命除,那是蒙古大夫,自然能夠藥到病除,【隨機施化。為度生之唯一方法。】所以說做法師很難就是這樣,以前我在講經針對好幾萬個眾生,中華體育館,人家講:這講得太淺,現在我來講這個《彌陀經要義》,是真正要講佛法的,要深奧一點,我去看看,三樓沒有人,二樓一半,四樓剩前面五排在桌子前寫字而已,總共加起來不會超過四百個,真的要講佛法,我現在真的要講佛法,沒人,講什麼比較多人,講笑話比較多人,你講整場,笑整晚,噢!那法師很會講,講這個,不曉得講什麼,沒有一句聽得懂,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到後來傻傻的,不曉得在講什麼,回家睡比較比較有精神,真的要講佛法,你不是說師父講得太淺,現在真的在講深奧,真的佛法就在這裡,剩多少個?剩三、四百個而已,真正在修的,對不對?沒辦法,做一個法師有多難?根本就很困難,人家只愛聽故事,聽笑話,笑話講完那要講什麼,不知要講什麼?當然講佛法,現在真的在講佛法你就不來,真的要讓他開悟,要讓他往生,他就不來,對不對?所以回去多少邀幾個來捧場,不然沒有人,再多講兩個月要關門,沒人,太深奧,這個時候還不夠深奧,到後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不是讀大學你就聽得懂,後面你就知道了,現在這裡還很簡單,現在還很簡單,講到四土那個地方,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你想想在佛學院上課,以後要當法師的,你想想看講這本講到那裡摸不著頭緒,當法師的書都讀很多,光是講淨土四土而已就摸不著頭緒,不要說你們,所以不要高興得太早。底下,隨機施化,為度眾生唯一辦法。【如不淨錯施於爐鞴。】錯施就是方法錯誤。【數息不利於冢人。】冢人就是守護墳場的,意思就是說不淨錯施於爐鞴(bèi:古代的鼓風吹火器),就是說那爐鞴,以前有風箱,爐鞴,就是風箱,以前若在打鐵的時候都有灌風,噓,噓,你知道吧!風,灌風,以前沒有電,電,風扇一吹,噢!風就一起旋轉,它沒有這樣,以前都是用手拉,手要拉,知道嗎?你曾看那個西部的快槍俠,人家西部用那個馬蹄,做那個馬蹄,或是做那個槍,本部快槍俠在燒那個,燒鐵,紅通通的那種,風箱,這爐鞴就是風箱。現在佛的徒弟教錯方法,在風箱那個地方的工人教他修不淨觀,現在教這個守護死人的,守護墳場的才教他數息觀,不淨觀就是觀我們四大,死的時候蟲,觀察我們大便、小便,大腸、小腸、血,觀這個骯髒,觀不淨觀,觀這個冢人,冢人就是說管理死人,數息不利於冢人,他在看守死人,你才教他數息觀,【皆不能受益。】就是說修很久都不會得道,你要守護那個風箱,噓……,阿彌陀佛,守護死人那個要叫他修不淨觀,他常常看死人,你教他數息觀怎麼對,對不對?你教他要用……,守護死人要跟他講不淨觀,每天看死人快腐爛了,棺材掀開沒有爛,所以我說若要看不淨觀要什麼才會刺激你知道嗎?埋下去一個月,或是二個月,都爛一半的,蟲正在啃的時候,棺材把它打開,馬上開悟,真的,你若人死還不會恐怖,人死怎麼會恐怖,你就要棺材埋下去二個月,三個月,還沒有爛,棺材挖下去打開,臭味逼人,腐屍的臭味,你立刻會覺得這個結婚,這個男女,你馬上就了解確實要修行,確實要修行,這色身骯髒,不淨,而且不能讓我們得到快樂,有這個色身是痛苦的,馬上就覺悟,哪一個多美都一樣,都一樣,以前楊貴妃、貂嬋、王昭君,而今呢?跑到哪裡去了,沒有了,多美,所以說修行方法一定要對。

底下就解釋:【昔有二人。】過去有二個人,【投佛出家。】跟隨佛出家。【一是】,這個字錯誤,這個是掣,掣,這個不是「製(制)」,這個底下這個字應該是錯誤,一個制,底下一個手,一個手,這個字我看是不對,這個「掣」是拉引的意思,【制(掣)爐鞴之人。】讀成「製(制)」,制那就不對了,怎麼制爐鞴之人呢?這樣對嗎?這個地方我想很久,我看這句是不對,應該是「掣」,掣就是拉,拉這個風箱的人,這個制底下一個手,這樣這個字才對,你如果叫做制,製造什麼東西,還是制爐鞴之人,是不是在製鐵,所以這句我也想很久,所以我們暫時用這個。拉這個風箱之人,掣就是拉跟引,制底下一個手,一個手,這個掣爐鞴之人,【一是守冢墓之人。】冢墓之人。【佛弟子授制(掣)爐鞴者。】拉引這個風箱的人。【以不淨觀工夫。】沒有得道,修錯方法。【授守冢墓者。以數息觀工夫。二人依教修觀。皆不得益。】準備還俗了,【遂同欲還俗。】修得沒有證果,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佛呼而問之】佛知道【:汝二人何欲還俗。】你為什麼要還俗呢?【乃將依教修觀。不得益之故。稟明於佛。佛囑不必還俗。】你們兩個人交換,守墳墓的人你來修不淨觀,打鐵的人修數息觀。【汝二人易觀修之。】改變過來。【自能得道。要制(掣)爐鞴者。修數息觀。守冢墓者。作不淨觀。二人不久。皆得道果。此即隨機施化。易於得益之明證也。】證明。

【凡為善知識者。應當通達。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一切法門。隨眾生機。而為宣說。】凡是善知識應該通達,這位是大乘的根機,我們要教他頓悟法門,這位是小乘的根機,要修四諦法,經觀苦,世間是痛苦,這個人整天就是打扮得很美,整天就是打扮得很美,就是一直執著他這個色身是很美,教他不淨觀,不淨觀,這個人很窮每天埋怨,教他修世間是苦,世間是苦,本來世間就是痛苦,所以說小乘根機偏,這個人修的都是小乘的《四阿含經》這個四諦法,現在教化修六度這個菩薩法,回小向大,這個人圓教的根機,修一乘,當下頓悟,大小偏圓,大乘的根器,小乘的根器,偏就是偏空,圓就是圓教的思想,權實頓漸,權呢?我們這個眾生根機不夠,所以你要巧度眾生。師父!皈依可以抽菸(同「煙」)嗎?可以。慢慢度他入門,權巧。師父!出家之後還可不可以戴玉環?出家之後最好是不要,若要出家,若以前紋眼線怎麼辦?以前紋眼線沒有關係,出家剃度也是很好看。她就來剃度,剃度,很多。以前耳朵鑽一個洞,現在要出家怎麼辦?沒有關係,人家出家不會看你那個耳洞,你儘管來剃度。慢慢教導他。實呢?實在的東西,實在的東西就是說真如,這個個根機太利,不用找什麼方法,一下子就規定他,早課、晚課、持咒,一下子就講《六祖壇經》,悟到本性,根機利,頓。底下,頓就是當下利物,根機太利。漸就是根機不夠,要慢慢、慢慢教他。一切法門,隨眾生根機,而為宣說。【因眾生根性不同。樂欲各異。】這個「樂」是讀作yào,不是讀作lè,「樂欲各異」就是希望全都不同。(「樂(lè)欲各異」,那笑死人了。以前有一個人讀作lè、lè、lè,若三個字都讀作lè,那是很嚴重,那三句要讀讀作yuè、yào、lè,第一叫做yuè,第二叫做yào,第三讀作lè,讀作yuè、yào、lè,若不會,老師看到那三個字都一樣的,lè、lè、lè同學,嚴重了,lè、lè、lè同學,所以樂(yào)欲各異。)【只得俯就機宜。】俯就就是比較委屈,根據眾生的根機方便。【曲垂方便。】曲垂就是婉轉的慈悲。垂就是接引,方便。【而饒益之。】而饒益之。【是為善知識。

○若偏執一門。自是他非。排擯異己。無論法門如何。皆非善調物情。廣行化導者。】這句話太厲害,這句話太厲害,高僧就是高僧,講這個話就是高僧。我們今天這個台灣很嚴重。啊!我師父是從哪裡來,持戒是清淨,日中是一食,當然這很有修行,讚嘆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有神通,這個法師會看人家面相,會排地理,我師父是很行,全台灣省的法師都沒修行,只有這個法師有修行而已,這很不好,來我們講堂千萬不要這樣,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他這個道場是為眾生,沒有自私自利,我們都要隨喜,所以我這個門是開放的,來文殊講堂我們覺得這裡有法可得,我們來,對不對?諸位你若去十方道場,我也不會嫉妒,最好是別人可以代替我的任務,度、度……,度到剩五個,十個,這樣我任務完成,我與眾生無緣,這個文殊講堂就……,關門,關門我就休息,休息,我不會嫉妒說我這裡沒有人,或是別處的眾生,道場很多人,我不會這樣,我絕對不會這樣,別人度很多我反而高興,我們就休息,這是我們休息的時間,所以做法師要有這種度量,所以我這間道場遍十方,你要去哪一間道場都沒有關係,你要拜百個法師也沒有關係,沒有說一師一門,一師一教,來我這裡的時候,你若要去別的道場,我就跟蹤你:師父叫你不要來你還來。躲著,作間諜,作間諜,探看看,你本來在講堂聽經,你們一群人都來,大門打開,自己看怎麼走,聽不合意的出去,聽合意的進來,很簡單,我沒有為了你去哪一間道場而煩惱而痛苦,我這個人才沒那麼傻,對不對?我這裡若沒有經費,三餐有得吃就好了,現在我要把這個權利交出來,要成立這個基金會,我們三餐有得吃就好了,水電費有得繳就好了,你不知道我們這水電,包括我們這裡清掃,一個月要花多少?花三十萬,三十萬,電燈前面這裡好幾千燭光,一盞二、三千燭光,你知道嗎?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得比較清楚,聽了會歡喜心,為了讓大家光線夠,冷氣都準備好,地上大理石,就是要讓眾生起歡喜心,所以我要是度,我要是度、度、……,度到後來沒有人,啊!我們福報不夠,還是我們自己煮飯自己吃就好,沒辦法,不是我不度眾生,我度到後來沒有人,不然你叫我怎麼辦,我難道要向你跪,拜託你來聽經,我不會這樣,這樣表示緣已經盡了,老身要退休了,可惜,我怎樣說都有人,像你們這些樓下好幾百個,我再怎麼講都有人,有人就要講,對不對?講到最後沒有人再作打算,至少還剩三個在聽,我的徒弟還有二、三個,所以說若偏執一門,諸位!這句很重要,自是非他,誹謗別人,他非,自己對別人都不對,只有我師父有神通,我師父持戒清淨,台灣都沒有佛法,這不要這樣講法,不要這樣講法,這樣講很傷人家的心,很傷人家的心,排擯異己,跟自己不同的全都誹謗,無論法門如何,這都不是善調物情,都不是好事情,廣行化導,這也不能廣行來化導。【如世專科醫師。其利不溥也。】這個不溥就是普遍的普, 這個字就是普遍的普。

【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者。諸佛說法。無非指示眾生。一條歸元之路。元即本元真心。】本性,我們的真心。【眾生最初。一念迷情妄動。乃迷真起妄。】迷這個真性,起這個虛妄。【背本逐末。】本就是本性,這個末就是意識,五欲六塵,背本就是違背我們的本性,追求這個不重要的分別環境,六根、六塵、六識,【所以流轉生死。長劫不休。諸佛說法。示以歸元之路。一歸本元。無有二致。】一回到本地就是沒有兩樣,就是絕對的,【惟一清淨本心。】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講這個就是講清淨心,清淨本心,要清淨本心從哪裡,從放下,從寬恕,不要計較,不要跟世俗人……,所以我為什麼每次來要誦一次戒律,誦一次戒律,世俗人,遠俗事,俗家人事如痲,這樣我們就不能清淨了,難道不是這樣?【而所教方便。修證法門。別有八萬四千。故謂之】法門很多叫做【多門。如千徑九逵。】逵,kuí,二聲逵(四通八達的道路),jìng四聲徑,像在教國小,如千徑,把筆拿起來,千徑就是小路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千百條的小路,九條的大路,每一條【皆達王城也。】以前的人沒聽過這個義大利有一個羅馬,條條道路通羅馬,如千徑九逵,徑,徑就是小路,東北人講的徑,就是小路,通達達到王城,國王所住的地方。【初總序多門講竟。】這樣,你看剛好講到這裡,講到這裡。

乙二 別顯淨宗 分二科 丙初 淨土橫超勝 二 特顯持名勝

今初 淨土橫超勝

【序】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即心是佛,即佛是心」。

【講】然字。轉語之辭。上雲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法門之中。揀擇其至直捷。而不紆緩。】不會延長時間直接的是什麼呢?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說我們要選擇一個直接而不紆緩,這個紆字就是慢的意思,慢的意思,不會繞圈子,不會很慢,直接要來成佛,最快的,【至圓頓。】最圓滿,最快的,頓就是剎那之間就悟到,頓,頓悟。【而非偏漸者。】偏就是小乘的偏,漸就是眾生的根機不夠,不是偏,不是漸,【莫若念佛法門。】沒有一樣比念佛法門更快。【求生淨土。念佛法門。但持洪名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橫超三界。徑登不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念得熟,念得入心,二十四小時都守住這句,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念得清清楚楚,心都觀照得清清楚楚在念,聽自己的聲音,那麼清清楚楚,一直用功,只要靠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直接超越三界,就是跳出六道輪迴,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可以說跳出六道輪迴,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也可以說四生:胎、濕、卵、化。也可以說九有,也可以說二十五有,這在《十四講表》都有,徑登不退,【疾趣菩提。】很快就可以達到菩提,菩提就是覺悟,成佛的意思。【其直捷圓頓。為何如耶?】你看!有這麼快,這麼圓滿,在短期間就能夠成就只有這個念佛法門,所以我們要講這個《淨土五經》,道場開始必須要先奠定這個淨土的基礎,一定要這麼做。

【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為淨宗特點。一切法門。皆豎出三界。不能橫超三界。】豎出就是……,豎,從上面一直上去,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橫就是這樣一下子就到了,一下子就到。【豎出則難。橫超則易。】很簡單的意思。【今有一喻。喻如蟲生竹中。若從竹節。一節一節咬穿。】一節一節咬穿。【向竹梢】竹梢,稍就是末端的意思,向這個竹梢,向竹尾一直咬下去,末端【而出者。此喻豎出三界。】從直的,豎就是直,一直向天上咬上去,咬到那根竹子……,還沒咬完那隻蟲就死了,豎出三界。我們要修其他的法門,要了生脫死,還沒有修到成就就死光了,生命太短,生命太短,要在三、五個月裡面,三年、五年裡面,專心念佛,大家都會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你是八十歲的,今天來聽經也有辦法,即使你七十歲來也沒關係,即使你生重病快死的人也沒關係,為什麼?只要心念抓得穩,一心念佛,兩件事情最重要,要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相信有一尊阿彌陀佛,這兩項條件最重要,絕對有極樂世界,我相信絕對有一尊阿彌陀佛,一心信念都不退,臨命終絕對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最重要的觀點,比如說向竹梢一直出者,像豎出三界,往天上上去,豎出三界。【何等為難。】你看這有多困難。【若從竹邊。咬穿一洞而出者。】看這樣多快。【此喻橫超三界。何等容易。此即直捷圓頓之譬喻也。】因此我們若要修別的法門,有的人參禪、參禪,啊!參到六十歲了,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本性還要繼續長養聖胎,這個聖胎,解悟不行,還要證悟,解悟是說他了解修行怎麼修行,不會走錯路,必須要證悟,證悟就是真正發揮我們本性的光明出來,解悟不行,必須要證悟,【初淨土橫超勝講竟。】現在要:

丙二特顯持名勝

【序】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這就是告訴你所有的念佛法門,很多念佛法門,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切你如何用功,沒有一樣比信願,就是深信切願,深信佛的話,切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句佛號念到死,專持名號,一句佛號念到死,都沒有改變,這就是最簡單,最穩當,最簡單的意思就是說無論你的根機如何,無論你的事業如何。「不簡機務」沒有選擇你的根機差,簡單,大家都會念,孩子也會念,老人也會念,生病也會念,全都會念,最簡單的,穩當呢?「不假」種種的「方便」,不用觀想,不用拜佛,也不用拜懺,也不用怎樣持咒,全都不用,任何方便都不用,直接深信切願念佛,沒有一樣比這個更殊勝就是持名念佛。

【講】念佛一門。而分四種。一實相念佛。二觀想念佛。三觀像念佛。四持名念佛。】什麼叫做實相念佛呢?這實相念佛就比較深奧,實相念佛就是證悟到無生法忍,由本性散發出無念而念,念而不念的這種念佛的功夫,意思是開悟,開悟的人他在念佛他即使不念,他清淨心自然就有佛號跑出來,雖然有清淨心的念頭在念,但是他不是故意在念,他是本性在念,但是有一種人他誤解,這個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大大誤解,怎樣誤解呢?他整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念久了,相當有功夫了,他沒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這心中一直念佛,耳朵聽到佛號,在座諸位!這樣是不是實相念佛,不是,這樣跟實相念佛完全沒有關係,那叫做事相暫時,這是事相念佛念到暫時伏這個煩惱,沒有斷煩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念到習慣了,眼睛睜開,從早上一直念,這是類似的事一心不亂,不是實相念佛,這絕對不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他根本不用念,開悟,證悟到清淨心,清淨心具足一切念,一切念當下無所念,無所念裡面念有作用,所以我講實相仿佛必須要用禪宗解釋才有辦法了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兩句話就是解釋實相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要分作聖人跟凡夫的角度,以凡夫而言念而不念全都是念,為什麼?他在念佛,意識心在作用,而不念,他若沒有在念,他也是意識心在作用,不念而念,他若沒有念,但是他也想要念,他也是意識心在作用,雖然他沒有這個念頭,但是他有這個佛號跑出來,也是意識心在作用,因為他沒有開悟,沒有證到無生,沒有見到本性,雖然說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全都是執著,聖人不同,證到聖果的人念而無念是真正念而不念,他所有的念,每一念都是見本性,所以本性本來就無念,本性雖然無念,但是他有作用,不念而念,無念而念,本性是無念,但是他具足一切念,意思就是說本體就有具足作用,所有的作用就是會歸到本體,體、相、用當下就是,雖然無生離一切法具足一切法,雖然具足一切法,當下就無生,就像一面鏡子,這個鏡子雖然有灰塵,現出無量無邊的相出來,但是所有的相就是離不開這個鏡子,雖然這個鏡子離不開這個鏡子,但是你要拿拿不到,你要看又看得很清楚,聽得懂嗎?有的人已經不知所云了,慢慢地來,慢慢地來,沒關係,念佛不是三年、五年,所以實相念佛就是一定要證悟到無生法忍,一定要證到無生法忍,所以實相念佛一定要到圓教的初地菩薩,見法身才有辦法,這沒那麼簡單,圓教的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這樣才有辦法,要不然沒有辦法,實相念佛(。第二就是……)。那麼這個實相念佛簡單解釋叫做理念同時,什麼叫做理念同時呢?理就是我們的本性,念就是我們一切的作用,就是我們的本性跟作用同時在念佛,我們在作用叫做理念同時,我們雖然在念佛、念佛,但是當下就是無生法忍,雖然無生法忍這個理體存在,但是清清楚楚每一個念頭都是佛,實相念佛,意思是說證到法身,這是一心不亂的功夫,理一心不亂,這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第二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沒有看什麼東西,我們對哪一尊的佛像有相應,我們坐著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觀想,那麼一些高僧大德,他知道以我們的功夫要觀想念佛沒有辦法,這個佛像是很微細,我們一個心是很粗魯,說要專心觀想念佛,很困難,所以他就教我們一個辦法,叫做觀這個字,六字,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現在虛空中,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四個燈、五個燈、六個燈,每一個燈裡面都有一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很清楚、很清楚放金色光,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在念佛念得很快,念很快,很快就是在趕什麼,趕這個數目,今天才念兩千而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他在念的別人也聽不懂,他自己也聽不清楚,反正他在趕這個佛號,趕這個數字的,他那不叫做念佛,那叫做趕數字的,趕著湊三萬、五萬,不是真正在用功,這沒用,這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快慢你都要清清楚楚,即使讓你念得多快你就是要清清楚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要清清楚楚,快、慢都要清清楚楚這才能夠得到一心不亂,不是在趕數目的,看著計數器,讀數器,啊!五千多而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後來:佛祖我沒辦法,佛祖我沒辦法,很累,佛祖我沒辦法,我要去睡了,念佛哪有人念這樣的,變成在趕數目的,那根本不是在用功,所以所有的實相,觀想就是要求一心不亂,你趕數目哪有用,觀想念佛,觀字比較清楚,觀這個字比較清楚,第三觀像念佛,看這個佛像,我們看這個佛像放在桌上,看一下,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看一下,又念、念……,若我們忘記,眼睛一下看佛像,一直念佛,一直念佛,觀像念佛,找一張我們喜歡的佛像擺在我們佛桌上,掛起來,看清楚再念,一邊看一邊念心比較不會散亂,有的人在觀想念佛,這觀像念佛都會變形,怎麼變形呢?一念、念……,咦!怎麼師父的臉跑出來,控制不住,控制不住,念、念……,觀世音菩薩怎麼騎牛,很多情形,念的時候,觀佛菩薩的臉都會模模糊糊,所以這都不好修,不好修。第四最重要,就是持名念佛,不用實相,不用觀想,也不用觀像,一直念就是了,一句佛號聽得清清楚楚,持名念佛不是只有念出聲音,要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散亂這叫做持名念佛,不是念出聲音就叫做持名,是清清楚楚,聽自己的聲音清清楚楚,這才叫做持名念佛,你不要搞錯了,雖然這四個字你認為很簡單,我認為很困難,很難,心很注意在念,聲音從嘴裡出來,耳朵聽自己的聲音,南無阿彌陀佛,咦!念到後來變怎樣,外面在下雨,在颳風,車聲都沒聽到,聽自己的聲音而已,這都是厲害,所以持名念佛你說簡單,我認為還是沒那麼簡單,要用功用得對,一般的人不會,認為什麼?認為拿一串念珠,拿一串念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心有沒有在用功?沒有。所以你看那個念,那個念就是今心,現在的心叫做念,你現在的心若沒了就不是念了,你就沒有心了,沒有心就只有今而已,嘴在念而已,所以念就必須要現在的心要拿出來才叫做念,現在的心拿不出來,妄想,那就是妄想,所以持名念佛,【本經即釋迦如來。教人專持名號。於四種念佛法門中。此為至簡易。至穩當者。

何謂簡易。但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不必參究。】就是不必參禪。【不勞觀想。】你也不用觀想得那麼累。【與夫觀像。何等簡易。】跟這人觀像比較起來當然就是很簡單,與夫觀像就是說跟這個觀像比較起來,它是何等地容易,, 所以這個叫做與夫觀像,跟觀像,觀這個像來念佛,是不是比較簡單呢?不勞觀想就是不必那麼累去觀想念佛。底下:

【何謂穩當。略說有三:

一念佛眾生。常得彌陀光明。之所照燭。】燭就是我們所說的點蠟燭,光明的意思。【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自始至終。可以不遭魔事。】所以念佛的人不會著魔,念佛的人為什麼會著魔呢?這我看得很多,就是又加修這個密宗,跑去跟這個密宗的灌頂,觀想,持密咒,雖然他有在念佛,但是也在修密宗,修密宗,正統的沒有問題,怕的是跟那些比較偏的,有的人修密宗跟淨土淨土宗的也是有修得很好的,怕就是我們自己修密宗自己修得不好,或是說一面念佛一面參禪跟隨不正見的禪師,參得偏了,就會著魔,就會著魔。過去有一個在家居士,我們不可以講人家的名字,他來參禪,參、參、參……,一開始很謙虛,到後來他悟到什麼?悟到無所著,悟到無所著又如何呢?若講經完之後就叫那些信徒躺在大殿休息,男的女的就混在一起,說這樣叫做無所著,說:我們若要修行要無所著。不可以分這裡是大殿,那裡不是大殿,他的意思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道場,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怎麼可以說這個大殿是佛的地方,我們恭敬拜佛的地方,你一定要在這裡睡才叫做無所著,你這樣也是有所著,你說睡在大殿是叫做無所著,那麼睡在房間也是無所著,你說睡在房間無所著,你睡在大殿你對佛不禮貌,你也是有所著,這偏了,參禪參得偏了,還認為自己是對的,我們雖然修這個無所著法,但是大殿就必須要恭恭敬敬,若這樣就沒有五倫了,這樣徒弟叫師父不就叫徒弟,師父叫徒弟不就叫師父,無所著,這無所著的意思,他將這個無所著的意思解釋成亂來,父親、母親分不清楚,師父、徒弟分不清楚,大殿、房間分不清楚,廁所、吃飯分不清楚,這樣叫做無所著嗎?那叫做精神病,那叫做精神有問題,這不是叫做無所著,這就是著魔,著魔,參錯,走錯路了,大殿你就是要恭恭敬敬來,搭衣、披袈裟,恭敬,身體洗乾淨來到大殿,一點都不可以放輕鬆,這是佛殿,雖然你證悟,開悟,你證到法身,雖然你密宗修得很好,來到這裡就是佛殿,你雖然證悟到本體,但是你不可以毀壞這個事相,事相,這裡就是佛,開悟是你個人的事情,來到這裡是無量的眾生要看的,要有一個模範出來,怎麼可以亂來,所以念佛的人就不會這樣,按照祖師大德教的。

【二念佛之人。一生精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可免隔胎之迷。世有修習他種法門。一生功行未圓。欲望來生。繼續再修。一經轉胎。迷卻前生志願。是為隔胎之迷。】所以有的信徒,我聽很多人這樣說:法師!法師!我這輩子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下輩子出世要像你這樣,要開大智慧、普遍規律無礙,要來度眾生,我下輩子要像你這樣。我說:唉呀!傻瓜,你不知死活。我就是上輩子去不成才會來,我每天腹瀉、頭痛,煩惱眾生不學佛,病苦種種,我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往生極樂世界,什麼你下輩子要像我這樣,這實在是不好,你即使下輩子是比我更行一百倍的法師,你可不要發這種願,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再說,你千萬、千萬不要發這種願,說:我下輩子要像慧律法師這樣講經度眾生。你不要這樣想,沒有那種功夫,下輩子你怎麼知道你還會再來講堂共修,下輩子迷迷茫茫了,要當豬公、豬母還不知道,但是下輩子……,你這輩子拜佛有福報,下輩子出世為一個國王,一句話不合你意,殺,殺,拖出去槍斃,山東大帥:俺斃了你。整天就斃了你,整天就想打死人,講兩、三句話就要斃了你,怎麼知道要修行,不曉得了,不曉得了,享受一下,吃好一點,也不曉得要修行了,不曉得要修行了,所以我奉行我們這裡的法師奉勸這裡的在家人,你即使粉身碎骨你都不要發願下輩子要像法師度眾生,你要發願:粉身碎骨下品下生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要這樣發願,即使用爬的,即使用怎樣纏的,就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佛祖最怕人家纏,若不接引我們,用哭泣的,硬是用哭泣的也要哭到極樂世界,要記得我的話,他不接引,要放聲大哭:你為什麼發的願不兌現,臨命終說十聲要接我們去,為什麼現在不來,怎麼這樣,你騙我,佛祖最怕人家激他,激他,他就來接引你,真的,我不騙你,你雖然有墮過胎,有做一些惡業,雖然過去有一些錯誤,沒有關係,放下,放下,我們對佛我們還沒有謗佛、謗法、謗僧,我們還沒有這樣,是不是這樣?我們對佛還這麼有信心,雖然有殺一些雞、鴨、鳥,雖然有墮過一些胎,但是這也是我們過去不知道,下次注意一點,不要做這種惡業就好了,往生也有希望,若說我下輩子還要再來因為有隔胎之迷,你下輩子一無所知了,你不可以這樣做,絕對不可以,所以諸位!你吃得飽,穿得暖,一定要下決心去念,下決心去念,要記得!

【三念佛之人。只要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縱使一生念佛。不得開悟。亦得往生淨土。永明壽祖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若能看到阿彌陀佛,你也不用擔心你不會開悟,你不用擔心。【其穩當為何如耶?】所以是非常穩,很穩。

【序】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研究推重。)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慢慢練習這個漢文,也哉,以前都是讀作也乎,現在讀作也哉。

【講】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辭。淨土三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是講這個佛的願力,他有多了不起的願力,《佛說無量壽經》【(又名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講這個觀想,這個佛十六種的觀,十六種觀【(又名十六觀經)。】這以後會講到。【與本經。皆為淨土法門經。雖然三經幷行於世。而古人獨推重本經。】就是《阿彌陀經》。所以【列在日課。】打佛七早上起來也念《彌陀經》,晚上也念《彌陀經》,【無論何宗寺廟。皆早晚二課。念佛經行。】早課念《彌陀經》,晚課也念《彌陀經》,念佛經行,經行就是繞佛的意思,念佛經行就是繞佛,以前叫做經行。【是以持名念佛。為尤要也。】以持名信佛最重要。【豈非二字反顯。】比較有力量。【古人有見於持名念佛一法。可以普被上中下三根。如一雨所滋。】下大雨所滋潤。【大根大莖。中根中莖。小根小莖。皆得蒙潤也。】都可以得到滋潤的意思,大根器的人就得到大莖,中根器的人得到中的,小的就得到小的,所以這個持名念佛一法可以說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上、中、下三根。【

念佛一法。若智若愚】有智慧的人還是傻的人,【皆有分。是男是女總堪修。】都可以修行。【上焉者。】就是根機利的人。根機利的人就【如文殊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慧第一,普賢菩薩是大行第一。【不能踰其閫。】kǔn,三聲閫,所以這教書也是從看電視來的,我就是看這個,綠,ǜ;島,ǎ;綠島,綠豆湯,我覺得這個廣告也很有意思你知道嗎?教人家讀書,我現在都用國小的,不能踰其閫,kǔn,三聲閫,閫就是門限的意思,要進去這個門內,人家說的門檻,埋在地上,要走進去那個界限,不能踰其閫。【文殊發願偈雲】文殊菩薩這樣發願【: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這個了很重要,為什麼很重要呢?意思是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盡除諸障礙,要去掉種種的障礙,臨命終的障礙就沒有辦法了,臨命終的障礙沒辦法了,過去我也曾講過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也是不錯,再講一遍:有一個在家居士,他很用功在念佛,這男眾念、念、念……,念得很感應,很感應,念得很感應的時候,有一天他就對親朋好友宣布,宣布說:我某時某日要回去,佛祖要來接引我。佛祖要來接引我,你們再來為我助念一下,沒什麼好拜託,這次拜託一下,他就很高興,噢!這些親朋好友本來就知道他有在念佛,噢!念佛有這麼好。這樣要來看一看,看是否真的要往生,看看他是否真的自知時至,就去了,去為他助念,哇!他就沐浴,洗這個檀香,時間到,啊!佛祖要來接引我,躺著,但是這個在家居士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娶小老婆,娶小老婆,他娶的這個小老婆,她沒有拜佛,沒有念佛,這小老婆還年輕,小老婆還年輕,噢!他要往生的時候,大家在為念、念……,噢!念得這個面貌很高興,很莊嚴,很紅潤,念、念、念……,他說:啊!佛祖現前。很高興,他這個小老婆剛好來了,這小老婆一來捨不得,哭泣,大塊哭泣,搖他的身體,別人也拉不住,你死我怎麼辦,我要靠誰,搖下去,臉發黑,馬上發黑,一念情執著,馬上下去,臉馬上發黑,一直這樣,意思就是說沒看到佛,沒有看到佛祖,雙手這樣,一直想看佛,看不到,看不到,情阻隔著,情就是一種黑影,佛祖現前來,他念得很清淨心,搖下去動到這個感情,放不下這個小老婆,這個情馬上,無明馬上現前,與佛不相應,佛是在他面前一直要接引他,但是他情重,遮住,灌不進來,佛光灌不進來,完了,你想想看,念佛念到這種程度,看到佛,臨命終又清清楚楚佛要來接引,臨命終遇到感情的事情照樣完了,照樣完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小老婆不要娶,娶老婆,一個就好,真的,一個就好,因此這個臨命終要說沒有障礙,沒有相當的功夫沒有辦法,上輩子沒有修也沒有辦法,在我判斷,是這個丈夫上輩子有障礙他老婆往生,所以這輩子他老婆障礙她丈夫往生,因此諸位要記得,要記得:在臨命終無論你多親情,多愛的人,你一定要放下,我們若是很親情最愛他的人,就不可以困擾他,你知道他很愛我,你不可以困擾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很好,我會照顧我自己,你去吧!趕快死吧!這樣他就去了。說:你去了我怎麼辦,要靠誰。穩死的,十個倒九個,色身一搖你就……,有的人他母親要死又很難斷氣,你看看!所以這臨命終的安慰就變得很重要你知道嗎?臨命終安慰變得很重要,父母親割捨不下的時候,女兒就要趕快來,媽媽!你就趕快去沒有關係,你死沒有關係,你往生,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你這難得的機會,你不用牽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我會栽培他,你不用擔心,你一直安慰他,盡我們的力量,做不到我們也要安慰他,一定要安慰他,這臨命終絕對要這樣才有辦法,要不然說要除掉障礙,臨命終最大的障礙兩種,第一就是恨,恨,仇人來看他,他看到仇人,恨,一下子就倒了;第二就是愛,就是感情,兩個字會害死臨命終的人,所以若是臨命終的人,有記恨的不可以靠近他,有記恨絕對不可以靠近他,師徒也是一樣(,師徒也是一樣),夫妻也是一樣,兄弟姐妹若是仇恨,臨命終不可以見面,不要讓他看到,要記得,千萬、千萬要記得,再來就是愛,這個愛,執著太重臨命終會放不下,放不下,兩種就是臨命終最大的障礙,最大的障礙。面見彌陀佛,臨命終除掉障礙,看到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偈意全同。】普賢菩薩講這個偈全都一樣。【每句加二字,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意思相同,暈是上,菩薩的根機,現在我們再下根機:

【下焉者。鐵匠屠夫。】打鐵的,打鐵的也沒有關係,整天在打鐵的也沒有關係,那些殺牛、殺雞、殺鴨的也有機會。【亦得臻其域。】也可以達到修淨土的這個境界。底下在講故事了。

【昔日衡州有一王打鐵者。一家四口。(自己及妻兒女各一。)】剛好四個,一男一婦,包括他太太剛好四個,【以打鐵度日。一日不打。即生活費無著。自怨前世不修。今世吃苦。總想修行。不知修法。一日見有一位遊方僧。】就是游這個四方的人。【請入其鋪奉茶。】你看看!人家請一位出家人喝一口茶,他往生極樂世界,結一個善緣,供養一個出家人一杯茶而已,他聽到這個法。【請教修行之法。】教他如何修行。【告以窮苦。要求示以不花錢。】窮,花錢修行辛苦,密宗叫做富貴法,密宗若要修行就要花很多錢,要鈴杵,要這個供養,種種的八供養,十供養,香花、粉燭、鈴杵,鍾全部,密宗在修行叫做富貴法,窮的修不起,沒辦法,東西太多,供養品太多,要求說最好不要花錢,【不妨工作之法。僧即傳授持名之法。可不花錢。不妨工作。煨鐵時。】這個煨,煨鐵的時候,我有去查這個字典,字典是說把鐵埋在有火的灰中燒熟,再念一遍,將這個鐵埋藏在火的灰炭當中,煨鐵時,國語叫做wēi,煨鐵的時候,【將風箱一掣一聲佛號。】所以你看這個掣就對了,提手旁,不是製,不是衣部,是提手旁,一掣,掣就是抽、拉叫做掣,抽,一抽一拉,就是風箱,一抽一拉,以前沒有電風扇,是不是這樣?以前都燒木炭,一掣一聲佛號,【一推一聲佛號。要打鐵時。一槌一聲佛號。並告以一生持念不輟。】輟就是止,不可以停止,不可以停,生命很短,人命在呼吸間,這句佛號不可以停,你打鐵的時候槌一下,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槌一下,南無阿彌陀佛,他告訴他:你這聲佛號一輩子不可以停。【則臨終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其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王甚喜。】就是很歡喜。【即依之而修。】就按照這樣去修。【其妻謂曰:打鐵本來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王告其妻曰:是法極好。】不用繳稅金,不用花錢,沒有影響工作,槌一下念一聲佛,所以你看看,我鼓勵我們這些主婦切菜的時候,切,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殺魚也照常念,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叫你們煮素食你們沒辦法,所以切豬肉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手要看好倒是真的,不要手沒有看到,手要看好,煮素食也好,煮葷也好,刀拿起來你就要記得念佛,騎機車要上班,機車踩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機車出去,保平安,我們男眾,男眾,若是跑外面,跑外務,忙,開車也念佛,放錄音帶聽,放錄音帶聽,念佛也是很好,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實在是非常好,無論窮的也好,富有的,男的,女的,小孩,老人,無論你上什麼班的,有一個上班的女人來問我:師父!我吃這種飯的可以念佛嗎?說:沒有關係啊!沒有關係啊!她說:我若念佛念習慣,不過若有客人來,可以念嗎?我說:若有辦法那種情形還念佛,你不要念出聲音,也可以往生。很驚人,還修到那種程度,那就不簡單,那無論什麼境界,她這是職業,隨你去……,她還是念她的佛,這樣就不簡單,我說:噢!若這種功夫也是不簡單的。很不簡單。她說:師父!可以念嗎?不要念出聲音,念出聲音能聽嗎?在內心念就好,我說:最好是轉行。她說:師父!你想想看,我從年輕的時候就這樣賺,又沒有先生,我這兩、三個小孩不曉得跟誰生的也不曉得,我現在四、五十歲如果要去嫁人,嫁老榮民,老榮民也沒有錢,若要去賺,你想想看,辛苦的我又受不了,為大家煮飯,過去不曾為人家煮過,不曉得要怎麼辦,又養這兩、三個孩子,你看呢?要上什麼班比較好?我說:這樣還是這一行最好,你都理由充足了,我能怎麼辦?問一問,我這一行最好,我又沒有辦法勸告你,難道不是這樣?儘量能夠改變是最好,你想想看,連那一行的都可以念佛,你看看,所以這念佛法門就是好,很好,很好,很好,所以不簡單,大家都可以念,無論你什麼職業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要當槍手倒是真的,你開淫,賣身來做這個淫,這罪比較輕,你做這個槍手,拿槍去打死人罪就很重,你這個男女這個淫起心動念控制得住,臨命終還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你若去殺生,這個殺業很重,做這個殺手,臨命終你絕對沒辦法往生,要記住!殺生,臨命終絕對沒辦法往生,非常、非常困難,尤其是殺人,你若殺雞又另當別論,殺人是非同小可,殺人,人是成佛機會最大最快的,殺一個人就等於殺一個佛相同,你知道嗎?所以有的人說殺一隻雞跟殺一個人,為什麼說殺人的罪比較重,為什麼?因為人要修行要成佛是這輩子就有辦法,對不對?這雞要經過轉世才有辦法,所以殺人的罪比較重,不要說殺雞,殺螞蟻的罪又比較輕了,殺狗的罪也是很重,殺猴也是很重,所以說要了解,你若說犯了淫,你臨命終要往生還有辦法,你會厭惡,你發一個願這種不清淨的,厭惡,一下子你就斷,因為你沒有害死人,你聽得懂嗎?你臨命終怕你起心動念有那個淫念而已,你若殺死一個人不同,你想要往生,他把你拉住,所有鬼魂都把你纏住,你多行,你沒辦法,殺牛還是殺雞,除非說你真的宿世善根千百萬人殺生,一生當中殺生之後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根本就不可能,殺業重,很重,若淫是一念之間你轉得過來就切掉,年輕莽撞,讓你一直玩,一直玩,到六十歲,這樣我不對,一下子就切斷,你沒有殺死人,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一下子就斷,我這樣做不對,我要一心念佛,改過來,馬上就改過來,馬上就往生,所以殺業難往生,殺業難往生,非常地難,除非宿世的善根,這個王打鐵說:這個法很好。【往日站在爐邊。覺得火熱。念佛則不熱。】現在念佛就不覺得熱;【往日打鐵。覺得臂酸。念佛則不酸。晚間念佛亦好睡。如是益加精進。數年後。】幾年而已,數年,幾年之後。【一日】看看!人家一個打鐵的不識字,【理髮】,自己去剃頭,自己【沐浴】,自己【更衣。謂其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曰:此不是汝家。汝家在何處?】你要去哪裡?你的家是在哪裡?【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汝去好了。少頃又站在爐邊煨鐵。】在煨鐵的時候,【高聲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鐵煨紅取出。】鐵煨紅,這代表功夫已經成熟,這句話意思就是說,鐵煨紅取出就是功夫已經成熟了,意思就是這樣,【說偈曰】講一句【:「釘釘鐺鐺。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結束,若布袋戲就多一聲,這樣就OK了,這樣子這輩子辛苦,千百輩子,後輩子,千萬輩子全都輕鬆,輕鬆,他不用再來六道團團轉,你想人家一個打鐵的這樣就去了,我們還在講堂這裡,想到會很難過,一個打鐵的又娶妻又生孩子,又是一個打鐵的,又不識字,只念一句佛號什麼經典都沒看,你看他也往生,所以說諸位你怎麼不會往生呢?不要自己自卑感,知道嗎?要自己告訴自己,我們一定會往生,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教:觀想,我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不要跟他們計較,我就是極樂世界的人,你看,啊,你家住在哪裡?我家住西方,暫時住在文殊講堂,這是暫時的,我家住址在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紫色的金蓮花,聽得很高興,就算受再多委屈今晚回去也覺得很清涼,很好,所以聽經的好處就是這樣,聽了充滿希望,賺再多錢來沒有用,你不能往生不能解決生死,再富有再幸福都沒有用,給你再多樓房、轎車、美女也沒有用,不如往生,不如往生,大家還有這福報來聽經,是不是這樣?所以說諸位一定要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像人家打鐵的,你看!有名有姓,又寫出這個事實出來。【舉槌念佛一聲。】打下去。【敲下即立亡。】這才是功夫,站著死,立亡,站著死,站著往生,不是躺著,你想想看!底下更加不可思議。【異香芬郁。】郁就是濃厚的香味。整個全都是香味。【面不改容。】你看看!全都容貌像活人一樣。【天樂鳴空。】哇!這就是上品的,這種情形叫做上品的,若是有香味,有佛祖來接引,有聲音,這就是佛現前,阿彌陀佛現前,若是上品的,沒有,下品的只有觀世音跟大勢至,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只有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來接引而已,下品上生,阿彌陀佛才有來,那麼照它這樣講這是上品的,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所以書讀得多不一定好,反而不識字的阿婆比較好修行,為什麼比較好修行?人家慧律法師這樣講我就照他這樣做,反而比較好教,至於這些年輕的不好教,這些年輕的:我書讀這麼多,我為什麼要念佛,我為什麼要念佛,你有看到嗎?你有看到嗎?西方極樂世界你有看到嗎?你沒有看到,我為什麼要念佛?在我《大藏經》還沒看完,我不要念佛,到他五十歲,咦!這樣念佛實在是很好,經教都通達了要開始念佛,得到大腸癌,馬上死,來不及念佛,這阿婆好教,反而阿婆比較有智慧,我們師父這樣講,念佛不好,一心念佛就好,《往生咒》三十萬,《大悲咒》十萬遍,念下去,剩下的聽經,有辦法多少聽一些,我聽不懂的我也坐下來結善緣,照常往生,反而阿婆比較好往生,不識字,全都不懂,聽我的話她就往生,反而年輕的比較難往生,書讀得多,所知障,他會障礙自己,這是什麼原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又沒看到什麼,這反而沒有辦法,所以書讀得多不一定好,反而不好,反而不好,書讀得多就是說你若是深信佛的話反而說,弘法利生。底下說,往生極樂無疑。天樂鳴空,【眾所共聞。當知其蒙佛接引。】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疑。】絕對不用懷疑。【衡州從此。人多念佛。迄今念佛之風仍盛。】也是很盛行,盛行,太好了,所以我若在共修都會講一些故事就是這樣,怕老人聽不懂,所以今天講這兩個故事,底下講一個殺牛的,這會幫助這些老阿婆,下回會再來聽。

【昔日屠夫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將終之時。見群牛競來索命。】這就是殺業,這個就是殺業纏縛,臨命終陽氣衰,陰氣就出來,所有過去的業全都現前,【乃呼其妻。】拜託!【請僧救度。妻請一念佛僧至。】請一個念佛的僧至,請一個念佛的出家人來。【謂善和曰:汝殺業甚重。】你殺業太重。【惟有念佛可救。隨我稱念。】意思是說修什麼法門都沒有用,只有念佛法門有辦法救你而已,他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依教念佛。念不多聲。】念沒幾聲他【則曰牛去矣。】牛沒有再來衝撞他,沒有要他死。【僧雲再念。復念多聲。曰:佛來了。】佛本來就來了,本來就在我們的前面是我們不曉得而已。【一手拈香。含笑而逝。】而逝世這個逝,含笑而逝,面帶笑容而往生極樂世界。【其帶業往生。自可為證。】這樣就可以做證明,若要講這個故事,要跟諸位必須要再三解釋,過去有一個聽經,來聽我講這個故事,那麼有人聽經誤會,誤會這一輩子殺牛,我現在在殺雞,我也才四十多歲而已,我也要像他這樣繼續殺,殺到臨命終像他這樣念佛,好來接引,人家一輩子,我又沒有,我惡業沒有那麼重,你若這樣講是不好,不對,怎麼不對呢?你要了解這個張善和,這個人上輩子絕對有去跟人家助念,去幫助人家助念,因為生生世世都有念佛,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這輩子被迷了,殺牛卻殺一輩子,因為他過去臨命終都為人家助念,幫助人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這個功德無量,功德無量,因此他有這種善因緣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諸位!你千萬不要說他這輩子殺牛殺成這樣,人家也是會往生,不要這樣講,這是他生生世世所結的善因緣,這輩子剛好因緣具足往生極樂世界,諸位!千萬不要殺生,聽到之後你千萬不要殺生,這是唯一告訴你們的,殺業要往生困難。張善和可以說千百萬個找不到一個這種的。底下說,【乃至八哥念佛。】八哥就是鳥,一隻鳥念佛,【亦得往生】極樂世界【。其被機之廣可知。

攝事理以無遺者。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謂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名得事一心。】名得事一心不亂,所謂攝事理以無遺者,念佛這個法門有事念跟理念,什麼叫做事念呢?事念,以能念之心就是我們這個念能夠念的心,念這個所念之佛,阿彌陀佛是被我們所念,能念所念很清楚,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只有這個心,這個念而已,更無二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內惑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外境所引誘這個動亂,名得事一心,平常的人全都是用這樣在念,一般的眾生都是用事相在念佛,我實在很喜歡往生極樂世界,我很虔誠念佛,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都是這樣念,事在念,事,事相的念佛。

○【何謂理念?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什麼叫做理念呢?清清楚楚知道,能夠念的這個心以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我能念的心,心外又沒有佛,佛就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中就是有佛,意思是說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我們這個念佛,佛外,佛以外沒有這個心,沒有在念佛的心,意思是說心佛同時,心跟佛同時,所以說理念是能知,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的佛外,沒有那個心,沒有另外又一個心能念的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心。【無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動。名得理一心。】意思就是說能所又亡,都滅,能有能念的心,沒有所念的佛,佛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佛,這樣就是理一心。【故曰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者。宗乃直指向上宗乘。不落思量分別。念佛法門。專持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念去。念到一心不亂。而得念佛三昧。梵語三昧。譯雲正定。】正定的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正定,不偏智慧也不偏定力,他的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均等,名為正定,名為三昧,【即是禪定。】這個禪定是有智慧的禪定,不是石頭的禪定,【又古德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我們人也可以念這個阿彌陀佛,那就是無上的妙禪。【此即統宗。】宗就是講我們的心。

○【教者教相。】這個教相【有大】乘、【小】乘,【偏】,偏教跟【圓】教【。頓】教【漸】教【權】教【實】教【不等。按天台宗。分藏通別圓四教。今念佛之人。以能念心。念所念佛。能所分明。不離事相。】意思是說現在能夠念佛的人,以我們能念的心來念我們所念的佛,能所分明,清清楚楚,不離事相,【此藏教意。】這就是一般我們眾生所念的,所用功的叫做藏教意。

○【念念念佛。念念明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此通教意。

○始從有念。】一開始有念,【念至無念。】不住有念,不住無念,叫做【不住有無。而歸中道。此別教意。】一開始從有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念到無所念,當下就念,無念不是沒什麼念頭,不是這個意思,無所念就是已經看到我們的本性了,看到空,悟到這個空性,這個空性發揮力量,每一念又是我們的念頭,又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一開始從有念,念到無念,不住,不執著有跟無,而歸中道,這叫做別教意,所以,藏、通、別,底下是圓教。

○【能所情忘。】能念的佛,所念的佛全都沒有,被忘記了,有念也沒有,無念也沒有,【有無見泯。】有的人講「有無雙泯」,有見無見統統除掉,有在念佛,沒有在念佛,這些統統除掉,所以有無雙泯,兩個都去掉,見泯應該改一下,雙,雙十節的雙,有無雙泯,統統去掉,或者是有無見泯,如果用見的話,變成有見的念佛,無見念佛全都去掉,有無見泯,你有覺得你在念,或者覺得你沒有在念,全都去掉,要這樣解釋也可以,【湛然一心。】這個念作zhàn,戰鬥的戰,所以我們念「妙湛(zhàn)總持不動尊」,不是「妙湛(zhān)總持不動尊」,一般人都念錯,「妙湛(zhān)總持不動尊」,「妙湛(zhàn)」,湛就是皎潔,清淨的意思,寂然不動的意思,湛然就是清清淨淨,湛然一心,【常住不動。此圓教意。淨土一門。而該四教。】淨土法門包括藏、通、別、圓四教,【此即統教。故曰統宗教而無外。

尤為不可思議哉者。尤者更也。】更加不可思議。【此句對其餘三種念佛比較。持名更為不可思議。其理深玄。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不可以用語言去講,議就是討論,不可議就是不可以用嘴,用語言去討論,道斷就是說要講的時候講不出來,言語道斷,要講話嘴卻停住,【心行處滅。】就是你的分別心都沒了,心行處滅,你心裡要想,咦!也無從去想,這叫做心行處滅,分別心要想,想不到,【(不可思。)】連想你都不能想,心行處滅。【蓮池大師云: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嘴巴若要講,這個辭講不出來,沒有,沒有這種東西,辭喪,沒有這種語言,心欲緣而慮亡,心若是想要攀緣,沒有這種東西讓你攀緣。【本經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同聲讚嘆。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本經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麼一切諸佛不是只有一尊佛而已,全都在讚嘆阿彌陀佛,所護念經,全都在讚嘆,【此經不可思議。即持名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一序法門講竟。】底下:

甲二 序 註疏 分二科 乙初 序 古疏 二 序 今解

今初 序 古疏

【序】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很難讀,你們稍微忍耐一下,我讀這漢文你們就稍微忍耐一下,這科不能講國語,講國語度不到眾生,要講台語的,所以聽我讀台語你們就稍微忍耐一下。

【講】自古以來。彌陀經註疏。】註解,【歷代不乏】就是【(少人)其人。】寫很多註解,【第時世既經久遠。】這是因為時間過得很久,「第」就是因為,因為時間過得很長久。【便就湮沒者多。】湮沒就是埋沒的意思,被埋起來。【而所存無有幾家。】沒有幾家。【此序古疏。】以前人有人作過疏。

○【雲棲下序近疏。】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就是說雲棲底下,下序近疏。【雲棲在杭州。】杭州是浙江,是浙江省。【是蓮池大師道場。師諱袾宏。】師諱,他的名字叫做祩宏,我們那天講的他有作這個書,他有作這個書,叫做祩宏,暈個大師所作的,又稱蓮池大師,【字佛慧。】有佛的智慧,【號蓮池。杭州仁和縣人。俗姓沈。官家後代。】就是代代都在做官。【年三十一歲。聞說萬物皆有無常一語。忽然覺悟人生亦是無常。】所以這個祖師大德的悟道往往一句話他就開悟,不是像我們這樣打滾好幾十年,不會開悟就是不會開悟,放不下就是放不下,你再怎麼樣勸告他他就是放不下,祖師大德他這個根機實在太利,光是聽到眾生無常,【遂發出世心。】發心要剃度。【參拈花遍融禪師。笑岩寶祖。有省。】就是有悟,有悟。參這個遍融禪師,拈花的遍融禪師,笑岩寶祖禪師,有悟,有所覺悟。【大明隆慶五年。】明朝,把筆拿起來,西元1571年,是隆慶五年(,西元1571年,隆慶五年),就是四百多年前(,四百多年前),這個祖師大德。【至杭之五雲山。見五色彩雲。棲於西塢。】塢,wù塢,四聲塢,可惡的那個音,wù,那個是村的意思,村莊的意思,塢,以前這個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村的意思,就是村,西村,在這個西村,這西村方面有一個五色的彩雲。【復觀山明水秀。遂結茅居焉。後以道德所感。遠近來歸。成為叢林。名雲棲寺。】雲棲寺。【文殊菩薩。化為童子。】這文殊菩薩化作童子來,【來參大師。】所以我很怕菩薩化身來我們文殊講堂參我,所以我都將你們當作菩薩你們知道嗎?我們這裡不曉得哪一尊再來的,我們不曉得,所以我就是有看過這個我會怕,萬一你們是菩薩來的,哇!慘了,所以我都很尊重你們,很讚嘆你們,很讚嘆低谷產,你們是菩薩,我是凡夫,不要考我,文殊菩薩化作童子來參大師。

【師見問曰:兩腳有泥。必是遠來客。

童子曰: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聽到這個蓮池的水,我特別來洗一下,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

【師曰: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師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嗎?

