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1

佛說八大人覺經

(一部簡短扼要對修行大有幫助的經典)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前言在眾多佛經中,《般若心經》與《佛說八大人覺經》是兩部很簡短又很重要的經典,前者對空慧的了悟與修持極為重要,後者對大乘修行人由出離心、發菩提心直到行菩薩道證菩提,本經都提供重要的開示。因此本人認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細研讀《佛說八大人覺經》,甚至要經常背誦。本經的文字初看似乎很淺顯易解,但其中有些詞句並不是很簡單。筆者在此願以自己所知對本經做白話之解說,但願有緣讀者能得到利益,也請各位先進多予指教!

二、經文的白話解說

(一)經名《佛說八大人覺經》批註:1.八:八條、八項。2.大人: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修行人,即菩薩之義。3.覺:覺知、了知。

(二)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是說作為一個佛弟子都應該經常以至誠心念誦此經。

(三)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一段話是要修行者由對身心的觀照而生出離之心。

1.世間無常=眾生輪迴六道之處(世間之義)都是無常,此中之一切都是變化不定,沒有常住不壞的現象。例如眾生有生死、星球有壞滅與出生,世間一切都是無常,這是「真理」。

2.國土危脆=指我們所居住的土地是危險又脆弱之處,例如地震、水災、風災都會導致山崩地裂,居處受損,甚至人命不保。

3.四大苦空=指我們四大所成的肉身有各種苦,有病苦、老苦、最後死亡而化為烏有。

4.五陰無我=人的精神身即五陰。吾人精神身的「能知作用」是無明妄想所生的虛妄覺知,其「所知作用」是過去在人界活動所積存於名色中的名、相、符號,屬過去之陰影,我們的一切認知作用就是外塵與我們的五官接觸後,經由這些虛妄的能知與所知的「識」三者和合所生(又稱意識心),三者缺一不可,也沒有任何一個可作為主,故說五陰無我。也就是我們精神身的認知作用並不是來自一個作主的「我」。

【註:真正的我是真心(如來藏),眾生因無始無明遮障真心,故不得而知。】

5.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此指人的身心、肉身有生有死,心念變化不斷,但這些都是虛妄無實、都是因緣和合妄想所生,非有主宰。

6.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妄心是一切身、口、意造惡之源,身體是罪惡的同路人、是妄心造惡的幫凶。

7.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要常起如上之觀照則可生出離心,逐漸超脫生死輪迴。

(四)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一段話是要修行人減少欲望。

1.多欲為苦=欲望太多是苦的原因。

2.生死疲勞,從貪慾起=眾生在世間輪迴生死,如走馬燈不休止的疲勞,主要原因是貪慾。

3.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減少五欲之追求,做事無所求、無所得(無為之義),如此則身心自在、不被五欲所束縛。

(五)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這一段話是要我們知足守道,以修法身慧命為終身努力的目標。

1.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人的妄心是貪得無厭,為了滿足此貪求之心,人只好努力追求事業,甚至作奸犯科,增長造惡業的機會。

2.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一個大乘修行者就不如此貪求,他對自己之所有感到知足,即使物質睏乏也會安心於自己的道業,一心只以修空觀了脫生死為努力的目標(即以法身慧命為重,人間的事業隨緣即可,不必太執著)。

(六)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這一段文字是開示我們要努力修行,克服各種心的障礙以得解脫煩惱。

1.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人若懶惰不努力上進則會墮落,故修行人要經常做精進之行以破除各種內心煩惱的痛苦(惡事之義)。

2.摧伏四魔=四魔指四種內心的障礙,此即病魔、死魔、煩惱魔與五陰熾盛魔,說明如下:

(1) 病魔=即對病苦的煩惱。肉身無常,如機器會老舊、會變壞,要如此觀。當病苦發生時就要看醫生,心不抱怨煩躁,要坦然面對,也要適度養身(養生)以減少病苦的發生。

(2) 死魔=即對死亡的恐懼。人都是害怕死亡的,死亡是人類內心的隱憂,尤其是年老的人。對死亡的問題,修行人必須有方法克服。例如常觀照肉身無常、有生必有死、死又再生、不足為慮。

又例如,常想今生依佛菩薩,往生必蒙佛菩薩之攝受,或生淨土、或生善道,不必害怕。又例如,可發大願常住世間渡生、修習不死虹身。總之,修行人對死亡的問題必須有所準備,長期觀照修持以得解脫內心的煩惱。

(3) 煩惱魔=眾生因五毒心造諸惡業,貪著世法,因此各種煩惱擾亂身心,或為自身、或為家人、或為事業、或為愛情、或為金錢,紅塵俗事多生煩惱、心不得清淨,修行人必須設法克服以得清淨心,如此才能入三昧修行。

克制之法甚多,如「觀無常苦空,錢財名利甚至一切情誼終必化為無有」。又可「觀因緣」,世間諸法皆因緣和合而有,緣盡則壞。也可做「如幻觀」,觀一切法如夢幻不實,錢財名利起滅如電,不必執著、不必為其生煩惱心。

(4) 五陰熾盛魔=這是五陰過盛所起。例如好色之徒,眼見男、女美色則心起躁動不可停止,此類眼見色相而過度貪著即「色陰熾盛魔」。又例如,耳貪美聲(如女性嬌柔之聲、他人讚美之聲)、鼻貪好香、舌貪美味(如為貪口味而到處找美食者)、身貪滑膩之覺受等,當耳、鼻、舌、身四種感官面對塵境若生起太強烈的貪愛,則是「受陰熾盛魔」。

