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漫談 甚深般若
黃國達
許多中觀行者或禪修者,雖然般若智慧現前,明見緣起性空,不疑不惑,卻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貪嗔的習氣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時,貪嗔煩惱仍會出現,這時般若智慧似乎不見了,呈現明暗、覺迷的交替現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般若智慧竟然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有淺深、強殤、偏圓的差別,甚至貪嗔煩惱與般若智慧有時候似乎是同時存在的。
譬如說:當靜下來觀察呼吸、動作、身體時,確實可以見到靜坐、行禪中確實只是因緣所生法,裡面沒有「我」的主體性,心中顯現平和、無礙的覺受。這時生起一念喜心,繼之想與其他禪修者交談、分享禪修心得。.
這時,如果對方因為禁語或專心禪修,不能或不想交談,心裡會覺得有些微的「失落感」。如果對方很有興趣地聽你的描述,愈講愈「得意」。這時,煩惱已經生起了。般若智慧偶一現起,又落入「平和」、「無礙」的覺受里,沒有見到這些覺受仍然只是因緣所生法,裡面沒有「我」的主體性。繼之,「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生起,般若智慧更是完全退失,陷入迷情,沒有現觀「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也是因緣所生法,裡面沒有「我」的主體性。這樣的觀照只是局部的觀照,還不是全面的觀照。
那麼,當返觀自照,發現「平和」、「無礙」的覺受,乃至「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都是緣起無我的顯現,不陷入其中,不自傲、不自責,身心融入般若智慧,這就是全面的觀照。
以剛才的例子來說,見到靜坐、行禪中的呼吸、動作、身體的緣起無我,而不見「覺受」、「心念」的緣起無我,這是局部的觀照。如果連「覺受」、「心念」的緣起無我也能照見,那就是全面的般若觀照。
另一個向度是觀照的品質,如果還要透過思惟,分解因緣,然後確認無我,譬如:分析「喜心」,原來是把「平和」、「無礙」當作一個殊勝的境界加以執取,才會生起喜心;因此產生想要說給人聽的「表達欲」;加上人家樂意聽,並且讚賞、羨慕,因緣和合生起「得意」感;若是沒有人要聽,因緣和合生起「失落」感,這是初階的般若。
當分析的次數多、範圍廣以後,當你接觸任何情境,還沒有開始分解因緣,就知道一定有因有緣,只要繼續分解,就可以見到緣起無我。
因緣觀成熟之後,心中對事物就不再以固定、孤立、實體的眼光(「自性見」、「我見」)來看待,這時就可以直觀當下的因緣,不經思惟、分解,現觀緣起,不取、不捨,當下的一切有如夢幻泡影般的虛幻,這就是「實相般若」的現觀。
為什麼會有淺深、偏圓的差別呢?有人以為是方法的差別,其實這只是由表面的現象所得到的認識,真正的關鍵在於觀照能力的差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最主要的是既存於潛意識中的「自性見」、「我見」的厚薄、輕重的不同。對應於身、心、六塵,既存於潛意識中的各種固定、孤立、實體的眼光,形成固定的「認知模式」、「主觀」、「成見」、「偏見」,多不勝數,這些都是對過去經驗的膠著、凝固,對未來的期待、臆測、想像,對當下逃避、抗拒或延續、滯留……等等所造成。
譬如:對於佛、菩薩、法師、老師的權威式的崇拜,內在對應的「自性見」可能是幼時身心弱小,而對父母、老師權威式的教導的經驗凝固產生依賴、崇拜,以為他們是萬能的、完美的。可是當遇到災難的時候,佛、菩薩沒有顯靈保佑的話,就退心了。或是無意間看到法師、老師的缺點,就信心崩潰。有了這些觀念和心態,就是沒有般若智慧。反之,這些觀念和心態愈少、愈淡,就愈沒有投射,很容易見到緣起空寂的真實面貌。
經常心無所住、不迎不拒、不取不捨,心空如洗,六塵流過心中卻不留痕跡。應對情境,直接由當下實際的因緣來反應,就是智慧覺醒。
反之,如果沒有智慧覺醒,就會有迎有拒、有取有舍,腦子裝滿了各種預存的經驗、想像、知識。接觸情境時,不自覺、無意識地經由經驗、想像、知識來反應,而不是由有覺知、清醒地觀察當下的因緣來反應。這些經驗、想像、知識,所形成的主觀成見、情緒好惡的自動反應,十分快速,當發現時已經造成錯誤,常常弄得不可收拾,這就是「無明」、「不覺」。
煩惱眾生的常態,就是當遇到痲煩、場面難以拾收的時候,不是怪東怪西、怪別人就是自責、發怒或恐懼、悲傷。總要過一陣子,想起佛法,才開始觀照。
如果般若智慧時常現前,情況就大不相同,遭遇到挫折時,若沒有「自性見」、「我見」, 就不會把它當作「災難」「禍害」,而能融入當下的真實因緣。即使內心生起一些想法如:「煩死了!」、「我完了!」「全都是因他而起!」、「早知道不該交給他」「我總是這麼倒楣」等等隱含自性見和我見的想法時,就如白紙上的顏料,很容易被發現,並且知道這些負面經驗、不如實的「添加物」是多餘的垃圾、立即丟棄這些想法。純然地以全新的眼光,根據當下的因緣、運用當前可用的資源來應對!內心清淨,不捲入其中,這就是覺醒的智慧。
因此,般若智慧的強弱,除了和觀照力的強弱有關之外,自性見和我見是真正的障礙。自性見和我見愈多、愈厚就顯示般若智慧很淺也很弱,即使禪修用功時,偶而智慧光明展現,感受寂靜自在的滋味,遇到事情,種種念頭一擁而上,一下子就失去覺照,接著生起貪嗔我慢等煩惱,根本就來不及觀照。
反之,現觀緣起、久修般若,自性見和我見愈少、愈淡,智慧光明經常現起,身心融入實相,即使沒有刻意用功禪修,觸對境界時,也不會添油加醋地加上一堆念頭、想法。心中一片清淨,偶有煩惱,在強大的般若光明之中,貪嗔我慢等煩惱都會逐漸化解,因為貪嗔我慢都是根源於自性和我見,因為它有違緣起空寂真相的外來物,不是它的真正本質,所以煩惱的消失只是時間遲速的差別,並不一定要以敵對的態度來打擊它,正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實知無常、苦、空、無我」,就能「涅槃寂靜」。到了這種境地,可說生活即是修行、處處皆是道場了。
當然,這是甚深般若、定慧強大的境地,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因緣成就自然水到渠成的。本文的用意,並非單純地讚揚般若法門的殊勝,而是要理解般若智慧確有淺深、偏圓、強弱。禪修者在修學般若智慧的過程之中,有些時候覺得不能受用,有時候還會起煩惱,這是正常現象,不必懷疑般若法門,也不必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要得少為足。只要不放棄、不灰心,鍥而不捨地走下去,你就會明白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言不虛呢!
摘自《正覺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