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12/27

第五講 何謂絕對的生命法則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我們不知道佛家講的「清淨」,因為我們沒有體會過,所以不可能知道。想體會它必須得大概了解一下,否則始終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

何為「清淨」?從狹義上講是無染,沒有干擾,我們被干擾的時候就會有現象扭曲發生。比如想一個主意,拿定主意不會改變的時候叫清淨。「清」是清晰,「淨」是專一(能夠清醒地認識問題,心不亂動這叫專一),有這樣的感受叫「清淨」,沒有這樣的認識叫不清淨。

在《道德經》裡講,「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就是專一,遵循本身固有的規律。沒有固定的法則和規律的時候,沒有辦法體現功用。天地之間是這個道理,人性亦是如此。如果人性沒有專一的機製作為基礎的時候,會雜亂無章。人性怎麼體現專一呢?體現情感專一,認識專一,做什麼事一定要專一才行。

「專一」在這裡是相似清淨,並不是真正的絕對清淨。相對清淨形成以後,作為人的緣起法相的作用,才會正確地發揮出來。無論幹什麼只要心不專一,馬上會亂。當下做什麼事,都做不到,也做不成,這是一定的。釋迦牟尼佛從絕對的角度告訴我們絕對的道理(絕對清淨的相),但是我們不知道他的心境,怎麼體會這個清淨呢?我們從生活境界裡去體會什麼叫清淨。

清淨的原則來自於它的本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是一切現象的本質。我們要從本質去看,作為一個人,人性的本質是什麼?看不清楚的時候,沒有辦法發起作用,就是所謂的「本起因地」發生不起來。看清楚了,就是所謂的理體認識了。觀察得很清楚,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就可以發生出來。

「圓照」是我們知道本質,然後對本質的認識產生,這叫「圓照」。「圓照」是必須得完全認識清楚,非常清晰才行。這就像我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如果中間的路徑稍微有點差異,就肯定會走錯道兒。任何事,如果沒有「圓照」之相(圓滿地觀照通達),對它所有的現象和本質全部認識清楚,這叫「圓照」之相。

沒有圓滿的觀照,任何的現象發生,你都會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最簡單就像自己家裡人(家裡的朋友也好,家裡的親人也好),一旦出了一些事(或者是情感糾紛,或者財產糾紛)以後,你會很煩惱,因為你沒有圓滿地從任何角度去理解(理解就是觀照,這裡講的觀照在我們生活中就叫理解)。只是從你的角度(相對角度)去理解的時候,你就完蛋了。這個現象一定不是圓滿觀照,我們只是從片面理解觀照。

從什麼角度就是圓滿的?無我的,就是不要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的觀照(觀照也叫觀察和對應),叫「圓照」(圓滿地觀照)。標準是不夾雜自我意識,不要夾雜相對境界的觀點。夾雜自我觀點的理解,叫不圓滿地觀照,就會產生偏差(偏執)。

「圓照」是清淨的,首先相是清淨不染的,絕對是不被干擾的。判斷是不是「圓照」相,看認識是不是會被干擾。如果認識被干擾了,叫不清淨。被干擾了證明不是圓滿地觀照。沒有被干擾,是清淨的(也就是圓滿的)。

虛空承載萬物,是「圓照」的。無論是陰晴圓缺,無論是冷暖,任何的一種狀態,它無諍。沒有任何自我的東西在裡頭,所以任何的現象都可以生滅,它不用生滅的。我們的心性跟它一樣,無論我們經過什麼樣(分崩離合)的狀態,始終心性還是那樣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圓滿觀照的另一個作用現象是清淨,不被干擾)。

我們怎麼去得清淨心?依「圓照」覺相(圓滿觀照的作用和認識),就可以得清淨心。能夠讓自己升起清淨心的修法是串習(依圓滿的觀照力),這種觀察力能產生「清淨」。

「覺相」是始終不斷的理性的思維,沒有情緒的紛擾。完全是純理性的智慧一旦升起來的時候,對一切現象、一切感受都是非常清晰的。清淨、圓照、覺相,這三個方面是用心體(生命的本質)去合乎理性,從而展現本有的理性。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是我們本有的理性,本來就該這麼去行持的,本來生命法則就是這麼個狀態,具體就是「圓照、清淨、覺相」這三個方面去感受。自然就會升起來一種所謂的正覺正受(正等正覺)。依清淨圓照覺相,去實踐絕對的理體實相,就是「如來本起因地」,就會永斷無明(無明是煩惱的根源)。

《楞嚴經》佛開示我們,無明就是知見立知。對什麼產生知見才叫破無明呢?對心的本體(生命的本質)產生的認識會破除對生命產生的迷惑。我們對生命不理解產生迷惑,迷惑的時候就造業,不知道該怎麼去運行生命法則。

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都知道人喝酒不好,抽菸不好,吃肉不好,但是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現象呢?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生命法則該如何去運行,行為軌跡就會混亂。清楚了,清淨、覺相就會相應發生,碰到事不會沒有原則。比如今天參加人家的婚禮去,要隨緣給人家隨個禮吧,不隨禮臉面掛不住了。如果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質法則的時候,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因為你去給人家賀喜帶給眾生的是一種災難,喜從何來?

