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12

《解深密經》教案——題前玄談

●釋智德編輯

甲、題前玄談

一、本經的梵本、譯本、釋本

(一)、梵本

《解深密經》,五卷,略稱深密經,唐朝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解深密經》在印度,圓測大師說有兩種:「一者廣本,有十萬頌;二者略本,千五百頌。此經梵本唯一,隨譯者異乃成四種。

(二)、譯本

我國流通的幾種譯本,是依略本翻譯過來的,廣本我國沒有翻譯。但十萬頌的廣本傳說是有根據的,在真諦譯的世親佛性論中,多處引到解節經文,均非本經所有,可見略本外別有廣本。譯本我國有四:(即課本《解深密經注》卷一P前一)

1、南朝劉宋時元嘉年(南朝宋文帝424-453)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名功德賢,中印度人),在潤洲江寧東安寺,翻出兩本:前本名相續解脫地波羅密經一卷,後本名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一卷。觀此兩本,雖各別行,如其次第,當唐譯後之二品焉。

2、北朝後魏延昌二年(北魏武帝,512-515),菩提流支在洛陽少林寺,翻出一本,名深密解脫經,有其五卷十一品(開勝義諦相品一品為四品,故而多出三品。),可謂全譯此經之始。

3、陳朝保定年中(北周武帝,561-565)三藏真諦法師(梵名:「拘那陀羅」,西印度優禪那國人),在西京四天王寺,翻出一本,名佛說解節經,僅有一卷,分四品,另有義疏四卷。正此經唐譯之第二品也。

4、唐三藏玄奘法師,貞觀二十一年(647)五月十八日,於西京弘福寺,譯出唐本五卷,分八品,名解深密經,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然釋此經題,略有同異,

四本不同,如上所列:『相續解脫』,『深密解脫』,『解節』,『解深密』。此中覺愛、玄奘,同譯深密,跋陀羅譯相續,真諦譯節;詳此三異,蓋由梵文一名三義之故。雖可各標殊勝,欲令文義貫通圓足,應以唐譯名義為準。本經經題的梵語「涅漠折那那地」,此中「涅漠折那」,華譯「解」字。「那地」,是多義詞,有「諸物相續」、「骨節相連」、「深密」等義,翻譯諸師在翻譯本經時,各取其中一義,故所譯經題各各不同,而以唐譯經題最為恰當。

(三)、釋本

1、壙偽盡督饃蠲芫注》卷一品目中第二頁,P前二、後二。

2、壞殼澳薌到的有圓測大師《解深密經疏》,演培法師《諦觀全集》中的《解深密經語體釋》,歐陽竟無居士編輯整理的《解深密經注》。

主要註疏有:圓測《解深密經疏》10卷(現存前9卷),道倫《解深密經注》5卷,令因《解深密經疏》11卷,玄范《解深密經疏》10卷。真諦有《解節經義疏》之作,現已不傳;但圓測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經支那內學院輯成《解節經真諦義》1卷。藏譯有無著撰、勝友等譯的《解深密經略釋》二百二十頌,龍幢撰、譯者不詳的《解深密經廣釋》40卷,圓測撰、法成譯的《解深密經大疏》75卷等。新羅元曉、憬興所作註疏,現已失傳。(劉明淵)五卷。

唐譯本此經的註解,有圓測《疏》十卷,現存九卷(坊刻本會入經文),又道倫的《注》五卷(因《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到卷七十八,引用唐譯此經正宗七品全文,所以道倫的《瑜伽師地論記》卷二十上到卷二十一上等於唐譯此經的註解,金陵刻經處有單行本,會入經文,改題《解深密經注》,五卷)。此外有令因《疏》十一卷、玄范《疏》十卷、元曉《疏》三卷、璟興《疏》若干卷等,都已失傳。此經陳·真諦譯本有他自己撰的《解節經疏》,亦已失傳,但一部分疏文散見於圓測《疏》內,經中國內學院輯成《解節經真諦義》一卷。此外西藏文譯本有︰(1)《解深密略釋》,無著撰,勝友等譯,二二0頌,不足一卷;(2)《解深密經廣釋》,失譯,西藏舊經錄或說為四十卷,龍幢撰;(3)《解深密經大疏》,即圓測《疏》,法成譯,七十五卷。測《疏》漢文本今缺後六卷(釋經第十品大半),藏譯本完全。

二、本經的特勝

(一)、佛法中有兩種可怕的學人,一是執空的方廣道人,信戒沒有堅固的基礎,憶念妄取一空。二是著有的小乘,深入有見的深坑,不愛聽般若空法。如是等人,不特惡見薰心,造匱正法業,流轉可愍。這班執有執空的劣慧有情,正如《中觀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於空,諸佛所不化。」不化的有情,現又化之,這是佛陀的大悲善巧,所以,善巧與大悲,是本經的特勝之一。

