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彌勒信仰
華方田
中國的彌勒信仰,自兩晉初傳中土,到南北朝時期的繁榮,再到隋朝的由盛轉衰,中唐以後逐漸式微。在這一演變過程中,隋王朝短暫的幾十年是最重要的轉折期:既是前面盛行期的延續,又是新的衰落的開始。本文試圖通過對隋朝彌勒信仰的研究,考察隋朝彌勒信仰的狀況以及隋朝彌勒信仰由盛轉衰的原因。
一、彌勒信仰的興起及在南北朝時期的盛行
彌勒信仰起源於印度,早在部派佛教時期,就已經出現彌勒將於未來成佛的說法。大約在公元前二百年至公元後二百年間,伴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彌勒崇拜便在印度迅速發展起來。近代考古學家在印度古代著名的佛教藝術中心犍陀羅,出土了公元二世紀後期的彌勒像,由此可以推定,印度的彌勒信仰,於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已經頗為流行了。
中國的彌勒信仰,始於晉代有關彌勒經的傳譯。最早將彌勒經典傳入中土的,當是西晉的竺法護。法護的祖先是月支人,世居敦煌郡。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譯出的《彌勒下生經》(亦名《彌勒當來下生經》或《彌勒成佛經》)一卷,同時,還譯有《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
五世紀初葉,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四年(402)譯出《彌勒成佛經》一卷,還譯有《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南朝宋初,又有北涼沮渠京聲所譯《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行世。其中,《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和《彌勒上生經》被稱為「彌勒三部經」。這些彌勒經典的傳譯,無疑為彌勒信仰在中國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隨著彌勒經典的譯出和廣泛傳播,彌勒信仰在上層社會乃至民間迅速流傳開來,成為先於阿彌陀佛和和觀世音菩薩的信奉對象。到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逐步走向鼎盛。彌勒信仰在南北朝時期的盛行,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彌勒經典的大量翻譯和廣泛傳播。除了上面提到的經典之外,兩晉南北朝還有很多關於彌勒的經典在社會上流傳,還有數目眾多的所謂偽經和摘抄本。此外,隨著彌勒信仰的普及,還出現了一些稱讚彌勒的文學作品,如支道林的《彌勒贊》、南朝宋明帝的《龍華誓願文》等,用文學的語言,讚美彌勒上生兜率淨土和下生成佛。如此眾多的彌勒經典及有關彌勒的文學作品的出現,足以說明彌勒信仰在當時的盛行情況。
2、高僧大德發願往生兜率淨土者眾多。東晉以來,倡導往生彌勒兜率淨土信仰的著名人士,有東晉名僧道安及其弟子曇戒等八人,有五世紀著名的西行求法者法顯,有南朝宋初的比丘尼玄藻、光靜、梁比丘尼淨秀等,有北魏北齊的沙門統法上、北齊曇衍,還有天台二祖南嶽慧思等。這些高僧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常誦彌勒名字,發願往生,而且帶到和影響著弟子輩及廣大信眾對彌勒的信仰。
3、彌勒造像甚為普遍。造像是佛教信仰方式的一種,比較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佛教徒所造佛像的種類及造像數量的變化,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彼時彼地民間佛教信仰的狀況。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彌勒造像十分普遍,敦煌、雲岡、龍門等地均有數量眾多的彌勒造像。表現在形態上,既有交腳彌勒像(彌勒菩薩像),又有類似釋迦牟尼佛像的彌勒佛像(彌勒下生成佛像)
據《金石萃編》卷二十六—三十七、《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十二—二十三所載,北朝時的造像數目,略如下數:(1)釋迦佛像59軀;(2)彌勒佛像48軀;(3)觀世音菩薩像31軀;(4)阿彌陀佛像16軀;(5)定光佛像4軀;(6)盧舍那佛像3軀;(7)文殊菩薩像2軀;(8)阿□佛像1軀;(9)大空王佛像1軀。又據塚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統計,北魏在龍門石窟供造佛像206尊,其中有釋迦像43尊,彌勒想35尊,觀世音像19尊,無量壽像(或阿彌陀佛像)10尊。