【童子曰: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是菩薩的舉手,我們這裡若是菩薩的舉手,不要考我,若沒有暫時不是……,我不是菩薩,是由我來解釋一下。菩薩的舉手,開悟的舉手,開悟的,這句一看就知道了,見性的一看,就知道這句什麼意思。童子曰: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聽說你蓮池大師非常……很偉大,你相當了不起,水就是佛法飽滿,大智慧的意思,特來洗一洗,就是特別來參,特別要來學習,特別要來徹悟了解一下,洗一洗就是特別來參,要來參一下。師曰,蓮池大師就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意思是說:我這個佛法是很深奧,你不怕迷迷糊糊搞不清楚,無法了悟這麼深奧的東西,蓮池深萬丈意思是說,我蓮池大師這個佛法是萬丈深淵,來的時候淹死你意思就是搞迷糊,你不怕被迷糊掉,你弄不清楚不能徹悟。童子因為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兩手攀虛空意思是說,手想抓但是虛空是無所著的東西,我雙手想要依止,就是依止在無所住的地方,一腳踏到底,我一心直接悟入究竟的本性,看你多深奧,一下子就踏到底,聽得懂嗎?我看這句也是悟出來的,這句只能這樣解釋而已,因為這句沒解釋,現在無法解釋,暫時聽我,對不對?一腳踏到底,就是我們這個本性無所住當下就悟到本性,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地方,一腳踏到底就是無,全都徹悟,究竟,到底就是究竟,徹悟的意思。

○【今稱雲棲和尚者。不敢直呼其諱。重其人也。梵語和尚。此雲力生。以有力能生弟子智慧。】蕅益,【蕅公】就是蕅益大師,【從其塔前受戒。故稱和尚。】在他的塔前受戒。

【著為疏鈔者。將此經著疏解釋。恐淺智未了。】智慧很淺的人不能了解,他就著這個鈔解疏,【復著鈔解疏。】用這個鈔來解釋這個疏,因為疏比較深奧,鈔,再淺一點。【婆心特切。】很親切,很深心,切,切要,心很切。【足見其為法為人之處。】為了這個法,為了這個人。(為法為人:為了這個法,為了眾生)【廣大者。文言浩瀚。】這太大、太大,太深奧、太深奧,太廣、太廣。【精微者。義理明妙。一經要旨。闡發顯了。可謂盡美矣。又盡善也。】所以著這個疏鈔,意思是說這個經用這個疏來解釋,疏又很深奧又用鈔來解釋,意思就是說為法、為人,因為廣大,文言很多、很多,這樣它才有辦法顯示出來,顯化出來。

【幽溪師伯者。幽溪地名。即天台山幽溪高明寺。傳燈大師道場。大師俗姓葉。少從映庵禪師出家。後弘揚念佛法門。每臨登座。天樂鳴空。】就是要登台講經的時候,天空中就是有奏樂,就是有奏樂,就像講堂,我若要就座就有放錄音帶(「錄音帶」這幾個字法師講的聲音與前面的字句低了很多),差這麼多,我要就座不是天樂鳴空,是放錄音帶。【大眾俱聞。】大家都聽到。【蕅公是其侄輩。】侄子輩。【亦以地尊稱其人。曰幽溪師伯。】師伯,幽溪師伯,就是傳燈大師的道場,傳燈大師在講經都有天樂鳴空。

○【圓中鈔者。圓中。是圓融中道之理。真】諦【俗】諦【中】諦【三諦。】真諦是講空的思想,俗諦是講有,是假有的思想,中是講中道的思想,所以說真諦是講空,俗諦是講有,中諦是講中,諦就是真理。【圓融無礙。】你若講到真諦就包括俗諦跟中諦,你講空,你講真諦就不離俗諦、中諦,講俗諦就不離真諦跟中諦,講中諦就不離真俗二諦,所以說真俗中三諦是一心三諦,圓融無礙,【故名圓中。幽溪大師。以圓中之理。鈔釋彌陀略解。稱為彌陀圓中鈔。略解是蘇州北禪寺。大佑法師所著。】這本書就是蘇州的北禪寺,大佑法師所作的。

【高深洪博者。贊圓中之理。】很圓融。【是最上第一義諦。如須彌之高。】須彌山那麼高。【是無邊無盡法界。如滄海之深。】滄海就是四大海,很多、很多海的意思,滄海就是大海的意思,無量無邊。【洪博即廣大也。圓中之理。包太虛。】圓中的理就是包太虛,【周沙界。故曰洪博。】高深洪博。

【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者。】大家都看到。【以喻二書幷行於世。如日月之麗中天。】就是像日月在天空中那麼光亮。【凡有目者。】只要有眼睛的人。【皆能睹見兩輪並耀。】能夠看到日,能夠看到月,白天看到日,晚上看到月,就是這兩本書,有眼睛的人就是說有慧眼的人,大家都了解這兩本書很好,很了解,很清楚。【光華煥發。若無目者。則日月雖明。彼亦無見。】意思是說這兩本書雖然很好,無目就是說智慧不夠,比喻智慧不夠,凡有目就是說智慧夠的,大家都看到這兩本書看得清清楚楚,叫做皆能睹見兩輪並耀,光華煥發,若是沒有眼睛的人,就是若智慧不夠的人,雖然日月難明,那兩本書雖然寫得很好,彼亦無見,他也是看不清楚,就是說沒有用粗淺的來講解,寫得太深奧,也沒有辦法去了解,雖然是寫得那麼好也沒有辦法了解。【意以二書利於夙根有智之者。不能及於下根無智之人。】沒有智慧的人。所以,底下:

【序】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那個讀jiē沒有錯吧!對吧!階,信願難階。

【講】此數語。即著述要解之發起因緣。】意思是說他為什麼要來作這本《要解》,就是因為文章很豐富,義理很繁,邊涯莫測就是很深奧、很深奧,沒有人能夠了解,初機淺識,初機的人無法了解,信願難階就是不能入門,所以他要作這本《要解》,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蕅益大量他為什麼要來作這個《要解》的原理,所以說【承上《彌陀疏鈔》。與《圓中鈔》。】《彌陀(經的)疏鈔》跟《圓中鈔》,【特以文廣為富。】這個文章很深奧、很廣、很豐富。【義多曰繁。】義理很多叫做很繁。【邊際涯畔。】涯,天涯,涯畔是說很高深,無量無邊沒有這個畔,【莫能測度。或致初機之人。依之生信發願為難。】要按照這兩本書來發願,非常、非常地難。【程度不及。】就是程度不夠。【故曰信願難階。上序古疏講竟。】他要發出這個信心,他要發起這個願,根本就是不可能,不可能。請打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乙二 序 今解

【序】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也)。】意思就是說,「弗」就是不,「揣」就是衡量。

【講】承上發起因緣。故不揣自己庸碌無能。】沒有衡量我自己是一個【愚暗無智。再述《要解》。此大師自謙語。作者謂之聖。述者謂之賢。不敢與二翁。競爭其異彩。】二翁就是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幽溪師伯。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這兩位,我不敢說要跟……,我作這個《要解》,【亦不必與】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這【二翁。】這個「競異」就是互相放這個光彩,互相競爭說哪一個比較行,哪一個比較行,我不敢說跟這二位來互相競爭,也不必一定跟二位【強唱其同調也。】他們這樣寫,我就這樣寫,也不必一定要相同,意思是說我作這本《要解》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不敢說跟這二位高僧大德互相來爭奪,說哪一個比較行,也不必說一定跟這二位勉強相同,簡單解釋就是這樣。底下看大字的:

【序】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譬如從旁邊看就變峰,從橫的來看就變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這句話意思是說譬如側看成峰,把筆拿起來,峰,高而尖的山嶺叫做峰,什麼是嶺?山脈的干係叫做嶺,峰跟嶺不同,峰是從側面看,嶺是從橫的(。簡單講這個嶺就是山脈的一個輪廓,這個輪廓,整個山脈的輪廓,若峰就是山尖,山頂,意思是說整個山看你是橫的看還是直的看都不同。譬如側看成峰,峰就是高而尖的山頂叫做峰,橫看成嶺,嶺就是山脈的干係,山脈主要的干係,一個輪廓)。縱然皆不盡廬山真境意思就是說:全都無法看到全部的廬山真面目,但是也不失為大家都有看到廬山,我們簡單講就是大家都來文殊講堂,你看到你有來文殊講堂嗎?有,在一樓,他在二樓聽,他在三樓,他在四樓,雖然無法看到整棟,無法同時看到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五樓,但是大家都有來講堂,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悟道,悟道的人有的看到全部,有的看到部分,雖然沒有看到全體,但是已經有了解本性的東西,簡單比喻就是這樣。底下解釋: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這是天台宗在講的,每一本經要講以前都講這五重玄義,講這個五重玄義,這是比喻。看這個

【講】此舉喻。其喻是蘇東坡游廬山詩。

詩曰: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的看像嶺,那麼從側面看,側面看就變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遠的,近的,高的,低的,全部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了解廬山真面目就是整個面目無法看,人小能看到的有限,不能全部了解廬山真面目,只知道我在這個廬山裡面,此山路,懂一點點。

【此詩有事有理。事者。事相。此山橫看成嶺。側看則成峰。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山勢各各不同。皆非盡見廬山全境。故曰不識廬山真面目。】不能看到廬山整個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之中故。不能盡見廬山真境也。後雲縱然不盡廬山真境。也許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理者。理性。東坡為五祖戒禪師後身。】意思就是說上輩子,上輩子他是五祖戒這個禪師,五祖戒禪師,五祖戒禪師的後身,【乃悟道之人。】悟道的人,【欲即事以顯理。故吟此詩。以廬山喻理性】、本性【。若峰若嶺。皆不離廬山。喻若依若正。無非唯心所成。】這意思就是說:這就是在譬喻說不管是依報還是正報,無非是我們心所造成的。【不識廬山真面目者。不識心性本來面目也。】不了解本性的本來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者。身亦在心性之中。】我們這個色身就是在這個心性之中,身,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這在《楞嚴經》有講。底下說:【故不見心性之全體。雖不見全體。亦許各見心性而已。《楞嚴》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我們就是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跟外面……,這「洎」就是及的意思(,及,洎就是及的意思)。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我們的本性影現出來的,簡單講【即法法唯心之理。】唯心所造的,但是我們今天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這個色身是實在的,這色身不是實在的,這色身是因為業所產生的一種物質現象,我們這個業,其實這業很厲害,我們這個業就是從哪裡來?從思想來,從思想來,這個業每天都產生一種思想,產生一種思想就認為有這個實在的色身,比如說我們晚上在睡覺,在做夢,我們在夢中我們不知道我們在做夢,所以就認為那是實在的,有打架,有相罵,小時候講得比較不好意思的,一次……就夢見好幾次,其實是內急,又夢見在下大雨,在夢中一直找廁所,找廁所,在夢中全都是實在的境界,剛好找到草叢中,在夢中找到草叢中,就尿下去了,哇!慘了,濕漉漉,小時候,人家叫我要吃龍眼乾燉糯米,所以我們在心裡所影現出來的,每一幕都是真實的,但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法執,我們執著這個宇宙萬物認為我們這是真實的東西,所以因為我們就是沒有透視這種唯心所造的世間,全部都是我們心所造的世間,所以精力所影現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認為這世間就是真實的,實在是假的,要不然證到阿羅漢果,他怎麼可以從門縫鑽進來,證到阿羅漢果他不用走正門,不用走後門,他也不用幫他開門,從哪裡都可以進來,他有神通,證到神通就了解:哇!這色身就是假的,他有辦法把這個色身放大、縮小,什麼都無法阻擋他,意思是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能夠改變物質的東西,就像佛祖般,所以佛祖為何說:山河大地盡在心中,我們沒辦法,我們沒辦法,我們就是這個我執跟法執沒破,所以這個色身是精力所產生的,不是唯心所造的,業力所產生的,我們沒證到本性,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所產生的,因此有一個內跟一個外,若證悟到本性,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整個虛空都是他的生命,全都是他充滿智慧的法身,那麼內跟外全都沒有,因為有內所以顯外,因為有外所以顯內,內跟外是我們心訂一個標準性的東西,我們說:這是講堂裡面,那是講堂的外面,因為你有建這個圍牆起來,所以說講堂內,講堂外,你若把這個講堂打得一無所有,你說哪一個內,哪一個外,對不對?心若沒有一個界限,沒有一個執著的時候,內跟外本身是融為一體,所以我們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會修行其實很簡單,一句話他就開悟,不會修行搞了老半天,十年,二十年他都無法了解這種東西,所以因為我們有執著而產生了標準性,標準性,別人跟我們標準、看法不同就引起種種的煩惱、困擾,所以我們無法包容別人的缺點,只顧自己的名譽,其實自己的名譽就是不顧別人的生命,顧自己的名譽他就會傷害別人,他就想要傷害別人,最好是讓別人死,批評別人批評得不能在這個世間生存,大家誇獎、讚嘆他,其實他良心自己知道,他這樣做根本就不對,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但是他良心很清楚,別人根本就沒有這麼壞,對不對?整天就講別人怎樣、怎樣,所以說我們有辦法欺騙一切三世的眾生,無法欺騙我們的良心,學佛就是兩個字,求我們的心安,求我們的心安,我們的心安不管他世間如何講法,因此法法唯心之理。【東坡】蘇東坡,【乃即事顯理。以詩說法也。】所以我們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妙明就是我們這個本性很奧妙,明就是很清淨,這個真心所影現出來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蘇東坡乃即事顯理,用這個詩句來說法。

【蕅公】就是蕅益大師,【引此詩。喻《彌陀經疏》。以廬山喻《彌陀經》。以峰嶺喻《疏解》。】《疏解》【或談理高遠。或解釋淺近。總是闡揚此經之理性。縱使不能將全體和盤托出。】把它和盤托出,也允許【亦許親見佛理。】也能夠讓眾生看到佛的道理,【不失佛意也。

四著解序文講竟。

五解經玄義分五科

五解經玄義分五科,五科,我們要設這個經文,五重玄義,五重玄義,五重玄義就是釋名,就是解釋這本《佛說阿彌陀經》這幾個字,釋名。第二就是辨體,辯通了解《彌陀經》是以什麼作體。第三就是說《彌陀經》以什麼作宗。第四明力用,就是說這本經它的作用是要做什麼。第五了解這個教相。慢慢、慢慢我們會解釋這個天台宗,每一次在講經都會講到五重玄義。

甲初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明力用五明教相

那麼現在要講這個。

【講】玄義。即經中玄妙之義。乃一經之綱要。先行提挈在前。】提挈就是提起這個綱領,人家講提綱挈領,我們若要拿一件衣服,頂部這個衣領提起來就簡單解決了,衣服,袖子什麼就很清楚了,先行提挈在先,提綱挈領。發揮之後,【發揮明了。至後經中余義。易於領會。天台宗解經。總以五重玄義在前。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華嚴經》的意思,這是賢首大師所作的,賢首宗【解經。】賢首宗就是華嚴宗的意思,在這個解經,【則用十門】華嚴十玄門,這個天台的五重玄義,華嚴的十門,【分別居先。】意思若要講這本經,以天台宗來講講這本經它就講釋名,再講這個辯體,再講這個明宗,講這個力用,再講這個教相,先對這個本經大概用五個角度來解釋,之後再解釋這個經文,這樣我們對這本經已經有相當的認識,再來講這個經文就不會覺得很困難,不會覺得很生疏,所以我們現在分作五科,第一科就是要講這個名,《佛說阿彌陀經》這個名,這本經的名,【此乃二宗解經之家法也。

甲初釋名

【解】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講】第一重玄義。即解釋此經之名。《佛說阿彌陀經》。此題即前七種立題中。】七種的立題有單人、單法、單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三種,全部就是合為一個,人、法、喻合為一個,就是單三釋,復三釋具足一釋,加起來剛好三加三加一剛好七種的這個題目立題。【單人立題也。以能說所說。娑婆極樂。兩土】娑婆世界的人跟極樂世界淨土的人,這兩土【果人為名。】果人為名就是說他們全都證到佛果,叫做果人為名,我們現在修是因,成佛是果,所以這兩土,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已經修到最高超的佛果,最究竟的佛果,極樂世界成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是修行修到成佛,所以這兩土果人為名,佛說這個佛也是釋迦牟尼佛,也是人,阿彌陀佛也是人,【皆是究竟極果。大覺悟之人也。】所以這本經是能說,能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能說,所說就是阿彌陀,就是所說,阿彌陀就是被釋迦牟尼佛所說,所以人家說阿彌陀佛從哪裡來?阿彌陀佛就是釋迦佛介紹給我們的,釋迦佛介紹給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這個高雄地區沒有一間比較好的醫院,若是生重病的人我介紹台北長庚,或是台大醫院,很好,這比喻就是這樣,所以說阿彌陀佛不是來這個娑婆世界,也不是來降生在印度,也不是降生在中國,全都沒有,不然我們怎麼認識一個阿彌陀佛呢?就是出世在印度的一個太子出家成佛,叫做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了解阿彌陀佛願力很了不起,所以他介紹我們有一尊佛,這尊佛他在極樂世界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專門在接引念佛往生的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從哪裡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的,觀世音怎麼來的?就是佛向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的左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從哪裡來?就是站在右邊,大勢至菩薩,那麼地藏王菩薩從哪裡來?佛在《地藏經》裡面將這個責任都交代給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有的人說地藏王菩薩是韓國人,其實不是這樣,是韓國人來出家,那麼來到九華山示現,其實地藏王菩薩在經典早就已經講好了,因為他這個行為看起來就像地藏王菩薩那麼了不起,所以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示現的,其實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跟這個地藏王菩薩,全都在我們這箇中國示現,並不是他是真正的菩薩,說那個就是菩薩,只是說因為他為了要方便度眾生,所以來我們中國示現,因此這早在經典都有介紹,介紹,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要了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相同的,就是本性都是相同,本性都是相同,但是願力不同,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在極樂世界度眾生,十方一切眾生若聽到阿彌陀佛這句聖號,這句聖號,只要大家發願要去極樂世界,他都要來接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來五濁惡世來示現成佛,憐愍我們這些愚痴,五濁惡世的眾生整天殺、盜、淫、妄,造這個惡業,憐愍,所以來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是娑婆世界,所以你若看到《悲華經》裡面有講,我們這個世界,其他諸佛菩薩都不太敢來,那是很壞、很壞的一個世界,整天都是在戰爭,這《悲華經》裡面講,若要找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要找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麼惡的很難找得到這個世界,只有釋迦佛祖敢來而已,《悲華經》這麼說,他說這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都是造惡的眾生來的,還有一種是菩薩示現的,不怕辛苦要來度眾生的,不怕辛苦要來度眾生的,所以《悲華經》裡面說,所有的包括彌勒佛來請,他不要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度眾生,這個彌勒佛他要等到人八萬歲的時候,人八萬歲的時候這個國土,這個娑婆世界就變成清淨的世界,人全都行十善,不會互相攻擊、毀謗,也沒有殺、盜、淫、妄這些事情,彌勒佛降世時人是八萬歲,八萬歲的時候所有的樹木、水果都長得好好的,不用耕作大家都有得吃,因為福報夠,福報夠,吃一吃若要大便的時候,位下去這大地自然裂開,糞便自然埋下去又變平坦,不用廁所,這有多好你想想看!所以說只有我們釋迦佛最偉大,他在人百歲的時候,惡業最重的時候,還有辦法挽回的時候,他來示現,示現這個成佛,示現這個成佛,這尊佛你若錯過要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會再遇到這個彌勒佛,才會再遇到彌勒佛,但還不一定……,遇到彌勒佛必須要抓住受五戒的人,一定要有皈依,要不然遇不到,就是說這輩子若沒了脫的人,在彌勒佛出世時候,要度出家、皈依、受五戒的人,其他的人可能就無緣了,而且彌勒佛若降世的時候只講三次經而已,三次而已,三次而已就要入涅槃了,若釋迦佛是講四十九年,三百多次,所以再傻的人都要趕快求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人講我要再等,等彌勒佛來降世,我跟隨他修行,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所以《悲華經》裡面講,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人敢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沒有人敢在這個人歲,人的壽命一百歲的時候示現,只有釋迦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這是太困難、太困難,我今天我度眾生我也是有這種感覺,眾生,我不會形容,不會形容,你用這個生命要給眾生,眾生一樣要讓你死,你用這個生命要給眾生,眾生一樣要讓你死,一樣,你對他九十九次好,你都不能對他一次不好,你就不得了了,一次不好你就不得了了,你用這個生命,用這個智慧,用這個學問,辯才,一直要度他,他有沒有想說:啊!我能夠學佛這是師父引導我們的,沒有,你可不要講錯一句話,或是有稍微的缺失,就把你批評得一無是處,什麼難聽的都講出來,我今天有一種感觸,我現在若沒有講經我都喜歡自己獨處,為什麼自己獨處?因為我跟眾生講話我不能得到什麼,你看我跟眾生講話要得到什麼,你講來我聽看看,你們要給我什麼,你們給我什麼,為我開示嗎?還是讓我開悟,你要給我什麼,有啦!你給我的就:師父!我兒子不讀書。我太太偷跑。會(匯)錢被倒(盜)了。我要拜哪一尊比較好。講家裡煩惱的事情,所以今天我們不是沒有慈悲,有慈悲,但是不曉得要怎麼用,到後來就說:我上課時間來上課,平常就遠離眾生,到後來有這種感覺,有這種感覺,你說拿念珠的人講話比較有良心,不一定,不一定,拿念珠的講話,最沒有良心的就是拿念珠的,真的。所以說今天釋迦佛祖我覺得這是很不簡單,很了不起的人,這麼惡的世間,佛祖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啊!知道佛祖要走到前面要講經,要從這條路經過,他跑到山上拿一顆石頭這麼大顆(法師比起來很大),滾下去,要壓死佛祖,他要來領導僧團,結果佛祖旁邊都有金剛護法站著,站著,拿著金剛杵,那個石頭滾到半中央,啪!碎開,碎開,一塊小石頭掉下去打到佛祖左腳的第一根指頭,腳指五指最粗的那根指頭,流血,流血,佛就說這個叫做出佛身血,出佛身血,用噁心來出佛身血,你想想看!佛祖在世就這樣,就這樣,你知道嗎?人家他有辦法,我們現在有黑星跟紅星,看你會不會害怕,可不要得罪人,得罪人……,死在台上,我們講得也會害怕,你知道嗎?我們又沒有護法,我們不像佛祖那麼有修行,佛祖四周圍都站著金剛護法,我們身旁站什麼,沒有,都沒有,沒看到,一個也沒看到,若人家拿槍來,我要到跑到哪裡,所以還是不要得罪眾生比較穩,自認倒楣,我們的業障深重,五濁惡世沒有人敢來示現,沒有人敢來示現,怕都怕死了,所以我們現在獨善其身,獨善其身,知道的就多少對人家講,尤其是不要得罪女眾,不要得罪女眾,要讚嘆,這裡都是菩薩,都是女眾菩薩,現在都要讚嘆,因為怕到了,怕到了,所以說你看……。底下說:

【解】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我們這個地方能夠說法的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乘就是藉著這個大悲願力,這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你有辦法嗎?生這個五濁惡世,出世在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先覺就是(自覺),覺後覺就是(覺他),就是令眾生覺悟叫做覺後覺。我們什麼覺?我們是先覺還是後覺,有到後覺嗎?有嗎?我們不是,我們叫做不知不覺,我們連後覺也沒有,後覺已經不錯了,後覺還有一個覺,我們就是不知不覺。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無法不知就是(覺行),覺行,他覺悟,了解自力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就是覺行(圓滿),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就是覺行圓滿。底下:

【講】此土。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能說教利生之主也。】能夠說教利益眾生的主。【乘大悲願力。】藉著大悲心這個願力,【生五濁惡世者。諸佛雖大悲平等。】雖然大慈悲平等心。【而我佛偏】就是比較照顧。偏【憫極苦眾生。】偏偏憐憫極苦的眾生,我們現在就是極苦的眾生,《悲華經》講的,三千大千世界要找這麼痛苦,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找不到,很難找,其他的極樂世界全都行十善,唯有娑婆世界行十惡,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遇到利害關係,什麼恩情都忘記了,什麼恩情都忘記了,眾生,明明犯大妄語戒,你問他:你有這麼說?沒有,我發誓我絕對沒有這樣講,若有這樣講我被火車輾死,輾得粉身碎骨,他明明這樣放風聲,誹謗,誹謗得這麼嚴重,沒有,我絕對沒有誹謗,眾生,眾生,所以我當時要初出洞門要來度眾生的時候,一個老和尚告訴我:法師!你要講經很好,但是我要交代你一句話,你一定要忍耐,你沒有出來弘法沒有是非,你出來弘法絕對有是非,絕對有,你可要忍耐,若忍耐得住才出來跟眾生周旋,若忍耐不了你就躲到山上住茅蓬。一定的,出來絕對有是非。這句話我銘記在心,銘記在心,所以說,我們要憐憫這極苦的眾生,沒那麼簡單,要發這個大慈悲心也沒那麼簡單,【故發願生此娑婆。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以先覺下三句。】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即成就佛道之義。】就是我們《十四講表》講的自行就是自覺,化他就是度化眾生,行滿就是功德圓滿,自行,化他,行滿,【前雲必要三覺圓滿。方得稱佛。

以先覺者。即自覺。自己先能覺悟也。覺後覺者。即覺他。覺悟其它一切眾生也。】就是自己覺悟又讓一切眾生覺悟,【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即覺滿。覺行圓滿。】他的覺跟他的行全都圓滿。【覺至一心本源。】就是我們的本性。【是謂大圓滿覺。】圓滿覺。【入佛知見。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也。】在這個《佛說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裡面有講一句話,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至證阿羅漢方可信汝意。這句話很有學問,萬勿信汝意就是說千萬不可相信你自己,汝意不可信,你的意不可相信,意思是說凡夫不可以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因為你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你是有欲望的人,你是一個煩惱的眾生。你說:我相信我自己。你相信你自己,你馬上又改變,今天講,明天又改變,今年講,明年又改變,一年前講,十年後又改變,我們這個意識生滅的心是不能相信我們自己,所以要相信佛,佛知才是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佛的知見才是真正的知見,不可以相信我們自己,我很相信我自己,五年後你就會後悔,我很相信我自己,十年後你就會改變,這是佛在《佛遺教經》裡面萬勿信汝意,萬不可以相信你自己,你是凡夫你要怎麼相信自己,你隨時會改變你的看法,無所不見。

【此三句。即解佛字要義。】解佛字,解這個佛字,【佛字。乃超九界以獨尊之號。】九界就是九法界。【自覺。超六凡法界眾生之不覺故。】六凡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自覺,六道輪迴就是不能自己覺悟,所以佛就是一個自覺的人,六凡就是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六凡,六道,輪迴的凡夫叫做六凡,【覺他。超聲聞緣覺二乘法界。】聲聞就是修這個四諦法,苦、集、滅、道,聽佛的聲音修這個苦、集、滅、道四諦法,而證阿羅漢果這叫做聲聞,聽佛的音聲而聞四諦法證悟,名叫做聲聞。緣覺,修十二因緣而證悟叫做辟支佛,叫做因緣覺,叫做二乘,小乘的二乘,聲聞跟緣覺,有的人講小乘跟中乘,小乘跟中乘,他只修自己而已,所以覺他是超越聲聞跟緣覺自利的小乘,二乘法界,二乘的法界,超越二乘的法界。【不能自覺覺他故。】不能自覺覺他故。【覺滿。超權】教【實】教【教菩薩法界。】這聲聞緣覺就是不能自覺覺他,覺滿,沒有辦法這樣,那麼覺滿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超越權教的菩薩跟實教的菩薩。實教的菩薩就證悟到空的道理,權教的菩薩就證悟到這個有的道理,假有的道理,就是說空不壞有,有不壞空,權實二教就是了解有跟空的這個菩薩法界,他【雖能自覺覺他。】來利益眾生,但是還沒有圓滿,還沒有到圓滿,【而覺行未曾圓滿。】還沒有圓滿,【乃至等覺菩薩。喻如十四夜月。比之十五夜。尚差一等故。】意思是說等覺的菩薩,等覺,等覺就是平等,等覺就像佛了,已經像佛但是不是佛叫做等覺,他的地位已經是快跟佛平等了,但是還差一等,所以叫做等覺,等於是佛的覺悟,佛的大覺但是還不是叫做叫做等覺,譬如十四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還差一等。【惟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為三覺圓。萬德具。超九界以獨尊。堪稱世尊。】九界全都尊重這叫做世尊。

【解】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講】悅所懷者。】什麼意思呢?【乃暢悅所有懷抱。(即佛心懷抱負也。)】悅所懷,【佛惟以度生為懷。今眾生成佛之機已熟。可以為說。】可以為他說法。【念佛成佛。難信之法。】我們沒有看到極樂世界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沒有看到觀世音,沒有看到大勢至,全都沒有看到,但是你只要相信一心念佛就能到極樂世界,你跟誰講,誰要相信,每個都說:那都是騙人的,佛祖都騙人的,大家都在講:那種都是烏托邦。不是實在的,那是佛製造一個空洞的世間,要引誘眾生方便度眾生而已,不見得有極樂世界,講這句話要下阿鼻地獄,所以念佛成佛,這是難信之法。【令得究竟脫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分段這是凡夫,六道凡夫的生死,變易這是菩薩的生死,要如何解釋呢?分段生死就是說眾生一段、一段的生死。舉一個例子說人活著,這個人活三十歲就死,這一段,一個階段,這個人活到八十歲就死,這個人就活到一個階段,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天人他的生命雖然很長,但是也有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分段就是一段、一段,這隻狗活三年,暈只狗的生命就是三年,一段、一段的生死,變易本來就不是生死,但是菩薩的心,菩薩的心還是法執,還有微細的這個法執,微細的法執他斷掉一個煩惱他這個莊嚴心就又產生,更大的莊嚴,放更大的光明,實在是沒有這個生死,但是方便,所以變易生死,把筆拿起來,心境的改變叫做變易,心在改變,煩惱去掉,法執慢慢地去掉,這叫做變易,實在是沒有生死,只是他的心在慢慢、慢慢去掉,變化這個煩惱去掉一直到成佛,等覺菩薩,所以他這個色身就是說:咦!你看都是這樣莊嚴身,你若去年這個惑,他的色身又更大尊了,光明就更加發出來,像初地菩薩。咦!又去掉這個法執,就變二地菩薩,色身又更大,色身一直變、一直變,當下就變,當下就變,其實實在沒有生死,心境變報身就變,色身就變,所以方便說叫做變易生死,實在是沒有生死,所以分段是凡夫,變易是菩薩,方便講有變易生死,【故悅也。】就是歡喜,諸佛菩薩他會歡喜,歡喜要做什麼?就是要來度眾生,叫做悅所懷。【

此二節解。即解成佛說法二事。如本經後文。佛呼舍利弗而告曰:】佛就對舍利弗這麼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高,無上,正等,正確的,沒有一個跟他平等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比他更行,大徹大悟的一個聖者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成佛難)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什麼難信呢?【(持名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解脫,就能夠成佛,【是為甚難。(此說法難)佛說此經。能為甚難希有之事也。】非常地困難,非常地困難。【

【解】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講】阿彌陀。】阿彌陀佛【是本師所說。】我們這阿彌陀佛要念得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像我媽媽在念的,阿彌陀陀,阿彌陀陀。我沒教她這句她怎麼自己編這句出來,誰知道,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陀,阿彌陀陀,《大悲咒》,說貼壁紙,很嚴重,看這音差多少,你回去要念《大悲咒》,念什麼貼壁紙,慘了,念得還真諧音,啊!貼壁紙就好了,慘了,音要念得準,大悲咒不是貼壁紙,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陀,阿彌陀是本師所說,【彼西方極樂世界之導師。導是引導化導。彌陀過去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過去我們也有講過了,轉輪聖王就是軍隊強盛,而且美女如雲,國家富庶,那麼這個人才濟濟,國家很強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很強盛國家的國王,轉輪聖王簡單講就是這樣。【於世自在王佛會下。聞法出家。發四十八種大願。】發四十八大願。這在這個《無量壽經》裡面就有講四十八大願。【第一願。國中無有地獄。】這國中不是國小、國中、高中那個國中,是極樂世界無地獄,極樂世界無【餓鬼。】極樂世界無【畜生。】極樂世界無惡道,啊!你想想看!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你想想看,看有多好,看有多好,所以極樂世界就不怕鬼,它沒有鬼,怎麼有什麼餓鬼道,沒有鬼。【乃至第四十八願。他方菩薩。聞佛名號。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法忍就是無生的法忍,證悟到無生,無生。【總之以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依正莊嚴。】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生命跟他的壽命,身體跟他的壽命。【接引信願念佛眾生。生彼世界。永階不退者。】永遠不會退,【即永遠登不退地。而直趣佛果也。】直接到佛,成佛。【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什麼叫做位不退呢?【趣入聖流。】到極樂世界他就是入這個聖人裡面,絕對不會再退下來凡夫,【不退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他到極樂世界他這個修行就不退了,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今天修明天沒時間,就沒修,今天有時間《大悲咒》一百零八遍,明天沒時間剩下三遍,再後天沒時間,欠佛祖,跟佛祖請假,極樂世界沒有這樣,只要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修行就不會退了,不用擔心聽經聽不懂,不用擔心智慧不開,也不用擔心你遇到惡的因緣,我們現在這個……,你我們當師父的每天都有這種可聽。師父!我很想修行,我先生阻礙、障礙我,說我若到文殊講堂要扭斷我的後腳筋,要不然就包袱整理、整理,去、去,跟著慧律法師去。師父!這業障怎麼這麼重,講了就哭泣,真的,講了就哭泣,我們要拜個佛,念個佛,所以這個男人也是很不講道理你知道嗎?我們說女人很不可理喻,有時候男人也很不可理喻,你是要太太討客兄(紅杏出牆),跳舞,胡搞亂來比較好,還是讓太太拜佛,吃素食,她還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每個男人都要讓太太去拜佛,誰要讓太太亂來,就兩種情形,我這個時候,晚上你們在看電視,我要去聽經哪裡不對,有時候我覺得男人也很奇怪,他太太來拜佛、仿佛這是好事他為什麼不讓她來,我就想不通,討客兄(紅杏出牆)不好,對不對?打痲將,……,不好,擲骰子,不好,賭博,玩大家樂,六合彩,這又不好,太太來拜佛哪裡不好我想不通,後來打聽出來就是他太太很美,怕他太太來出家,他沒有太太,後來一問之下是這樣,所以有看到很多這樣的,所以她現在要修行就很困難,很困難,行不退也是非常困難,恆常度生,【不退墜二乘地。】我們若在度眾生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會持續不退,能夠常常度眾生,而且不會再退轉到聲聞和緣覺。【三念不退。】啊!這更加難。【任運增進。】到極樂世界你每一念一直向佛,【證入如來地。】證到這個如來地,這經典在講,這經典講,說: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每一念就是清淨,我們想要染污,要造業,要煩惱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這就是到極樂世界他就固定了,絕對念不退,不是像我們現在拜個佛,家裡遇到誰死了就怨怎麼沒有保佑,哪裡是真的,又沒有保佑,退道心了,這念就退道心,馬上就退了,我們這不同,到極樂世界不同,到極樂世界你要讓他當凡夫都不可能,若到極樂世界要煩惱都不可能,我們現在就是說要動到一念清淨心是很困難,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要修煉,要動到一念清淨心很困難,到極樂世界剛好相反,要動到一個煩惱心都不可能,所以叫做極樂,非常地快樂,無界限地快樂,你無法形容地快樂的程度到什麼程度,你無法形容,所以一定要到極樂世界,證入如來地。【凡生極樂者。皆得三不退地。】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我們經典在講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本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轉地)故曰永階不退。非獨上品不退。乃至十念功成。】就是說……,意思是說不是只有上品上生不退,乃至造惡業,臨命終造這個五逆十惡罪,臨命終發一個願來懺悔要再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要念佛還可以往生,你想想看!十念功成,佛的第十八大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念,臨命終十念,看看,所以說【帶業往生之者。亦得不退也。】所以這本經,若沒有修這個《彌陀經》,沒有修念佛法門是傻瓜,世間人講的傻瓜,傻的要命。

【解】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我們中國話叫做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簡單講叫做要之,簡單講就是……,簡單講就是【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一無量也,一一無量也。有的人他在看這個經典他不懂,他看經典,說:師父!怎麼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怎樣才七而已?我說:你就不了解,看這經典就是可憐,人家這七的意思,七的意思就是一個圓滿,圓滿的數目,比如說我們講七星劍,一個星期有七天,做七、二七、三七、這七就是一個圓滿的數目,所以在《彌陀經》裡面全都講七,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都七,七就是循環,七乘七,七七,四十九,49再乘七,再乘7,再乘7是無量的意思,無量的意思,所以你若看經典不懂的人就不了解。飯食經行(,飯食經行,還至本處),還至本處,還至本處在哪裡還,就是本性的意思,回到本性的意思,供養諸佛,回來,還至本處,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沒來,怎麼有去呢?我們講黃色黃光,青色青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基本色,基本的色彩,青、黃、赤、白,這是色彩的根本,若有學過美術的人就知道,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白色,跟千分之一的黃色調配色彩又不一樣,極樂世界蓮花不是四色而已,是無量色,無量色,怎麼說無量色呢?因為他舉出這四種就是基本色,基本色又加色彩,無量無邊,一百分化作……,你若一百分的白色化作九十九分白一分黃,九十八分白,二分黃,九十七分白,三分黃,這色彩又不一樣了,極樂世界只有四種蓮花要如何說無量光無量壽呢?啊!聽經聽完才知道,今天得到最多,為什麼呢?沒有人講這個,也沒有人知道,所以因為極樂世界是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它是佛的報身土,那是絕對的事事無礙的法界所造成,不是我們凡夫腦袋可以想的,說七,說七就是圓滿,說七就是圓滿,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是究竟圓滿的,極樂世界,所以用這個數目來代替的意思,講梵語阿彌陀,我們講的無量壽,也叫做無量光,要之就是簡單講,就是功德也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依正無量,莊嚴無量,說法無量,化度無量,一一無量,全都無量,怎麼說才七重而已。

【講】梵語指印度語。劫初光音天人。下降於印度。】現在佛教在說我們人是從哪裡來?人是從哪裡來?那麼這個世間人從這個……。人怎麼來的,認為人是進化論來的,事實上達爾文他講這個進化論,根本沒有提到說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而是後來的人穿鑿附會地說,人是由猴子演變而來的,以前的猴子可以變人,現在的猴子怎麼不可以變人呢?對不對?所以這個穿鑿附會認為人是由這個達爾文講的進化論,人是進化來的,根本沒有這個事情,你看進化論就知道,他沒有這樣講,他沒有這樣講,只是人的一種臆測,佛在講人從哪裡來?人從光音天來,下降在印度,剛來的時候這個色身是很輕,很輕,來到這個印度,因為吃到這個東西,【因食地肥。】就是吃到營養的東西,哇!【足不離地。】卻飛不起來,吃得好吃,吃得太多,咦!足不離地,卻飛不回去,飛不回去光音天,【留為人種。】這是佛經講的,又沒有人看到,也沒辦法去證實,到底有沒有,只有經典這麼說,我們照這樣相信,不然人從哪裡來,你知道,不然你講給我聽,你知道嗎?也不知道,【光音天是梵天。】印度人講的,我們講的梵音、梵音,就是從這裡來,梵語、梵語,就是從這裡來,意思就是說光音天下來的,梵天下來的,就是印度祖先的意思,【印度人。稱為梵天苗裔。】苗裔就是後代,印度人他都自認稱為他是梵天的後代,梵天后代,所以在講梵語跟巴利文,印度有兩種語文,一個是巴利文,一種是梵文,梵文只在皇宮裡面這些貴族才可以講,這些貴族跟婆羅門才可以講,若這個巴利文就是士、農、工、商這些人在講的,所以印度有兩種語言,一種是梵文,一種是巴利文,所以他們都自認為他們就是從天上來的,他們講的聲音叫做梵音,梵音,他們講的就是很好聽,就是叫做梵音,別人講的就是土音,他們就是梵音,所以印度人自己覺得自己很驕傲,說他就是梵天的後代,【故彼土語言。稱為梵語。

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但將壽命光明。二種而說。已解在前。要之彌陀功德。具有恆沙稱性功德。】稱性就是本性的意思,恆沙本性的功德,稱性就是說全盤就是性,完全都是本性的功夫,具足有恆沙稱性的功德。【智慧。已證一切種智。】已經證悟到一切的種智。【神通。具足三明六通。】三明六通是從哪裡來的呢?三明六通,六通就是神足通,神足通,他這個腳能夠飛天遁地,神足,神足,第二就是天眼通,眼睛可以看很遠,第三就是天耳通,耳朵可以聽很遠的地方,第四就是宿命通,宿命通就是了解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他這個因果關係,宿命通,第五就是他心通,我們人在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他心通,第五是他心通,第六是漏盡通,漏盡就是煩惱已經除掉了,漏就是煩惱的別名,漏就是煩惱,煩惱去掉叫做漏盡,這六通,三明叫做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就是天眼通達三世,宿命明也是一樣,漏盡明也是一樣,所以三明是從六通來的,六通三明,三明六通,六通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星宿的宿,宿命通,住宿的宿,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六通。【道力。已得十力。】十力就是佛的十種智慧之力,在這裡我們不講,凡是《彌陀經》所開出去的種種名相,有影響到我講經的時間我都不要講。【四無所畏。】這簡單解釋一下,十力就是佛的十種智慧的力量,《十四講表》會講,十個智力。四無所畏呢?四種的無畏,無所畏,哪四種無所畏呢?一、正等覺無畏,正等覺,無上正等正覺叫做正等覺無畏,就是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沒有人比他更行,無畏,沒有人比他更厲害,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煩惱永遠去掉叫做漏永盡,煩惱永遠去掉,漏永盡,無畏,無所畏。第三、說障法無畏,說這個法,說障就是障礙的障,意思是說,說法去掉這個障礙一切法門都無所畏,叫做說障法無礙。第四、說出道無畏,說出道,說法要讓你了生脫死,出道,出世道,出離開這個世間,出離這個煩惱,這個道叫做說出道無畏。四無所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有盡無畏,第三、說障法無畏,第四、說出道無畏,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十八不共法不講,這齣自《大智度論》十八不共法,這個經典,這個字典,佛學辭典都有,佛的十八不共法,簡單講就是不共聲聞,不共菩薩法,只有佛有,簡單講就是這樣,什麼叫不共?不共聲聞,不共菩薩,只有佛有,簡單講就是這樣,這個十八不共法若要講我們講不完,這可多了,再給你二、三堂課來講也講不完,所以會牽連我講經的這個時間進度,所以我不要,不要這樣講,我這個人不要複雜,不要拖延,你沒聽過歹戲拖棚,我們這好戲要再繼續演,不可以拖戲,所以十八不共法你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講,不講,不共就是不共聲聞,不共緣覺,簡單講就是這樣。(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2)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4)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6)無不知己舍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7)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9)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10)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于慧無缺減。(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12)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二)即指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種法。此十八種乃諸佛初成道時,於盡智位所修得之法,為余之聖者所無。即唯佛獨得十力,除諸惑習氣;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歡戚心;得大悲,緣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為: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所畏為: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道無畏。三念住為:於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於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於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三)有餘師所說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舉:一切智、功德無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變化自在、記別無量、記別不虛、言無失、智慧無減、常施捨行、常觀眾生、不失念、無煩惱習、無有能如法出其失、無能見頂、足下柔軟、得神通波羅蜜故,轉眾生心令歡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為義。另外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說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說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十七)<二>菩薩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寶雨經卷四。即:(一)行施不隨他教。(二)持戒不隨他教。(三)修忍不隨他教。(四)精進不隨他教。(五)靜慮不隨他教。(六)般若不隨他教。(七)行於攝事,能攝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復能示現於最上乘而得出離。(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現於生死涅槃,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十二)智為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語意業。(十四)為攝諸有情,恆不捨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十五)能為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十六)雖於眾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淨莊嚴。(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繒及水系灌其頂。(十八)能不捨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又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六離世間品出菩薩十不共之說,與寶雨經所載雷同。奮迅王問經卷下亦出菩薩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與前載相通者。(自在王菩薩經卷下、華嚴經疏卷五十二、大乘義章卷十六)p350《佛光大辭典》★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聖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云不共也。一身無失: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於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二口無失:無失因緣類。如身無失中說也。三念無失: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禪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於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為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禪定故。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故名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佛知善法恩故。雖具眾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復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八精進無減: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九念無減:佛於三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十慧無減: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何等為二。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餘也。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脫知見無減。所謂有為解脫。無為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是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 撰】)【依報正報。】又名依果,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是,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環境。經云:「依報隨著正報轉。」指眾生的身心,因眾生的身心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為二報之一。【種種莊嚴。說法。則轉一切*輪。化度。則度一切有情。故云一一無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我看這沒有幾個聽得懂,這句話聽得懂的舉手,你都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的舉手,看得懂就奇怪了,你就可以當法師了,真的,講這個真的很深奧,簡單幾個字,實在講道理是很簡單,但是因為文言文搞不懂,我們看這個解釋:

【講】金口。指佛口為金口。】佛講的叫做金口,【以佛全體】全體就是全身,全體,佛的全身,就是【閻浮檀金之故。】閻浮檀金翻譯成中文叫做紫金色,紫金色就是紫色,紫得發金,意思是說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很好看,所以叫做金口。【一切佛親口所說。通名為經。】只要佛講的全都是經。【經字是通題。】大家都通用的。【對上】對上面,【「佛】一字,【說】一字,【阿】一字,【彌】一字,【陀】一字,【」】總共【五字】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叫做【別題。】經就是通題,所以【是通別合為一題。】別題就是佛說阿彌陀,通題就是經,叫做通別合為一題,對上就是佛說阿彌陀五個字,是通別合為一題。【教行理三。各論】教也有【通別。】行也有通別,理也有通別,什麼叫做教通別呢?【今佛說阿彌陀經。經中所詮。】所詮就是所解釋,經中所講的這個【信願持名之教。與諸經不同。為教別。同名為經。故教通。】意思是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什麼叫做教的別跟通呢?教的別就是說這本經是教人如何信,如何念佛,如何發願,跟別本經不同,這叫做別,教別,但是全都是經叫做通,這就是說教,第一個字教,再來講行的通跟別,行是什麼不同的行呢?【依教所起之行。非觀想觀像二種。乃是持名之行。】持名念佛,這跟別經不同,跟人家不同,【故行別。】行別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別人不同。【同歸極樂。故行通。】修行是全都一樣要到極樂世界的,但是持名念佛這是跟別人不同,叫做行別,行別。【依行所契之理。】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四土差別。故理別。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現在一一來解釋:現在講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唯心四土:第一、凡聖同居土,什麼叫做凡聖同居土?凡夫念佛不能達到一心不亂,不能嗀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有一些業,但是他能在臨命終念十念,乃對呼吸,乃至暫時的一心不亂,咦!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夫往生,好!所以來到這個極樂世界他也是凡夫,還沒有斷惑,凡夫,聖人就是佛、菩薩來講經給這些凡夫聽,所以第一叫做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還沒有斷惑,還沒有斷惑,他來到極樂世界,只能在凡聖同居土而已,所以凡聖同居土還有九品蓮花,其實不只九品,九乘九,八十一,八十一乘九,729,729乘9,一直算下去,所以凡聖同居土說九品蓮花也是方便,四土裡面方便有餘土也有九品,實報莊嚴土也有九品,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的光明,沒有分什麼品,所以說凡聖同居土它有權實二土,權實二眾,權巧住在凡聖同居土的,這是佛菩薩,是方便,方便來住在凡聖同居土,若凡夫是實實在在在凡聖同居土,見思惑不斷,見思二惑不斷,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若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是諸佛菩薩,比如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有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觀世音菩薩,那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因為他方便示現給我們看,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讓我們看到比較小尊的,極樂世界分成四個地方,四個地方,它有蓮花池,四土裡面有蓮花池,第一就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一般往生都到這個地方。第二、方便有餘土,就是斷了我執,法執還留著,所以方便,只斷我執,沒有斷法執,還方便留著法執慢慢地斷,所以來到這裡他也是念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明心見性的人,要不然就是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人,他發意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沒到凡聖同居土,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就是斷見、思二惑,證到阿羅漢果,發願要到極樂世界,他一下就入方便有餘土,方便就是留這個法執還沒斷,方便斷惑,暫時住在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分作權跟實,權巧住在方便有餘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佛、菩薩,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餘土就是這些羅漢,聲聞、羅漢,方便有餘土就沒有凡夫,他是完全斷惑,斷了我執,斷這個見、思二惑,他只要有辦法來到這個方便有餘土,那個時候就沒有凡夫,但是方便有餘土分作兩個,權巧住在方便有餘土的是佛跟大菩薩,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餘土的就是二乘,二乘人,聲聞跟緣覺。第三實報莊嚴土,這是報身,報身。第三、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也斷掉我執,也見到本性,見到法身,也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種人念佛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他不但證到果位,又度無量的眾生,所以他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唯有菩薩在住,但是實報莊嚴土又分作大菩薩跟小菩薩,所以實報莊嚴土有分作權跟實的地方,權,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就是等覺菩薩,方便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佛跟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實在是大菩薩,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若實報莊嚴土就是這些菩薩度無量的眾生才去,信、住、行、向,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到九地,九地菩薩全都是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惟有菩薩,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實報莊嚴土,所以佛他來到實報莊嚴土,這是權,權巧。第四、常寂光淨土,權實剛好顛倒,常寂光淨土是什麼東西呢?唯佛一人,實在講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光明,因為它是理體,它是一個佛的法身,但是它無法形容,只有安插一個常寂光淨土,我們說它是一個土,其實一無所有,裡面一無所有你要講什麼,一片光明,你又沒有辦法講,那只好講常寂光淨土,這是理性的東西你要怎麼講,是智慧跟理性的一個土,一個理性跟一個智慧的土,他怎麼有什麼身不身,怎麼有什麼土不土,所以它就無法形容,所以只有講常寂光淨土,所以常寂光淨土也是權巧跟實,權巧我們說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菩薩,這些大菩薩,這些十地菩薩,方便權巧說他接近常寂光淨土,實在在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只有佛一個人,唯佛一人,所以這四土的差別叫做理別,理別,道理差別,四土是不出唯心,所以理是通的,理也有別,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的差別,但是實實在在不出不唯心,所以叫做理通。諸位!這段若聽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真的,別處聽不到,這段聽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若聽不懂的人就……,英文叫I can not understand.沒有辦法去了解,確實如此,確實如此,所以我簡單講凡聖同居土,就是一般凡夫跟聖人住在一起;方便有餘土就是二乘人,斷我執,法執還沒有斷;實報莊嚴土這就是菩薩在住的;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在住的,簡單講就是這樣。【教行理三經。】三種經。【其義甚廣。具如台藏所明。】天台宗裡面所講的。【五重玄義第一重。釋名講竟。】釋名就是釋這個題目,題目。請翻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甲二辨體

