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2/7/17

唯識性

●作者:黃懺華居士

識相虛妄,必有實體,故論於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即圓成實。此圓成實性者,一切法勝義諦也。所謂勝義諦者。此宗具明世俗勝義二諦,於二諦,又各立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重。世俗四重中,第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謂瓶軍林等我有情等假法。此乃隱覆真理之世俗法,故曰世間。但凡流謂有,依情立名,而無實體,故曰世俗。第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此乃隨彼彼事相依彼彼義理所安之,故曰道理。事相差別易知,故曰世俗。第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便安立諦。謂四諦等法。此乃佛為令行人證得聖果方便安立之染淨因果差別法門,故曰證得。有相可知,故曰世俗。第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非安立諦,謂二空真如。此乃依二空詮門所施設,超前三世俗諸法,聖者所知殊勝境界,故曰勝義。以假相安立,非體離言,故曰世俗。雖依二空詮門施設。非如四諦差別安立,故亦名假名非安立諦。此四稱世俗諦者,世謂隱覆真理,俗謂有相顯現。又性墮起盡曰世,體相顯現曰俗。諦者實義,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慮,名之為諦。

勝義四重中,第一世間勝義諦,體同第二世俗,即蘊處界等法。事相粗顯,猶可破壞,故曰世間。聖者後得智所知,勝初世俗,故曰勝義。亦名體用顯現諦,此異初俗,有體有用,事相顯現故。第二道理勝義諦,同第三世俗,即四諦等法。此依知斷證修因果差別所安立,故曰道理。殊勝無漏智境,勝前二世俗,故曰勝義。亦名因果差別諦,此依染淨因果差別施設故,第三證得勝義諦,同第四世俗,即二空真如。依二空門而證得,故曰證得。凡愚不測,聖者所獲,勝前三世俗,故曰勝義。亦名依門顯實諦,此依二空詮門顯實理故。第四勝義勝義諦。即一實真如。體妙離言,迥超眾法,故曰勝義。根本無分別智所證,勝前四世俗,諸勝義中,唯此為最,故復冠以勝義。亦名廢詮談旨諦,此不能以言語詮顯,須廢言詮,旦以正智證會故。此四稱勝義諦者,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界名義,二道理名義。諦者實義,事如實理,理如實理,事理不謬,名之為諦。

以上為三乘合明之二諦。義林章復於三乘淺深門中,分別明三乘二諦。於中菩薩乘二諦者,第一世間世俗諦,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第二道理世俗諦,謂所安立十六善巧。第三證得世俗諦,謂所安立三性三無性唯識妙理。第四勝義世俗諦,謂所安立二空真如。次第一世間勝義諦,謂所安立十善巧等。第二道理勝義諦,謂所安立三性等理。第三證得勝義諦,謂二空。第四勝義勝義諦,謂非安立二空無我一真法界。

世俗勝義各立四重者,凡明諸法,有有有無。初世俗為無,遍計所執,體性無故。後四重為有,依圓二性,其體有故。有中,有事有理。第二世俗為事,五蘊等法,淺近相故。後三重為理,三性等法,深遠性故。理中,有淺有深。第三世俗為淺,三性等法,差別門故。後二重為深,二空一實,一味理故。深中,復有詮有旨。第四世俗為詮,依二空詮門顯真理故。後一重為旨,離言語思慮;直指真理故。如是諸法有無事理淺深詮旨意各別故,二諦之中,各立四重。茲列表如下。

無────────────世間世俗

┌事──────────道理世俗

有┤ ┌淺────────證得世俗

└理┴深────────勝義世俗

┌事──────────世間勝義

有┤ ┌淺────────道理勝義

└理┤ ┌ 詮──── 證得勝義

└深┴──旨──── 勝義勝義

又四重相對

有無體異故成第一對┬無體─世間世俗

└有體─世間勝義

事理義殊故成第二對┬事法─道理世俗

└理法─道理勝義

淺深不同故成第三對┬淺理─證得世俗

└深理─證得勝義

詮旨各別故成第四對┬依泉─勝義世俗

└廢詮─勝義勝義

所謂圓成實性,是一切法勝義諦,依最後勝義勝義說。即勝義諦雖有四重,今所云勝義,非前三勝義,而第四勝義勝義諦也。恐濫前三勝義,故論簡之雲,亦即是真如。真者,真實義,顯非虛妄。此簡有漏諸法,有漏虛妄故。又簡遍計,是妄執故。如者,如常義,表無變易。此簡無漏有為,無漏有為體雖真實,有生滅變易,非常住故。又簡依他,有生滅故。圓成實性,真實不虛妄,於一切位,湛然常住,無生滅變易,故曰真如。此圓成實性,即是唯識實性。言實性者,唯識有二種,一虛妄唯識性,即遍計所執性。二真實唯識性,即圓成實性。今是第二真實唯識性,為簡虛妄說實性言。又有二種,一世俗唯識性,即依他起性。二勝義唯識性,即圓成實性。今是第二勝義唯識性,為簡世俗,故說實性。即所謂唯識實性者,非虛妄及世俗之唯識性,而真實即勝義之唯識性也。此即一切諸法所依實性,而不離識,故曰唯識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