另外,日本佐騰智永《北朝造像銘考》列舉了雲岡、龍門、鞏縣諸石窟和所知傳世金銅像的類別數字,其中,有關釋迦、彌勒、阿彌陀(無量壽)及觀世音四尊像有紀年的數字如下:北魏:釋迦103尊,彌勒111尊,阿彌陀(無量壽)15尊,觀世音64尊。東魏和北齊:釋迦46尊,彌勒36尊,阿彌陀(無量壽)17尊,觀世音94尊。西魏和北周:釋迦29尊,彌勒3尊,阿彌陀(無量壽)1尊,觀世音13尊。從這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北魏時時的佛教造像,以釋迦、彌勒為最多,遠遠超過阿彌陀和觀世音,而觀世音造像則在北魏分裂後急劇增加。
由上可知,南北朝時北方的民間佛教,仍以本師釋迦牟尼為主要崇拜對象,彌勒佛(或菩薩)則成為僅次於釋迦牟尼而先於阿彌陀佛和觀世音的民間崇拜對象。
二、隋朝的彌勒信仰
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到隋恭帝義寧二年(618),隋王朝僅僅經過了三十七個年頭。然而,在這短短的三十餘年中,隋代的佛教卻有了創造性的發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中國化佛教的新階段,奠定了佛教在唐朝進一步輝煌的基礎,中國佛教由是補入了持續數百年之久的繁榮昌盛期。
隋代佛教的主要內容,在物化層面,包括度僧、建寺、建塔、、造像、寫經等;在佛教義學上,主要表現為南北學風的綜合,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創立;在佛教的傳播方面,表現為佛教在民間的深入,佛教組織義邑、法社的發展,齋會的興盛,以及佛教從中國向鄰國的傳播,中國作為世界佛教中心的逐步確立。
伴隨著隋代佛教的全面發展,隋朝的彌勒信仰,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若從彌勒信仰興衰史的角度觀之,隋朝的彌勒信仰,既是北朝盛行期的延續,又是新的衰落的開始。下面從幾個方面簡述隋朝彌勒信仰的狀況。
1、彌勒經典的傳播。
彌勒類經典在隋朝繼續流傳,除上述經典外,從兩晉至隋唐,各種經記錄所記載的有關彌勒的經典還有很多。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三、卷四失譯經錄中還載有:《彌勒經》一卷、《彌勒當來生經》一卷、《彌勒下生經》一卷、《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一卷(抄)、《彌勒為女身經》一卷,卷四還載有未見經文者,如《彌勒受決經》一卷、《彌勒作佛時經》一卷、《彌勒難經》一卷、《彌勒須河經》一卷。同書卷五偽經錄中載有《彌勒下教經》一卷。隋法經《眾經目錄》卷二亦載有此類偽經:《彌勒成佛本起經》十七卷、《彌勒下生觀世音施珠寶經》一卷、《彌勒成佛伏魔經》一卷。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別錄中《偽妄亂真錄》所載的更多:《彌勒下生遣觀世音大勢至勸化眾生舍惡作善壽樂經》一卷、《隨身本官彌勒成佛經》一卷、《彌勒摩尼佛說開悟佛性經》一卷、《彌勒下說呢感救度苦厄經》一卷、《彌勒勇意菩薩將僧忍見彌勒並示地獄經》一卷、《彌勒下生甄別罪福經》一卷等。這些經典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人自己造的所謂偽經,宣傳彌勒下生成佛,普度眾生。如此多的偽經的出現,足以說明彌勒信仰的普及與盛行。
2、隋代僧侶的彌勒信仰事例。
隋代僧侶持彌勒信仰者,不乏其人。
北齊高僧法上(495—580)。精研地論、涅槃,隋許多學僧如淨影慧遠等都是他的弟子。法上卒於北周大象二年(580)七月,即隋朝建立的前一年。《續高僧傳》卷八《法上傳》載:「山之極頂造彌勒堂,眾事莊嚴,備殫華麗,四事供養百五十僧。及齊破法湮,不及山寺。上隱私俗服,習業如常,願若終後覲睹慈尊,如有殘年,願見隆法,更一頂禮慈氏如來。」
北齊曇衍,地論南派慧光的弟子,《續高僧傳》卷八《曇衍傳》曰:「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忽告侍人無常至矣,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於時正中,傍僧同觀,顏色怡悅,時年七十有九。」
