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關於禪密 1、直指法與參話頭 最初禪師都是直接指示,並沒叫人去參話頭。六祖大師之前,師師相傳都是直接指示,並沒 叫人參話頭,六祖大師傳惠明也是直接傳示──不思善不思惡。「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一切放下,不 要動念頭。惠明良久不動念,六祖大師就直接指示「正與這麼時」,「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 個」很清爽,要你一念不生,不是叫你摸著石頭說不知道,它還是有知覺、有靈性。「那個」一念不 生,無止無界,無覺無受,但不是木頭也不是石頭,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就叫直指,就叫明心見性。 到了宋朝,人心漸下,因為釋迦牟尼佛己經圓寂五百年,到了正法五百年過後一千年的相法 時代。以前那種直接指示的法門得來不費工夫,不必經過勞動,好像不必費心費力,就能得到祖 傳遺產。正因為不必付出心血,就不知道來處艱辛,不知道珍惜,不斷揮霍,把鈔票花光。禪也 一樣。哇!這就是呀?「這就是」,為什麼我還不發神通?尤其是現代人,告訴他「一念不生,了了 分明,就是本來面目」,既然是本來面目就要發神通,為什麼還不發呢?總以為未見神通玄妙,以 為不是,不肯承當,反向心外求法,以期神效,故不得已祖師們才不再直接指示,改用參話頭, 兜兜圈子,用一則無意味的話頭,安在學人心上,生起大疑情,使整個身心摜入疑團內,時節因 緣到來,桶底脫落,從宋朝開始才有參話頭。 本來參話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參一則刻板話頭,而是因人而異,也就是禪師看來者的根器如 何,指他一個話頭,後來明師少了,才千篇一律參一個「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也很好。在「誰」 的上面用力去參,「念佛究竟是誰」,是我在念嗎?如果是我,身體是我嗎?身體顯然不是,一口 氣不來,死了,身體還在,佛號也念不出來。現在我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到底是誰在念啊?讓你在那裡起疑情,這樣才能隔斷內外。疑情不起,光在那裡念話頭是無用的。所以說, 佛法現在漸漸衰微了。 摘自《禪淨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直指之道變化多端,非僅直敘一途:有反逼、暗示、縱奪、引逗等等妙用之分,端賴師家視學人之機臨場靈活運用,方收宏效,不可死執一種,以是師資至堪重要,若無大手筆宗師,亦徒喚奈何而已。 摘自《略論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