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1/11/13

排毒要修四念處 2001/9/1於埔里正覺精舍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師慈悲,各位同學慈悲:這裡常住,我以前在這裡住過,所以我願意舊地重遊。但是我來了,就打擾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說說話,我想還是說好。我們出家人見面的時候能說法語,能夠討論佛法是對的。《楞伽經》上有一個頌: 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 《楞伽經》是我們中國禪宗初開始學習禪的時候,達摩禪師告訴我們要依據《楞伽經》來印心的,學習《楞伽經》可以得聖道,可以滿足我們初發心出家的本願。我剛才所說的這四句話,正好是說明此意的。 第一句:「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涅槃」就是佛、辟支佛、阿羅漢,三乘聖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他們經過長時期修學聖道,最後成功的時候,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就是都在涅槃這裡。我們現在應該說還沒得聖道,我們將來到什麼地方去呢?也是到這裡來。我說這話,各位同意不同意?可能不同意!我到阿彌陀佛國去,你怎麼說到涅槃那裡去呢?這個到阿彌陀佛國,是的,但到阿彌陀佛國也還是個方便,就是到涅槃的前方便。因為到阿彌陀佛國去,還是要聽阿彌陀佛說法,還是要修四念處的,也就是到那裡還是要學習禪的。今天我們在這裡,我們沒有學禪;沒有學禪,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到阿彌陀佛國去,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為我們說禪。我們到那裡學習禪成功了,到涅槃那裡去,是這樣子。這個問題就簡單這樣說吧! 「涅槃離心意」,這個涅槃的境界是離心意識的。心意識是怎麼回事?心意識就是我們日常見色聞聲的分別心,就是心意識。這個心意識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的心、心所法,心、心所法又名為虛妄分別心。因為什麼叫做虛妄分別?因為這一念心不見第一義諦。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就在見色聞聲,都是執著,在這裡執著、虛妄分別,這叫做心意識。這個涅槃的境界,離心意識,就是不是虛妄分別的境界,就是修學聖道成功了的無分別的境界,那個無分別智的境界。修學聖道就是成就那個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成就了,才見到第一義諦,入無分別離言法性,能契入到這裡,那就是到涅槃那裡去了,是這樣的境界。 「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這句話很好,這句話很厲害、很好。就是佛告訴我們只有這一件事是真實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其他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世間上人,所歡喜的榮華富貴,就是這個,就是名、利,就是這些事情。再確實一點說就是欲,都是靠不住的。你想要求,也很辛苦,還未必能成功;就是成功了,你是受它欺騙而已,你並不能夠得到安樂的。「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這個「實」是真實,就是沒有欺誑性。最初佛陀開示我們說,這個地方是常樂我淨的,涅槃這裡是常樂我淨的。佛這麼說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是有信心,那沒有善根的人,他可能還是不相信。我們肯出家的人,肯出家受三壇大戒的人,應該有信心;有信心,你並沒有被欺騙,你能夠真實放下欲,然後修學戒定慧,最後成功了,你會知道,佛說這句話是真實的,沒有欺騙我們,所以叫做「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 其中有一個地方,容易引起誤會的,是什麼?就是禪定,禪定容易引起誤會。修學禪這件事,也是最近多少年,我發覺有個相同的事情;南傳佛教,今天的南傳佛教,和我們北傳佛教有一個相同的事情,這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情呢?初開始我得到的訊息呢,就是我們的同學到南傳的法師主持的禪七,去跟他們學禪。他們回來以後把學禪的情形告訴我,我得到一個資料。