【解】第二。】我們第一是釋題,就是按照天台宗五重玄義所講解的一本經典,現在進入第二個,【辨體。】辨體的意思就是說了解大乘經典它是以什麼為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實相,我們所講的無相無不相。【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個意思就是說這本《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大乘經,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來作為正體,我們現在現前,這個現前實在無法解釋的名詞當中在借用,現前就是當下,我們當下這一念的本性不在內,本性若在內,那麼他就無外了,不在外,也不可以說本性在外面,本性的外面跟我們色身哪有關係,不在中間,世間沒有中間,有左邊就有右邊,有右邊就有左邊,左邊跟右邊才可以造成中間這種觀念,若沒有左右兩邊,兩邊,偏空偏有的思想,就沒有中間這種東西,本性是什麼呢?也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也不是有色彩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黃的,也不是赤色,也不是白色,也不是長的、短的、四方的、圓的,也不是香味觸法,全都不是,這意思是說要找都找不到,要用都在眼前,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

【講】第二辨體。】我們現在看這個講解:辨體【即辨明此經所依之體。大乘經。對小乘說。乘是車乘。】這車若比較大輛就載比較多人,叫做大乘,這個法師若發個菩提心來度比較多的眾生,說這是大乘的法師,這個法師若自己跑到深山林中一直隱居,躲一輩子,他都修自己,要自己好,自己解脫,不想度眾生,那麼我們說這是小乘的,就像車比較小輛,我們若騎腳踏車載一個人,機車載兩個,最多前面再載一個,三個,若開轎車,擠五、六個,若開火車,好幾百個,若船就大了,船就可以容納好幾千人,所以乘就是車,車乘就是【有運載義。】運載就是說從煩惱生死這邊要運過去不生不滅解脫的那邊,這叫做運載。【《法華經》】裡面有比喻,將這個小乘、中乘、大乘跟一乘實教的菩薩,都有一種比喻。【:有羊車。】就是小乘,【鹿車。】就是中乘,【牛車。】就是譬喻作大乘,所以這個羊車、鹿車、牛車,在《法華經》裡面有這樣比喻,所以這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車。】大白牛車的意思,這個白牛是很珍貴的,是很稀有的,又有力量,所以這大白牛車就表示說很美又很有力量,能夠載很多東西,意思就是說若有人悟到本性,又具足忍辱,忍耐的力量,發一個菩提心要大大地利益眾生,每一個利益眾生當中都與本性相應,這叫做大白牛車,他就是悟到實,實相的這個道理,叫做大白牛車。【譬喻最上一乘佛法。】大白牛車就是最上一乘佛法,一乘的佛法就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實法,不是方便法,究竟法,不是權巧法。【羊鹿二車。指聲聞緣覺。可從凡聖同居土。運載至方便有餘土。】這是羊車跟鹿車是指小乘跟中乘,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同時住在一起的地方,凡夫的意思就是郵、思二惑沒斷,我執沒有破,聖人來跟他住在一起的地方,聖人是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所以說簡單講,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與聖人同時住在那個地方,但是凡夫是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聖人是示現,示現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他是為了度眾生他才會住在這個地方,運載到方便有餘土,方便就是說暫時,有餘就是說還剩法執還沒有斷,簡單講就是方便有餘土就是斷見思二惑的阿羅漢,來回小向大,發菩提心,繼續斷這個我執,繼續發這個菩提心,趨向大乘的一實相,趣向佛道,暫時,所以說方便有餘土就是說暫時住在這個地方還留……,有餘就是還剩下法執,還有剩這個法執還沒有斷,所以是羅漢在住的,回小向大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漸漸在栽培的地方,【牛車。指大乘權教菩薩。】大乘權教菩薩【可從】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前二土。運載至實報莊嚴土。】所謂實報莊嚴土意思是說因為他證悟到我們這個本性,破掉這個無明,去掉一分的無明,就得到一分的法身,所以這個實報莊嚴土就是說他所修的,他本性顯現多少出來他就得到多少莊嚴的報身,所以實報莊嚴土簡單講就是說,他修無量的福跟智慧的色身,這叫做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全都必須要斷這個見、思二惑,而且還要發大心來普度眾生,而且還見到佛性,見到我們這個法身,意思是說大菩薩全都住在實報莊嚴土。【大白牛車。指一乘實教菩薩。】所謂一乘的實教菩薩就是說不是權巧,是直接趣入佛的本懷,進入我們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不是權巧方便,全都不是,是實實在在與佛相應,所以說指一乘,一乘這個一是絕對的意思,我們佛教講的不二門,不二就是一,但是一就是不二,但是不二就是不能講二,也不能講一,一,佛教講的一,佛教講的這個一跟世間人講的數目的觀念是不同,世間人這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一是從零去比較,有零才有一,才有二,才有三,才有四,若佛教在講這個一不是從比較,說從零去比較,有零就有一,就有二,不是,因為是絕對的,絕對的東西,因為它沒辦法講只有用一,所以《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因為這沒辦法講,所以你說一真法界是什麼?就是畫一個圓圈圈裡面什麼都沒有,表示說宇宙當中去掉一切的執著,你就是一乘的實教菩薩,所以你要講一,說這圓圈一也對,你要說無量無邊也對,一切法就包括在圓圈裡面,這絕對的圓圈裡面就是說表示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經過任何的權巧直趣佛的本懷,這叫做一乘的實教菩薩,一乘的實教菩薩【可從前三土。運載至常寂光淨土。

諸大乘經。談理深廣。故皆以一乘實相為正體。】所以說這本經就是以一乘的實相為正體。【如《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所以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空一切相,無不相就是不能否認一切相,建立一切相。【《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這如來藏的解釋就是凡夫蘊藏如來的本性,如果要直接解釋,轉回來解釋就比較清楚,如來藏那個藏拿到前面來叫做藏如來,意思是說凡夫有蘊藏如來清淨的本性,有這種體。【《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其餘不必廣舉。】一真法界,真就是不假,與一切空性相應,與一切法相應,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是空無一切相,卻具足一切的莊嚴,所以說一真法界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清淨,進入無量無邊清淨的法界裡面,這就是一真,一就是絕對的,真就是不假,意思就是說絕對的清淨是真實的法界,這叫做《華嚴經》,簡單講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不是理事無礙的法界,所謂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說我們眾生若講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意識就會膨脹,就會感受到很大的體,我們若講到微塵,我們的意識就會講一根針,我們的頭腦裡面馬上顯現一根針很小的範圍,所以說虛空也好,一根針也好,對我們腦海裡面全都是不增不減,這是藉著意識來解釋,所以因為我們眾生有我執,他執著住了,所以他這個三度空間裡面他就肯定有這個零點,zero,所以因為他有這個零點,所以產生X軸、Y軸跟Z軸的三度空間,當這個零點去掉的時候就進入不可思議的階段,你無法用X、Y跟Z的任何一個定點,去描述這個三度空間的東西,本性就是這種東西,本性無法讓你用任何的數學去描寫,任何的邏輯學去推論,任何的哲學去形容,任何的語言來描寫,都不可能,所以這事事無礙的法界沒有經過理體的東西,每一種物質的現象就是通達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比如說我們這個意識,我們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這個意識卻是沒有膨脹也沒有減少,所以說事事無礙的法界是沒有經過理體,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說,我們沒有經過三度空間的我執跟法執,有這個點、線、面的東西,所以每一種顆粒微塵它就代表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它會顯現無量無邊的相,莊嚴相,但是每一相每一點也就是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這是對眾生而言,若是成佛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的當下就是一切法,所以我們若是悟到我們的本性,我們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名詞,這個盡虛空遍法界是因為我們沒有悟到本性,要讓我們了解本性的偉大,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很大、很大,這是站在我們思維錯誤去開展本性的偉大,才講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本來就沒有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就是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就包括一切的法,每一個法,每一點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每一點就是表示我們的法界清淨的心,法界清淨心不離這一點,不離我們這一點,所以一點也是本性,盡虛空遍法界也是本性,所以本性與本性當然是光光相攝,互為光明,互相無礙,因此一真法界它就包括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就是我們講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能夠通達我們的本性去發揮,事法界,我們若講到事相的時候,就是每一個……一切法也是我們本性的顯現,現事無礙法界意思就是說講到理當下就提到事,講到事相就會歸這個本體,這叫做理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每一個事相當下就是本性,不用經過理體的這個橋樑來擴大這個思想,它當下這個事相就是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就是我們的事相,所以每個事相他就能夠柔軟去交換一切法界的東西,因為在一點就表示一切無量的法界,無量的法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沒什麼眼神,你看看!不是要要求師父講深奧一點,像瞌睡雞一樣,其餘不必廣舉,【名異體一。】名不同,名不同,但是本體是相同,要說【如來藏。】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亦實相也。】這就是我們在講的,講我們的本性,看你要藉著哪一本經的角度來解釋都可以。

【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實相就是平等,在平等的旁邊多寫二個字:絕對平等。絕對的平等,所謂絕對的平等他是證悟到空性,就是實相。【實相之體最深。最關緊要。不得不詳細講明。靜心察聽。自能領會。若明實相。是為悟大乘理。】實相就是真實之相,我們所講的平等,實相這個本體是很重要,最為要緊,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東西,我們清淨心,冷靜來觀察,自能領會,但是我覺得要悟到這個本性不是很簡單,在座諸位!一個開悟的聖者他怎麼過日子,開悟的聖者他照常吃飯,他若有業障,照常會眼睛痛,會腹瀉,但是他的心非常、非常地平靜,他沒有恨,沒有一切嗔恨心,雖然他對一切眾生態度不同,但是他絕對去體會平等的東西,他不曾動一個念頭去害人,不曾動這個念頭去恨人,開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時就是享受他的生命,從他的本性散發出這個無諍的念頭,散發出這個慈悲的念頭,散發出這個不怕死的念頭,他對生死非常地達觀,生死當下一念,證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因為他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這是凡夫之相,生就是不生,死也不死,這是聖人的階段,所以我們若要修持《六祖壇經》非常重要,我們要能體會這個本性,但是本性又不是用體會的,本性要去悟,簡單講若要領悟本性必須要去迴光返照,要慢慢慢慢,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事實上本性不是說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他就能達到開悟的境界,絕對沒有辦法,我們說去掉這個習性,這是凡夫小乘,用到唯識學在講的,還是漸教小根器,若真的說我們的本性沒有漸漸去掉這個習氣,漸漸去掉這個習氣,一悟,就到如來地,所以我們這個天台宗的思想,說: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這是很大的問題,過去很多人研究這個天台宗,但是天台宗成就的人卻非常有限,非常有限,為什麼呢?他不是和禪宗……,這個天台宗的意思修這個三止三觀,空、假、中,從這個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卻是在禪宗的頓悟的這個佛法當中,這樣講是不對,無明不能分分破,無明分分破,那是枝末無明,若根本無明一斷,就像頭被砍下來,人的生命闡失去,意思是說無明被斬斷的時候當下見到本性,這個無明不能一樣一樣破掉,無明當下若破掉,能夠一樣一樣去掉,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若根本無明一破下去,馬上見到本性,人馬上成佛,一悟即入如來地,所以天台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須要再研究,須要再參考,當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實實在在來講,禪宗才是最接近我們佛性的東西,所以禪宗在講這個無明不能一品一品來破,既然無明能一品一品來破,這樣就形成對立,變成我們這個本性能夠一樣一樣,慢慢慢慢來見,慢慢慢慢來見,這個不對,你永遠見不到本性,本性最強烈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微細的根本無明,這個根本無明斬下去就像我們頭顱砍下去一樣,頭砍下去人一定要死,無明斬下去一定要破,馬上見到本性,人頭顱砍下去一定要死,絕對沒有救,無明砍下去,根本無明砍下去,斷,他馬上見到酌情,一悟,馬上入如來地,所以在這個天台宗講是講無明會分分破,在禪宗講這是不對的,沒有人這樣破法,這樣要破到何時,無明切成四十二分,你要破到何時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意思是說污染的東西可以一分、一分破,若這樣我們的本性就變成不是絕對的東西,所以天台宗,人家講的這個思想有問題,思想有問題,他的看法一些禪宗不能苟同,所以禪宗的人不修天台宗,修天台宗,今天跟修禪宗你能看,修禪宗的人成就的會很多,成就的人很多,修天台宗成就的人也有,智者大師、慧思禪師也有,這我們也不能否認的,因為天台宗的思想跟禪宗的思想完全不同,天台宗的思想承認無明能夠分分破,禪宗來講這樣解釋根本就不對,無明這是根本的東西它不能一分、一分來破,一分、一分來破是對立性的東西,這樣不能見到本性,見到本性當下斬下去,根本無明去掉就見到本性,不能慢慢來破,所以若明實相,是為悟大乘理,大乘的道理。

【先講無相之實相。無相者。離虛妄相也。《金剛經》云:凡所有(諸法)相。皆是虛妄。】所謂虛妄就是這個相【(有生有滅故屬虛妄)】的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如來就是本性,不是釋迦牟尼佛,你若看到種種的相,非相,離開這個相,簡單講非相就是無所著,不要執著這個相,若見諸相,不執著這個相,非相不是否認的意思,是離相,若見諸相而能夠離這個相的執著,即見到本性,就看到我們的本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非相即離相。意謂若見所有虛妄諸相。能離虛妄之相。即見真實之相。真實之相。即是法身如來。】真實之相就是法身如來。【故曰即見如來。此即無相】無相就是【(無虛妄相故真實)之實相也。】再來講:

【次講無不相之實相。無不相者。】意思是說【不是沒有真實相也。】意思是每一法都是真實之相。雖然它是虛妄之相,但是當下每一個相就是實相,【諸法雖妄。妄中有真。】虛妄當中有真,【諸法生滅。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性。】這句話你一定要注意聽,這句話你一定要注意聽,生滅法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這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包括出家、在家,沒有一個搞清楚的,全都解釋錯誤,它意思是說這個生滅法當中,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不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搞清楚,意思是說生滅法當中你若悟到生滅就是假的東西,這才是不生不滅的本性,你不要當作生滅法當中又另外有一個地方,能夠找到不生不滅的本性,嚴重的錯誤,意思是離開這個生滅法當中又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那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就變成二元論,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的東西,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這種根本就不是叫做本性,所以我們從經典看,噢!看到生滅法當中有一個不生滅性,一直認為我們這個色身當中有一個本性,色身當中有一個本性,不是這個意思,色身裡面不是一個本性,外面也有本性,你若說本性只在我們色身里,那什麼叫做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這意思,意思是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當下你若悟到,離開一切的執著,放下,無我法,離執,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不能離開生滅法去悟到本性,悟到本性不能離開生滅法,慢慢地去體會,說體會也悟不出來,多少聽一些,結一個善緣,死了之後也要修,到極樂世界……,聽不懂,到極樂世界也要修這個本性,所以我告訴諸位,悟到本性的人他早課、晚課,他有念佛跟沒有念佛全都一樣,為什麼?他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叫他念什麼呢?他不知道要念什麼,你叫他要念什麼呢?佛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你叫他念什麼,佛號從自性中一直流露出來,他當下就是佛,你要叫他念什麼,他無佛可念,所念都是自性佛,自性佛不離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生滅之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所以這句話是一百個裡面九十九個都搞錯了。你要記住!如果你認為生滅法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那就是自性見,這是中觀裡面講的落入自性見,告訴你生滅的裡面不能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你要搞清楚,而生滅的當下你若悟到這個生滅是不可得的東西,那一念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東西不是離開生滅另外的東西,聽得懂嗎?聽得懂嗎?沒有關係,慢慢來,講堂是永久的,今天聽不懂,明天再來,沒有關係,慢慢地來,慢慢地來,所以我告訴你,我告訴你要栽培一個法師不是三天、二天,要上台也不是沒有真功夫就能上台,不是這樣,講淺是為了度眾生,是為了方便,有的人聽到錄音帶,說:慧律法師沒什麼好聽,每次講的都是笑話而已。我聽到:可憐!這不是這樣講法。一個法師當然他了解眾生的根機,就像佛陀他要度眾生他知道根機未到,所以今天講堂有人要求師父,說:法師!你怎麼不講《楞嚴經》。這本你都看不懂,《楞嚴經》你有辦法?這本我講這樣你都搞得一頭霧水,《楞嚴經》你真的有辦法?還很早,你們才出生的小孩還不會走路,我才用奶給你們喝,用奶給你們喝,你們還不會走,還很早、很早,離這個開悟見性,離這個修行還十萬八千里,還早得很,所以生滅之中有一個不生滅性,這句話你不要搞錯,這句話不能搞錯,我再講一遍:不是生滅的本身當中能夠出現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當下你悟到生滅法的當下是虛妄的,而放下無所著,那一念就是清淨的本性,要記住!【凡虛妄生滅者。皆差別相。真實不生滅者。乃平等相。此即無不相之實相也。】無不相的實相。

【如上所講二種實相。今以譬喻明之。經云: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再有智慧的人也要藉著譬喻他才會開悟。【譬喻者。以易知之事相。】用簡單了解的事相,【譬喻難知之理性。令難知者。亦成易知也。】我們現在【且試舉金與金器。】金子所打的金器,比喻這個花瓶、手環、腳環、玉環、鼻環,印度有鑽這個鼻洞,印度,過去有人穿這個鼻洞,叫做鼻環,你不要笑,真的有,近代都是戴耳環,每一樣都是金子所制的,但是金子可以作出很多金器,所以說金就是我們的本體,金器就是我們這個外相,【譬喻無相之實相。及無不相之實相。】底下,什麼叫做無相的實相,什麼是叫做無不相的實相,我們常常講的實相無相無不相,現在在比喻,無相的實相跟無不相的實相,【世間所有一切諸相。種種不同。如金器各有相狀不同。有生有滅。一一金器。皆可改造。所有諸相。皆虛妄不實之相。無相之實相。無字。當作離字解。】離,離開這個相,意思就是說【若離卻金器。】金子打造成的,比如說【瓶、環、】手在戴的,老人死了埋下去……,老人若死了之後手都戴這個手環,順便埋下去,再被劫棺,環,環,【釵、】把筆拿起來,在頭叫做釵,底下是【釧。】在手叫做釧,都是金子打造的,這個釵……,我們金子……,女人都有一支,頭髮卷一卷插下去,插下去,釵,在頭上的金器叫做釵,要不然插起來之後在前面晃來晃去的,你若看歌仔戲那個最多,我常常想:怎麼要掛那個誰知道,感覺很痲煩,梳那一顆饅頭髮髺那麼大顆,那也是負擔很重,負擔很重,古時候的人很保守,穿那個衣服很大件,頂著那個饅頭髮髻,整個頭髮留那麼長,那個若要洗頭不知要怎麼洗誰知道,所以以前的老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老人頭髮放下來時到地上,若要洗頭的時候,噢!就得放下來,提著,提著洗,提著洗,現代的人若留成這樣很痲煩,很痲煩,所以古時候的人比較不開放,因此這個頭髮插得枝花亂顫,若現代的頭髮插那些不能看,插那個像什麼,除了演歌仔戲以外,不然哪有人在插那個,多辛苦的,多辛苦的,所以這個釵就是插在頭上的金器,釧就是掛在手上的手環叫做釧,釧【虛妄之相。】意思就是說若離開這個瓶、環、釵、釧,這個虛妄之相,【即見金之實相。】就能夠看到金的實相,意思是說一個手環也是金子打造的,你不要看那個手環它本性就是金,本體就是金,意思就是這樣,你若離開這個種種的瓶、環、釵、釧,你就了解這就是金子的本性,它本來就是金子。【法中。若離卻世間。諸法虛妄之相。即見真如實相。故曰無相實相。】簡而言之,這金子若打造種種的東西,種種的東西當下就是金子,無論你如何變化就是金子,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無論你如何變化它的本質就是金子,簡單講你今天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你若放下,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因為這都是我們的本性迷卻所造出來的世間,有經過業力、我執、法執,所以經過業力顯現的世間,當下你放得下,這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雖然說有千差萬別種種的相而言,我們放下,這當下就是無相的實相,你就看到真實之相,看到真實之相。

○又。一切金器雖然千差萬別。於差別異相中。不是沒有平等之一相。】意思是說雖然有千差萬別,【瓶。】也好,【環。】也好,【釵。】也好,【釧。】也好,一個金再一個川念作chuàn,四聲釧,一個金再一個叉念作chāi,一聲釵,【差別相也。】瓶、環、釵、釧,差別相,【真金。平等相也。真金是一。】真金是一,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就是一。【能成無量器。】我們的本性會顯現無量的法出來,無量的世界,若佛陀他就顯現出無量的清淨的報身的世界,若凡夫就顯現出無量苦惱的業報的世界,所以佛菩薩是智慧身,是願力所產生清淨的身,眾生是業力,作惡多端痛苦的這個色身,不同,真金是一,能成無量的器。【無量器。不出一金。即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諸器差別相上。】差別的當中。【不是沒有金之平等相。法中。即世間諸法差別。虛妄相上。不是沒有真如平等真實之相。故曰無不相實相。是實相。為諸法所依之體。亦為諸大乘經正體。】在此,在座諸位!先不要看這本書,先不要看這本書,你聽師父講,我將這個觀念對你講清楚,其實這是很簡單,你不要恐懼,不要惶恐,這是很簡單的東西,你不要被文字繞得團團轉,一頭霧水,看不懂,我跟你講一個很簡單,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這也是金子作的,這麥克風,也是金子作的,這花也是金子作的,這也是金子作的,那我請問你,你要說金子是一還是二,我們在講無相就是說我們不可以有杯子的相,把它破掉,當下就是金,無相,這虛妄的,杯子,這是金,麥克風也是金,這花也是金子作的,這書架也是金子作的,這桌子也是金子作的,這全都是金,但是這個相不同,這個跟這個,桌子不同,這個跟這個,麥克風不同,舉例來說,這都是金子作的,但是相都不同,相都不同,但是都是金子作的,簡單講金子就是它的本質,金子就是它的本質,雖然相不同,但是本體相同,雖然本體相同,但是每一個相又不同,簡單講就是說我們這個本性是相同,因為每一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顯現出來的世間也不同,每一個人生活有每一個人的世間,人生活在人的世間,鬼生活在鬼的世間,因為他業力不同,他這個業力不同,可是對人而言,雖然是共業,共業裡面還有別業,每一個人大家都是有一個健全的色身,有一個頭腦的思想,但是他活得很煩惱,他活得很解脫,又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心量不同,智慧不同,兩個,雖然是人的色身相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他整天活得很痛苦,這個整天活得這麼自在、解脫,為什麼?心不同,心不同,所以說本性全都是相同,諸佛菩薩藉著他的願力,他的智慧所造成他的莊嚴的報身,眾生藉著他的業力,他的惡業來造成痛苦、束縛、煩惱的色身,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不淨,分別、嫉妒、攻擊、誹謗、殺人放火、強姦、綁票、分屍,佛祖所看的,因為他無量劫所修的就是放下,無煩惱法,所以佛祖他到一個世界他完全沒有這個煩惱,我們今天若是修心,與極樂世界相同的人,臨命終你念十聲佛你絕對往生,絕對往生,因為我每一個念頭就是在極樂世界的人,我跟世間不計較,我也不責備這個世間人,我也不要跟他道長論短,我放下一切的金錢,一切,心二十四個小時都清淨,暈樣就接近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在修行的人修錯了,都是以為我今天持咒多少,都以為我今天佛號念多少,這樣就接近極樂世界,這不是這樣意思,要接近極樂世界必須要心清淨,心清淨,發菩提心不與眾生計較,我們就真正接近極樂世界,所以有很多人他誤解這個淨土法門,認為我一心念佛就好,做壞事,還是說煩惱存在,我就有希望往生極樂世界,我告訴你,這不對,若要往生極樂世界很簡單,放下一切,一心念佛,這才能夠相應,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們常常在說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這是怎麼來的,這是我們造十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我問你,為什麼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代表什麼?十萬億就是代表十惡,你若造殺、盜、淫、妄這種種業,你就是離開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你若沒造這十惡業當下你就是接近極樂世界,沒有一個真正……,就事相來講他有真正離開十萬億佛土,就本體來講當下一念就是,去掉一切惡業,一切惡業當下清淨,清淨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說學佛必須要聽經,聽經我們才有智慧,聽經才有智慧,不要常常說:我一句佛號念到死。經典都不聽,你沒有那個功夫,經典都不聽,這樣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豈不是講假的,四十九年,你若說一句佛號念到死,都不聽經,都不聞法,釋迦牟尼佛不就是白痴,他教人家聽經四十九年他要講什麼?他何必那麼辛苦做啥?他就教你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他何必講四十九年做啥,法就是智慧,我們今天修,我們到極樂世界照樣要修,一樣,你今天在研讀班好好地研究,你今天在文殊講堂好好研究,你在極樂世界照樣用得到,照樣用得到,你若聽阿彌陀佛講過,我們在文殊講堂聽慧律法師講過了,真的(眾鼓掌),所以這佛道你生生世世都要讀到,你絕對跑不掉,你即使到極樂世界也是研究這些,一樣,一樣。佛講的跟我講的不能不同,我講的要依照佛講的,佛講的,我講的不能離開佛,佛講的也不離開我講的,為什麼?這個講的……,因為我根據佛祖、祖師講的,所以祖師講的根據佛,佛他要度眾生,他講的也不能離開他講的,所以都要相同,全都要相同。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者。此正指現前念佛之一念心性。心有靈知之用。】靈知的作用,【性乃不變之體。】性是不改變的這個本體,這個【用】就是我們這個作用,【不離體。故合稱心性。下不在內外中間。過現未來等。是教人必須深研痛拶。】zǎn三聲拶,拶就是逼的意思,就是教人要好好地去深入體會,要逼自己,好好地去悟的意思,其實這很簡單,並不困難,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本性若是在內,這樣外就沒有,本性若在外,這樣內就沒有,本性若在中間,這樣內外又沒有,你要說內、外、中間都有也對,你要說有,卻都找不到,你要說全都沒有,是清清楚楚在作用,你要說全都有,要找是什麼都沒有,你要說沒有,又每樣都有,本性就是這樣清清楚楚,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等,沒有在內、外、中間,也沒有在過去,沒有在現在,沒有在未來,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這都是我們意識的觀念,所產生的一種時間的推論才有過去、現在跟未來,當下這一念悟到本性的時候就不生不滅,若不生不滅的東西,生滅歸生滅,它一點也沒有作用,是教人必須要深研痛拶,逼迫自己要悟出一番的訊息。【自有一番訊息。】要好好在本性的地方,必須要好好地研究。【不可徒落語言。】不可以說只在語言上打轉。【作道理領過。】只作這個道理,作這個道理領過,意思是說我們所說的學佛,學佛,學佛是說學佛的行為,不是佛學,佛學是說我來研究看看,做一個學者,若學佛就是深入佛的本性去悟,這才是真正在學佛,【今當以二義釋之。】二種意義來解釋,【一本空義。】第二叫做常住義,本空義【即無相之實相。以現前一念心性。本自空寂。】你曾聽過:庸人自擾之。庸人自擾之就是說愚痴的人他自己困擾自己的本性,因為他所發出來的就是意識,本性被迷了,起心動念就是我們這個意識,意識就含有我法二執,我法二執他就煩惱,他就不滿、痛苦,他就要殘害眾生,逼害眾生,其實眾生被他害不到,都是害到自己,別人還沒死,他就痛苦不已,要害人,自己寢食難安,痛苦,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沒有這些無謂的東西,確實就是沒有,眾生他就因為幻化這個無明出來,無明裡面具足貪、嗔、痴,本性本來清淨,一念不覺有這個無明,無明有這衝動性的追求,所以藉著外境來產生內在的翻攪,其實都是我們內在的翻攪,所以我們人這個心若有這個「著」字,他就無法入佛道。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電影有在演,這個公主愛上一個王子,這個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穿很好,但是她卻單戀,她愛上這個王子,那麼整天沒有人打她,也沒有人罵她,但是她心情都不好,不舒服,她就一定要去見他一面,沒見一面就快死了,所以她就空寂不了,她這個寂靜處,心就被困擾,所以簡單講就是說不必講境界有現前沒現前,只要我們的內心沒有充滿了智慧跟觀照,這冷靜的心馬上會被動搖,馬上會被動搖,所以我們的本性若要顯現出來,外境好觀照,觀照這個外境的空比較好觀照,要觀照這個內心的煩惱跟種種意識的衝動,那就非常難,非常、非常難,要觀照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要讓他破除這個執著,這沒那麼簡單,因為這是內在的東西,所以我們若以現前一念的心性本來是很寂靜的,清清淨淨,沒有煩惱,沒有苦惱,沒有吵吵鬧鬧的,【故不在內外中間三處。】不在內、外、中間三處,所以我們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麼?都是虛妄心。【如二祖神光。斷臂求法。】二祖神光他來到這個【求初祖達磨。】說:我的心很亂,【為他安心。初祖伸手雲】他就這樣對他說,說【:將心來與汝安。】你將心拿出來,我來安你這個心。【二祖即時迴光返照曰:覓心了不可得。】我要找這個心根本就找不到。【初祖云:與汝安心竟。】我們沒有心就沒有這個煩惱,心既然找不到,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不可得。即本空義也。】本來就是空的東西,無相的實相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本性,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具足清淨寂靜沒煩惱的東西,但我們卻不了解這個本性,因此我們在內也找,外也找,中間也找,全都找不到,找來找去,咦!你沒有找,放下,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

【二常住義。】常住義【即無不相之實相。以現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永遠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常常在問:請問師父!開悟的人心境是什麼?就是二十四小時都是那麼地安詳,清清楚楚,他若有一些動作語言,但是這是他的習慣性,他還是真的那麼安詳,他也不會煩惱,也沒有恨,雖然他有一些習慣性,但是所有的習慣性,他慢慢藉著本性長養聖胎的過程當中他就會去掉,所以這個常住本然,本來就是這樣,永遠就是這樣。【不屬過現未來三際。此之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不生不滅。故三際悉皆不屬。此常住義也。《無生論》云:法界圓融體(實相也)。】法界這個圓融這個體就是實相。【作我一念心。】就是來當作我這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你若了解這個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實相,這句話再解釋一下:《無生論》這麼說,法界這個圓融的體,這個體在哪裡呢?作我一念心,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是法界圓融的體,我今念佛心,全體就是法界,我現在念佛這個心因為是無念而所念,念而無念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現在念佛這個心全體就是我們這個法界,當下即是。【達此者。】所以我們這個【由持名念佛。】慢慢也會被我們【而悟實相也。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者。離一切虛妄相也。】不是青也不是黃的,也不是赤色的,也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長的,也不是短的,也不是四方的,也不是圓的,不是香,也沒有味道,也不能用手去觸摸,也不能用意識去感受的法,非法,不是走私這個非法,不是這個意思,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識落謝的影像,這叫做非法。離一切虛妄相也,離開一切虛妄的這個相。【如《楞嚴經》:空如來藏。空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空掉一切虛妄污染之法。【古人悟道云: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此中即香味觸法。而非香味觸法。且道是甚麼。試參看。】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在說,我們常常在說,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裡面是色聲香味觸法,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我請問諸位,我們先頭還沒有修行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看到的,看到山它就是山,看到水它就是水,意思就是說眾生對這個山跟水就產生名相,肯定外相的一種看法,修行,修行,他知道因緣所合法,緣起性空法,他就會觀照,這個山不過是樹木、大顆石頭跟一些土所產生的,所堆積而成的,這山是假的,這個水若分析起來,水也不是真實的東西,他慢慢悟,所以他就會說,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意思就是說山跟水就是沒有實在的體,若悟到更深入的,他就會說: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這句話他是悟到實相,雖然說山是因緣所合,水是因緣所合,但是當下它就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我不能說它是假的,也不能說它是真的,說真的它是緣起性空,說是假的又實實在在存在在那個地方,咦!悟到實相的本性就是在這個心中,所以說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儘是廣長舌,這溪水在流、在流、在流……,它就在說法,在說什麼法呢?說這個無相法,溪水在流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像溪水一直流,我們這個生命就是無常,像溪水一直流,有一天會流掉,所以溪聲儘是廣長舌,溪水的聲音就是在對我們說法,廣長知相就是在對我們說法,山色無非清淨身,山的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法身,悟到山河大地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所以說見山即是山,見水就是水,跟凡夫講的一樣,凡夫在講他也講: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的人在講也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因為那個……,這兩句話雖然相同,但是心境完全不同,心境完全不同,好!所以叫人去參,這裡面的香味觸法要去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五燈會元》卷第十七)(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法師。台州林氏子。依白蓮仙法師。問具變之道。蓮指行燈曰。如此燈者。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聖所見不同。變則在焉。師不契。後因掃地誦法華經。至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始諭旨告蓮。蓮然之。師領徒以來。常患本宗學者。膠於筆錄。至以天台之傳為文字之學。南宗鄙之。乃謁護國此庵元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坡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訊息。庵曰。是門外漢耳。曰和尚不吝。可為說破。庵曰。卻祇從這裡。猛著精彩覷捕看。若覷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師通夕不寐。及曉鐘鳴。去其秘蓄。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這漢思量了。一夜卻寱語。東坡門外漢。這漢未及門)持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門外漢。(且道是賞伊罰伊。莫錯好)師禮謝俄有化馬祖殿瓦者。求語發揚。師書曰。寄語江西老古錐。從教日炙與風吹。不是兒孫無料理。要見冰消瓦解時。此庵見之笑曰。須是這闍黎始得。《指月錄卷之七•卍新纂續藏經第 83 冊 No. 1578 指月錄》★蘇東坡住在廬山東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絕句,詩云:「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這首詩的前面兩句,氣勢博大,確是驚人。一天,證悟禪師前往謁見庵元禪師。他倆夜裡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讚嘆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喔!」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那裡說到了目的地呢?」證悟:「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訊息?」庵元:「是門外漢而已。」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庵元:「且從這裡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證悟聽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一悟,去其疑雲,說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禪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話禪畫》星雲法師著)

【解】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哇!覓之了不可得,我們若要找、找……,什麼都沒有,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不可言無,又不可以說它是無,因為它清清楚楚在作用,這具就是理具,就理體而言它有具足,就事造,這個造就是事,就事相來講,造作來講,它也是有百界千如,就理具來講,本體具足百界千, 如,後面會解釋到,而不可言其有,不可以說它是有。

【講】此即不落空有二邊。全歸中道。】不偏空的思想,不偏有的思想,全都歸這箇中道。【承上不在】不在哪裡,不在哪裡,剛才前面有講不在【三處。】不在三個地方,【不屬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故曰覓之了不可得。《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也。又古德云:內外追尋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內外追尋一總無,我們要觀照裡面,怎麼找都找不到,要由外追求本性,怎麼追還是追不到,一總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叫做一總無,境上施為,遇到境界的時候所產生的力量,渾大有,渾大有就是全部都運用得出來,渾就是全部用得出來,整體都用得清清楚楚,渾大有,簡單講,本性你要找你怎麼找都找不到,但是又清清楚楚具足智慧在你的日常生活,你要二十四小時都在我們的身邊。【故曰:不可言其無。】不可以說它沒有。【此不落空邊也。】空邊。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是理具。】就是我們的本性,【(理中本具)】但是第一件事情都有事理圓融,【造是事造。】事造就是【(事上造作)理即心性不變之體。事即心性隨緣之用。】我們這個理就是這個本性不變的體,我們這個本性永久不變,永遠就是這樣,若就事相來講這個本性隨緣,它有作用,簡單講:【謂吾人一念心性理中。本具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它譬如說,【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若約隨緣之用。】隨緣之用,【事上則造作百界千如。喻如水隨風緣。而起百浪千波也。】種種的波浪,譬如說如水隨風這個緣,而起這個百浪千波。

【喻中雖明。法中未了。】什麼意思呢?海水本來同一體,風若吹下去,風就是我們的無明,就翻騰起伏,簡單講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清清淨淨,若被欲望……,這個本性起了無明之後,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就產生六道輪迴,簡單講就是這樣,比喻當中難明,法中未了,對這個法並沒有深入了解。【何謂百界千如。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我們人一念具足十法界,哪十法界呢?【四種聖人法界:】什麼叫做四種聖人的法界?【一佛法界。】所謂佛法界就是究竟的解脫,究竟的覺悟就是佛。【二菩薩法界。】諸大菩薩,法身的菩薩。【三緣覺法界。】修十二因緣。【四聲聞法界。】四聖就是聖人,不會再來六道輪迴,不會再退墮為凡夫,所以叫做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更有六種】所謂六種法界,【凡夫法界。天法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人法界。(四大部洲之人類)阿修羅法界。(阿修羅譯非天。與人類隔絕,所以不見。住於須彌山,及大海底,有四種阿修羅)地獄法界。】天法界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人法界就是「四大部洲之人類」。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這個洲就是星球的意思,四個星球。阿修羅法界,阿修羅翻譯成中文就是有天之福,但是沒有天之德,阿修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端,就是心不端正,意思就是說上輩子他也有布施給三寶,但是也誹謗三寶,這就變成跑去阿修羅,脾氣又壞,他布施三寶是很有福報,但是在三寶當中又好講是非,脾氣又壞,他雖然有福報,但是他會跑到阿修羅界,他有天的福報,但是沒有天的德行,因為他造業,心中忿怒,無端就是端正的端,他不端正叫做阿修羅,所以「阿修羅譯非天。與人類隔絕,所以不見。住於須彌山,及大海底,有四種阿修羅。」所以底下說還有一個「地獄法界」,四種的阿修羅,不是阿羅漢,阿修羅,底下說地獄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這樣剛好六凡,算六道輪迴,加上四聖法界,【合為十法界。每界各具十界。】每一個界,比如說我們人,我們人若在人間修行開悟,大慈大悲度眾生,啊!那個活佛,那個活佛,我們人若是在人間發一個心來修行,精進修行,又肯布施、持戒、精進、禪定、般若,他說:這個是人中的菩薩。這個人修行跑到深山林中自利,這種人是人中的阿羅漢,我們人修這個十善,他沒有聽到佛法,但是他修這個十善,(就是這個人是天人。……)所以這四聖法界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所以十界,我們人若修十善這就是天法界,這個人法界,我們人守五戒,這就是我們人,這個人很會發脾氣,這就是我們人裡面的阿修羅,這個人殺生、偷盜、邪淫、誹謗三寶,五逆十惡罪全都做,這地獄的眾生,地獄法界,這個人這輩子很窄,餓鬼,餓鬼,餓又冷,又沒有人要給他吃,穿、住都沒有,餓鬼的法界,再來畜生的法界,聽別人講:畜生不如,畜生的法界,人的地獄,造五逆十惡罪,人的這個餓鬼,又餓又冷又沒有錢,畜生的法界就是我們人造這個惡業太重,人家說心不好,畜生不如,合起來是十法界,裡面叫做十法界,意思是說我們人本身當下有具足十法界,若是佛,佛是示現,佛若要度菩薩就示現菩薩法界,佛若要度緣覺就示現這個緣覺,所以佛若下面的九界都叫做示現,到地獄度眾生,地藏王菩薩那也算示現,算示現,算示現,所以佛法界裡面也有十法界,菩薩法界裡面也有十法界,緣覺法界裡面也有十法界,聲聞裡面也有十法界,天裡面也有十法界,人裡面也有十法界,阿修羅也有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全都有十法界,這樣十乘以十剛好多少?一百,【則成百界。】百界。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十如是。【《法華經》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幾句話在解釋什麼呢?千如,一界裡面有十如,一界裡面有什麼十如呢?《法華經》裡面說我們人出世做人,我們人就是這種相,如是相,我們人就是這種性,人就有這個人性,人就有這個體,這個體分這個假體,還有真體的本性,這個力,我們人就是有這個作用,我們人就是有這個造作,我們人就造這種因,我們人就是遇到這種緣,我們人就有是這種果報,果跟報分開,人就是本末究竟,本末就是如此,本來如此,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末究竟就是徹徹底底的包括了相、性、體、力、作、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簡單講就是這樣,沒什麼好講的,得如是,造如是因得什麼果,我們人就是具足這樣,看到一隻豬,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就是豬,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講【百界各具十如。】十個如,佛,佛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佛界也有,菩薩界也有,菩薩法界也有,緣覺法界也有,聲聞法界也有,十法界統統有,所以百界裡面又有一個十如,所以一百乘以十【是則成】多少?千,【千如。】千如。底下【復有假名一千。】假名一千就是假的,假的名一千,因為每一個要安上一個假的名,就一千。【正報一千。】正報是什麼?身壽,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生命,正報,【依報】就是我們的環境,環境又【一千。】正報有一千,依報也有一千,所以假名正報、依報,這樣【共有三千。】剛好三千。底下【復有理具三千。】就是我們的本性就這個道理來講,它有這個三千:假名三千,正報一千,依報一千,加起來三千,加起來三千,【事造三千。】理具就是無形的東西,事造就是有形的東西,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理具還有事造,理具三千,事造也是三千,所以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各三千的意思,各三千的意思。【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惟一真如。】同居一念是什麼意思?同居一念就是說同時就是一個念頭,講來講去不離一個念頭,一念三千,百界千如,這個天台宗的思想,一念三千,動一個念頭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一念三千,這是天台宗常常在講的,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惟一真如。【各無自體可得。】全都沒有真實的體可以得。【故不可言其有也。】也不可以說它沒有,全都無體可得,但是又不可以說它無,說它沒有又不可以,又有事造,還有,所以說都是一念,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就是一個真如,不可以說它有,但是從真如所幻化出來各無自體可得,也不可以說它有。【此不落有邊也。】前面講不落空,現在是不落有,佛教就是講中道,佛法是講中道,不落空,不落有,就是中道,中道本來就是沒有,你不講空,你不講有,本來就是沒有中,本來就是沒有中。

【解】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非離此別有自性。】上二句是說本性離開虛妄的相,下三句是說相不離本性。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這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離開虛妄的,緣慮這就是第六意識,分別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語言文字是因為我們人的思想是無形的東西,而必須要描寫我們內心的東西所創造出來的語言跟文字,這都是一種假相的東西,假相的東西當然不是實在,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意思是說緣慮這個分別,語言文字雖然是假的虛妄,但是不能離開我們這個本性,不能離開本性,它別有自性,不能離開,也就是相不離我們的本性。

【講】上二句言性離妄相。下三句言相不離性。緣慮分別者。是心緣念慮第六意識能分別心也。】就是說會攀緣又有思想的那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又此心能攀緣塵境。】塵就是骯髒污染的東西。【思慮分別也。】我們有思想,我們有分別。【此心有明了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有清清楚楚明了的意識。【獨頭意識。】獨頭就是單獨起來,沒有經過境界的引誘自然產生的一種意識,明了意識跟獨頭意識,獨頭意識,【二種差別。明了意識。】是什麼呢?【同前五識。】比如說眼、耳、鼻、舌、身,【俱時而起。】俱時而起就是同時起來,比如說眼睛看到花就攀緣這朵花美,我把它摘回來,耳朵若聽到聲音,說:這音響很好,有時間也要買一下,耳朵聽這個聲音,第六意識同時分別,所以這叫做同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俱時而起,同時起來。【緣五塵境界。】攀緣這個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又名五俱意識。】五俱意識的意思就是說跟前面五識同時而起,這叫做五俱意識。【獨頭意識。】單獨起來的,沒有經過任何的境界引誘內心自己的思惟,所產生的獨頭意識。【緣法塵獨影境。】法塵的意思就是說【即前五塵落卸影子。】的一種影像,一種影像,所以這叫做緣這個法塵,法塵是半分是這個色法,半分是心法,一半一半,半分是色法就是說藉著前五識所造的,半分是心法就是說這色法所造作的東西,留在我們的意識,我們這個意識會回想,有時候單獨會起來,這叫做法塵,簡單講就是前五識落卸的影子稱為法塵,前五識所萍來的這個影像這叫做法塵,獨影境就是單獨,獨影境,單獨,沒有藉著境界而產生,就是前五塵落卸影子,【(是明了意識。所緣前五塵之境。落在意地之中。)二種意識。俱有分別。】簡單講就是說我眼睛若有在看這叫做明了意識,我眼睛若閉上,我在想事情,這叫做獨頭意識,簡單講就是這樣,我在想事情,我在打妄想,我在坐禪,眼睛全都沒有作用,沒有亂看,我現在是獨頭意識,叫做定中獨頭意識,又叫狂亂獨頭意識,這在唯識學,我們在《十四講表》開課之後,要開這個《唯識學》,要開這個《唯識學》,這就會講得更清楚,兩種意識都有分別,【又名妄相心。上二句即《起信論》所云: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上兩句就是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這就是我們《大乘起信論》所講的,從無始劫以來本性就是離開這個言說相,你無法用任何的名相來講這個本性,離名字相,你無法寫任何的字來形容,離心緣相就是你無法用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去推論本性是什麼東西,因為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分別跟執著,這是虛妄造業的地方,所以你無法用動亂不定的意識來想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無法讓你用心去攀緣、去想像,你想像不到,就是離開語言、文字,離開這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分別,全都清清楚楚現前現出的這個智慧,一種超越的智慧,這是《起信論》講的。

【而緣慮分別下三句。一切諸相。不能離此心性。別有自性可得。】一切種種的虛妄之相也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而另外有一個自性可得。【喻如水若無風。本無波相。因風】風就是譬喻無明,水若是沒有這個風,本來就沒有【波】,佛性若沒有這個無明,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就恢復原來清淨的本性。所以本無波相。本來就沒有這個波浪的東西,因為有風一吹,所以就起這個波浪。【波相不能離水。】離水沒有波,離波也沒有水,你若有看到波,你一定有看到水,你若有看到水,風吹波就跑出來,簡單講離開這個波沒有另外一個自性。【別有波之自性也。】離開水沒有波的自性,就是說離開這個本性你就找不到虛妄的東西,若離開虛妄的這個相你要找這個本性也找不到,所以說這個相你要說有也對,你要說沒有也對,你要說有也不對,你要說沒有也不對,非空非有的東西。

【解】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講】此段結成圓融中道。實相妙理。以要言之。實相。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即(不離也。)】不離【一切諸法之相。】簡單講,要之就是簡單講,重要來講,離一切相即是一切法,什麼叫做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呢?這就是空,空的思想,離一切相就是空掉一切相,內心無所著,即一切法,即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法的存在,一切法就是妙有,妙有的東西,你若想說要得到清淨的本性的實法,實相的東西,離一切相,你一定要空掉一切不必要的分別,執著的相,即一切法,你就會得到一切的妙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我們因為有空掉,離,因為有離開這個相,這個離是無所著的意思。這個很美的東西,我們不是我離開很美的東西這叫做離,不是這個意思,或是說男女朋友離開,或是夫妻離開,或是師徒離開那個離,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離就是說無所著,無所住的意思,你若離,無所住你就無相,簡單講就是說一切相都不會影響我們清淨的本性,簡單講,所以說離故無相,因為你有離這個相,所以你就無相,無相就是空,你就空一切相,空一切相當下具足智慧這樣就是我們的本性,即故無不相,你不可以離開本性,離就是無所著,即,即簡單講就是現出這個妙有,所以無不相,無不相簡單講就是不可以否認這個相,不可以否認這個相,因為這個相你若否認變成頑空,所以你也要讓它清清楚楚存在,清清楚楚存在,所以離故無相是空,即故無不相是有,妙有的意思,因此頭一句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空有當下就是實相,實相就是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離故無相,所以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底下看這個解釋,這一段結成圓滿的中道,實相的妙理,以要言之,簡單來講,實相是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實相即一切諸法之相,就是說實相也不能離開這個相。【離約真諦真空說。】真諦就是實的東西,不是權巧的東西,所以真諦是講空的東西,所以真諦真空來講,【離一切幻】化的【相。故為無相之實相。】無相之實相。底下【即約俗諦妙有說。】妙有來講:【即一切諸法。故為無不相之實相。】你當下叫我們無所住一切相,但是也可以離開這些相這叫做實相,中道的意思,即一切諸法,所以無不相之實相。【正說真空無相。不壞俗諦。】真空無相,但是不可以破壞這個俗諦,意思是說要承認它的存在,但是你要離開這些存在。【即真不礙俗。】真諦不妨礙這個俗諦,【正說俗諦妙有。不壞真諦。】俗諦妙有,不壞真諦,【即俗不礙真。】真不礙俗,【真俗圓融無礙。無名立名。不得已強名實相。】若這樣講,聽起來若一頭霧水,我們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舉一個例子說,說我們這間教室有很多人在聽經,但是諸位要了解這是因緣法,因緣法,因緣法,所以……,看「要之,離一切相」(這句),因為我們這個教室是因緣和合,所以你要離一切相,簡單講這是假的,講經說法都是假的,佛說四十九年也都是假的,所以你要離一切相,但是雖然這是假,諸位聽經聞法聽得清清楚楚,去掉很多的煩惱,底下就是那句,「即一切法」,這就是我們的真正一切法,當下就是佛法,當下就是本性的東西,所以教室是因緣和合的,上課是因緣和合的,要離一切相,但是你要承認,即一切法就是你要承認這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要承認,你不可以去破壞,明明就有教室,明明就有人來聽經,但是你要無所著,簡單講即一切法就是有,離一切法,你要離一切的執著,簡單講就是這樣,這句話若要就《金剛經》來講,離一切相就是應無所住,即一切法,而生其心,簡單講就是這樣,知道嗎?不要瞪大眼睛一直看,這樣已經很清楚了,聽不懂去死掉好了(眾笑),我已經盡力給你們聽了,真的,若聽不懂實在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曾念過佛才會這麼差,昨天《華嚴經》若聽不懂倒情有可原,所以我儘量,儘量,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所以實相是這樣。底下要用一點頭腦,底下要用一點頭腦。

【解】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看大字的,「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這裡可能很困難。底下,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講】實相之體。不落二邊。寂是空義。照是有義。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可以說它是空,也不可以說它是有,【不落空有二邊也。又。寂是不變義。照是隨緣義。而復寂而恆照。即不變常隨緣。照而常寂。即隨緣常不變也。】所以寂就是空,照就是有,寂就是不變,照就是隨緣,先記得這個名詞,通用的名詞,這樣等一下解釋的時候才不會亂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在三藏十二部經典絕對沒有這樣講,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解釋,這在禪宗來講這樣解釋是不通的,隨緣的東西不可能不變,不變的東西不可能隨緣,隨緣,什麼叫做緣?緣就是生滅法,有生生滅滅這才叫做緣,比如說這棵樹木藉著水分,水藉著這個肥料,藉著這個緣,所以這棵樹慢慢長大,慢慢長大之後,慢慢會死亡,所以這棵樹就是藉著這個緣,因為它有生滅,所以記住!生滅法叫做緣,有增有減叫做緣,所以說既然是隨緣來講這個生滅法哪有可能不變,既然隨緣,隨這個生滅法,你在生滅法裡面你不可能找得到不變,既然是不變是東西怎麼可能隨緣,因為不變的東西它就是永遠這樣,怎麼可能隨緣,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方便講,因為他受到老子的學說,受到這個老子的陰陽的學說,所以有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你打開三藏十二部經典沒有人這樣講,沒有人講不變隨緣,也沒有講隨緣不變的東西,這種東西只能說方便講,讓我們方便解釋,可以這樣講而已,若這樣講這句話的時候,你不變的東西怎麼隨緣我問你,你講來我聽聽看,有緣的東西每樣都是生滅法,有增有減的東西才會生滅,有增有減,比如說你隨緣不變,你今天你來到這裡隨緣,你要如何不變,因為這是生滅法的東西你怎麼可能不變,對不對?不變隨緣,既然空不變,它就不可能隨緣,它怎麼隨緣呢?既然它不變它就不可能隨緣,所以這就是因為無法解釋所以只好用這樣方便講,再來,只有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本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這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本性而已,若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中國的東西,在印度佛祖就沒有這樣講,這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佛祖何時這樣講,佛祖,你曾聽他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祖何時這樣講,你曾聽過哪一本經典這樣講,所以說要了解這是方便講,無法解釋只好這樣解釋,若禪宗的思想就不是這樣,禪宗的思想怎麼可能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禪宗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怎麼說有,本來就沒有,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東西,虛妄與本性了無相干,只要你悟道,當下就是沒有,虛妄的東西不能講有也不能講沒有,所以說禪宗直接講,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一切言說、文字都是假相,天台宗就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都是中國人的東西,中國人的東西,你這兩句搞得亂七八糟,搞得這個昏頭轉向,這是對本性不了解,這是對本性不了解,你若是對本性有了解的人,對於這兩句,你就知道它是方便講的,不是真實義,不是真實義,沒有辦法,只有這樣解釋。底下:

