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0/6

不諂富貴,不嫌貧窮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世時代,印度社會人民的宗教情操濃厚,對於修道沙門都有供養的習慣。因此,比丘在早晨太陽還沒出來前就得出去托缽。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每次外出托缽,都專找貧窮人家乞食,為的是讓他們有機會種植福田,以度脫貧窮。須菩提則剛好相反,為了不增加窮人的負擔,會到有錢人家乞食,讓富者能夠繼續廣種福田,未來才不會窮苦。佛陀知道這樣的事情之後,有一天特地召集大眾開示:「佛法應該建立在平等上,托缽乞食應當不分貧富,不計貴賤,不分精粗,次第乞食。」所以,托缽乞食要依照次第,即挨家挨戶去乞,不能因為這戶人家比較貧窮,沒有好東西吃,就不去托缽;那戶人家比較富有,吃的比較好,就到那家去托缽。

在當今這個拜金主義盛行的世道里,人們或多或少地有些嫌貧愛富,人們通常都會看重富貴之人,而輕視那些貧窮者。在信仰上,更多的人都會認為富貴的人的信仰虔誠,而忽視貧窮者的虔誠信仰。其實,佛陀的大慈悲心是平等的,他沒有貧富分別地救度一切眾生;佛法是平等的,信仰的虔誠與否關鍵是一顆心,而不能以人的貧富貴賤來衡量。

從前,有一個很窮的女人,她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道場裡的方丈和尚親自為她回向。世易時移,後來這位窮女人因為布施的功德做了皇后。一天,她坐著轎,在隨從的前呼後擁下來到寺院修大供養。她本以為方丈會親自到寺門口迎接,並且親自為她主持誦經祈福。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只讓徒弟去為她誦經回向,並沒有親自主持。她就覺得很奇怪,去問老和尚說:「從前我很窮苦的時候,到這兒來才布施兩文錢,你卻親自為我回向;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富來供養,你怎麼讓你的徒弟來為我回向?」老和尚就說:「那時的兩文錢,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財產,我不能不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擁有億萬財富,你拿的這點錢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給你回向已經足夠了。」

佛法是平等的,佛門不會以貧富和你布施財物的多少而對你或趨或避,關鍵看你的一顆心。

信佛關鍵是一顆虔誠的心,若心虔誠,貧窮者雖布施一文可當萬金之粟;心不虔誠,富貴者雖布施千金也難得片刻功德。一個貧窮的人,即使給三寶以微薄的供養或者根本無力供養,但只要對三寶有一顆恭敬的心,其的信仰同樣是虔誠的。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號稱「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經常利用各種時機,採用一種善巧的方法,來度化那些處於痛苦生活中的窮人,讓他們仰仗佛力得以離苦得樂。

有一次,迦旃延尊者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想投河自殺。迦旃延問她:「為何要自殺?」婦人說:「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成年累月的勞動,非但衣食不周,沒有自由,還要經常被主人無故打罵。想想活著真沒有意思!」迦旃延說:「貧窮是可以出賣的,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異地說:「貧窮能夠出賣,你要買貧窮,真新鮮!但不知怎麼賣法?」迦旃延說:「富人前世布施修福,才能享今生的富貴;貧窮者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修福。你現在對我行布施修福,不是等於將貧窮賣給我嗎?」婦女聽後,知道發財致富之道,「但我現在一貧如洗,怎樣行布施?」迦旃延將缽交給婦女說:「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行大布施了嗎?」婦女盛一缽水給迦旃延,以此功德,得升忉利天享福。

可見,供養三寶財富的多少,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信仰虔誠程度的標準。這位貧婦沒有任何財物供養三寶,僅僅布施了一缽水,就有很大的功德,修來很大的福報。

《佛說四十二章經》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對於一個食不裹腹、衣不遮體的窮人而言,讓他犧牲用來的活命衣食來供養別人,的確很艱難;但如果他們能不考慮自己,毫不猶豫地傾其所有供養他人,的確是令人讚嘆的。對於富貴之人來說,讓他們布施一些錢財,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你讓他懷有一種平等心、平常心來對待信仰就很難了。

現代寺院之中,特別是一些有名的古剎,常常會有很多的大護法,他們為護持寺院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當中不乏不計名利得失的虔誠信仰者;但同時,我們也不應當忽視那些默默護持三寶的貧窮小人物,也許在他們中間,還會有將來的佛、菩薩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