《續高僧傳》卷十二《靈乾傳》記載了靈乾「遇疾悶絕」後,在兜率陀天遇見慧遠之事。文曰:「至(開皇)十七年(597)遇疾悶絕,唯心不冷,未感藏殯。後醒述云:『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曰:官須見師。俯仰之間乃與俱往,狀如乘空,足無所涉。到一大園,七寶樹木;端嚴如畫。二人送達,便辭而退。乾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焜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聞人喚云:靈乾汝來詞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禮訊問曰:此為何所?答: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於此,次吾南座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並非本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偉絕世,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可謂乾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因而覺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大業八年(612)正月靈乾去世,春秋七十有八。傳中還記載了靈乾曾造彌勒天宮觀及蓮華藏世界海觀等。其文曰:「初乾志奉華嚴,常依經本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於疾甚,目晴上視,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顧如常日。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乾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相隨而去,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宮。若翹足舉望,則見城中寶樹花蓋;若平里則無所見也。』旁侍疾者曰:『向舉目者,是其相矣。』真曰:『若即住彼,大遂本願矣。』乾曰:『天樂非久,終墜輪迴,蓮華藏世界是所圖也。』」從上面對話可知,童真對兜率淨土亦甚嚮往,而靈乾本人卻好象更願往生蓮華世界。
《續高僧傳》卷十《智琳傳》載:隋大業九年(613)五月初,「有清信士劉正勤,請講彌勒。」
同書卷二《彥琮傳》載:彥琮卒於大業六年(610)七月二十四日,「初大漸之晨,形□神爽,問弟子曰:『齋時至未?』對曰:『未也。』還瞑目而臥,如此再三,乃回身引頸向門視日(曰):『齋時已至,吾其終矣。』索水盥手焚香,迎彌勒圖像,合掌諦觀,開目閉目乃經三四,如入禪定,奄爾而終。」
《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二十五《慧日道場僧惠雲墓銘》載:「開皇十四年(594)……(惠雲)端坐正色,稱彌勒佛名,願生兜率天上,舍於內侍者。」
史籍中所載隋代僧侶信奉彌勒的事跡還有很多,在洗不一一列舉。從上面所引僧傳的記載可以看出,隋代僧侶信仰彌勒的形式,還是以上生信仰為主,具體表現為供奉彌勒畫像,臨終稱念彌勒名號,發願往生兜率天宮。
3、民間的彌勒信仰
隋代民間的彌勒信仰,以下生信仰為主,突出地表現在利用彌勒諸經中有關「彌勒即將出世」的預言,並以此為號召,發動暴力反叛。
早在北魏末年,就有沙門法慶領導的大乘起義,口號是「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九月,「沙門法慶聚眾反於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同年九月被鎮壓。第二年,大乘餘眾又突襲瀛州城,衝進州衙,很快又被鎮壓。
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以彌勒出世為號召的農民起義就有三次。據《隋書》卷三《煬帝紀》載:「(大業)六年(610)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盜數十人,皆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入自建國門,監門者皆稽首。既而奪衛士仗,將為亂。齊王□遇而斬之。於是都下大索,與相連坐者千餘家。」
大業九年(613),又有唐縣(今河北唐縣略北)人宋子賢,善為幻術,自稱彌勒出世,遠近信眾,日數百千人。時煬帝正在高陽(故屬瀛州),宋子賢欲舉兵襲擊乘輿。事情洩露,宋被擒殺,被連坐者一千多家。稍後,還有扶風向海明,也自稱彌勒佛出世,舉兵造反,聚眾數萬,建元稱帝。