【解】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照而寂,這個字要注意,這三個字重視這個「寂」字,這句話解釋,照而寂意思就是說照這個力量比較輕,這意思就是說,這三字是在解釋寂而不是照,主要是講寂,照是附帶著講,這個照是附帶講,所以應該念照而寂,照而寂,寂就是解釋這個字比較重要,強名常寂光土,底下說,寂而照,這句話就是在解釋這個照,照是主要的,寂是附帶的,這照是主要的,寂就是附帶的,強名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把筆拿起來,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的土,旁邊寫三個字:不動義,就是不動的意思,寂而照,強名法身這個身,隨緣義,隨緣義,你若沒有寫起來等一下看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

【講】此四句。】「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四句是【明吾人一念心性。即是如來身土。】身就是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土是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簡單講就是我們一念的本性,就有具足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具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簡單講所有的三身四土不離當下一念。底下,【照而常寂。此句重寂字。】要解釋這個「寂」字,【寂者不動之義。】不動的意思。【故強名常寂光土。土亦有不動義也。】所以這個是描寫這個土,照而常寂就是講那個寂。【寂而常照。】寂而常照,那個照為什麼念得比較大聲,因為照,現在就是在解釋照。【此句重照字。照有隨緣義。故強名清淨法身。身亦有隨緣義也。】身,清淨法身為什麼有隨緣?因為清淨法身遍滿盡虛空,遍滿法界,所以身也是有這個隨緣的意思。

【常寂光。是四土之一。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常住不滅。寂即解脫德。寂然不動。光即般若德。光明遍照。清淨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一切眾生之所同具。】全都有具足。【有離垢妙極法身。】離開一切污染,很妙,妙就是不可思議,極就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法身,那麼底下……我們現在解釋「常寂光」,常寂光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你若問:師父!常寂光是什麼東西?什麼都沒有,一片光明,簡單講就是這樣,常寂光就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片光明,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光明,邊是四土之一,所以這個常寂光土可以說是理土,理性的東西,這不可以說它有,也不可以說它沒有,一處光明,一片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常寂光是四土這一,前三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為什麼呢?常寂光土因為是法身,所以凡聖同居土也有我們的法身,方便有餘土也有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也有這個常寂光淨土,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當下釋迦牟尼佛他所住的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山河大地,獅、蛇、虎、豹,人是險惡,人是險惡,殺人、放火、強暴、綁票,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證到常寂光這個法身,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在《維摩詰經》這麼說,舍利弗,舍利弗他就這樣懷疑,他說:世尊!世尊!你是一位修行證果的人,你為什麼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呢?看到這個凹凸不平的世間,你應該是住在淨土才對。釋迦牟尼佛就這樣講,他說你們看到凹凸不平的,若我看是不同。所以佛祖用腳的大拇指,就地一按,就像我們腳在踩什麼東西,一按,馬上現出清淨的國土,清淨的世界出來,世尊說:舍利弗!你看!當下無量無邊的眾生大家看得非常、非常的清淨,非常、非常地歡喜,哇!世尊原來你所住的就是這麼清淨,因為我們眾生的業感,所以我們的業都遮住,遮住我們這個本性,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些亂七八糟的這個世間,至於佛證到這個常寂光的法身,當下他是住在解脫的世間,所以常寂光淨土不離娑婆世界,不離當下一念,不離我們這個……,我們今天為何看不到,業障遮住,業障遮住,是非心、分別心,整天毀謗別人,整天就是執著,都沒有反省自己有修行、沒有修行,都在看別人有修行、沒有修行,看到別人沒有修行氣得要命,你怎麼沒有想說你有沒有修行,所以來到我們這個文殊講堂就有一個好處,有什麼好處呢?他會迴光返照,他知道要修自己,沒有在管別人,知道要修自己,要迴光返照,記得師父這句話,別人有修沒修這不重要,你有修沒修這才是重要,你知道嗎?臨命終是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解脫這個生死,你整天不要為了,啊!那個持戒,那個破戒,那個有修,那個沒修,來煩惱你自己,那是很愚痴的人才這麼做,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說整天你有修,你沒有修,釋迦牟尼佛只說你有犯錯要求懺悔,釋迦牟尼佛也是看顧他的本性,不然怎麼成佛呢?所以我們眾生在修行都修錯了,顛倒了,顛倒了,所以其他道場也是這樣,你去拜佛,拜拜,那個老菩薩就:啊!那個不對,那個這樣不對,那個這樣不對,來我這個講堂不可以這樣子,來我這個講堂看顧好自己,看顧好自己,你有修嗎?你有犯戒呢?你有修養嗎?你有誹謗別人嗎?你有造業嗎?這問題是你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修的東西,你今天有修、沒修你才能得到你真實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他就是一直觀照他的內心,他的本性,他哪有整天在講別人不對,整天在:啊!你這樣不對,你這樣不對。他這樣怎麼修行,你光是煩惱就煩死了,你光是氣就氣死了,眾生因為愚痴,對不對?像帶小孩來大殿拉屎,看你會不會氣死,真的,我們成員又少,我們成員又少,帶小孩來拉那麼多的屎,他若知道因果怎麼敢帶小孩來,光是怕就怕死了,這要下地獄,你若看到這個你光是氣就氣死了,在大殿拉屎,只能說他境界夠,我再擦乾淨就好了,發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大殿,不然怎麼形容,小孩來拉屎,不然怎麼辦?你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這樣想而已,所以我說不要帶十二歲以下的小孩進來就是這個意思,叫他不要帶進來,對不對?帶進來,拉屎,這罪有多重?罪有多重?還沒到這種功夫,無所著,沒有到這種功夫,所以幸好我今天我有這個本性的功夫,要不然你光是氣就氣死了,你要要求每一個眾生都合我們的意思去活,你光是氣就氣死,怎麼有可能,你要如何要求眾生呢?對不對?所以要要求自己,要記得師父這句,一定要要求自己,看到眾生的愚痴,原諒他,不要跟他計較,你唯一的辦法就是這樣才會活得很快樂,要不然這世間……,所以你要記住,要擺平整個人生宇宙要先擺平你的內在,你要戰勝一切眾生不如戰勝自己,賢人在講話就是一針見血,一針見血,你打敗了百萬大軍不如打敗你自己,將這個習氣打掉,將這個是非打掉,將這個分別打掉,你若要得到快樂唯一的辦法就是這樣,你不曾聽人家講一句話,佛說:戰勝百萬的大軍沒有什麼了不起,降伏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這才是厲害,這才是厲害,拿破崙,拿破崙,法國的拿破崙,拿破崙他越過阿爾卑斯山,跑到這個義大利,越過義大利邊境打得……,從南部,從這個義大利的北部去,所到之處都打得……,沒有人抵擋得了他,拿破崙一代偉人,驕傲,後來遭到滑鐵盧,滑鐵盧,一敗不可收拾,後來被放逐,被放逐,所以他有辦法打敗百萬大軍,但是他本身的習氣,那個我慢打不掉,所以我告訴你,所有聖人當中,所有聖人當中就是佛最偉大,所有的聖人當中就是佛最偉大,沒有一個可以比佛更偉大,更了不起的,是那麼偉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解脫,不曾講一句貢高的話,所以我們若要講一句很誇口的話,你就要先想佛不曾講這樣,我們這黑卒要跟人家比什麼,你狂妄什麼東西嘛!我慧律法師都不敢狂,你狂什麼,你還聽我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若這樣想,我慧律法師也不能狂,後面那一尊都沒有講話了我講什麼呢?所以我們若這樣,人沒有什麼好狂妄的,凡夫嘛!平凡的人,對不對?平凡的人,這樣我們就很清淨,所以我們來講堂最大的好處就是有這個本性的東西可得,對不對?有這種知道如何下手,要如何下手,所以有人在講我躲在家裡念佛念到死就好了,你這句話會害死人,你沒有聽經你會完蛋,真的,我沒有騙你,你要如何念,煩惱起來你要如何破,沒辦法,沒有辦法,你若說:你都不用去聽經,你光是在家裡一句佛號念到死就好,真的有辦法這樣嗎?你這樣會誤導眾生,你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讀經,你看他不就是精神病,不然他講四十九年,他若成道之後都不用修行,念阿彌陀佛就好,請問世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念佛。請問世尊!什麼叫做清淨法身?念佛。哪有人這樣,問世尊:我煩惱很重,我要如何放下?念佛。這樣這麼多的經典做啥?講這句就是完全偏,雖然念佛是很好,但是你一定要有智慧,要如何破除這個煩惱你才有辦法過快樂的日子,你要求得心安,要求解脫,你沒有智慧,沒有佛的智慧怎麼有辦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難道不是這樣。底下,所以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常就是法身德,有這個法身,這個德就是具足,德可以說福跟慧具足叫做德,常住不滅,寂就是解脫德,這個解脫非常地簡單,寂就是寂然不動,光就是般若德,般若德,就是光明遍照,遍照,清淨法身,有自性的清淨法身,一切眾生之所同具,我們自性清淨的法身,一切眾生同時存在,全都是這個清淨的法身,所以有離垢妙極法身,【十方諸佛之所獨證。】證明。

【解】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接下來就會一頭霧水。

【講】此二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又即如來法報二身。法身清淨不動。故合寂義。報身光明遍照。故合照義。】所以底下,「照寂」,「照寂」重這個「寂」字,「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重這個「照」字,簡單講就是「寂」字合「法身」,「照」字合「報身」,好!左邊圓圈的底下,圓圈的底下。

○【問】他就這樣問【:上科以法身合照。此科以法身合寂。豈不自相矛盾?】看前面:「寂而照,強名法身」,「照寂,強名法身」,這樣是不是矛盾?這樣是不是矛盾?前面講寂而照是強名法身,清淨法身;現在是講照寂強名法身。師父!這個是不是矛盾呢?這個沒有矛盾,沒有矛盾,此科以「法身」合「寂」字,上一科是以「法身」合「照」字,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絕對沒有矛盾。

【答:法身有隨緣無相二義。上科身土對論。法身隨緣合是照。寂光不變應屬寂。此科法】身的【報】身【對舉。】互相對照出來。【法身無相合是寂。報身有相應屬照。幷非前後相違。】聽得懂的舉手,重新讀一遍,有我在你不用擔心,弄得你滾瓜爛熟,不會聽不懂,放心,我會把你弄得滾瓜爛熟,現在這句你注意看,有一個「土」跟一個「心」,你注意看!知道嗎?一個法身,一個報身,這樣知道嗎?一個法身,一個報身,好!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們姑且不論前後,先就論這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土」跟「身」來比較,「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因為「土」是不動義,不動義,簡單講就是說「照而寂」是重在「寂」,是重在「寂」,是偏重於「寂」的解釋,所以強名,勉強說,強名就是勉強來講,它是常寂光土。「寂而照」這句話是重這個「照」字,照,這句話是重這個「照」,所以「強名清淨法身」,清淨法身,這樣講還聽不懂,簡單講就是說「常寂光淨土」它是不動,所以合這個「寂」,「清淨法身」因為它有隨緣的意思,所以合這個「照」,沒有人笑就是都聽懂了,這樣就聽得懂了吧!搞得一頭霧水,現在再來,現在再來,無論前面跟後面,現在論這個「法身」跟「報身」,意思就是說「法身」是合這個「寂」,「報身」是合這個「照」,知道嗎?合這個「照」,所以若「照寂」應該合這個「法身」,若「寂照」合這個「報身」,這樣才合得來,知道嗎?意思是說無論前面後面就這一句而論,就這一句而論,就OK了,就這樣而已,這樣還聽不懂再舉手,這樣還聽不懂的舉手,我不會罵你,沒關係,聽得懂,所以現在再來講,我們又再來解釋一遍,知道嗎?我們這句,我們再來解釋一遍,這樣你就更清楚,更清楚,這兩句就是了解我們人一念的心性,又即是如來法身跟報身二身,法身是清淨不動,所以合這個寂,報身是光明遍照,所以合這個照,他就請問,前一科以法身合這個照,這一科法身合這個寂,這樣是不是互相矛盾?答:法身有隨緣跟無相,上一科是三身跟四土在對論,所以法身隨緣應該是合這個照,若寂光淨土屬於寂,所以這一科是法身跟報身是對舉,所以法身無相是合寂,報身有相是合照,並沒有前後矛盾,簡單講就是每一個……,諸位!「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句話,就這句話來論,就「土」跟「心」來論,「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這句話就法身跟報身來論,其它不管,這樣你就清清楚楚,清清楚楚。諸位!你不要覺得聽不懂就不來,這個經典是千百萬億劫遇不到的東西,遇不到的東西,聽不懂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第一次就聽得懂是騙人的,沒有關係,跟師父合作,你們一定要來聽,不要說聽不懂就不來,不來你就失去這個因緣,下次講還是聽不懂,就像一條路,一條路,這個寶藏放在最後面,你若遇到彎彎曲曲,我不走了,你永遠得不到寶,永遠得不到寶,難的東西你再繼續聽,這樣下次再遇到困難就不困難,困難的你就逃避,下次遇到困難還是聽不懂,還是聽不懂,這真的。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

【講】性德屬性具之德體。】的德體。【如在礦之金。】礦的金,金子雖然污染,我們若把它修、修……,修久它就會恢復金子的這個原來的美,的這個光。【修德屬修成之德相。如出礦之金。】我們若有修、修……,這塊金子放在深山林中,沒有經過磨過,沒有經過修過,這金子顯現不出來,我們慢慢、慢慢修,哇!純金九九九九,這女人最愛的,掛得珠光寶氣,九九九九純金,提煉出來的,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本性大家都具足,但是顯現不出來,顯現不出來,必須要修,所以本性若具足這叫做性德,若修、修、修,修出來的,這叫做修德。【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故性德寂照。名法身。報身修成。惑淨智圓方顯。】惑就是我們所講的煩惱,煩惱若斷盡了,惑就是我執跟法執若斷盡了,清淨智慧圓滿他就顯現出來。【故修德照寂。名報身。】簡單講這句話性德寂照,名叫做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性德寂照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具足一切,所以它寂,但是他有無量照的功夫,清淨的智,照就是屬於理性,屬於智慧作用,名叫做法身,至於修,修德是照寂,意思就是說因為他修行修到進入這個清淨寂靜處,所以叫做照寂,名叫做報身,名叫做報身,簡單講法身是站在本來有的就是我們的法身,報身就是修出來的,所以簡單講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簡單講法身本有,修德照寂,報身是修出來的,所以多一個修,修德。底下,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我們這句又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個照寂跟寂照,今天整天都在講這兩個字而已,整天都在講這個,會一頭霧水就是這樣,底下,現在站在受用跟應化身來講,這個修德修出來有這個清淨智慧觀照,觀照通達到大寂靜處,咦!名受用身,把筆拿起來,什麼叫受用身?自己受用,修德寂照,名應化身,什麼叫做應化身?應化身,把筆拿起來,就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簡單講受用身就是他自己得到利益,自己來享受清淨的果報的色身,應化身就是方便,起大慈悲來度眾生,叫做應化身,出世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應化身,應化身。底下,修德,就這人修的德來看這個照跟寂,寂跟照,這樣來講分作照而寂,照而寂,這是名受用身,寂而照,名應化身,底下有解釋,有解釋,底下:

【講】又修德照寂。】這條全都修德,就修德照跟寂,寂跟照解釋修德的照寂,【照屬智。寂屬理。】道理。【用始覺智。照本覺理。】照得本覺跟始覺合一。【照徹心源。】照徹心源就是本性。【得根本智。】根本智,什麼叫做根本智呢?就是我們所講的實智,本性,實相,證悟到實相,如來藏,一真法界,這個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又名如來藏,又名一真法界,又名實相,又名法身,簡單講就是這樣根本智,用始覺智照著本覺的道理,照徹我們的本性,得到根本智。【又名理智。】理上智,從道理上來講的這個智叫做理智,這個不是理智的……,不是我們所講的那個理智,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搞清楚,就道理上來講的智慧,就本體來講的智慧,這個理就是本體,就理上,就本性來講的這個智,【又名實智。成自受用報身。】自己受用,得到利益,為什麼得到利益呢?為什麼得到利益呢?他就是得到他清淨的報身,他會享受到無量無邊的快樂,所以什麼人最享受?娶美妻是不是享受?有轎車是不是享受?有樓房是不是享受?到全世界瀏覽是不是享受?又怕飛機爆炸,有樓房又怕火災,開車怕車禍,若娶美妻怕被人家搶走,這都不是享受,世間最大享受的人是什麼人?佛,全宇宙當中最會享受的人是什麼人?佛,佛享受的是什麼?享受清淨無量的本性,清淨無量快樂的本性,清淨無量的智慧,清淨無量的報身,全宇宙當中沒有一個人比佛更快樂,沒有,學佛就是簡單講學佛就是要做什麼?要得到福報,要得到智慧,要得到最大的解脫,這金子,這男女,金錢,車,房子,更多享受都不可能比佛祖更享受,為什麼?因為無量的智慧,我們本性就是無量無邊金銀琉璃,無量無邊莊嚴的地方,我們不住那個地方,住這間……,有的人說:噢!文殊講堂像皇宮殿。這若要跟佛祖那個地方比較,你若看到佛祖的極樂世界,他創造的極樂世界再來看我們講堂,他那裡光是一朵花,極樂世界一朵花,經典在講,一朵蓮花有多大呢?有六十由旬,有四十由旬,有八十由旬,簡單講就是說極樂世界最小朵的蓮花四十里,四十里就是高雄到台南畫一個圓圈那麼大,極樂世界最小朵的蓮花是高雄到台南畫一條直線,直徑畫一個圓圈那麼大,你看極樂世界有多大,一個蓮花池裝六十億朵蓮花,你不敢想像極樂世界,所以我若講這個極樂世界我就不想活,希望很快死,很喜歡去,活在這世間沒有什麼意思,我們那個地方為什麼不去要住在這個地方,對不對?那是今天業障卡住沒有講經不可以,度三餐,不然住這娑婆世界做什麼,根本沒意思,你認為人生有什麼意思,你認為,根本沒有意思,又不能自殺才糟糕,可是不能自殺,聽到極樂世界這麼好,噢!我也要去,極樂世界有人誤會,今天講得這麼深奧,講一點有趣的地方,這個極樂世界這個蓮花,這個蓮花是事事無礙法界,我們若到極樂世界不是像我們的靈魂在媽媽的腹中,全都一無所知,不是這樣,極樂世界即使給你下品下生,經典在講給你最差的下品下生,比三禪的這個……,我們娑婆世界三禪,三禪就是娑婆世界的極樂世界,那個修無量的定,在三禪天那麼清淨的天人還要快樂,還要快樂,為什麼?還是有漏的色身,來到極樂世界這是無漏的色身,無漏的色身,在蓮花裡面你就知道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我們若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個蓮花池裡面,藥師佛,藥師如來的世界馬上顯現在蓮花苞裡面,讓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在蓮花苞裡面你也不感覺你在蓮花苞裡面,它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你到那個地方你就覺得你的色身很清淨,而且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他世界都顯現在這個蓮花苞裡面,因為事事無礙,所以簡單講就是是,到極樂世界就什麼世界全都到達,全都到達,所以我為什麼會對諸位強調,你會生,會死,會粉身碎骨,你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無路可走,無路可走,所以你若是有這種心理你就今天要常常這樣想,我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痛苦,你要歡喜,歡喜我今天有聽到佛法,我知道我得到究竟解脫的法門,這是千百萬劫你所要修的,不是師父行,是你們的善根,是你們的善根今天出來,你若說師父很行,我問你,我在這裡講那些人怎麼不來聽,對啊,翹起二郎腿賭博,你說我行,我多行,我問你,我多行,不是大家行,是你們行,你們要很歡喜,是你們行,所以說因緣具足,你們的善根深厚,聽到師父這樣講,所以我告訴諸位,因為經典這條路不是我們走出來的,因此你必須要用死去下賭注,我告訴你,世間上你能夠用,你若有五千萬,你投資一千萬,投資五百萬,還剩四千萬,你投資四千萬,還剩一千萬,修行,這個修淨土法門不可以這樣子,一角都不能留,五千萬都下賭注,這樣就往生,真的,要下賭注,知道嗎?這樣來講阿彌陀佛跟我一樣怕糾纏不清的,你現在用纏的,這女眾發揮這個纏功,跟阿彌陀佛糾纏不清,不來帶我就吵你,我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整天都念,念到感動你,咦!佛祖也很怕這女眾,用纏的,不會往生纏到往生,就沒問題,絕對沒有問題,若有這種纏功,這個時候女眾要表現你的纏功出來,纏功出來,真的,要表現你的纏功出來,佛祖也很怕人家纏,纏下去不往生不行,你自己發願:我臨命終十念要接引我們往生,對不對?他發的願,所以他若不來接引,你犯妄語戒,你怎麼可以犯妄語戒,你說十聲就要來接引,你怎麼可以犯妄語戒,這樣他就要來,你們叫他他不來不行,不來不行,不來不行。所以簡單講就是說往生穩當的,穩當的,聽師父這樣講往生絕對穩當的,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我幫你蓋章,幫你美意,沒問題(眾鼓掌),因此大家要提起精神來,無論你造什麼惡業,沒有關係,放下,懺悔,好好地拜佛,絕對往生,佛祖若說只接持戒清淨的人,不接引凡夫,大家多少都會犯到戒律,沒有接引這個凡夫,那什麼叫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為什麼叫做絕對的本性,所以佛沒有分別,但是我們儘量做,知道嗎?我們儘量做,我們要儘量做,做到清淨,做得能夠一心不亂,做得能夠十善,這樣臨命終沒有問題。底下,所以【依根本智。起後得智。】後得智,意思就是說【(後根本智而得。)】叫做後得智,根本智若得到,之後就後得智。【又名事智。】事相的智,專門在度眾生。【又名權智。】權智就是權巧方便之智。【現他受用報身。】現他受用身,現他受用身,受用報身就是說他就是……,現就是示現,示現別人得到利益的身體就是應化身,簡單講現化受用身,意思就是說權智就是專門在度眾生的。【故曰照寂。】故曰照寂。【以智契理。始本合一。依法垂報。名受用身。】依這個智慧來契這個本體的道理,本性的理,始覺跟本覺合一,依法垂報,垂報,依這個法身,這個「垂」,把筆拿起來,就是示現出報身,按照這個清淨的法身來產生這個清淨智慧之身,法身是清淨,報身是智慧,報身是智慧,依法垂報就是說依照這個法身來出現這個報身,出現這個報身,出現這個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名受用身,自己受用,自己得到利益,自己得到利益。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修德寂照,有這個照的功夫,照就是要度眾生,就是方便權巧的功夫,依根本智產生後得智名叫做應化身。【寂照者。即不動寂場。而游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佛當時度五比丘這個印度,佛當時成道之後第一個度五比丘的地方,這叫做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這是一個地方,佛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經就是在鹿苑度五比丘,五比丘就是以前在皇宮侍奉他的,後來這個皇帝,這個釋迦牟尼佛他父親派他們去請太子回來,結果他們看到太子出家了,他們也跟隨太子出家了,後來看到太子接受羊奶供養,他們認為他退道心,就離開佛陀自己跑到外面亂修行,修一修都沒有結果,後來釋迦牟尼佛這個太子修行證果,釋迦牟尼佛,佛祖覺得因緣到了,我要度以前在皇宮裡面的親信,就去鹿野苑度這個五比丘。【仍現丈六比丘相。】一丈六我算起來剛好我的三倍,我剛好五尺二寸半,意思就是說佛祖當時的高度是我站起來的三倍大,佛祖一根指頭四寸,四寸,一根指頭四寸,差不多這麼粗(法師用手勢來比佛祖指頭大小),這麼粗,所以佛祖拳頭若握起來的時候,差不多這個五倍大,佛祖一隻手臂,我看至少那個電燈二倍大,真的,二倍大,他一根指頭四寸大,佛祖一根指頭四寸大,有的經典是寫二寸,有的人寫二寸,有的人寫四寸,又沒看到不曉得多大,誰知道,又沒看到,所以說丈六,若依照我們這個佛像看起來,我們這是丈一,丈一,丈一,若依照當時佛祖比這張佛像還高,我們這張佛像是丈一,還高五尺,還高五尺,這樣看有多大,所以佛祖當時在世的時候色身高大,人很高大,壽命長,壽命長,仍現丈六比丘相。【為小乘弟子。說四諦法。名應化身。】名叫做應化身。

【解】寂照不二。】意思是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跟照不二,三【身】跟四【土不二。】法身、報身、應化身,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三身四土不二,身就是土,土就是身,【性】就是【修】修就是性,本性當下就是有在修,所有的修就是不離本性,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真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體,佛的真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就是應化身,真身、應化身不二。【無非實相。】無非是實相,意思是什麼是無非是實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全都是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把筆拿起來,實相無二就理而言,就這個道理來講,亦無不二,就事,約理、約事,這個要先寫下來,實相無二就是理,亦無不二就是事。

【講】上文所舉寂照。身土。性修。真應。理具。】道理本性具足,【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無非實相者。即《楞嚴經》所云:】本來,「元」就是本來,這個「元」跟原來的原是一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是我們的菩提覺性,很奧妙、很清淨、很透明的這個本性,這個體,理體,本來就是這樣,當下一切就是一心,一念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

【實相無二者。以實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故曰無二。《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唯此一個實相。【餘二則非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這個是事實,其他全都假的,什麼是事實呢?就是實相,【亦無不二者。從理起事。】從這個理體起這個事相,事相當然是無量,本體是一,一就是絕對的,本體是一,一就是絕對的東西,起這個無量的事相,【事應無量。故曰亦無不二。上句約理。下句約事。】也沒有二,不可以說二,也不可以說不二,意思是說也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二,亦無不二,也不可以說不二,因為事相有千百萬,理體是一,理體是一。

【解】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釋迦)所說(彌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願(欣厭)所願(極樂)。能持(三業)所持(名號)。能生(三資糧)所生(四淨土)。能贊(釋迦、諸佛)所贊(彌陀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個漢文漸漸在熟練了,漸漸在熟練了,是故舉體作依,先看黑字的,其他這註解不要看,是故舉體就是全體,一念成這個本體,作依報也好,作這個正報也好,依報、正報一念本性所生,作一個法身也好,作一個報身也好,底下,作自作他,把筆拿起來,自的底下加一個:相,一個木,左(右)邊一個眼睛的目,二個都是木(目),作自相作他相,作自相就是一個自身,作他相,利益眾生也好,作自相作他相這個「相」它少了,乃至能能,「能說」是「釋迦」牟尼佛能說,所說就是阿「彌陀」佛是被「釋迦」牟尼佛所說,能度眾生,「佛」能度眾「生」,所度是眾生被佛所度,能信,我們的「心」是能信,所信是佛所講的「法」,法是被我們所信,能願所願,「欣」就是欣賞極樂世界,「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叫做欣厭,欣就是一心,「欣」就是「向」的意思,方向的向,欣就是欣慕「極樂」世界的好處,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的痛苦,急急忙忙要來念佛,欣厭意思就是說,能願就是欣,厭離,厭惡的意思,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極樂世界,欣賞極樂世界,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所願就是極樂世界,我們每天所發願的就是發願要到極樂世界,能持所持,能持就是身、口、意「三業」,所持,清淨的「名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能生就是「三資糧」,所生就是「四淨土」,三資糧就是信、願、行,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淨土,能生,我們藉著什麼力量能夠所生呢?要信、要願、要行、要去做,所生就是四種淨土,能贊,「釋迦」牟尼佛,「諸佛」就是讚嘆阿「彌陀」佛,所贊的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能贊就是釋迦佛跟諸佛都是讚嘆,讚嘆彌陀淨土,所贊,所贊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的地方,無非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樣解釋差不多了。看:

【講】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辭。承上亦無不二之故。】意思是說無不二,就是說很多,不可以說沒有二個,很多,【實相舉體隨緣。作十方國土之依報。作十界聖凡之正報。作法報二身。作自他諸相。乃至超略之辭。】意思是說不用講很多,簡單講,乃至就是一切,【超略其它不說。但就本經而說。作能說之釋迦。作所說之彌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門。能願之願樂。所願之極樂。能持之身口意三業。所持之阿彌陀佛號。能生之三種資糧。所生之四種淨土。能贊之釋迦諸佛。所贊之極樂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現。

此科作字。應貫下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眾器。眾器不出一金。】金子能夠打造很多東西,每一種東西,耳環、鼻環、腳鐲、手鐲、玉環,金都是金子所作的。【喻實相能隨緣。而作依正等諸法。】實相能夠隨緣,而作依報正報種種的諸法。【諸法無不是實相。故曰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與諸大乘經同。《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應該看這個法界的本性,一切法界所產生的,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法所產生的東西就是我們本心這個心所顯現的。【《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不好了解,這一句不好了解,這句話才能解釋我們的本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就是在解釋我們的本性,解釋我們的實相,什麼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位!注意聽!(諸位!注意聽!)注意聽師父解釋,比如說我們人,人這個色身是一個法,這個身是一個法,我們人這個色身一定要喝水、要吃飯、吃菜,慢慢這個色身才會長大成人,要有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法住法位,因為這個色身含有業,所以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就是業,業有舊業又有新造的業,那麼這個色身就是因為無量的業現前在當下,當下雖然有業卡住變成生滅,但是他放下這個生滅,當下就是本性,所以說是法住,是法,這句話要這樣讀,是法,就是這個法,住法位,住在他應該住的法位,我這個色身,我有無量的業報,當下我又有在修持,所以每一秒都是總報,每一秒都是算總帳,過去卡住現在所造的業,每一個念頭就是安住他現在應該得到的果報,是法,住法位,這句要這樣讀,是法,住法位,這個法安住在這個法位,人是這樣,這張桌子,桌子是我們所作出來,這個時候因為它藉著因緣果報,它暫時借我們利用,當下就是生滅,本性自空,是法住法位,安住在桌子的生滅,知道嗎?所以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不要誇下海口,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在釋迦族業報到的時候,釋迦佛住在釋迦族那個地方,他照常要死人,佛祖都沒辦法,知道嗎?因為無量的業產生的時候集合,那個業可以驚天動地,乃至地震、火災、爆炸種種,無緣無故災難就會來,任何哪一個都不可能改變他,知道嗎?即使佛祖住在台灣,台灣有災難嗎?諸位!有災難嗎?有沒有?照樣要有災難,一定要有災難,為什麼?大家不是佛,大家有造很多業,業攪下去的時候來到這個地方絕對要報應,你躲不掉,即使佛祖來住你的地方,佛祖是佛,因為他改變他本來,他開發他的本性,對不對?他開發他的本性,他可以不受任何的傷害,我們沒辦法,我們的業還卡住,不可能改變這個業,所以說是法住法位,住法位,每一個人有的業還有共業,他該得到什麼果報他絕對跑不掉,一定要被車子撞死,絕對跑不掉,跑不掉,這個人註定要餓死,你再怎樣救濟他,還是要餓死,一樣,要餓死,真的,這個人一定要餓死,你再怎麼救他,他還是要餓死,真的,這個人跟佛沒有緣,你再多會度,他就是不入,所以他有無量劫以來的定業,但是我們要藉著:好,我度不來,我要有耐性再跟你結緣,有耐性再跟你結緣,慢慢、慢慢改變,這輩子他無緣,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好,這個緣又開始了,所以說無量劫來所產生的就是這個色身,就是這個果報,是法,這個時候這個法,安住在這個地方,生滅法,生滅法當下是空性,當下是空性,住法位,安住在他應該得到因緣果報的東西,世間相常住,世間相都是生滅,世間相為什麼常住呢?實相,當下你悟道,這個就是影像,影像有生滅,當下悟到空性就是不生不滅,世間相常住。世間相常住,這是出自《法華經》。【古德雲】古時候的人說【: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皆此義也。故隨拈一法。】隨便拿一個法,【體即法界。】體就是法界,【(實相之別名。)以此而知。一句彌陀名號。亦復體即法界。】亦復體即法界。【此經亦復體即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體,體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體,因此我們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體,體就是法界,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體,體就是法界,法界就是體,體就是阿彌陀佛,簡單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界,就是我們的體。【故以實相為此經之正體也。五重玄義。

第二辨體講竟。】辯體講竟,講完了。

甲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明宗,宗就是要,就是修行那個行,現在第三要來講解《彌陀經》要如何行,要如何行,就是說明宗就是修行的宗要,要如何修行,就是這本經的宗旨,會體樞機,會,會就是悟的意思,體就是實相,大乘經典以實相為體,意思就是說會體樞機就是說要悟到這個實性最為重要的,樞機就是最重要的,這個樞就是門的軸,門的軸,這個門若沒有這個軸它就不能開了,簡單講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說要悟到這個實相最為重要的,而萬行之綱領也,萬行之綱領也,我們若要修各種的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這個實相的東西,因為佛教根本的精神是放在無生法忍,要用無生這種修行法,空的思想去修行,這個煩惱在剎那之間它就能夠頓悟,破除,如果說我們今天只知道念佛,不能用實相,用空的思想,用我們的本性去修行,那麼要修累劫,就像煮這個沙它不能變飯一樣,因為你修的因不對,若能用本性去修持,剎那間就進入佛的心地,所以要悟到這個實相修行萬行才能具足它的圓滿性,若沒有悟到實性的東西,用意識心、分別心在修行那沒辦法進入無生法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悟到這個實相的東西,才能夠成佛,若沒有悟到實相的東西你即使多會用功都沒辦法,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提綱,綱,我們這個,用這個撒這個魚網,我們用這個魚網,那個要領那個地方,綱的地方一拉上來,整個魚網都上來,意思就是說修行一定要了解這個實相的東西,了解什麼叫做無生的東西,了解什麼叫做無相無不相空的東西,這樣就是找到佛教根本的精神,如果說我們每天在分別心在用功,雖然他很用功也很認真在拜佛,但是很煩惱,所以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我們人很容易錯覺,認為那個每天都在拜佛,整天都是佛祖前面拜佛,認為那種叫做用功,這是一種事相的用功,但是實實在在用功的人坐在躺椅說不定在用功,像虛雲老和尚他師父怎麼用功,躺著,別人看他是很懶惰,但是他躺著,他躺著在觀照自己,觀照自己,他悟到實相的東西,行、住、坐、臥就是不來不去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真實的面目,但是《金剛經》這麼說,或說如來有行住坐臥,即不解如來義,不了解佛的意思,佛行住坐臥皆是本性的動用,本性在作用,本來就沒有行住坐臥,因為有眾生相,分別心,所以必須要講這種名相,因此躺著說不定真的在修行,在佛祖面前拜,你想想看,在拜,在拜,你一直拜,一直拜,但是內心沒有悟到空性的道理,沒有悟到實相的道理,你多會修行,煩惱起來,壓下去,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就是等於一個人生病,一個人生病,一個人生病,他在發炎很痛苦,注射消炎,注射消炎,壓制下去,下次再來注射消炎的,要再注射第二次,你只要體質沒有改變你常常會發炎,常常會發炎。一個人煩惱若沒有斷,沒有悟到實相,無相無不相,空性的道理,你多會拜佛就是有煩惱,因為他不是用根本在修行,他用意識心、分別心,用壓制的方式,用壓制的方式患了氣喘病往往會咳嗽,知道嗎?我們患氣喘病往往偶爾會發作一、兩次,我們若沒有去掉習氣,他內心沒有觀照的功夫,沒有空的思想,沒辦法修行,雖然人在拜佛,念《普門品》要消災,但是無法消災,脾氣壞得不得了,無法消災,無法消災,所以說念經、念佛,總而言之必須要從心地下手這才是真正在修行,大修行的人,所以菩薩在示現你根本看不懂,你怎麼看得懂呢?修行是在心性的,從一件事可以判斷一個修行人境界高不高,我教你們,很簡單,很簡單,你只要看這個人你說他每天在拜佛,很簡單,你只是看就知道他有修沒有修,你看他在處理事情執著不執著,很簡單的問題,這個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他是不是很平靜在接受事實,或是說發大脾氣,平時這個人……,別人犯了錯,他是不是真的能寬恕別人,事事都很慈悲隨順眾生,若這樣這個人確實真的在修持,這個人確實在修持,你看他很持戒也很用功,但是他碰到小事情不原諒別人,責備別人,一直要讓人家死,這種臨命終絕對沒辦法,學佛是在平常的功夫,這個修行,我們說信、願、行也是要用實相去契合我們的心地,才有辦法真的在修行,若說只在佛祖面前拜佛,但是拜完之後,香點完了,又亂七八糟,你說他這樣如何消災,到處樹立敵人講別人的壞話,講到後來全台灣省法師都不對只有他對,這我聽很多,那個不對,閒時坐著泡茶,泡到後來就講是非,泡到後來就講是非,一開始講幾句佛法,泡到後來就講是非,不講是非就不曉得要講什麼,要講什麼,脖子裡面沒有墨水,有,有一些東西就是煩惱跟業,所以一般人在修行就是怎樣,像在注射止痛的,體內得到癌,這個癌表示無量的煩惱,癌若開始疼痛,咦!注射嗎啡,壓制,注射嗎啡,壓制,若禪宗實相的修行就是整粒都割下來,整粒都處理掉,徹徹底底去解決這個煩惱的根本是從哪裡來,所以你想想看我們人煩惱根本從哪裡來,從這顆心,心為什麼會煩惱?就是「著」,為什麼有執著呢?無明,為什麼無明呢?不曾觀照,不曾觀照,知道嗎?不曾觀照過自己,當然他不曾觀照他會隨這個習氣一直牽引一直牽引,所以一個人他在做錯誤的時候,他用主觀的意識自己做,他很嚴重的錯誤,他不認為說他這樣是錯誤,他明明就是在造地獄的因,他認為這樣是對,所以說佛說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皆因為無明才會造業,皆因無明,你若有智慧你就不會貪,你就不會嗔恨心,你就不會嫉妒眾生,你就無量的智慧,所有一切戒、定、慧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就是悟到實相的道理,所以這個實相的道理是非常的重要,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我們拿這件衣服起來,挈就是提起來,將這件衣服領子拿起來,哪裡是領子,哪裡是袖子,襟袖就是領子,就看得很清楚,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辯宗,所以我們講到實相的體之後,應該須要辯宗,就是要明了如何修行,要分辨說我們這本《彌陀經》是講實相,實相這到底是要如何修行。

【講】第三明宗】明宗【者。五重玄義。此當第三。】這是釋名、辯體、明宗,這是第三。【須當顯明。】要顯明出來。【此經之宗旨。宗者要也。】就是最重要。【即經中所立之行。】經典所講的要如何做。【故曰宗是修行要徑。】最重要的這條路線。【行門無量。】行門無量,【必擇其要。古德雲】古時候的人在說【:念佛是修行捷徑。】直接的。【持名念佛。又為徑中之徑也。】捷徑當中的捷徑。意思就是說一句佛號念到死,但是諸位要記得要先悟到實相,悟到實相的道理當下你就能夠用功,所以開悟的人沒有是非,開悟的人再發生驚天動地的事情他都沒有感覺,驚天動地的事情絕對沒有感覺。我們去參訪這個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說:你如何修行?我就說我在南普陀的時候很煩惱,講出某某人名字,他就說:這也是一條戒律,不要講別人,不要講別人讓我們痛苦,要講我們的福報不夠。所以我覺得這個老和尚在講話就是跟人家不一樣,很厲害,他不會跟你講很多話,一句就一針見血,你開口要講的時候,他就跟你講:不要講別人,講你自己。講你自己,你有對不起別人嗎?若沒有,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的福報不夠,我們若福報夠就遇到好的,我們福報不夠就遇到壞的,這樣也是有道理,我們那時候在南普陀讀佛學院的時候,從九點拜,拜到十一點,我們院長都這樣拜到十一點,飯、菜都冷掉,我又常常腹瀉,不可以吃冷的,吃得很煩惱,身體虛弱得受不了,那時候初出家很抱怨,明明可以吃熱飯菜何必這樣呢?若要拜也不用每樣都拿出去拜,整個都拿出去拜,盛幾碗代表就好了,七粒遍十方對不對,不須要這樣,他整個都扛出去拜,整桶都扛出去拜,拜到後來飯都冷了,十一點,因為持午,十一點要吃,都冷了,冷了,吃下去腹瀉不止,一直止不住,很痛苦,很煩惱的時候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參訪廣欽老和尚的時候我就說:南普陀都吃冷飯,都給我們吃冷飯。不要這樣講,要講我們沒有福報吃熱飯,不可以講人家拿冷飯給我們吃,反正都講自己不對,這實在很厲害,這聖人跟我們凡夫就不同,難道不是這樣,聖人的看法就是大家都對,他不對,凡夫是他對,大家都不對,相反,我覺得說我們若說學高僧大德一點點,就受用不盡了,受用不盡了,這輩子你用不完,一句就好,所以高僧大德跟你講話不會講太多,不會講太多話,兩句、三句,你回去自己想,兩句、三句你會運用一輩子,若不會運用教到死也是一樣,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會用功就兩、三句而已,所以說本性的重要就是有這麼了不起,會修,所以我發現禪宗實在是最了不起,禪宗非常了不起,禪宗的禪師若開悟,你跟他講話半小時就比你看十年的經典還厲害,半小時就好,兩、三句就好,有時候我們每天在講:啊!這世間是痛苦。世間是痛苦,要用功,其實習氣都還在,習氣都還在。參訪開悟的人他不是這樣告訴你,他不是這樣告訴你,我們參訪那個高僧大德,他才不是說世間是痛苦,他都怎麼告訴你,你看世間哪一樣是快樂,真的,他反過來問你,你看世間哪一樣是快樂,不快樂,你怎麼不用功,怎麼老是習氣還在,對不對?這倒是真的,對不對?所以你有時候每天在看經典,你體會不到,被禪宗的禪師一句話點拔下去,開悟,不是用鐵槌打的,是真的從心地去悟的,因此修行當中若有一個心的清楚,你不會去造口業,你也不會去誹謗人家,你會很冷靜接受宇宙的是是非非,逆境、順境在你心中都沒有作用,都不能產生作用,因為你有悟到空性,順境也一種力量,逆境也一種力量,這力量跟力量去碰,愈碰力量就愈大,愈攪是非就愈大,愈攪就愈大,你若要跟它對陣愈來就愈大,他悟到空性,順境、逆境全放下,怎麼搞,搞到後來他就搞不動了,悟性拿出來就是有這種力量,所以開悟的人他不會報復,但是憐愍眾生造這個惡業,你要殺他,他也不會煩惱,因為他已經解脫的聖者,你誹謗他他也不會煩惱,他為什麼不會煩惱,誹謗人要負因果,被別人誹謗不用負因果,你誹謗人家你本身而言你是造業,令眾生退道心是你的問題,聖者被人誹謗時他歡喜心接受,他還能消業障,而你誹謗別人反而代替人家擔業,換我們代替人家擔業,所以聖人即使再驚天動地的事情他都沒有感覺,包括他的生命要給你他都沒關係,我們沒有辦法。底下,持名念佛就是最重要的路線。

【會體樞機者。】會體就是悟到這個本體就是實相最為重要的,【體。即上科所辨之正體。有謂宗即是體。體即是宗。此言不當。要知體是理。】理性的東西,站在理的方面講。【宗是行。體為宗依之體。宗是顯體之宗。】簡單講宗就是作用的意思,簡單講宗就是怎樣作用,我們悟到實相,是我們的本體,但是要如何行呢?信、願、行,所以宗就是說信、願、行,信、願、行就是我們本體的作用,本體的作用,我們信,信我們這個自己,願,願往生極樂世界,行呢?持名念佛,好好地行善,所以體就是宗依,宗所依的這個體,宗就是顯體的宗,簡單講一個體就是作用。【宗體不即不離。】體跟相、用一樣,體、相、用一樣,宗體不即不離,宗跟體是不即,就是你不能說它是一樣,不離,你不能說它是離開體,也不能說體離開宗,意思是說一為二,二而為一。【故曰宗是會體樞機。門之開閉由樞。】門之開閉由樞,樞就是門的軸,那個軸,一個車再一個由那個軸,軸是最重要,開門若沒有那個軸,軸這個台灣話我就不會講了,你們會講嗎?軸,門的那個軸,開關,我就不曉得這怎麼講,我沒有讀過漢文我不會講這個,不曉得怎麼講,不是,門這樣底下一根栓轉動,知道嗎?門在開,不是在鎖門那個,鎖門的是栓,知道嗎?一個門一……,那是栓,不是軸,你不要搞錯了,那個是拴住的東西,軸就是那個開的那個地方,這片門開起來,這片門開起來,放在最底下那裡,知道嗎?撐起來,門,門具,沒關係,你們自己回去問老一輩的,這我不會念,問老一輩的看這怎麼念,門之開閉由樞。底下一個注音符號起來,【弩之】nǔ,三聲弩,用機關施放箭的弓矢,用這個機關,弩之【發動由機。】就是用這個機關,用這個機關施放這個箭,安機關,箭安好在弓上,要不然就射這個石頭出去,射箭跟射這個石頭出去,機,【以樞機喻宗。】就是修行最為重要的。【則宗是會體之要行也。】就是宗,就是我們要修行,修行這個宗就是會體,就是悟到這個本體的實相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而萬行之綱領也三句。而字轉語之辭。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底下說,【余常言持名一法。為大總持法門。】大總持,我們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總,總一切法,持,持一切法,總一切法,持一切法,總持,總持,我們說「妙湛總持」就是總一切法也是持一切法,包括了一切所有的修持就是總持,為大總持法門。【三學全該。】三學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全部都包括在內,【六度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蓮池大師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故此經之宗。為萬行之綱領。】蓮池大師在說,舉其名,兼眾德而俱備,就是說這個名若是念出來,用持誦的,贊誦的,這個名若呼出來,呼出來,兼眾德而俱備,一切的德行就全部俱備,全部都俱備,這個名是很重要,你不相信嗎?今天你家的單子若貼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寫那六個字,你沒有佛相南無阿彌陀佛,你會向它頂禮嗎,會不會?會嗎?你一定會拜它,對不對?名字,名是假的,但是名字假的東西是包括德行,知道嗎?名字是代表那個人,那個人一切德行就是那個名字,是不是這樣?不然人家誹謗慧律法師你為什麼會生氣,保護師父,對不對?誹謗別人,你家的事,那不是我師父,是不是這樣?因為這個名就包括一切,包括一切,人家在讚嘆師父的時候我們聽得很安慰,噢!你師父很有修行,口才很好,講經好幾萬人在聽,我們當徒弟的聽起來很歡喜,人家說:你師父怎麼壞、怎樣壞。不同,雖然是假的名字,假的語言,但是代表一切,知道嗎?所以我們要了解雖然是假的,但是實際上當下實在的東西,我們念佛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當作真的,就是跟我們的本性相應,所以舉其名,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我們會專門念它,念久了就是會跟佛感應,所以我們這個修行就是每天都打電報,每天都打電報,阿彌陀佛我在念你你知道嗎?打這個傳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在娑婆世界,臨命終記得來接引我,不要忘記我每天都有打電話給你,佛祖你可要記得,不然每天用功做啥,就是提醒佛陀,提醒自己,臨命終這一剎那不要顛倒,若顛倒下輩子不得了了,讀大學的時候可以讓你重修、補修,若臨命終,下輩子會聽到佛經不會聽到佛經你還不知道,你還不知道,你懵懵懂懂下輩子說不定當流氓,是老大,老大槍帶著,槍就帶著,講不到兩、三句話,砰、砰,抓去關,槍斃,所以說修行要遇到善因緣,有這個講堂,有善知識,有經典,有光線,全都一切具足,就要把握自己,每一分、每一秒你就要把握自己,不要浪費生命,專乎持也,要認真去念佛,統百行以無遺,有的人念xíng,如果當動詞用hèng,行就是修行的意思,一切百般修行,你若一句佛號念下去念到死就解決了,所以這本經的宗就是萬行的綱領,【綱者。網之綱也。提其綱。則網中眾目自張。】綱,眾目的集中處,所以這個提綱挈領,提綱則眾目張,這一目、一目都看得清清楚楚。【領者。衣之領也。挈其領。則衣之襟袖自至。故辨體之後。應須辨宗也。

【解】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你若不相信佛祖,你要如何願呢?在座諸位!你今天若對我慧律法師沒有信心,你怎麼會坐在我這裡來聽經呢?聽經有好幾種的情形,你若對我有信,我在講你就會聽進去,有的若是在打聽狀況的,再另外跟人家報備,派來這裡不是在聽經的,不是真的對師父很有信心的,要做什麼,打聽看看幾個人,好回去向另外一個人報備,報告訊息,這樣就不是信,他沒有信他怎麼會發願呢?對不對?若真正虔誠來的,我對師父很有信心,師父講一我就聽一,他是我法身父母,這樣我講什麼他就會聽,他就會發願,這樣確實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造業,不要再造業,非信不足啟這個願,你若沒有這個信你如何產生這個願力呢?不可能。【非願不足導行。】你若沒有這個願力你要如何去行呢?導就是引,引導去做,你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發願就可以,要去做,要去念佛,要去行善。【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若不是持名妙行你就無法滿我們所願,因為我們所願就是解脫生死,要了生脫死,你若沒有持名的功夫,這個妙,妙就是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持名念佛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能了解這個奧妙而已,別人無法了解,舍利弗就不了解了,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才能證到我們所信的,就是這種法門,就是這種的根本。

【講】此經信願行(持名即淨業之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三資以信為首者。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故。】信為道源功德母,人家說飲水思源,道源就是……,道就是修行的根本,就在信,所以研讀班,我要求諸位,學生就是對師父要絕對地服從,為什麼?放下你們的職業,放下你們的身份,放下你們的經濟,你說很有錢,聽師父的,你說你地位很高,照常要聽師父的,你就是對我絕對的信心,這樣我就有辦法指引你一條對的路線,你若對信不足,會動搖,外面隨便講兩句,倒,你永遠建立不起信心,信不起來也無法修行,所以我告訴諸位,我有修行跟沒修行是我的事情,你有修行跟沒修行是你的生死,你要搞清楚,不要整天老是拿那支秤子秤別人,要秤自己,這樣這個信已經進入絕對的清淨,那麼要入這個道就很簡單。【又五根。】我們《彌陀經》裡面誦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就是【(信】根,我們有相信叫做根,【進】就是精進,好好的修行,這是修行的根本,【念】,每一個念頭會歸事相,這就是念的根本,【定】呢?每一個定裡面有具足我們的本體清淨的本性,有具足智【慧)】,所以定跟慧照理講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所以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慧根,是五種修行的根本,我們後面《三十七道品》會講到。【十一善法。(信】根,信善法,【進】就是精進,精進法,【與慚愧。無貪等三根。】它只有寫一個無貪,少了一個無嗔跟無痴,這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的十一種善法,信、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輕安,我們打坐坐得很好,心情很歡喜,沒有煩惱,【不放逸。】,不放逸就是沒有懈怠,【行舍】就是施捨,施捨,【及不害。)】就是不能殘害眾生,不害。這十一種善法會讓我們成道,信善法,信就是一個,進,第二個,慚,第三個,愧,第四個,無貪,第五個,無嗔,第六個,無痴,第七個,輕安,第八個,不放逸,第九個,行舍,第十個,不害,十一個,十一,十一種善法,無貪等三根那是省略。【亦皆以信居先。】也是要以信為優先。【至吾人學佛階級。信解修證。】就是信、解、行、證,那個修就是行,信、解、行、證,我們要相信佛祖的,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了解,了解後讓我們悟到,了解之後要繼續修,修之後證,所證悟的剛好跟佛祖證的,跟這些諸佛、菩薩、阿羅漢證的相同,這就是信、解、行、證修行的四個步驟,修行的四個階段就是信、解、行、證,【亦必以信為入門。】也是要以信為入門。【三資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啟(發也。)願。】,啟願就是「發也」願,對一個人沒有信心你怎麼發願,我問你,我願意上研讀班接受法師的嚴格要求,你對我沒有信心,你會來嗎?誹謗師父的早就跑得不見人影,哪有可能今天來上課,不可能的事情,對不對?對師父沒信心跑到台北去了,中部去了,連靠近都不要靠近,還不屑一顧,寫信來罵,打電話擾亂,所以說人家沒有拿槍來就算很好了,很好了,真的,所以這也要感謝眾生,感謝眾生,不足以啟願。【若非有願力。不足以導行。】若是沒有這個願力,不足以【(引起也。)】這個修行。【若非有持名妙行。(但憑六字橫超三界)。】沒有這個掛名就是好好念佛,妙行,不可思議的行,【不足滿所願。】妙行就是「但憑六字」出乾坤,但憑六字「橫超三界」,不足滿所願,滿所願就【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之願。)而證明所信。即平日所信。西方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願行之所成就。既念佛往生。親見勝境。乃證所信也。】證所信,就是我那時候所信的,所以我今天有辦法往生到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佛沒有妄語。底下。