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所教授的絕對的生命法則。不理解這個法則的時候,所謂的「本起因地」就沒辦法「依」(發起現行)。發起現行的軌跡就是「圓照、清淨和覺相」這三個體性就表現出來了。圓照首先是圓滿的觀照,對任何境界、任何現象都是圓照的。對一個緣起(比如某人)的觀照是圓照的,對一切眾生都是圓照的,因為一等於一切。你要說「我對他一個人觀照怎麼就對所有的人觀照麼?」很簡單,因為你對你家人有一個觀照,所以對別人都有個觀照:「那個不是家人」,相對法就生成了。

能對一個沒有我,就能對眾生都無我,無我的心自然就生出來了。佛怎麼進入到無我的境界呢?觀一切眾生如一獨子,等同羅睺羅。他就這麼去觀照,而且是「圓照」。因為他觀照他的孩子是從圓照的境界觀察,完全展現無我(破盡無明),他如此對眾生一切智慧都會顯現。當媽媽的不一定要有很多學問,也不一定要有很多才能,但是她對孩子的觀照是充滿智慧的。對孩子的慈愛心讓她事事想得很周全,事事做得很好。這是相似「圓照」,不是絕對的,因為有「我」在(還有「媽媽」相對法的角色在)。

佛的認識是徹底的,沒有任何的思維障礙,進入的境界比我們是絕對超然的。我們體會不到他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順著他指點的方向和路徑去思維,也能體會到他的大悲心給我們身心帶來的無上法喜(一下就解脫的感覺)。當看到你孩子一點一點成長,一點一點智慧增長,看見他越來越好的時候,你是最快樂的。

看到孩子得到快樂的時候你高興,看待每一個人都跟你的孩子一樣,他們都得到快樂的時候,你更高興(這就是大悲心)。我們的慈悲只是對孩子而且很有限,因為我們自己的心量不大,放而遠之的時候,就稱為大悲心,大慈大悲(大是沒有國界的)。共產主義最高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所有的人都一樣,所有的角色都一樣,感情都一樣,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是個理想,佛開示給我們永斷無明的方法。

「依」是唯一的原則,唯一的行持法則。沒有這樣的法則,沒有辦法實踐生命的真實(生命的真實作用發揮不出來)。我們現在知道法則了,就知道怎麼去行持,怎麼去發揮生命實際的作用。不知道的時候肯定發揮不出來,很多事是是非非、顛三倒四的,包括很多人自以為是學佛的,但是他所做的事恰恰與佛法相悖,原因就在於沒有找到真正的所依處。

從古到今都是這樣,這種大有人在,我們看待這些問題要很清楚,警醒自己。有些人有勇氣扮演提婆達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但是扮演提婆達多,縱使是菩薩也要受地獄之報,這是一定的。我們沒那個本事,不要去學那些,下地獄真要害怕嘔,雖說提婆達多在地獄裡就像在天上一樣快樂,但是我們下地獄就真是下地獄了。

何謂「永斷無明」呢?斷盡因為所見(所見是狹隘的)而生的知見(認識)。依圓照而生的知見叫覺相,是不被干擾的。圓照、清淨、覺相,這是三個互為幾腳的修行的內在的東西。「圓照」是緣起,「覺相」是你的認識,「清淨」是你必須不受干擾的「圓照」觀察作用才能稱為「覺相」。

我們自己身心世界裡受干擾的基礎因素就是三個方面:根塵識。根塵識干擾你的覺性(圓照性),所以你的覺相就生不起來。你的叫「識心變現相」,是意識心所變現的,所以永遠不真實,看什麼都是帶有意識心的(意識的變現)。意識紛紛擾擾的干擾,不能稱為「清淨」,所以你的不叫「覺相」,所認識的不可依!