另外呢,他們拿回來他們的文宣,也是把它翻成了中文。我看,一看呢,它沒有觀!這個禪是兩個方法,一個是止,一個是觀,它只有止而沒有觀。後來又得到進一步的訊息,就是不管是葛印卡,是帕奧禪師,帕奧禪師這幾年對我們很契機,我們請他來弘揚禪,那他並不是說是坐禪七天,不是,是或者一個月、兩個月這樣坐禪,這是對的,應該時間長一點。但是他說出來一句話呢,就是你沒得四禪八定,你不可以修觀。這句話也有道理,也不是沒有道理。他還是承認修學聖道應該有止而有觀,由止觀而得聖道,轉凡成聖,或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但是你沒得四禪八定的時候,你的止沒有成就,你不可以修觀。你不可以修觀,那麼就是一直地就是修止嘛!雖然一直地修止,不可以修觀。但是他還是有個限度,就是到了四禪八定的時候,就可以修觀了,就可以修無我觀。修無我觀,因為你止成就了然後修觀,就很容易得聖道,得聖道不難。若是我們止沒有成就修觀,觀沒有力量,這時候得聖道還是很難。他這樣的說話是契合聖言量的,並不違背佛的話。可是你沒有成就止的時候,不可以修觀,那麼初開始就是修止,說得很明白。 那麼我們中國漢傳佛教,是怎麼回事?漢傳佛教不是這麼說,不是這麼說,就是看話頭。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語錄,他的法語,還有其他的……,這個高旻寺的來果和尚。這個虛雲老和尚,一個來果和尚,是我們中國近代的禪宗的大德。唉!大家都是這麼敬仰,跟他學習。而他們就是一句話頭。等後來其他的人呢,也可能又加上一個數息觀的這些事情,也可能有這些事情了。這個看話頭,看話頭是怎麼回事?如果這一個人沒有去學習經律論的話,我原來是說,沒有學習經,沒有學習論,其實律也沒有學。沒有學習經律論,只是剃光頭,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也受了戒,他到禪堂,他看話頭,他會怎麼樣?頂多就是個止。因為你這一念心,分別心、散亂心集中在話頭這裡,其他的妄想都停下來。如果你能辦到這樣呢,那就是止,其他的根本談不到觀。說是這個看話頭,虛雲老和尚也有個別解,就是話之頭。話之頭,就是這句話沒有說之前,也可以說這一念未生之前。因為說話一定要心裡分別嘛,所以話之前,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前,去觀那一點。若是你沒有學習經論的人,一念不生怎麼觀?我看,這句話說了等於沒有說。你最多就是止,就是止。可是南傳佛教還是說,你止沒有成功,不可以修觀;我們北傳佛教的這些大禪師,這句話沒說。 我看見虛雲老和尚的語錄,有人對虛雲老和尚說,說是教下的人提倡修止觀,那和看話頭怎麼回事呢?虛雲老和尚說:那是古法,古代的人修禪的方法,後來的人不用這個方法了,就是用話頭。虛雲老和尚這麼回答。那和南傳說的就有一點出入了。可是呢,也就是這樣的情形,就是你沒有開悟的時候,為什麼要看話頭?因為能開悟!這句話非常有力量,使令很多的人願意看話頭。說是我們學習經論,學得頭疼,學得可能會吐血,這麼痲煩,不如就是一句話頭好。但是這樣的說法,這是懈怠人的說話,懈怠人才這麼講話的。當然我這個說話,好象不恭敬了,但是我實在對這件事,我不滿意。我明白的說,我不滿意。看話頭這件事,我不滿意。 因為什麼不滿意呢?因為達摩禪師告訴我們要學習《楞伽經》。六祖到五祖那裡去,五祖給他講《金剛經》的,沒有說你看話頭,沒有這個話。那可見,達摩禪師也好,五祖也好,六祖也好,都是根據經論來學習禪的。我們現在為什麼不這樣做呢?你看話頭好過學習經論嗎?不見得,不見得好過經論!我們看這個經論,你讀《金剛經》,《金剛經》就是說無我觀嘛!從開始修無我觀,最後還是無我觀。那麼學習禪就是修無我觀,就是這樣子嘛!而這個《楞伽經》,你讀一讀也還是修無我觀,修我空觀、法空觀,人無我、法無我,還是修無我觀。最初的時候,我初出家的時候,當然我是不知東西南北,一說禪,我看看祖師的語錄也不懂,不知怎麼叫禪,完全不懂,完全不明白。但是後來常常的閱讀經論,喔!原來是這麼回事,就是修無我觀嘛!《楞伽經》也是主張無我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修無我觀。我們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讀《大智度論》,還是無我觀;讀《瑜伽師地論》,還是無我觀,就是這樣子嘛!我們看虛雲老和尚,他隨時可以寫首詩的,法語都是很利的。那麼學習經論有何難乎?很容易就會明白嘛!《金剛經》怎麼樣…講一講,大家學習《金剛經》,學習《楞伽經》,然後就修無我觀,比參話頭好得多。好得多了嘛!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我剛才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南傳佛教就是你沒有成就止,你不可以修觀,那麼就一開始就是修止了;那麼我們北傳佛教這些禪宗的大德,那就是主張看話頭。