【解】經中先陳】先陳就是先描寫,經中先描寫【依正以生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經典,《彌陀經》這本經,它先跟我們講極樂世界有多好,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有多好,無量的阿羅漢有多好,聲聞跟緣覺有多好,讓你生出這個信心,之後叫你一心不亂,叫你要發願,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再來告訴你如何用功,念佛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亂你就往生極樂世界,生生世世不用再來六道輪迴,徑登不退。

【講】經中佛呼舍利弗。而告之曰:西方有極樂世界。有彌陀現在說法。復廣陳】就是很大,講很多這個【行樹。欄楯。羅網。樓閣。寶池。蓮華。天樂。金地。天華。】這個華就是花。【眾鳥風樹說法。】小鳥,迦陵頻伽,樹,風吹來就是在說法,不是像我們這樹,風吹來颼颼聲,聽得很恐怖,像鬼要出現般,拍電影都是這種聲音,西方極樂世界風吹下去叮叮噹噹,就是聽到人家在說法,聽到說法,說來說去就是很好,很好,我們現在閉路電視,或是說看這個電視台,開起來就有,不用,極樂世界不用,二十四個小時你起到哪裡樹都在你的身邊,樹就會對你說法,小鳥就會對你說法,小鳥都不會拉屎的,極樂世界的小鳥沒有在拉屎的,極樂世界的小鳥若有拉屎的,那種小鳥是五濁惡世才有,有的老太婆修行說:我去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泡茶、掃地我也甘願,我說:那裡還要泡茶、掃地,那個骯髒的地方就不是叫做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據經典所講,吃很多你也不會覺得很飽,你沒有吃你也不會覺得餓,你要吃很多,你一直吃,也不會飽,你若覺得須要吃東西你就一直吃,若一直吃,吃很多你也會覺得飽,每樣都恰到好處,看有多好,不是像我們這娑婆世界,我去懺雲法師那裡,懺雲法師說愛吃水餃,我是七、八點,六、七點坐計程車下去買水餃皮,跟這個**法師買回來之後開始……,一直切、一直切,包整個早上,六、七點買水餃皮準備餡料,開始一直包,一直剁,十一點十五分開始吃,十一點半,十五分解決,十五分鐘就吃光光,你也差不多,因為煮給一百零八個人吃,剁整個早上,你知道嗎?講到人家結束的時候包水餃我就煩惱,煩惱,真的煩惱,你不相信參加齋戒學會的你問看看,每次最後一天就包水餃,我就很煩惱,因為那是忙整個早上你知道嗎?噢!很痛苦,做到牙齒髮炎,沒睡,沒睡,極樂世界就沒有這樣,我們為了吃一餐飯,搞那麼久十五分鐘就吃光光,極樂世界沒有這樣,你不用去煮,也不用動鍋灶,你只要飽食終日在那裡聽法,無量的快樂,無量的世界顯現在你的前面,因為事事無礙法界,真好,所以說極樂世界,高僧大德就說,說:若不往生,如喪考妣,若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死了父親跟母親那麼悽慘,那麼悽慘,因為就是極樂世界實在是太好,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嘆,難道不是這樣,如是等一切諸佛,都是讚嘆,東方也有什麼佛,南、西、北、下、上都是在讚嘆極樂世界,都是在讚嘆,無量的諸佛都是讚嘆極樂世界,那你想想我們為什麼不發願到極樂世界,接下來又是很簡單,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往生,不是很困難,不必斷惑,只要臨命終煩惱不要起來,所以平常要學習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放下的最後還是要放下,放不下還是要放下,臨命終就OK了,所以你要常常這樣想世間沒什麼快樂的,都騙人的,這樣臨命終你就有希望了,這張車票你就快買到了,真的,放下,放不下你還是要放,這樣臨命終你就有幾分的把握,如果說你現在很認真念佛,但是臨命終……,你平時放不下,還執著你那個兒子,還執著你那個先生,所以我常常告訴這些太太,說:這些太太們!你要常常想你先生壞的地方,不然女人很重感情,你常常想:我先生打我,違逆我,侮辱我。好!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下輩子不要再嫁給他了,要常常想壞的,不要常常想:我先生對我很好,幫我買衣服,買化妝品,下輩子還要嫁給他。你要想你先生壞的這樣你才會往生,才放得下,最好是死掉比較好修行,死了先生是比較好修行,但是不是叫你先生死,你不要誤會,是說如果沒有先生是比較好修行,比較好修行,因為比較沒有掛礙,比較沒有牽掛,但要經濟好,若孩子還小不要死,孩子還小養不起,你也辛苦,你也無法修行,賺給這三個孩子吃你就忙不過來了,所以說總而言之,說極樂世界好,你沒有辦法去形容,你沒有辦法去形容,所以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沒有路可以走了,若有路可以走,祖師大德、佛祖就跟你介紹了,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嘆這本《彌陀經》,所以我們講堂開始的時候為什麼講這部經,這部經太重要,太重要,生死就是看這本經,拚生死就是看這本經。所以,【皆廣陳極樂之依報世界。種種莊嚴。

○經中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下。】底下,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佛,【征釋無量光。無量壽。羅漢菩薩。亦復無量。眾生生者。皆得不退。一生補處】補處就是補佛的位置,補處就是補佛位,佛度完之後,阿彌陀佛之後換觀世音,觀世音之後換大勢至,大勢至之後換諸大菩薩去補這個世界的佛位,【菩薩甚多。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簡單講,極樂世界處處是佛,都是正法,沒有象法和末法,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正報和主伴,正報就是佛,無量壽、無量光,聲聞緣覺的菩薩,正報!主就是阿彌陀佛,伴呢?就是聲聞緣覺的菩薩,【種種莊嚴。廣陳依正種種莊嚴者。】依正種種莊嚴就是,依報跟正報各種的莊嚴,就是要讓我們聽到之後產生信心。【正欲令聞者以生信也。

次勸發願以導行者。】再來,勸告我們發願來引導我們修行。【經中佛告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此即佛勸眾生。發願導行之文。有願方能起行故也。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者。經中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示持名念佛之法。從一日至七日。剋期取證。而得一心不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以徑登不退也。】徑登不退也。

【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則信自,信自己,信他就是諸佛,信這個因,念佛的因,信這個果,確實有這個極樂世界,信這個事相,信這個道理,願呢?厭離娑婆,所謂厭離娑婆就是很討厭這個娑婆世界,有三苦,有八苦,有無量的痛苦,欣求極樂,很歡喜心來求生極樂世界,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講】此總標信願行三資。】資就是我們這個道糧,比如說我要去爬山我就要準備一些吃的東西才走得動,我若有準備一些資糧,這樣我爬山我就不怕被餓死,我要去五天,就要準備五天的糧食,我要走很遠的路,要爬很高的山,我必須要有糧食,沒有糧食你怎麼爬山呢?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也要具足資糧,具足信,具足願,具足行,這些資糧,你才能夠往生。【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願則厭苦欣樂。】厭惡這個娑婆世界的痛苦,欣樂就是歡喜心來接受極樂世界,一心一意欣慕極樂世界的好處。【行則但持一句佛號。求得一心不亂。即求證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正定就是定慧均等。

【解】信自者。】信自是什麼呢?【信我現前一念之心。(學者須從這裡死盡偷心,不可草草。)本非肉團。亦非緣影。(指第六識緣塵分別影事之心。)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信自就是信我現在這一念的心,「學者」看右邊小字的,這幾個字很重要,學者「須從這裡死盡偷心,」死盡偷心就是不可以有那個僥倖的心理,偷心就是僥倖,我現在念佛、念佛,煩惱,煩惱還在,我現在念佛還在造口業,或是心裡想:我這樣可能會往生了,我這輩子修這樣已經算不錯了,這樣算會往生了,常常寬恕自己,常常原諒自己,其實懶惰得要命,都不用功,都自己安慰自己,我這樣差不多可以往生了,我這樣夠資格了,那就是偷心,偷心就是自己的修行其實是不夠,臨命終他沒有把握,但是他都自認為他可以這叫做偷心,意思是說僥倖,僥倖,希望僥倖往生極樂世界,錯了,這個不可以,「不可草草。」簡單講就是說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意思是說每一念出來你要觀照,裡面有分別心沒有?有執著心沒有?有煩惱心沒有?你這一念放得下嗎?要常常告訴自己,現在這一念你放不下你臨命終真的有辦法?你現在意識作得了主你都無法放下了,臨命終真的有辦法嗎?真的嗎?你真的臨命終有辦法放下,你這個時候控制不住,臨命終控制得住?你不要騙人,所以說當下放下臨命終就有希望了,你若老是認為我修這樣差不多了,可以往生,你穩死的,臨命終你穩死的,你要常常說:這樣還不可以,還要精進,這樣還不可以,還要用功,現在若發起脾氣,暴跳如雷。師姑!不要發脾氣,我這樣算不錯了,十年前我可以讓他這樣嗎?像今天我這樣算不錯了,其實你雖然說比十年前還進步,但是你這個時候這個念頭嗔恨心又起來,你也不能往生,你要搞清楚,我們都是這樣自我原諒,我過去……,我現在有在進步,被違逆余,要是三年前就讓你死怎樣,其實他這一念,這也不對,對不對?你有進步,但是還沒有往生的把握,對不對?還是沒有往生的把握,你這一念恨還是沒有往生的把握,所以說現前一念之心就是這個時候,不可以老是跟過去比較,我過去沒有學佛是怎麼樣,我現在學佛是怎麼樣,不可以這樣比較,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都觀照自己,保持秒秒安詳,要保持每一個念頭出來就非常的安詳,這才有辦法,這才有辦法,本非肉團,不是我們色身這顆心,這顆是肉心,肉心是沒有作用,剛烈的時候心臟還沒有爛就沒有知覺了,可見心臟沒有用,心臟跳動時是幫助意識,我們人死掉的時候這心臟還沒有爛,我們人就毫無知覺了,所以心臟放在那裡也沒有作用,它沒有爛,但是它沒有意識,所以不是那顆肉團心,也不是緣影,亦非緣影,「指第六識緣塵分別影事之心」緣影就是說緣著虛妄,意思是說第六意識所攀緣的東西,就是全都虛妄的這個因緣合和的東西,所以叫做緣影,事相是屬於影像,不是真實的東西,叫做緣影,亦非緣影,我們現在一念之心,我們這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是當下,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也不是我們肉身,也不是這個第六意識虛妄之心,是什麼心呢?底下說豎無初後,我們這個本性,清淨心就是本性,他現在講心,我們這顆心是什麼心呢?清淨心是什麼呢?豎無初後,沒有開始也沒有後面,豎無初後,橫絕邊涯,沒有一個前面,也沒有一個後面,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也沒有一個邊涯,就是沒有個界限,沒有一個界止,永遠找不到一個邊涯,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形的東西,所以諸佛的國土也是無量無邊,終日隨緣,終日不變,記住!這一句話是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東西,佛法沒有這樣,佛經沒有這樣子,三藏十二經典沒有講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的,意思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一句話不是佛經的話,是中國祖師大德的話,在研讀班我們已經有談過了,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這是方便講,我們每天都隨緣,本性是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邊個元跟我們原來的原意思是一樣的,十方虛空微塵的國土,本來就是我一念心中所顯現出來的,因為我們會無明,動一個念頭,所以有三細跟六粗,一直展現出來的粗細的四大,粗細的四大。底下:

【講】信自者。以心性為自。】以我們的本性為自己。【乃對其它一切而說。即是信我現前一念真心。以為自也。】我們以我們的真心當作自己。【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認。四大身內之肉團。亦不是世人所認。緣塵】,就是五欲六塵,【分別之影事。】就是第六意識。【此二種皆非真心。】因為這兩種都是會爛、會生滅、會變化的東西。【世人多皆認假為真。及認妄為真。】認這個虛妄當作是真的。【學者須從這裡。好好研究一番。死盡偷心。】意思就是不要存僥倖,要好好地去參悟,好好去參悟,悟到這個實相的東西,本性的東西。【不可草草過去。】不可以簡簡單單潦草過去。

【何謂認假為真。世人皆認身內肉團假心。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裡。】比這裡,【此即是認胸間一團肉。狀如倒掛蓮花。】白天有在作用,晚上暫時作用小一點,【晝開夜合者。】以前沒有醫學的觀念,所以沒有解剖,就講晝開夜合意思是說白天是有在作用,晚上是作用比較小,比較輕,在睡覺,不是合起來,就死了,怎麼合呢?以前的人沒有醫學的觀念,所以他說晝開夜合,作用比較少而已。【以為自心也。此肉團心。是假非真。有生必滅。終歸爛壞。】就是一定死的。【非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此肉團心。亦無作用。我說此言。定有許多人不信。必曰此心能知。何以說為無用。】如何能說明這個心是沒有用。【我曰無知。】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可以試試看,【不妨試驗看。若是有知。此心在人身內。未爛未壞。】躺在那裡。【皆當有知。何以世人乍死。此心仍在。即不能知。】意思就是說你的心根本是肉身之意識在作用,不是那個肉在作用。【足證能知者。非此心。說有知者。非事實也。】說我們這顆心,我們胸前這顆心,你說它是知道,這不是事實。

【何謂認妄為真。】認定這個虛妄的東西當作是真的。【世人皆認緣塵分別影事。(第六意識。)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曰。誰人無心。】大家都有心怎麼沒有心。【再問曰:】心在什麼地方,【汝以何為心。】你以什麼作心呢?你說我們人有心,那麼我問你,你用什麼作我們的心。這就是認賊作父,【彼必曰。現前能緣塵境。(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就是我們的心,【種種分別者。即我心也。】這就是認賊作父,【此正是認妄想為真心。是為不覺之凡夫。】沒有覺悟的凡夫,我們這個時候所認的意識在作用都是虛妄的心,都是生滅心,情緒的變化,感情遙變化的心全都是不覺之心,【同楞嚴會上。】佛菩薩,這《楞嚴經》。

【佛問阿難。】阿難是佛的這個堂弟。佛之堂弟此雲慶喜【(此雲慶喜佛之堂弟)曰:汝目可見。】你眼睛有看到。【以何為心。】你眼睛看,你用什麼作心呢?

【阿難答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證心就是求問,如來現在征心所在,你在求問我這個心在哪裡。【而我以心推窮尋逐。】我用這顆心去尋思追求。【即能推者。(此即第六意識)我將為心。】我在推思,我在思惟的這個心,當作我們自己的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咄就是我們現在台灣話講的「啐」,那顆怎麼是你的心,意思是這樣,咄就是啐,就是感嘆詞,咄,那顆不是你的心,阿難,此非汝心,你認為可以攀緣,現在可以認知的,可以看見的,這就是你的心。

【阿難白佛:此非我心。】這不是我的心,【當名何等。】那麼你要叫我這顆叫做什麼心,佛祖說這顆不是我們的心,阿難問:這顆不是我的心。我請問佛祖,不然這顆是什麼心?

【佛言:此是前塵虛妄相想。】妄想心。【(是現前色聲香味觸。五塵虛妄相上。所起之妄想也。)惑汝真性。】惑汝真性,迷惑我們的本性。【由汝無始。(最初一念。無始無明住地以來。)至於今生。認賊為子。】我們認為這第六意識分別、攀緣,都認為這就是我們的心,認賊為子,不對。【(以喻認妄想為真心。)】意思比喻說認為這個妄想是我們的真心。【失汝元常。(本元常住不生滅心。)】元常,失去你本來不生不滅的心,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所以你會受這個輪迴。【此即認妄為真。】認虛妄當作你真心。【致受長劫。生死之患。】你就生生世世一劫又過一劫,就是認賊為父,認賊為子,就是認為這妄想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生生世世六道輪迴,一劫又過一劫,生死之患。

【現今信自者。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這句話很重要,要相信自己我們這顆心是常住真心。諸位!你若把心抓得穩,發一個願你試試看,諸位!我可以告訴你試試看,你就能體會佛祖是什麼東西,你發願,你聽師父一句話,明天起連續三天你發一個大願,你無論遇到什麼境界我都不要生氣,你回去先試試看,這樣你慢慢就能體會清淨的本性是什麼東西,我決定不生氣,無論孩子如何吵我,無論先生對我如何刻薄,無論公公、婆婆如何跟我合不來,看到,我照樣跟他打招呼,我跟他打招呼,他不跟我打招呼,我還是對他這樣,我沒有一點恨心,沒有一點隔閡,你保持這顆心,這樣就接近本性了,若坐在那裡傻呼呼地都不想,那也是第六意識,那也是第六意識,本性就是在作用當中當下放下沒有執著,漸漸接近,漸漸接近,這樣你訓練自己,你訓練自己,三天先試試看,不要太長,太長受不了,一個星期就不得了了,三天,三天就好,這樣你就可以體會佛祖他是一個多解脫的人,佛祖他是一個多了不起的人,三天裡面這張嘴都清清淨淨一句是非都不可以講,這三天,這樣體會到佛就是這麼解脫的人,三天就好,這樣你三天若做得到,再三天,再做得到,再三天,到一星期,我已經沒辦法了,跟慧律法師請假一下,發作起來了,暴跳如雷,發作起來,這樣第七天才發作一下,發作一下,不要回去就大動肝火,因為我們人的無明,說真的我們人的無明實在是沒辦法,我們人的無明卡住的時候你說要控制得住,實在是控制不住,叫你不要生氣也沒辦法,叫你不要生氣也沒辦法,控制不住,控制不住,所以這要下很大的功夫,真的,不是那麼簡單,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你們好自為之吧!信自己當下有常住的真心,【不是肉團之假心。亦非緣影之妄心。乃是豎窮三際。無有初後。(即無始無終。)橫遍十方。無有邊涯。(邊際涯畔也。)之真心也。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喻金體不變。隨緣而成眾器。雖隨緣成器。金體依然不變。】全都沒有改變。【吾人真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亦復如是。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者。】顯現出來。【真心包裹太虛。】包含太虛。【周遍沙界。】沙界就是你恆河沙,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就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的意思。【《楞嚴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我們這個虛空是在大覺性當中一點點,如海一漚發,漚就是水中的水泡,水泡,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泡叫做漚,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泡叫做漚,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我們今天眼睛所看到的虛空,這個無量無邊的星球,這只是我們無量無邊本性當中迷了所顯現出來,顯現出來的一個虛空,所以說無論科學家你如何研究,無論科學家用什麼太空船發射到外太空去,你再怎麼研究就是不究竟,不能徹底了解這世間,因為什麼?因為心外求法,我們的本性,這個無量無邊的星球就是我們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東西,我們不從本性去找答案,我們向外面去找答案,我們永遠看到的就是意識,我,執著,我在研究,外面有一個讓我們研究的地方,所以科學家永遠無法解脫這個生死,書讀得愈多就是愈執著,你記住!所有的宇宙跟虛空,都是必須從坐標軸裡面去定位,這個坐標軸就是人,這個坐標軸就是人的思想,所有的數學理論,邏輯裡面的推論,乃至三段論法的假設都必須有數學的觀念,而數學的觀念都必須產生在坐標軸,哪一個動點就是zero,由這個zero而產生這個XY三度空間的坐標軸,所以一切世間的演變都必須有數據的觀念,這個標準是產生在人為思想上的定位,這個定位如果突破的時候,開悟放下的時候,沒有定位,所有的數據,理論學,邏輯學,所有的哲學統統不論掉,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坐標,zero這個點如果它有無窮的變化,你說這個點是什麼,我們人的定位這個點,只是一枝筆拿起來畫一個點,這是一個定點,可是我們的心不是一個點,你要搞清楚,我們的心是一個點,但是它有無量的作用,你講不出它有多大,你也講不出它有多小,你的心不是一個數學上裡面那個點,所以你要知道,心的這個定點是執著才產生一個坐標的空間,而一個坐標的空間就有三度空間,一切的宇宙就產生,如果……你要記住,當這個原點去掉的時候這個是什麼世間,一個人執著破除的時候他是什麼世間,你有沒有想到這個點它有層層無盡的動態,層層無盡的力量,你說這個點是定點嗎?也不是,所以說你說這個點是執著也對,但是佛性也是這個點,但佛這個點它是無量的作用,你也說是無量無邊的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要說它大,很大,說它小,它無法形容,為什麼?本性的東西你怎麼說它大或小,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坐標軸這個zero的定點,它是動態的話你怎麼辦呢?在數學裡面能夠斷嗎?你認為這裡是零,你跑到這裡來,東的話就變成西了,你跑到西的話就變成東了,它是會動的,不只會動,而且這一點可以擴張,那你說你用什麼坐標軸,如果這個原點可以坐標軸擴張的話,那所有的坐標軸都可以當作零,你聽得懂我的意思嗎?沒有反應,意思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現實社會,只是一個點、線、面的三度空間,是因為我們人有定位使得這個點……,所以我們看出來是確實的東西,但是我們本性不是這種定點的東西,我們本性這點是有無量的作用,因為有無量的作用,所以你可以把它擴散,當這個原點擴散到宇宙每一點都是原點,這樣聽不懂嗎?懂是懂,沒關係,沒關係,以後再慢慢教,慢慢要有這個物理學的觀念,數學的觀念,然後突破的觀念,所以科學家他絕對不能解脫生死,他也永遠無法開悟,心外求法他怎麼能夠覺悟呢?追求到死你也化驗不出個什麼東西出來,發現了鐳射,沒有錯這也不……,發現了光,光也是心中的東西,本性自有光,本性自有熱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元素呢?因為我們有無量的煩惱造成堅硬的東西,所以散發出地、水、火、風扎幻化出來的宇宙,因為我們有執著,所以一個門就把你鎖得死死的,你若證到阿羅漢果一個門你鎖不住他,佛就更不用講,佛就更不用講,釋迦牟尼佛可以在母親的胎裡面轉大*輪,《華嚴經》講的,為什麼?他事事無礙法界嘛!慢慢地體會,還有很多要告訴你們,所以你們每天來比較好,還有很多要告訴你們,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有漏的這個微塵的國土就是因為我們的空所產生的。【又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就是我們的本性,奧妙清淨的本性。【真心中物。】真心所顯現出來。【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這句話要畫一線出來,「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所以我們會看到黑暗的一面,我們晚上看全都沒有光,太陽若沒有在照就是因為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無明,我們白天為什麼會看到太陽,感覺會熱,這麼熱呢?因為我們的心有殺氣,我們的心有殺氣,所以你感覺太陽會熱,是因為你本身自無量劫以來,你有這個恨跟殺,所以你執著這個色身,會火大會發脾氣,當你所有的脾氣全都降下之後,都永遠不發脾氣,像佛祖這樣,火燒不到你,火燒不到你,因為外面的火是你心中的火所產生的,所產生的,所以證果的人你再進入裡面(火堆裡面),照樣對他沒有作用,這樣知道意思嗎?就是說心火滅了,外火都傷不到你,心火就必須要像佛一樣才有那個能力,一般人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一般人沒有辦法,所以裡面的火已經降伏了,外面的火不燒不到你,所以火要燒佛祖不可能,不可能燒佛祖,不可能燒佛祖,當知空界,本自心所顯現。【西方極樂世界。亦自心所現。

【解】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不用懷疑。【是名信自。(以心性為自。)】這句話很重要,以我們的本性,信自就是信我們的本性,不是信這個肉身的自。

【講】真心本來廣大周遍。我等雖然在迷。此心不失。昏謂昏於無明。迷謂迷卻真俗中三諦。起種種顛倒。五住地惑。】這前面已經講過了,前面已經講過了,五住地惑,【依惑造業。依業受苦。輪轉不休。苟能一念回心者。回昏迷倒惑之心。專持佛名。橫超三界。持至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念整天,像阿婆這樣,所以人家說阿婆不識字比較容易往生就是這樣,她不識字,我道理多少聽一點,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反正我相信師父的話,相信佛祖的話,就拚命一直念佛,反而這樣比較快往生,比較容易得到一心不亂,反正已經年紀大了,看又看不懂,聽也很辛苦,耳朵又重聽,是非也不要聽,這樣一直念佛,事一心不亂就是拿著念珠整天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理一心不亂就是觀照,去掉那個煩惱,念跟無念當下一念。【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凡聖同居。方便有餘。二種淨土。持至理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我們的本性就是有具足這個極樂世界,持到這個理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實報莊嚴。常寂光。二種淨土。更無絲毫疑慮。】不要有懷疑。【是名信自。即信唯心之淨土也。

【解】信他者。】信他,信什麼人呢?【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相信他,他是誰?佛祖,相信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誑語,就是欺騙我們,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這世尊他發四十八大願要度眾生,絕對他發的願今天已經完成,他絕對做得到,他若做不到他不可能成佛,他既然做得到,他絕對沒有那個虛願,他一定要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六方諸佛廣長舌。】這本經東、南、西、北、上、下,六方的諸佛,廣長舌就是沒有妄語的意思。【決無二言。】絕對沒有兩種話,就是絕對要相信六方諸佛的讚嘆極樂世界。【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句話你要用紅的全都畫起來,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啊!這句話太重要,這句話就是我們的生命,隨順諸佛,佛祖都只教我們要念佛,我們為什麼不聽佛祖的話,真實的教誨,他這樣教我們,這樣苦口婆心勸你,你為何不聽佛祖的話,決志求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懷疑了。更無疑惑,這句話就是我們淨土的生命,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不用懷疑,決定,不是騙我們的。【是名信他。(以教為他。)】【

【講】信他者。以教(即此經)為他。】這句話會聽不懂,以教「既此經」為他,信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本經裡面所講的佛當作他,以教為他,這個他就是釋迦牟尼佛、彌陀佛、六方佛,把筆拿起來,以教為他就是彌陀、釋迦、六方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六方佛,以教為他。【信釋迦無誑語。】不會騙我們。【佛具五語。】佛有具足五種語。【真語者。】講實在話,真的,不是假的。【實語者。】是實在的。【如語(如理而說)者。】如語,不是像眾生講話不曾照道理的。【不誑語(不欺誑)者。不異語(同過去佛所說)者。】過去諸佛這樣講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講。【彌陀無虛願。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方成正覺。果後一定不違本願。】把筆拿起來,果後不是泰國果後跟果王那個榴槤,果後你要搞清楚,果後就是證悟佛果,後,我們證悟這個佛果一定不會違背他的本願,因為佛有發四十八大願,他今天證悟到佛果他怎麼可以違背他的本願,對不對?【六方諸佛。廣長舌相。乃因中不妄語。所感之果相。無二言者。即諸佛異口同音。故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者。即依諸佛所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決志求生淨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他。底下:

【解】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就是說【(以念佛為因。)

【講】信因者。以念佛為因。《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我們人若是用這個散亂心就是沒有恭敬心,不是很恭敬的,來到這個寺廟,咦!合掌念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說將來一定成佛,意思是說有這個善根,何況在座諸位你坐在這兒聽經聞法,所以我才告訴你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你電視不要看,你一定要來聽師父講經,為什麼呢?聽不聽得懂都沒有關係,來聽一則故事也好,聽一句佛號也好,來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好,來到這個講堂就是一定有益無害,所以你一定要來,電視不要看,電視不要看,看那個沒有用,所以你要將所有的生命都投資在佛法,這樣我們要解脫才有希望,人家念一句南無佛人家他就可以成佛道,何況你常常來聽經聞法。【故曰猶為成佛種子。

又佛世一老人。投佛出家。

舍利弗以慧眼觀察。其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不度出家。

老人聞言。自悲障重。放聲大哭。

佛呼而問何故。

老人即以尊者之言。】就是說舍利弗說我沒有出家的這個善因緣。【奉白於佛。】老人就告訴他:舍利弗說我沒有出家的善根。就跟佛這麼說,奉白於佛,就是照這樣跟佛講。

【佛飭舍利弗。度其出家。】「飭(飭chì:古同「敕(chì)」,告誡,命令。)」就是命令。佛飭舍利弗,度其出家,要度他出家。

【舍利弗言。佛前諭囑。無有善根之人。勿許出家。此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你看多嚴重,八萬劫,你想想看!【佛何以許度出家。

佛云:此人。八萬劫前為樵夫。】樵夫。【在山採薪。見一虎來。即攀上樹以避之。虎過。念南無佛一聲。】只念一句南無佛而已,還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此念佛善根。今已成熟。可度出家。

後得阿羅漢果。】你看多好,念一句南無佛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就證得阿羅漢果。

【散心稱名尚然。反顯念佛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況字。即反顯義。是名信因。

【解】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以已生者為果。)

【講】信果者。以往生為果。深信淨土。諸上善人。】這上善是菩薩的意思,不是普通的善,是上善,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上善就是說大家心地都很好,每一個都是菩薩心,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從念佛三昧真因。】念佛三昧就是說定慧均等,三昧翻譯成中文叫做正定,就是說他在念佛的時候他清清楚楚,他非常地清楚,也了解一切法無生,無生當下,就具足一切智慧,雖念而念,無念而念,所以三昧叫做正定,定慧均等的真因。【而得往生實果。文中四種譬喻。】文中有四種的譬喻。【二喻依因感果。二喻果不離因。決無虛棄者。】兩種的譬喻依因感果,兩種的譬喻,這果是不離因,所以說絕無虛棄。【有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決定功無虛棄。但肯念佛。必得往生。是名信果。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以境為事。)】信事就是事相,以境界作事相,深信我們現在現前一念是不可盡故,為什麼不可盡呢?因為我們這個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不能讓你講出一個範圍,所以不可盡,依心所現,我們這個十方諸佛國土也是我們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說以心所現十方世界也不可盡,這句話底下,實有極樂國,就是說實實在在有這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以外,十萬億土就是說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一土就一尊佛在度化,一土就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十萬億佛土意思就是說十萬億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們現在所講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幾千個銀河系,幾千個銀河系,那麼過十萬億,幾千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當做一個單位乘以十萬億,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地方,所以這個土,一個土就是有一尊佛在度化,所以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有大也有小,看眾生的業感,看眾生的業感,最極清淨莊嚴,不是莊生寓言,莊生寓言就是莊子,莊子他的名是周,所以有人叫莊周、莊周,這莊周他是一個大譬官,他是一個很會寓言的人,這莊子是一個很會講話的人,相當有神通的人,所以一部電影是大譬官,大譬官,那麼這部電影也是莊子恥笑眾生的一種寓言,講到這個莊子他這個思想比較屬於偏向消極的東西,他都主張這個無為而治,講老莊的哲學思想,這莊子的哲學思想,那麼他都用很多,用譬喻的,用很多譬喻的,所以說莊生寓言,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都將這個極樂世界,當作是一種寓言,假託的,意思是說佛是慈悲來講這個經,那麼因為怕眾生失望,就假裝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就是一般人錯覺的地方,是確確實實有這個極樂世界,不是講寓言的東西,不是假設的東西,確確實實有的東西,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這個事相,事就是以境為事,有境界叫做事相,信事,看這個講解:

【講】信事者。以境為事。境由心現。深信心無盡故。依心所現之境亦無盡。實有極樂世界。在此土之西。】在此土之西,【最極清淨莊嚴。雖雲過十萬億佛土。亦非心外。】也不能離開我們的心。

○【不同莊生寓言者。】假設,【寓是寄寓。】含有意思在裡面,【又托也。】寓言寄託就是……,【寄託之言。雖有其名。實無其事。】就是說寄託的意思,雖有名,實在是沒有這種事情。【如莊子(姓莊名周)《南華經》云:有人名混沌。】就是天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生而無七竅。】七竅就是七孔,我們的眼、鼻,眼睛,鼻子二個孔,眼睛二個孔,嘴一個孔,耳朵兩個孔,就七孔。【人憐而鑿之。】我們人可憐他就為他鑽孔,替他鑽七孔,【七竅有而混沌死。】而混沌死,這句話你有覺得它矛盾的地方,有一個人名叫做混沌,就是天地還沒有開始,生而無七竅就是沒有七孔,人憐而鑿之,人憐而鑿之,你這句話看得……,人可憐他把他鑽七個孔,那我問你,這個人七孔又從哪裡來,這樣了解意思嗎?你為他鑽七孔的這個人,為他鑽七孔的這個人是從哪裡來,他的七孔誰為他作的,這就是跟上帝在創造天地萬物一樣矛盾,所以為什麼我們說基督教、天主教,其他宗教它沒有究竟法,它本身的道理矛盾你叫我如何相信上帝的東西,我從小不是信仰佛教,我跑到基督教堂,基督教堂去研究聖經,他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麼換我問你上帝站在哪裡在創造天地萬物,他站的地方誰創造的,上帝站的地方誰在創造,這無法解釋,難道不是這樣,這根本沒有辦法解釋嘛!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上帝站的地方誰創造的,你說上帝是萬能的,怎麼不把這個世間化作和平的世界,我們每天在戰爭,你注意看看,這教宗,他現在若看到貝魯特在戰爭,他就向全世界的人祈福,一祈福,菲律賓就打仗,內亂,這種東西你即使基督教,怎麼解釋都不通達,你每天在祈禱,每天國家在戰爭,這若佛教講的,呀!那太簡單,為什麼會戰爭?很簡單,眾生愚痴,沒有智慧,具足貪、嗔、痴,有執著,對不對?一句話就每樣都解決了,共業所感的東西,這是我們大家所造的業,業感的東西,每一個人的心在改變這天地就在改變,天地就在改變,所以你不曾聽過一句話,陽間未亂的時候陰間就先亂了,我們這個陽間若要戰爭的時候陰間就先亂了,陰間就先亂了,人的電波就跑到陰間了。(我們跟這個美國斷絕邦交的時候,大家吵鬧不休,我們跟中美斷絕邦交的時候,異國好像六十九年是不是?六十七年,好像不對吧!六十幾年,我刻是六十八年,明天要斷絕邦交,宣布要斷絕邦交,今天就發生大地震,整個搖晃,震得很嚴重,他們說:這是什麼原因?我說:明天絕對有大事情。)眾生的這個心有憤怒,憤怒,所以有一種力量出來,出來,天地就改變,因為這天地的依報是隨我們的心在改變,眾人的恨心的力量,只要讓這個人死,這個人很快就死了,萬夫所指,無病而死,這跟儒家的思想一樣,共業所感,這個人常常被人罵,罵久了沒生病都要死,每一個對他產生一種電波的攻擊性的這個人活不久,活不久,活不久,所以說我們這個佛教的道理就是很圓融,無懈可擊,所以學這個理工的人,他就對佛陀五體投地地佩服,學這個理工科的人,對這個佛祖的教理絕對是五體投地地佩服,無懈可擊,你會想怎樣一個人在兩千多年前,他能夠了解這麼深奧的物理學,這麼行,你怎樣坐著想你都想不透,我們現在在講這個電子、質子、中子,在兩千多年前佛就講到鄰虛塵,《俱舍論》裡面,你若翻過《俱舍論》,我們現在最多是研究到這個電子、質子、中子,對不對?到現在我們研究到中子核的碰撞,碰撞,這是他最厲害的地方,科學家最深奧的地方,佛在兩千多年前就將一根毛,將我們這一根毛分作四百九十幾塊,發尖的地方,不是一根頭髮切成四百九十幾塊,五百塊,不是這意思,是一根頭髮抽起來剖成四百多塊,你有辦法嗎?兩千多年前沒有科學的知識,佛一直開示、一直開示,到後來叫做鄰虛塵,到後來叫做鄰虛塵,是肉眼看不到,就是我們眼睛。元素在宇宙當中在流動,眼睛看不到,我們跟以前的人講,以前的人都不相信,現在的人有這個儀器,蒐集空氣中化驗裡面有金屬,你看這個佛有多行,那就真的行到無話可說,那不只是無話可說而已,因為這個物理學我在建中也讀三年,在大學也讀這物理的東西,看到這佛經我會怕,佛祖的智慧嚇死人,你無法……,你用任何形容詞你都無法了解,佛為什麼能夠了解這種東西,這種東西還得兩千多年後我們用儀器才看得懂,兩千多年前他就能夠用一根毛分成四百多根,這樣講出那個理論出來,所以看到佛望塵莫及,沒辦法,沒有哪一個宗教有辦法解決我們人生,沒有一個宗教,讓我們這樣心服口服的佩服這個釋迦牟尼佛,確實是唯有佛教,唯有佛教,所以走進來的人是福報,若走出去的人是業障,真的,所以你們要很歡喜走進這佛門,確實行,佛祖確實行,因此人憐而鑿之這句話就矛盾了,什麼人憐而鑿之,這句話就有問題了,意思就是說一切人都離不開這個數據的觀念,不是正就是負,都是對立法的存在,都是產生哲學上的矛盾,所以佛祖在講我們人是誰創造的,沒有人創造,無始劫以來妄動,一念妄動,妄動就造業,業就絞動業引起這個山河大地虛妄的世界,所以我們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黑漆漆,沒有智慧,晚上睡覺在做夢都沒有色彩,也不曾看到什麼光,也不曾夢見極樂世界,為什麼?無明遮住,這個無明遮住不是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沒有見到本性的人,他所看到的東西就是虛妄的轉動生滅法,虛妄轉動的生滅法,一剎那間在變化這個心態,在每一念的生滅法裡面又產生執著,所以他肯定他自己的看法,主頁的意識蘊藏著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我們人是一種欺騙自己的動物,明明這種事情是錯誤的他就一直要隱藏,你摸自己的良心,你明明知道我這句話是妄語,是欺騙眾生,沒有良心的話,他為了保護自己他也要害死別人,所以說眾生就是什麼東西,人家說:我念佛,仿佛念一念,念這麼久怎麼不曾看過阿彌陀佛的光,我們說阿彌陀佛的光遍十萬億佛土,那我現在問你這電燈有沒有光?你看裡面有沒有光?沒有,裡面為什麼沒有光?遮住怎麼會有光?不是光不會亮,它自己遮住光怎麼射得進去,這遮住的意思就是無明,就是執著,就是要保護自己,事實上世間上要保護自己的人就是最不懂得保護自己,他為了保護自己就造業,騙人、欺人、唬弄人,要讓別人死,要自己活,要自己活就愈活愈沒有智慧,遮住,永遠籠罩在自己的無明,這樣聽得懂嗎?不是佛經不普照你,普照也沒有用,你遮住,佛經怎麼有效,佛來你也沒有辦法,電燈也在照,我也看到光,他在裡面就沒有看到光,他是怎樣?所以說佛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在佛,只要你把蓋子掀起來,OK!這樣就OK了,這樣聽得懂嗎?(眾鼓掌)這麼簡單的東西,所以說我們這東西掀起來就老實,不可以犯妄語戒,不要講謊話,不可不對的事情一直要爭到贏,尊師重道,絕對服從師父的教導,你想想,心地光明,不造口業,哪一個修行不會成功,為什麼人家修行要搞二、三十年,對不對?根本不用那麼久,簡單,掀起來就OK了,這很簡單的東西,就是老實,信心具足,清淨,不要聽到幾句……誹謗一下,啊!沒有信心了,我們這信徒就是這樣,信心不夠就是像風中的沙,空中的毛,毛道眾生,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毛道眾生,這支毛浮起來,風若吹起來,浮起來,就像學佛的人來皈依這個師父皈依完,啊!這個師父很好,很行,一直讚嘆他,一直讚嘆他,現在外面的人若在講這個師父怎樣,唉!怎麼這樣,又沒信心了,又皈依別的法師,現在人家又誹謗那個法師,他又跑回來,現在又跑回來,他又聽到是非,又跑過去,叫做毛道眾生,這種眾生就是說他心永遠不定,他要找道場要找一輩子,找善知識要找一輩子,他不會成就,我們要怎樣修行呢?我發現這個善知識,講的是正法,沒有偏,我說……,社會人講的下賭注,我這輩子就下賭注,因為他講的知見正確,我何必跑來跑去要找什麼,這樣對師父信心夠,對道場的信心夠,你再什麼人講什麼他的心絕對不會改變,他不會煩惱,我告訴諸位,說:師父有修行沒有修行,這是我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有沒有修行是你的事情,我也不用替你煩惱,今天你百年之後,你要臨命終的時候,叫師父為你助念,那我問你,你得保證你百年之後我有辦法在你身邊,若你坐飛機,咻!碰!連念都來不及,你要念什麼,怎麼來得及,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對不對?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要靠自己,知道嗎?你吃飯我不會飽,我吃飯你也不會飽,當然你若是有那個福報,你要死的時候打個電話給我,我就去為你加持,不然就名字寫一下,為你回向一下,所以我們人不要有一種依賴,一定要修到自己有辦法控制自己,因此個人做個人負因果,不要干預別人就是這種意思,我有修,我今天即使沒有修行,也跟你沒有關係,對不對?跟你有什麼關係,你講來我聽看看,你講,跟你有什麼關係,難道因為我沒有修行你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對不對?因為你沒有修行我主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沒有這個道理,我吃飯你不會飽,你吃飯我不會飽,難道不是這樣,所以個人修個人的,你就了解學佛就是要升華自己,要管束自己,約束自己,使自己趨於一種大智慧的狀態,度眾生隨緣,修行盡分,度眾隨緣,隨緣,因此對三寶有信心就是說這個人講的是正法,沒有偏,你不要用生命下賭注,就是這樣子,就是這麼簡單,我看太多,出家十年看不夠嗎?今天來這裡信一信,明天跑那間道場信一信,那個法師比較行,後天再來這裡信一信,那個又比較行,又聽到是非又出來,你問他皈依拜十多個哪一個是法師,不知道,不知道,亂七八糟,因此我們人可憐,毛道眾生,信心不具足,他不能用生命下賭注,當然他在學佛他就浪費他的生命,跑來跑去,跑來跑去,我勸告諸位!你若覺得這間講堂不錯,師父又普通,就可以安住下來,這樣就安住下來,東奔西跑到後來是你們死不是我死,我是已經沒有問題,看經典,自己也了解,我也不用靠你們,靠你們講給我聽,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你東奔西跑是你損失不是我的問題,你今天有來聽是你得到,你有來聽沒有來聽我是不增不減,你聽得懂嗎?你來我增加什麼,哪有?沒有,我有得到什麼?最多多了五百塊的贊助,對本性不增不減,你今天你沒有來聽我減少什麼,沒有,最多少五百,大不了就這樣而已,哪有減少什麼東西,所以你要考慮清楚,在你的生命當中,記住!古人,有一個哲學家,我覺得他對這個宗教的定義,我認為他這個定義是非常好,什麼是宗教?可以用你的生命下賭注的這個就是宗教,用你的生命下賭注的,我們做生意都舉棋不定,學佛不可以,你知道這條路一定要走,生老病死一定要走,用生命下賭注,下賭注,放心,不會牽到地獄去,所以說你們要有信心。底下,七竅有而混沌死,七竅有而混沌死。【有其名。而無其人。故為寓言。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非寓言。亦非理想。故曰信事。】意思說要相信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信理:

【解】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十有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把筆拿起來,介爾就是微波、微細。介爾就是微細的【一念心外。】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講】信理者。以法界(即實相真心)為理。】《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就是我們這個真心,我們的本性以法界為理。【深信十萬億土。無量事境。實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介爾者。微小之謂也。】微小的意思。【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然微小。體即法界。】我們的本性這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的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本體。【本來廣大周遍。實無有外。喻如虛空廣大周遍。虛空無外。一切世界。皆在虛空之內。】皆在虛空之內。【心性廣大周遍。心性無外。極樂即心內之極樂。故曰不出。】簡單講,若是就理體來講,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就整理來講有無量無邊的莊嚴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莊嚴世界是事相,但是不出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雖然是一個絕對的理性,但是離不開這個事相,這叫做事理圓融。

【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以法界為理。)】你們先放下這個註解,你先聽我身你們解釋這個你才有辦法了解。深信,又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依報跟正報,離就是阿彌陀佛,伴就是諸菩薩、聲聞、緣覺,皆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當然我們這個心既然是盡虛空遍法界,包含一切的法性,包含一切的宇宙虛空,當然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主伴,也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所顯現出來的這個影像,一樣,全事即理這句話意思是說所有的事相當下就是本性,比如說我們這個色身是真的東西,這個色身是怎樣來,造業來的,造業是怎樣來,本性迷了,一念不覺,無明,無明造什麼業呢?造這貪、嗔、痴的業,業絞業有這個果報,有這個報應,所以它雖然是事相,這個色身,但是當下你若了解,悟到,當下就是我們本性顯現出來的色身,不是在外面的東西,為什麼在外面?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色身是內,那個是外,其實內、外都是本性顯現出來的東西,因為我們有執著,所以有對立性的東西,有虛空,有事相的東西,我們若悟到這個本性的時候,當下這個心就是一切的事相,一切事相當下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全事即理,把筆拿起來,全事即理就是說當你在事相上悟道的時候,當下就是你的本體,所有的事相你悟道,即理就是當你悟道的時候,當下,即,當下就是理,所有的事相當下就是理,簡單講就是說你今天你雖然念佛,拿一串念珠在念佛,是事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咦!念久了你沒有妄想,你就是了解佛性的東西,你就是悟到這個本體,所以全事即理就是說所有的事相當下,即也可以解釋說當下就是理,也可以叫做悟道,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全妄即真,所有的虛妄都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為什麼呢?這是我們的業所顯現出來的,業不離我們的心,心不離我們的本性,當然虛妄不能離開真,當然我們這個虛妄不能離開我們這真的本性,舉一個例子來說,無量無邊的水撈起來,這個水相一直撈起來,我們看這個水,海水波浪這麼多,波浪不能離開海水,難道不是這樣,所有的波浪都不能離開海水,波浪是虛妄的東西,海是真實的東西,全妄即真,這個波浪若讓它平息當下就是我們的水,一切就是我們的水,全修即性,所有的修行,你悟道,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你拜懺也要用我們的本性去拜,你念佛也要用我們的本性去念佛,你今天恭敬三寶供養都要用什麼?用這個本性,意思就是說全修即性,意思就是說所有我們的修行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句話全修即性就是全事即理,這句話意思是完全一模一樣,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就是說所有的修行,就是我們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東西,我們若悟到這個實相,空性的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一切緣,但是你一切修實在是無修,雖然你沒有修,當下就具足智慧,就是在修,所以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金剛經》在講的,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在是無眾生可度,為什麼?眾生都是五蘊所作的,四大皆空的東西哪有什麼眾生呢?所以眾生相都是虛妄的東西,都是剎那間在分別的東西,執著的東西,所以你覺得有這眾生,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全修即性是什麼?要悟到所有的修行,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的修行,當你悟到實相就是,全他即自,全他即自就是說所有我們顯現出來在外面,不離我們的自性,不離我們的自性,所以我們在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在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煩惱也無量無邊要度它,所以說自性眾生誓願度,就是度我們剎那間在變化生滅的這個煩惱,的這個煩惱,所有的煩惱就是不離我們的本性,全他即自的意思就是說,心所顯現出來的外面虛空一切的眾生,都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說我的本性跟你的本性一樣,重重相疊,重重相疊,所以說全他即自,所有的在外的,他就是外,所有在外的都納歸到我們的自性來,我的自性跟你的自性一模一樣,但是因為我們今天大家都迷了,你是你,我是我,所以說佛佛道同,因為進入絕對的狀態它沒有任何的坐標,沒有任何的東、南、西、北,沒有任何的方向,沒有任何的時空,所以完全地清淨,本性自性流露出來,所以說諸佛菩薩佛佛道同,為什麼佛佛能夠道同呢?諸佛菩薩為什麼這個每一佛所講的法都一樣,因為他已經進入絕對狀態,進入絕對狀態就是沒有二元論,他就不是對立,既然沒有二元,沒有對立,他所講的就是統一,就是統一,所以這個世間的紛爭避開不了,這個世間的紛爭是絕對跑不掉的,為什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惑沒有斷,是不是?生相無明嘛!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沒有斷,所以眾生,阿羅漢都有意見不同,證到我空還有意見不同,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哪一個意見相同,所以說是非不可免,是非不可免,報章雜誌絕對沒有,哪一個是對的,沒有對的,凡夫講話沒有一個對的,就是為了自己,為了保護自己,全部都是殺傷別人,最好是讓別人死,所以說你若能了解這句,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你就入大慈悲心了,意思就是傷到別人就是傷到我們的本性,知道嗎?為什麼?我要讓你死,你要讓他死你發起這個念,你這個心就在煩惱了,我在想明天要如何千他,要如何讓他死,他還沒有倒你就要先倒,為什麼?你發一個惡願,你要讓他難堪,你怎麼不發一個願,說:啊!我要原諒他,他愚痴,我原諒他,這樣我們不就很輕鬆,所以說全他即自,別人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別人,傷害到別人就是傷害到自己,這很簡單的道理,所以說佛有同體大悲心,同體大悲心,為什麼?所有眾生就是他本性所顯現出來的,當然他就要憐愍眾生,所以佛就是進入絕對的東西,進入絕對的東西,因此我們若從佛教的道理看起來,噢!原來就是這樣,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我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佛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可是又沒有重疊的線條,那不是數學跟物理重疊的線條,這個圓跟這個圓重疊,它有這個線條感,有這個層次感,佛心絕對的東西沒有點、線、面的東西,既然沒有點、線、面的東西,那就像一切眾生心性亦遍,佛心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無差別,因此你若聽到這個道理你就很好過日子,無論你在公司上班,夫妻,或是你當學生,你都很好過日子,一切眾生就是我們本性所顯現出來的,這樣我們對眾生慈悲,我們就是對我們自己慈悲,在座諸位!眾生若要傷害我們呢?我們就認為這就是我們的業,這就是我們的業,不要再結惡緣,不要再搞下去了,愈搞就愈深,愈無法修行,人家若攻擊我們,要讓我們死,我們就忍耐,一直忍耐,一直忍受,一直忍受,歡喜接受,這樣這個本性慢慢、慢慢就出來,慢慢、慢慢就出來,所以說實實在在在修行的人,他會觀照他的心,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心就是修行的根本,我們若進入一個暗的房間裡面,第一個要找什麼,找開關,找什麼?找這個開關,開下去,電燈就亮,一樣,你要修行你一定要先了解這個道理,修行的根本就是在觀照我們的心性,不是每天在那裡拜佛,不是每天在那裡持咒、念佛,當然這是很好,持咒、拜佛、念佛、拜懺這都很好,最重要你要觀照你的內心,二十四個小時裡面保持你每一秒都是清清楚楚,你每一秒都知道你在做什麼,這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動搖你,雖然說我們還無法修行到佛的定力,但是你已經很好過日子,你已經是非常好過日子,非常好過日子,聽到這個,心臟病,他慢慢就會好,不然你光是氣就氣死,你光是氣這些眾生你就受不了,真的,我十年來我就是覺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他要讓我們生氣,我們就偏偏不要生氣,所以我們常常說,記住師父的一句話,如果你不想倒,沒有一個人可以讓你, 倒,你要記住師父這句話,如果你不想自己煩惱,你不要把自己搞得很煩惱,世間沒有人可以給你煩惱,學佛就是這麼了不起,我不要煩惱,他就拿我沒辦法,我就偏偏不要煩惱,你要記得明天的事明天再煩惱,知道嗎?明天的事你明天再煩惱,三年後的事情你三年後再煩惱。有一個算命的告訴你兒子,你兒子十九歲會死,你兒子今年十二歲,從十二歲開始煩惱,煩惱到十九歲,剛好煩惱七年,若你兒子一定要死你多會煩惱,換我問你,你多會煩惱,你兒子若一定要走這條路,你多行,你有辦法改變你兒子的命運,不可能,所以我們人愚痴,我們人愚痴,我在幾年前,人家說我三十七歲一劫,今年是是非又生命劫,我今年真的多災多難,建這個講堂也事情很多,又接到黑函也是非很多,今年就是很奇怪,很奇怪,那個排紫微斗數的,我這個人有開通智慧叫人家不要算命,但是我這個人專程要叫算命的告訴我有什麼事情,換你講來我聽聽看,我這個人不會像一般去算聽到卻倒下去,我不會這樣,三十七歲該死就是死,該活就是活,我想我又沒有去殺人放火,又沒有去傷害眾生,對不對?真的,這業確實是真的,他說:師父!你這關跑不掉。你這關跑不掉,你三十七歲的那一年有兩顆是非正中命宮,你怎麼躲都躲不掉,難怪,才會這間講堂建得……,報紙登得特別大篇,搞得……,接著三十七歲的那一年人家會無中生有地誹謗你,你要小心,你一定躲不過,確實,真的果然算命的厲害,但是我比他更厲害,我比他更厲害,我如如不動,講隨便你講,我度眾生度我的,三餐吃得飽,穿得暖,好好睡,沒有差別,晚上也是很好睡,一樣,沒有差別,所以我常常想人家耶穌被人家釘在十字架,我們還沒有被人家釘在卍字上面,這樣就算很慈悲了,難道不是這樣,我們還得感謝眾生他搞這樣算搞得很小,小事情而已,感謝!感謝!各位父老兄弟姊妹!很感謝!不然你會活得很痛苦,你不曉得怎麼過日子,你整天說不要批評我,不要誹謗我,你光是氣就氣死,沒有關係,儘管來,不然怎麼辦,我又不能拿撒隆巴斯貼住你,嘴長在你身上,你要造什麼業,這是你的事情,難道不是這樣,所以我常常告訴你,我有修沒有修你知道嗎?我是什麼再來的你知道嗎?最好不要誹謗,萬一誹謗到聖人,這就痲煩了,當然我是凡夫沒有修行,但是我勸告你不要亂講,講錯了,地藏王菩薩會比較忙碌,地藏王菩薩會比較忙碌,因此因為你不知道人家是不是菩薩你不要誹謗,你好好地修你的行就好。體即法界。底下,底下,我們人這個全他就是自,我心遍故,佛心也遍,一切眾生心性也是遍,譬如一室千燈,諸位!這是電燈,這個電燈光光互攝,這電燈照射下來的時候,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這個光你有辦法看這個光是從哪裡照射來的?這裡也有,這裡也有,你看,看不準,它綜合,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全都有這種能力,光光相攝,所以是絕對的狀態,因為它是沒有質礙的東西,所以化佛道同就是這個意思,是名信理。以理是什麼?「以法界為理」。法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本性,本性就是實相,就是《楞嚴經》講的如來藏,如來藏,如來藏。