「圓照」怎麼發生呢?依根本的理(不假分別)去觀察,才能成其圓照相。圓照相升起來以後,你不干擾,稱為「覺相」。受到干擾就叫識心變現,你就是眾生。菩薩的認識已經非常「清淨」了,但是還有一分生相無明。

什麼叫生相無明?還有個生起念在觀察(一念的微細在生起),在觀察這種心,所以他還稱為菩薩,不能稱為佛。耳根圓通章里說的很明白,「生滅既滅,寂滅為樂,」還有生滅念的觀察,但是已經很了不得了。從生滅念邁向於寂滅,這種路徑剛剛開始,開始進入圓滿寂滅的狀態裡頭。說白了就是他的熟練程度剛剛形成,但是還有一個過程,這個細微的東西叫生相。我們所說的生相就叫發生相,這就是他的無明,所以還稱為菩薩。

哪怕像觀音、大勢至這樣的人物,這個不斷,就叫菩薩。後面佛說得很明白,必須得「永斷無明」,永斷是連觀察相都不起。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超越根塵識,我大概給形容一下什麼叫觀察相,比如突然身體有種感覺,或者好受或者不好受,實際上你的心裡並沒有好受不好受,只是根塵識三個東西因緣和合給你搞出來所謂的身體感受,然後你就會觀察,你觀察也是根塵識的因緣和合,這觀察相就叫無明相。

如何「斷無明」呢?這就有個轉身的地方。用「如幻的,不可得」這個理來觀察這種無明,你對它的認識就可以當下熄滅。正所謂「狂心歇,歇就是菩提」。但是我們常人一定要順著這個感覺下去的,他會繼續這樣觀察「我難受唻,我得去怎麼樣」,順著塵相(緣起)在觀察,無明生成。十二因緣法就生成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個一個都出來了,十二緣起法建立出來。其根源是一念無明生起,必須得「永斷無明」。

「永斷無明」是我們在一切現象上不起知見,六祖大師告訴我們「於境不生心」,身心和世界都叫境。從身心角度來講內斷根和識(身心主要的因素就是根和識),世界是所謂的塵,去悄然熄滅,就叫「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自然就成佛道(圓滿的正受就升起來了)。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無始以來」,這種習慣已經很久了,沒有開始。「種種顛倒」這四個字把我們心用的方式說得很明白,第一個「種」是我們的前塵影事(我們自己所謂的以前的認識)。第二個「種」是我們現在的意識判斷。因為你總拿後邊的意識去判斷前邊的所謂的意識塵相,這兩個種性的發生,把是非顛倒了。明明這個東西不帶有這種性質,你偏得給它套上這麼個性質出來,就叫顛倒妄想。

比如這個水杯,它沒帶有「水杯」的概念(「水杯」這個緣起法相沒有水杯的性質),是你認為它是個水杯,在緣起境界裡你就要把它當做水杯去使,這就叫顛倒。第一個形成的是我們的意識種性,說這一定是個杯子。但是在不同的緣起境界裡它有不同的形象,在商人手裡它所產生的是商品的性質,可不是水杯;再過多少年它成為古董的性質了,你說它是水杯嗎?它就不是水杯的性質。為什麼你偏得要拿它當個水杯呢?就是一種妄想心所成。

由此再推論,人也是如此。好人壞人是我們的觀點,什麼叫好人呢?順我的人都叫好人(這是我們的感覺),不順我的人都叫壞蛋。所以你就會由這個觀點產生是非,去謾罵;是非、人我攻擊就開始了。

觀點帶給你無明煩惱,我們現在翻過來認識認識這個問題,哪有好壞人我呀?如果你都不存在有沒有對立面呢?任何人的好壞評價跟咱有啥關係?一點兒關係沒有,你不起煩惱無明的話根本就不會搭理。無始以來一切眾生「種種顛倒」,就是因為他把前邊的事太當真了,井底之蛙,他就看到那一點兒東西就說天就那麼大,這種認識又成了一個固定的觀點了。

「猶如迷人」,人迷茫、迷惑呀,很可憐。

「四方易處」認不清方向,他對他的生活空間(身心世界)不認識,妄以為他自己認識的是對的。我們也有迷失方向的時候,尤其在山裡頭很容易轉向,那你說人家方向錯了嗎?在北極全是南,在南極全是北,四方上哪去了?這些都是虛幻的,我們誤以為是真的話,不就死了嗎?所以要及時改變觀念,偏得還要拿四方的觀念去量南極和北極的時候死定了,礙著別人什麼事?我們千萬不要把顛倒當做自己生活的一個樂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我們對身相的認識是狹隘的,總覺得這個四大組合的假象(身相)是自己,所以說對它百般呵護,一旦壞了,會很留戀。很多人還是沉迷在這種假象里在修行,真正的佛法是要依理性去展現智慧的生命,並不是以有相有為的法則去增進所謂的色相生命。

很多老居士認為念佛修行怎麼叫好?「你看,我念佛念得這幾年不生病了」這是他們的認識。有個觀點叫借假修真,這不是佛教的話,佛教沒有假和真的觀點。佛法告訴你「清淨、圓照、覺相」是我們的唯一所依,這源自於真實理體(如來真實相)。如來是我們的本體理性,對於根塵識的感受是我們應該捨棄的。

