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2/7/23

南三北七教判之說

黃懺華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師總結當時各家對於佛教所有教判說的總稱。

中土判教的起原,有兩方面。其一,佛教傳來,到南北朝時代的二三百年間,三藏教典已大致譯出。這些教典,在印度出現的時地和因緣各異,而且隸屬的部派有別,因而所顯的義理互有出入,有空性相等許多學說同時分存並立。此土的學者更從而鑽研探討乃至解釋闡明,又不一其說,遂愈形其異解紛歧。然而佛教的教義,是在多樣之中有它的統一的理體,而學者爬羅剔抉,又可把這些紛歧的教義加以整理,分別歸納作幾個範疇,更把它有秩序地配列,統一在體系的組織之下,於是形成一個佛教大一統的構圖。這是教相判釋發生原因的一面。

其二,由於這時教典略備,學者鑽研探討,各有所崇,思想的體系逐漸成熟,因而逐漸呈現宗派的雛形,像毗曇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攝論師等相繼而出。他們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依一家的義旨,或者加以時間的配列,或者就教理的淺深加以組織,來剖判解釋,以闡明各家在整個佛教當中所占的地位和價值。這是教相判釋發生原因的又一面。

給予教相判釋以重大啟發的,乃是中天竺曇無讖三藏在北涼譯出「大般涅槃經」。「涅槃經」卷五以梵語「悉曇章(成就吉祥章)的字本摩多(母韻)、體文(子韻)為半字,用它比喻聲聞乘經;以「毗伽羅論」(聲明記論)義理皆足成字為滿字,用它比喻大乘經典。又卷14用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比喻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一方面表示了整個佛教的教義有它的體系,一方面也表示了教義有高下淺深,這可以說是樹立了教相判釋的典型。所以最先由「涅槃經」的啟發而從事教相判釋的,至少也可從現存文獻上說,是涅槃師,特別是道場慧觀。慧觀是廬山慧遠的弟子,後來師事鳩摩羅什,是劉宋時代有名的佛教學者,著有「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等書。「涅槃經」在北方譯出,後來卻在南方盛行,而南本「涅槃」的修訂,慧觀亦預其列,所以慧觀的思想是深受涅槃的影響的。據隋吉藏「三論玄義」說:慧觀立二教五時的教判,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大別作頓教、漸教二種,以「華嚴經」為頓教,以從鹿苑到鵠林所說諸經為漸教。於漸教內更開為五時:以說三乘行果不同諸經為第一時三乘別教,以「般若經通化三機」為第二時三乘通教,以「維摩」、「思益」等經為第三時抑揚教(讚揚菩薩、抑挫聲聞),以「法華經」為第四時同歸教(會彼三乘,同歸一極),以「涅槃經」為第五時常住教。一說慧觀於頓漸二教外立不定教成為三教,這是由於「勝鬘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金光明經」(曇無讖譯)的譯出而有此看法。「勝鬘」、「金光明」下是頓漸二教所攝而闡明佛性常住,所以叫它作不定教。其次蕭齊隱士劉虬在他所作「無量義經序」當中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分作七階。然而據淨影慧遠的「大乘義章」說:劉虬也把一代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華嚴等經是頓教,其餘是漸教,漸教當中有五時七階。所謂五時是:一、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五戒十善人天教法,二、佛成道後十二年中說三乘差別教法,三、佛成道後三十年中說「般若」、「維摩」、「思益」等經三乘教法,四、佛成道四十年後於八年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教法,五、佛臨滅度一日一夜說「涅槃經」闡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的教法。所謂七階,是在第二時中更分三階,為拘鄰等演說四諦授聲聞乘,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授緣覺乘,為上根說六波羅蜜授以大乘,和其餘四時合成七階。

教相判釋在慧觀、劉虬之後,一時稱盛。大成天台宗的智顗,在他所說的「法華玄義」當中,網羅這一時代的教判,便概括作「南三北七」。南北之分,據荊溪湛然說:「南謂南朝,即京江(揚子江)之南;北謂北朝,河北也。」一般作江南三家、江北七家。南地諸師之說側重佛說法的形式,主要把一代教法加以時間的配列,而以教理的組織輔之。北地諸師之說側重佛說法的內容,主要把一代教法就教理的淺深加以組織,其中也有參合時間的配列的。