(二)、印度後期佛教所諍論的許多問題,如緣起的有無自性、三乘一乘的方便與究竟、外境的有無、賴耶的存在不存在乃至佛智是不是常住、真如緣起能不能成立,幾乎無涉及本經。研究深密的學者,若在經中玩味而有所得,就可探得大乘佛法的心肝了,這是本經特勝之二。

(三)、本經有破除樂空愛有者的妄計功能(唯識三時判教),這是本經特勝之三。

(四)、般若經是總,深密經是別;利根勝慧的從總門入,鈍根劣慧的從別門入。雖入門不同,所悟空性則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這是本經特勝之四。

(五)、余經比較:此經與諸經之比較,非四本之比較也。

1、分齊隱顯:如金剛般若經等,文義囫圇,雖經昭明太子釋成三十二分,後人猶非斥之。此經雖文言幽賾,密義甚深,乃條段晰然,如鏡眉目。

2、敘說事理:如法華、地藏等經,多述本生、本事諸部。此經則論議方廣,事少而理多也。

3、土眾穢淨:諸經所明大眾居處,或在淨土,或在穢土,或在穢土而入淨土。如華嚴之即娑婆而顯華藏,非離堪忍別有淨土;此經亦然,雖不離娑婆,而法會之眾皆住於出過世間之淨土。至於諸經大眾,或小或大,或大小俱集;此經則純是大機,以其聲聞眾亦為回小向大之不退菩薩故。

4、詮旨偏均:如來一代時教,應病施藥,有偏有均,般若等偏於境,華嚴等偏於行果;此經則於境行果三法平均總施,理事雙顯矣。總之、深密一經,木鐸沙界,玄奘翻文,獨超眾師,研究法相,舍斯奚歸!

三、本經的組織

一經一論,都有他一貫的體系、嚴密的組織,本經自也如此。如能理解本經的組織,就可了解本經的總綱。本經不用唯識學上一貫的三分法--境(所悟理)、行(所修行)、果(所證果)。而依佛在本經所說的四教:(一)、勝義了義之教,(二)、瑜伽了義之教,(三)地波羅密了義之教,(四)、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

依五相顯勝義…………………………………勝義諦相品

解顯理……勝義了義之教依諸識顯勝義…………………………………心意識相品

深申顯了教……………………一切法相品

依三相顯勝義會深密教……………………無自性相品

瑜伽了義之教……………………勝解行………………………分別瑜伽品

密明行……地波羅密多了義之教……………如實行………………………地波羅密多

教彰果……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如來成所作事品

問:勝義諦相品是依五相顯示勝義,其本身就是勝義;心意識相品是世俗諦,他怎麼也是勝義諦呢?

答:這是不解二諦關系所產生的問題。要知真俗二諦是不一而不異的,開示真勝義諦,必須從世俗諦上去說明:如說諸法皆空,不說諸法,怎能明了其空?中觀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涅槃經云:「說世諦令識第一義,說第一義令識世諦。」可見佛為眾生說二諦的目的在依世俗諦去了解現證勝義諦。

心意識相品人,似在說世俗諦,但從佛的意趣上觀察,卻是顯示勝義諦的。如佛對廣慧菩薩廣談心意識相後,立即指出這不是「秘密善巧菩薩」,要「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乃至不見意法及意識……齊此名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這難道不是依世俗諦而顯示勝義諦嗎?所以這四品都是「勝義諦」:

初品是依五相顯勝義;

二品是依泯(遣)諸識(相)顯(證)勝義(性)

後二品(即一切法相品第四、無自性相品第五)約三相顯勝義--遣遍計,泯依他,證圓成。圓成是勝義,足見後二品的意趣所在。

四、本經的簡介

本經是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屬印度中期大乘經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內容分為五卷八品。卷一是序品、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的前三品,卷二是一切法相品與無自性相品的兩品,卷三是笫六分別瑜伽品品,卷四是笫七地波羅蜜多品,卷五是笫八品如來成所作事品。

(一)壭蚱罰敘述佛陀於十八圓滿受用土,現出二十一種功德成就受用身時,無量大聲聞眾與大菩薩眾集會之情景。

(二)勝義諦相品,說明勝義諦真如乃是離名言之有無二相,超越尋思所行,遠離諸法之一異相,而遍於一味相。

(三)心意識相品,敘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心;並說明與六識之俱轉。

(四)一切法相品,敘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

(五)無自性相品,闡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等三種無自性與三時教。

(六)分別瑜伽品,詳說止觀行,說明識之所緣僅是唯識之所現。

(七)地波羅蜜多品,述說十地及十波羅蜜多行。

(八)如來成所作事品,說明如來法身相及其化身作業。

本經系瑜伽行派根本經典之一,除序品外,其餘七品均為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亦引用之;對後世之影響甚大。