【講】此文具四法界。一念心性。是理法界。所現極樂。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四句。是理事無礙法界。我心遍故三句。是事事無礙法界。】我們看看,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理事無礙法界,為什麼叫做理事無非法界呢?你看看,「全事即理」,事跟理,「全妄即真」,這個妄是事,真是理,「全修即性」,這個修是事,這個性是理,「全他即自」,這個把筆拿起來,「自」是本性的意思,不是自己,全他即自,全所有的他就是事相,事相就是我們的本性,也是事,事理圓融,對不對?事理圓融。好!「我心遍故」這三個字(句話),來!「我心遍故,佛心也遍,一切眾生心性也遍」,一切眾生心性也遍,我心遍故就是我這個本性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事,事相盡一切遍法界。佛心也遍,意思是說自性顯現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我的心也是這樣,佛的心也是這樣,一切眾生心也是這樣,意思就是說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心遍故這三句是事事無礙法界,【一室千燈。】這是用譬喻的,為了讓你了解事事無礙法界,這樣讓你了解用一個燈來譬喻,看這個小字的,【(一燈之光不礙眾燈之光,眾燈之光不礙一燈之光。)即喻事事無礙之義。】但是講這些太粗淺了,我有一天我要講這個華嚴思想,我三十三歲的時候,在這個雷音寺講過這個《華嚴經》的思想,華嚴的哲學思想,三十三歲,今年三十七,四年之後功力又比較深了,所以這個《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要找一個時間講,但是我先告訴你一下,在那個時候講這個沒有幾個聽得懂,這真的,這是點、線、面去擴張,除非你懂得這個物理學的理論,除非你懂得這個數學的理論,不然解釋這個事事無礙法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非常地難,我們一般的人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只能用譬喻的,這間體育館是一,裡面容納好幾萬人,好幾萬人就是一,一就是好幾萬人,這台灣二千萬,這也是一在台灣,都只能用這個比喻,用這個包容性來比喻,其實這問題很大,你這個可以講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是一個簡單解釋,若要解釋小能容大,大能容小你要怎麼解釋,華嚴的思想小能容大,大能容小你怎麼解釋呢?小的東西怎麼能容納大的東西,大的東西一定能容納小的東西,小的東西怎麼容納大的東西,因此這《華嚴經》的小能容大,大能容小,這就不是一般簡單講他就能夠清楚了解,今天沒有講到《華嚴經》,當然這不能再發揮,發揮會聽不懂,這樣痲煩,人已經少了,我肯德基一算剩下……,快變成博士班了,我們第一天講經的時候我巡視……,噢!一樓、二樓、三樓、四樓全滿,到現在三百多個,四百個,可見真正在講佛法的要度眾生比較困難,因為你要聽的是實在,這種才是佛法,當然以前是方便,現在在聽佛法,其實要深入,初機的人來就聽不進去,他聽不懂,聽不懂,像我媽媽就告訴我,不曉得在講什麼,無相無不相,實相,都搞不清楚,翻來覆去的,像一杯茶翻來覆去的,不曉得在搞什麼,都聽不懂,講故事還聽得比較懂,可憐,所以你辦法,確實沒辦法,當法師的人也是很困難,很困難,他很想度眾生,根機不夠,很困難。底下:

【又深信西方。依報世界。正報佛生。】佛生就是佛跟眾生。【主即彌陀。伴即菩薩聲聞人天。皆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所現之影。性心如鏡。西方依正。如鏡中之影像。】鏡中的影像。【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所有的事相就是我們這個理體,事相就是依這個理體所成,【事不離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一切的金就是用金來作的。【器不離金。故眾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虛妄是無自體的東西,既然是虛【妄】,當然它【無自體。】它不是實在的,像我們做夢也不是實在的,我們本來的時候夢就不見了,但是夢也不能離開我們的色身,你要說它有是拿不出來,你要說它沒有又做夢,所以虛妄就是我們的本體,我們本體就是會產生這個虛妄,因為迷了,所以【全體即真。如冰依水起。冰無自體。】冰是一個影像,融化就變成水,【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屬始覺智。性德為本覺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全事就是智。【如依鏡有光。鏡光即鏡。】簡言之一體三面的東西,一體兩面的東西,一個是體,一個是用。全他即自。

○【全他即自者。他指諸佛眾生。自即自心。謂不獨我之正報身心。】色身跟這個心。【與我之依報世界。是我自心所現。即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眾生。他之依正二報。亦即是我自心所現。此中四句。皆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法界。

我心遍故下。事事無礙法界。我之心性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眾生心。亦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那個土印不清楚,應該寫清楚,遍成西方四土,是三無差別。【故事與事。亦得無礙。故立一譬喻。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攝一光。一光攝多光。】讀到後來,等會下課我媽媽就說:不曉得在講什麼又聽不懂,她聽故事就聽得懂,講打鐵的她就聽得懂,講故事她就聽得懂,現在下課她就搞不清楚了,沒辦法,所以一個人一個業,像我當法師來講要度母親也很困難,因為她只能信佛而已,所以我吃飯她不會飽,她吃飯我不會飽,雖然是母子而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叫她念佛而已,叫她念佛而已,我的智慧我不可以推給她,我推經她她了沒辦法,難道不是這樣,所以說身心不相替代,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不要常常講:我臨命終要靠師父。沒錯,你要保證你有那個福報,你若去美國玩,咻!到美國凍死在美國,下飛機死在美國,真的很難講,你怎麼知道,我還要坐飛機跑到那邊幫你助念,若我psssport辦好,到美國色身爛了,色身爛了,我不騙你,有一種辦法師父能夠幫你,你若發生事情,在美國,在阿爾卑斯山,在瑞士,你就要馬上叫你兒子寄相片來,這樣我就有辦法,叫他寄相片來,住址寫英文,或者名字寫英文,因為佛也懂英文,在這裡念,佛也懂英文,唯一用這種辦法能夠求你而已,趕快回向,趕快觀想,為你加持,用毗盧遮那佛手印,用這密法手印為你灌頂,大眾念佛,拿那張相片趕快讀,為你回向,這樣來得及,所以說若還沒死以前最好拍一張相片比較好看的,萬一死的時候趕快交出來,這個,趕快這個回向一下,明天照相館生意就很好,照相館的生意很好,所以說這個研究佛法要事理圓融,要事事無礙,底下說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攝一光,一光攝多光,回去你慢慢讀。【光光相融。不相妨礙。即法界十玄門中。】這是《華嚴經》法界十玄門,【一多無礙法門。】一多無礙法門,【如是信者。是名信理。】這很簡單,這盞電燈不妨礙那盞,那盞電燈不妨礙那盞,全都射下來互相遍照,對不對?一光攝多光,多光攝一光,難道不是這樣,多光就是一光,一光就是多光,就是這樣到後來都亮,這樣就對了。幾點了,八點半了,要聽這經最好自己先看,自己先看一遍,這樣才搞得清楚。【上六種信講竟。】

【解】如此信已。(此下明)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此即理之事)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講】此明二種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娑婆極樂。兩土穢淨。皆由自心染淨業所感。覺林菩薩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古德云:娑婆心險。】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心都是很險惡,惡毒的人比較多,害人的比較多。【感陵谷之高深。】多陵就是山,山谷高高低低,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很惡毒、很險惡,所以你感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高低不平。【極樂心平。】若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眾生都是修無量的善,平等心,【致寶地之如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七寶琉璃地,就像我們這手平坦。【此皆即理之事。自心所感之穢。應生厭離。自心所感之淨。應生欣求。欣厭二字。即是願。】簡單講這個娑婆世界要厭惡,要厭惡,這是很重要。底下:

【厭字。是修行基礎。若無厭離。那得欣求。如世人不厭生老病死苦。自然不會求出生死。不思修行。世人對此世界。不生厭者。皆是不覺悟也。】講這個我就感觸很大,講這個我就感觸很大,學佛的人就是站在上面看眾生,眾生實在是很可憐,我去榮民總醫院,我去榮民總醫院的時候,上課,主治醫師這樣告訴我,他說:師父!學佛的人確實不簡單,沒有學佛的人確實很可憐,明明病得很嚴重,一個男眾,他講給我聽,胃腸科的主治醫師,因為他請我到榮民總醫院上課,教那些醫生跟護士,他告訴我:看一個患者每天拿一個小小台的收音機,他是已經病得很嚴重了,聽股票,聽股票,他說:師父!你知道他多可憐,聽股票,每天就是一大早,喬光三塊七買進,三塊八賣出,一仁三塊九買進,四塊五賣出,每天都在聽那些,已經快死了,有一次跌,跌停板,很緊張,很緊張,就趕快打電話,打電話,打電話叫他賣掉,打電話叫他賣掉,到最後一次,要死的那一次,漲停板,高興,很高興,趕快打電話賣出去,賣出去錢還沒拿到,往生,死了,這叫做至死不悟,到死他都不會覺悟,錢看得到又用不到,漲停板,跌停板跟他有什麼關係,對不對?現在在閻羅王那裡報到,閻羅王那裡也不曉得,閻羅王跌停板還是漲停板,去那裡聽,不然怎麼辦?看這些眾生實在是……,接著他對金錢,所以我們人對金錢的執著實在是很悲哀,三餐有得吃,能過就可以了,要趕快修行,這不是在開玩笑,對不對?還有我看到菩薩覺得很可憐,七十幾歲了,七十幾歲了老是煩惱她那個孫子還未娶媳婦,我若告訴她:老菩薩你要念佛,孫子還未娶,我正在幫他物色,娶了我就比較清閒,政要娶的前十天,死掉,回去了,往生了,七十幾歲,她還好,我有去為她加持,加持,我看是沒有什麼作用,一輩子,幾年前就教她念佛了,幾年之後為了她孫子的事情很操心,兒子都靠不住了,我們還指望靠孫子,哪有人這樣,所以我看這眾生很厭惡,又看到眾生在迷,我又很同情他,叫他聽錄音帶還得拜託他,拜託聽一些錄音帶,看會不會覺悟,知道這生死的痛苦,六道輪迴的痛苦,對不對?一直勸告他,有的還是要到六、七十,媳婦嫁,女兒娶,不是,嫁女兒,娶媳婦,才要來用功,對不對?我都放任他去,我現在都一種感想,眾生怎麼那麼可怕,那麼可憐。師父!來勸告我媽媽一下,我母親怎樣,我度不了她,你是她兒子度不了她,我去度她有辦法嗎?她有在聽錄音帶嗎?有啊!聽一、二卷的時候就停了,聽一、二卷就停了,孩子又在吵了,師父!拜託一下,任憑他去,我現在都這樣,任憑他去,要修不修全在你,我沒有辦法我已經盡力了,我苦口婆心,沒辦法,沒辦法,根機差的確實沒有辦法,你怎麼講他就是聽不進去,所以我告訴他若要度你家那個人,我乾脆去度無量的眾生,我乾脆去度無量的眾生,我跟他周旋做啥,所以說沒辦法,所以在座諸位!所以你們的福報因緣跟你們的悟性、覺性夠,你知道這條路要走,一定要走,你擁有無量無邊的財產不值得一點智慧,不值得一點智慧,知道嗎?所以眾生會活得很痛苦。底下【第一不覺悟。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外。還有種種諸苦。】底下那句【說不能盡。】真的,說不能盡,你若看每一個電視,連續劇每一部片子裡面就有描寫苦,【身是眾苦之本。為眾苦所集故。

○第二不覺悟。人生是空。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赴幽冥。」】這句話若寫在牆壁邊貼起來,或是過年這個門聯貼這句也是很好,你知道嗎?真的,過年門聯,信佛的人貼這句是很有意思,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隻空手赴幽冥,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回去慢慢去參,看你多美,多有錢,沒有用,沒有用,擋不住生命無常,沒有用,我這個人根機是普通,讀高中,我讀國小二年級,十歲的時候,我就夢見過我是出家人,從小我就想我們出世是怎樣來的,我們死後又要到哪裡,十歲我就知道有這種問題,我讀高中的時候,讀高中的時候,因為我的成績普通,普通,看這個課外書我就跑去這個牯嶺街那裡,牯嶺街那裡買一些哲學,因為建國中學後面,你知道吧!牯嶺街有那箇舊書攤,下課之後就跑到那裡找、找、……,我都專找哲學,以前不曉得有佛經,以前不曉得有佛經這條路,去找這個心理學跟哲學,看、看……,心理學跟哲學看很多,什麼羅素、尼采,反基督的尼采,這個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哲學家羅素,很多的哲學名人,後來看、看……,看一看是得到有一點點觀念,有一點觀念,可是我又覺得好像缺少什麼,這人生我相信不是這樣而已,哲學怎麼沒有講到前世是什麼,怎麼沒有講到來世是什麼,後來又去追求,去追求,追求基督教,看到《聖經》,看到舊約,舊約,看到新約,福音,約翰福音第幾章第幾節,看、看……,這也不是我要追求的,這也不是我要追求的,我檙這個世間一定有一種學問可以解決我人生所有的疑惑,一定有,但是只是我找不到而已,不曉得什麼,後來沒辦法,在建中就練跆拳道,練跆拳道,練到跆拳道二段,整天在打,我大哥就說:整天打打殺殺也不是人生。那時候想:不然去演電影。演那個武俠的,演電影賺錢,去到演電影的地方被選中你知道嗎?一千零八十個錄取六十個也是有被選中,他告訴我:人是很英俊,不過個子太矮,你不可能當主角。我說:不然當童星也不錯。他說:童星,哪有讀高中的當童星,太離譜了,對不對?那時候想要演電影,人生找不到目標,不曉得要做什麼,學問也照樣在看書,照樣在用功,找,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人家來邀約:喂!你要不要參加這個佛學社。那時候我還很我慢,我說:佛學社在講什麼?我說:跟哲學有沒有關係?他說:不止哲學,心理學、物理、科學都有。我說:這樣好,何時演講我去聽看看,我去聽看看。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第一堂課就叫這個朱斐居士去演講,講這個四大皆空,第一句話,朱居士他就講,他就講:這個世間痛苦,色身是假的,我們人都是以假為真,過著痛苦的日子。當下開悟。我想……一句而已,一句就悟到了,活二十幾年,今天才聽到世間是苦的,以前病苦怎麼都沒想到這世間是痛苦的,怎麼都沒有想到這世間確確實實是痛苦,為什麼要人家講這句我們才會覺得痛苦,愈想真的世間愈痛苦,這樣確實是無常,慢慢悟到這世間,這樣不行,這樣再追求下去也不是辦法,再追求下去也不是辦法,所以我從那時候就不愛漂亮了,真的,我七年不曾買衣服,你問我媽媽,我媽媽在樓上,我媽媽在樓上你問她,我七年不曾買衣服,過年還得她拜託我才有去買衣服,因為我已經看開了,我已經知道了,以前青春痘長得很多的時候還洗阿娜答,擦愛王,告訴你們,你們不要泄我的氣,真的,真的,以前愛美,現在悟到了,美醜隨它,又不娶老婆,我知道了,大學二年級我就堅心要出家,大學二年級我就堅心要出家,我就很有把握我這輩子絕對不娶,看到女眾使性子我就很討厭,不是你們這些,以前那些,以前那些,以前那些,這樣不行夫妻結婚老是吵架,這樣不行,這樣過日子太辛苦,我的個性又壞脾氣,不要讓人管,不要讓人管,所以說我一定要走這條路,走這條路,我大學二年級有這種決定的時候,我不可以講,因為我們若想要出家常常講會有障礙,我聽過一個法師開示,說:我要出家,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出到後來變出鴨,變出鴨,不會成,種種的障礙它就來,搞一下,娶妻,悽慘了,悽慘了,要不然我現在在做什麼?做工程師,做工程師,本來要去荷蘭留學,家裡也窮,因為讀書是普通,後來聽到這個佛法,不行,生死根本這不是開玩笑,慢一天修行不把握一天,要趁早剃度,真的,所以我今天剃得很亮,剃度,要修行,這不能讓你延誤,我那時候決心要出家,我就說:今天誰拿槍來壓我,叫我娶妻我都不娶,我就是要出家。所以那時候告訴媽媽,說:你今天你不讓我出家,等到你百年之後我照樣要出家,今天不讓我剃度,我等你一百歲你死,我也是要出家,一樣,決心不娶,如如不動,你若看到這女眾,啊!覺得她很美,你若是想她晚上在睡的時候流口水,你也不會喜歡她,有的女眾晚上睡覺也會打呼,你看她多美,不見得,那是粉搽下去多少能看,這樣想,這樣想,真的,不要娶,不要娶,這沒什麼,沒什麼,警告自己,結果我出家順利,順順利利,我今天若沒有出家佛教就少一個人才,你說對嗎?難道不是這樣?(眾鼓掌)所以說還是要走修行這條路,勸告這些沒娶的不要娶,但是不要告訴你媽媽說是我講的,不要告訴你媽媽說是我叫你們不要娶,你不要這樣,所以心要定,結婚不見得多好,這都欺騙社會,真的,我跟你蓋章加保證,結婚不見得哪一個快樂,到我現在調查的一百對,九十九點對大家都搖頭,後悔,有的還找到道場來:師父!你不早一點出現,你若早一點出現我就不娶。自己愛娶妻,愛娶的流口水,講這句話,這句話聽一百遍了,真的,所以說這眾生,真的,所以心念抓得穩,要修行不修行我勸告你們,我講的話你聽,你是輕鬆一輩子,男的最怕什麼?最怕獨生子,我遇過太多獨生子,獨生子都說:我父親母親要我娶,我不娶不行。哪有這回事,你不娶他能怎樣,今天我家若是只有我一個男孩,我照樣出家,真的,我今天有男的四個,當時我要出家的時候,我跟我媽媽說:我要出家,我不要娶妻。我媽媽說:怎麼可以這樣子。我說:前面三個大哥娶妻了,三個就傳八個了,生八個男的,不差我的。她說:別人有別人的種,你有你的種,沒有差別。我說:好種子不傳,壞種子不斷,我個子這麼小,生出來的孩子像袋鼠那麼小,你也好了,不要娶,不要娶。所以要堅心出家,因為我有悟到,我有悟到這世間是痛苦,痛苦,世間多快樂都打不動我的心,真的,我告訴你:所以我現在這顆心很堅定,像金剛不壞,我這心很堅定,這條路一定對,保證對,真的。(眾鼓掌)

○第三不覺悟。人生無常。人生上壽。不過百年。】到底這個世間活一百年的有幾個,沒有幾個。【善導大師云:「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讓你千般的快樂,世間所有千般的快樂,無常總是會到來,總是會到來。【佛問弟子云:人命在幾間。】一個人在說,【一曰】不是一日,一曰,一個人在說,【人命在旦夕(早晚)間。】人命在旦夕之間就是「早晚」。【佛言:子未知道。】佛說:你還沒有開悟,你不懂這個道。【一曰人命在飯食間。】就是我們吃一頓飯的時間。【佛言:子未知道。】你也還沒有開悟,還沒有了解這個道理。另外【一】個徒弟這樣【曰人命在呼吸間。】我們人的生命是在呼吸間而已,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走了。【佛言:子知道矣。】啊!你知道「道」,你是有悟的人。

○【第四不覺悟人生無我。】我們為什麼不覺悟呢?【個個都認此身為我。處處愛我。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果能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深生厭離。則厭堪為入道之門也。】這種的了解如果能夠覺悟人生是苦的,是空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深生厭離,這樣厭離,厭惡深,堪就是深入的意思,則厭堪,深入你才能夠入道,你厭惡你才堪入這個佛門,堪也可以解釋說厭堪為入道之門,你厭惡則夠資格,這堪可以說你夠資格入道之門,可以說很深入地去厭惡這個世間,所以說這世間要先厭惡,所以你若一直執著這個世間,這世間就很吸引我們,你臨命終就放不下,放不下,知道嗎?

【解】厭穢。】污穢,【(此即事之理。)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把筆拿起來,「轍」就是車路。這句話先解釋一下,厭穢就是厭惡這個娑婆世界的骯髒,須舍至究竟,把筆拿起來,舍至究竟就是無所著,舍到這個名、利、色,世間一切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捨得光光的就是無所著,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須要舍到究竟,舍到無所可舍,方無可舍,欣淨,取,要欣,執著,這個擇善固執,執著有一個極樂世界,我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須要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取就是非常,內心一心一意,全都放在極樂世界,這樣就無可取,就是沒有比這種更好的,無可取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極樂世界更好,我也無可取,我就是執著到極樂世界,我一心就在道,這樣就是無所可取的東西,無所可取的東西就是說雖取極樂世界而心無所著,你要「著」什麼呢?著一個極樂世界?你要「著」什麼,執著到極樂世界與心相應,取至究竟就是說我的心清淨,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欣淨,欣賞極樂世界,欣慕極樂世界,而取至究竟,究竟就是……,用筆寫下來,取至究竟,自性清淨,取至究竟,本性就是清淨,方無可取,你本性清淨你取什麼東西,我們這個舍,厭惡這個娑婆世界,舍到無所舍,當然就無所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執著,方無可舍,無可舍就是無所執著,對不對?沒什麼東西可舍就是沒什麼東西好執著,欣淨,須取至究竟,究竟就是本性清淨,你已經悟到本性清淨,方無可取,已經沒什麼東西讓你取,為什麼?因為本性就清淨了,這句話取至究竟就是自性清淨,自性清淨,你沒有什麼東西可拿了,一切本性就具足的東西,所以《妙宗鈔》在講,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至究竟就無所取,舍到究竟就無所舍,所以取捨到達究竟就不取不捨,亦非異轍,轍就是車路,也沒有什麼兩樣,也沒有什麼兩樣。

【講】前四句明有欣厭。】欣慕極樂世界,厭惡娑婆世界。【便有取捨。厭穢者。厭娑婆濁惡之穢。欣淨者。欣極樂莊嚴之淨。欣厭二字。即是信願行之願。既厭穢。必須願舍。】你願意舍掉這骯髒。【既欣淨。必須願取。】厭穢就要願舍,若欣必須要願取。【如何是舍至究竟。】什麼時候會舍到究竟。【方無可舍。必須求出娑婆。】我們對這娑婆世界都無所取當然就無可舍。【橫超三界。則永離眾苦。方是更無可舍。】離開娑婆世界是無可舍,一切都放下,意思就是說對這娑婆世界無所著,【如何是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必須求生極樂。直上九蓮。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無可取,到極樂世界當然是無可取了,最好的。【以現前方便欣厭取捨。而至究竟不取不捨也。前欣厭取捨。是即理之事。後取捨究竟。是即事之理。

故妙宗下引證。妙宗鈔問云:至理微妙。】這個道理非常地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舍。今立垢】就是【(指穢土)淨】就是清淨,【(指淨土)令人取捨。既乖妙理。即非上乘。

答雲。取捨若極。(即究竟)與不取不捨。】就是全都一樣,【亦非異轍。】就是不同,沒有不同,這中間,這轍,異轍,【轍者車路。此中問意。乃偏理而廢事。答處乃即事而達理。】這不要誤解。

【我等發心修行。但老實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從事實上做起。最為穩當。千萬不可執理廢事。】什麼叫做執理廢事呢?啊!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是徹悟的人了,我不用念佛,我本性就是佛了,不可以這樣子,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開悟的境界,我們還要再用功,還要再用功,我們一品惑都沒斷當然我們還要再用功。【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繼。】著這個事相就是說我拿這串念珠,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功,要念佛,所以能夠淨念相繼。【不虛入品之功。】不虛就是不會白費進入這個九品蓮花的功德,意思是說功不唐捐,意思是說雖然你著這個事相,總比在講這人道理的人還行,只會講道理的人他不修行,他不拜佛不念佛,只是整天在打這個高空炮,沒有用,叫做執理廢事,執理廢事,所以我們還是要從事相,還是要用功,著事,念能相繼,我們念念相繼,而能夠這個念相繼,每一個念我們都能夠相繼,不虛入品之功,才不會白費我們的修行。【執理。】以為自己自毀長城,道理都通達。【而心實未明。】而他的心確確實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反過來掉進去空的這個禍患,意思是說不要講你很行,不要講你很有修行,不要講你已經開悟,不要講你是聖人,不要講你是菩薩,要老老實實我是凡夫,我要認真用功,我要認真修行,這句話意思就是這樣。

【解】設不從事取捨。】從這裡開始,對吧!因為我準備到了九十幾頁不曉得講到哪裡,對不起!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信)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願)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這句是假設說我們若沒有對事相去取跟舍,但尚不取不捨,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聽到佛法,聽到我本性自有光明,我自心就有唯心的淨土,我不用修行了,我已經了解本性了,我就是佛了,我也不用拜佛,不用用功,不用持咒了,但尚不取不捨,我不用取了,不用取了,不用求往生極樂世界,我也沒有什麼好舍,沒什麼好舍就是習氣還留著,跟隨習氣一直走,做錯事情說是他的定力,自己一些習氣說他就是修行有到那裡,比如說一個人他喝酒,他就說:我心中有佛就好。我心中有佛就好,因此只有不取不捨就是說不去精進用功來執持名號,往生極樂世界,不捨就是說他習氣都不放掉,就保持原來這樣,他雖然了解本性就是佛,但是他不要從事相去用功,我們本來就是要用功早課、晚課,要精進拜佛、念佛,他現在了解我們本性就是佛,佛陀在世也沒有這樣共修,佛陀在世也沒這樣修,藉一些理由,怕辛苦,不取不捨,這就是執理廢事,執理廢事就是說他只知道道理,但是他忘記要確確實實一點一滴去修行,他只知道佛法很好,只知道我們本性(自性)具足光明,卻是任他的習氣,他的錯誤,一直去做錯事情,所以叫做執理廢事,不精進在事相用功,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他就是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淨土,既然廢於事,理亦不圓,不圓滿,既然你廢掉這個事相,這個道理當然是不圓滿,一個道理有圓滿的人,他二十個小時也是用功在念佛,他雖然在念佛而言,但是念念都是從本性出來的佛,他雖然證悟到本性,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簡單講一句話叫做事理圓融,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殺、盜、淫、妄亂造業這樣說他就是菩薩,他就是菩薩,這種廢事,理也不圓滿,所以我們一輩子,佛就是我們的模範,佛難道有說:我證到佛果我就可以亂來。我就可以殺生、偷盜、邪淫,我就可以做這種事嗎?佛也沒有這樣,佛他道理了解,他證悟到本性,但是卻是他在事相他攝愛一切的威儀,他用功在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佛陀的本性圓滿,在事相當中他又不犯戒,他又攝受這個威儀,意思是說事理圓融,事理圓融,若達全事即理,我們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就是說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會歸這個本性當下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理性,所以叫做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就是說我拜佛我觀照無生,能禮所禮性空寂,我念佛,能念所念當下就是雙亡,我在拜佛的時候,觀照無生,我在念佛的時候也觀照無生,雖然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雖然拜佛就是等於不拜佛,沒有一切的拜佛,當下就是在禮佛,全事即理,則取也是理,舍也是理,取就是說我今天要來用功,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我本性也是清清淨淨,本性就是佛,但是不防礙我拜佛,舍也是理,我若舍掉這個事相的東西,邊些外在的東西,當下也是本性,因為本性本來就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說你一取一舍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無非法界,法界就是我們《華嚴經》講的,無非法界當下就是真如,當下就是本性,當下就是一真法界,當下就是清淨心,無非法界,取跟舍都是我們的本性,都是我們的理體,無非法界,所以第二信而明願,要深信,要了解這個願,要了解這個願,所以我這句話再簡單解釋一下,設不從事取捨,你若是沒有從這個事相去取跟舍,你只是不取也不捨,不取就是不執取這個佛號來修行,來求往生極樂世界,來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你也不捨,沒有舍掉這些習氣,事相錯誤的東西,就是執理廢事,只知道本性是佛,但是你不想用功,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既然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當然我們的理性就不會圓滿,你若是能夠達到當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就是無念的本性,你若能夠能拜佛的這個身心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你取也是我們的本性,舍也是我們的本性,一取一舍無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所以第二要信,信我們的本性,取捨要圓滿,全事即理,所以要了解這種願的發,發這個願,下面說:

【講】講解,【設使世人念佛。不從事相發願。舍】放下這個【穢取】邊個【淨】土【。但重理性。不取不捨。】本性就是佛,我不用取也不用舍,【此即執理廢事。】執理就是說我只了解,但是不好好去修行,寧將他的習氣錯誤繼續存在,這叫做執理廢事。【亦是不離取捨。】不離就是離不開這個取跟舍,【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廢事就是偏舍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理亦不得圓通。豈是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耶?】所以說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就是重視這個道理而已,若廢事就是偏舍於事,偏舍於事就是說只從這個事相這樣舍,比如說我這個事相舍掉,但是你本來的本性你不了解,這樣也不可以,所以這個舍有包括很多種,包括很多種,比如說你拜佛,你舍,這樣就是不拜佛,偏舍於事就是說……,或是說我有在拜佛,我有在拜佛,但是我想:我的本性就是佛,我不用修行,這叫做廢事,偏舍於事,不要做這種事情叫做舍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理也是不得圓通,取跟舍清清楚楚,你以為廢於事,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會圓融,雖然說你取跟舍你都清清楚楚,但是你不修行,廢於事就是我不要修行,這個道理也不會圓滿,也不會通達,這哪裡是說大乘佛法理事無礙的道理呢?這絕對不是。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下五句。】意思是說【謂若能了達全事即理。】所有的事相當下悟到就是我們的本性,【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所有的執取,因為你取到極樂世界,取無所取,取到後來清淨心,極樂世界現前,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唯心所造,所以你雖然取,執著,執著到無所著,無所不著,這就是我們的本性。【舍亦即理。】你舍,舍掉一切,你都不要去修行,當下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你有舍跟沒舍都一樣,本性就無所舍,簡單講這句話就是講,若取也理,舍也理,就是說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沒有增加,舍也是沒有減少,簡單說取就是不增的意思,簡單講不增就是我們的本性,舍就是說,不減也是我們的本性,這句話就是《心經》的意思,所以說取跟舍,取就是增加,你取就是增加,增加當下本性也沒增加,舍,不減,本性就不減,不增不減就是我們的本性,你一增一減也是我們的本性,因為這是虛妄的東西,你若當下悟到法界的本性,你要如何執取呢?你是佛,我要度無量的眾生,他用這個事相,取,執取,要度這個眾生,實無眾生可度,因為他通達本性,你舍,佛祖他舍掉一切無所舍,你說:佛祖我若放棄,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我都不修行,當下就是佛,你要修什麼佛,對不對?舍掉一切他當下也是不減,他增加要執著一切來度眾生,他也是不減他的本性,也是沒有增加他的本性,所以說【一取一舍。無非全體法界。】全都是我們的法界,本性。【此文當舉喻以明之。】用一個舉例,明之,【若能了達全波是水。】我們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我們看這個海,這個海一波、一波,又一波一直起來,所有的波就是這個水,【則水是水。波亦是水。水波雖有二名。同一濕性。】全都是濕性。【而念佛舍穢取淨。正是起大乘正信。而發大乘宏願。故次信而明願也。】我們相信極樂世界,我們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等等,明這個願,了解這個願。

【解】言執持名號。(行)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執取名號這就是行,要去做,要專門去修持,行,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沒那麼簡單,你就是事一心不亂也沒那麼簡單,這是事一心不亂就是說我從早上到晚上我這串佛珠拿著,一直念、一直念……,沒有打第二個妄想,事一心不亂,所以事一心不亂簡單講就是斷第六意識,伏第七意識的半分,理一心不亂就是斷第七意識,簡單講就是這樣,記住喔!事一心不亂斷第六意識,伏第七意識的一半,因為第七意識有兩個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對不對?所以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都沒有分別心,你沒有分別心,你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你怎樣用功都是我們的本性,但是還沒到究竟圓滿,還有一點法執在,理一心不亂就是證悟到無生,我執也空,法執也空,證悟到無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這樣,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們平常只能說暫時伏惑,無法斷惑,伏惑就是說暫時不要讓分別心起來,臨命終我們若能暫時不要讓分別心起來,放得下,暫時放得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那個時候放得下,這樣我們往生就有希望,只要能夠伏惑,不用斷惑,我們就有了生脫死的機會,若其他宗派都要斷惑,八大宗派,其他的宗派都要斷惑,只有淨土法門伏惑就可以,他殊勝的地方就是好修,又是最殊勝,最簡單,又是圓滿佛道最快的,所以離開這個念佛法門就無路可走,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我們若念這個佛號的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就恭恭敬敬來頂禮,為什麼我們恭恭敬敬來頂禮呢?因為佛陀太慈悲,太偉大,值得我們恭敬,佛陀用大智慧,放無量的光明,來教我們了生脫死的法門,所以聽到這個佛號就是包括一切他的德行,名以召德就是說聽到這個名,他的德行就一切具足,南無阿彌陀佛,大家都恭敬,大家都恭恭敬敬,德不可思議故,「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德不可思議的意思,看右邊小字的,信則便信就是說你若能相信是最好,擬議則不堪,你若想要來討論,要一思想,要來想看看,要來想看看,你無法去想,所以德行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不可議就是不能用思想去想,不能用這個嘴去討論,因為佛的德行太偉大,就像太陽普照無量的世界,名號也不可思議,德行不可思議,當然名號也是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聽到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佛,皆當成成佛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使散稱為佛種,把筆拿起來,散稱就是散亂心念佛也可以成佛,邊句話太了不起了,使散稱為佛種就是散亂心去念佛,他也可以成佛,成為將來成佛的種子,就是說散亂心來念這個佛,稱這個佛號,你就是用散亂心來講也可以執持登這個不退,也可以登這個三不退,意思是說決定成佛的意思,決定成佛的意思。

【講】此正明妙行。執持名號。即是求生淨土之妙行。行深則得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固難。而理一心不亂尤(更也)難。】把筆拿起來,事一心不亂斷我執,理一心不亂斷法執,所以很難,很難,簡單講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理一心不亂就是斷第七意識,因為第八意識當下就沒有執著,所以斷第七意識就成佛,斷第七意識的生相無明,那也是第七意識微細的一個法執,簡單講無明就是第七意識,有的人認為斷了第七意識,還斷第八意識,傻瓜!這個就是沒有研究過唯識的人才這樣講,第八意識的無明就是因為第七意識被卡住,因為卡住第七意識微細的執著,所以我們講第八意識不清淨,我們說生相無明從哪裡來,就是從第七意識一念不覺,你認為第八意識一念不覺,有根本無明,實實在在來講就是第七意識微細的執著,斷第七意識,當下第八意識就是清淨,所以七跟八是扣得死死的,一定要有這種共識跟觀念,你不要認為第八意識斷了之後再斷……,第七意識斷了之後再斷第八意識,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這個對佛法不了解才會這樣講的,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扣得這個圓圈圈,扣得死死的,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將第八意識戴上一付墨鏡,用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間,用這個有色的眼光在看這個世間,因為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第八意識看出來都是一種執著的東西,你斷、斷……,斷到第七意識,當下剎那間斷掉,第八意識本來無所著的東西,所以破這個染淨和合識,變成清淨無垢識,清淨無垢識,所以在唯識學裡面有的人分開來,什麼斷第七意識,斷第八意識,事實上不是這樣子,有的人是這樣分,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所有的無明就是因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卡住,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所以說事一心不亂固難,很難,理一心不亂更加難,所以【事理一心不亂。詳講在後若七日下。持名是修法。不亂是成功。】持執名號這是教我們這樣修行法,不亂就是修行成功。

【名謂假名。德乃實德。名以召德者。用佛之假名。呼召佛之實德。如念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光壽即佛之實德。佛之實德無量。略舉光壽二者。佛德不可思議。佛名亦不可思議。名依德立,如世間真金貴重故。金器亦貴重,器依金成也。】器器皆金。金幻化種種的器。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者。蓮池大師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意思是說我們若稱呼他的名字,舉其名就是稱他的名,眾德他就具備,具備,具備。【專乎持也。】認真念,所以我常常勸告修行人,念珠拿在手上,若沒有拿念珠,手就這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坐公共汽車也好,你騎機車也好,心都在佛號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你有開悟,不管你沒有開悟,這個念佛就是不要忘記,【統百行以無遺。】統理百行以無遺,千百萬的修行就是全都包括在執持名號,【上二句。六字洪名。萬德具足。下二句。一心念佛。六度齊備。】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念佛就是布施,念佛就是持戒,念佛就有禪定、念佛就是精進、念佛就是般若。【故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也。

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者。散亂心稱佛名號。已納佛種於八識田中。時節既至。善根成熟。亦有成佛希望。(念佛為成佛遠因。)執持。即一心執持佛號。念念相續。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登不退地。(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也。)】登不退地【故曰執持登不退也。】那麼我們念佛臨命終這個念頭很重要,我要教諸位,這是臨命終往生一個要訣,你們必須要記得我告訴你們的話,我們人一輩子一定有做很多錯的事情,我們會良心苛責,比如說他受菩薩戒,不能吃素食,他就會苛責自己,我現在講你要注意聽,這是生死的關鍵,生死的關鍵,你會苛責自己,你有慚愧心,沒錯,但是你這個很苛責自己變成很嚴重的障礙,很嚴重的障礙,在這個經典在講,因執成障,因為太懺悔自己變成一種障礙,這個是嚴重的障礙往生,有一天在睡,在上面睡,我現在講我們人的心念厲害到什麼地步,他這個一念要成佛,跟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在這個念頭,有一天我在睡覺的時候,在師父的房間睡覺,在房間睡覺的時候,這裡是不是很多人寫來消災或是什麼,我老是忘記,老是忘記,我都請吳居士去念,來這裡睡,總共差不多有四次,都有一些鬼魂來找我,鬼魂來找我,我在睡覺的時候,來,很清楚,這鬼魂來的時候聲音很響,噢!一直來,一直來,但是我那時候沒有散亂,我很清楚,來了,又來了,又來了,我很清楚,他靠過來,我內心就告訴他,說:我雖然沒有修行,但是佛陀也大慈大悲,他一定是很疼愛我,我雖然有業障,我一輩子雖然有一些這人坎坎坷坷的,這個波折而言,但是我一生當中我也發大心在弘揚三寶,弘揚淨土法門,我相信成佛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成佛是自己的事情,所有業障,但是我這一念只要清淨,佛也會慈悲,所以一切的鬼神,很多亡魂來,我都不理他,我就合掌,合掌,這樣一直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念到醒過來,清清楚楚,我不能把持不住,我在睡覺的時候被拉走,臨命終就悽慘了,知道嗎?臨命終就控制不住,所以我已經試過至少……,這種情形至少二十遍以上,每次都知道念佛,都知道念佛,很清楚,若按照這種功夫來往生應該是沒有問題,(眾鼓掌)現在怕的是怕什麼你知道嗎?怕的是怕什麼呢?怕臨命終病苦,病得太嚴重,神經系統被大魔王拿鑽子來打,拿電鑽來鑽,我們人在痛苦其實都是鬼在作弄,你知道嗎?我們人在痛苦其實都是鬼在作弄,你今天說我在感冒,感冒有一句名詞叫做什麼,得風什麼?風邪,中國人確實行,那是有邪氣侵入我們這個色身,得風邪,我們現在去醫院注射,其實不是注射,是趕那些鬼出來,他怕那種味道,祂他那種味道,你注射下去,味道就跑出來,他就住不下去,色身他就住不下去,胃在痛,其實不是胃在痛,是那些鬼神在搞,生生世世,知道嗎?我們所做的惡業在捉弄你,不然你看佛會不會生病,佛證得金剛不壞身他要生什麼病,他又沒有魔障,魔障大家都拿他沒辦法,佛要生什麼病,佛生病就是示現的,對不對?所以我告訴你,我們可以說業障,每樣都是業障,真的,所以我今天在吐,也是業障我也知道,我也知道,這不曉得吃什麼藥下去鬼才會走開,誰知道,每天都在捉弄我,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躺著鬼魂就靠過來了,鬼魂就靠過來了,你一輩子所修行的,所做的果報就全都現前了,我們眼睛在看是他在痛苦,其實不是,都是鬼壓住,那是你沒有神通,你若有神通,你看到,我們人臨命終所有的鬼都集中在那裡在報應,在報應,不是在痛苦,是鬼在捉弄,要牽引你去陰間裡面,陰間裡面,因此要記得師父,臨命終你要自己安慰自己,我雖然有做錯事情,但是佛一定慈悲,一定會原諒我,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要有這種信念,我一定會往生,五逆十惡罪,持個八關齋戒他都會往生極樂世界,怎麼我沒有做五逆十惡罪不會往生呢?張善和殺生殺一輩子都會往生,無還沒有殺牛,我才講幾句壞話而已,我才講兩、三句師父的壞話而已,要趕快求懺悔,所以變成我們要安慰自己,我沒做什麼惡業佛陀一定會原諒我,我一定會往生,一定要先有信心你才有辦法用功,若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鬼神來,慚愧、慚愧,我沒有修行,悽慘了,手腳顫抖,這樣就不行,這是信完全都不夠,你的信的根深入,什麼魔障來都沒關係,所以晚上他要求壓我的時候我都跟他參考,我都告訴他:壓這裡,壓這裡,壓這裡,他若壓下去的時候,這很厲害,那很奇怪,他若壓這裡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效,你知道嗎?沒效,我就要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我看到鬼兩隻手硬綁綁,壓不下去,我就說:再來啊!再來啊!你要不要再來壓,《大悲咒》持下去,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我都重複念那兩句,他就沒辦法了,不用念整首的,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你不知道,《大悲咒》很有效你知道嗎?我也不是在睡覺,看那兩隻手壓不下去,手就僵硬了,手就僵硬了,所以說哪有不會往生極樂世界,對不對?我這麼差勁的人我都有辦法了,你們那麼行你沒辦法,你們比師父還行,真的,你們今天是菩薩示現聽我講經,其實這些你們早就認識了,亂讚嘆。底下:所以說散稱這個佛種,納入八識田中,時節若是到,善根成熟,有成佛的希望,所以說執持就是一心執持佛號,念念相續,臨命終的時候佛就能來接引我們,因此剛才我教諸位那一招你們可要記得,遇到任何逆境一心都一直念佛就好,不要想你的業障多重,你曾做過多少壞事,你都不要想那些,都不要想那些,知道嗎?一心念佛就好,一心念佛就好。【

【解】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然諸經示淨土行,如果念作淨dù是一種超越娑婆的感覺,超越娑婆的感覺是修行而有所成就,念作淨dù,如果念淨tǔ,是表示極樂世界有很大的一個地方,莊嚴的地方,所以念淨dù是屬於修行而超越的感覺,如果念淨tǔ是莊嚴的清淨極樂世界,然諸經示淨土行,那麼在種種的這個經典,開示這個淨土的修行方法,萬別千差,萬別千差,比如說你觀像,畫這個西方三聖,畫這個西方三聖,觀像就是看這個西方三聖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觀像,觀想呢?沒有看佛像,只是自己念頭想而已,禮拜呢?我們認真拜佛,認真拜佛,供養呢?有的人讀作供yǎng,若對長輩讀作供yàng,對晚輩讀作供yǎng,供yàng,若在《雷音寶鑑》它就有這樣寫,若對長輩,我要供yàng法師才對,我供yǎng法師,這樣就不對,供yǎng法師就變成法師是晚輩,若供yàng法師就是說師父就是我們的長輩,讀作供yàng,但是因為現在大家都供yǎng供yǎng習慣了,供yǎng法師,供yǎng法師,沒關係,念習慣就好了,習慣就好了,所以供養,五悔呢?就是能悔過,五悔就是五種事情會讓我們改過自新走向佛道,叫做五悔,六念,後面有,念佛、念法、念僧,這後面待會講到,在這裡不必重複,什麼念天、念戒、念施,後面會講,六念,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只要你有一項好好用功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講】此下校量行妙。先示諸行。然諸經中。有示淨土之行。種種不一。故曰萬別千差。】萬別千差,【觀像。即《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經》,【示觀像之法。】觀像之法,般舟三昧就是九十天沒睡,站著睡,不可以坐,不可以躺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著,九十天,三個月,有的人是一百天,般舟三昧,示這個觀像之法。【觀想。即十六觀經。觀想西方。】觀想就是說我們沒有看到,我們按照經典所記載的我們好好地觀想。【依正諸法。禮拜。供養。五悔。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此兩願。】禮敬諸佛就是對一切的眾生,因為眾生是未來佛嘛!禮敬諸佛就是對一切眾生都恭恭敬敬,禮敬諸佛不是叫你在佛祖面前拜佛,不是這意思,當然尊重佛祖這大家都會,意思是說眾生是未來佛,所以你要禮敬一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諸佛跟眾生,第二稱讚如來,要讚嘆一切眾生,隨喜功德,釣竿如來,不要造業,不要造這個口業,這兩願就是【攝屬禮拜。】十大願王,這兩願是屬於禮拜。【既禮拜。必恭敬稱讚也。三者廣修供養。此願屬供養。】供養。

【五悔者。】就是哪五種呢?【一懺悔。二勸請。】勸請就是請佛住世,請佛住世,比如說……,這請佛住世目前沒有,沒有這個佛祖,目前只有一些大法師,或是一些法師在弘法,像我們這些不是大法師,我們這是小法師又沒德行,沒有能力,簡單,濫竽充數,這勸請的意思就是說,噢!請佛住世,那麼我們現在請大法師住世,那麼請大法師住世就是怎樣呢?像廣化法師修的,廣化法師每天若在念佛,都回向給廣欽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居士,這是我親近廣化老法師,這位老法師實在是很不簡單,我不曾看過這麼慈悲的人,若煮雲老法師是我所看過最沒有是非的人,我的上人一輩子不曾講人家的壞話,不曾講人家的是非,不曾,我不曾聽過,不曾聽過,所以廣化老法師他自己病苦病得很嚴重,他每一晚在念佛,早課、晚課都回向給廣欽老和尚住世,李炳南老居士住世,那時候他們兩個老人家還沒有往生,他們兩個老人家若住世我們佛教就會興旺,還回向一些高僧大德、長老,一些老和尚,那麼我現在在修行,換我回向給他老人家,廣化老法師,老法師,我們法會也是有寫上去,法會也是有寫上去,寫這個牌位,所以這個勸請就是請這些高僧大德來住世,我們平時在修持一直回向給他,一直回向給他,這樣眾生就有福報,眾生就有福報,所以說廣欽老和尚活到九十歲,李炳南老居士活到九十歲,可能全台灣省很多人都念佛回向給他,若我可能不用念,我這個人可能很快就回去了,真的,我不騙你,我很快就回去了,你再回向也維持不久,拚命一直吐,剛才要來講還吐,很奇怪,這鬼都不要原諒我,我發一個大願你知道嗎?發一個大願,我說要將……,高雄,我本來要開《比丘尼戒》,我要開這個《比丘尼戒》,戒本都印好了,重新打字,重新校對,都印好了,現在外面亂搞,搞得我暫時停,暫時停,不敢講,這個人的罪過會下地獄,這個人的罪過會下地獄,會下地獄,經過半年、一年之後再跟法師開《比丘尼戒》,經過一年半載,我發一個願要弘法,要將這個佛法帶來高雄,錄音,帶到全台灣省,噢!辛苦,發願之後一直生病,一直痛苦,實在是……,可見眾生的業實在很重,確實很重,很感應你知道嗎?比念觀世音菩薩還感應,真的,我發一個願要普度眾生受不了,躺著,吐又腹瀉,吐,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一直痛苦,發願之後馬上躺在床上,你知道嗎?諸位菩薩你若不稍微幫忙我穩死的,後面稍微撐一下,稍微撐一下,若在修行多少幫我回向,稍微幫忙撐一下,不然會死,真的,所以這個魔王,魔王看到發大願的法師要來普度眾生,大家要跳出六道輪迴,他的魔宮會震動,魔宮會震動,所以他要困擾,要困擾我,所以我常常在睡的時候,常常要來找我,很奇怪,不曉得有沒有去找你們,若有人要代替,你來告訴我,說:我代替慧律法師,將你的名字、住址抄給我,我就叫他去找你。勸請。【三隨喜。】隨喜就是說不要持反對的這個意見,人家若有好的要讚嘆人家,全台灣省什麼做得最差,佛教當中全台灣省做得最差的就是這兩個字,隨喜功德,門戶之見,佛教一盤散沙,門戶之見,山頭主意(義),就是隨喜功德不夠,所以我常常勸告徒弟,你認為我這個法能契合得來你就進來,你進來的時候要互相讚嘆,你若是認為我這個法不契合,菩薩!對不起!別間道場還很多,門都開著等你,離開的時候不要誹謗,不要誹謗,你有緣來我這個講堂,無緣,離開不要互相誹謗跟攻擊,要隨喜功德,彼此認為無緣,無緣,所以來我這個講堂,來我這個講堂,儘量沒有是非,儘量讚嘆如來,諸位眾生不要傳是非,不要聽是非,不要講是非,儘量隨喜。【四回向。】回向有三種,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法師在打嗝)要來了,要來了,過去看人家起乩就是這樣,起乩,我很害怕有一天發作,拿七星劍起來砍,沒有啦!這是胃,胃寒,胃寒。我今天講給這個大專生聽,所以我今天有比較累,所以這個時候已經講五十分了,五十分了,諸位!讓法師休息一下,待會再來,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你先抄起來,待會我再來解釋。回小向大,因為我們是修菩薩行,我們不可以自私,我們自己念佛是小,法界眾生是大,叫做回小向大,因為要擴展我們這個心量,符合這個菩薩行,所以回小向大,小就是個人,大就是法界無量的眾生。回因向果,我們這個時候所有的修行,供養、禮佛、拜懺、布施、持戒、念佛、佛七,這都有功德,所以要回因向果,向果就是我們最究竟,該當成佛道,大家都希望能夠成佛叫做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我們念佛是事相,有出聲音,用這個色身,為什麼向這個理呢?因為理是無生的東西,你要回向理體,無生的東西,你才有一天會進入佛的果位,所以回事向理就是要直入無生的道場,大寂靜處,所以回事向理就是回這個對立性的世間法,進入絕對的出世間法,就是無生法忍,這是成佛最重要。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這就是回向。【五發願。】回向,發願。【後四亦名悔者。】後面四種叫做悔。【以五者皆能悔過滅罪故。】意思就是說勸請、隨喜、回向、發願,這都叫做悔,以五者,以這五種都能悔過,滅罪故。【四者懺悔業障。此願屬五悔第一懺悔。五者隨喜功德。此願屬五悔第三隨喜。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此兩願攝屬五悔第二勸請。】第六請轉*輪就是希望請這些聖人、菩薩來轉*輪,就是講經說法來度眾生,來降伏諸天天魔外道,令一切眾生能夠走入佛道,走入正途,好好修持來普度眾生,所以轉這個*輪眾生才有福報,若沒轉*輪,眾生就沒有福報,經典這麼說,說若是有無量的眾生,以一切飲食、醫藥供養二乘人,就是聲聞跟緣覺,如是經過無量無邊的劫所修的福德,不大,這樣修的福不大,所種的福不大,比不上一個人上台轉*輪講到自性清淨心,講到這個本性的東西,因為本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本性,講一點點它就是遍法界,不如一個大乘菩薩上台講四句偈,解釋四句偈,依法修行,功德比這個法師所修的法,所修的福還要少,這樣意思就是說你用金錢去布施,邊是有形相的東西,你有福,但是你若用佛法一滴,四句偈,邊樣就能令眾生解脫生死,所以施捨佛法,轉這個*輪的功德,會無量無邊,因為它通達本性,通達本性,不是可以用數量去衡量,第七請佛住世,請佛住世,我們現在佛不在了,只有請一些大法師住世,請一些大法師住世,這兩願就是攝在五悔裡面第二的勸請。【既請佛說法。必請久住世間也。】現在佛不在,現在請高僧大德住世來度眾生,眾生就有福,這個法界若沒有轉,這個五濁惡世就沒有一個有辦法脫離三界,沒有一個有辦法,沒有辦法。【八者常隨佛學。】就是不要離開善知識,不要離開善知識,常隨佛學就是不要離開佛學,當然你要研究佛學你就一定要有善知識,你沒有善知識你怎麼研究佛學呢?你自己看你看得懂嗎?你自己看看得懂嗎?一定看不懂,看不懂你就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常隨佛學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九者恆順眾生。】所謂恆順眾生就是永遠順著眾生各種的喜愛,施捨種種下根機的法叫做恆順眾生,那恆順眾生也可以改變我們的修養,我們可以常常恆順眾生我們比較不會生氣,比較不會生氣。有的人說眾生做壞事你怎麼順從他,恆順眾生,恆順眾生不是這意思,恆順眾生就是說他是要求佛法,要合他的根機,要說什麼法,只要眾生,比如說老阿婆年紀大她要聽一些故事,年輕人他要聽一些比較深奧的,若法師要聽一些戒律,意思是說恆順眾生,恆順眾生,不能說殺人放火你也要恆順眾生,對不對?這句話不要解釋錯誤。【此兩願。攝屬五悔第五發願。】第五發願,【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回向淨土,【即回向眾生。同生淨土。同證真如。同成佛道。此願屬五悔第四回向。】我們這樣看起來有時候你會覺得很亂,會很亂,我現在跟諸位解釋,你現在將筆拿起來,你這樣看起來可能會很亂,其實這就是在解釋十大願王而已:

一者禮敬諸佛(,畫一個四角型,畫一個框框),

二者稱讚如來(,畫一個框框),

這兩願就是屬於禮拜,禮拜。

再來第三廣修供養,(,畫一個框框),這是屬於供養,供養。

中間,中間,四者懺悔業障(,畫一個框框),這就是屬於五悔裡面的第一個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畫一個框框,框起來),這個願是屬於五悔裡面的第三隨喜。五悔就是懺悔(四懺悔業障)、勸請(第六請轉*輪,第七請佛住世)、隨喜(五隨喜功德)、回向(十普皆回向)、發願(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所以第五隨喜功德是屬於五悔裡面的隨喜。

第六請轉*輪,第七請佛住世(,這個都畫起來),這兩個屬於五悔裡面第二勸請,這樣你就不會亂掉。

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這兩願攝五悔裡面第五發願,所以第八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這個都畫起來,這兩願是屬於五悔裡面的發願。

第十普皆回向,畫一個框框,回向眾生,就是這個五悔裡面的回向,這樣就清清楚楚了,我這樣跟你講,你照這樣畫起來,你就不會亂七八糟了,你就不會看得亂七八糟,這樣就很清楚了,簡單講就是五悔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是跟五悔同一體的東西,名詞不同而已。

【六念等者。一者念佛。為慈悲導師。】為什麼念佛呢?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德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修行,利益眾生,為慈悲導師,為我們慈悲的導師,【二者念法。乃諸佛所師。】就是諸佛他……,所師就是遵守的法則,這個師,諸佛所師就是諸佛所遵守的法則,念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念法,所以簡單講就是佛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為什麼要念法呢?諸佛所師,諸佛所師就是諸佛所遵守的法則、真理。【三者念僧。】要念念,僧就【是人天福田。】人天的福田,天人看到法師也要頂禮,當然是有修行的人,像我們這種沒有修行的他看到合掌,就算對我們很恭敬了,我們是不夠資格讓天上的人頂禮,像道宣律師,像今天的懺雲老和尚,還是像這個廣化老法師,這引起高僧大德,這都夠資格,至於我,我不夠資格,我這個黑卒人家不要唾棄我,就算很好了,念僧就是人天的福田,種福田。【四者念天。】把筆拿起來,天翻譯成中文叫做光明的意思,這個天跟我們那個天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念這個天上的人這個光明,天翻譯成中文是光明的意思。【得長壽安樂。】長壽安樂,因為天人壽命長又安樂,安樂,所以他無量的光明。【五者念戒。】意思是說念念持戒清淨。【能清淨三業。】就是身、口、意,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都清淨,念戒。【六者念施。】念施就是布施,你若心裡常常布施,心裡就沒有恨心,就不會慳貪。【能普濟有情。】幫忙一切眾生叫做有情。【此六念是十六觀經。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之一。】這六念要記得是《十六觀經》三種的眾生,當得往生就是修六念,修六念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三種者。一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看看!我勸告諸位,你若犯到其他的戒律,你還好懺悔,這殺生是斷眾生的正報,這很難懺悔,這是算欠人家的命債,欠人家的生命,我殺死這頭牛,我欠這個牛的生命,我殺死這隻雞,我欠這隻雞的生命,人是一條生命而已,你命終的時候,殺死這麼多眾生的時候,噢!除非你像張善和這樣臨命終遇到善知識,還生生世世有修,要不然殺生要往生很困難,所以第一個要戒殺,慈心不殺意思是說絕對不可以殺生,具諸戒行,要持戒,身、口、意清淨。【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絕對的平等,換句話說方等就是大乘的別名,把筆拿起來,方等就是大乘的別名,所以方等經典就是大乘經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絕對平等,遍十方,絕對的平等,那當然是大乘經典,讀誦大乘方等的經典,意思是說我們要誦《金剛經》誦《彌陀經》,要誦經,要誦經,誦經之後回向,誦《地藏經》、《普門品》、《法華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誦經,所以我們都有共修念佛,共修,所以念誦《彌陀經》,念佛,《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都有,【三修行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念的意思就是說去實行,這個意思要學佛。念佛就是要學佛的行為,念法就是遵法,重視這個法,念僧就是尊重出家人,念天就是常常刻這個光明,我們人心地要光明,念戒就是去實行這個持戒,念施,化這個慈悲心去普施,所以這個念是念頭沒錯,實在說是去實行,去實行。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等字。】這個等,前面兩種,【即等前二種。】把筆拿起來,哪兩種呢?就是五悔六念,五悔六念,【以及萬善。】以及萬善。【皆可莊嚴淨土也。奉勸念佛。必宜正助雙修。】正就是我們的色身,助就是行善,行十善,正助雙修,【以念佛為正修。以余行為助道。】比如說發一個大心清理講堂,發一個大心供養、布施,發一個大心利益眾生,行十善,這都是助行。【所修余行。回向發願。亦得往生。故曰。一一行成。皆生淨土。】皆生淨土。好!