《心經》說得很明白,諸法空相當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皆空(空是你不要受它的干擾)。根塵識全部是干擾心清淨的因素,心能之所以不得發揮,完全都是因為認識不清晰(根塵識的干擾),所以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心發揮出來。

我們很多認識、感受和很多為之所追求的(我們總以為自己的心會怎麼樣、怎麼樣)都是一種錯覺,「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成佛就是圓滿自心,圓滿的身心是任何的狀態下都是無欠無餘。在現實生活中怎麼體會?物質財富跟心靈一定要相應,才會快樂,否則就不會快樂。比如那些貪心很重的人,他們的物質財富跟心靈世界不相應,他會很痛苦地生活。

所謂「知足者常樂」,真正地認識到本心具足之道,這叫知足能夠獲得恆常的快樂。作為我們來說很簡單,我們知足(自己夠用),不至於出現有色生命(身體)會壞掉(很為難)的情況,這是我們現有的恆常。只有身安才能興起智慧(所謂的道義);身不安道義不得形成。

現在有些出家人為了一點點所謂的利益(對於他的學道修行來說那利益真叫一點點兒)到處奔波操勞。忘了他的本分,操心受累,這樣的生活是辛苦的。什麼叫知足?我們作為一個修行辦道的人,所謂安貧守道。為什麼過去講「貧僧」呢?就是以最低的生活保證去以道(以智慧)受樂,而不是以識受樂,不是以住受樂,不是以觸受樂。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都要放棄。如幻的、無常的,都要看破才行。不然對於你來說是一種負擔,因為你的心會被干擾到。

心被干擾到的時候生命就失去本來的特性了,失去了活著的意義,生命就失去色彩了,這就叫無明覆蓋,這時候佛道(所謂的圓滿的人生)就不得實踐。佛道如何修證而成就?靠對真理認識的深度、廣度和不斷實踐來成就的。這種修證也是虛妄之心(實際上是沒有修證),只不過對於我們自己是一種返觀過程(「圓照」的過程),「清淨」的行持形象而去產生真正的受用(就是所謂的「覺相」)。簡單的是這麼一個過程。

「猶如迷人」這時候才知道我們這些迷人,迷的是四大之身相,「六塵緣影」之心相。因為六塵而發生緣起影塵,認為這是心相,我們認為這是自己的感受。比如這個身體也是六塵當中的,要認識清楚是不可得的。

「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就像人眼有病,看見第二月一樣。我們知道它不可得的時候,去把不可得放下,平等清淨心就體現出來了。如是這麼去薰習,但凡有所得、有所諍,都是虛妄無明。煩惱的根源對於你自己來說,現在是一種隱患,將來就是一種現行的報應。

我們現在罵人家罵得挺開心,沾沾自喜,「你看我把他罵得不敢吭聲」,古人講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哪天人家得勢了,第一個把你氣死,你說是不是隱患?對人家好就是對自己好,這就叫圓覺性(「圓照」和「覺相」這兩個詞合起來稱為圓覺),我們知道這是第二月就行。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文殊菩薩問的這一段實在是精彩,「空實無花」是告訴我們身心感受、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是虛幻的。能產生看法這個所用就是虛幻(組合而成)的,所以對事情的看法更是虛幻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往往以假亂假,以妄起妄,以假當真。

「病者妄執」有病的人虛妄地執著,對事情的認識非常執著的時候會很難受。為啥說有病呢?我們對事情的一種看法,對人的一種看法,對自己的一種看法,堅持不捨的時候,真的會很難受。一直瞪著眼睛看一樣東西,一回兒就看得眼睛累。我們都知道,無論喜歡幹什麼,幹得久了,就會很累,這就叫病相,「病者妄執」。

實際上能把它抓進來嗎?抓不進來,再喜歡看的事,看一會兒行,久了就累了,執著就是病。我們為什麼會生病?身體生病都是執著所產生出來的。胃病怎麼來的?胃病是吃來的。鼻炎感冒怎麼來的?是好味兒來的,經常喜歡聞,比較注意鼻子的感受,就會生這病。近視眼多半是看東西看來的。有沒有天生的?也有,也是他前世的業力太深了,遺傳也是一樣的。

人有一種習慣,前世帶來個什麼習慣,這一輩子還有一種現象可以看得到,會發現這人自覺不自覺就有一種習慣,由這種習慣能看到他心裡頭有種軌跡,很有意思,慢慢你去觀察都看得到,實際上這叫「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因為對虛妄這種現象的執著,所以就懷疑虛空的作用。他就琢磨「這虛空裡頭是不是真的有花在發生?」包括人類說自己誕生的地方,人類總懷疑自己生存的地方,說我們要去探索人類的起源,實際上人哪有起源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