如果看得好,也還是修止,所以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有個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結果怎麼樣呢?我看看話頭的人,開悟的也很少。虛雲老和尚那個語錄上他也是說嘛,很少人有開悟的,明白點說,就是沒有人開悟。沒有人開悟,應該要想一想辦法嘛!要轉變一個方法,希望我們能開悟,能得聖道嘛!不轉,不轉變,繼續走這條路,這條不通之路,繼續走這條路,我感覺非常遺憾。 那麼我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南傳的禪和北傳的禪,就是學習止。學習止,結果怎麼樣?我們北傳的人,我們若是用經論做鏡子,經論是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來照一照,我認為沒有一個人得聖道。當然我這話又是不恭敬了,那就是你說虛雲老和尚也沒得聖道嗎?我的確有這個想法,他沒得聖道,沒得聖道的。 那麼南傳佛教得沒得聖道?我沒有去學南傳佛教,但是聽他們說,就是他們說這個老和尚得阿羅漢了,說怎麼知道呢?說是我進去,去拜見他的時候,我帶著把傘,傘是在門外邊,那麼我進到裡邊來,那個傘就自動的隨我進來了;他看這個老和尚有神通,就是得阿羅漢了。其實不見得,不見得。這個神通,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神通,就算是真有神通,也不是一定是得聖道。因為你若有點禪定,也就會有神通。有了禪定,也要修神通才有神通,不修神通呢,也有類似的神通。得了禪定以後,不修神通,沒有神通,但是有類似的神通。所以這就是表示他有點定。有定,不見得是得聖道。 我剛才說了,得定還是凡夫境界,要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見第一義諦,那是聖人,那是聖人了。只是得禪定,不見得是聖人。所以南傳佛教,若是南傳的比丘,這樣傳說,告訴我們北傳的人,說是這個老和尚得了阿羅漢了。說是由什麼得了阿羅漢呢?因為有點神通。那可見這個比丘,傳這個話的那個南傳比丘,他是平常人,他教義都不懂,他不是阿羅漢,他也不是聖人。那可見南傳佛教,也和我們北傳佛教有同樣的問題,就是教義的學習不是很普遍。就是少數人有一點教義,多數人還是不能的。那麼這是說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現在我們說(我們還是不要說太遠了):「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那麼除了涅槃以外,其他的一切的事情是怎麼樣情形呢?佛告訴我們,觀察世間其他的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這個不真實這句話呢,它主要就是一個無常。你看它很美,到時候它又變成一個醜陋的;不像你最初想的那麼好,就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如幻夢芭蕉」,就像幻術所變的事情似的,像夢中的境界似的,像芭蕉樹似的,都是不真實的。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希求,希求這些虛妄的事情。希求虛妄的事情,你到時候成功,它又變化了,你受它欺騙了。不如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得涅槃,應該這樣。得涅槃這件事呢,就是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就是禪,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直接可以到涅槃那裡去。那麼我這個話又好象不恭敬,但是我照實說;如果你真學學教義的話,你可能和我的想法一樣,我們今天,我們多數不能學禪,我們不能學禪。 什麼叫做不能學禪?什麼叫做禪?我剛才說,就是修我空觀、法空觀,這就是禪。但是《金剛經》上有一段:「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段文說的什麼?這一段文說的念佛三昧!《金剛經》是主張念佛的,就是念佛三昧。但是我們今天誰這樣念佛了呢?我看提倡這樣念佛的人也不多。我們都是提倡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什麼這樣?因為念阿彌陀佛名號比較容易,比較容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名號,比較容易。若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子呢,那不容易了。有什麼不容易?要經過學習。不學習,這幾句話,這一段文不大容易懂。 