【解】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行經)中。第一方便。了義中(教經)。無上了義。圓頓中(理經)。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古人圓極語)。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解,唯,把筆拿起來,唯獨,單獨的獨,唯持名一法就是只有這個持名一法,執持名號,執持名號一法,收機最廣,上根、中根、下根機的人全都攝收,不遺就對了,攝受最大,下手最容易,意思是說下手最簡單,下手最容易,要如何用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念而已,一心這樣念,所以釋迦慈尊,這個慈悲的慈父,不問自說,為什麼不問自說呢?因為太深奧,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等覺菩薩就不知其一、二,等覺菩薩就不能了解持名念佛為什麼這麼不可思議殊勝,等覺菩薩就不能了解,所以何況說這些大智舍利弗,所以不問自說,不問自說就表示這《彌陀經》,太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有佛他能夠通達而已,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特別向這個大智舍利弗介紹,拈出就是介紹,向他介紹一下,介紹這個極樂世界,而且有這個執持名號,可以說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因為眾生怕煩,修行怕辛苦,你若沒有教他一個最簡單方便的,他難修行,所以說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什麼呢?執持名號,念佛,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就是在教經裡面教人家怎麼修行,把筆拿起來,了義就是究竟的意思,這個經典有稱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了義,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就是最究竟的,無上的究竟法,這個《彌陀經》講的你若好好照這樣做,這就是最究竟的,了義,究竟以外還能講徹底,徹底,很徹底,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圓頓中最極圓頓,圓頓是理經,理經就是專門在講我們的本性,圓頓就是圓滿,頓就是頓悟這個本性,最圓滿在剎那之間領悟到本性,最極圓頓,意思是說《彌陀經》執持名號這個法,是所有圓滿頓悟本性裡面最快的,故云,所以這麼說,清珠投於濁水,這污染的水,濁水,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清珠就是寶珠,這骯髒水放一個寶珠,這個骯髒水慢慢會澄清,會沉澱,就像骯髒水放這個礬,礬放在裡面,這水慢慢就會清,我們這散亂心,佛號放下去,心自然就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不得不佛,要佛,意思是說這佛號不管你用心念也好,沒有用心也好,全都有結這個金剛種子在,不得不佛。

【講】此顯持名。先示諸行不及持名。】這就是顯示這個持名念佛太不簡單,先開示諸行不及持名,現在再看:「然諸經是淨土行,萬別千差,比如說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這都是修淨土法門。」再看:「唯持名一法」,現在就是在說唯持名一法,前面講的全都是很好,只有獨獨不及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下手最容易,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所以【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事妙跟理妙,【堪稱妙行。】堪稱妙行。【唯者獨也。獨顯持名一種法門。收機最廣。普被三根。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此二乃事妙。下三為理妙。方便者。對機修法也。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即佛。不落三乘諸行。故為第一方便。了義者。大乘顯了之義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第二義門。故為無上了義。圓頓者。圓融頓超之法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偏漸階級。故為最極圓頓。】你先把筆拿好,我叫你畫,你要畫,不然念了一段,你不曉得在念什麼東西,「收機最廣。普被三根。」畫一個A,寫一個A、B、C 的A,若不會寫的人就寫一個甲,甲、乙、丙、丁,沒有讀過英文的人A、B、C不會寫的人,寫一個:甲,「收機最廣。普被三根。」寫一個:A;「下手最易。但持六字。」寫個:B;「此二乃」是 「事妙」,這就是事相的奧妙,事相的奧妙是什麼呢?就是「收機最廣。普被三根。」這一項,下手最為容易,只要你執持名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事妙。底下「三」種是「理妙」:「方便者」,寫:C,「了義者」,寫:D,「圓頓者」,寫:E。C、D、E,這是理妙,理妙,理體的妙,理體的妙,噢!這樣我們就知道事妙就是「收機最廣,普被三根,下手最容易,但持六字」,這是二項事妙,底下是「理妙」,理妙,C,「方便者,對機修法」,「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就是「佛」,「不」會「落」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諸行」,所以叫做「第一方便」,「第一方便」就是最方便,所以這多一個C。底下,「了義」的旁邊寫個:D,「了義者」就是「大乘顯了之義」,大乘顯了之義,也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第二」個「門」,就是第一義,中道就是第一義,真如就是第一義,實相就是第一義,不落第二義就不是權巧,是實相的東西,所以叫做「無上了義」,究竟,簡單講就是念佛,念念就是佛,念佛就是最無上的了義法。「圓頓者,圓融頓超之法」,也就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偏、漸階級」,偏就是偏小乘,漸就是根機差的權巧方便,階段就是菩薩的階位,意思是說念佛一下子就頓超一切法門,直入佛的心,所以這叫做最極圓頓法。好,看「此二乃事妙」,此二寫個:A跟B,下三寫個:C、D、E ,這樣你自己看經典你就知道,說你已經看到什麼地方,此二A、B就是講前面的,「下三」「理妙」就是C、D、E ,我若叫你標示,你若標出來,下次自己看經典就很方便。

故云下。】所以這麼說,【譬喻清水珠。】就是要澄清這個污水,濁水,清水珠【能清濁水。珠到水清。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以喻佛號能治亂心。故曰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看,「解」,黑字的「解」,大字的:

【解】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那麼這個是講這個三資糧,到這個地方結束,結束,這就是結束三資糧,我現在先解釋這個黑字,信願持名,我們在講信願持名,我們前面講的最圓頓妙法,這就是我們一乘的真因,四種淨土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種淨土這就是一乘圓修的妙果,簡單講就是說信願持名這就是一乘,單刀直入,不是權巧的,不二也無三,一乘就是最究竟的真因,四種淨土就是它的一乘的妙果,它的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信願持名當下就是因,淨土就是四種淨土,就是它的果,舉因則果必隨之,就是說你若信願持名果就是在我們身邊,簡單講就是說你念佛當下四土就具足了,舉因則果必隨之,意思是說很殊勝,很殊勝,有因必有果嘛!念佛是因,淨土是果,所以以信願持名為經典的正宗分,正宗,四種淨土之相,全都寫在《妙宗鈔》跟《梵網玄義》,茲就是說在這個地方,沒有再詳細講,茲不具述,在這個地方沒有詳細將他解釋,等到後面講到依報跟正報的文中,再簡單,當略示耳,就是再簡單解釋一下,看「講」:

【講】此結三資。信願持名。(即圓頓妙行。)】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信、願、行,淨土三資糧,【以為一乘實教之真因。】以為一乘實教的起因。【同居】淨土【。方便】淨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圓修之妙果。宗者。具足因果。】具足因果就是說就有因果,因的當下就是有果報,意思是說你信願持名念佛,四種淨土就跑不掉了,具足,具足因果就是,因當下就是果。【今舉三資之因。】三資之因,【有因便有果。】有果必有果,【而四土之果。必隨之。】四種淨土的果,一定跟隨在後面。【故此經以信願持名為正宗。】正宗分。【其四種淨土下。如文易知。

五重玄義。第三明宗講竟。

甲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力用簡單講就是它的功能,它的力用,達摩祖師說:力就是功,用就是德,我們講力用,簡單講就是功德,它的功德是什麼東西,講力用有的人聽不懂,講力用人家聽不懂,簡單講他有什麼功德,簡單講就是這樣,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好處,會產生一種力量,他的作用,他的功德,就是要往生,不退就是不退下來為凡夫,我們經典講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不退就是不退轉的意思。

【講】先總標力用。即功能力用。達默法師。以力言功。以用言德。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德。經中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僅上三土不退。】上面的三土就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就是凡聖同居土,【即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簡單叫做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簡稱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亦得圓證三不退(釋在前)。既生彼國。即是最後身。可以入補處位。】意思是說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你當生你就可以成佛,簡單講就是這樣,一生補處,可以入這個補處位,補處位就是補佛的位,我們所講的等覺菩薩,在等待,候補的意思,候補,佛若入涅槃,補佛的位子,意思是說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疾趣菩提。】最快就趨向菩提了,最快,最快就圓滿佛果,這樣我們怎麼不要念佛呢?

【解】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往生有四種淨土,四個國土,凡聖、方便、實報、常寂,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個土都論這個九品的蓮花,意思是說凡聖同居土也有九品,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品,中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凡聖同居土也這樣,方便有餘土也是這樣,實報莊嚴土也是這樣,且,且就是簡單,且略,略明,簡單來說明,得生四土之相,現在要來簡單解釋,解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土的相,現在講若是執持名號,沒斷見思二惑,隨其惑散,散心,或者是說定心,於同居士,分三輩九品。

【講】此下別明力用。】力用就是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功德。【有往生四土。不退四義不同。】你往生淨土有四個土,但是四種不退就是第一念不退,第二行不退,第三位不退,第四畢竟不退,所以不退有四義不同,【四土者。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每土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土都論斷這個上、中、下,上、中、下每一個上、中、下,又分作上、中、下,每土名論九品。【皆以念佛之勤惰。功行之淺深。而分品位之高下。】這句話簡單講你若是希望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上上品,那你就要認真念佛,打斷這個妄想,所以說我們要發一個願:我就是要上品上生,取乎上僅得乎其中,取乎中僅得乎其下,意思說我們若發一個願要得上上品,這樣我們就精進念佛,至少還有中品,假設說我們若發一個願,我沒關係,我下下品沒關係,我會往生就好了,這樣連一品也沒有,你懶惰,懶惰,一百塊撿不到,撿五十,五十元撿不到,撿二十,意思是說極樂世界很簡單,所以都說:隨便,我下品也要去。對啊!你下品也要去,看你功夫夠不夠,這我也知道,所以不要發那個我要去下下品的,不要發這種願,要常常想:我要去上上品。這樣勤,精進念佛,讓你再差的也還有中品,不然就下品,每土各論九品,皆是以念佛,勤就是精進,懶惰,這個惰就是懶惰,功行之淺深,來分這個品位的高低。【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四句。】看他的散心,還是他的定心。【此先明凡聖同居土之相。極樂同居。與娑婆不同。娑婆此土。有六道凡夫。二種聖人。】這在最後一行,二種聖人,諸位!看最後一行,最後一行有實聖,第三個字,第三個字,實聖,再底下,二、權聖,實聖就是已經證到三乘的聖果,聲聞、緣覺、菩薩,還沒進入涅槃,權聖這是四聖法界來示現人天道度眾生的,凡聖雜居的,所以說現在翻過來,有六道凡夫二種的聖人,實聖和權聖。【六道者。天道】看底下小字的,【(有三界二十天)。】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人道(有四大部洲人)。】所謂四大部洲就是東勝神遊,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這在《十四講表》我們會講到,【阿修羅道】翻【(譯】成中文叫做【非天。】非天是什麼意思呢?有天的福報,但是【無天德故。】有天福卻沒有天德,阿修羅遍滿四生,四生就是【有胎卵濕化四生)】這是阿修羅,阿修羅【。地獄道(有八寒八熱等。多種不同)】總共十六,【。餓鬼道(有三品九類)。】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還有分作九類,那麼為在《十四講表》裡面都有,【畜生道】畜生我們就比較清楚了,【(有胎卵濕化鱗甲羽毛)。後三名三惡道。阿修羅。善惡雜修。人天為善道。】什麼叫做【二聖者。】我們剛才有講二種的聖人。【一實聖。即已證三乘聖果。】聲聞、緣覺、菩薩。【未入涅槃者。二權聖。即四聖法界。示現人天等道度生者。凡聖雜居。故名凡聖同居土。極樂此土則不然。雖有凡夫。純是念佛淨業得生。非是有漏業感。】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雖然有凡夫但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全都是念佛,淨業往生的,不是有漏業感的,簡單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凡聖同居土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大不相同,大不相同,人家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雖然他是凡夫而言,但是都是淨業往生才可以去,不是有漏的業感。【但有人天。】意思是說極樂世界有我們人跟天道,【無四惡趣。】四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跟修羅。【亦無四空。外道。魔王等天。】到極樂世界就是全部善知識,究竟不退,全都不用害怕聽到什麼是非,全都沒有人要把你搞垮,都要成就你成佛的,沒有人要把你搞垮的,不是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樣,做個法師差點被搞垮,幸好柿子很粗(基礎好),不然馬上就倒了,所以說這個世間,我到今天我活到三十七歲,我覺得這世間就已然很沒意思了,真的,這世間我就覺得不曉得什麼叫快樂,也沒什麼所說的希望,沒什麼希望的意思是說我的心沒什麼很特殊的,我將來要做什麼、什麼,我都沒有這種心,我只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念佛,照常這樣講經,出家體會十年我也體會很深、很深了,在娑婆世界壞人很多,良心被狗咬了,講話哪一個摸著良心在講話,所以說有信心的就來,極樂世界就不同了,極樂世界大家都很有修養,沒有人違逆你,也沒有人誹謗你,沒有人阻礙你的修持,只有一直精進,一直精進,所以我沒有當祖父,我度這麼多眾生,光憑這個功德就可以往生,好了,再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已經度超過十萬人,聽錄音帶,估計也有三、四百萬人在聽,對不對?外國不要算,光是台灣就有好幾百人在聽錄音帶,所以有人因此入佛門,這樣我的任務完成了,到有一天我要回去我再叫你們來為我助念,真的,這世間不曉得你們的看法如何,至於我,我的看法:一時一刻都待不下,時一刻都待不下,沒什麼意思,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你覺得這世間有什麼意思,不曉得,對不對?因為我們人若透視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今天唯一很安慰就是說我們大家有一個共修的道場,讓大家來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這樣師父活著比較有意義,因為眾生要活,我就得要繼續活,就是這樣,不然早死跟晚死沒什麼差別,我覺得沒什麼。底下,【純入正定聚。無不定聚。及邪定聚。】這個佛經,唯識學將這個眾生分作三類,這個聚,把筆拿起來,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把同類的聚在一起,將同類的聚合一起,意思是產眾生分作三類,第一類就是正定聚,第二類就是不定聚,第三類叫做邪定聚,簡單講眾生分作三類,就是正定一類,不定一類,邪定一類,所謂正定聚,這個正定就是不退的意思,正定就是不退,不退的意思,就是說不再退墮,不會退墮惡緣之處,不會再落下來,出世在惡緣的地方,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惡緣比善緣多,這個娑婆世界全都惡緣比較多,誰要成就你的道業呢?誰要幫忙你了生死呢?誰要幫忙你修行還要讚嘆你呢?都是害人的比較多,所以說正定聚就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是這一類的眾生,正定就是永遠不退,西方極樂世界連小鳥都在說法,游水都在說法,樹木也在說法,樹木也在說法,所以說我若研究這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就很不想活,太好了,哪有世間這麼好,這又不是虛構,這又是釋迦佛祖講的,自古至今又那麼多人臨命終佛祖來接引他,聞到香味,看到蓮花,聽到竄的音樂,若騙人的自古至今怎麼千百萬人往生極樂世界,對不對?拼死拼活大家都要拚命往生,不然拼怎樣的,世間人拼三餐,我們拚什麼,世間人拼三餐,對不對?我們拚什麼?拼往生,對不對?有人說:師父!你看,我每天早課、晚課,你看我會不會往生?往生是會,不曉得哪一道?看你怎麼念法,看你怎麼念法,對不對?每天你要做表面的,我到佛祖面前報到一下,對不對?念佛、念佛……,對不對?會錢,煩惱,子孫,放不下,對不對,多會念,你多會念,往生是剎那間的事情,諸位!你要記得,千念萬念就在臨命終那一念,剎那間,一剎那間的意思就是說平常你就要學無所著,金錢要放得下,感情要放得下,人家侮辱你你要放得下,是非要放理下,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常常說往生說很簡單是很簡單,要說難是非常難,說難是非常難,我們在看武俠片,我們在看武俠片那個楚留香,鄭少秋擺那個架勢,以前演那出楚留香的時候整個商店都打烊,你去西門町看一看,全都在看楚留香,整個商店都沒有生意,都打烊,這支片子除了情節很好,看他在打殺,真的影星就是影星,不是蓋的,你看他在殺、殺、殺,那個功夫一刀唰過去,馬上讓那個死,他算得很冷,剎那間一刀畫過去,馬上死,大家說:啊!這很厲害。武俠片拍得很好,但是我們要了解這一刀要練習二十年,唰、唰……,這樣二十年,二十年,你看是這樣下去的,那一刀要練習二十年,這意思就是說一刀下去正中心臟,這意思就是說一刀插下去正中心臟,要練二十年,不是普通的功夫,簡單講一下就是說我們念佛也是這樣,說他臨命終有辦法剎那間往生,就是你弄倒那一刀插下去,絕對讓他死,我們臨命終這口氣回去絕對要讓他往生,人家那把刀練習二十年,我們這心要練習多久,這樣知道嗎?不是簡單的,哪有像吃豆腐那麼軟的,隨便念兩句佛,我要往生,我下品就好,門兒都沒有,下品,郊外你都沒有,下品,你以為下品那麼簡單,一輩子沒度什麼眾生,都在造業,對不對?那張嘴整天在講是非,你會往生,你會往生,我會成佛,真的,所以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都不是正定聚,都是不定聚,要不然就眾生這個邪定,五逆的眾生,那么正定聚就是說我們若往生到極樂世界,全都進入永遠不退轉的地方,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念佛念一念馬上就退,遇到逆境就退,無不定聚,無不定聚,不定聚就是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這聲聞、緣覺,我那時候時候看,哎喲!這自己證阿羅漢果,聲聞、緣覺,又不要下來度眾生,我那時候都瞧不起小乘的,你知道嗎?我說:大乘跟小乘,大家都要修大乘的,誰要修小乘的,我那時候就覺得,奇怪!這泰國人怎麼這樣,小乘不究竟,應該修大乘的,噢!大家都講得很好聽,說他是大乘的,結果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小乘的持戒是那麼嚴格,小乘的最主要就是沒發菩提心,我們去泰國的時候剛好看這小乘的,泰國的寺廟剛好在講經,泰國人講經,這在家人都穿白衣服來,都穿白衣服來,所以泰國的海青也是白色的,泰國的在家人穿的都是白色的衣服,叫做白衣,泰國比丘尼也穿白色的,他們在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因為比丘尼要經過式叉摩那的二年學戒,學戒,所以在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只有承認比丘,在佛教的戒律裡面比丘尼要二部僧中傳戒,就是必須要在十個比丘尼那裡受戒,然後再在十個比丘前面,這樣才能得戒,二部,二部就是女眾部、男眾部,比丘尼部再比丘部,二部僧中傳戒,所以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只承認有比丘而已,我們去剛好看他在講經,坐著,坐著,不曉得在念什麼,沒有一句聽得懂,念念有詞,念念有詞,我那時候老是想,你明明知道這是小乘的他為什麼要修小乘的,怎麼不修大乘的,我們要知道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若是我們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不要老是說你是菩薩,土虱跟泥鰍,不要老是說我們是菩薩,我今天度眾生度到今天也是這樣,若沒有人再來打氣快退道心了,快退道心了,差不多,現在是隨……,以前是很精進你知道嗎?三更半夜若打電話:慧律法師!我父親往生了,你來替我助念。車子一開就出門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啊!他的家人都跑去睡,只剩下我在念,好像我在守靈,很奇怪!死了父親卻是我在助念,跑得沒有半個人,整夜換我在守死人,那是很沒有良心,很沒良心,只有我在念而已,念一念,念一念的時候,到了隔天,隔壁那個太太來看我在念,講一句你聽了會觀世音菩薩,那都是賺紅包的,你錢不要給他,看他念得下念不下,實在聽得……,我們從昨晚念得……,隔天沒睡,問題是還沒斷氣才嚴重,念了老半天不死,你就沒辦法,你就拿他沒辦法,我搞了整夜看他會不會斷氣,這樣也不會死,我說:沒辦法、沒辦法,你們自己去念,你也好了,以後要死你再叫我就好了,念了老半天也不會死,我整夜都沒睡,很氣,這若要賺紅包,我問你這要算多少,講那個話很沒良心,我那時候就想:以後再叫不要去了。又怕退道心,不行、不行,有緣也要為人加持一下,有緣,所以說你說菩薩就變成用生命要給眾生,又得接客群生的惡言、誹謗、攻擊,又被人不屑,又被人瞧不起,這實在……,說真的,所以我覺得行菩薩道這不是很簡單的事,以後你們當法師你們就知道,你們就知道,禁得起被人罵才出來,若禁不起被人罵,躲起來就好,無不定聚以及邪定聚,把筆拿起來,邪定聚就是五逆,還有邪知見的眾生,這個不定聚就是二乘人,聲聞、緣覺,簡單講就是眾生分成這三類,這三類叫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不退轉的聚一類,不定的聚一類,邪定的,邪知邪見的,五逆的聚一類。【但見思煩惱未斷。】只要見思煩惱沒斷,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這煩惱沒斷,【且名凡夫。】暫時叫他凡夫,【聖人亦有權實可知。】底下說:

【若執持名號。是修法。斷見思。即力用。未斷者。於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此見思惑。為凡夫生死之因。詳在三藏法數)。未斷故是凡夫。】見思惑沒斷就是凡夫,【雖是凡夫。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注意!這個業是清淨的業,是善業,你不要說修淨土法門還殺人放火,我就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業字你不要解釋錯誤,你不要認為……,記住!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我可以帶業往生,我再繼續造業,不是這樣,你要搞清楚,那個是善業,那是善業,那不是惡業,這句話很多人解釋錯誤,他認為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我就來做一些壞事,不可以。【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斷盡見思。】一定要斷盡這個見惑跟思惑。【豎出三界。方了生死也。】豎出三界就是說,我們上次有解釋,從側面出來叫做豎?不,直線上去叫做豎,那麼橫超三界就是橫的,才能夠了生死就是豎出三界才能夠了生死,【或散即名字】即佛,名字【位。】名字即佛,那麼這個是天台宗的六即佛,一個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再講一遍:理即佛,道理的理,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再來就是究竟即佛,中間還有一個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再來是分證即佛,再來就究竟即佛。我們《十四講表》也會講到,六種即佛,或散即名即佛,就是說在名字裡面你若能好好地念,當下他就是佛。【或定乃觀行位。】觀行(hèng)即佛,你若有這個定力來觀,當下就是佛。【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三輩就是上、中、下。【(每一輩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全部有九品,【此土以見思二惑分九品。】簡單講就是說斷見思惑輕跟重再來分作蓮花的九品,你見思惑煩惱若重就下品,見思惑若比較輕就中品,見思惑若更加微細,更少,就上品,這是說同居土都是以見思二惑來分九品的,見思二惑若比較重,品位就比較低,比較輕,中品,更輕,上品。【方便有餘土。以塵沙惑】的輕跟重,比如說你塵沙惑比較重,那麼這就是在方便有餘土的下品,塵沙惑若中等的,就在中品,塵沙惑若比較輕,就在方便有餘土的上品,所以方便有餘土以塵沙的惑來【分九品。實報寂光二土。以無明分九品。】以無明分這個九品,無明若比較重就實報莊嚴土,就下品,無明若中的,分作中品,無明若比較輕, 這個究竟,快成佛了,就上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土。】若持至事一心不亂,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就是自然的意思,任運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斷,你若持到一心不亂,這個見思惑他自然就會斷,就會斷,先落就是斷也,任運就是自然,nature自然,這是方便有餘土。好!

【講】此明方便有餘土之相。極樂此土。與娑婆亦復不同。娑婆必須超出三界。凡聖同居土外。三乘聖眾。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離三界內生死。未斷變易生死。但斷三界內見思煩惱。未斷塵沙無明。以煩惱生死。二皆有餘。故名方便有餘土。】這可能沒幾個人看得懂,看得懂的舉手,所以我告訴你學道若沒有師父,就會一頭霧水,每個字都知道,字大家都懂,就不曉得什麼意思,不曉得什麼意思,跟諸位解釋一下,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現在……記得!現在在講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超出三界,凡聖同居土以外,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這個三界,凡聖同居土以外,這個三乘聖眾,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的聲聞,不是在極樂世界的三乘,現在講的三乘是娑婆世界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不是在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位,修這個方便道之所游居,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娑婆世界三界外,凡聖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這個地方是三乘聖眾修方便道所游居,他只離開三界內的生死而已,還沒有斷這個變易的生死,但就是只,只斷這個三界內的見思惑而已,意思是說三界外這個塵沙惑還沒斷,塵沙跟無明還沒有斷,所以說三界內見思煩惱還未斷塵沙無明,以煩惱生死,二皆有餘,二皆有餘,以煩惱生死二種都還有剩變易的生死,塵沙跟無明都還有剩,所以叫做方便有餘。【依天台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九人就是要多一個九種人,九種人,注意聽!哪九種人?哪九種人?底下,【藏教二乘】藏教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人。】兩種,這樣兩種人,生此土,方便有餘土,就是有九種人要往生的地方,在藏教來講是聲聞跟緣覺,【通教三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別教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個字印錯,這「位」是不對,「位」不對,要畫掉,十住、十行、十回向(新版已更正)。(已更正)【圓教十信位。】十信位還沒有證到法身的果報,圓教的十信位就是別教的三賢位,那麼這個藏、通、別、圓有的人還搞不清楚,天台宗是我們佛門八大宗派其中一宗,講四化儀,四化法,講五時八教,所以這個四化儀跟四化法就在講藏、通、別、圓,藏教單單講就是小乘的教,我現在將這四個字解釋,因為這大藏經太多,智者大師將這個經典的高低分成小乘的,藏教,通、別、圓教,那麼我現在慢慢、慢慢地解釋,藏教就是全在講二乘法,全都是講《四阿含經》,修無常、三法印,二乘,通就是通小乘也通大乘,就是一個橋樑,簡單講佛在世的時候,佛成道的時候,先度這些小乘,先度這些凡夫,他修、修……,修到一個程度,啊!你夠資格修這個大乘,所以這個通就是一條橋,就是從小乘的要進入通到大乘的路,所以叫做通教,簡單講通的意思就是通小乘跟通大乘,簡單講就是小乘根機夠要通到大乘,這叫做通,這根機漸漸、漸漸成熟,大乘的根機,別教,別就是別於二乘,單談大乘教,實教,菩薩,別教就是別於小乘,他專講大乘,於小乘不同,這叫做別教,別教專講大乘法,這大乘,別教,到最後佛要入涅槃,講這個《法華》《涅槃》,講圓教,圓滿教,這圓滿教講無量無邊的世界,像《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楞嚴經》,都有講到圓教的道理,所以說圓教就是說一真一切真,初發心即是佛,初住菩薩見到法身與佛沒有什麼兩樣,簡單講就是說這個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他就是人,但是他的力量比較不夠,圓教的初住菩薩見法身,等於佛一樣,等於說這個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你不可以說他不是人,只是他的能力不夠,所以一初發心即入佛地就是圓教的思想,圓教的思想,這慢慢教導諸位,所以圓教的十信位,這樣諸位有九種人就是藏教一、二,通教三,一、二、三,五種,別教三賢,一、二、三,就八,圓教十信位,對不對?九種人,【皆斷見思煩惱故。】【

○若約淨土。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極樂同居。】意思是說剛才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娑婆世界,我們現在講的是極樂世界,若就淨土極樂世界來講,你只要離開娑婆世界,娑婆的三界,把筆拿起來,不出極樂淨土,不出就是不離,你就不會離開極樂世界同居士。【極樂此土。純是大乘菩薩。經中雖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此皆大乘阿羅漢。非是定性聲聞。】把筆拿起來,定心聲聞,這定性聲聞就是固定,固定做聲聞,不回小向大,不回小向大,不回小乘,向大乘,這個叫做定性聲聞,不是不定性聲聞,意思是說他是聲聞要變成定性就是說,他就是聲聞,小乘的,不回小向大,所以說我們只要出離這個娑婆三界,不出極樂同居,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極樂此土都是大乘的菩薩,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但這都是大乘的阿羅漢,不是不要回向的那些定性聲聞,就是說沒有發菩提心的,所謂定性聲聞就是不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不要回小乘向大乘的來修行。【以其但斷見思惑。未斷塵沙無明。】因為但斷見思惑,還沒有斷這個塵沙無明。【故名方便有餘耳。】底下: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者。此約功行。】他用功的程度,【見思任運先落者。】就是見思惑自然就斷叫做任運,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斷,自然地斷掉見思。【此約斷惑。此節意義。極關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淨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斷惑。】當然能夠斷惑是最好,不要求斷惑就是說讓你有一個保障,你臨命終不用斷惑只要伏惑就好,伏惑就是拿一塊大石頭將草壓住,拿一塊大石頭將這個草壓住,這草就長不出來,所以說不要求斷惑。【持至事一心不亂之時。】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見思二惑。任運(自然之義)先落(斷也)。即水到渠成。】就像一棵樹木你一直栽培,一直澆水,一直施肥,到有一天水果成熟,成熟就掉下來了,成熟就掉下來。在座諸位!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今天我們若要在臨命終僥倖要往生極樂世界,這不可能,要記住喔!即使是張善和他殺牛、殺雞、殺鴨,臨命終遇到出家人,他又有遇到瑞相往生,張善和是一種示現的菩薩,是上輩子不曉得做多大的善事,這輩子他不曉得修行,被迷了,所以我不敢來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會怕,就是怕下輩子也是殺豬的,我就慘了,下輩子出世不一定會穿這個,對不對?沒有這種紅色可穿,跑去殺豬、殺鱔魚,真的,所以修行不可以停,我們今天若想說我今天用功,就是百年之後臨命終剎那間最強的力量,就是在那個時候在運用,【瓜熟蒂落。】這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沒有結婚的人若聽到佛法又再走結婚的路,很可惜,若還沒有結婚的人你聽到這個佛法,知道修持的法門,要結婚以前你先問看看,先打聽看看,看結婚好不好,若打聽之後十個裡面九對告訴你不好,剎車就稍微踩一下,不要一直滑下去,真的,稍微踩一下,不要……,徒弟寫信給我:師父!我沒有辦法,我明明知道這個感情這個是為火坑,但是我很樂意跳下去,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沒救,沒救,這叫做甜蜜的負擔,神經病,哪有這個道理的,沒聽到佛法迷迷糊糊跑去結婚,聽到佛法還去走結婚的路,啊!可憐!自己一個吃飽全家飽,就是這樣,我肚子飽全家飽,難道不是,若有結過婚的沒關係,有結過婚的反而好修行,結過婚的,若回去太太違逆我們,師父講的世間痛苦,下輩子不娶你了,現在丈夫揍我們,師父講得對,世間痛苦,要去極樂世界了,還有一處可以依靠,所以結婚也是比較好修行,逆境多比較會覺悟,所以嫁人可能也不錯,不然你嫁看看,這樣可以觀想,都可以觀想,總而言之就是出家比較好修行,簡單講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可以橫超娑婆同居穢土。而生極樂方便淨土也。

如何是事一心不亂。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純一。】在座諸位!什麼叫做精進佛七呢?精進佛七是什麼意思?精就是純,進就是不退,純粹念佛七天叫做精進,不打其他的妄想,精就是純,純就是進來一直念佛,《彌陀經》,贊佛、念佛、大回向,純,所以說念佛的事相,一就是純一,【亂為雜亂。令依事相法門。以能念之心。專念所念之佛。心口相應。非同口念。】就是不只是只有這張嘴在念而已。【而心不念。】繫念,一心一意去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繫念。】不是說像心在念,但是心又不統一。【六字分明。】這六字分明,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無間。名為事一心。】所以從早上睡醒一直念到晚上沒有打妄想,叫做事一心不亂,我們眾生沒辦法,我們眾生哪有辦法,難道不是這樣。【一心是功用純熟。不亂即三昧成就。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不亂即正定。亦即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正定,正確的定,什麼叫正定呢?定中有慧名為正定,定中有智慧,不是坐在那裡傻裡傻氣的,坐在那裡頭腦都不想,這個不是正定,不是正定,不是正定。前面是講事一心不亂,底下:

【解】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我們若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破這個無明的一品,破這個無明的一品,這個天台宗的無明分作四十一品,這個天台宗講的無明分作四十一品,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四十位,跟等覺,豁破就是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這是天台宗的思想,禪宗不是這種思想,禪宗認為數量一就是二的開始,二就是三的開始,無明不可以分四十一品,無明它是根本無明,斷就是頭斷,人一定要死,斷根本無明當下見到佛性,沒有分數量的一、二、三,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絕對,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本性的東西不可以讓你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這樣你要斷到民國幾年,你要斷多久你才斷得完,有一就是二,一是數目的開始不是結束,絕對的東西當下進入這個斷掉這個根本無明,什麼惑都沒有,即見佛性,直入佛的本懷,所以天台宗他的思想他有他的看法,至於我支持禪宗的思想,因為我們人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你要把分成幾品來講這變成是一種對立性的東西,變成我們的無明可以分割,我們的無明可以分割,所以說天台宗也有他很了不起的優點,我們必須要研究看看,禪宗是怎樣談,所以人家說:請問法師!請問師父!六祖證到什麼果位?我說:你頭腦不清楚,六祖他是頓悟,頓悟就沒有階位,他沒有什麼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頓教就是沒有階位叫做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這是華嚴宗,就是賢首他分的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這個頓就是沒有階位叫做頓嘛!哪有說六祖證到什麼果位,初果、二果、三果,或是說廣欽老和尚證到什麼果位,一悟即入佛地,證什麼果,搞不清楚,你在研究什麼經教你都搞不清楚,禪宗沒有階位的,知道嗎?不要問人家被當笑話,廣欽老和尚證到幾果,神經有問題,禪宗一入就是到佛要證到什麼,經教搞不清楚,我是支持禪宗的,我是支持禪宗的這種思想,根本無明一斷,無明如果可以分割,一就是數目的開始,可以分成四十一品,也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品,對不對?但是因為他有他的教理在,他有他偉大的地方我們也要去研究,才知道智者大師他行,行在什麼地方,我們這不是誹謗,是說八大宗派他的思想不同,我們一定要徹徹底底去了解,豁破無明一分,法身就顯一分出來,乃至四十一品的無明破掉,佛性就……,我們這清淨的本性就顯現出來,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也分證,分證就是沾了一點邊,沾了一點邊,分證,沾到這個的氣息,意思是說生這個實報莊嚴淨土,漸漸,分證就是漸漸接近,證到這個常寂光淨土,究竟的覺。

【講】此明實報莊嚴土之相。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全性起修。稱性所感。真實果報。色心自在。】全性,實報無障礙淨土,實報莊嚴土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全性起修,所謂全性起修就是本性當下,本性當下就是在修,所修就是會歸我們的本性,叫做全性起修,就是簡單用本性在修行,用本性在長養聖胎,稱性所感,依照我們本性所感應的真實的果報,我們本性,用這個清淨的本性去修持,所以感應這個清淨的色身,色跟心法,微細的色法,清淨的心變成自在,簡單講我們今天就是用貪、嗔、痴去造業,去造成這個色身,諸佛、諸大菩薩就是用他的願力,慈悲,用他清淨的三業,般若的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色身自在得到這個色身,就是得到這清淨的果報,我們是用身、口、意三業去造業,而產生我們今天痛苦的果報,所以人家諸佛、諸大菩薩是用無量的願力,無量的清淨,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悲心,無量的慈來普度眾生,所以得到的果報是這樣,色身自在,【身土互現。】色身因為是用本性顯現出來,這個四土也是用本性顯現出來,所以身跟土就可以互相顯現。【身能現土。】土能現身,所以身土互現。【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土能現身,什麼叫做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佛的一根毛,佛的一根毛,在座諸位!佛的一根毛,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無量清淨的三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說佛祖他的能力有多高呢?有多了不起呢?只要佛祖一根毛,這麼微細的東西,無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包容在裡面,這意思就是說佛已經證悟到本性,開悟我們的佛性,我們佛性本身當下就是一切清淨的心,一切清淨的心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所以我們的本性用一點可以包含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這個頭腦,我們頭腦裡面的智慧一點點,芥而納須彌,芥子納須彌,我們一點點,我們用意識來解釋,我們頭蓋骨一點點而已,我們的腦髓也一點點而已,我們頭腦的神經也一點點而已,但是我們一個人頭腦一點點,從小讀書、讀書,噢!讀這麼多書,都記在我們頭腦裡面,都記在頭腦裡面,藏經看二、三遍,大藏經三百本,《中華大藏經》,把它記在頭腦,記在頭腦,頭腦也沒有脹大也沒有減少,我們的意識就有這種能力,叫做芥子納須彌,我們這個本性比我們這意識還厲害,本性若證悟之後,包括每一個細胞它都含有無量的智慧在,因為他是唯心所造,所以這色身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就是這個色身,清淨的心就是他的本性,本性就是這個色身,他所站的地上就是他本性所顯現出來的四土,四土就是他本性的東西,所以三身四土互用,因為全修在性,全性即修,所以他有得到真實的果報,他有得到真實的果報,因此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說在微塵一點點裡面的本性,因為他一根毛,他的毛就是本性所顯現的,這一點就是包括全部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因為他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簡單講我們這個頭腦也會顯現,但是用這頭腦來解釋這是很不得已的,因為我們這個頭腦若來解釋是說我們有思想,我們會想很多事情,它有這種擴張性,但是它是無形相,它無法容納,無法容納,但是佛祖不同,佛祖他在母胎裡面他就會說法,為什麼呢?他所有都是本性,本性無大無小,他是絕對的,因為我們今天是有我執跟法執,因為我執跟法執的業障遮住,所以我們看到就是有這個我,有一個桌子,有一個山河大地,對我們意識都打開的人,色身都從本性顯現出來的人,每一個時空的交會點都是我們的本性,但是因為時空的交會點,這是因為在不得已眾生意識的觀念裡面,所以用錯誤的坐標去描寫,去描寫一點的感覺,因為照理是沒有點也沒有三千大千世界,因為我們講到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就覺得它很大,是因為過去我們就執著,到今天我們一直無法擴張我們的思想,這個本性符合無量的虛空,我們若講到一點,小點,我們就覺得這很小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意識的慣性意識所產生的一種意識的觀念,見到本性的人不會這樣,見到本性的人他是絕對,你要講它多小都沒關係,多小是你在講的,本性,要講它多大,大而無邊,小而無內,本性是什麼東西?小是小到沒有裡面,大,大到比虛空還大,無邊,到底本性是什麼東西?但是因為我們人生活在束縛的環境裡面,所以一聽到虛空,噢!好像我們的本性很大、很大,都用這種觀念,錯誤,本性很大不會離開我們的心,既然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充滿在宇宙裡面,這個宇宙當中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因為感覺大,是凡夫感覺大,若佛祖它就在他的掌中,都不來不去的東西,不增不減的東西,都不能離開他的本性的東西,所以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一根毛現無量清淨的世界。【土能現身。】土能現身,土能現身。【於微塵里轉大*輪。】在微塵裡面轉大法界,為什麼?微塵就是他的本性,本性裡面就是有無量的色法,色、聲、味法,所以在微塵晤面轉大*輪,意思就是說自性有無量的神通力,自性有無量的神通力,但是用科學,還是用數學的觀念來講,就是說坐標軸裡面這個零點是因為我們人定的,我們人定的,我們人定的時候,所以我們人有讀過數學的觀念,從小就教我們數學的坐標軸,我們坐標軸定這個零,定這個零,它就是零,所以我們在演算這個數學都是從這個零點,X軸、Y軸跟Z軸,但是他沒想到我們人的思想不能用零點來定,我們人的思想不能用零點來定,意思就是說,這個零點本身可以重複的作用,本性有很大的能力,本性不能用零點,假設說這個坐標軸的零點它能夠連續地作用,他產生無量的智慧,你說這個零點在哪裡,因為我們畫的這個十字,這個零點是固定的東西,它是用數目去綁死的東西,這個零點不能擴張,不能縮小,如果說把零點擴張,對不對?他就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把這個胸量擴張,因為我們人有執著,所以要定這個是零點,因為我們人有我執,所以以我為中心,佛祖不同,他將他的心發展像虛空般,所以就像這個零點,永無止盡的零點,所有的坐標對立統統包括在胸量裡面,意思就是說當你摸一個零的時候,你東看,這個零就變成西,當你摸一個零的時候,再西看,它就變成東,當你摸一個零點,南看,就變成北,你跑到北邊看,它就變成南,意思就是說只要有定位都是對立的東西,這樣知道嗎?當你破除這個定位的時候,因為我們人講的是心,不是這個零點的數目字,所以這零點一擴大,擴大時它就無邊,沒有正,也沒有負,也沒有高,也沒有低,所有的對立統統除掉,所有的對立統統除掉的時候,他就進入絕對的狀態,你定在哪裡都不對,不能讓你定位,不能讓你定位就是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聽不懂,聽不懂沒關係,聽不懂沒關係,慢慢來,慢慢來,不要再講太多,講太多下次不來了,講了沒人聽,慘了,我看大家兩眼無神,無神。於微塵裡面轉大*輪。【稱性莊嚴。無障無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游居。必由全性起修。而至理一心不亂。豁然大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方生此土。】這是天台宗的講法。【乃至破四十一品無明。】好!這個四十一品無明是圓教的,意思是說什麼叫做四十一品無明呢?圓教,圓教將這個無明安排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覺,所以每一品就有一個無明,因此總共四十一個階位有四十一品無明,別教不是這樣,藏、通、別、圓的別,別教是十二品,圓教是四十二品,最後一品當然斷就是成佛,別教十二品無明,圓教四十二品無明,這個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的。【位居等覺。】在等覺菩薩,讚賞菩薩就等於佛祖一樣。【亦屬此土。位位皆得分證。】第一位就去掉一分的無明見到一分的法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

【如何是理一心不亂。理者。淨宗之理性。即達理念佛。稱性念佛是也。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簡單講就是禪宗講的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我們的佛,【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也沒有。【能所雙亡。心佛一致。】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心,也沒有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要是問年紀大的阿婆,她就會說: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聽不懂,乾脆講個故事比較快。阿婆她來這裡等故事,等不到又回去,她來這裡等很久,都等不到故事,等不到故事,要提高高雄佛教水準不能顧慮這麼多,所以說能所雙亡。心佛一致。【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所有的念不住,就是無所住,不落無念,無念就是頑空,不落入這個頑空。【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清清楚楚叫做靈靈不昧,清清楚楚,【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無念而念。念即無念。唯是一心。寂然不動。是之謂理一心不亂也。】清清楚楚。底下:

【解】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無明斷盡,我們這個別教是十二品無明,現在講圓教,圓教講四十二的無明,無明斷、斷、斷……,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究竟寂光。

【講】此明常寂光淨土之相。常寂光土。即如來所證三德秘藏。】三德密藏,底下,【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常即法身德。】法身是無相,無相就是常,【法身常住不遷故。】所以佛教會搞不清楚就是在這個地方,現在你若告訴他:噢!這個常寂光淨土這個常就是永恆,他就把一個永恆當作觀念化的觀念,永遠就是不會死,永遠就是不變,完了,所以法師不好講就是這樣,因為這死在文字裡面,因為他要解釋他的本性,所以他要講常,如果他若常,他就不能隨緣不變,我問你,假使這個本性常的話,就永遠常常在那裡,也不能示現來度眾生,如果這本性是常來講,我們要如何從煩惱來改變呢?所以本性也是無常法,本性也是無常,為什麼呢?你今天煩惱我可以轉成智慧,我今天有這個惡業,我轉成淨業,但是你說本性是無常法,那這樣跟凡夫不是凡夫不是不同,無常啊!也是六道輪迴,所以說《大般涅槃經》裡面說,不悟常與無常,學佛的困難不能徹悟本性的東西,眾生就是你若跟他講一個常,本性是常,他就想:噢!是一個死板的,永遠這樣子,不是,記住!本性有大用,本性有妙用,本性有清淨的妙用,每一個妙用就是無相,當下它是本性,本性有無量的妙用,所以說本性非常非無常,你若說常,它就永遠不變,你若說無常,又是凡夫法,如果你說這個佛性是常來講,那麼他如何將煩惱轉菩提呢?對不對?煩惱轉菩提是不是無常?會轉的東西,難道不是這樣,所以要講到無常,但是你可以說它是無常,不可以這樣講,因為它若無常來講變成六道輪迴的凡夫法,所以說佛教不是斷見,所以這經典不知死多少人,這個註解不曉得死多少人,為什麼?他不了解本性的東西,當下是無相,當下是清淨,當下是常的東西,但是他又不了解無常的法,所以本性是非常非無常,若常者就是外道,天然的外道,若無常就是眾生,凡夫法,回去慢慢想,用想的還很困難,因為用想就是意識心,我若要告訴你,我只能講到這樣,我只能告訴你本性的東西就是這種東西,簡單講就是說本性的東西就是說,無證就是證,無任何的證,離一切法即是佛法,若有人告訴你他是成佛,那個就不是佛,若有人告訴你他證到果位,那個就沒證,因為他心有念就不是證,不是我們的本性,這不是佛法,若有人告訴你那個有很大的神通,那個就有問題,本性的妙用自有神通,不是修來的,本性不用讓你修,本性具足妙用,他就是有神通,所以佛教沒有在講神通,佛教沒有在講神通,成熟的時候他自然就會顯現出來,所以佛他為什麼一直禁止講神通,你講神通有時候眾生會追求錯誤,會跑去追求神通,知道嗎?你只要證悟到我們的本性神通自然顯現出來,就像一面鏡子你把它擦乾淨它自然就會鑒照,它自然就會照天照地,你都不用去管它,所以從無開始,從無開始,從無開始。過去有一個法師,一個法師,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他修這個無相法,他通達了本性,附近一個道士,算是外道的,他就呼天喚地,因為信徒都跑到高僧大德這裡來,就打他,人家所謂的鬥法,他修這個空,無所著的東西,這個外道一直跟他拼,他就施展所有的本事,颳風下雨,風火,地震,呼天喚雨,一直跟他拼,用有相的東西一直跟他拼,那些徒弟大家都嚇到,高僧大德旁邊的徒弟,啊!師父!他這樣搞,我們怎麼辦?颳風下雨,風雨交加,高僧大德坐著都沒有感覺,到後來他已經有搞到沒有了,他所有的辦法都用完了,現在有人問師父:師父!奇怪!外道每樣都搞完了,你到底是用什麼贏他,你怎麼都沒有動也沒有反抗。我就是什麼也沒有,才用不完,我隨他,有一定會用完,我沒有就用不完。噢!就是這樣用不完,無就用不完你聽得懂?這句話你有沒有覺悟,人家要搞你你就一直讓他搞,搞久了就沒輒了,你聽得懂嗎?他所有的東西展現出來,展現他就沒花招了,到後來無的人贏,你聽得懂嗎?他說:我就是沒有,我無就用不完,若有就一定要用到完。真的。人家說道士贏不了和尚就是這樣,道士他「有」,出家人「無」,(眾鼓掌)所以有的就贏不過無的,人家誹謗不要理他,他就搞,搞久了……,從有辦法,不為所動,搞到後來他就沒有花招,這樣聽得懂嗎?你不要理他他就沒辦法,他沒有花招可搞了,對不對?我們沒有花招,無所著,招數最多,招數最多,為什麼?具足一切法,這故事回去慢慢去參,你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我現在是講這個常字,諸位!不要誤會,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變不遷故。【寂即解脫德。一切塵勞永寂故。】一切塵勞永寂,永寂,【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離一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三德不離一心。【複本心源。究竟清淨。是證常寂光淨土。