五、本經的大義

全經大義深密於教,為漸教第三時中道,不同華嚴頓教中道。初為發起聲聞乘者,波羅奈國施鹿林中,創開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諦法論。次為發趣菩薩乘者,鷲峰山等十六會中說諸般若,此即第二無相*輪。後為發趣一切乘者,蓮華藏等淨穢土中,說深密等,此即第三了義大乘。言大乘者,有共不共,此屬不共大乘,獨菩薩法,不同法華同教大乘。

究其大乘境行果法,具分為三:

一、約大乘境,即前除序品,次之四品文也。第二一品,明真空諦,如下文云:『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息諸諍論勝義諦,超過一切尋思相』。第三四兩品,立世俗諦,如下文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第五品顯中實諦,如下文云:『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要之、真空不空,俗有非有,中道圓實,即其境也。

二、約大乘行,即第六品及第七品也。意謂第六品為行中之行,曰行行,如下文云:『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第七品為帶果之行,曰果行,如下文云:『諸地攝想所對治,殊勝生願及諸學,由依佛說是大乘,於此善『修成大覺』。如是名為大乘行也。

三、約大乘果,即第八品也。果是如來自受用身,方便善巧示現化身,故下文云:『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由此法身,故說有差別功德無量,即其果也。統上三法,概括全經,因果事理,罔弗周足。

六、經題的解釋

解深密三字,隨經義解釋,作四種說明:

(一)、解釋深密教(教)

解謂解釋。深即甚深,如大海不見底(似沙和尚的流沙河)。密是秘密,猶囊中之物不能窺見其內容。

深密,甚深秘密也。又分二類:

1、壣蠲芤澹指義理方面的深密,如本經所說的「心意識秘密」,「深細秘密」。

2、深密意,指意趣方面的深密,如本經所說的「一切法無二」,「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

深密意,是說不能只依文字語言的表面去解說,還有其他的用意(自性、差別)。約解釋甚深密義說,則遍通於全經;約解釋甚深密意說,只限經中的一部分。

深密的義理,不論是哪種學問,都是對未解者而言,如已通達則不深亦不密。

深密之聖果,對具縛凡夫而言,既深且密;對已經斷惑證真的聖者來說,無深無密可說。

(二)、解了深密理(理)

這是從悟理方面講的。在如來的善說法中,能夠無顛倒的解了通達,從聞思修三慧的體悟乃至現證諸法無漏的實性,是為解了深密理。勝義了義教,就是依這意義而得名解深密的。

(三)、解脫深密行(行):

梵語「涅漠折那那地」,此中之「那地」是個多義詞,在梵文中既可譯作「深密」之義,也有「盤根錯節繳繞難解」之義。眾生無始以來,有煩惱習氣的纏縛身心,如藤蔓的滋生纏絞,又似荊棘羅網的拘礙系縛,極難解脫。本經第三卷曰:「此能解脫二縛為業,所謂相縛及粗重縛」。無始以來纏縛眾生的二縛,眾生位上不能解決,要到十地菩薩,修止觀行,修十波羅蜜行,才能漸除,惟佛與佛方能斷盡,所以是深密的。把盤根錯節繳繞難解的二縛解決了,脫棄了,所以就叫解脫深密行。分別瑜伽品及地波羅密多品的了義教,就是依此意義得名解深密的。

(四)、深密解脫果(果)

深密解脫行,是從修行解脫煩惱的系縛說;深密解脫果,是約斷煩惱系縛而得解脫自在說,即佛果的果德。經中說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解脫身;如來所得轉依,以「無量功德最勝」相應,名為法身。所以佛的解脫法身,比二乘聖者的解脫身,是更充實,更深刻,更奧秘,更不可思議的。這解脫法身,其他經中,或說名大涅槃,無住涅槃。以大悲心自度度他,到二俱圓滿時,就成就無上菩提,得大涅槃了。

這深密解脫果的意義,在本經的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有祥細說明,成所作事的勝義了義教,也是由此而得名。

乙、隨文釋義

經文判釋通常分科,必具三分。此經五卷,有其二分。但明其故,且示為三:一、序教緣起分,即初序品,約有二頁,以證信序,為發起序。二、依理廣成分,謂後七品,一、勝義諦相品第二,二、心意識相品第三,三、一切法相品第四,四、無自性相品第五,五、分別瑜伽品第六,六、地波羅密多品第七,七、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總有五卷,共八十頁。或者據此文廣,故分為幾部,如劉宋異譯是也。三、無流通分者,因第五品以下四品,各自結屬流通,不待再結,故無流通分。經末雖有依教奉行等語,實是品中流通,非全經流通也。

本經的序品,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在《瑜伽師地論》中,除本經的序品沒有引進外,其餘的七品完全被引用了。唐譯的序品,以十八圓滿的報土,說明法會的緣起。《攝大乘論》中說這是百千大乘經的通序,佛地經也有。略本《解深密經》是從瑜伽論中錄出流通的,前面既沒有序品,後面也沒有流通品。弘揚者與翻譯者,覺得沒有序品不行,就給他安一個通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