那個《六祖壇經》上,那一位叫什麼禪師?他來跟六祖大師學禪的時候,六祖大師問他:「什麼物?恁麼來?」他回答不上來。這個《六祖壇經》本身沒有詳細說,在其他的語錄上提到,他參了八年以後才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後來他能回答這個問題了,他向六祖說,我今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六祖說:「什麼物?恁麼來?」那麼他說是:「說似一物即不中」,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在想,如果你若是學習了《金剛經》的話,我看不需要一個鐘頭就可以回答,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那我這麼想,也可能是六祖學了《金剛經》,但是他回到光孝寺?還是南華寺?他沒講《金剛經》,所以來的人,沒有那麼快。 我們若是按照《金剛經》這一段文去學習呢,那也是念佛,但是那是不同了。那就是禪了,就是禪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成功了,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聖人了。但是我們今天,我看很多的善知識不提倡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因為…就是所謂難吧,就是這麼說吧!那麼我們不願意學習佛法,那怎麼樣到涅槃那裡去呢?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個《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它沒有用念佛兩個字,用執持名號這個字。「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用執持名號這句話。 這個《觀無量壽佛經》後邊那個下品下生,當然他造了很多罪那個人,但是遇見善知識說,勸他念佛,但是他不能念佛,勸他念無量壽佛。這一段文怎麼講?這一段文我在想應該這麼講:頭一段話說是念佛,是觀想念佛;或者是你念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也是念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十號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如果你這樣念不來呢,你念佛的名號。那段文可以這麼講。如果不這樣講,怎麼講?不這樣講,就有一點不是太明白。不過我們現在,這個用詞,用這個語句,就不是那樣意思。就是念佛名號也是念佛,也用這個字,也是用這個字。和《阿彌陀經》,這個用語上不大一致。不過這樣子,我們也習慣了。我們說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叫做念佛。我們只有這樣做。這樣做也好,我們如果能夠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麼我們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到了阿彌陀佛國,就成功了,那是決定是正定聚,所以還是好嘛,還是很好! 這樣講呢,我向各位坦白我的想法:我向方丈和尚、向慧天長老、向各位同學懺悔,我是從開始出家,所住的廟,這些大和尚,都是勸人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淨土的。但是我不斷地學習佛法,後來我的思想有點轉變。我思想轉變,我這幾年我沒有去弘揚念阿彌陀佛法門,我沒有,我弘揚四念處法門。四念處也可以說就是禪了。我弘揚禪,我沒有弘揚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我沒有做這個事。我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其實,這個事情都是擺在眼前,事情是擺在眼前的,沒有什麼秘密,我們很容易就看到,看到這些事情。看到什麼事情呢?我們內心裏面的貪瞋痴,能不能調伏?能不能調伏這個貪瞋痴,叫它無貪瞋痴?我看很難,很難調伏。我們若是有道心的話,有向道的意願的人,我們很誠心地念阿彌陀佛,稍好一點。但是,不能調伏,這個貪瞋痴還是在動。不要說是嚴重的事情,就是輕微的事情,你心不動嗎?可以不動嗎?我就是不要講道理,我就是呵斥你、罵你、毀辱你,你心能不動嗎?能不能?我看不能,不能不動,心裡還是動。心裡若是動的時候,這件事,我認為就不清淨,就是不莊嚴,不莊嚴了。 怎麼樣才能調伏煩惱呢?一定要修四念處。修四念處,當然有北傳的四念處,也有南傳的四念處;北傳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念處,南傳就是小乘佛教的四念處。