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0/15

14、常見誤解 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見。時人學佛往往只循顛倒見,不重正知見,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禪師云:「學人如問:『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卻以為尋常,不予重視。及至問:『如何是佛?』云:『燈籠緣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豈不是循顛倒?」於此可見古人已啟重奇特玄妙之端,難怪近時人更倍加趨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參禪或念佛,他便以為枯燥無味,無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個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則欣然從命,樂於接受。殊不知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術依通,習之唐喪光陰,毫無實益,弄得不好還要造業受報。但時人趨之若鶩,惟恐不得其傳。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視尋常正知見如糞土,塞自悟門而不得入佛知見之大病也。 二、著死空,以為空而不動是道,不識這鎮日起作用的是真性。不用功的人勿論。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以為空而不動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識得本來,不著 相,不為境轉而能活潑潑地起用方得真實受用。 如雲際參南泉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如何是如來藏?」泉曰:「與汝往來者是。」(意即妄念來去不停之處也)際曰:「不往來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動也)泉曰:「亦是。」際進問曰:「如何是珠?」(此問是正著)泉召曰:「雲際。」際應諾(急須在此處著眼,這應諾的是誰?),而不識(可惜許,這漢竟懵然錯過)。泉呵曰:「去!汝不會我語!」 由此可見,只住空而不識本來者只是金而非寶珠。欲得真實受用,須於識得本來後綿密保任,除盡舊習,方能漸臻玄奧。常住空中只能煉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見性者絕不常住死空也。 三、一念不生常默在定。一般人總以為明心見性的人是時時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則,即不名開悟。其實發明心性即為大總持,能起一切妙用而無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潑潑見之於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實受用,也無從徹見全身。 昔有一會和尚曾參南泉來,有僧問:「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默然。僧又進問云:「和尚未見南泉前怎麼生?」會曰:「不可更別有也。」觀此語會和尚著在默然空裡。所以玄沙和尚說他:「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斯道須淨裸裸、赤灑灑;縱橫自在、與奪無拘;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定亦得、動亦得;行住坐臥無可無不可,方是真悟。 四、背誦佛經積累功德以求開悟。有很多學佛者因見佛說誦經功德不可思議,乃著功德相以多誦為貴而不參究其中奧意。以為誦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順背,功德愈不可思議,這樣積累功德即可開悟。殊不知這樣誦而不知其意,只如鸚鵡學舌,何能打開心扉,親見佛性? 大愚芝和尚聞有僧日誦《金剛經》百部,乃令侍者請至問曰:「聞你日誦《金剛經》百部否?」僧云:「是。」芝曰:「汝可曾參經意?」僧云:「不曾。」芝曰:「汝但日誦一部,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驀然有省。可見誦經須參究佛意方有入處。只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種福田而無真實成佛之功德也。 五、貴機鋒敏捷不重真實所履。時人都以為開悟人一定機鋒敏捷,若應機稍遲,定未悟道。其實這和開悟後未發神通須待除習一樣,不是衡量道人悟與未悟的一定標準。如寶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話機鋒遲鈍。洪覺范號為「元五斗」。蓋開口答話,須待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轉語。 大慧杲云:「修道者不必有機鋒方為開悟。昔雲蓋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談空亭,問:『如何是空亭?』智云:『只是個談空亭。』太守不喜,另舉問本禪師。本云:『只將亭說法,何用口談空。』太守乃喜,遷本住雲蓋。若論道,以本較智,則大遠在,乃知真實事不可以機鋒取。」可見說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總之,吾人修道貴見地純正,死心塌地真實參究。不可稍存僥倖之心,走捷徑而誤入旁門,搞神通而錯投魔道;更不可誤聽匪言惑亂本性,塞自悟門而唐喪光陰,錯過一生。 摘自《禪海微瀾》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