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9/5

《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下)

報告人:武漢歸元寺能利法師

二世界文化的融合

A、宗教的融合

宗教的目的:解決人生的終極問題,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向。

佛教成佛、道教即身成仙、基督教升天堂

宗教的起源:通過自身的靜定,觀察到超出我們知覺的範疇,另有更宏偉的世界。

宗教的沒落:人的感知力在下降、過分依賴科技;宗教從有修證的文明,走向迷信的無明;

B、哲學的融合:

a、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重相。——歸納、演繹,外在超越

東方哲學的思維方戒:重象。——類比,內在超越

b、有限的人生與無限的人生意義:立功、立德、立言

——儒學的五常與佛教的五戒有相通之處

c、如果你真正明白無常苦空的道理,你心平如水,你就會真正明白,海德格爾的這句話:「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只有放下自我的欲求,才能細細品味世界,才能體會世界如些之有序、如此之有規律、如此之美,才能感恩一切,才能自在地生活。

d、康德的三大批判之解析:

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認識能力。

——這是如何正確性地認識,先驗感性與先驗分析,都是對外界的正確把握。對事物的把握,事法界

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實踐能力或者說意志能力。

——道德法則、絕對命令(定言命令),就是理想狀態或人的最高道德狀態。對理性的把握,理法界

第三批判《批判力批判》:考察的判斷力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溝通作用的中間環節。

——理性如何在生活實踐中的實現,即最高狀態可以適用於生活實踐的問題。即理事如何圓融的問題,理事無礙法界。

e、凡是在理論上導向審美主義的那些東西,實際上它的解答可能就在實踐當中。——馬克思

——理論,只有體證、體悟到了,才是可行的。這個理論也才是真實的。修行亦復如是。

f、幸福是什麼?自由與至善,自由是什麼?

——心中無所求,能得大自由;和合於社會,看破隨緣修。

g、佛學與道學:

楞嚴經: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道德經: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紀。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思維方式舉例:

1、哲學家教一個王子人生路:

會遇到三道門:改變世界、改變別人、改變自己

到處受挫折,與世界作鬥爭、與別人作鬥爭、與自己作鬥爭

哲學家再教他三道門: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世界

——儒學:和而不同的思想

——佛教:修行就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觀念世變,世界即變,一切從心開始,一切唯心造。

——道學: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第二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第二十九章)

2、有一懸崖,中有一處從上落下一包,包開,露出金項鍊等閃閃發光,如取,須從旁攀而取之,有些生長不牢固的根與灌木,下去取,則有落崖失去生命之虞。請問你去否?

如果,包是一個小孩子,你去否?

—— 每一個人的一種行為都會有一種衡量的標準。在有了標準後,請後下面一個:

如果你們談戀愛,你很喜歡一個人,但那個人卻不是很喜歡你,如果你勇敢去接近他(她),結果是你要十分小心,才能保持和他(她)的感情,也許他(她)有一天會棄你而去,到頭來你會痛苦萬分,這樣的情況,你會去接近他(她)嗎?

如果你是對方的他(她),你會如何應對?

——不能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是可能的。有時要以更大的心量去考慮問題,有時要以責任去考慮問題,有時要換位思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