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1/12/2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八講

8月16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八講。

釋親佛法師首先開示道:佛法最主要的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我們聽聞《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就是當機之時。因為在這部經中,世尊針對我們末法時期修行人的種種弊端,進行了詳細的開導。如果大家能夠依照這一部經的教誨,細心的去體會反省,按照佛所說的去修去行,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有成就。

佛陀講法49年,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的教育目標是讓我們「無諍、解脫、詳和」。佛在這部經中教導我們要「不舉他人過」,這就是無諍。學佛的基礎在於一個字「和」,所以我們僧團是六和敬,即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和」的思想是寬闊廣大的,佛教講「和」,儒家道家也講「和」,所有有智慧的教育都有「和」的思想。「和」是我們中化民族最主要的文化精髓,像北京故宮的三大殿,名字中都帶有「和」:太和殿、中和殿、寶和殿。而我們佛教之所以維繫二千多年長盛不衰,全在於「和」之一字。

佛在菩提樹下頓悟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若有妄想執著,就會有分別心,繼而產生紛爭,所以我們學佛人要做到無諍,這樣心地就得以清淨,就可以解脫,而人生最大的解脫就是生死解脫。我們學佛多年以後,要看看心是否清淨了、煩惱是否減少了、慈悲心是否煥發出來了、智慧是否挖掘出來了,通過這些來檢驗自己學佛進步的與否。做到解脫之後,就會擁有詳和,詳光莊嚴。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題中的五字:清淨、平等、覺,光這五字就已囊括佛法的全部精華。清淨即是僧,平等即是法,覺即是佛。而僧代表戒,法代表定,覺代表慧。佛法是用來息滅眾生的貪嗔痴,而戒定慧就可以對治貪嗔痴。當你擁有戒,就可以做到清淨。因戒生定,就沒有分別。因定發慧,就可以覺悟。

這部經經文很淺,義理很深。為什麼末法時期修行人成就的少而盲修瞎煉的多,就是因為不明佛理,不如法修行。我們前七課已講了很多障礙修行的種種煩惱,因為今天新來了很多聽課的四眾,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前幾節所講的內容,下面我們看一下「修道人若安穩無惱而得解脫」,應成就的四法。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於諸眾生不求其過」,這一點凡夫是很難做到的。律宗初祖道宣律師有句法語:「應世天下,如是試巾,推直於他,引曲向己。」我們每個人都要像擦桌布一樣,把桌子擦乾淨了,布自己髒了。把一切對的好的,推給別人;不對的、不好的、委屈的,自己接受。

慧律法師曾講過「老二哲學」,即你大我小、你美我醜、你善我惡、你對我錯。。。。。。,永遠不要排第一,默默的做老二。我們修行人都應該按照這種哲學方式去為人處事。

大家知道「上善若水」。水代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海之所以大,因為處低。假若你希望讓別人恭敬尊重你,你首先就應謙恭處低,處處恭敬尊重對方。大家的心胸要如海天一樣,寬廣無垠,我們對他人都應寬容、包容、含容。要按照聖言量去做去修行,不要按照「我」的見解去行動,這樣永遠無法擺脫六道輪迴。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觀音菩薩的法門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修行人都應不求他過,不舉人罪。但這一點很多人做的都不好,大家都是拿著「戒律」這個手電筒,處處查看挑尋他人的過失。這是凡夫的習氣,下意識的行為。就像酒瓶一樣,酒倒空之後,瓶中仍存有酒味。因為無始劫以來,凡夫一直在舉他人的過失,而自己的毛病卻越來越多。

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永斷一切粗獷之言。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偈言:「不盯人過失,不舉他人罪,離粗言吝嗇,此人當解脫」,我們某些出家人的語言很粗陋,讓對方聽著不好受,心生煩惱。我們一定要用愛語去對待別人,給人溫暖度人苦難。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舍離一切憒鬧之眾。獨處閒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修行人要少欲知足,知足者常樂。我們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為什麼呢?耕耘勢必有收穫,如是因如是果。

接著親佛法師又講道,我們凡夫業障深重,諸根暗鈍,都有十二種弊病,這部經中已概括出來,即:善少惡多,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進,行迷惑道。

接下來,親佛法師開始講述今天的授課內容。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爾時即彼時,為什麼佛經中不註明公曆或農曆的年月呢?因為佛講法是針對九法界眾生,例如一層天,一天相當於人世間五百年;釋提恆因忉利天,一天相當於人間一百年;彌勒菩薩兜率天,一天相當於人間四百年。在兜率天眾生眼裡,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從出生到死亡縱其一生,不過半天的時間。

「決定之義」就是真實的事理,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比喻來說,黃金與金器。黃金可以打造成各種形狀的物品,如項鍊、耳環、杯子、水壺、鑰匙等等。但這些無量形象的金器,經熔爐內鍛燒,就又會恢復到黃金的初始模樣。

《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而我們凡夫常常被相所轉,順境來了歡天喜地,逆境來了痛不欲生。佛說過,心能轉物即通如來。修行人應按照這個境界去努力,不為境轉,清淨隨緣。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五者速疾高下坏於法忍。六者心常剛強禪定智慧曾不薰修。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十四者猶如倡妓隨逐音聲。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二十者不了諸根系屬煩惱。彌勒。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佛把世話的過錯濃縮為二十大類。親佛法師給聽課四眾進行了詳細的解釋。(此略)

在講述這二十種過錯的時候,親佛法師說到了彌勒菩薩的偈子。他講道,彌勒菩薩呈喜悅相、平等相,善人惡人皆對之笑臉相迎,大肚能容難容之事。他有個偈子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希望我們在生活中,能夠按照偈中所說的那樣去為人處事。雖然大家做不到,但是還要以此為目標。

。。。。。。

接下來,親佛法師又講述了睡眠的種種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在講授睡眠的過失時,親佛法師提到了頭陀十二苦行。他講道:「持戒的菩薩們,行十二頭陀苦行,他們著糞掃衣、但持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日中一食、節量食、過午不飲漿、住阿蘭若處、常住樹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間、長期端坐隨處坐,用這十二種苦行來對治衣、食、住的貪戀。有人修苦行,佛法就住世,如果沒有人修頭陀行,佛法就消滅了。」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親佛法師詳細解釋了睡眠的二十種過失。(具體略)

講畢,聽課四眾中有人提問:「現代科學主張人應該保持睡眠充足,成人最少要保持七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而佛制規定,初夜後夜要用來精勤辦道,而只在中夜四個小時內休息。請問為什麼佛陀對睡眠的規定與現代科學的主張相矛盾?」

親佛法師回答:「現代人妄念多,心中常被諸外物所牽絆,所以消耗掉很大的精力,需要通過睡眠來補充體力和精神。而修行人妄念少,心常住於清淨之地,精神常處於清明的狀態,精力存儲的比較多,所以需要的睡眠時間少。而過多的睡眠是對人體有害的,會造成昏沉,不利於修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