數年之間發生多起以「彌勒出世」為號召的農民起義,反映了彌勒下生信仰在隋唐的民眾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礎。而連續不斷的彌勒教派起義,直接威脅著封建王朝的統治,引起了統治者不安和警惕。後來彌勒教派屢造禁止,彌勒信仰逐漸走向衰落。
4、隋朝的彌勒造像
造像是北方佛教的傳統,隋王朝繼承了這一傳統,並有所發展。據《辯正論》卷三載,從開皇初到仁壽末,文帝共建造各種大小佛菩薩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軀,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餘軀。煬帝一代,共鑄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軀,修治舊像十萬一千軀。可惜的是,由於史無記載,我們無從得知所造佛像的種類。據《金石萃編》卷三十八—四十、《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二十四—二十八所載,隋朝時的造像數目,約如下數:(1)阿彌陀佛像13軀體;(2)彌勒佛像9軀;(3)觀世音菩薩像9軀;(4)釋迦佛像3軀。此二書所列的數目雖然極不完整,同數以萬計的隋代造像相比,甚至只能說是滄海一粟,但從中也反映了隋代造像種類的明顯變化,阿彌陀佛像已經位居第一,超過了彌勒和釋迦。
這種變化在唐朝更加明顯。以龍門的造像為例,自「北朝後期至隋,龍們造像衰歇。唐初復興,所造尊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公元620年起至710年,釋迦像加優填王一共十八尊,彌勒更減至十二尊,而阿彌陀達一百二十多尊,觀世音亦達四十五尊,都大大超過了釋迦和彌勒」。
可以看出,從南北朝後期至隋,民間佛教徒的崇拜對象正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彌勒崇拜已從先前的遠居彌陀之上,變為位於其下,而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崇拜則迅猛發展,成為民間佛教徒的主要崇拜對象。
三、隋朝彌勒信仰衰落的原因從前述隋朝彌勒信仰的狀況可知,有隋一代,彌勒信仰延續著前期的昌盛,保持了相當的影響力。但是,衰落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相對於日益普及的彌陀信仰而言,更是如此。下面將對彌勒信仰由盛而衰的原因作一簡略剖析。
1、假借彌勒旗號的暴力反叛,引發了統治這對彌勒信仰的警覺和禁止,是導致彌勒信仰衰落的主要原因。
根據彌勒經典記載,彌勒下生成佛,是五十七億多年之後的事,那時,人們的壽命已達到八萬四千歲,富足安樂,遠離刀兵水火之災。而彌勒下生成佛,主化娑婆世界,目的是度化釋迦未度之眾生,將此世界化為清淨佛土。這些內容本來與起義、反叛沒什麼關係,但受盡苦難的人們,由於對現實社會的極度不滿,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遂假借彌勒出世的名義,作為其試圖改變現實社會的工具,這實際上是對彌勒下生信仰的曲解。但這種曲解客觀上確實為人們提供了改變苦難現狀、追求太平盛世的理論武器,也導致了彌勒信仰的式威。
隋王朝對參加反叛的彌勒信眾殘酷鎮壓,誅連甚廣。隋末唐初,雖未見有明文禁止彌勒教派,但可以推想,彌勒信仰必然受到限制。《續高僧傳》卷二十五《曇選傳》記錄了唐初僧人曇選告誡徒眾結聚作道場所說的一番話:「自佛法東流矯詐非少。前代大乘之賊,近時彌勒之妖,詿誤無識,其徒不一,聞爾結眾,恐壞吾法。」話中表達了對被誤認為「大乘之賊」與「彌勒之妖」的擔心和恐懼,說明唐初統治者對彌勒教派應是嚴厲禁止的。及至唐玄宗三年(715),頒發了《禁斷妖訛等敕》,明令禁止「白髮長衣,假託彌勒下生」等活動。
2、彌勒淨土信仰興盛,與此相應,出現了許多「讚揚彌陀,貶抑彌勒」的言論,這是彌勒信仰衰落的又一原因。
阿彌陀淨土信仰早在漢魏之際就已傳入中國內地,到南北朝後期,由於曇鸞的大力提倡而影響劇增。彌陀淨土學說因其簡單易行,而更容易為廣大信眾所接受。入隋之後,又得到智□、到綽等的弘揚。道綽在其《安樂集》中從多方面比較了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的優劣,盛讚彌陀淨土之優,貶抑彌勒淨土為劣;智□《淨土十疑論》中也有「揚彌陀,抑彌勒」的說法。這些言論有的固然有宗派貶斥異己的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般看法,同時又對民間信眾的信仰取向產生影響。這樣,彌勒信仰逐漸衰落,而彌陀信仰則迅速普及,流行日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