若無明斷盡者。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生就是剛出來,緣起,住就是停一段時間,異就是變化,滅就是無,所以這個生住異滅,這【四相。悉皆斷盡。】全都斷盡。【如《起信論》云:破和合識相。】破這個和合識就是染淨,這《起信論》裡面講一心開二門嘛!染淨和合,染淨和合,破這個各合識,當然我了解這個《大乘起信論》矛盾的地方,諸位!你不了解,我今天只能方便對你解釋,因為《大乘起信論》講的道理是錯的,講這個道理是不對,佛性,自性清淨的東西,這污染是絕對不能放在和合的,本性和合的,比如說佛祖修行,修、修……,修到後來成佛,成佛之後又變眾生,眾生又成佛,成佛又變眾生,這樣就跟凡夫沒什麼不同,所以《楞嚴經》講的才對,這《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問題很大,本性它是實在的,清淨的自性,污染的東西你不能碰觸,為什麼?虛妄的東西,它是一種影像的東西,影像,是因為本性迷了,影像的東西,既然影像的東西就是假的,假的怎麼跟本性合在一起,這絕對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所以《起信論》的思想須要再商討,那麼這個地方只有這樣對你們解釋,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則是上上實報。即實報土上上品也。究竟寂光者。即至究竟位。而證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餘涅槃。常寂光淨土也。往生四相講竟。】意思是說我們若滅掉這個相續心,法身就出來,就是上上實報,就是實報土上上品,究竟寂光者,就是到這個究竟位,而證到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餘涅槃,常寂光淨土也,所以我們今天我們若是有正知正見的人,我們就不會東奔西跑,闖什麼,你告訴他闖什麼,你在追求什麼?追求,噢!師父有神通,啊!這個神通很大,跟隨他修行,這個師父,噢!咒念下去,噢!是怎樣又怎樣,人家說:慧律法師你有沒有通?我說:有啊!我也是有通,怎麼沒有通。他說:你是什麼通?脖子餓就吃飯,累了就去睡,這也是通,對不對?你若跟那個法師每樣都有,怎樣靈驗,看到什麼光,他是什麼神通,他是知道什麼,他就是有辦法,他怎樣為你觀想,怎樣為你灌頂,慧律法師!你有嗎?我沒有,我全都沒有,我每樣都沒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照祖師講的解釋得對,不要解釋錯了,我,我全都沒有,無用不完,你聽得懂嗎?有用得完,我都沒有,慧律法師你有什麼神通?沒有,你有幫人加持嗎?沒有,難道不是這樣,慧律法師!你來為我加持,我這隻手痠成這樣,我這隻手痠成這樣,幾十年都不會好,幫我摸一下,摸,我們沒有這一招,若摸一下就好,我這隻手,左手也在痠,不然你幫我摸一下,一個人一種業,你也好了,痠就吃藥,看醫生,你將這個佛法當作什麼,將佛法當作什麼,當作像世間人神通廣大的活神仙,來這裡咒念一念,哪有這種事情,佛教不是這樣,佛教是在修我們的心,要明心見性的,對不對?有這種業你當然要還,你有佛法的時候,什麼為你改運的這些江湖術士,怎麼騙得過你,對不對?我今天我慧律法師有災難,我拿八千塊,我拿八千塊讓你改運,我問你,若這樣八千塊有辦法改運,改運是不見了還是……,後面還是要受報,這樣佛祖不就要自打嘴巴,你每次遇到逆境的時候,來,用八千塊,鈴……,八千,OK!還得了,你上輩子造什麼惡業你都不用受報,有這種道理?用錢可以解決你的惡業,只有一種可以解決我們的惡業,求懺悔,求懺悔也不一定解決惡業,要頓悟自性,你今天你求懺悔的時候,我講給你聽,求懺悔不一定能解決事情,師父!你不是常常叫我們要求懺悔,你是不是常常叫我們要拜懺,我現在講給你聽,我今天殺死人,殺死他父親跟母親,殺死他父親跟母親,我求懺悔,我殺死他父親、母親,不好,對不對?我求懺悔,求懺悔是我,我現在在佛祖前拜,換我問你,對方要原諒你嗎?要嗎?不要,不要,你求懺悔你照樣沒用,照樣要報應,聽得懂嗎?學佛要學得比較有頭腦,不是說你造一切惡業,我前面拜佛拜一拜,啊!我家發生火災,我兒子被水溺死,哎呀!前幾天我公公被車子撞死,一年死三、四個,我拜佛拜這麼久沒效,開玩笑,你拜佛下去,這些冤業就原諒你,有這樣嗎?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佛法是講智慧的學問,不是說你今天你來拜佛,你拜佛是你個人求懺悔,你已經不造惡業了,對不對?但是人家對你的恨是不是還懷恨,他不原諒你,你怎麼求懺悔都沒有用,照樣要報應,難道不是這樣,我今天痛苦所以趕快討,臨命終你不要來討倒是真的,臨命終慈悲,放我一馬,難道不是這樣,你現在讓我腹瀉沒關係,讓我頭痛沒關係,讓我嘔吐也沒關係,臨命終你可要保佑,這三八業障的兄弟,臨命終你可不要來找我,臨命終來找我我穩死的,慘了,求懺悔就是……是我個人的,減輕我的惡業,可以解決因果,不能解決因果,不可能,還不一定,看你造的罪,你若在佛祖面前求懺悔,上輩子你有剁他一隻手臂,現在這冤親債主來,啊!你有在求懺悔了,你上輩子剁我一隻手臂,我原諒你,對不對?這樣就沒惡業了,這冤親債主就不會捉弄你,不會讓你生病,上輩子剁人家一隻手臂,你這輩子拿筷子拿不穩,拿筷子拿不穩,你剁斷人家一隻手臂,突然間好了,所以拜佛拜到會好就是說這鬼躲在你這隻手,對不對?你每天在拜,好,原諒你,咦!明天馬上……,OK!OK!你聽過人家拜佛拜到感應嗎?那就是冤親債主原諒你了,這樣知道嗎?冤親債主原諒你了,你的手OK了,手OK了,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說那些江湖術士或是說專門在為人改運的,他多會改,對不對?學佛的人智慧一級棒(日語),我們學佛的人頭腦是最棒的,騙不了我們,學佛就是有一點好處就是說誰都騙不了我們,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我的頭腦不錯,你就知道佛祖的頭腦多好,就是這樣,難道不是這樣。(眾鼓掌)

【解】不退有四義,是從這個地方講嗎?對吧!【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講】此明不退四義。】四種意義。【本來只有三不退。今加畢竟不退。故成四義。特顯佛號功德。念佛功德。二皆不可思議也。

一念不退者。念念流入如來果海。】如來果海的意思是說成佛是我們究竟的果,因為他以這個海表示無量的智慧,無盡的神通,無量的力量、功德,所以如來的果海表示蘊藏很多的神通、智慧、功德,都集中在最後的這個境界,所以說念念流入如來的果海。【已破無明。已顯佛性。用中道觀智。破一品根本無明。顯一分三德佛性。】三德佛性,把筆拿起來,底下,A:【正因佛性】A【。】的旁邊寫個:A,底下最下面一個字:了因佛性旁邊寫個:B,左邊緣因佛性旁邊寫個:C,這個叫做三因佛性,什麼叫做三因佛性呢?正因佛性簡單講就是每一個人全都有這個本性,清淨的本性,清淨的佛性,我們現在發一個菩提心,正確的菩提心,不是為了品,也不是為了利,也不是為了一切其他的攀緣,我們一發心就是正確的,完全是為了自利利他,所以這個叫做正因佛性,就是說我們正確的本性發心,所以說【理心發。】理心發,【顯法身德。】理心發就是我們本性清淨的理體,我們現在發一個菩提心正確去修持,顯出這個法身出來。【了因佛性】B【。】在「了因」的旁邊寫兩個字:觀照,還要再加一個字:力,力量的「力」。了因佛性就是說你雖然發這個理心的這個正因的佛性,但是你若沒有觀照的力量,你沒辦法,所以他必須要有觀照的力量,所以叫做了因佛性,簡單講就是觀照,有因地的修持,【慧心發。顯般若德。】智慧的心發起來,顯這個般若德,因為他有觀照的力量。【緣因佛性】C【。】寫四個字,就是隨緣自在,隨緣自在,這個叫做三因佛性,叫做緣因佛性。【善心發。顯解脫德。】我們在一切緣起性空當中發起這個善心,隨著這個緣解脫得到自在,這叫做顯這個解脫德,【是謂圓發三心。】圓發三心就是理心、慧心、善心,是謂圓發三心,正因的佛性就是理心,了因佛性就是慧心,緣因佛性就是善心,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同時發這三心,這三個心是無次第,沒有次第,無次第,一發下去三個心同時具足叫做【圓證三德。】圓證三德,【開佛知見。徑生實報上上品。】到這個實報莊嚴土,上上品,那麼已經接近【分證常寂光土。

【解】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行不退就是見思惑已經斷,塵沙惑,塵沙,這個見惑惑就是二乘在斷的,塵沙是菩薩在斷的,塵沙惑已經破,那麼他就生這個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進趨極果。

【講】二行不退者。度生之行】叫做度眾生,這種的菩薩行【精進。不退墮二乘地也。】聲聞跟緣覺。【見思我執之惑既落。而塵沙法執之惑亦破。】意思是說我執跟法執都有破。【塵沙二字。從喻立名。此惑】塵沙惑,這個惑,【能障化道。】把筆拿起來,化道就是障礙度化眾生,簡單講塵沙惑就是說他對著這麼多不同根機的眾生,這麼多眾生所須要的法他不能完全了解,就像無量無邊微細的塵沙那麼多的執他還沒有破,他就沒有那個能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說塵沙惑是對度眾生而言的,這阿羅漢斷掉這個我執,他有這個我空的功夫,但是他要來度眾生,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無量無邊,他遇到根機不同,他要說什麼法也不同,他須要什麼也都不同,所以困難,塵沙惑意思就是說,這種塵沙惑就是說因為眾生太多,所以他覺得很迷茫,能障化道,化道就是度化眾生,會障礙他度化眾生,【化道多故。】因為他度化眾生太多,【如塵若沙。須修假觀。】把筆拿起來,假觀就是有,有觀,因為眾生確確實實有,阿羅漢是修這個空觀,破這個我執,進入這個涅槃,佛祖說這樣不可以,不可以退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道,你要從空出假,你不可以跑到涅槃坑裡面,你自己證到阿羅漢果了要回小向大,要回心來做菩薩,所以因為眾生太多,如塵若沙,如塵若沙就是眾生太多,無量無邊,所以須要修假觀,修假觀就是說,噢!眾生他確確實實有存在,你要不怕辛苦,那麼在緣起法裡面度眾生,隨緣化度,再辛苦你也不能退失菩提心,所以須要修這個假觀。【此惑可破。】這個惑可以破,【見思既落。】見思惑既然落下來,就是斷,【即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方便有餘土,【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涉就是涉,干涉,干涉,涉俗利生就必須要跟眾生打轉周旋,所以有很多這個小乘的發一個菩提心度眾生,差不多大家都退道心了,過去有一個人在山上修行,在茅蓬裡面修二十年,修得非常地好,在山上都沒有煩惱,早上起來就聽到樹木上面的蟬、蟲、小鳥在叫,晚上自己一個人打坐,坐禪,看經典,修二十年,他自己認為他因緣已到了,應該要下山度眾生,結果他下山度眾生的時候,因為他二十年不曾接觸到眾生,他都修苦行,下山,語言不靈活,這樣講也不對,那樣講也不對,雖然他本身很有修行而言,但是他沒有這種功夫,沒有智慧世間的語言、智慧、辯才,不能修包在這個美好的語言、詞句,有,假有的東西他沒有具足這個條件,假有就是要學問,辯才,知道眾生他須要什麼,假有你都要學,簡單講做一個法師,像今天而言除非你開悟,明心見性,不然天文、地理、心理、化學、女眾、男眾,你全都要了解他的心理,包括一切醫學,多少都要涉獵,哲學你都要懂,這就是假有必須要具足的條件,所以這個法師下山講經之後,他一直講,聽眾一直跑,一直講,一直跑,沒有人要聽,雖然他自己很有修持,沒有人要聽,後來他一邊講一邊生氣,我用生命在講,沒有人要聽,就跟佛祖講:佛祖!對不起!從今以後我絕對不度眾生,我生生世世我看到眾生就討厭,我用生命講經給眾生聽,眾生不聽,再到山上躲起來。又上山,晚上睡覺,菩薩,菩薩現身,說:這樣而已就退道心,要如何當菩薩,你不是發一個大心要講經。所以說這種事情沒那麼簡單,要度眾生真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大家都要躲在山上,有一個人來問師父,說:請問師父!要如何才會沒是非?很簡單,兩種人絕對沒是非,第一避居深山林中,自己種菜,拉屎自己挖洞掩埋,自己煮飯,自己砍柴,都沒有人認識你,都沒有人認識你,在山上,沒是非,這第一點絕對沒是非,第二大開悟的人沒是非,你怎麼搞他,他都沒有感覺,你怎麼搞,就像人家假懷孕來誹謗佛祖這樣,佛祖一點感覺也沒有,他沒感覺這有什麼,他大徹大悟,他的心中已經是大慈悲、平等,他怎麼會跟眾生計較這些,用不實在的證據要害佛祖,佛祖沒感覺,人家提婆達多滾一塊石頭要把他壓死,佛祖也不要報仇,只有大徹大悟的人沒是非,兩種人沒有是非,第一就是躲在深山林中,像凡夫般,沒有人知道;第二就是要像佛祖這樣,沒是非不是別人沒是非,是他的心中沒有是非,他的心沒是非,別人也都誹謗佛祖,那是佛祖過去的業,也是眾生的福報不夠,才會誹謗佛祖,兩種,所以你若在人群當中要能沒有是非的,那怎麼有可能,一百個當中有八十個,八十個說:慧律法師!你講的不錯。唉!我們攬鏡自照,就覺得很安慰了,現在我都不敢要求一百個中有八十個,六十就好,六十,我們若在講經,十個,十個裡面有六個講:噢!法師!你講得很不錯。噢!我們就精神又來了。法師!你講那個爛死了。那時候就要托著下巴,自己觀想,不然就到山上,躲起來。所以這個從空出假是很困難的東西,記住!這個「假」的旁邊你寫幾個字,包括萬有之法,所有一切法你都要學,工藝、哲學、心理、醫學,眾生所懂的你全都要懂,眾生所有須要的你全都要懂,假有就是這麼困難,這麼困難,所以菩薩根本就不可能做,對不對?不可能做,困難,假有,緣起性空是無量法,無量無邊的法你都要學叫做菩薩,涉俗利生,【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故曰進趨極果。】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所以說進趨極果,極果就是佛果。

【解】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我們若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蓮花,進去蓮花苞裡面,永離退緣,永離退緣,永遠離開這個惡緣,會讓我們退道心的緣叫做退緣。

【講】三位不退者。娑婆與極樂不同。此土要破我執。斷見思。證阿羅漢。辟支佛果。已經成聖。不退墮凡夫地。名位不退。彼土則不然。】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不必一定斷惑。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功成。】臨命終念這個十聲就成功。【亦得帶業往生。從此娑婆同居穢土。橫超西方極樂同居淨土。】同居穢土一下子剎那間到極樂世界同居淨土。【於九品蓮華托質。】我們的意識進到蓮花裡面,蓮花的旁邊有一些大菩薩為你說法,為你說法,一天、一天為你說法,到極樂世界下品下生,還比我們世界任何哪一層天都還快樂,任何哪一層天都比不上極樂世界,經典講的百千萬億不及一分,娑婆世界的快樂,天人的快樂、(的)神通,不及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百千萬億分之一,我就是看到這經典,所以我就說就算會死用爬的也要爬去,佛祖講到這樣,我們難不成你木頭般勸告不來,對不對?但是修行要有善緣,要有師父指導,出家若沒有善知識照樣非常困難,真的,非常困難,剃度若沒有善知識,非常困難,所以說人家為什麼要現在家, 身,人家有善知識,在家身若有善知識他知道要如何修行,我們若出家沒善知識茫茫然不知道要走向何方,雖然剃個頭來講,但是就是不知道要如何用功,不知道要如何用功,所以我今天建這個講堂就是因為很感慨,高僧大德有的人寫很多書,要自己看,自己看,一本書放著自己看,看不懂,出家人很想要修行的是很多,不是沒有,是很多,但是這個道場都在念經,趕經懺,這個常住的工作我們不去做又不行,要去做,每天都在趕經懺,這樣枉費我們剃這個頭,所以他就自己很感慨,一方面出家又不能離開常住,一方面又很喜歡聽正法,聽這個淨土法門,這經典又深奧,自己看又看不懂,哇!慘了,很煩惱你知道嗎?剃這個頭是一個頭兩個大,真的,那就很煩惱,所以說修行要兩種條件,第一要善知識,第二要環境,要好的環境,一定要具足這兩個條件才有辦法成就,不然你不可能,你若說他有一個善知識在旁邊,但是他環境很差,三餐都吃不飽,每天趕經懺,念經、念經……,有啊!師父、善知識在旁邊,每天念經沒時間聽經,對不對?沒有那個環境就沒辦法,你雖然有這個環境,建得很好,像皇宮,建這間建得像皇宮,噢!電燈用得這麼好,對不對?沒有師父,沒有師父,你多行,我不相信你看得懂,看得懂,你整本看得懂,不然你舉手,對不對?所以這種東西就是說福德因緣,噢!這佛經實在很厲害,我說這佛祖在講話每句都是一針見血,不可以多也不可以少,福德因緣,你看,佛祖在講話不會遺漏,要有福德,你還要有福報,還要有一些緣,沒有那種緣你也沒辦法,你有福報,沒錯,你今天出家有福報,在家有福報,出世在台北,對不對?要聽個經就要坐這麼遠南下,你有福報沒這個因緣,你有辦法嗎?有這因緣,我家住在高雄,我拚命要來聽經,兒子發燒,女兒腹瀉,婆婆住院,急診,他有這個因緣,他住在高雄最近的,整天就忙那些事,所以說人家佛祖在講話實在很行,真的很行,兩千多年前的聖人,怎麼那麼行誰知道,福德因緣,少一個字都不可以,少一個字都不可以,很厲害,真的,所以說橫超西方極樂同居淨土,於九品蓮華托質,【永離退墮之緣。即圓證三不退。】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此點要注意。華開見佛。以常見佛故。念念求成佛道。證念不退。】念念,每一個念,我們若到極樂世界華開見佛,這個極樂世界有講,這個蓮花,一朵蓮花,一由旬是八十里,有時候六十里,有時候四十里,我們現在簡單講一朵蓮花平均六十里好了,六十里的蓮花到底說……,我們今天這個色身是這樣,六十里差不多多大你知道嗎?多這裡(文殊講堂)到台南四十幾公里,對不對?四十幾公里,從這裡差不多台南再上去是什麼,後壁,新營,六十公里差不多從這裡,高雄直接到新營,這樣直線畫一個圓圈圈,那麼大朵的蓮花,你想想看!那麼大朵蓮花,看要不要往生?就是這樣,最小朵的,這是極樂世界最小朵的,你知道嗎?一由旬是最小朵的,最小朵的,在極樂世界算最差的,下下品的,若阿彌陀佛那朵,哇!比地球還大,比我們地球還大,所以說我們甚至極樂世界我們就具足清淨的光明智慧,到極樂世界就華開見佛,以常見佛故,念念求生佛道,證念不退,證念不退就是我們所講的證到這個念不退。【永離念退緣。】當然他念念就是佛,念念就是三寶嘛!【以常聞法故。樂修大乘之行。證行不退。】樂修就是很願意去修,那個字不能讀作lè,當動詞用的話讀yào,樂修大乘之行,很快樂修大乘之行,證行不退,簡單講就是念念佛,就是證念不退,那麼修大乘行,證行不退,【永離行退緣。以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觀摩薰陶】就是每天都在那裡,每天都在那裡種這個善根,薰陶,【證位不退。永離位退緣。

【解】四畢竟不退。】這是多出來的,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我來解釋一下:第四畢竟不退,就是說種一點善根就永遠不會退,無論你用什麼心,你只有一點善根,念一些阿彌陀佛,也不會退,簡單講就是說我們今天在座諸位,無論你有心、無心,無論你用什麼心來,散心、亂心,對佛教有了解,對佛教不了解,都沒有關係,怎樣?以後都會成佛,哇!這太厲害,太厲害,不論至心,至心就是恭敬心,非常地至誠恭敬心,散心,就是漫不經心,人家在仿佛合個掌,他雖然沒有來聽經照樣會成佛,照樣會成佛,有心,像在座諸位大家都在作筆記,確確實實是真的要來聽佛法的,這是大家有心,無心就是說他不是來聽佛法,他是要來找人的,聽到人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以後也會成佛,這太厲害,你知道嗎?太厲害,就是說不得不成佛,一定要成佛,所以在座諸位!聽到這句就很安慰了,安慰什麼呢?無論多痛苦,多大的委屈,我們走進這個文殊講堂,你看有這個善因緣,將來一定會成佛,這個太好了,太好了,有心也好,無心也好,或解,對佛教有了解嗎?對經典有了解嗎?或是不了解,但彌陀名號,只要你持這個彌陀名號八識田中就有這個善根,有這個善根,只要耳朵聽到,落入八識田中,或者是六方佛的名,六方佛,東、南、西、北、下、上,《彌陀經》裡面六方佛的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只要通過這個耳朵,通過這個耳朵,假使千萬劫後,千萬劫之後,畢竟因斯度脫,究竟能夠因為這樣而解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什麼叫做塗毒鼓呢?這個字我想很久,想很久,塗毒鼓我想很久,這是不是一種毒藥的名稱,我查,查不到,所以我就是自己這樣想,用我自己意思去解釋,可能是這樣,古早,古早,再過去那個古早,有一種毒藥是很毒,這種毒藥你都不用吃到也不用喝到,這種毒藥把它抹在什麼?抹在鼓裡,鼓皮,鼓皮的上面,打下去空氣中是不是有這個毒藥的氣,對不對?遠的也中,中毒,近的也中毒,意思是說在這裡仿佛遠的也入、成就,近的也入、成就,全都進入(成就),它的意思是這樣,這是我個人的淺解,因為講錯要負因果,你知道嗎?我又查不到,所以暫時借我的,暫時用我的意思。塗毒鼓可能是抹在鼓上的一種毒氣,打下去的時候這氣會跑出來,跑出來,遠也中毒,近也中毒,這是我個人的淺見,不知諸位大德你意下如何(眾鼓掌),因為我沒得查這個字,塗毒鼓我沒得查,所以暫時用我的,遠近皆喪,遠的、近的都要死,一定要死,意思是說念佛絕對要成佛,無論他有修沒修,無論吵架也沒關係,你罵他:阿彌陀佛。他有聽到,這樣他也會成佛。所以吵架罵他一句:阿彌陀佛,不但無罪又有功德,以前我拿念珠,人家一直看我,我就對他念:阿彌陀佛。不管他對我們的觀感如何我都不管他。食少金剛,決定不消,吃這個金剛下去,金剛是不壞的東西,這就永遠不消,永遠不消。(塗毒鼓:①謂塗有毒料,使人聞其聲即死之鼓。禪宗以此比喻師家令學人喪心或滅盡貪、嗔、痴之一言一句之機言。《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全豁禪師條(大五一•三二六中):「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北本涅槃經•卷九》)【佛光大辭典】②(雜語)以毒料塗於鼓上,使人聞聲而即死者也。《傳燈錄》曰:「全豁禪師上堂,一僧出禮拜請。師曰: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講】四畢竟不退者。以顯佛號。經名。不可思議功德。不論至心念。】恭敬心念,不論他漫不經心,【散心】就是漫不經心【念。有心念。無心(即不存心也)念。】「無心」就是不是故意的。「即不存心也」,不存在,沒有存心要念佛的,突然聽到的,無心就是不注意念的,像小孩來:阿彌陀佛,師父!阿彌陀佛。這小孩將來也會成佛,真的,所以你們若要教小孩,我教你們最重要的,以後你兒子若在叫媽媽,你就告訴他以後……,妹妹以後你叫的時候要講:媽媽!阿彌陀佛。你教她,聽得懂嗎?從小就教她,媽媽!阿彌陀佛。如果她沒念阿彌陀佛,蘋果不要拿給她吃,叫一聲,來,媽媽!念阿彌陀佛才給你吃,媽媽!阿彌陀佛。這樣拿給她,以後吃什麼,每句都念佛,真的,以後要做什麼,每句都念佛。爸爸!爸爸!阿彌陀佛。我要吃東西,小孩最喜歡吃東西,你拿糖果騙他,他每句都念佛,你說:念一聲一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孩最好騙的,對不對?從小就跟他種這個善根。【或解義。不解義。】是了解,或是不了解。【只要佛名經名。一經歷到耳根。納入八識藏中。】我們的第六意識。【即成善根種子。永遠不壞。假使過千萬劫後。善根成熟。畢竟因斯(念佛名經名)得度。】就是因為「念佛名經名」得度。【如佛世一老人。八萬劫前。因畏虎扒上樹避難。虎過念南無佛一聲(此即無心念佛一聲)。以此善根成熟得度。故曰因斯度脫。】所以我告訴諸位不要瞧不起出家人就是這樣,出家人他有受二百五十條戒,他若破一條戒,五位戒神就不在,受這個比丘戒,一條戒有五位戒神,所以我告訴他出家人再沒修行都遠遠勝過在家人,二百五十條戒律,乘以五,一條戒律五位戒神在保護,我若受比丘戒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戒神,若破一條還有一千二百四十五位在保護,對不對?有那麼會破嗎?二百五十條都破完,很驚人,豈不是得拚命一直搞,亂搞,一條戒就有五位戒神,所以我告訴你出家人再沒修行,在家人不可以誹謗出家人,對不對?最笨的,你覺得他很沒有修行,他現出家相,他比你還厲害,戒神至少比你還多,戒神至少比你還多,他二百五十條戒,他那麼會破,嚇死人,所以我們在家要恭敬三寶,一定要恭敬三寶。若念一句佛,人此善根來出家,所以這齣家人不曉得修多久才能夠剃度,無論他是結過婚才出家,結地婚出家也沒關係,五十歲出家也沒關係,六十歲出家也沒關係,他有這個緣,對不對?但是我告訴各位:出家若沒有這個福德因緣,遇不到善知識跟好的環境,沒辦法,沒辦法,不會成就,等於一棵樹沒有澆水,這是一個人才,沒錯,這棵樹會長得很高,沒有在澆水,沒有陽光,沒有施肥,你多行,沒有那個根,沒有那個緣,你就活不起來。

【下立二喻。】兩種譬喻。【一喻普及。】很普通,每一個眾生都會得利益。【如聞塗毒之鼓。】這個鼓上面抹這個毒,抹這個毒,【遠近聞者。皆要喪命。】要死。【古云:欲撾塗毒鼓。須佩返魂香。】這個提手旁再一個過,我旁邊查好了,我只有寫四個字,查無此字,我整本《康熙字典》翻遍,怎麼找都沒有這個字,你們這裡有沒有當老師的,讀中文系的,知道這個字什麼意思嗎?沒有人知道,上面有沒有,有沒有人當老師的,知道的舉手,這個字我確實不懂,查無此字,我找了多久,怎麼找都沒有這個字,這個字不曉得怎麼解釋也不曉得怎麼注音,你們曾看過這個字?不曾,(撾(撾)zhuā:打,敲打:鞭撾。撾鼓。撾殺。古同「抓」,用指或爪撓。)沒辦法,所以這個字暫時用我的,沒辦法,有邊讀過,無邊就讀中間,沒有就自己編,我們就讀作「guò」。「欲撾塗毒鼓」,想要逃避,避過這個塗毒鼓,「須佩返魂香」,返魂香就是專門在召魂回來的,第一個譬喻,很普遍的意思。(後法師進行更正)撾念作zhuā,撾就是敲打的意思,有人查出來,撾zhuā,撾塗毒鼓,撾就是敲打的意思,講到這裡突然想到,若不趕緊講又忘記了。【二喻不壞。食少許金剛。決定不得消化也。四不退四義講竟。】四種不退四義講完。

【解】複次】這不能讀作fù次,複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這就是在說比賽、比較,意思是說只要你能帶業往生來到同居的淨土,凡聖同居的淨土就證到這個位不退,剛才我們講過位不退,絕對成佛,皆與補處,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皆與補處俱,補處俱就是等覺菩薩,就是說我們一往生到極樂世界,那裡大家都是等覺菩薩,就是好鄰居,所以說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環境,善知識,每一個都是大菩薩,你試想看看,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講兩句話不中聽就要讓我們死你知道嗎?就是這樣,所以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會補這個佛位。

【講】此判較力用。前二句指往生之人。】指往生的人,前面二句是講指往生的人。【不講上三土。】上面三個土就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常寂光淨土,都沒有在講那些。【只論帶業往生。】就是在講我們這個時候凡夫用得到的地方,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都是要帶業往生的,沒有一個有辦法斷惑的,沒那麼簡單,只帶業往生。【同居淨土。】凡聖同居土,【證入位不退之者。皆與補處俱】就是跟補處,跟等覺菩薩一樣,皆與實處俱,全都跟等覺菩薩【(同也)。】那個地位。【雖證位不退。亦具行念二不退。】意思就是說你若在極樂世界,只要你證到位不退,同時也是行不退跟念不退,亦具行念,也具足行不退跟念不退,兩種不退。【經中雲L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補處佛就是等覺菩薩,一輩子就可以到等覺菩薩,【其數甚多。乃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補處菩薩方稱上善)。俱會一處。既與俱會。】就是大家在一起,【必學利生之行也】能夠利益眾生,【(具行不退)。】能夠學利生之行,【末二句亦皆一生。必補佛位者。】亦皆一生必補佛位。【指雖生同居。即登補處。】就是到等覺菩薩,這不可能說修哪一種行有辦法像念佛那麼好,你若在娑婆世界,斷見惑,證初果,斷這個思惑,證雨果、三果、四果,在娑婆世界這個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再修菩薩行,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等覺,你想想有多難,極樂世界你只要念佛,不用斷惑,一到極樂世界就是等覺菩薩,所以無量的諸佛,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讚嘆這本淨土,讚嘆這本淨土,但是因為淨土法門深奧,很少人在講解這本,所以我就發一個心跟諸位參考一下,參考一下,我不敢說教你們,因為在座諸位程度都很高,我怎麼敢說教你們,所以向大家學習,向大家學習,登這個補處佛,【必補佛位。念念入佛果海】念念入這個果海,就是【(具念不退)。】念不退。

【解】夫上善一處(根據了了)。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這句話我先簡單解釋一下,不用翻過去。夫上善一處,這有「根據」,寫得「了了」,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夫上善一處,是生凡聖同居土,是生同居,雖然是往生到這個凡聖同居土,即已就是等於,就是等於橫超三界,往生叫做橫生,即已就是等於,橫超三界往生上三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四土,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已經超過三土,上面這三土,直接就等於到一生補佛,就是到等覺菩薩了,看這樣有多了不起,在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修一修到方便有餘土,再跳入實報莊嚴土,到最後才證到常寂光淨土,極樂世界你只要念佛往生一下子就到補佛的位,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意思是說雖然同居淨土已經具足這個補處佛,所以叫做圓證,為什麼叫做圓證呢?就是圓滿證到三不退。

【講】此段乃要解眼目。帶業往生。即與上善俱會。一生補佛。】一生,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是居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念佛法門。稱最圓頓者。即在此也。】在這個地方。

【解】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從來未經道徹如此)。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鐵案)。宗教之士。如何勿(不也)思。】像這樣念佛往生就等於等覺菩薩了,乃千經萬論就是說無論哪一本經跟這個論,都是教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從來未經道徹如此」,就是說從來就不曾這麼徹徹底底,每一本經就是勸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千萬不要修其他的宗派,要好好念佛,所未曾有,過去不曾這樣,只有淨土法門是佛一直讚嘆,祖師一直提倡,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比那個頓悟正因,就是開始,意思是說我見到本性,就開始有脫離生死的希望,但是脫離生死、六道輪迴,還有很多東西要修行,僅為出塵階漸,明心見性、頓悟,了解本性,剛剛要出塵,就是出這個三界,剛剛要出這個三界的這個階段而已,生生不退,要每一輩子再繼續修行,始可期於佛階,才有可能希望達到這個佛的階段,叫做始可期於佛階,才有可能。「期」就是「達到」。才有可能達到佛的階段,不可同日語矣,這個意思是說淨土法門的殊勝,跟頓悟的這個法門,根本就是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提並論,意思是說淨土法門它的殊勝,這不是其他的宗派,像禪宗的頓悟無法跟淨土宗比,簡單講就是說淨土法門的殊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讚嘆的,宗教之士,如何勿思,這個宗教之士不是我們在稱呼的那個宗教,你不要搞錯了,宗是宗,教是教,宗就是專門學心地法門,頓悟的這個叫做宗,教呢?是專門學經教而演說弘法者叫做教,宗是宗,教是教,不同,簡單講宗就是參禪之士,教就是學教,學教,這不同,宗教跟我們那兩個宗教不同,如何勿思呢?你怎麼不去好好地想想看呢?這就是宗教較量,看:

【講】此與宗教較量。如斯力用者。即圓證三不退之力用也。千經萬論所未曾有。】不曾有這種情形,千經萬論所未曾有,不曾有這種情形。【此與諸教較量。從來未經道徹。】「道徹」就是徹底講出來,這就要跟別人別種法門比較,你才會知道淨土法門它的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即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最為重要,念佛第一法門。【較彼頓悟正因五句。此與宗門較量。溈山文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意思是說【頓悟正因者。揀非漸悟。及與邪因也。漸悟不易。況頓悟乎。縱使頓悟正因佛性。能入名字位中】就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是圓滿,這簡單講就是說進入這個本性。【。僅為出塵階漸。】這才是開始要出離開這個塵勞,塵勞,出離開這個六道輪迴,三界,這才是修行的一個階梯而已。【若未得分證位。】我們那天講的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到這個究竟即佛,若未得到分證位,證到這個佛性(本性)。【尚恐有退。】恐怕會退。【即使生生能得不退。由名字位。】名字位,名字位。【入觀行相似分證之位。始可期望。趣進佛階。】所以說名字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還有一個是究竟即佛,我們由這個名字即佛,就進入這個觀行、相似、分證這個位,這天台宗的六即佛,這樣才有倚望進入佛的階段。【何如念佛。】這要怎樣跟念佛來比呢?何如念佛,這要如何跟念佛修行的人比呢?【橫超娑婆三界。橫生極樂四土。圓證三不退也。不可同日語者。】根本就不可以相提並論,念個佛,這樣而已就超出三界,到極樂世界超出這個四土,圓證,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禪宗怎麼有這種的功夫,禪宗講開悟,見到我們這個本性,就是開始要出離這個塵勞的開始而已,要如何跟念佛,一下子就跟等覺菩薩相比,不可能比較,所以說不可同日而語。【比較力用不齊。】不齊就是不等,就是說淨土法門它的殊勝比別種宗派還厲害,【未可相提幷論。末二句】宗教之士,如何勿思,這就是【誥誡之辭。謂參禪學教之士。為何勿(不也)思察。不及早念佛。】意思是說要好好念佛。

【五重玄義。第四明力用講竟。】再來:

甲五明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教相就是說他到底是在講聲聞還是菩薩,在講小乘還是講大乘,三藏十二部經典裡面是在講十二分教裡面哪一分,講教相,是講小乘還是講大乘呢?大乘菩薩藏攝,我現在講的話,注意聽,我們若講這個三藏是經、律、論,我們若講這個二藏就是聲聞藏跟菩薩藏,講二藏,聲聞藏、菩薩藏,講三藏就是經、律、論,講四藏就是經、律、論、密,密藏,講五藏就是經、律、論、密,密,雜,雜藏,加一個雜藏,雜藏,所以也可以講二藏、三藏、四藏、五藏,這五藏不是我們五臟六腑那個五臟,你要分清楚,說五藏,就摸我們的心、肝,肝、胃,不是那個五臟,那麼這個大乘菩薩藏,意思是說《彌陀經》這本經是大乘的菩薩,不簡單,又是不問自說,所有的經典都有這個佛的弟子問,佛才回答,但是這本《彌陀經》是弟子不懂得問也無法問,佛祖看因緣根機成熟就講這個《彌陀經》,講這個《彌陀經》,這本《彌陀經》我看這個經典,差不多佛在六十五歲至七十二歲當中,講這個《彌陀經》,就是小乘的根機都已經夠了,大乘的根機差不多都夠了,還沒有進入涅槃以前大約……,依我估計起來差不多在……,若要講得更標準,是應該七十歲到七十二歲佛講《彌陀經》,就是說這些根機成熟都已經……,要趕快講了,不然他要入涅槃了,《彌陀經》是這樣,所以徹徹底底是大慈之所加持,我相信佛祖若沒跟我們講這部《佛說阿彌陀經》,到現在沒有一個有辦法了生死,沒有,一個也沒有,除非你有像廣欽老和尚那種功夫,真的,一個都跑不掉,一個都跑不掉,包括我在內也是一樣,沒辦法,幸好有這本《彌陀經》念佛的法門,今天若讓你開悟,你還是要繼續去修行,哪有像念佛這麼殊勝,幸好佛慈悲有講這本,這本若沒有講就全倒了,像股票跌停板,真的,沒半個,說了生死,一個都不可能,一個都不可能,困難,一心念佛,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末法眾生障礙很多,有情,末法的眾生感情束縛,情就是執著,障礙很多,很執著的眾生,依斯徑登不退,「徑」就是「直」,真登不退,就是沒有彎曲,就是徑嘛!我們說:我們走小徑,走小徑,就是直,直接通達,依斯徑登不退。

【講】已知此經力用殊勝。未審何為教相。教相即佛教之法相。教海汪洋。】就是教海很多,像海洋那麼大,【不出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聲聞藏。佛對小乘機所說。又為半字教。】半字教,把筆拿起來,這個是天台宗判教的,半字就是不圓滿,簡單講就是不圓滿的教叫做半字教。【菩薩藏。佛對大乘機所說。又為滿字教。】滿字教就是圓滿,圓滿的意思,所以有半字教,有滿字教,半字教就是不圓滿,所以小乘的教理就是不圓滿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佛對大乘機所講的滿,滿字,滿字教。【此經是菩薩藏。大乘圓頓教所攝。以藏通二教。】我們昨天有解釋藏教是對小乘講的,通教是小乘通往大乘講的,所以這二教是【不聞他方佛名。】這二教是不聞他方佛名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他只知道娑婆世界有一個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若去泰國看,去泰國看的話,你都不用問那尊什麼佛,一定是釋迦牟尼佛,你若到泰國的時候在路邊看到出家人,阿彌陀佛!他沒聽過什麼阿彌陀佛,他也沒聽過這種他方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是在他方的世界,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在小乘經典不曾聽過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曾聽過什麼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也不曾聽過什麼地藏王菩薩的名號,你去泰國看看,一律全都釋迦牟尼佛,全都釋迦牟尼佛,你去也不用問,問那尊是什麼,不用問,那就是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只承認娑婆世界,所以在小乘的這個國家裡面,他尊重的是阿羅漢,你告訴他:這是阿羅漢。噢!馬上跪下去拜。你跟他講:這觀世音菩薩。過去我們中國人不曉得,畫一幅觀世音菩薩的圖很美給他看,送這個泰國的這個出家人,德高望眾的出家人,送給他,丟掉,你怎麼送我一幅女人的像,又罵他:不禮貌。上面明明寫:南無觀世音菩薩。看不懂,他們沒有這種觀念,不曾看過什麼菩薩,什麼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普賢菩薩,大慈彌勒菩薩,他根本連聽都沒聽過,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他就是只承認本師釋迦牟尼佛,跟他那些弟子,這樣而已,這樣而已,可憐,所以說不聞他方的佛名。【此經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剛才想到,我們剛才那個字,講到一半才想到,「撾」念作zhuā,撾就是敲打的意思,有人查出來,撾zhuā,撾塗毒鼓,撾就是敲打的意思,講到這裡突然想到,若不趕緊講又忘記了。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就是那個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故非藏通二教。又橫生四種淨土。圓證三種不退。位居補處。一生成佛。亦非別教。

又是無問自說。乃是十二分教中。】我們《十四講表》有講過,若有上過《十四講表》的人他就清清楚楚,所以沒上過《十四講表》的人,星期六若在講《十四講表》要來聽,十二分教在《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大家都有背過,都有默寫過了,大家都知道,又是不問自說。【無問自說教。此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無人能問。故佛觀察時機既至。無問自說。是徹底無緣大慈。之所加被攝持。特向大智舍利弗。而告之曰: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現在說法。此為持名念佛。】這就是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就是根據,出來的根據,從出之大原就是持名念佛的根據,就是《彌陀經》,從出之大原,簡單講就是說持名念佛的根據就是從這裡出來,從《彌陀經》出來。【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者。我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一千年(亦有雲五百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有情。三障具足。】所謂三障具足就是【一惑障】惑就是【(粗】三個「鹿」是念cū,粗細的「粗」,粗【細煩惱之惑)。】粗細煩惱之惑,三隻鹿聚在一起可能很粗,三隻鹿聚在一起很粗,不然這讀作cū,古時候的字,粗細的煩惱之惑,惑障。【二業障(有漏無漏之業)。】有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煩惱。有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煩惱。【三報障。(依惑業所感果報)既具三障。】障礙的障,不是藏經的藏,三障,障礙的障,惑,我們若迷惑會障礙,業,業障,報,報障,迷惑去造業,造業去受報,果報裡面又不曉得要修行,又去造業,又迷惑,迷惑又去造業,造業又受報,受報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報,如滾車輪般,既然具足三障,【故名多障有情。佛令多障眾生。修念佛觀。】修這個念佛觀。【求生淨土。是謂依斯(即念佛法門)徑登不退。】直接達到不退的階段,【徑是捷徑。】直接的,【持名念佛。是徑中徑。】直接的路又最快的,最快又最直的,所以持名念佛就是最快又最直的。【姑勿論念到事理一心不亂。但十念功成。皆得帶業往生。】我們不用討論到那麼遠,討論到事一心不亂,或是理一心不亂,但臨命終十念,你只要臨命終有辦法聽到十念,念出十念,能夠念得出來,這樣皆得帶業往生,【圓證三不退也。

【解】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佗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我們這個眾生他漸漸、漸漸來……,漸漸沒福報,眾生無論出家,無論在家,在經典,戒經裡面講,說出家的這個袈裟在末法當中,就全部袈裟會變白,袈裟會變白,末法,破戒的很多,這個比丘尼會當淫女,這個是末法,一直漸漸會……,比丘尼會當淫女,身穿是出家服,要在末法很後面的時候,這個時候是還沒這樣,所以那個時候的眾生,包括出家他披的袈裟它自然變白,眾生沒有福報,比丘尼變淫女,這罪是非常嚴重,但是還有留這個經法在救我們,就是說我們若到末法我們人的壽命愈來愈短,福報愈來愈沒有,到我們人沒有福報的時候,經典若燒火,沒有了,虛空當中自然浮現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美國人就浮現英文字,中國人就浮現中文,日本人(日語),日本人就浮現日本字,最後,那已經是這些眾生已經沒有福報了,已經犯到戒律了,而且又沒辦法修持,沒有這個經典依據,沒有善知識,可以說都沒有了,在那個末法的期間只要你念一句佛,就可能往生極樂世界,佛大慈大悲,只要你《彌陀經》誦一遍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經典誦一遍,所以說,你要是說:這樣我們還要等這樣你死定了!有的人聽一聽:這樣我還要再等。到那個時候,經典說到那個時候看到天空中那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念不出來,喉嚨像被什麼擋住,也沒有人看到虛空中那六個字也沒有人會去看,也沒有人會去念,像當作陌生人,也沒有人……,明明在前面,他看到歸看到他也不會去念,業障重,重到那種程度。諸位!我們看!

【講】大《無量壽佛經》云:當來經法滅後。特留此經。】留這本《彌陀經》,最後【住世百年。廣度含識。】簡單講就是說只有最後末法愈來愈遠愈久的時候,演變到後來,只有這部《阿彌陀經》有辦法救眾生而已,其餘都沒辦法。【經法滅時。《楞嚴經》首先滅。】因為《楞嚴經》有破這個五十陰魔,破這個五十陰魔。【然後諸經相繼滅盡。特留《佛說阿彌陀經》。住世一百年。】底下那一句,【凡念一遍者。皆得往生淨土。】這樣就等等看,我們現在早課也念,晚課也念,念這麼多,所以說,諸位!你只要認真念會往生,絕對往生極樂世界,放心,硬纏也要去,我不相信不能去。【以此廣度含識。含識即】眾生,我們含有意識,含有靈魂,是不是?含識就是眾生,【含靈抱識。乃有情眾生之別稱。此經滅後。只有南】這本經滅度之後就是……,連這本《彌陀經》也不見了,《佛說阿彌陀經》這本經也不見了,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那時候就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四個燈、五個燈、六個燈,六燈獎現在虛空,要看自己去看,每天都有看每天都不會念,業障深重,業障深重念不出來,所以我若在念佛我現在都這樣觀想,我若在念佛,現在都這樣觀想,南無阿彌陀佛,我念佛不會太快,不是像老太婆這樣,我念佛不會這樣,我是:南無阿彌陀佛,觀想得很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出聲,用心念,發出聲,耳朵聽得很清楚,這才是真的在用功,所以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眾生業重。雖見不肯念。】到那個時候眾生的業很重,雖看到不肯念。【有人發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非常好,一句就往生。【如地獄中。能念一佛名號。即得出離地獄。】我在想,我的想法不曉得這樣對不對,這個人也相當有科學的頭腦,我在想當時我們壽命很短的時候,在我的想法是說那個時候環保已經全部破壞,這個臭氧層已經全部破壞,我們這個光,太陽光的紫外線,射進來的時候會產生溫室效應,溫室效應,產生這個溫室效應的時候它無法散熱,因為大氣層,這個臭氧層被破壞了,臭氧層被破壞的時候,紫外線,它不能吸收紫外線,臭氧層專門吸收紫外線,那麼紫外線射進來的時候它散發不出去,熱度太高,所以我想末法的眾生這個環保這個地球,整個都是污煙瘴氣,有看到太陽可能會模糊,模糊,那個時候人出來要帶這個氧氣面罩,本機艙設有最完善的設備,你若坐過飛機,坐上去第一件事就是:本機艙高有最完善的設備,現在向你講解使用的方法,諸位在你的座下都有一件救生圈,當你須要的時候,兩邊都可以用,坐飛機若用到那個,穩死的,用到那個來不及拿了,死得屍骨無存,還兩邊都可以用,飛機,碰,連拿也來不及了,我說那根本就多餘的解釋,用那個就準備要死的,真的,所以我想這個末法的眾生,我在想像這個青菜,在外面種絕對種不活,這青菜一定要室內,室內自己製造空氣打進去控制這個溫度,不然外面的空氣,環保全都污染,那個時候戰爭又多,都用炮彈在打,你不原諒我,我不原諒你,要死大家都死,我在想那個時候可能是這樣,不然怎麼南無阿彌陀佛在虛空中,念一句就能往生而他不要,那個時候環保,人心已經險惡了,你不相信你,我也不相信你,要死大家死,炮彈這樣打,所以外面的空氣都是不好的空氣,出門都是這樣,戴著,戴著:青菜買十塊。(法師比)戴著:青菜買十塊。不可以拿下來,拿下來會死,拿下來會憋死,中毒,你知道嗎?魚幫我買三罐,那時候我看沒豬肉可吃了,因為那時候豬肉,豬可能養不活,沒飼料可吃,豬怎麼養得活,對不對?都沒有空氣,空氣都污染了,這是我自己的想像,將來佛法要滅的時候,經典要滅的時候,可能這六個字真的有現出來,環保全都破壞了,全都破壞了,你若出去外面都霧茫茫,濃煙密布,太陽光照不進來,都照不進來,不然怎麼六個字現在虛空中卻不念,奇怪,奇怪,就是這樣,怎樣不奇怪。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者。梵語阿伽陀。此雲普去。是妙藥之名。此藥】,這種藥,【能普去眾病。故稱總持。喻此經持名之法。能治眾生一切煩惱心病。三根普被。六度全該。】全該就是……,六度就是菩薩行全都包括在內。【故我常稱此經。】這是圓瑛法師在講的。【為大總持法門。】大總持法門。【念佛為大總持修法。】意思就是說總一切法,總一切義,持一切法,總就是總一切義,持一切法。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念佛法門。何為絕待。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雙亡。心佛一體。絕諸對待。圓融無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解】《華嚴》(願王)奧藏。法華(成佛)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華嚴經》的這個奧藏,就是很深奧,它都在講這個十大願,十大願到最後都叫人回向極樂世界,華嚴三聖是盧舍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這是佛的報身,那麼釋迦牟尼佛是出世在印度,所以他旁邊就站一個阿難跟迦葉尊者,阿難跟迦葉尊者,所以華嚴三聖是盧舍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簡單講就是《華嚴經》裡面在講的是佛的報身,這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那麼出世在印度,那是釋迦牟尼佛,是他的應化身,所以他旁邊就站一個迦葉尊者跟阿難尊者,這不同,這個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若在看佛像,你若有看到文殊師利菩薩就有看到普賢菩薩,中間那個不是釋迦牟尼佛,中間那個叫做盧舍那佛,華嚴三聖盧舍那佛,出自《華嚴經》,你若看到釋迦牟尼佛左手邊就站迦葉尊者,右手邊就站一個阿難,所以這佛像的差別就是在這裡,華嚴的奧藏,法華秘髄,《法華經》是在講成佛的道理,到後來有授記,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就是我們《法華經》不可思議的地方,一切諸佛的心要,最為重要的,菩薩萬行的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針,它的指標,皆不出於此矣,若是要很廣來讚嘆,來敘述,窮劫莫盡,一劫也講不完,智者自當知之,在講《華嚴經》跟《法華經》,這是非常、非常的多,非常、非常的多。

【講】《華嚴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此經信願持名。】要有信心,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要持佛的名號。【往生淨土。為華嚴深奧之藏。《法華經》偈云: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只要我們聽到佛法大家都會成佛。【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說我們若念一句南無佛,將來我們一定會成佛,不管你懂,不懂,有心,無心,這就是等於金剛的種子。【此經專示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三不退。【必得成佛。】這本經在告訴我們的。【故為法華秘密之髓。

一切諸佛心要。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一切諸佛的心要就是當下這一念的本性,悟了是本性,迷了叫做意識。【菩薩萬行司南。】就是我們的指標,我們這個指南針,菩薩萬行要如何修,就是【亦不出我一念心性。萬行雖多。以心為主。如指南針。依此而行。故稱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諸佛菩薩。所修所證。皆不出此經。】不出這個經典,這是這個《彌陀經》。【此經體即法界。法界無盡。故嘆述亦莫能盡。】這個很讚嘆,讚嘆不完,無邊,無量無邊。【智者當自知之。】有智慧的人自己要了解。【不必廣明。】不必很廣大的說明,大家都很了解,這經典,《華嚴》、《法華》太多、太多。

【五重玄義。第五明教相講竟。合大科。五解經玄義講竟。】就是講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第一終卷】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