小乘佛教的四念處,我感覺我們也應該學習。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還是很有力量的。什麼力量?能調伏煩惱。我們觀這個身體是臭皮囊,我們欲心就不動。你若觀這個不淨觀有一點相應,不要說成功,有點相應的時候,我們看見女人心裡不動。心裡不動就清淨了,心清淨,清淨。這是第一個念住,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法無我,你若常常這樣修觀的話,貪瞋痴都不動了。說是我們現在的佛教也多數是有組織一個會,組織一個會,說是方丈和尚到期了,他任期滿了,重選,選著我做方丈,我也不見得歡喜;不選我,我也不見得不高興。沒有這個問題,沒有這個名利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譬如說是現在要選住持的時候,你什麼理由,你投他一票?你有什麼理由?因為他對我好,就是這個理由;就是這個理由,不對的。你要知道,他是能在這裡住持,他這個人的品德好,他是真實能住持,能盡住持的責任的。(我不要說那麼多)那我投他一票,我不管他對我好不好,而是他對全面的佛教會有貢獻的,那我就投他一票。他對我不好,那是另一回事。你就會由理智來處理這件事,而不會因為他對我好,我投他一票,不會這樣子的。為什麼你能這樣子,因為修無我觀了。 我也還有很多話,其實說出來是不好聽,但是事實如此的,事實就是這樣。其實我們……,少少的說一點:有一個人來我就害怕,為什麼會這樣子?你就是有我嘛!你若是修無我觀,沒有這件事。若是我們修四念處的時候,我們能夠調伏自己的貪瞋痴,增長自己的戒定慧,那麼這樣的人來住持佛教,不是很好嗎?他還真是能住持佛教的。如果貪瞋痴常常活動,他能住持佛教嗎?這很明白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佛教我看,還是得要念阿彌陀佛。你想提倡四念處?沒有人願意修四念處,很明白的,為什麼?第一個,修四念處第一個條件,你要學習經論。要學習經論,誰願意學習經論?我看不是很多。就是想要學習,學習一點就好了,不想多學習。你怎麼知道呢?你聽他說話就知道了嘛!譬如他寫出來的文章,你看!就是佛法學得不夠,就知道嘛!那為什麼不深入的學習?他不歡喜,他不歡喜。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就是這樣子。這樣的情形,不念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看沒有辦法,念阿彌陀佛是最後的一條船了。最後的一條船,這一條船你若不願意坐這條船,再沒有船可坐了,沒有船了。但是我看少數人還可以修四念處的;我們的佛學院裡邊,我們有的時候打禪七,有的時候…上課多,坐禪少。但是有的時候小參,發覺有些人發心,有些人發心學習佛法,發心修四念處,但是不是很多,是這樣的情形。 所以現在明白一點說,我們若希望中國佛教繼續不斷地能住持下去,那要修四念處才可以,要學習經論,修四念處才行。如果我們不學習經論,不修四念處,我感覺我們漢傳佛教沒有幾天了,就完全滅亡了;不是別的人能滅亡我們,是我們出家人自己滅亡了。我說一個不成理由的事情,這個《宋藏遺珍》裡邊有一本書,叫做《瑜伽師地論義演》,這本書殘缺了,就是不全,不全!但是剩下多少我看過,很好!它比這個窺基大師的《瑜伽師地論略纂》和那個《遁倫記》比它更詳細,所以稱為「義演」,更詳細,說得很中肯,就是我們真是能得到它的話,但是就那麼一點,不全,殘缺了很多。為什麼會這樣子?我們不知道這是法寶,不重視這件事,就叫它在藏經樓上爛,叫那蟲子咬爛。後來有人發心的時候,已經殘缺很多了,少少的有一點。就從這件事看出來,我們出家人不歡喜佛法,這是第一。 第二,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大智度論》是一個註解,另外還有嘉祥吉藏大師他有個註解。我們看這個《大智度論》,我們讀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很明白的說,很多地方不懂,你若看《大智度論》上的解釋,我們才能知道,喔!是這樣的意思,但是有的地方還是不懂。可是嘉祥大師,他是三論宗的一位大德,那個時期,三論宗,南北朝的時候,梁陳隋,宋齊梁陳,研究三論的人多,那個都開了智慧的人,他們由前一代的高僧,一代一代的,展轉的這個大智慧境界。嘉祥大師呢,繼承了這個智慧,又重新作了一部註解,給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做了一個註解。那麼再加上《大智度論》,那麼我們就可以貫通了很多很多裡邊的妙義,但是這部書也是殘缺了。那為什麼殘缺呢?就是不歡喜佛法。 《瑜伽師地論》算是唯識,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算是中觀這個學派的,都是很重要的經論,但是我們要依仗這些古德的註解,我們才能夠學習,但是都殘缺了,就表示不願意學習。