南北諸師的教判互有出入,然而智顗說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都用頓、漸、不定三種教相。他說:「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定。華嚴為化菩薩,如日照高山,名為頓教;三藏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後為大乘人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名無相教:此等俱為漸教也。別有一經非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金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吉藏「大乘玄論」也說:「常途諸師,頓、漸、無方三種判教」。實際南三以頓、漸、不定為通相,北七則以頓、漸、圓為通相。

江南三家

在頓、漸、不定三種教相當中,關於頓教及不定教的判釋,江南三家大致相同,他們的分別在漸教。

一、三時教說虎丘山岌師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常住教三時。依他說,佛在「華嚴經」以後十二年間所說,闡明見有得道的法門,叫做有相教;十二年以後到「法華經」,闡明見空得道的法門,叫做無相教;最後在「涅槃經」的會上闡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是為常住教。岌師不見於僧傳,事跡不詳。

二、四時教說

宗愛法師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四時。在岌師所判無相教終末的「法華經」,說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所以特別把它提出來,叫作同歸教。此說為梁京莊嚴寺僧旻(梁三大法師之一)所採用。宗愛也不見於僧傳。

三、五時教說

齊定林寺僧柔、惠次二師,承道場慧觀之說,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褒貶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五時。「維摩」、「思益」等經,貶抑聲聞,褒揚菩薩,所以把它從無相教的終末提出來作為褒貶抑揚教。此說為開善寺智藏、光宅寺法雲(智藏法雲是梁三大法師中的二位)所採用。

江北七家

在江北七家中的特點,是開出了圓教。即北魏慧光僧統承佛陀扇多之說把一代教法大別作頓、漸、圓三教,並以「華嚴」為圓教之初,為後世賢首宗所祖述。

一、五時教說北地某師用劉虬說以「提謂波利經」為人天教,又以.「維摩」、「般若」二經列為無相教,其餘三時和南地相同。其實就是於南地的四時教說加上人天教。

二、半滿二教說北魏菩提流(一作留)支說佛說法第十二年以前都是半字教即聲聞藏,十二年後都是滿字教即菩薩藏。如吉藏「勝鬘寶窟」說:「從菩提留支度後,大分佛教為半滿兩宗,亦云聲聞、菩薩二藏。」

三、四宗說又慧光把一代教法分作四宗:一、因緣宗,指說六因、四緣的「毗曇」;二、假名宗,指說三假的「成實」;三、誑相宗,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大品經」及三論;四、常宗,指說常住佛性本有湛然的「涅槃經」及「華嚴經」。「勝鬘寶窟」也說:「北土彰於五時,立四宗教,謂因緣、假名及真、不真。」又法藏「華嚴探玄記」說:「齊朝大衍法師(慧光的弟子大衍寺曇隱)等立四宗教:一、因緣宗,謂即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謂「成實論」及經部等說;三、不真宗,謂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四、真宗,謂「華嚴」、「涅槃」明法界真理德性等故。」

四、五宗說有師在慧光的四宗內,更從常宗中把「華嚴經」提出,叫它作法界宗。此說是護身寺自軌法師所採用,淨影慧遠也採用它。

五、六宗說,有師說「法華」、「大集」二經,慧光的四宗未收,「法華」說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可稱為真宗;「大集」說染淨俱融,法界圓普,可稱為圓宗;其餘四宗同前。此說是耆闍寺凜法師所依用,凜師也不見於僧傳。

六、二種大乘教說又北地禪師立二種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無相大乘。「華嚴」、「瓔珞」、「大品」等經,立十地位次,各說其功德行相,叫做有相;「楞伽」、「思益」等經,說真理沒有位次,叫做無相。

七、一音教說北地禪師說佛用一音說法,然而眾生隨著不同的機類而獲得不同的理解。如「大乘義章」等說一音教是菩提流支所立。

依智顗「四教義」卷1:南三以成實師為重點,北七以地論師為重點。這是有相當的見地的。如南地諸師中僧柔、慧次及梁三大法師都是有名的成實師;岌師及宗愛,依「法華玄義」所說,似乎也是成實師。北地諸師中菩提流支是「十地論」譯者之一,慧光是地論師的先行者而他的四宗說是北七當中最足重視的,五宗六宗所據的四教義也是地論師所說。

智顗在「法華玄義」當中縱橫難破南三北七十家之說,但他的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實淵源於南地諸師之說,他的化法四教(藏、通、別、圓)也是基於北地諸師之說而發展的,所以他的教判可以說是集南三北七之大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