若經常妄想不止,面對事情或境界之時起過度之想,以致忘卻修行之正事,此即「想陰熾盛魔」之屬。「行陰熾盛魔」是指念頭強烈。例如常起惡念頭、起害人之念、起罵人之念、起貪念等,這些惡念頭由內心生起不能克制,則屬行陰熾盛。所謂「識陰熾盛魔」,此即強烈的記憶不忘。例如有人罵你則終生記憶不忘,甚至經常提起此事,這類即屬識陰熾盛。

總之,五陰熾盛魔是過度強烈的執著所引生,其結果是自己受苦甚至傷害他人,修行人要小心自制。

3.陰界獄=自心要觀照以出離煩惱痛苦的陰暗而入自在光明的境界(即心解脫之義)。

(七)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這一段文字是開示修行人,要努力修慧以渡眾生的愚痴。

1.愚痴生死=愚痴無智是眾生輪迴生死的原因。

2.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大乘修行者心中常憶念,要多學習、多聽聞有利益上求下化的知見以增長自己的智慧、以成就自己說法渡生的辯解能力,如此才能教化眾生使得一切智慧,也可使眾生遠離愚痴而得大樂。

(八)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一段文字是開示我們要布施濟貧。

1.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貧苦的人經常會怨天尤人,這種心態就很容易與他人不和而產生彼此的惡緣。

2.菩薩布施,等念怨親=菩薩對貧苦的人要做布施財物等,且做布施時要以平等心。對怨家與親人要以平等的心念對待(即不可以親人給予布施,怨家、仇家則不給予布施)。

3.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在布施之時,對過去曾作惡的人不可起憶念而不給予布施,也不可討厭現在作惡的人而不給予布施。

(九)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段文字是要修行人不可貪五欲而染世樂。

1.五欲過患=五欲是指人的五官面對塵境時,心中起貪愛之念。也就是眼見美色、耳聞妙聲、鼻嗅香味、舌嘗美味及身體接觸滑膩境界等,對這些境界心起貪愛即是五欲之義。眾生貪五欲則對塵境不捨、不能脫離三界輪迴,且因為貪五欲會造作各種惡業,成為煩惱痛苦之因,因此說五欲有很多過失與禍患。

2.雖為俗人,不染世樂=我們雖是世俗之人,但也不可貪染世間人的各種欲樂,否則就不是修行人了。

3.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三衣是出家人所穿的三種衣服,第一種是平時穿的「中著衣」(梵語安陀會)、第二種是作法事所穿的「上衣」(梵語郁多羅僧)、第三種是「大衣」(梵語是僧伽黎),是作大法會或見貴賓時所穿。此三衣分別由五條、七條、九條(可多至二十五條)所製成。瓦缽法器是出家人吃食、飲水與作法事所用的器物。

這一句是說,修行者要常憶念出家之事,有機緣則要出家修行。這是對有機緣出家之人而說,若立志以白衣居士渡生之人,則要行「心出家、身不出家」之法,對親情與愛情之因緣要了斷並修如幻觀,觀諸法如幻、心出三界。

4.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修行人要心堅定守戒不犯,身心清白無染無垢,也要常修清淨之行(梵行之義),對一切眾生都要慈悲不可以有分別心。

(十)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一段話是要修行者發大慈悲心普渡一切眾生。

1.生死熾然=眾生輪迴生死之苦如火焚身(燃燒身體)。

2.苦惱無量=眾生在六道輪迴苦惱繁多不可勝數。

3.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菩薩體悟眾生生死苦及煩惱多,因此生起渡生之心(即大乘心),發心救濟一切眾生,發願為渡眾生之苦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要使眾生都能了脫生死輪迴之苦,終成佛道、安住大樂之中。

(十一)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這是本經的終結,包括修行的次第及修本經的利益。

1.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以上這八條經文就是諸佛與菩薩等大乘聖人所覺悟之事。

2.精進行道,慈悲修慧=要努力精進,行上求下化的菩薩道,且要起大慈悲心,並要修習空觀的智慧以了脫生死。

3.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要先求悟空性了生死(法身即空性之義)。此稱為「入解脫門」。

4.復還生死,度脫眾生=菩薩不永住涅槃,為渡生而出涅槃進入輪迴生死的世間(註:一般是依本尊法修成金剛心菩薩,以神通力渡各道眾生)。此稱為「出菩提路」。

5.於念念中,滅無量罪=由於阿賴耶識中的識種生滅不止,故稱為「念念中」。這句話是說:佛弟子常誦《八大人覺經》則得佛力加持,可消除阿賴耶識種子中的各種業障。

6.進趣菩提,速登正覺=菩提是覺悟之義,眾生要修般若以證菩提,各種不同層次的眾生所修、所證皆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為「發心學佛」,所證菩提為「初地菩薩」。初地菩薩的般若是「空觀」,所證菩提為「了脫生死不退菩薩道」。又例如,八地左右菩薩所修般若是「如幻觀」,其所證菩提為「知諸法自心現量」。

等覺菩薩所修般若為「無上正等正覺」,所證菩提為「空有不二」。妙覺果位以上所修般若為「無上正等正覺」,所證菩提為「眾生本具空如來藏的四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也就是所修般若等同本覺。這一句話是說:常誦《八大人覺經》則會成就各種般若,逐漸證到各層次的菩提,且很快會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本覺四智)。

7.永斷生死,常住快樂=永遠了脫生死輪迴,常安住於佛的無上法樂中。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