那在藏經樓上給蟲子吃,隨它去了,關我什麼事!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今天看完了,看這部註解,無可奈何!有的那個亂,前後次第亂,再就是缺少了,沒有了,少少還是能有點幫助的,但是若有完整的不是很好嗎?就從這些事情看出來,很久以來我們中國佛教就衰微了。 我再說一件事:我們佛學院最近有斷食的事情。斷食是有人領導,有老師領導我們斷食,不然我們自己不敢斷食的。她的辦法是這個,減食三天,三天能把這個食,日常的飲食,把它減,然後開始斷食,斷食七天。斷食七天,然後恢復飲食的時候有十天。那加起來就是二十天。那麼她說一個理由,為什麼要斷食?她說個理由就是能夠排毒,排遣我們身體裡面的毒,這個毒從那裡來的呢?就是飲食,我們飲食有毒。我原來還想是牛奶是應該可以吃吧?她說現在牛奶也不可以吃。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養牛的人,美國人養牛的人,他給這個牛注射荷爾蒙,就變了,這個牛奶也轉變了。所以我們若吃,對身體反倒不是太好,就有這個事情。那麼其他的還有很多事情,就是飲食裡面有毒,使身體裡面有毒呢,就容易有病。若斷食的時候,還有一些其他的方便,能排毒。那麼身體就健康。這件事,但是我想了一想呢,她這麼一說以後呢,我反倒不願意斷食。 我的理由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毒,第一是從飲食來的毒,我承認這件事,第二個由我們煩惱來的毒,我們心裏面的貪瞋痴一動,瞋心一動就有毒,身體有毒。這個貪心一動,愚痴心動,高慢心、疑惑心、我我所這些煩惱一動,心裡就有毒,就有毒的!而這個毒,你斷食這個能排毒,能排多少毒?不能完全排,能排它一少分可以。這和醫生治病一樣,醫生不能完全治好你的病,只有一少分的可以治,還有一部份不能治。什麼辦法能夠排毒呢?就是修四念處。 修四念處,修四念處我們能夠排除貪瞋痴的毒,能叫我們不貪瞋痴,貪瞋痴造的毒就沒有了。這個修四念處成功了的人呢,成功有兩種,相似的成功和真實的成功;相似的成功就是暖頂忍世第一,真實的成功,得無生法忍以後,這兩種。成功了以後,我們過去生,我們造過罪業,這個罪業發生作用的時候,也是毒。這個毒也能排,就是你若能得聖道的時候,這也是能排的,也能排毒。我說這個話,不是我隨便云云的,你看那個《高僧傳》,這個南嶽慧思禪師,他是被那個道士,用毒來傷害他,但是不能傷害,不能傷害的。在這個禪宗的人,這個達摩禪師也被人家用過毒,二祖慧可禪師,他們也有人用毒來傷害他,但是不能傷害。不過禪宗人寫的歷史,我不大相信,我不大相信。道宣律師的《高僧傳》我相信,因為道宣律師他是個持戒的人,他不說謊話。這是真實的!禪宗有很多,他自己認為這個非常圓滿,但是我一看就是虛偽的。禪宗的那些大德,有修行的境界的確好,是了不起,但是有些人,我沒有信心;不過這話不說了。 我說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出家人不要斷食,可以減食,減食可以。但是排毒是對的,但是不是斷食排毒,應該修四念處來排毒,應該這麼辦法,因為它能排很多很多毒。其中另外還有一件事,我順便和你們各位說,如果你修禪定,修止觀達到未到地定以後,這個境界到那個程度了,我有病,我現在有病,這裡痛那裡痛,但是一入定,就不痛了。你不痛了,和沒有病一樣,但是出定就不行了,出定還是痛。這就是修止觀的力量很大很大的。但是修止觀力量很大很大,但是學習經論難。就是不願意,辛苦嘛!那個讀書,費眼力,然而聽別人講,又可能聽不懂。所以只好念阿彌陀佛比較好。若真實念阿彌陀佛呢,也不可思議。 經論上說的得聖道的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怎麼樣得聖道就是這三個次第,一個聞、一個思、一個修,就是這樣子。那麼我們若要從這三個次第來看,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屬於聞,是聞的階段。思,我看不大合適,和思不合適,和修也不合適。但是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因為這裡邊你並沒有去思惟苦、空、無常、無我,沒有思惟第一義諦嘛,所以不能說是思,只是念阿彌陀佛名號,這麼念,念是記憶的意思,就把這個名號,在心裏面相續地不斷,沒有其他的雜念。但是我們讀《阿彌陀經要解》,《彌陀要解》的時候,蕅益大師說到一件事,很重要這句話,就是你念佛的時候要有個願,持佛名號的時候與願相應;就是一方面念阿彌陀佛,一方面願生阿彌陀佛國。我們通常說是,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只是念,等念完的時候呢,我們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我們一般可能是這樣的次第。但是蕅益大師他不是,他說你念佛的時候,你有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同時要有願。同時有願,我認為非常好,容易一心不亂。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同時心裏面有願,你心裏面妄念少,這個誠懇心容易發作。誠懇心來了,就更容易一心不亂。這樣子呢,還是屬於聞慧,這個思慧不相應。可是有一點,我思惟娑婆世界是苦,我不願意在這裡住,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也可以說有一點思慧的意思。 但是你若念佛的時候,我們讀智者大師的《阿彌陀經》的註解,天台智者大師《阿彌陀經》註解,那個一心不亂的時候,天台智者大師沒有說那是念佛三昧,沒有那麼講。蕅益大師呢,他說有兩個三昧,有事一心不亂,一個理一心不亂,他這麼講。當然佛教是有這個理論,但是看《阿彌陀經》的意思呢,就是我的看法,就和蕅益大師不一樣;我的看法,沒有那麼深。因為大本的《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呢,那個念佛法門,比《阿彌陀經》,就是我們做功課念的《阿彌陀經》比這個深,它那裡面有念佛三昧的意思,有得無生法忍的意思。而這個執持名號的這個小本的《阿彌陀經》沒有這個意思。所以蕅益大師那麼解釋,他解釋深了一點。 並且我們讀玄奘法師翻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就是也是《阿彌陀經》,它那上又加上一句話,就是臨命終的時候要心不顛倒那個地方,玄奘大師翻的那一本加上一句,要佛的加持力,心不顛倒。那從這個地方看那個一心不亂,很淺的境界叫一心不亂。若得到事一心不亂,不要說理一心不亂,得到事一心不亂,還要佛加持嗎?那很明顯的不需要佛加持,你就可以一心不亂。 那個蕅益大師說那個事一心不亂,那個事一心不亂要阿羅漢的境界才能成就的,要達到那個境界啊!我們從《大毗婆沙論》上看,初果聖人,他臨命終的時候,決定一心不亂;初果聖人有這個境界,何況阿羅漢呢?所以那個地方若解釋事一心不亂呢,這個地方和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有點事情。但是若是兩個本對照的時候,鳩摩羅什法師翻的也有這個意思,也是有這個意思,也是有佛的加持的意思。 若是你注意這句話來說呢,那個一心不亂很淺。就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就這樣念啊,心裏面不亂就是了,就是心裡沒有雜念和妄想,沒有,沒有妄想。但是若是再細分別呢,也有問題。喔!我自己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是一心不亂,別人來打擾你,你心亂不亂呢?說我不念佛的時候,你心亂不亂?若我看那個意思,你不念佛的時候,心裏面也不亂;別人觸惱你,你心裡也不亂,這叫做一心不亂,不只是念阿彌陀佛,念的時候沒有妄想叫一心不亂,這是這樣。但是它有時間性,就是要一日一心不亂,乃至要七日一心不亂;就是你的一心不亂就是這麼長,一日一夜一心不亂,過了一夜就不行了,我認為這麼解釋可以,不是說是一下子就一心不亂,盡未來際的一心不亂。蕅益大師他有這個意思,我認為那麼樣解釋就是深了一點。當然,我們講深一點?講好,也好,也是好。但是若是講淺一點,我們容易做得到。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不妨就是自己要求自己,我三個鐘頭一心不亂;我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不念阿彌陀佛心也不亂,心就是沒有煩惱;你觸惱我,我也一心不亂,我還是一心不亂,不觸惱我,我也一心不亂。你自己要求我三個鐘頭一心不亂,慢慢地增加,我一日夜,二十四小時一心不亂。譬如說我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心不亂,睡覺的時候也一心不亂。慢慢增加,增加到七日一心不亂,那就是不簡單了。 那七日一心不亂,究竟是什麼境界?從教下來看什麼境界?我這麼看,就是最多是未到地定,沒有到初禪。這個若是到初禪的時候,會有什麼事情?到初禪的時候沒有欲了,沒有欲。說是也有人說念佛的時候,念得打成一片了,我聽鳥叫的時候也是念阿彌陀佛,我看那個草葉風一吹一動,也是念阿彌陀佛,處處都是念阿彌陀佛了。那是什麼境界?我認為就是因為你若沒有了……,你沒能離欲,你最多是未到地定。你達到那個境界,你有沒有欲?你若有欲,你沒能到初禪,因為到初禪的時候沒有欲;到初禪的時候還有一件事呢,就是他若是不要懈怠,常常地入定,每天都入定的話,他可以不退。可以不退,那就是一直到盡形壽都是一心不亂。那麼你念佛,你到那個境界,你能夠超過七日夜一心不亂嗎?能很多年都這樣一心不亂嗎?能不能?你從這些事情來對比,就知道如果你還有欲,你念佛到那麼一個境界的時候,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就是念佛三昧?不一定,不一定的。要看你的煩惱,你有沒有煩惱?如果你若照樣還有煩惱,那不行,你不能說那是念佛三昧啊!我不念而念就是念佛三昧了?不是的! 所以我們能願意修四念處,也就是修禪了,那需要學習經論,我們才能修禪。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所謂沒有條件就是懶,我怕辛苦。其實你讀書很多,學習經論不難,當然這個事是自己自由,我不願意學,誰能奈我何呢?那我就是念阿彌陀佛,也好!念阿彌陀佛,你要自己努力,要求自己做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只是散亂,不要有煩惱;你若有煩惱就是亂了嘛!要達到這個程度。 我們出家人的福報都是很大,你看社會上的人,生活艱難。不要說是貧苦人,為人打工的人生活艱難,就是大老闆都是生活艱難,他們心情不快樂、不快樂。我們出家人仗佛光明,衣食住無憂無慮。你的福報可極大!那我們正好借這個機會,很努力地念阿彌陀佛,要求它一心不亂,不要只是打板了我就來念佛;你要努力,希望我念佛有成就。 有成就這個地方,就是還有問題。一達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是容易有其他的妄想。因為我感覺我得念佛三昧了!哎,我過幾天,我會叫釋提桓因來歸依我,很多的妄想來了。很多的妄想來了,反倒是亂了,反倒很多亂了。並且有的時候,學習經論的好處呢,能認識自己是凡夫,能有這個好處。我們若是不學習經論,容易搞錯誤。那個天台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上說出一件事來,說什麼事情呢?就是他是說兩件事,我們不要說名字好不好?說了名字就有煩惱。譬如說是這個夜間,夜間在或者說是在禪堂里,靜坐。靜坐的時候,外邊沒有太陽也沒有月亮,黑的嘛!但是他就看見人從那裡走過去,到廁所去。隔著牆,還是黑暗的時候,就看見人到廁所去,這是什麼境界?一個很有名的……就算是禪師吧,他說那是得天眼通了。那麼這就是容易誤會,容易誤會自己的事情。這看出來什麼?看出來這個人沒有學過禪嘛!只是少少地知道一點而已,他並不懂得禪。這是一件事。 第二,這個靜坐的時候,會出現什麼事情呢?就是不感覺有身體了,這個身體沒有了。沒有身體了呢,他就認為他是證悟法性的道理了,證悟了諸法畢竟空了,得無生法忍了;實在呢?這都不是。其實你靜坐的時候感覺身子是空,還未必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有兩個相貌:一個是身體沒有了,還要有輕安樂的。如果你只是感覺身體空了,沒有輕安樂,那你還不是未到地定嘛!但是他就認為他得聖道了,得無生法忍了!那是什麼呢?就是他沒有學過經論。 我們讀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是般若的智慧,見到諸法畢竟空,是智慧的力量。我們靜坐的時候身體空了,那不是你的智慧,是個感覺,感覺空了;但是你睜開眼睛看,身體還在那裡。所以這個就是,你若沒有學習經論,你就完全不知道這個事,有這個錯誤。若是我們誠心的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它也會有變化。這個由散亂心到不散亂,這是一個經過,它有一個過程,生理上有變化。生理上變化,如果你不學習經論呢,有問題,你就會認識錯誤。認識錯誤的時候,也容易有問題,就是容易有罪過。你是凡夫,還是凡夫嘛!但是你認為是聖人,就是以凡亂聖,就是增上慢,就是反倒有問題。佛在世的時候,那個增上慢比丘,無聞比丘,這個《楞嚴經》說,他下了地獄了,下了地獄了。所以我說我懶,我不歡喜學習經論,那我就安心念阿彌陀佛,好!但是你若精進念阿彌陀佛呢,有可能會有成就。有成就的時候,你沒有經論的基礎就有問題;說我不精進嘛,不精進,那不容易得一心不亂;我若精進得一心不亂呢,又會出現事情。所以修行的事情,不簡單,不是那麼容易的。我東說西說,我們就不要說太多了。 「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就算是我們不學習經論,但是這四句話讀一讀,也使令我們放下世間上的欲,專心的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還是很好。到阿彌陀佛國決定是正定聚,什麼叫做正定聚?正定聚就是聖人!你決定可以成為聖人;不是說你到那邊就是聖人,但是你決定成就聖人,不會退下來的,所以到阿彌陀佛國的好處就在這裡,所以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好。 請方丈和尚慈悲,請慧天老法師慈悲,各位同學慈悲,指教我的錯誤。我若有錯誤,我承認。南無阿彌陀佛!好了,就這樣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